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代号如何输入

寒武代号如何输入
寒武代号如何输入

如何输入寒武纪代号“?”?

如果你在电脑中输入与地质相关的文章,就可能碰上要输入寒武纪代号“?”的问题。许多人都是用数学符号“∈”(属于符号)替代的。但是,作为正式的地质报告或科技论文,就显得太不严谨了。以下就是如何输入寒武纪代号“?”的方法。

1.如word、excel、ppt等程序中,在菜单栏点击“插入/符号”,就会打开如图对话框。

在“字体”选择框中选择“Times New Roman”,在“子集”选择框中选择“西里尔文”,在“字符代码”输入框中输入“0404”。就能选定“?”符号,最后把光标定在文档中需要插入“?”符号的地方,点击点下图中的“插入”。

如果文章中“?”符号用得比较多,就用复制粘贴的方法输入了。

2.还有一个更专业的输入方法:

因为在word中?的(十六进制)Unicode符是0404。所以在word中输入0404,选中,同时按Alt+X即可转为?。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意义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意义 地球自38亿年前诞生了生命之后,一直保持着一个极其缓慢的进化速度,这也是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后众多生物学家坚持“渐变论”的原因。但是在距今约5.3亿年前一个被称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现。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来了个“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这就是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大科学难题”之一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为“寒武爆发”。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的著作中也提到了这一事实,并大感迷惑。他认为这一事实会被用做反对其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但他同时解释到,寒武纪的动物的祖先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动物,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寒武纪动物化石出现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纪动物化石的缺乏,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的缘故。 1984年7月1日,在人们苦苦追寻“寒武爆发”的原因时,我国青年古生物学家在云南省澄江县发现了众多古生物化石——“澄江动物群”。这些远古的化石群奇迹般地完好保存了生物的矿化骨骼,还保存了大量软体组织印痕,如:表皮、感觉器、纤毛、眼睛、肠、胃、消化腺、口腔和神经等,甚至有的动物好像在临死前还饱餐一顿,消化道里充满着的食物仍可辨认,这个惊人的发现被国际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为探索“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开启了一扇宝贵的科学之窗。 “澄江动物群”包括多门类动物化石群动物类型,且十分珍稀地保存了动物软体构造,首次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远古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以丰富的生物学信息为“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随着中国科学家们对“澄江动物群”的不断挖掘发现和深入系统研究,探索了脊椎动物、真节肢、螯肢和甲壳等动物的起源,证实了现生动物门和亚门以及复杂生态体系起源于寒武纪早期,挑战了自下而上倒锥形进化理论模型,为自上而下的爆发式理论模型提供了化石证据。现已描述的澄江动物群化石共120余种,分属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鳃曳动物、叶足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等十多个动物门以及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奇异类群,此外,还有多种共生的海藻。云南澄江动物群的发现,使得我们对在前寒武纪晚期到寒武纪早期生命的进化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它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两点: 首先,该动物群的发现,再次证实了“生命大爆发”的存在,成为“寒武爆发”理论的重要支柱。同时,它还是联系前寒武纪晚期到寒武纪早期生命进化过程的重要环节。在该动物群被发现之前的20世纪内就有过两次激动人心的古生物学发现。一次是1910年在北美发现的距今约5.3亿年中寒武纪的“布尔吉斯动物群”,另一次是1947年在澳大利亚南部发现的距今6.8亿~6亿年之间的“埃迪卡拉动物群”。云南澄江动物群成了联系布尔吉斯动物群和埃迪卡拉动物群之间的重要环节,随着对澄江动物群研究的深入,埃迪卡拉-澄江-布尔吉斯3个动物群之间的演化关系会更加清楚。 其次,澄江动物群的发现为“间断平衡”理论提供了新的事实依据,对

论寒武纪初期生命出现生命大爆炸的原因

论寒武纪初期生命出现生命大爆炸的原因 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寒武记物种大爆炸的发现使得达尔文的进化论受到广泛的挑战。因为按达尔文的理论,物种是通过渐进变化进化而来。但是,寒武记物种大爆炸却是突然的,仿佛数万的物种在一夜之间就产生了。当然,很多进化生物学家认为寒武记物种大爆炸之前的化石因为某种原因缺失了。因此,很多科学家致力于寻找缺失的化石,但到目前为止,仍无所获。 不过,近来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可能为寒武纪物种大爆炸提供分子生物学解释。芝加哥大学的Lindquist教授和Rutherford博士,用果蝇为材料,发现如果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功能正常,则就算果蝇的DNA发生了许多突变,也不会影响果蝇的外观形态。换言之,正常功能的Hsp90能使得在不影响其生存能力的情况下,果蝇群体能积累很多的突变,并且这些突变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不显现。但是,一旦Hsp90的功能或表达水平受到影响时,比如出现极端的环境条件,用药物抑制Hsp90的正常功能时,已经存在于果蝇群体中的一些与形态有关的DNA突变就会表现出来,并造成其体形与上一带不同。而且经过几代后,就是恢复Hsp90的正常功能,这些不同也能遗传下去。也就是说,Hsp90类蛋白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使一个种群能积累很多DNA突变,而且不会一下就表现在形态上。这些突变要等到环境条件发生很大的变化时,才爆炸性地表现出来,在很短的时间内演化出形态各异的许多物种,正象寒武纪物种大爆炸那样的过程。因此,这一重要的结果为物种的突然进化提供了可能的分子机制,说明寒武纪物种大爆炸这一现象也能在分子生物学的水平得到解释。 为探究大爆炸的原因,古生物学家为此做出大量的努力,认为多种多样的寒武纪动物的出现,或许是因为当时大气中积累了足够的有利于呼吸作用的氧,而且由于“超级大陆”的解体,大陆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碎块,陆地的分散造就了很多靠近大陆的浅海区域产生,从而有利于后生动物生存。海洋化学物质的变化积累了大量的磷酸盐,使得软体动物有可能演化出保护性的骨骼;生态学理论及其相互捕食关系的理论对此也作出了解释。这种全球环境的变化,使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成为可能。 从化石资料来看,真核藻类大约在9亿年前出现了有性生殖,实际上,有性生殖出现得更早。有性生殖的发生在整个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中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由于有性生殖提供了遗传变异性,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这是造成寒武爆发的原因之一 生物收割者假说是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的,是一种解释寒武爆发的生态学理论,即收割原则。斯坦利认为,在前寒武纪的25亿年的多数时间里,海洋是一个以原核蓝藻这样简单的初级生产者所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内的群落在生态学上属于单一不变的群落,营养级也是简单唯一的。由于物理空间被这种种类少但数量大的生物群落顽强地占据着,所以这种群落的进化非常缓慢,从未有过丰富的多样性。寒武爆发的关键是草食收割者的出现和进化,即食用原核细胞(蓝藻)的原生动物的出现和进化。收割者为生产者有更大的多样性制

试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内涵作业

论述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内涵作业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地球距今约有46亿年历史,自距今30多亿年前生物的诞生以来,早期生物的发展极其的简单,且发展缓慢。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出现了生命发展史上的空前大飞跃,其结结构较前高级,门类数量较前大为丰富,在这短短的1亿年时间里,生物发展比之前的30多亿年有了爆炸式的发展。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这一事实,并大感迷惑。他认为这一事实会被用做反对其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但他同时解释到,寒武纪的动物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动物的祖先,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寒武纪动物化石出现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纪动物化石的缺乏,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的缘故。 寒武纪之前的生物发展较缓慢,直至元古宙早期发育大量具有真核细胞的菌藻类植物,到元古宙末期才出现了软躯体后生动物群,其中有类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保存下来的印痕化石和遗迹化石称为依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寒武纪之时,现生生活在地球上的各

个动物门类几乎都已同时存在,而不时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慢慢变来的。其中,是以发展具有硬体的生物为特征,几乎所有的无脊椎动物门,绝大部分纲都以出现,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最为发育。寒武纪生物的形态奇特,和地球上的现生生物极不相同。最古老的鱼也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原因,归结如下:Ⅰ、在寒武纪之前震旦纪时期所有的古大陆已形成,所以寒武纪时地壳运动相对比较平静的时期,它为生物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Ⅱ、在寒武纪之前,大气中的氧气不断的增加‘稳定,形成了富氧的大气圈,为寒武纪生物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Ⅲ、寒武纪处于南华纪大冰期与石炭-二叠纪大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气候相对较适宜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另外,南华纪大冰期之后由于温度的影响,许多生物大量死亡,甚至灭绝,从而在冰期过后为生物的发展减小了大量的生存斗争。Ⅳ、寒武纪时期磷的含量较多,为许多生物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养分,有利于生物的发展。 寒武爆发吸引了无数的古生物学家和进化论者去寻找证据探讨其起因。100多年以来的证据产生出解释寒武爆发的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寒武爆发是一种假象,这是某些达尔文或新达尔主义者所持的观点。由于进化是渐进的,所谓的“爆发”只是表明首次在生物化石记录中发现了早在前寒武纪就已经广泛存在并发展的生物,其它的生物化石群则可能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而“缺档”,造成这种“缺档”的原因是前寒武纪地层经历着热与压力,其中的化石被销毁了。

“寒武纪大爆发”与生物进化假说

“寒武纪大爆发”与生物进化假说 王韵佳,混合班1306,897663606@https://www.360docs.net/doc/e16111297.html, 摘要: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和已经灭绝了的生物化石,突发式地出现于5 .45 亿年前的寒武纪底界附近,这一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大量的化石证据表明,“寒武纪大爆发”是确有其事的,但其原因和内容有很多可能。本文着重介绍了含氧量变异说、收成原理说和分子钟说三种广为流传的假说,并探讨了从“寒武纪大爆发”中得到的一些生物进化假说。 关键词:“寒武纪大爆发”,化石,起源与进化,澄江动物群 1引言 距今约46亿年前,孕育了无数生命的地球诞生了。而生物圏的进化史则可以追溯到约35亿年前。从最早出现的没有生命的生物大分子,到最原始的生命蓝藻,再到当今种类繁多、姿态万千的生物五大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我们的生物世界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与发展。从已发现的化石证据来看,生物的进化过程既有渐变也有突变。一系列寒武纪时期化石群的发现更是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的渐变演变观发起了冲击。 2“寒武纪大爆发”与化石证据2.1“寒武纪大爆发”事件总览 在生物演化史中,从38 亿年前地球上产生生命开始, 到此后经历30多亿年的漫长岁月,只发现简单的细菌和蓝绿藻,很少出现多细胞动物化石。但是在 短短(相对于生物进化史而言)200~300 万年的时间,包括海绵动物、腔肠 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棘皮动物乃至脊索动物等在 内的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和已经灭绝 了的生物化石,突发式地出现于5 .45 亿年前的寒武纪底界附近,而在更老的地 层却没有其祖先化石的出现。这一后生 动物在较短的地质时期内突然出现和高 度分异的事件,古生物学家Cloud形象 地称之为“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5]这些门类的出现是相当整齐的,可以说得上是史无前例、绝无 仅有。它们于早寒武世快速生态扩张, 形成以后生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时,还伴随着动物体型增大、形态复杂化和躯体骨骼化过程。[6]这让我们产生了不少疑问。长期以来,达尔文关于物 种起源的思想, 一直是古生物学界理论

赵冬冬: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阶段性及其对于探讨生物进化

赵冬冬: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阶段性及其对于探讨生物进 化 院系:物理学系 专业:物理学类 学号:2011112102 姓名:赵冬冬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阶段性及其对于探 讨生物进化的意义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认为是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史上的一大悬案,自达尔文以来就困绕着进化论等许多学术界,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作前寒武纪,在短短的几百万年时间里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出现,而在寒武纪前的更为古老的地层中却难以找到动物化石的迹象,这种现象被古生物学家乘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在距今约5.3亿年前一个被称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现。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来了个“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群有:中国云南的“澄江生物群”,加拿大的“布尔吉斯页岩”和“凯里生物群”,这些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大量的化石证据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供了充足的证据: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并不是所谓的在一夜之间就出现各种动物,它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其中舒德干教授提出了“三幕式寒武生命大爆发”。他人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内因是:动物界基因组成基本成熟;外因是:海洋中增氧提速,海洋化学条件变化,如磷的增加。其中我对高肌虫做一些分析。 一.高肌虫在甲壳纲内的地位

高肌虫在甲壳纲内的地位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最早描述寒武纪高肌虫化石的是琼斯,由于其形态与豆类介形虫极相似,所以当时直接作为豆石类描述。而后的四分之三个世纪里,尽管添加了不少新属种,但一直被置于介形虫目内。实际上,现有的高肌虫是一个复合类别,其中绝大多数属种很可能是后来真正介形虫的远祖,另一部分则可能与古甲类或虾类有关。这两大部分构成高肌虫的主体;此外,少数具有拟生长线的高肌虫是否为泥盆纪以后叶肢介不成功之远祖,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基于高肌虫主要包括两大类很不相同的甲壳动物的事实,霍世诚?舒德干在高肌虫内建立了两个亚目——具腹亚目和缺腹亚目分别代表介形虫和虾类的两只祖先类型。在这之前,西德的Muller,还根据壳质成分及软驱体构造建立了磷足亚目,不久又升格为目。 关于高肌虫在甲壳纲内的地位,当前最流行的看法,也就是多数古生物学家所持有的观点是:介形虫的祖先形态必在高肌虫内,而且将高肌虫作为一个目直接归入介形虫亚纲之下。但是,现存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流行的不等于是正确的。上述当前盛行的高肌虫分类位置观点的前半部分是较合理的,并为本文前面进行的详细形态构造研究所证实;但其后半部分却大可商榷。依笔者看来,它很可能本末倒置,完全把高肌虫与介形虫的主从,隶属关系搞颠倒了。 我们都知道,在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系统分类或自然分类中,确定或比较生物类别所处分类阶元的高低,一般都遵循两条主要准则。一条是形态学标准,另一条便是系统发生学标准。在形态学上,一个较高分类阶元的生物类别在最基本的形态构造特征范围上总是要比下属较低分类阶元的生物类别更为宽广,多样。 在系统发生学上,一般总是较低分类阶元的生物类别导源于较高分类阶元中的某一支或几支,而决不是相反。 接下来分析比较一下高肌虫与介形虫的基本形态学特征的范围。 1.介壳的整体构造特征方面

2018年自动驾驶行业市场发展分析,中国或成最大自动驾驶市场「图」

2018年自动驾驶行业市场发展分析,中国或成最大自动驾驶市场「图」 自动驾驶技术是汽车产业与高性能计算芯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本质是汽车产业的升级。随着智能互联、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的井喷式发展,自动驾驶行业潜力初步释放,一个不同于科幻电影的汽车智能化新时代已悄然来临。凭借着资金、科技和渠道资源等优势,各大互联网科技巨头、大型传统车企以及技术型创业公司纷纷切入自动驾驶领域,自动驾驶的实现将带动整个泛汽车行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一、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历程 自动驾驶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1925年,美军就研制出了第一辆无人驾驶概念汽车,智能汽车雏形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技发达国家率先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 1984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与陆军合作,发起自主地面车辆(ALV)计划,2009年,Google和DARPA建立了GoogleX实验室,2014年,Google无人车正式发布,并与第二年6月完成公路测试,随后大量科技企业和传统车企纷纷推出产品,奥迪、福特、沃尔沃、日产、宝马等众多汽车制造厂商于2013年开始相继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进行了布局,同时以谷歌为代表的新技术力量也纷纷入局无人驾驶领域。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自动驾驶汽车研究方面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底才开始,至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才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随后,传统汽车制造厂商纷纷加入无人驾驶领域的研究中来,我国自动驾驶领域初具行业规模,除此之外,以百度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也相继加入了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为整个汽车产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包括互联网公司、传统车厂、新兴科技创业公司在内的各类厂商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从自动驾驶国内外整个发展情况来看,美德引领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大潮,日本、韩国迅速觉醒,我国呈追赶态势。 二、自动驾驶行业的产业链结构 自动驾驶行业的中心业务是以Google、百度为代表的自动驾驶操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以特斯拉、蔚来为代表的整车厂商,在整个业务链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一环,该类厂商,上游为零部件和技术供应商,如深度学习、人机交互、图像识别和新材料、新制造新能源等,下游为运营和服务提供商,如车队管理系统,车载娱乐、车内办公等附加服务。

从寒武纪演化以来各个时期生物高级程度及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从寒武纪演化以来各个时期生物高级程度及生物演化 的阶段性 寒武纪 寒武纪——第一次生物大爆发。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 寒武纪是显生宙(Phanerozoic Eon)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Cam brian explosion)。带壳、具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趋向繁荣,它们营底栖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时代”,其次是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棘皮动物和腹足动物,寒武纪的生物形态奇特,和我们现在地球上所能看见的生物极不相同。寒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无脊椎动物的许多高级门类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其次为腕足动物。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 在潮湿的低地,可能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类的低等植物,但它们还缺乏真正的根茎组织,难以在干燥地区生活;无脊椎动物也还没有演化出适应在空气中生活的机能。寒武纪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大陆上缺乏生气、荒凉一片。 此外,寒武纪还产生了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很短(地质意义上的很短,其实也有数百万年之久)时间内,生物种类突然丰富起来,呈爆炸式的增加。它意味着,生物进化除了缓慢渐变,还可能以跳跃的方式进行。 奥陶纪 奥陶纪: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奥陶纪末期发生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在奥陶纪晚期,约4.8亿年前,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颚鱼;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也已经出现。 志留纪

地史古生物答案

绪论 1.什么是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 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 ①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②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③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a.硬体部分 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 c.石化作用 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 3.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 (3)升溜作用 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5.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 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 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 (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 (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 (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概述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概述 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这一事实,并大感迷惑。他认为这一事实会被用做反对其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但他同时解释到,寒武纪的动物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动物的祖先,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寒武纪动物化石出现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纪动物化石的缺乏,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的缘故。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起源—埃迪卡拉动物群 埃迪卡拉(Ediacaran)动物群是Sprigg于1947年在澳大利亚中南部Ediacara地区的庞德砂岩层中首先发现的。最初人们未能确定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后来终于确定为前寒武纪,年龄为6.7亿年。埃迪卡拉动物群包含三个门,19个属,24种低等无脊椎动物。三个门是: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水母有7属9种;水螅纲有3属3种;海鳃目(珊瑚纲)有3属3种;钵水母2属2种;多毛类环虫2属5种;节肢动物2属2种。多保存为印痕化石,尽管它们的形态、结构都很原始,但它们被认为是20世纪古生物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这一发现使科学界摈弃了长期以来认为在寒武纪之前不可能出现后生动物化石的传统观念。所谓后生动物即是指相对于原生动物的各种多细胞动物 艾迪卡拉动物群包含了多种形态奇特的动物化石:身体巨大而扁平、多呈椭圆形或条带形,具有平滑的有机质膜,是人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化石,也是在太古代地层中发现的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证据。按Seilacher的观点,艾迪卡拉动物群可分为辐射状生长、两极生长和单极生长3种类型。除辐射状生长的类型中可能有与腔肠动物有关系的类群外,其他两类与寒武纪以后出现的生物门类无亲源关系。 尽管有关艾迪卡拉(型)动物群的性质还有许多争议,但其奇怪的形态令许多学者相信,艾迪卡拉(型)动物群是后生动物出现后的第一次适应辐射,它们采取的不同于现代大多数动物采取的形体结构变化方式。不增加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只改变躯体的基本形态,变得非常薄,成条带状或薄饼状,使体内各部分充分接近外表面,在没有内部器官的情况下进行呼吸和摄取营养。如现代大型寄生动物涤虫现代大多数动物采取的是保持浑圆或球形的外部形态的同时,进化出复杂的内部器官来扩大相应的表面积(如肺、消化道),从化石上可以看出,这些生物已具有了高度分化的组织和器官,说明它们已不是最原始的类型。它们代表了后生动物出现以后的第一次辐射演化因此,可以认为艾迪卡拉(型)动物群是在元古宙末期大气氧含量较低的条件下后生动物大规模占领浅海的一次尝试,结果失败了,而导致绝灭。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后生动物采取了第二种方式,使内部的器官复杂化和物种多样化的发展,即生物系统演化。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代表─云南澄江动物群 寒武爆发的典型代表是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中国云南澄江动物群,它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带壳后生动物群。该动物群是中国青年古生物学家侯先光1984年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先发现的。这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保存非常完美,距今约5.7亿年的化石群,其成员包括水母状生物、三叶虫、具附肢的非三叶的节

澄江帽天山寒武纪生物物种大爆发产生的生物种类(地方课程教案)

澄江帽天山寒武纪生物物种大爆发产生的生物种类 澄江一中生物组段开华 一,教学目标 1,记住,澄江帽天山寒武纪生物物种大爆发产生的生物种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重点 澄江帽天山寒武纪生物物种大爆发产生的生物种类 三,难点 生物的多样性 四,教学用具 一体机,化石标本,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澄江生物化石群出现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期,除了低等植物藻类外,大量代表现生各个动物门类的动物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大多数现生各动物门类代表在澄江生物化石群中都有其发现。而在寒武纪之前,除了分散的海绵骨针外,还没有出现过这些动物。 1.1 藻类 藻类为最简单最古老的植物,现分布于世界各地,海、淡水中及潮湿地区,都可见其踪迹。澄江生物化石群包括大量的藻类化石,它们常富集在岩层面上保存,其特征多为不分枝的粗、细不同的丝状体,极少类型呈螺旋状体。 1.2 多孔动物门 也称海绵动物门,属于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整个身体是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固着水底生活,体型多样,均属辐射对称型。澄江生物化石群中海绵动物十分丰富多彩,至少包括20个不同属种,分属于六射海绵纲和普通海绵纲。 1.3 刺胞动物门(腔肠动物门) 真正的后生动物的开始,组织分化上比多孔动物更进一步,有了神经和原始肌肉细胞。澄江生物化石群中现已发现2属2种,分属于海葵类和栉水母类。现生线形虫动物体呈长线形,大多数种类幼虫营寄生生活,成虫生活在水中。线形虫是澄江生物化石群中最常见的种类之一,体呈细长的圆筒状,有3属3种。 1.4 鳃曳动物门 鳃曳动物均为海生,分为吻、躯干和尾部。在澄江化石中发现了4属4种。 1.5 动吻动物门 现生动吻动物体小,呈圆筒形,身体分节,口在前端,骨板构造环绕口部。澄江化石中的动吻动物也称奇虾类动物,体大,体长可达1m,是当时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澄江化石中的动吻动物也被认为是节肢动物的一个分枝,但它们的口部及附肢构造完全不同于节肢动物。至少4属4种存在澄江生物化石群中。 1.6 叶足动物门 它包括现生的有爪类,也称栉蚕,有的也把它归入节肢动物门的有气管亚门原气管纲,全为陆生,仅分布于南半球少数地区。至少6属6种存在澄江生物化石群 中,其类型的多样性令科学界大为吃惊。 1.7 腕足动物门 主要为保存肉茎的舌形贝类,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具肉茎腕足类化石。通过和现代舌形贝之比较,显示出该类动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进化的极端保守。在澄江化石中目前发

人工智能芯片项目申请报告

人工智能芯片项目申请报告 一、建设背景 2018年全球正处于“后摩尔定律时代”,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得以实现,伴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计算能力的提升,全球人工智能近年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2018年几乎每个月,全球主流科技公司推出的定制人工智能芯片项目数量都会较上个月有所增加。与全球主流科技公司相比,我国人工智能芯片厂商也相继发布新版、升级版AI芯片,并且新版本芯片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从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竞争格局来看,云端训练芯片方面英伟达一家独大,推断芯片百花齐放。其中全球安防人工智能芯片市场竞争格局稳定,现有厂商凭借与下游客户长期的合作,有望继续受益于安防智能化的升级,属于新进入者的市场空间有限。 群雄逐鹿人工智能芯片,英伟达稳居第一 当前全球正处于“后摩尔定律时代”,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得以实现,核心推动力量来自半导体产业,数百亿智能设备连接网络,用于数据采集的物联网芯片和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需求剧增,因万物互

联采集海量数据,经数据中心构造的云端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带动整个半导体发展。 伴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计算能力的提升,全球人工智能近年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谷歌、脸书、亚马逊等国外各大科技巨头公司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芯片,预计2020年有望突破百亿大关,发展空间巨大。2018年几乎每个月,全球主流科技公司推出的定制人工智能芯片项目数量都会较上个月有所增加。 与全球主流科技公司相比,我国人工智能芯片厂商也相继发布新版、升级版AI芯片,并且新版本芯片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以华为的昇腾910为例,这款芯片是目前单芯片计算密度最大的芯片,计算力远超谷歌以及英伟达。除此之外,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也相继进入人工智能芯片领域,推出或计划推出相应产品。 人工智能芯片作为人工智能的上游产业,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近年来,互联网和芯片行业巨头纷纷布局人工智能芯片领域。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公司榜单中,英伟达凭借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应用优势稳坐头把交椅,英特尔、IBM、谷歌和苹果位居2至5位。华为排名第12,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排名最高的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厂商。 云端训练英伟达一家独大,推断芯片百花齐放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史学的概念和任务。 2、了解地质学发展简史。集群绝灭、背景绝灭的概念,新灾变论、进化论、均变论对地层学基本理论的影响,地层学的五大定律(地层层序律,原始侧向连续律,原始水平定律,生物层序律,瓦尔特相对比定律) 第二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作用 3、岩层及地层的概念;沉积环境、沉积相及相分析的概念。简述相对比定律(瓦尔特定律)的主要内容。 4、简述“将今论古”的现实主意原则在古生物地史学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5、相标志的概念及其主要的相标志(物理标志:颜色、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化学及生物成因的构造;岩矿标志:沉积物组分和结构、自生矿物;生物标志:指相化石、形态功能分析、群落古生态分析) 6、主要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类型;图示完整的鲍玛序列。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纵、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引申出地层层序律,横向堆积作用引申出普遍穿时性原理)。海进与超覆、海退与退覆。 第三章地层系统及地年代质, 7、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概念;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及原则。等时面和穿时的概念。 8、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年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生物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地磁极性等其他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简述各类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之间的关系。 9、层型的概念、单位层型和界限层型;正层型、副层型、选层型、新层型、次层型的概念。 10、前积式、退积式、加积式准层序组 1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的研究内容。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Ⅰ型层序、Ⅱ型层序的概念。什么是最大海泛面和饥饿段(浓缩段),如何识别? 12、古地磁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目前的古地磁极性年代表[布容正向极性时0-0.73Ma(带)、松山反向极性时0.73-2.48Ma(带)、高斯正向极性时2.48-3.40Ma(带)、吉尔伯特反向极性时3.40-5.00Ma(带) 第四章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3、历史构造分析的概念,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内容(沉积组合和沉积物组合(沉积建造),沉积厚度分析(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沉积盆地分析,构造运动面分析)。 14、岩石圈、软流圈、海沟、洋中脊、大洋盆地、转换断层、海底扩张、活动褶皱带、沟—弧—盆体系、沟—弧体系、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发散(背离)板块边界、聚合(收敛)板块边界、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槽台构造学说、地台(地盾、地轴、台向斜、台背斜、裂陷槽)、地槽(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向斜)、中间地块、地槽旋回、威尔逊旋回、变质双带、B式俯冲、A式俯冲、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的概念,劳伦斯古陆,冈瓦纳古陆,劳俄古陆,劳亚古陆,罗迪尼亚古大陆,联合古大陆,古特提斯洋等概念 15、简述板块学说对地台和地槽的解释。简述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了解我国几条主要的板块缝合线。 16、海退序列的出现是否必定与地壳上升有关?为什么?补偿非补偿沉积对岩相变化和地层厚度或沉积厚度有何影响?地台的基底与盖层必定是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否具角度不整合关系的上覆和下伏地层就是盖层与基底。 17、大地构造分区和板块划分的依据。了解世界各大陆主要大地构造分区以及现代六大板块,掌握我国大地构造分区及古板块划分情况。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2006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杨巍然先生在《地学前缘》第13卷第6期发表了题为《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的文章。现将该文中关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史的内容介绍如下,供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阅读和研究。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 该文指出,近代大地构造学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包含有更深部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以及其它星球的影响。因此,就其研究范围来看,也可以称为全球构造。而区域大地构造学则主要研究广大区域内岩石圈和地壳上的大型构造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生和发展规律。它是一门资料多而广、地域大而深、理论性强、与多种学科关系密切、应用面广的一门分支学科。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个阶段。 一、20世纪前半期:奠基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路线或区域地质调查和趋于地质制图。早期在中国开展地质调查的外国学者有R·庞培勒(1862)、F·V·李希霍分(1868)、B·维理士(1903)、B·A·奥布鲁契夫(1880-1906)、J·C·勃朗(1907-1910)、T·德普拉(1909-1911)、小藤文次郎等。在中国学者中,首先要提到鲁迅(周树人)于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他明确指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地等图),非文明国也。”1922年,丁文江在比利时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的“The Tect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拉开序幕。稍晚,李四光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英国《地质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以至全球性地质构造论文,预示了地质力学的萌芽。此外,王竹泉的《山西地质构造纲要》(1925)、谢家荣的《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1937)等,也是这一时期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成果。特别是李四光的《中国地质》(1939)和黄汲清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5)两部经典著作的出版,更是这一时期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精辟总结。 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以,1949年以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是,李四光和黄汲清的经典著作却为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20世纪50-60年代:大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引进前苏联的大地构造理论,构造层的划分和深断裂的概念,使大地构造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青藏地质考察,祁连山区域地质的构造演化研究,大区域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巨大的郯庐深断裂的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对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质疑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对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质疑 自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后,社会公众普遍接受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然而,就是这个被恩格斯评价为“已经把问题解答得令人在满意没有了”的生物进化学说,在今天,却遇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挑战。 寒武纪是地球生命史上最早有明显动物化石记录的时代,距今大约有5.3亿年。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实际并没有复杂的动物,但是到了寒武纪初期,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却突然出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动物种类在这一时期像爆炸一样突然大幅度增加,形成所谓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1909年,古生物学家华克(W alcott)在加拿大的伯尔基斯岩中,发现多种海洋动物的化石群在寒武纪中期突然大量出现,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不过,直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的寒武纪化石大部分还是海洋三叶虫等较低等的动物,进入90年代,中国科学家侯先光教授、陈均远教授在云南澄江帽天山的石层中,发掘出许多类不同体型的动物化石,从较低等的海绵、水母、触手类、虫类、各种节肢类,到较高等的半脊索动物(云南虫),共38个门类100多种动物,其年代比加拿大伯尔基斯岩化石群还早1500万年。澄江化石群涉及当今动物界大多数门类,还包括许许多多现今已经灭绝无法归入现有门类的形状古怪的动物。澄江化石群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保存精美,保存了诸如动物的肢体、触毛等,连软组织的标本如水母的口部、

肠脏、神经等都保存了下来。 澄江化石群在短短300万年的地质时间内,完整记录了大规模动物群突然同时出现的情况,并且完全没有留下任何进化或演变的痕迹。这一发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科学依据,并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质疑。 达尔文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思想。一是“物种并非永久不变”①,在地球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新的物种缓慢地在连续的间隔时间内出现”,达尔文推崇“自然界不产生飞跃”的观点,把进化看成是一个稳定、渐变、连续的过程;二是“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从某一种原始类型传下来的”②,达尔文认为,“在它们的胚胎中,同源构造上、残迹的构造上,我们都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每一界面里的一切成员都是从单独一个祖先传下来的。 ③”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在数十种门类的寒武纪动物化石之间,应该有数目极大的过度环节和中间门类;在寒武纪之下的地层中,应当有相当多的不同等级的多细胞生物的化石。可是,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得到的30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化石中,只发现简单的细菌和蓝绿藻,很少有复杂的多细胞生物的化石。在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山脉发现的末元古纪(距今7~5.7亿年前)的埃迪卡拉动物化石群中,还没有一钟可以确认是已知动物门的直接祖先。 寒武纪生命爆发问题亦曾令达尔文感觉到困惑,他在《物种起源》一书的最后一版中写到:“为什么整群的近似物种好像是突然出现在连续的地质诸阶段之中呢?虽然我们现在知道,生物早在寒武纪最下

寒武纪科技创始人-陈天石投资任职及风险报告

寒武纪科技创始人-陈天石投资任职及风险报告 陈天石 一、基本信息 (3) 1.1关联公司汇总 (3) 1.2合作伙伴 (3) 二、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信息 (3) 三、对外投资企业信息 (4) 四、在外任职企业信息 (4) 五、个人风险信息 (5) 5.1被执行人 (5) 5.2失信被执行人 (5) 5.3限制消费令 (5) 5.4终本案件 (5) 5.5股权出质 (5) 5.6股权质押 (5) 5.7股权冻结 (5) 5.8开庭公告 (5) 5.9法院公告 (5) 5.10立案信息 (5) 5.11裁判文书 (5) 5.12送达公告 (6) 六、个人历史信息 (6) 6.1历史担任法定代表人 (6) 6.2历史对外投资 (6) 6.3历史在外任职 (6) 6.4历史被执行人 (6) 6.5历史失信被执行人 (6) 6.6历史限制消费令 (6) 6.7历史股权出质 (6) 6.8历史股权冻结 (6) 6.9历史开庭公告 (7) 6.10历史法院公告 (7) 6.11历史裁判文书 (7)

一、基本信息 姓名:陈天石 个人介绍:陈天石,寒武纪科技创始人。2005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获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 员、研究员(正教授)。在处理器架构和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十余年,是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杰 出青年科学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青”、Intel青年学者奖、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 士论文奖等荣誉。 1.1关联公司汇总 1.2合作伙伴 二、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信息 陈天石共担任8 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大约5~6亿年前,在地球学家称为寒武纪的开始之时,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起先是寒武纪初小壳化石的爆发性发展,继之被大型带壳动物取代。是什么原因使得早期寒武纪世界能够激发这样的生命“爆发”?长期以来这是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大难题。于是,这一情形被形象地称为生命大爆炸,也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这也是显生宙的开始。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化石群共同印证了这一生命进化史上的壮观景象,例如伯吉斯页岩。在中国云南省澄江县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化石群相当典型,非常多的不同种类的生物几乎同时在这一时期出现。 埃迪卡拉(Ediacaran)动物群是Sprigg于1947年在澳大利亚中南部Ediacara地区的庞德砂岩层中首先发现的。最初 人们未能确定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后来终于确定为前寒武纪,年龄为6.7亿年。埃迪卡拉动物群包含三个门,19个属,24种低等无脊椎动物。三个门是: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水母有7属9种;水螅纲有3属3种;海鳃目(珊瑚纲)有3属3种;钵水母2属2种;多毛类环虫2属5种;节肢动物2属2种。多保存为印痕化石,尽管它们的形态、结构都很原始,但它们被认为是20 世纪古生物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这一发现使科学界摈弃了长期以来认为在寒武纪之前不可能出现后生动物化石的传统观念。所谓后生动物即是指相对于原生动物的各种多细胞动物 艾迪卡拉动物群包含了多种形态奇特的动物化石:身体巨大而扁平、多呈椭圆形或条带形,具有平滑的有机质膜,是人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化石,也是在太古代地层中发现的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证据。按Seilacher的观点,艾迪卡拉动物群可分为辐射状生长、两极生长和单极生长3种类型。除辐射状生长的类型中可能有与腔肠动物有关系的类群外,其他两类与寒武纪以后出现的生物门类无亲源关系。 尽管有关艾迪卡拉(型)动物群的性质还有许多争议,但其奇怪的形态令许多学者相信,艾迪卡拉(型)动物群是后 生动物出现后的第一次适应辐射,它们采取的不同于现代大多数动物采取的形体结构变化方式。不增加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只改变躯体的基本形态,变得非常薄,成条带状或薄饼状,使体内各部分充分接近外表面,在没有内部器官的情况下进行呼吸和摄取营养。如现代大型寄生动物涤虫现代大多数动物采取的是保持浑圆或球形的外部形态的同时,进化出复杂的内部器官来扩大相应的表面积(如肺、消化道),从化石上可以看出,这些生物已具有了高度分化的组织和器官,说明它们已不是最原始的类型。它们代表了后生动物出现以后的第一次辐射演化因此,可以认为艾迪卡拉(型)动物群是在元古宙末期大气氧含量较低的条件下后生动物大规模占领浅海的一次尝试,结果失败了,而导致绝灭。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后生动物采取了第二种方式,使内部的器官复杂化和物种多样化的发展,即生物系统演化。 寒武爆发的典型代表是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它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带壳后生动物群。该动物群是我国青年古生物学家侯先光1984年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先发现 的。这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保存非常完美,距今约5.7亿年的化石群,其成员包括水母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