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点理论看中日两国的视点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85782207.html,

基于视点理论看中日两国的视点差异

作者:柯原张卫娣

来源:《学园》2014年第17期

【摘要】看待周围事物的态度与观察事物的角度息息相关,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视点。汉语是通过相对固定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而日语对视点相对敏感,经常使用相对移动的视点考察事物。在学习日语时,必须注意中日两国语言视点的差异性。

【关键词】视点理论移动动词「行く」「来る」移动性固定性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54-02

语言的表达经常受到视点的影响。日语的视点不仅是日语的习惯表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说话人主观性的表达。移动动词,被动句和授受动词是代表日语视点的典型例子,而相对于日语来说,汉语使用相对固定的视点看待事物。在学习日语时,必须排除汉语固定视点的影响,向日语的移动性视点转换。本文以移动动词“去”、“来”为例,基于视点理论来考察中日两国语言视点的差异性。

一先行研究

1.视点理论

所谓视点是看待事物时的角度,说话人在说某句话时心理性、空间性、时间性的位置。森田良行在2006年发表文章,对日语、英语的视点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日语像蛇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改变前进的方向,一般从说话人的视点来看待事物。与此相对,英语就像鸟一样,从空中往下看,一般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森田良行的观点是日语的视点以说话人为中心而不断地变化。一般情况下,选择视点时会遵从“本人比他人优先,距离自己近的人比远的人优先,有情物比无情物优先”的原则。视点的一贯性是指单独一个句子只能采用一个视点。比如:A友達が私に旅行を誘った。A朋友邀请我去旅行。B私にはテストがある。B我有考试。C私は友達の誘いを断った。C我拒绝了朋友的邀请。这个例子在遵从视点的一贯性原则的基础上,如果表达成一句话就变成(私は友達に旅行を誘われたが、テストがあるので断った。)(我被朋友邀请去旅行,但因为有考试拒绝了。)①

2.移动动词的场合

大江三郎在「日英語の比較研究―主観性をめぐって」这篇文章中,把日语的「来る」、「行く」同英语的“come”“go”进行对照比较,接着导入ホームベース(棒球的本垒)这个概念,得出了以下结论。大江三郎所说的ホームベース(棒球的本垒)是指说话人或者听话人“他在现实所在的位置眺望被描绘的动作的场所”。行く(go)(去)是指说话人或者别人从说话人的本垒出发移动,说话人从出发点来描述移动动作。来る(come)(来)是说话人在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