atp报告-500kV变电站中雷电暂态过程的仿真计算

atp报告-500kV变电站中雷电暂态过程的仿真计算
atp报告-500kV变电站中雷电暂态过程的仿真计算

电力系统过电压计算

实验报告

——500kV变电站中雷电暂态过程的仿真计算

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由于雷击造成变电站内电气设备损坏的情况时常发生。变电站内设备因雷击造成的绝缘损坏大多由输电线侵入的雷电过电压波引起。为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减少变电站电气设备雷击损坏,应对变电站的雷电侵入波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以确保在各种运行方式下各电气设备因雷电引起的过电压值低于其额定雷电冲击耐受水平(BIL)。研究沿线路传来的雷电波侵入变电站的波过程时,由于输电线的分布参数复杂,且变电站内设备和回路分支众多,雷电侵入波在变电站内将发生复杂的折反射。

变电站的雷害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雷直击于变电站;二是雷击输电线路产生的雷电过电压波沿线路侵入变电站。对直击雷的防护一般采用避雷针或避雷线。我国运行经验表明,凡按规程标准要求正确安装避雷针、避雷线和接地装置的变电站,绕击和反击的事故率都很低,防雷效果很可靠。另一方面,线路落雷比较频繁,虽然线路入侵变电站的雷电波电压受到线路绝缘的限制,但变电站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较线路低。同时,变电站虽设有进线段保护,然其与非进线段并无本质差异,同样可能遭受雷击而形成侵入波。由于变电站内有许多联络短线(如变压器到母线和避雷器的连线等),它们和输电线路一样,在持续时间极短的雷电波作用下,表现为各个联络线段间行波的传播和快速折、反射过程,并且通常在此过程中产生瞬时幅值极高的过电压,容易对设备造成危害。因此若防护措施不可靠,势必造成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损坏事故。由此可见,沿线路侵入变电站的雷电过电压波是对变电站电气设备构成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雷电侵入波在变电站电气设备上所产生的过电压进行仿真计算,找出过电压的分布变化规律,能够为限制雷电过电压(以保护变电站电气设备的绝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从而合理配置避雷器保护,以进一步优化变电站的工程设计。

为此,对某500kV变电站进行仿真计算,分析雷电侵入变电站时,在不同雷击点与变电站的距离、不同的运行方式、不同的杆塔冲击接地电阻、不同的等效入口电容、避雷器的配置以及其他因素下,雷电过电压对设备的影响。图1-1为500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图。

图1 500kV 变电站单线图

2 系统建模及参数设置

2.1雷电流模型

雷电的物理过程虽然复杂,但是从地面感受的实际效果和防雷保护的工程实用角度,可以把它简化为一个沿着一条固定波阻抗的雷电通道向地面传播的电磁波过程,据此建立计算模型如图2.7。

在雷电放电过程中,人们能够测知的电气参数主要是雷击地面时流过被击物体的电流i ,然后再根据计算模型反推出雷电波的参数以供工程应用。由图 2.7(a )电流源等值电路,有公式如下:

其中:

Z ——为被击中物体的阻抗,Ω Z 0——为雷电通道波阻抗,Ω I 0——为雷电流波幅值,

A

02Z i i Z Z =+

显然i 与Z 有关。当Z =Z 0时,恰好i =i 0;当Z =0时,i =2i 0,而Z 不可能为零;但若Z Z 0,仍可测得i ≈2i 0。在雷电流的实际测量中一般都能满足条件Z>Z 0)物体时,流过该物体的电流定义为雷电流。定义中的雷电流i 恰好等于沿雷电通道传播而来的雷电流波的两倍。因而在防雷保护计算的彼得逊等值电路中,如图2.7(a )所示,等值雷电流源通常就用雷电流来表示。

根据国内外的实测统计,75%~90%的雷电流是负极性的。因此电力系统的防雷保护和绝缘配合通常都取负极性的雷电冲击波进行研究分析。

电力系统的防雷计算、保护设计都要求将雷电流波形等值为典型化的可以解析表达的波形。常用等值波形有三种:标准冲击波、等值斜角波和等值余弦波。本文的仿真中,雷电流波形选用2.6/50μs 的等值斜角波。前苏联科学家通过观测和计算得出雷电通道波阻抗Z 0在300~3000Ω之间,如图2.7(b )所示。I <10kA 时,Z 0约为几k Ω;I 在10~30kA 时,Z 0约为2100~700Ω;I 在30~100kA 时,Z 0约为700~300Ω。当I >100kA 时,Z 0稳定于300Ω附近,在反击计算中雷电流幅值很高,Z 0较小可以取为300Ω。

(a )雷电流源等值电路(b )Z 0和I 关系曲线图 图2.7雷电流源等值电路和雷电通道波阻抗

现有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是由一般高度的杆塔上测量数据(基本上是下行雷)得出的,不包括上行雷。上行雷是由高建筑物引发的特殊放电形式。防雷电反击计算应该把上行雷和下行雷分开计算,否则会带来较大的误差。超过100m 的高杆塔,随着杆塔高度的增加,落雷次数增加,上行雷发生的概率也越来越大。3条线路杆塔高度不超过70m 。根据上行雷发生概率和建筑物高度的关系图(图2.8),上行雷的概率不到10%。因此在本研究中,计算反击闪络率时只考虑下

行雷的落雷次数,而把上行雷部分除外。

图2.8上行雷发生概率和建筑物高度关系图

对于本次计算的500kV系统线路,其反击耐雷水平均大于100kA,所以从图2.7(b)中看出,当I>100kA时,Z0稳定于300Ω附近,在反击计算中雷电流幅值很高,Z0较小可以取为300Ω,而雷电流波形选用2.6/50μs的等值斜角波。

图2.9雷电流源的仿真模型与数据

仿真计算使用的雷电流在2.6us处到达峰值,波尾时间为50us,在雷电流源侧设置检测模块观察雷电流波形,以峰值为50kA的雷电流为例,雷电流波形如图2.10所示。

图2.10雷电流波形图(50kA为例)

2.2 杆塔模型

近年来,国外一些专家尝试通过试验的方法来建立新的杆塔模型,并且建立了多种多波阻抗模型。多波阻抗模型是基于垂直导体不同高度处的波阻抗是不同的原理,使用于尺寸较大的杆塔。

如图2.4所示,在t =t 1时,行进波到达半径x 1=vct 1覆盖的区域内,此时该波不能到达其他区域,因此距起点为x 1的这段垂直导体的波阻抗Z (x 1)是可以通过x 1区域内的几何和物理参数得出的,由于几何参数x 1不同于t =t 2时的x 2,所以Z (x 1)不同于Z (x 2)。因此,距起点不同的地方,垂直导体的波阻抗是不同的,所以就可以将垂直导体分割成几段,每一段都可以计算出一个波阻抗。

图2.4垂直导体上的波行进

由波阻抗的特性可知,垂直圆柱体的波阻抗值仅依赖于该圆柱体的半径和对地高度,由此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来描述单根垂直导体的波阻抗。

式中:

r ——是垂直圆柱体的半径/m ; h ——是垂直圆柱体的高度/m 。

以上式为基础,我们继续研究多导体系统的波阻抗。现有一个多导体系统,包含数根平行的圆柱体,则这n 根平行圆柱体组成的系统平均波阻抗为:

式中:

???

?

??-=222ln 60r h Z T ()n T T T n T Z Z Z n

Z 1,12,11,,1

+++=

n ——为圆柱体的数目;

Z T,kk ——为第k 根圆柱体的自波阻抗/Ω; Z T,kl ——为第k 根和第l 根之间的互波阻抗/Ω。

假定上式对于该系统是有效的,那么Z T,kk 和Z T,kl 可表示为:

式中:

R kl ——是第k 根和第l 根间的距离/m 。

由于杆塔最多是4导体系统,所以给出了2、3、4多导体系统的波阻抗计算公式。

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的r e 为多导体系统的等效半径,可以由下式算出:

式中:

R ——是临近导体间的距离,如图2.5(a)所示/m 。

对于非平衡多导体系统,如图2.5(b)等效半径公式是基于测量结果的经验公式:

,60ln 2T kk kk

Z r ??

=- ? ??

?,60ln 2T kl kl

Z ??

=- ? ???

???

?

??-=222ln 60,e n

T r h Z ??

???=4/34/18/13

/23/12

/12/12R r R r R r r e ()()()432===n n n 1/32/3T B r r r =3

/23/1B T R R R =

(a)平行导体组成的多导体系统 (b)包含不平行导体的多导体系统

图2.5多导体系统

Hara T 等学者认为,杆塔可以等效为图2.6所示的等值分布多波阻模型。杆塔的主体可以分为四段,每段杆塔可以用波阻抗分别为Z T1-Z T4,波速都为光速的分布参数表示。

图2.6杆塔的多波阻抗模型

主支架部分每部分的波阻抗Z Tk 计算公式为:

(k=1~4) 式中r ek 为多导体系统的等效半径,可以由式算出:

60ln 2k Tk ek Z r ??

=- ? ???

如上式所示,由于本文采用的杆塔塔基半径比通常的要大,所以在计算r e1~r e3

时用来替代,而在计算r e4时才采用。

实验表明,测得在有无支架的情况下的波阻抗,从测量结果中可看出:导体系统的波阻抗在增加了支架之后减小了10%左右,从而每段杆塔对应支架部分的波阻抗Z Lk 计算公式为:

(k=1~4)

同时,电磁波通过含有支架的多导体系统时需要更长时间,在仿真中,模型支架部分的长度可取为对应主体部分的1.5倍。

相关文献表明,可以用分布参数来模拟杆塔臂。取其波阻抗为Z Ak ,波速为光速,长度可以取它自身的长度。波阻抗Z Ak 可以由下式得到:

(k=1~4) 式中r Ak 为第k 部分横担的等值半径,可取为杆塔臂与主杆塔连接处长度的1/4。

多波阻抗计算模型结果如下:

()()()()1/43/4

1/81/32/31/32/31/43/41/81/32/31/32/32(13)2(4)

Tk B Tk B ek Tk B Tk B r r R R k r r r R R k ?'=~?

=?

?=?

'

B R B R B R 9Lk Tk Z Z =260ln

k

Ak Ak

H Z r

=

2.3 线路模型

对变电站内的线路采用连续换位的Clarke模型。具体参数如下:

对变电站外输电线采用8线的JMartiLCC模型(相导线加架空地线),即6条相导线和2条地线(含一条避雷线)的模型。因这种架空线的模型直接计算了地线与导线之间的耦合关系,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就不必再考虑被击避雷线与已闪络导线对未闪络导线的耦合电压,这样简化了计算,提高了计算精度。

2.4 绝缘子串模型

在EMTP-ATP仿真计算软件中,将绝缘子串等效为压控开关,绝缘子串的冲击闪络电压U50%则为开关的导通电压,计算中考虑到感应电压U i’的影响,故压控开关导通电压设置为(U50%-U i’),其中感应电压U i’的计算公式参见GB/T 50064“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

2.5 冲击接地电阻

杆塔冲击接地电阻的范围一般在7-5Ω,仿真建模时冲击接地电阻选择为10Ω。

2.6 避雷器的模型

由于氧化锌电阻片具有非常优异的非线性伏安特性,可以实现避雷器的无间隙无续流,且造价低廉,因此氧化锌避雷器(MOA)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次仿真变电站内避雷器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其参数设置如表:

表某1000KV避雷器伏安特性

2.7 互感器模型

在雷电陡波作用下,电磁电压互感器用入口等值电容模型,此500kV站内电压互感器等效入口电容为3000pF。

2.8 变压器模型

在雷电陡波作用下,变压器用入口等值电容模型,此500kV站内变压器等效入口电容为5000pF。

2.9 断路器模型

对于断路器,在分闸状态下,有断口电容和两端触头的对地电容,合闸状态下,只有两端触头的对地电容,其等效模型如图2-4 所示,图b 中开关的开闭分别代表断路器的开关状态。取C1 =140pF,C2=830pF。

a 电容等效模型

b 断路器不同状态等效模型

图2-4 断路器雷电冲击下等效模型

3.ATP-EMTP建模

根据上述分析,在ATP中搭建的仿真模型如图所示:

A 整体电路图

B 杆塔模型电路图

C 500KV变电站电路图

4.计算结果与分析

4.1 反击过电压

4.1.1 雷击点的影响

在正常运行方式(1、2馈线两回进线,3馈线接电源)下进行雷电流的仿真

实验,即上面四个断路器闭合,其他打开,単母线的运行,寻找合适的雷击位置,对各种雷击位置下的各设备电压进行测量,包括断路器(CB1、CB2、CB3、CB4)、主变(TR400)、馈线(LINE1、LINE2、LINE3、LINE4、LINE5)、电压互感器(PT1、PT2、PT3)、母线1末端(BUS1、BUS2),受雷击输电线路杆塔顶端(TWR)上的过电压,实验计算结果,各设备的电压如表3所示(本算例中并未体现0塔):

表1不同受雷位置下,各设备的最高电压,及避雷器中的最大电流大小

由结果看出,雷击#1塔塔顶会在变电站形成最严重的侵入波过电压,这种想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正确的,但在我国,大多数情况下不合适。大量研究表明,#1塔和变电站的终端门型构架(也称#0 塔)(本算例中并未体现)距离一般较近,再加上门型构架的冲击接地电阻比较小,雷击#1塔塔顶时,经地线由#0塔返回的负反射波很快返回#1塔,降低了#1塔电位,使侵入波过电压减小。而#2塔、#3塔离#0塔较远,受负反射波的影响较小,过电压较高。所以选择计算雷击#1塔侵入波过电压不合适。另外,进线段各杆塔的塔型、高度、绝缘子串的伏秒特性、杆塔接地电阻不同,也影响着雷击进线段各杆塔时的侵入波过电压。

在雷击#6塔时出现了电压反升的现象,且雷击点越远,最高过电压出现的时刻越大(从5us一直到50us不等),推断是电压折反射叠加的结果,根据经验一般选择近区雷,由于雷击#2塔或#3塔时的过电压较高。

本算例中后续仿真中选择#2塔作为雷击点。

4.1.2 避雷器对过电压大小的影响

配置一:将加在变压器出口处避雷器隐藏,仅配置进线处避雷器。

表2配有3个进线避雷器,各设备的最高电压,及避雷器的最大电流大小

最高过电压大小(MV)

配置二:将加在进线处避雷器隐藏,仅配置变压器出口处避雷器。

表3配有1个变压器避雷器,各设备的最高电压,及避雷器的最大电流大小

最高过电压大小(MV)

配置三:将加在其余进线处与变压器的避雷器隐藏,仅配置进线1出口处避雷器。

表4配有1个进线避雷器,各设备的最高电压,及避雷器的最大电流大小

最高过电压大小(MV)

配置四:不配置避雷器

表5不配有避雷器,各设备的最高电压,及避雷器的最大电流大小

最高过电压大小(MV)

二四对比可以看出,变压器出口处避雷器对变压器过电压作用明显;

三四对比,一四可以看出,进线出口处避雷器对全网均有影响;

综上可以看出,加入避雷器可以有效降低过电压,且接在线路入口处可以同

时降低变电站各处电压,一进线出口处避雷器起最大作用。

一三对比,可以看出避雷器对雷电流的幅值有一定的衰减,但是衰减程度较小,只有过电压幅值较高时才有明显的衰减,这是因为MOA的伏安特性决定的,在电压较低时,避雷器几乎不流过电流,因此起不到抑制设备过电压的作用。同时由于采用的是间隙式的避雷器,阈值电压的设定也很重要,在不同时刻开始泄放电流对过电压的值也有影响,算例中阈值为1100KV,阈值越低,放电时刻越早,对过电压的抑制越有利,但阈值有一定要求标准,否则正常运行或其他工况时也会放电,本算例中不细究。

4.1.3不同电源初始值对过电压大小的影响

仅电源的初始相角,在不带避雷器方式下进行雷电流的仿真实验,实验计算结果,各设备的电压如表8所示:

表8不同入口电容下,雷电流波形的变化

在0°时,#2塔,一回线A相绝缘子击穿;

在90°时,#2塔,一回线A相,二回线C相绝缘子击穿;

在180°时,#2塔,二回线C相绝缘子击穿;

由于不同的初始相位下,各绝缘子串到达闪络的时刻不同,将影响各设备的过电压值,上表数据0°时,最大过电压均来自于一回A相,而180°时,均来

自二回C相,故绝缘子串的闪络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设备过电压,变压器的绝缘水平通常低于互感器,并且由于本算例的初衷是为了检验变压器出口处过电压,故选用0°出相位。

4.1.4 接地电阻对过电压大小的影响

在母线及线路上都不加装避雷器(效果较明显),在正常运行方式下进行雷电流的仿真实验,实验计算结果,各设备的电压如表9所示:

表9不同接地电阻情况下,各设备的最高电压大小

从表中可以看出接地电阻的大小对雷电压的大小有较大影响,且靠近雷击点的杆塔起主要作用,接地电阻越大,系统中各处的雷电压均越大。

其次土壤电阻率对雷电流大小也有影响,在接地电阻全部取10情况下,改变土壤电阻率300Ω*m ,500Ω*m,1000Ω*m,如表17所示。

表10不同接地电阻情况下,各设备的最高电压大小

可以看出土壤电阻率小将使塔顶电压减小,但会提升变电站内的电压。查阅资料了解到,高土壤电阻率的地方易于形成连续的放电。而土壤电阻率低的地方,

如粘土、泥炭和耕地等,落雷时雷电流比较大,因而感应过电压也比较高,易于造成事故。

4.1.5不同运行方式下对设备过电压大小的影响

方式一:单母线,1、2进线,3接电源

方式二:单母线,1进线,2停运,3接电源

方式三:单母线,1停运,2进线,3接电源

方式四:双母线,1、2进线,3进线,2连接1母线断路器检修

表11. 不同运行方式下,各设备的最高电压,及避雷器中的最大电流大小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上课讲义

学习资料 一、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答: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二、什么叫跨步电压? 答:跨步电压是雷电击中地面物,雷电流泄入大地并在土壤中散流开,由于土壤电阻率有一定分布,雷电流在地面上各点间就出现电位降,靠近雷击点,电流密度越大,电位降也就越大。如果人站在或行走在落雷点附近,在两脚间的电位降可使雷电流通过两脚和躯干的下部,人就会被击伤。这两脚间的电位降叫"跨步电压"。 三、在一类防雷中为什么在安装的独立避雷针(包括其防雷接地装置)至少距被 保护的建筑物之间距离≥3米。 答:为了防止独立针遭直击雷击时对被保护物的反击。 四、什么叫均压环?在建筑防雷设计时,对均压环的设计有什么要求? 答:均压环是高层建筑物为防侧击雷而设计的环绕建筑物周边的水平避雷带。在建筑设计中当高度超过滚球半径时(一类30米,二类45米,三类60米),每隔 6米设一均压环。在设计上均压环可利用圈梁内两条主筋焊接成闭合圈,此闭合圈必须与所有的引下线连接。要求每隔6米设一均压环,其目的是便于将6米高度内上下两层的金属门、窗与均压环连接。 五、在各类防雷中对引下线和天面网格有什么要求? 答:引下线和天面网格通常用镀锌圆钢不小于φ8。一、二、三类对应引下线间距不大于12米、18米、25米;一、二、三类对应的天面网格5*5平方米(4*6平方米)、10*10平方米(8*12平方米)、20*20 平方米(16*24平方米)。六、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防直击雷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宜采用什么方法?答:规范P26第4.3.4条,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接地电阻可采取下列方法之一:(1)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大于有效长度,即le=2 ρ。(2)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3)采用降阻剂。(4)换土。 七、什么叫雷电的反击现象?如何消除反击现象? 答:雷电的反击现象通常指遭受直击雷的金属体(包括接闪器、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在接闪瞬间与大地间存在着很高的电压,这电压对与大地连接的其他金属物品发生放电(又叫闪络)的现象叫反击。此外,当雷击到树上时,树木上的高电压与它附近的房屋、金属物品之间也会发生反击。要消除反击现象,通常采取两种措施:一是作等电位连接,用金属导体将两个金属导体连接起来,使其接闪时电位相等;二是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八、金属油罐在防直击雷方面有什么要求? 答:金属油罐在防直击雷方面的要求:(1)贮存易燃、可燃物品的油罐,其金属壁厚度小于4毫米时,应设防直击雷设施(如安装避雷针);(2)贮存易燃、可燃物品的油罐,其金属壁厚度≥4毫米时,可不装防直击雷设施,但在多雷区也可考虑装设防直击雷设施。(3)固定顶金属油罐的呼吸阀、安全阀必须装设 仅供学习与参考

雷云的产生和雷电放电过程

雷云的产生和雷电放电过程 1.1.1 雷电发生机理 雷电是由雷云放电引起的,关于雷云的聚集和带电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热气流上升时冷凝产生冰晶,气流中的冰晶碰撞后分裂导致较轻的部分带负电荷并被风吹走形成大块的雷云;较重的部分带正电荷并可能凝聚成水滴下降,它们在重力作用下下落的速度大,并在下落过程中与其他水份粒子发生碰撞,结果一部分被另一水生成物捕获,增大水成物的体积,另一部分云粒子被反弹回去,这些反弹回去的云粒子通常带正电荷,悬浮在空中形成一些局部带正电的云区,而水生成物带上负电荷。由于水成物下降的速度快,而云粒子的下降速度慢,因而正、负电荷的微粒逐惭分离,最后形成带正电的云粒在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水成物在云的下部。整块雷云里边可以有若干个电荷中心。负电荷中心,离地大约500~10000m。它在地面上感应出大量的正电荷。 随着雷云的发展和运动,一旦空间电场强度超过大气游离放电的临界电场强度(大气中约为30kV/cm,有水滴存在时约为10kV/cm)时,就会发生云间或对大地的火花放电。雷电放电包括雷云对大地,雷云对雷云和雷云内部的放电现象。大多数雷云放电都是在雷点与雷云之间进行的,只有少数是对地进行的。在防雷工程中,主要关心的是雷云对大地的放电,如图1-1所示。 图1-1云对地放电(用彩色) 雷云对大地放电通常分为先导放电、主放电和辉光放电三个阶段。云一地之

间的线状雷电在开始时往往从雷云边缘向地面发展,以逐级推进方式向下发展。每级长度约10~200m,每级的伸展速度约107m/s,各级之间有10~100μs的停歇,所以平均发展速度只有(1~8)×105m/s,这种放电称为先导放电,如图1-3所示。当先导接近地面时,地面上一些高耸的物体(如塔尖或山顶)因周围电场强度达到了能使空气电离的程度,会发出向上的迎面先导。当它与下行先导相遇时,就出现了强烈的电荷中和过程,出现极大的电流(数十到数百千安),伴随着雷鸣和闪光,这就是雷电的主放电阶段。主放电的过程极短,只有50~100μs,它是沿着负的下行先导通道,由下而上逆向发展,故又称“回击”,其速度高达2×107~1.5×108m/s。以上是负电荷雷云对地放电的基本过程,可称为下行负雷闪;对应于正电荷雷云对地放电的下行正雷闪所占的比例很小,其发展过程亦基本相似。主放电完成后,云中剩余的电荷沿着原来的主放电通道继续流入大地,看到的是一片模糊的发光,这就是辉光放电。 从旋转相机拍下的光学照片显示,大多数云对地雷击是重复的,即在第一次雷击形成的放电通道中,会有多次放电尾随,放电之间的间隔大约为0.5~500ms。主要原因是:在雷云带电的过程中,在云中可形成若干个密度较高的电荷中心,第一次先导一主放电冲击泄放的主要是第一个电荷中心的电荷。在第一次冲击完成之后,主放电通道暂时还保持高于周围大气的电导率,别的电荷中心将沿已有的主放电通道对地放电,从而形成多重雷击。第二次及以后的放电,先导都是自上而下连续发展的,没有停顿现象。放电的数目平均为2~3次,最多观测到42次。通常第一次冲击放电的电流最大,以后的电流幅值都比较小。图1-2所示为用旋转相机和高压示波器拍摄和记录的负雷云对地放电的典型过程和电流波形。 时间 图1-2雷电放电的发展过程和雷电流的波形

220k变电站试运行检验报告1

涞阳220kV变电站系统调试报告 投运日期:2011年08月30日10时/ 分至2011年08月30日22时/ 分 一、定值检查 检查微机保护内整定定值与调度下发正式定值一致,打印一份完整正式定值核对正确后交予运行。 检查结果:正确二、PT二次定相、核相 220kV I母线PT 组别 相电压(V) 线电压(V) 相序A B C AB AC BC NO.1 60.2 60.6 60.3 104.9 104.6 104.9 + NO.2 60.2 60.6 60.6 104.9 104.7 104.9 + NO.3 60.2 60.6 60.6 104.9 104.8 104.6 + 核相0.03 0.03 0.03 注:核相为各组同相间电压差 三次圈检验:L630-A630:60.21 V L630-B630:60.35 V L630-N600:0.212V 结论:正确 220kV II母线PT 组别 相电压(V) 线电压(V) 相序A B C AB AC BC NO.1 60.3 60.6 60.6 104.5 104.7 104.9 + NO.2 60.3 60.6 60.3 104.5 104.7 104.5 + NO.3 60.2 60.5 60.4 104.6 104.8 104.6 + 核相0.03 0.03 0.03 注:核相为各组同相间电压差 三次圈检验:L630-A630:60.61 V L630-B630:60.72 V L630-N600:0.317 V 结论:正确 220kV I母线PT与II母线PT核相 IIA640 IIB640 IIC640 IIL640 IIA660 IIB660 IIC660 IA630 0.021 104.9 105.2 60.5 / / / IB630 104.9 0.025 104.9 60.7 / / / IC630 104.9 104.6 0.024 60.8 / / / IL630 60.9 60.8 60.8 0.03 / / / IA650 / / / / 0.129 104.8 104.8 IB650 / / / / 104.5 0.132 104.7 IC650 / / / / 104.9 104.6 0.165 结论:正确 110kV I母线PT 组别 相电压线电压 相序A B C AB AC BC NO.1 60.9 61.1 60.9 106.2 105.9 105.6 + NO.2 61.1 61.1 61.1 106.2 105.9 105.9 +

雷电基本知识形成及电流

防雷工程师培训资料 第一部分 雷电基础知识 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在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雨云是产生雷电的先决条件。那么雷雨云是怎样形成的? 一、雷雨云的形成 (一)雷雨云的宏观结构 雷雨云是对流云发展的成熟阶段,它往往是从积云发展起来的。发展完整的对流云,其生命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淡积云向浓积云发展。云的垂直尺度有较大的增长,云顶轮廓逐渐清楚,呈圆孤状或菜花形,云体耸立成塔状。这样的云我们在盛夏常常看到。在形成阶段中,云中全部为比较规则的上升气流,在云的中、上部为最大上升气流区。上升气流的垂直廓线呈抛物线型。在形成阶段,一般不会产生雷 电。 2.成熟阶段:从浓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就伴随雷电活 动和降水,这是成熟阶段的征象。在成熟阶段,云除了有规 则的上升气流外,同时也有系统性的下沉气流。上升气流通 常在云的移动方向的前部。往往在云的右前侧观测到最强的 上升气流。上升气流一般在云的中、上部达到最大值,可以 超过25—30米/秒(见图1)。 3、消散阶段:一阵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后,雷雨云就 进入了消散阶段。这时,云中已为有规则的下沉气流所控 制。云体逐渐崩溃,云上部很快演变成中、高云系,云底有时还有一些碎积云或碎层云。 (二)雷雨云的微物理结构: 一块成熟的雷雨云,其顶部可以伸展到-40℃的高度(约l 万米以上),而云底部的温度却在10℃以上。由于云体在垂直 方向上跨过了这么宽的温度范围,因而云中水汽凝结物的相态 就很不一样。在云中有水滴,过冷却水滴、雪晶、冰晶等(见图 2)。我们把雷雨云按温度高低来分层,便可以看:在温度高于 0℃的“暖层”的云中,全部是水滴(包括云滴),在温度0至- 8℃的云层中,即有较多的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的水滴), 也有一些雪晶、冰晶;在温度低于-20℃的云层中,由于过冷 却水滴自然冻结的概率大为增加,云中冰晶的天然成冰核作用 更为显著,故云中基本上都是雪晶和冰晶了。在成熟阶段的雷 雨云中,发生着非常复杂的微物理过程,在云的“暖层”,有 水滴之间由于大小不同而发生的重力碰撞,也有湍流碰撞和 图1 一块雷雨云的气流结构示意图 图2 一块雷雨云的微物理结构示意图

220kV变电站工程调试大纲

220kV变电站工程调试大纲

签字栏批准: 审核: 编制:

目录 第一章编制目的和依据 (1) 第二章工程概况 (2) 第三章人员及仪器仪表配备 (5) 第四章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 (8) 第五章质量管理 (18) 第六章进度管理 (22) 第七章施工现场管理 (24) 第八章调试工作内容 (25)

第一章编制目的和依据 一、编制目的 为了使调试施工管理人员及调试人员明确本工程的工程规模、工程特点、工作范围、工程的安全健康与环境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安全、优质高效的完成本工程调试工作,特编制本大纲。 二、编制依据 1、相关的法律法规(见《2015年适用法律法规清单》) 2、国家标准: 2.1《电气装臵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 50150-2006; 2.2《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 GB/T 50430-2007; 2.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GB/T 28002-2011等。 3、行业标准: 3.1《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臵检验规程》 DL/T 995-2006; 3.2《微机变压器保护装臵通用技术条件》DL/T 770—2012; 3.3《继电保护微机型试验装臵技术条件》DL/T 624-2010 ; 3.4《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所部分)DL 5009.3-2013等. 4、企业标准及相关文件 4.1 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Q/GDW 665-2011 4.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规定汇编第三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4年) 4.3《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订版)及编制说明》 4.4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及编制释义 4.5《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 4.6 调试各专业《作业指导书》; 4.7 设计图纸; 4.8产品说明书、试验报告及厂家技术资料等。 1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一、雷电就是怎样形成的? 答:雷电就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就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与,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与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二、什么叫跨步电压? 答:跨步电压就是雷电击中地面物,雷电流泄入大地并在土壤中散流开,由于土壤电阻率有一定分布,雷电流在地面上各点间就出现电位降,靠近雷击点,电流密度越大,电位降也就越大。如果人站在或行走在落雷点附近,在两脚间的电位降可使雷电流通过两脚与躯干的下部,人就会被击伤。这两脚间的电位降叫"跨步电压"。 三、在一类防雷中为什么在安装的独立避雷针(包括其防雷接地装置)至少距被 保护的建筑物之间距离≥3米。 答:为了防止独立针遭直击雷击时对被保护物的反击。 四、什么叫均压环?在建筑防雷设计时,对均压环的设计有什么要求? 答:均压环就是高层建筑物为防侧击雷而设计的环绕建筑物周边的水平避雷带。在建筑设计中当高度超过滚球半径时(一类30米,二类45米,三类60米),每隔 6米设一均压环。在设计上均压环可利用圈梁内两条主筋焊接成闭合圈,此闭合圈必须与所有的引下线连接。要求每隔6米设一均压环,其目的就是便于将6米高度内上下两层的金属门、窗与均压环连接。 五、在各类防雷中对引下线与天面网格有什么要求? 答:引下线与天面网格通常用镀锌圆钢不小于φ8。一、二、三类对应引下线间距不大于12米、18米、25米;一、二、三类对应的天面网格5*5平方米(4*6平方米)、10*10平方米(8*12平方米)、20*20 平方米(16*24平方米)。 六、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防直击雷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宜采用什么方法?答:规范P26第4.3.4条,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接地电阻可采取下列方法之一:(1)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大于有效长度,即le=2 ρ。(2)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3)采用降阻剂。(4)换土。 七、什么叫雷电的反击现象?如何消除反击现象? 答:雷电的反击现象通常指遭受直击雷的金属体(包括接闪器、接地引下线与接地体),在接闪瞬间与大地间存在着很高的电压,这电压对与大地连接的其她金属物品发生放电(又叫闪络)的现象叫反击。此外,当雷击到树上时,树木上的高电压与它附近的房屋、金属物品之间也会发生反击。要消除反击现象,通常采取两种措施:一就是作等电位连接,用金属导体将两个金属导体连接起来,使其接闪时电位相等;二就是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八、金属油罐在防直击雷方面有什么要求? 答:金属油罐在防直击雷方面的要求:(1)贮存易燃、可燃物品的油罐,其金属壁厚度小于4毫米时,应设防直击雷设施(如安装避雷针);(2)贮存易燃、可燃物品的油罐,其金属壁厚度≥4毫米时,可不装防直击雷设施,但在多雷区也可考虑装设防直击雷设施。(3)固定顶金属油罐的呼吸阀、安全阀必须装设阻火器。(4)所有

变电站电气整套启动调试措施

编号:QY-DQ-002-2011 陕西奥维乾元化工有限公司热电工程 2×50MW#1机组 电气整套启动调试措施 西北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 调试试验中心 编制时间:2011年6月

科技档案审批单 报告名称: #1机组电气整套启动调试措施 编号:QY-DQ-002-2011 出报告日期:2011年6月 保管年限:长期密级:一般 试验负责人:张纪峰试验地点:奥维乾元化工有限公司热电车间参加试验人员:张纪峰、杨剑锋、李进京 参加试验单位:西北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调试试验中心)、陕西奥维乾元化工有限公司热电车间、北京华旭监理有限公司、江苏华能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 拟稿:张纪峰 审核:魏远 批准:周国强 目录 1. 编制目的 2. 编制依据 3.调试质量目标 4.系统及主要设备技术规范 5.调试范围 6.启动调试前应具备的条件 7.调试工作程序 8.调试步骤 9.组织分工 10.安全注意事项

1.编制目的 电气整套启动调试是电气设备投运前对设备性能及接线的一次全面检查,为使工作顺利进行,防止遗漏试验项目,使调试工作有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同时也为了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保证系统安全顺利投入运行,特编制此措施。 2.编制依据 2.1《火力发电建设工程启动试运及验收规程(2009年版)》 2.2《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工作规定》电力部建设协调司建质[1996]40号 2.3《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电力部建设协调司建质[1996]111号 2.4《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电气专业篇) 2.5《火电机组达标投产考核标准(2001年版)》电力工业部 2.6《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 2.7《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 2.8《火电、送变电工程重点项目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 2.9《电力建设基本工程整套满负荷试运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 2.1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 2.11《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00年版)》 2.12 相关厂家产品说明书及设计院资料 3.调试质量目标 符合部颁《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1996年版)》中有关系统及设备的各项质量标准要求,在机组的整个整套启动试运过程中不发生任何一起恶性事故,确保#1、#2机组安全、可靠投运。 4.系统及主要设备技术规范 4.1 电气部分配置 陕西奥维乾元化工有限公司热电工程2×50MW机组新建工程由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设计、江苏华能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安装、西北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调试试验中心负责调试。 本工程电气一次部分包括2台50MW发电机组、2台63MVA变压器组、构成发电机—变压器单元接线,在110KV系统中并入电网。3段10kV工作母线段、1段10kV备用段、其中10KVⅠ、Ⅲ段经过电抗器分别与2台发电机组出口支接。10kV备用段电源引自110KV 变电所内10KVⅡ段成为其他3段10kV工作母线的备用电源。2台母联开关将3段10kV

变电站系统调试报告分析【精编版】

变电站系统调试报告分析【精编版】

涞阳220kV变电站系统调试报告 投运日期:2011年08月30日10时/ 分至2011年08月30日22时/ 分 一、定值检查 检查微机保护内整定定值与调度下发正式定值一致,打印一份完整正式定值核对正确后交予运行。 检查结果:正确二、PT二次定相、核相 三次圈检验:L630-A630:60.21 V L630-B630:60.35 V L630-N600:0.212V 结论:正确 三次圈检验:L630-A630:60.61 V L630-B630:60.72 V L630-N600:0.317 V 结论:正确

结论:正确 110kV I母线PT :60.7 V :60.7 V :0.23 V 结论:正确 :60.9 V :60.8 V :0.21 V 线路PT与母线PT定相:线路B609-B630:/ V ,B609-N600:/ V 结论:正确 结论:正确 :61.8 V :61.5 V :2.08 V 结论:正确 10kV II母线PT

三次圈检验:L630-A630:59.8 V L630-B630:58.4 V L630-N600: 6.57 V 结论:正确 结论:正确 三、向量检查 1.1220kV 251慈涞II线线路 1.1.1线路潮流情况:有功P= 94.6 MW;无功Q= 10.5 MV ar; 本线TA变比 1600/1A ;TV变比 220/0.1kV 1.1.2保护I微机打印采样值和有效值,记录电压、电流值及其的相位差、极性。 结论:向量检查结果正确 1.1.3保护II微机打印采样值和有效值,记录电压、电流值及其的相位差、极性。

雷电放电的基本型式与特点

雷电放电的基本型式与特点 1.2.1雷电放电的基本型式 雷电放电主要有三种主要的型式即1、云对地放电;2、云对云放电;3、云内放电。因第1种型式云对地放电对人类的活动影响较大,所以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云对地放电。 (1)、云对地放电形成的直击雷(如图1-1所示)当云层对地较低、或地面有高耸的尖端突起物时,雷云对地之间就会形成较高的场强,当场强达到一定的值时,雷云就会向地面发展向下的先导,当先导到达地面,或与大地迎面先导会合时,就开始主放电阶段。在主放电中雷云与大地之间所聚集的大量电荷通过狭小的电离通道发生猛烈的电荷中和,放出能量,产生强烈的声和光,即电闪、雷鸣。在雷击点,有巨大的电流流过。大多数雷电流的峰值有几十千安,也有少数达到上百千安。由于雷击是大极短的时间内释放较大的能量,因而会造成极大地破坏作用。 (2)、云对云放电当带不同电荷的云团相遇时,就会发生云对云的放电,云对云的放电其实是最主要的雷电活动型式。云对云放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比云对地放电小得多,不会产生直击雷,直接造成人身伤亡和建筑物损毁事故。但云对云放电会在线路和网络上产生感应雷过电压,过电压的大小视雷电活动强弱和放电雷云离地面的高低而定。感应雷电压幅值与雷云对地放电时的电流大小、雷击点与线路间相对位置、雷击点周围环境(如土壤电阻率)、遭受感应雷击的线路的长度、线路埋设位置、设备接地装置的电阻等诸多因素有关系。一般来讲,云对云放电越强烈,参与放电的云层离地面越低,所产生的感应雷过电压就愈高,反之则愈弱。感应雷的产生可由“静电感应”的效应产生,也可由“电磁感应”的效应产生,但大部分的情况是由这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而成。(a)静电感应形成的感应雷过程、静电感应在线路中感应的过电压可由地闪引起,也可由云闪引起。例如:在架空线路上空有一团雷云,雷云底部带负电荷,由于静电感应,雷云将在大地上感应出正电荷,雷云与大地形成电场,因架空线处于该电场中而被极化,在靠雷云一侧带正电荷,靠大地一侧带负电荷,由于架空线路与大地间的绝缘不

高电压 第9章 雷电及防雷装置

第9章雷电及防雷装置 9.1 雷电放电的发展过程 9.2 雷电参数 9.3 避雷针和避雷线 9.4 避雷器 9.5 防雷接地

9.1 雷电放电的发展过程 先导:不连续性(分级先导),历时约0.005 ~ 0.010 s。每一级 先导发展速度相当高,但每发展到一定长度(平均约50m)就有 一个10 ~ 100 μs 的间隔。发展速度约为光速的1/1000 左右。 主放电:时间50 ~ 100 μs, 移动速度为光速的1/20 ~ 1/2; 主放电时电流可达数千安, 最大可达200 ~ 300kA。到达 云端时,主放电结束。 余辉:雷云中剩下的电荷继 续沿主放电通道下移,称为 余辉放电阶段。余辉放电电 流仅数百安,但持续的时间 可达0.03 ~ 0.15 s。

9.2 雷电参数 1.雷电活动强度——雷暴日及雷暴小时 雷暴日:每年中有雷电的天数。雷暴小时:每年中有雷电的小时数。 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 的地区为少雷区;超过40 的为多雷区;超过90 的地区及根据运行经验雷害特别严重的地区为强雷区。 2.落雷密度 地面落雷密度γ:每一个雷暴日、每平方公里对地面落雷次数。 电力行业标准DL/T620-1997建议取γ= 0.07次/平方公里. 雷电日。 3.雷电通道波阻抗 雷电通道如同一个导体,雷电流在导体中流动,对电流波呈现一定的阻抗,该阻抗叫做雷电通道波阻抗(规程建议取300 ~ 400?)。

4.雷电流的极性 国内外实测结果表明,负极性雷占绝大多数,约占75 ~ 90 %。 5.雷电流幅值 雷电流:雷击具有一定参数的物体时,若被击物阻抗为零,流过被击物的电流。规程规定,雷电流是指雷击于R j ≦30Ω的低接地电阻物体时, 流过该物体的电流。一般地区:lg 88 I p =-少雷地区:lg 44 I p =-

雷电形成的原理

雷电形成的原理 大气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电离层以下大气中发生的各种电现象和它们的产生与相互作用过程的规律及应用。远古人类对雷电现象充满恐惧,18世纪中叶(1752 年6月)美国B.富兰克林的第一次风筝探测雷电试验以后,雷电的本质逐渐被人类认识,20世纪20~30年代以后,人们逐步对云中起电,闪电和雷的物理特性、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产生了大气电学。大气电学有两大主要部分:晴天电学和扰动天气电学。晴天电学主要研究晴天大气电场、大气电导率、地空电流和全球大气电平衡等;扰动天气电学主要研究雷雨云电结构和起电机制、雷与闪电过程、尖端放电过程与避雷方法等。人工影响雷电在目前只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随着大气电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最终将会实现人工影响和控制雷电。在当今,大气电学对人民生活和对电力、电信、建筑、航空等部门都有重要意义。 i)大气电场把地表面视为下极板、电离层导电层视为上极板,组成巨大球形电容器,两极板中间的大气基本不含电荷,上极板导电层含有正电荷,下极板的地表面含负电荷,这巨大电容器中间的电场称大气电场。规定大气电场方向从低电位的地面朝上(与物理学静电学规定相反)。尽管雷雨云移到某处时,雷雨云底部与相对应下垫面间的电场方向是向下的,但对全球而言,雷雨云区所占比例很小(约1%),故总体大气电场的方向是朝上的。晴天电场常被看作正常大气电场,其场强随纬度增大而增强、随离地面高度而变小,全球平均看,陆区地表面附近电场强度为120伏/米左右,海面上则约为130伏/米。在工业区污染严重、气溶胶粒子多的地方,晴天电场强度可达300~400伏/ 米。晴天电场场强随高度减弱是很强烈的,在10公里高度处的值仅为地面值的3%即约4伏/米。晴天电场强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陆面在地方时04-06时和12-16时出现极小值,07─10时和19─21时为极大值;一年之中,冬季为极大值、夏季为极小值。在海面和两极地区,在世界时19时出现极大值,04时左右为极小值,这些地区大气电场年变化不明显。 ii)大气电导率和离子迁移率 大气不仅含中性分子和原子,还含有一些离子,这些离子分为轻离子(由几个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带一个正电荷或负电荷,直径约千分之一微米)和重离子(荷电的气溶胶粒子,常带一个正电荷或负电荷,比轻离子大成千上万倍)。描述大气离子在电场中移动快慢的参数称迁移率,由于大气离子基本上都只带一个单位电荷,所以在同样的电场强度的电场中,轻离子的迁移率要比重离子的大得多。例如在场强为1伏/厘米的电场中,大气轻离子移动速率为115厘米/秒,而重离子的移动速率只是这个数的几百分之一。 大气电学中,把正比于大气离子浓度和迁移率乘积的参数称为大气导电率λ,λ随高度按指数律增加,这与大气电场强度随高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大气导电率比铜的电导率640000/欧姆·厘米要小得多,大气的导电性是很弱的。当用J记大气电流密度,用E 代表大气电场强度,则有关系式J=λE成立。其中J是不随高度变化的。 iii)地空电流在晴天大气电场作用下,大气中的正离子向下运动、负离子向上运动,如此形成的微弱电流称地空电流。这电流是比较稳恒的,不随高度变化,把这个微弱电流与地球表面积相乘,便得到全球地空电流的总电流强度为1800安培,如果只存在晴天地空电流,那么在1800安培电流放电的情况下,只需要几分钟,便可使地表面这个巨大“电容器” 下极板的负电荷全部中和而使其电荷消失。因此,必定存在与晴天地空电流相反方向的补偿电流,把地表面的正离子输向大气(向地面输入负离子),以维持晴天大气电场基本不变,这就是闪电电流和尖端放电电流等。雷雨云电结构模式没有雷雨云便没有雷电,因此对雷雨云的探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类通过施放大量探测气球,获得了较丰富的资料,总结出最早的雷雨云电结构模式如图所示:存在两个主电荷中心,云底

变电站系统调试报告分析(doc 13页)

变电站系统调试报告分析(doc 13页)

涞阳220kV变电站系统调试报告 投运日期:2011年08月30日10时/ 分至2011年08月30日22时/ 分 一、定值检查 检查微机保护内整定定值与调度下发正式定值一致,打印一份完整正式定值核对正确后交予运行。 检查结果:正确 二、PT二次定相、核相 220kV I母线PT 组别相电压(V) 线电压(V) 相序A B C AB AC BC NO.1 60. 2 60. 6 60. 3 104 .9 104 .6 104 .9 + NO.2 60. 2 60. 6 60. 6 104 .9 104 .7 104 .9 +

IA63 0 0.02 1 104. 9 105. 2 60.5 / / / IB63 0 104. 9 0.02 5 104. 9 60.7 / / / IC63 0 104. 9 104. 6 0.02 4 60.8 / / / IL63 60.9 60.8 60.8 0.03 / / / IA65 0 / / / / 0.12 9 104. 8 104. 8 IB65 0 / / / / 104. 5 0.13 2 104. 7 IC65 0 / / / / 104. 9 104. 6 0.16 5 结论:正确 110kV I母线PT 组别 相电压线电压 相序A B C AB AC BC NO.1 60. 9 61. 1 60. 9 106 .2 105 .9 105 .6 + NO.2 61. 1 61. 1 61. 1 106 .2 105 .9 105 .9 +

NO.3 61. 1 61. 2 61. 1 106 .1 105 .9 105 .8 + 核相0.0 3 0.0 3 0.0 3 注:核相为各组同相 间电压差 三次圈检验:L630-A630:60.7 V L630-B630:60.7 V L630-N600:0.23 V 结论:正确 110kV II母线PT 组别 相电压线电压 相序A B C AB AC BC NO.1 60. 9 61. 1 60. 9 106 .2 105 .8 105 .9 + NO.2 61. 61. 60. 8 106 .1 105 .8 105 .9 + NO.3 61. 1 61. 1 60. 8 106 .1 105 .8 105 .9 + 核相0.0 3 0.0 3 0.0 4 注:核相为各组同相 间电压差 三次圈检验:L630-A630:60.9 V L630-B630:60.8 V L630-N600:0.21 V 线路PT与母线PT定相:线路B609-B630:/ V ,B609-N600:/ V

雷电及其放电过程

雷电及其放电过程 雷电是一种恐怖而又壮观的自然现象,这不仅在于它那划破长空的耀目闪电和令人震耳欲聋的雷鸣,重要的是它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且不说雷电促成有机物质的合成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及雷电引起的森林火灾可能启发了远古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仅在现代生活中,雷电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常使航空、通讯、电力、建筑等许多部门遭受破坏,就一直引起人们对于雷电活动及其防护问题的关注。 雷电放电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由其引起的过电压,叫做大气过电压。它可以分为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两种基本形式。 雷电放电是由于带电荷的雷云引起的。雷云带电原因的解释很多,但还没有获得比较满意的一致的认识。一般认为雷云是在有利的大气和大地条件下,由强大的潮湿的热气流不断上升,进入稀薄的大气层冷凝的结果。强烈的上升气流穿过云层,水滴被撞分裂带电。轻微的水沫带负电,被风吹得较高,形成一些局部带正电的区域。雷云的底部大多数是带负电,它在地面上会感应出大量的正电荷。这样,在带有大量不同极性或不同数量电荷的雷云之间,或者雷云和大地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电场,其电位差可达数兆伏甚至数十兆伏。随着雷云的发展和运动,一旦空间电场强度超过了大气游离放电的临界电场强度(大气中约30kV/cm,有水滴存在时约10kV/cm)时,就会发生云间或对大地的火花放电;放出几十乃至几百安的电流;产生强烈的光和热(放电通道温度高达15000 o C至20000 o C),使空气急剧膨胀振动,发生霹雳轰鸣。这就是闪电伴随雷鸣,叫做雷电之故。 大多数雷电发生在雷云之间,它对地面没有什么直接影响。雷云对大地的放

电虽然只占少数,但是一旦发生就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危险。这正是我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实测表明,对地放电的雷云绝大多数带负电荷,根据放电雷云的极性来定义,此时雷电流的极性也为负电荷。雷云中的负电荷逐渐积聚,同时在附近地面上感应出正电荷。当雷云与大地之间局部电场强度超过大气游离临界场强时,就开始有局部放电通道自雷云边缘向大地发展。这一放电阶段称为先导放电。先导放电通道具有导电性,因此雷云中的负电荷沿通道分布,并继续向地面延伸,地面上的感应正电荷也逐渐增多,先导通道发展临近地面时,由于局部空间电场强度的增加,常在地面突起处出现正电荷的先导放电向天空发展,称为迎面先导。 当先导通道到达地面或者与迎面先导相遇以后,就在通道端部因大气强烈游离而产生高密度的等离子区,此区域自下而上迅速传播,形成一条高导电率的等离子通道,使先导通道以及雷云中的负电荷与大地的正电荷迅速中和,这就是主放电过程。 与先导放电和主放电对应的电流变化同时表示时,先导放电发展的平均速度较低,约1.5×105m/s,表现出的电流不大,约为数百安。由于主放电的发展速度很高,约为2×107~1.5×108m/s,所以出现甚强的脉冲电流,可达几十乃至二、三百千安。 以上描述的是雷云负电荷向下对地放电的基本过程,可称为下行负闪电。在地面高耸的突起处(如尖塔或山顶),也可能出现从地面开始的上行正先导向云中的负电荷区域发展的放电,称为上行负闪电。与上面的情况类似,带正电荷的雷云对地放电,也可能是下行正闪电,或上行正闪电。 雷电观测表明,先导放电不是一次贯通全部空间,而是间歇性的脉冲发展过

变电所安装调试方案报告

机电安装调试方案 电气系统 (1)变配电所设备调试 1)工作范围 变配电所的高压配电柜、电力变压器、低压配电柜、计量柜、母联柜及电力电缆。 2)调试内容 a.变配电所内的继电保护调试工作,耐压试验和电流整定。 b.静电电容器的投入和切除试验。 c.输出回路的电流整定调试。 d.失压欠压保护、过压保护、过流保护、过载保护等调试。 e.空载和负载调试、试运行 f.在部分负载(场馆照明,舞台灯光等)的情况下,进行对供电设备谐波分量的测定和危害分析,制定相应整改措施。 3)调试条件 a.检查变配电所内的设备已结束,无其它专业在施工,建筑结构已经封闭,装修工作已结束,才可进行调试工作。 b.根据当地供电部门提供的继电保护整定数据,进行进线柜数据整定。

c.各项配套项目施工结束。 4)调试方案 a.检查柜排列、安装顺序 必须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开关柜的排列,不随意改动。因为柜内、柜顶母线排已排列好,而且还安排好柴油发电机应急电源进线开关同市电联络开关的机械联锁。 b.开关保护性能调试 按照设计所列整定电流值对开关长延时保护、短延时保护、瞬动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进行调试。核对每一个开关的整定开关是否已按图纸整定好。今后若遇到负载有变动,届时对变动开关作局部调试。 c.开关失压脱扣调试 按照设计所列具有失压脱扣器的开关进行调试。调试时,使用通电使开关能合闸,失电时开关自动跳闸。 d.开关收到讯号自动跳闸调试 按照设计所列某些回路开关在收到火灾消防讯号时能自动跳闸以切断电源。调试时可在该开关分励脱扣回路中用2.5mm2绝缘铜导线将输入节点短接以观察开关是否自动跳闸。 e.两台变压器两段分段母线开关联锁调试 二台变压器有二个进线主开关,二段母线有一个母联开关,这三个开关设有机械联锁和电气联锁以避免二台变压器并联运行。调试时,对机械连锁使用三锁二匙,即把两把钥匙插如相应的开关,该开关应能合闸,而另一个开关则不能合闸。

雷电的定义

1、雷电的定义: 雷电也称为闪电,它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瞬态(1s以内)的、大电流(峰值电流平均高达几十kA)、高电压(负地闪头部相对于地面的电位超过十几mV)、高功率(其峰值功率可达1亿kW)、长距离(几十km)的放电现象。闪电虽然有强大的功率,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力,但能量很小,利用价值微不足道。 闪电放电一般产生于积雨云。 2、全球闪电分布特征: 全球在同一时刻大约会存在2000个雷暴,这些雷暴平均每秒钟约产生44±5个闪电,其中大部分闪电发生在陆地上,每年每平方公里陆地上会发生31~49个闪电,而广大海洋区域的闪电发生率则比较低,每年每平方公里约5个闪电,陆地和海洋的平均闪电密度之比近似为10:1。 全球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赤道地区,其中闪电活动最频繁的三个地区均位于赤道附近,即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和海洋性大陆(即印度尼西亚地区),而在赤道附近的卢旺达地区,闪电密度最大可达每年每平方公里80个闪电,是全球最频繁的地区。 赤道地区的闪电活动基本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以春秋季为多; 中纬度地区闪电活动都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北半球的闪电活动在夏季活跃,并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 而在南半球,闪电活动峰值则发生在10月份。 3、我国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我国的闪电活动在空间上可以大体分成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四条带状区域:近海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西部边境区域。 其中,近海地区是我国闪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西部地区是我国闪电活动最弱的地区。在我国闪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是:广州附近、广东茂名附近及海南岛中部地区,这些地方的闪电密度均超过每年每平方公里20 个闪电。 我国的闪电活动在8月份达到最强,11月份最弱。 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68%),春季次之(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24%),然后是秋季,而冬季则最弱,而且在各个季节明显呈现出随着纬度的减小,闪电密度逐渐增大的趋势。 闪电活动出现明显季节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处在著名的东亚季风区以及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缘故。 4、雷电类型: (1)地闪(云对地的放电)分为正地闪和负地闪。 (2)云闪(所有没到地的放电)包括云间放电、云内放电、云和空气的放电。 (3)球状闪电(雷暴旺盛期运动着的发光球,直径几米甚至几十米的)。 (4)珠状闪电(在雷暴云消散阶段或层状降雨阶段发生于云底附近具有大范围水平发展、多分叉放电通道的放电现象)。 5、地闪特征及其各主要物理过程 地闪分为四种形式: (1)下行负地闪,占全部地闪的90%以上,它由向下移动的负极性先导激发,因此向地面输送负电荷; (2)下行正地闪,少于全部闪电的10%,闪电也由下行先导激发,但是先导携带正电荷,因此向地面输送正电荷。 (3)上行负地闪,一般比较罕见,由从地面向上移动的携带正电荷先导激发,对应于云中的负电荷向地面的输送。

110kV变电站调试方案

110kV变电站工程调试方案 批准: 审核: 编写:古成桂

广东鸿安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2013年1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2 二、工作范围--------------------------------------3 三、施工现场组织机构------------------------------3 四、工期及施工进度计划----------------------------3 五、质量管理--------------------------------------4 六、安全管理--------------------------------------11 七、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14

一、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1、编制依据 1.1、本工程施工图纸; 1.2、设备技术文件和施工图纸; 1.3、有关工程的协议、合同、文件; 1.4、业主方项目管理交底大纲及相关管理文件; 1.5、广东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反事故措施2007版; 1.6、高压电气设备绝缘的工频耐压试验电压标准; 1.7、《南方电网电网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 1.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1.9、《110kV~500k V送变电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 1.10、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基建工程质量控制作业标准(W HS); 1.11、现场情况调查资料; 1.12、设备清册和材料清单; 1.13、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 B50150-2006; 1.14、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DL/T995-2006; 1.15、国家和行业现行的规范、规程、标准及实施办法; 1.16、南方电网及广东电网公司现行有关标准; 1.17、我局职业健康安全、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以及相关的支持性管理文件; 1.18、类似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经验和工程总结。 2、工程概况: 110kV变电站为一新建户内G I S变电站。 110kV变电站一次系统110k V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本期共2台主变、2回出线,均为电缆出线;10kV系统为单母线分段接线,设分段断路器,本期建设Ⅰ、Ⅱ段母线,单母线分段接线,#1主变变低单臂

闪电现象雷电的形成与结构

第三章闪电现象 发生于大气中的瞬时大电流、高电压、长距离闪电放电现象,其大多数与雷暴云相联系。虽然在雪暴、沙尘暴、火山爆发以及核爆炸产生的蘑菇云中偶尔也可观测到闪电现象,但是研究较少,本章将介绍与雷暴云有关的闪电现象,包括地闪、云闪、球状闪电和蛛状闪电的宏观特征以及伴随它们产生的雷声、天电等现象。 3.1 闪电的分类 通常情况下,一半以上的闪电放电过程发生在雷暴云内的主正、负电荷区之间,称作云内放电过程,云内闪电与发生几率相对较低的云间闪电和云-空气放电一起被称作云闪。另一类闪电则是发生于云体与地面之间的对地放电,称为地闪,地闪和云闪的实际拍摄照片可参见图1-1、图1-2和图1-3。虽然最频繁发生的闪电是云闪,但是由于地闪对地面物体所造成的严重威胁,以及它的放电通道暴露于云体之外易于光学观测,因此目前对地闪放电过程已经有了相对较系统的研究。 Berger(1978)按照地闪先导所转移电荷的极性和运动方向将地闪分为四种形式,如图3-1 所示。第一种形式常被称为下行负地闪,占全部地闪的90%以上,它由向下移动的负极性先导激发,因此向地面输送负电荷;第二种闪电也由下行先导激发,但是先导携带正电荷,因此向地面输送正电荷,被称为下行正地闪,这种类型的闪电少于全部闪电的10%。第三和第四种类型的闪电由从地面向上移动的先导激发,被称为上行闪电(上行雷)。上行闪电一般比较罕见,通常发生在高山顶上或人工的高建筑物上。第三种闪电先导携带正电荷,因此对应于云中的负电荷向地面的输送,而第四种闪电则对应于负极性先导,因此将云中的正电荷向地面输送。随着目前城镇高建筑物的增多,上行放电有略增的趋势。利用火箭拖带细导线技术的人工引发雷电(见本书第六章)实际上是一种上行闪电。通常, 将向地面输送负电荷的闪电(第一、第三种类型)称为负闪,向地面输送正电荷的闪电(第二、四种类型)称为正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