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联保互保的困惑

钢贸联保互保的困惑
钢贸联保互保的困惑

钢贸联保互保的困惑

“目前钢铁流通行业的钢贸商联保担保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管,所以出了不少问题。”一些钢贸公司的经营者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这么说道:“风险太大,里面的水很深,不敢去碰。”

确实,联保担保机制本应是银行用于贷款的方式,通过联保担保的方式,给予客户的贷款,在钢铁贸易领域,这种联保担保方式在前些年很兴盛,仅在上海地区就涌现出一批由钢贸企业注册建立的联保担保公司,采用这种形式,向银行贷款,一家钢贸公司的副总经理还向记者专门介绍他们公司建立的联保担保公司,给不少中小型钢贸企业解决了融资问题,银行方面也乐意将贷款通过联保担保公司,一年的贷款额度达到向亿、几十亿。

然而,最近以来,这种钢贸行业的联保担保机制出现了不少问题,在上海地区,被称之“钢铁大王”的4亿多资源受到查封,也就在联保担保的融资上暴露了背后的深层问题。由于层层互保担保,联保的链很长,其中只要有一个链上的某个环节出了断裂,整个资金链中断,互保担保方都受到牵累。

钢贸商介绍说,问题出在这种联保担保方式,缺乏强有力的监控和监管机制,银行也管不了,结果通过联保担保的资金,钢贸企业都不是用于钢铁贸易主业上,而是用于高风险的期货、证券、房地产,甚至放高利贷。有的钢贸企业转向“托盘”融资维持经营,但钢价下跌和“托盘”成本高企,令钢贸商日子更加难过。

“现在钢铁‘托盘’融资的资金成本月息高达1分7,甚至更高,加上钢价下跌,钢贸商囤货亏损显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盛志诚对记者说。

甚至个别钢贸商为了向银行取得更多的贷款,将钢材重复质押,骗取银行贷款,导致银行坏帐增多,最终银行收紧对钢贸商的贷款,钢材质押贷款受到限制。

如今钢贸领域的联保担保的“危机潮”正在向北方、华南等地区蔓延。春节前后,华南钢贸圈都在谈论广东有家公司出事,老板被抓。坊间传闻他欠下35亿元左右,银行10多个亿,高利贷10多个亿。

据当地的顺德区人民法院官方网站上显示,仅在春节过后的2月10日-28日,钢贸开

庭案件就有14起,主要是银行起诉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以及个人起诉的民间借贷纠纷。而问题的之一,就是钢贸企业在联保担保上缺乏严厉的监控措施的有效机制,放高利贷、搞影子银行、托盘,等等,没有及时、有效加以制止。

那么,钢贸领域的联保担保的融资模式还能不能持续呢,如何进行完善和规范,这是摆在钢贸行业乃至政府、银行等部门的一大课题。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钢贸企业来说,首先要竖立诚信经营的良好职业道德,在钢铁主业花功夫,把钢贸业做专、做深、做强,而不能想一夜暴富,通过联保担保取得的资金,涉及高风险行业,打着钢贸牌子,干高利贷等违法的事。

政府部门及银行,对钢贸领域的联保担保融资模式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控机制,要掌握贷款的流向,不能“一贷了事”;出了问题,又“一禁省事”,不予贷款。“成也银行,败也银行。”银行在对钢贸行业的融资担保,要负起责任,强化监控机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