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论文

名家名作论文

——专访“愤青”建筑师李晓东

学生:李超

学号:10202010215

班级:10建筑学2班

指导教师:王薇胡春

前言:李晓东教授说,“愤青”表现在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批判和怀疑的区别在于,批判有重构的可能性。正如他在《媚俗与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景观的反思》一文中提到的,“反思意味着提高社会整体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而不是被动的迷惘。现代年青一代的中国人并不缺乏怀疑精神,……缺乏的是更负有前瞻性的批判精神。”或许这种基于重构现实的批判精神,正是这位“愤青”建筑师的精神内核所在。

正文:

初次知道李晓东,是在课余阅读的Domus的《78位中国建筑师》中看到的他对清华大学的一个改造项目,同时,对于书上的一段访谈印象深刻,对话如下:

Domus:将当代建筑和中国传统及地域文化相结合,这是否是您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

李晓东:对,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反思的设计理念》,我认为有些人提的“民族形式与现代化”。吴良镛先生曾提出“现代建筑本土化”、“本土建筑现代化”,这种说法要客观的多。我认为现代建筑其实并不是仅仅要在文化意义上的保护本土,而是去结合本土的基本状况。

这段话让我感触良多,我不由地想起老师曾经和我们说过的关于建筑代表地域文化。作为建工学院的一名建筑学学生,我们在大学进行了五年的本科学习后,是否能理解最为我们安徽自己的地域文化,徽派建筑的精髓。当然,这是题外话。

纳西文化景观的再诠释——丽江玉湖小学及社区中心设计

玉湖村,一个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丽江的纳西小村落,从昆明向西而行大约10h的车程。小村坐落在玉龙雪山脚下,海拔2760m,气候宜人,冬暖夏凉。美丽的雪山,晶莹的雪峰为村落提供了一个壮观的背景。

基于以山为骨、以水为魄的纳西文化,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当地材料和元素最大程度地运用到了设计中。并且对于材料的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用了当地资源丰富的白色石灰沉积岩和卵石,主要使用在石墙和铺地上。由于周围的建筑大多是由粘土砖建成,白色石灰石的运用使得该建筑即卓尔不群,又显

得很和谐。

在传统的纳西民居中,每一个二层空间中都有一个弧形或转角楼梯,这些楼梯常常是被挤在局促的角落里。而这一设计颠覆了传统的楼梯做法,一个独立的

室外楼梯提供了通往L型教室两翼的新途径,并

将室内空间释放出来为教学服务。与对角处的老

枫树相呼应,外覆石材的钢筋混凝土柱伫立在水

中,犹如一个树干,钢制踏步蜿蜒而上,从波光

粼粼的水面上缓缓升起。整个楼梯作为一个完全

的现代产物,以雕塑般的姿态跃然而出,同时也

成为整个公共院落的焦点。

玉湖村的一个独特景观在于将玉龙雪山的融水通过地面的水道被引入每家每院。建筑设计也采用了这一方法,将融水作为建筑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而引入设计中来。特别是在中央院落,清澈的雪山融水环绕着建筑与院落,反射出雄伟

的雪山以及周围的建筑和环境,流向主要教学建筑。这些独到的设计,不仅仅带来美学上的愉悦感受,更是对空间,以及历史的一种巧妙隐喻和界定,水院清晰地分隔了建筑院落的内和外,界定了历史与今天新的建筑,同时也区分了学校的活动空间与村落空间。而在水流之上架设的木板桥,就像随处可见的玉湖村里的每一户人家门前的小桥,联系了水的两边。

本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的原则,整个工程的建造由新加坡顾问队带领当地施工队及建筑工人共同完成。当时正值非典时期,其整个方案的完工是由设计师和当地居民共同合作完成。通过这样的合作组合,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得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当然这之中少不了很多轮来自两种技术文化的争论,试验和相互的妥协调整。

优雅的语言—福建下石村桥上书屋

福建省平和县下石村的中心有两个圆形土楼,中间横跨一条溪水,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李晓东的桥上书屋就在土楼之间,溪水之上,细密的桉树木条包裹住方筒式的建筑,横亘于溪水上,下方用钢索悬吊着一座轻盈的折线形钢桥。土黄的颜色与土楼相融,强烈的方圆对比由此显得柔和而贴切。

从土楼这种独特的集合住宅形式,可以读取到客家聚落历史上的宗族中心文化、强烈的内向防御性和颠沛流离的往

事。这种内向的传统文化积淀给整个村

留下了安静的韵味和丰厚的文化遗产,

同时在其影响下整个下石村村落形成

了每户封闭独立的格局。住宅之间的场

地往往是泥地,平时难以落脚,整个乡

村社区缺乏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形成精神凝聚力的场所。一个希望小学或许可以为优化这种原发的空间系统带来契机。这个地段给李晓东带来最初的灵感:一座跨越溪水连接两个土楼的桥。

建筑功能非常简单:两个阶梯教室,一个小图书馆。建筑师将三个功能全部安置在桥上,教室单侧的走廊通向中间的图书馆,两个教室在两端,分别朝向两个土楼。教室端头分别设计为转门和推拉门,在课余时间成为两个可以为住民服

务的舞台。上课时用作黑板和讲台,放学期间村里则在此举行木偶戏等表演性质的公众活动。建筑从功能和形式语言上为两座土楼创造了连接,同时也联系并重新组织了周边的空地,为

村落提供了很好的公共广

场,广场一边是圆形的、

粗糙的土楼,另一边是精

致的、简练的舞台,双方

的强烈对比使整个空间充

满了张力。每逢傍晚和夜

里,这里就聚集了村里自发活动的人群。这样的设计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学校教室,解决了交通联系问题,而且为整个村带来了交流的中心。

土楼村落的社区空间古老而又均质,在这种长期封闭的传统秩序自我生长而形成的白板上,桥上书屋表达了一种点状介入的概念。其针对这种封闭体系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采取了犀利的“针刺疗法”,以现代语言的建筑置于传统的村落社区空间,以精确性和现代感为充满自发性和手工性质的原生空间注入强心剂,试图通过刺激整个空间体系的问题关键点,使系统产生新的活力。从这个角度看,桥上书屋的设计从选址到其着眼点皆超越了小学教室的功能本身,而关注到整个村落的整体空间问题。李晓东说:“建筑设计应有如中医的理念,调和系统以治疗有病的人,而非仅仅针对疾病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