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汕尾市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

关于汕尾市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
关于汕尾市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

关于汕尾市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

朱志洪

一、汕尾市简介

(一)汕尾市概述

汕尾市位于省境东南沿海,东接揭阳市,西连惠州市,北邻梅州市,南临南海。海岸线长302公里。市府驻城区,西距省会广州市328公里。面积4 873平方公里,人口240万。辖城区和海丰、陆河2个县,代管陆丰县级市。年均温21.9℃,年均降水量2 200毫米~2 380毫米。矿产资源以花岗岩、高岭土、石英砂为多。境内有全国最大红椎林基地(陆河县南万镇,面积达19万亩)。海(淡)水名贵品种有赤石斑鱼、日本海马、布氏新对虾、锦绣龙虾、锯缘青蟹等近20种。为广东省著名的渔场之一。汕尾、碣石、甲子、马宫港为国内及省内著名渔港,其中汕尾渔港是全国渔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港内有2个5千吨级货运码头。工业以电子、电器、化工、建材、塑料、玩具、服装、工艺品、食品行业为重点。农产品有稻谷、番薯、花生、茶叶、甘蔗、蔬菜、水果等。近年来养殖甲鱼、鲍鱼,形成有汕尾特色和优势的农业项目。广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过境。境内有电视大学4所,中等师范学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专学校1所,中学104所,技工学校2所,职中学校4所。

(二)汕尾市农民的收入状况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007年的18.5∶46.5∶35调

整为18∶47∶35,全年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2%、63.7%和3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0元,人均消费支出8247元,分别比增15.6%和6.8%。农民人均纯收入4790元,比增12.1%。汕尾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以农业为主,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才得到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尤其是1988年以来,汕尾市按照"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农村经济要发展"这个目标,紧紧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这一主题,加快了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建成了优质水稻、优质茶叶、优质水果、 "两鱼"(甲鱼、鲍鱼)、禽畜、蔬菜等集约化、规模化"三高"农业产品基地,形成了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摸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1998年农业总产值比1987年增长183.3%,每年平均增长9.9%。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一)农产品的“种难”与“卖难”

农民不知道每年到底应该种植什么,有时候盲目跟随,结果往往是今年的作物由于其他人的种植而大量涌入市场,导致作物“贱卖”,亏损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

也有部分农户获得了一部分市场信息,知道种什么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但是不知道应该种植多少。种的少了,成本无法收回,更不要提利润了;种的多了,可能又超出了市场容量而卖不出去。

农户单独进入市场需要面对的风险较大:由于农产品的保鲜期限较短,农户必须在短期内售完,同时对运输也提出了要求;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价格可能会被压低;农户在城市中没有仓储地,必须当天售完,当天返回;可能会受到城市同行的排挤和城管人员的责难。(二)工业发展落后

汕尾市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凭借农产业、渔业等产品,大部分农村临近城市主城区,近几年汕尾市向东延伸发展,一系列商品楼,住宿楼小区,办公楼的建设都给汕尾市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加之2009年汕尾市推出了一系列工业发展及热电厂等项目,可以说只要能够抓住机遇,该市产业一定会大放异彩。

但是,该区域农民没有有效地联合在一起,资金比较分散,技术不够先进,也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没有引进先进的人材。市场形势千变万化,落后的企业如同落后的技术一样。如果不能很好地把这些经营者集中起来,联合起来,是很难提高汕尾市农民收入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汕尾市在农业上的投入不够多,也没有几台农业机械。大型的农业机械也没有,只有到了农作物收获的时候才会有专人驾驶大型机械到农村帮助收割。就像农业上的开垦土地,种子播种等等都是人力加畜力完成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投入低,农户购置不起农业机械,也有部分农民是不会驾驶,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村土地没有集中使用,形成规模,限制了大型农机的使用。农民中使用地膜覆盖和运用间作,混作,套作的并不多。灌溉方式仍旧是漫灌,浪费了宝贵

的水资源,而且灌溉不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存需要,做到随用随浇。农业的落后还反映在农作物的品种良莠不齐,有的抗虫灾的能力不强,有的品种抗旱能力不强,不能够保证稳产高产。对渔业来说,没有先进的捕鱼水平及捕鱼设备,大部分农民还采用比较低级的木筏进行大雨,这样对于深水及大风浪时是无法出海打渔,为经济滞后起着直观作用。

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低表现在农作物以及海产品产量不高,品质低下。其生产出来的农作物由于其自身品质不高,受到了环境的污染,是不容易出售或被农产品加工企业接受的,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农产品的“贱卖”。这种现象不能改变,势必会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土地撂荒,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农产品的附加值的提升空间有限,即使由企业愿意接受这些农产品,所创造出来的利润也不会太高。

(四)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在该市的农村,道路两旁是排排占用农业用地而盖起的二层住宅楼,但这些住宅楼基本是闲置待售的或是待用的工厂之类的躯壳。这种由农业用地转变为宅基地,再由宅基地转变为住宅楼的现象在十分普遍。

此外,汕尾市农民耕地,牧地,坟地没有一定的界限,耕地被坟地占用,耕地改为牧地的现象普遍存在。汕尾市还有一部分人利益熏心,挖开土地,掘沙出售,被挖后的土地,土壤肥力明显下降。这种情况

一是由于村民缺乏土地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则是汕尾市村民农业收入低造成的。这些人认为自己离市区较近,土地不能种植也可以进城打工。

(五)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

汕尾市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蔬菜,小杂粮以及其他作物种植面积较少。小杂粮,薯类等保健型的粮食作物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体质,改善机体生理功效乃至预防疾病,对于一些中老年消费者更是养生佳品。如果能对其进行深加工,开发出绿色无公害的保健食品,经济效益将是极为可观的。

(六)村办企业发展滞后

村办企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表现在:一是村办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局限于银行贷款,村民集资和私人借款等,没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办法。而银行贷款却非常困难,首先是担保机制不健全,担保基金来源少;其次是贷款抵押繁琐,手续办理繁复;再次是企业自身管理混乱,信用等级较低,造成银行不想借贷等种种原因,致使企业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受阻,企业的发展壮大更加困难。

企业规模小,难于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村办企业规模多数偏小,以加工成品或半成品为主,技术含量较低,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外各名牌产品将大量挤占国内产品市场。如果不能很好的发展,引入资金,人材,技术,那么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村办企业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信息相对闭塞,企业的竞争力不强,特

别是管理,营销方面人才奇缺,多年来企业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引进的人才留不住,原有的人才又外流,企业停留在原有的生产水平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