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差了什么?

4.10日,晴,清晨6点,15个小时的车程即将结束,一个小时的小憩,疲惫中懒懒的爬起,坐在车厢的连接处,香烟升起青色的雾,看着窗外山峦叠障,回想着一天半的学习日程,那些名师、大师、教育家的先进的理念与策略,教学的技巧与艺术,一丝丝,一点点的闪现于眼前,再一次冲击着仍未平静的心。他们站在玉皇顶俯视天下众师,我们只能仰躺于红门地面仰望他们,艳羡她们吗?想一想他们好像没你们帅气、漂亮、年轻,可是他们却比我们有气质,有活力,原因不外乎比我们多读了一些书,早见识到语文教育先进的理念与技巧。韩兴娥如果不是因为是局长的妻子,强压进行实验主题学习,哪里会成为全国名师?一个机会,抓住了,走出了第一步,成就如今高不可攀的大家。我想只要我们心怀梦想,有攀登之欲望与勇气,有登顶之渴望与信念,名师之路,高山之颠,一定会离我们会越来越近,甚至有朝一日会平视他们。因为于永正先生说“其实教学语文很简单,不外乎两个字“读、写”,硬要再繁琐一些,不过是多读、多写”。繁杂的语文学习,都可以化繁为简,还有哪些事物不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简洁的路呢?

山连着山,谷套着谷,心潮起伏。我们的教育是最基层的教育,我们的孩子是山村的孩子,可我们的孩子就只能接受最低层次的教育嘛?和城里的孩子相比,我们的孩子真的傻嘛?弱智嘛?为什么她们的孩子可以用十分钟的时间写出:

风筝

细细竹条搭骨干,

恍如彩虹舞翩跹。

丝丝线,与梦连,

放飞梦想天地间。

“我幻想她是一位如出水芙蓉的舞女,她竟就是一位绝代佳人。纤细的枝条似她修长的手臂,片片叶子似她裙边的蕾丝,娇艳的花朵是她如花似玉的脸庞。微风乍起,瞧,她跳起一曲婀娜多姿的舞蹈,一个舞姿便闭月羞花,一个回眸便沉鱼落雁”

“我幻想她是一位二八佳人,她居然就是一位天香国色了。这一堆叠加的影子是她柔顺的秀发,那一堆清晰的影子是她如花的笑靥,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她裙摆上的一棵棵珍珠,如她一般光茫璀璨。月光下,一只夜蛾停驻在花儿上,便是在她灵巧的玉指上逗留的蝴蝶,轻风徐来,花叶晰摇,惊起了夜蛾,但夹竹桃那醉人心扉的清香,又让她心迷神醉,不忍离去,如此一来,一幅蝶面美人图便跃然于这茫茫夜色中了。”

而我们的孩子只能记流水账?想一想我们一年来的十个一工程,晨诵、午读不也在读的数量和质量上加强了嘛?我们的暮醒工作不也带了新的气象嘛?

“雪覆盖着远山,远山白茫茫的,好像天与山连着一样,那景色更是迷人”—郭小四年级史雨彬语。

“大家一边参观一边讨论着,哪本字特别漂亮,哪本语言很优美,而我心里酸酸的,很不好受。我的字写得没有他们漂亮,语言更是没法比美,也没有好好保护自己的本子……”郭小三年级刁旭楠语。

“早上,一粒粒小冰雹从天而降,篮球场上仿佛刚下过一场春雨,而眺望远山,却像下过了一场大雪。雪下了整整一天,我亲眼见证了它从一粒粒小小的冰雹变成随风飘扬的鹅毛大雪,雪把冬天光秃秃的树枝装扮得恰如春天绽放的梨花。”良小六年级李慧语。

“只要你有自信,一定能抓到,你想没有自信,秦王怎能一统六国,成吉思汗又怎能攻入欧洲。我听了爸爸的话后,我恍然大悟,于是我继续抓,最后抓到了很多,心里美滋滋的”—良小六年级冯美惠子语。

虽然我们孩子的语句表达还显稚嫩,写作的时间需要长一点,老师指导的深入一些,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孩子一点不傻,反而带着灵动,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正一点点向他们靠近。

正如上面冯美惠子所说,我们缺少的是自信,缺少成为名师的信念,缺少对孩子们可以成为“作家”的信心。所以我们感到有差距,我们应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从山小”的信心与决心。不仅做为一名教师要有成长的信念,更要有把你教学的对象培养成人的信心。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

语文教学真的那么难嘛?有的教师谈语文而色变,有的教师永远不敢上第二课时,原因在哪里?畏语文如虎,自己祖国的母语却成为教师的心病,原因何在?我想是我们偏离了语言习得的规律,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源。

其实语文阅读教学很简单。有两条理由,第一教育家于永正所说“语文不过是读与写”。多读、多写就会学好语文。第二是我们的很多老师喜欢教语文,因为这些老师都知道,只要课文读熟,生字会写,然后将好词、佳句积累下来,把语文课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下来,课文赏析的环节即使没有,考试的时候一般就能考个优秀的成绩了。即便一个月不上语文课,语文成绩也不会落下多少。

所以综合此两点,我觉得我们没必要把语文神秘化,谈到语文我们完全可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是不是只要这些就会真正的把语文教好或者说学好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我们就需要认识一下语言学习的本质。

所以我们可以把语言学习可以归纳成两句话。

一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指,语文学习就要大容量的阅读,也就是语言的大容量的输入问题,读得多,输入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写东西,写是书面语言输出的表象之一,也是语言习得的根本目标之一:即书面语言进行社会交际。

二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即有多读,也可以说是精读。也就是海量的阅读输入的同时,一定要精读,对好词、佳句、名段的大量积累,这样才会出口成章,也就是运用口头语参与社会交际。

这两句是说,多读带精读就会达成语言习得终极目标: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言进行社会交际。

那么教学语文也可以总结出两句话。

一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要熟读成诵,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就会显现出来。这是说语文教学时要重视各种读的训练,熟读正确流利,指导有感情朗读,淡化无味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内涵,在对精美的语言文字的有感情朗读中浮现出来。

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引过来是想说明一下,写作的能力是在日积月累中一点点练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写是说要有目的的去写,这次学习过程中,大部分课堂都重视写。都在围绕课文学习的训练点进行有目的的去写,如李虹侠的《前人学习的启示》一课中,借鉴前人学习的智慧,就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比较白话与文言的不同,尝试进行文言的写作。所以才会有“师授之内容全然不入吾耳,吾陶醉之时,师查之”“随痛下决心,必改之”洋洋洒洒几百字小古文跃然纸上。王增艳的《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时,训练点为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围绕迪拜风光进行写作训练,教师指导时,只出示了迪拜的风光图及十几个词语,然后进行了简单的指导,学生即可写出奇思妙想的佳作。当然伊宜梅的《夹竹桃》一

课更是写作的经典,孩子的描写赢得了场内教师的阵阵掌声。于永正的《祖父的园子》和毕英春的1+x教学《桥》《金色的鱼钩》等课中都重视学生写的训练。

他们用于写作与展示的时间基本都在10-15分钟以上。这也正符合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吴忠豪教授提出来的:将语文课“阅读”和“表达”的时间调整到1:1。这样调整就需要压缩教师讲授课文的时间。

综合两点来看,语文教学抓住有感情朗读与有目的的训练写作,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困惑

语文教学如此简单,为什么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备受指责,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学呢?这些困惑我想归纳出2个问题。

一、课程内容模糊。

现行语文教学,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材缺少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导致“教什么”模糊不清。新的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改为“课程目标与内容”,但对各年段达到课程目标所需要教学的“课程内容”仍缺乏具体表述,这就导致语文课程究竟教什么一直不能得到解决。

语文教材提供的课文,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问题,至于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基本都是凭借参考书及各人的经验和认识去判断、选择。这样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母雷特”的现象。

简单的来说,即是语文的课程目标与之载体教材(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之间的连接点不明确。要解决这一问题,我非常欣赏丰际平的说法与做法,也就是构建阅读教学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即总的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小学阅读教学的总目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10条,希望教师们至少熟读)---年段目标细化(1-2段及3-4段均有10条,5-6段是11条,这更应该理清,因为你这段课文承担着这些目标,你想要将这些目标放在哪个年级或单元中体现)---单元目标(单元目标来源于学段目标,是细化单元课文目标的连接点)---课时目标(单元所承载目标的具体化)。

看着很麻烦是不是?还可以再简单一些呀,参考书的知识性目标,然后再根据文章体裁(如记叙、写人、记事、写景等)的特点来抓,基本就能抓住训练点了。前提是熟悉课标。

只有目标具体化,才能抓住训练点,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以后的教材教法过关考试一定要突出这方面的内容考核。

二、课本即课程

宏观的来说,课本即教材内容他只是指“用什么来教”。而语文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课程内容不仅需要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更需要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写作、积累等方面来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生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言技能,这些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其它学科教学不可代替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圈点批注等阅读理解的方法,记叙描写等写作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

这样说可能不太明显,如果浅层次的来说。课本教材只是课程内容载体中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如果花费大量时间在文体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就会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科学课,这样语文课语文的含量怎么会高呢?

语文教学的十字真言即“听说读写练,字词句段篇”,那么阅读教学在低段就应该重视字词句,积累词语为主;中段抓词句段,对篇的要求不能过高;高段就应该重视句段篇的整体把握。各学段要突出重点进行训练。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多朗读(理解感悟)、多积累(精读背诵)、多运用(写作书面语言输出、演讲口头语输出)。

读书亟待课程化。一学期只学一本课本是语文学习远远不够的,急需丰富拓展语文课程。现在我们的晨诵、午读、暮醒其实就是在丰富语文的课程。但是我们只定义背诵古诗文,读课外书,写流水账,根本达不到语文学习的需求。首先我们应该把午读做实,我们不要把午读仅仅定义为“课外阅读”,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读书的边缘化,很多同学读不进去,应付教师,教师应付领导。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读物,最好和你这段课文有相通的读物。还要有检查、读书交流等活动开展,才能引导孩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摘记低中年级以摘记好词佳句为主,高年级摘记好词佳句的同时,可以适当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摘记名段或者名篇佳作。李淑平、齐向华、张秀娟老师这些年的语文教学成绩一直居高不下,和他们注重学生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每篇课文的学习都应该补充阅读材料,一定要与本课所承载的训练点相近的文章。有几种补充阅读的方法:一是借助网络与图书室补充资料;二是借助教师自己查询推荐资料;三是可以将阅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整合,略读课文作为补充资料;四是利用练习册,整合练习册的阅读材料进行补充。当然进行主题实验的班级责无旁贷的要用主题学习丛书进行补充阅读。进行补充阅读时,要抓住训练点(即课文的训练点),由问题形式进行引导阅读学习。教师的选择阅读材料是必然的,坚决杜绝“放羊式”阅读。这些阅读材料最好引入课堂,而不做为课外阅读。

晨诵的范围与内容可以扩大化。有的教师肯定会有疑问,我们的学生连中心校定的篇目都背不下来,还能再增加背诵积累嘛?这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语文课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面面俱到无用的分析感悟,挤占了诵读的时间。二是无组织的背诵造成事倍而功半。有的教师不去检查,不去指导,放由自主,爱读到哪读到哪,爱背到哪背到哪。不能把晨诵与课外背诵相结合。没有检查的背诵永远不会有成果。我们应该想一想同样的要求,有的学校为什么可以提前完成背诵;同样的时间,为什么同一所学校,有的班级能提前完成要求?和你教师没关系嘛?有经验的教师早就背诵完成,增加课文的朗读时间,增加课外名篇佳句的积累上了,虽然他们的语文成绩不一定比你高多少,但一定会高,可是孩子的语文素养却是你的孩子们永远无法比拟的。

暮醒日记要加强指导。语文课堂围绕训练点的写作可以做为日记内容。暮醒的日记也应该围绕一单元或一篇课文的训练点来写,学叙事的,写叙事的;学说明的,写说明的;学写景的,也来写景的;学写人,也来仿写写人的……总之围绕你的训练点,有目的、有指导的进行写日记。这样即使我们当堂没进行写的训练,但是暮醒时,简单的对课文进行一下回顾,这不也是指导写作了嘛?

归纳起来来说,我们现在进行丰富课程内容:利用晨读与摘记,强化积累;利用课内补充材料及午读,增加阅读数量,提高读的质量;利用课内仿写与日记,强化写作能力的提升。利用3分钟演讲,即增加阅读量,又加大了积累面,同时培养了孩子说的能力。当然综合实践等工作都可以看做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阅读教学操作方法

一、把握阅读教学的实质。借用丰际萍的话即是----十六字方针:语言为本、情感为魂、主动实践、发展能力。语言为本,即是指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学生只有经历阅读过程,才能形成语言能力,完成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而情感为魂,指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道理,既然是魂就应该做为引线,而不是血肉,摒弃过度的人文挖掘,阅读是个性化的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阅读是一种对话,也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窃窃私语;主动实践,主要说是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发展能力,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各点处理方法

1、检查读文情况。中高年级把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作为课前预习的重要一点,也是学生整体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前提,检查时,要做到重点突出:一是重点学生,即哪些人需要检查。(一般是预习习惯不好的同学);二是重点内容。一篇课文内容较长,如果从头到尾检查一遍会占去很长时间,需要教师把握文章的重点段落,有针对性的抽查。同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之间互相督促做好预习,有课外督促,课余的检查,课内评价最好以师徒结合评价为主。

2、生字的处理。一般方法:词中识字、单独识字、用字组词(重点突出,不能面面俱到),交流识记方法(熟字去偏旁、熟字加偏旁、加一加、减一减、拆字释意法等)。当然班级预习习惯较好的,直接可以进行听写比赛。

硬性要求,每课至少重点指导一个生字的书写。这个字或者难写,或结构具有代表性,指导做到细致,笔划、部首的位置,所占空间的大小等。书法课每节至少有一类字的指导书写。书法课不是练写生字课,而应该是书法指导课。

3、生词的处理方法。

先处理学会理解哪些生词,提出不理解的进行全班交流,以生生释疑为主,以联系上下文和工具书解释为主,解词必回句、回篇章,也就是说的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道理。渗透给学生一般的解词的方法。

词语解释可使用以下几种方法,基本可以解决大多数的词语解释的需要。(注:本文所指“词语解释”包括书面解释、教学口头解释、阅读理解解释等)

扩充解释法

扩充解释法就是将需要解释的词进行适当扩充而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其中组词法是常用方法,如:

欢乐——欢喜、快乐宽阔——宽敞、辽阔

幽香——清幽的香味电灯——用电发光的灯

诚实守信——为人诚实、遵守信用

近义解释法

近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语的近义或同义的词或词组短语等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增添——增加关怀——关心美丽——漂亮

反义解释法

反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的反义词或相反意思的词组短语等前面加否定副词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紧张——不镇定懦弱——不勇敢缓慢——不快速

归类解释法

根据词义有概括性和模糊性的性质,对一些比较简单但又不好解释的词语可以采用把需解释的词语进行归类的方法进行解释。如:

苹果——一种水果机枪——一种现代兵器

玫瑰——一种花朵火车——一种交通工具

比喻解释法

比喻解释法是将需要解释的词与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绿色——像树叶一样的颜色

功能解释法

功能解释法就是用需解释词的使用功能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其中“形容***”是一种常见形式,如:

马虎——形容做事不认真。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的大

当然重点词语的理解还可以参照韩兴娥老师的方法:如根据语境填词语、搭配近义或反义词等方法进行训练。(仅供参考)。

4、阅读理解课文

整体把握,抓牢训练点:文章理解一般要经历“整体感知---部分品析---整体感悟”。其实这里所说的这个过程和我们现在行的4+4N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完全一致的。建议各校再次组学习胡立艳老师的讲座稿。

(1)初步整体感知

在预习正确流利读文中,学生即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弄清课文“讲的是什么”的问题。低年级能利用文中的句段复述即可;中高年级将文章加以概括,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一环节一定要由扶到放。下面介绍几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课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改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人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再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在读文后,让学生把课题扩充成一句完整的话:红军飞夺泸定桥。在具体一些,加上时间地点就成了,红军在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在突出那个“飞”字,就成了红军在长征中抢时间夺下泸定桥。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了。

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落花生》一课,第一段讲的是我们种的花生居然收获了,第二段写的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花生,第三段写的是一家人议论花生引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把这三段的意思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即:我们种的花生收获了在吃花生的过程中我们谈论花生的用处让我们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六要素串连法。

一篇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因素。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就只要把这几个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类文章比较好指导学生总结概括不再此举例。

抓重点句法。摘录句段法。

我们所学的课文经常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这样的结构,课文中总是有总起句或者是总结句。概括主要内容时,只需要找到总起句或是总结句,它们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有的文章虽然不是总分结构,但仔细阅读的话,会发现文章的结尾总有一句话能够总结全文。如《九寨沟》最后一节,“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也总结了重点段的意思。找到这句话,改感叹句为陈述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中心句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中心句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还有的课文中间部分常有过渡句,过渡句的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因此对于串连文意的作用自不待说,同时过渡句也是上下文的中心句,概括了上文,也统领了下文。

感受法。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写景、状物类文章。

以上内容综合起来也就是预习内容,也是我们常做的第一课时内容,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这些内容不一定非要一课时完成,夯实的基础上,尽量压缩时间,越少越好,但前提是字词必须夯实。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尝试单元整体预习。先仿代吉娥的《整体预习》课例,然后实行一段时间自己再去创新。

(2)细读课文,重点品读感悟

其实写到这里才入正题,我们阅读教学最困惑点就在这里,可是一查自己写的汇报材料已经8000字了。是我啰嗦还是我们语文教学欠账太多?(画外音)

这里的重点感悟比较好的做法,是在课文的一个或几个点上展开,通过有感情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发展。

▲在一个或几个点上展开

这也是我们的最大困惑点。我们觉得第二课时没法上,时间不够,应该需要三到四课时,甚至一篇略读课文也应该需要2-3课时。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懂得取与舍,或者说是不敢取与舍。以致于到处挖坑,哪里都不出水。我在2012年5月听完两节《吹糖人》一课后,在学区博客写的课后反思中有这样一段话:

两节课均用了差不多1个小时的时间,可是总感觉哪里都不透,哪里都不明,蜻蜓于水,点滴而过。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难道我们语文课真的没有办法达到,精讲多练(这个练不一定是学生做练习题,学生自己思考、展示)吗?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牵着教师走,要走到哪里?目的地在哪里?一个小时的时间是获得了知识还是提升了能力?提升了哪些能力?平时的40分钟的课堂我们又应该怎么上呢?------语文第二课时高效课堂的点滴思考。

从那时候我一直困惑于这一点,听过很多学区教师的语文课,总觉得没有一节理想的课堂,可惜从2012下学年开始好像就没怎么听过语文第二课时,基本听语文课就是第一课时。那时候我也提出语文第二课时一定而且必须要进行改革。但是改革需要路子,这条路又在哪里呢?只能认识到:改变哪里都挖坑,哪里都不出水的现象。

初始我曾设想小组分工学习,合作交流全文。比如《吹糖人》的设想是:

中心问题:吹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和惊喜?

研究探讨的小问题:

1、看糖人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快乐和惊喜?

2、买糖人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快乐和惊喜?

3、吃糖人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快乐和惊喜?

4、为什么说糖人在作者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选择你们组喜欢的小问题来研究,要求划出重点词语和相关语句,自己先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准备全班交流。(当然老师要了解哪些小组选择了哪个问题,这四个小问题必须都有研究探讨的。也可以直接分配任务哪个小组就研究哪个问题,组多可以两个小组研究一个重点的问题,组少可以一个小组承担两个问题)

展示交流的时候,整个小组都到前面进行展示,一个同学先读一读所选的段落,一个说一说选择了哪些重点词语,一个补充说明原因,一个问一问其它组有没有问题,根据问题教师适当引导,深入理解之后,指导朗读,由所在组的同学先试一试怎么读,也可以找其它组的同学读一读,加强朗读的训练。

在设计《东北大森林》时,设想把四季景色描写也分组每组承担一个季节描节的任务来进行教学。

这两种设想基本还是处于对于文本的绝对忠实的基础之上,没能脱离文本承载的点是无限的,而我们的训练重点却是有限的这种认识。

但在听李淑平老师《京戏》一课后,略有感悟。而在学习承希学校的大语文教学观的课例后,有些模糊的认识,但总依旧不敢放开,或许有质量的压力吧!但我感觉还是自己对语文语言学习的理论与策略存在问题,通过学习语文主题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本次潍坊之行,看到名师大家对文本的处理,听取大师们的讲座,终于有茅塞顿开之感。

的确如此,一篇课文承载的语文知识太多太多,每一段、每一句或者每一个词语都可以做语言的训练点。感悟课文时如果面面俱到,就会出现时间不够用,哪里都不明的现象。那么既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把点放得少一些,这个点从哪里来,前面说的课时目标就是主抓的这一点。这样在感悟文章时,就能做到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回到《吹糖人》一课。本课承载的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

如果我现在来设计这课可以这样做:

直入主题法:将重点放在第二自然描写吹糖人师傅的手真神奇呀。

课前预习:(1)糖人师傅的手真神奇呀,你是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看出来的?

(2)吹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哪些快乐和惊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一个糖人一个故事。如果是你,你会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嘛?

第一个问题是文章的切入点也是重点感悟点。放在“一会儿……一会儿…….”、省略号的意义以及红字体的词语上。处理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时可让孩子做做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也是目标之一),然后用换词法体会语言描写的魅力。

原文:糖人师傅的手想在变魔术,一会儿变出个孙悟空,一会儿变出个大公鸡,一会儿是小白兔,一会儿又是老母猪······一块糖稀他捏几下,用嘴一吹,手上就托起了这些生灵。“糖人师傅的嘴,怎么这么神呢?”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恨不得撬开他的嘴看个明白。一会儿几个孩子掏出母亲给的钢蹦儿,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糖人,高高兴兴地举着跑回家。没买糖人的孩子羡慕地跟随在后面,说说笑笑地走地老远,老远。

换文:糖人师傅的手真神奇,能捏出孙悟空、大公鸡、小白兔、老母猪······一块糖稀他捏几下,就成了这些生灵。“糖人师傅的嘴,怎么这么神呢?”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

感受一下语言描写的魅力,然后指导朗读,重点放在四个一会儿的读法、怎么这么神呢?

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恨不得撬开他的嘴看个明白。

(这种转换词句的方法非常实用,也是许多教师感悟语言常用方法。如《威尼斯的小艇》中处理小艇特点一处: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船身窄窄的,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一弯新月,行驶起来,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换文: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很窄。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驶起来,轻快,灵活。

《沙漠中的绿洲》一文:

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转换为: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

读一读体会两种不同描写的优劣。

当然说得还比较笼统,还可以再细化。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经常所用的中心问题,也是深入细节感悟后,然后再整体感悟的落脚点,但这里可以淡化处理,只要孩子能说出来或者各种补充出来即可。

第三个问题是读与写结合点,也可以看做开放式前置作业。

虽然这个设计不成熟,但是至少时间节省,重点突出,利于学生理解。

▲再回到《东北大森林》一课。

课文承载目标:

1、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第二个承载目标上,那么我们在处理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季节来深入的研讨,比如写春季的时候,完全可以体会出用词准确、生动、贴切。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野草的叶尖从积雪下面冒出来了,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叶。春天来了!森林的一切都活跃起来。小溪里涨满了春水,哗哗地流着。草地上,到处开着红的,黄的,白的野花,有野玫瑰、野百合,还有许多你连名字也叫不出来的花。小蚂蚁出来觅食了,蜜蜂忙着酿蜜了,黑熊踱来踱去,想着法子找蜂窝偷蜜吃。小鹿的头上长出了一队嫩角,它们是最爱美的。你看,它们一边在溪中喝水,一边侧着脑袋欣赏着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深入的感悟。然后放开手让学生带着刚刚学到的抓重点词语来欣赏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来自学其余三个季节,简单的汇报。

▲再来看一下毕英春老师1+X《桥》《金色的鱼钩》一课中文本的处理。

承载目标:结合“环境描写“、动作语言等人物刻画的方法,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老汉“和老班长舍已为人的光辉形象。(只是其中一个目标)

教师在处理文本时主要抓三处四个字“盯、喊、揪、推”: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2、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踩着人们的腰。

老汉顺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个豹子。

3、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

小伙竟来推他:“你先走。”

这三处最能体现出,训练目标中动作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而在处理环境描写时,非常简单,一个问题“你觉得对于洪水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而在处理《金色鱼钩》一课的时候,更是重点、简单处理,此文原文字数为2551字。如果我们处理这样一篇文章需要多长时间?

以《桥》为法,以《金色鱼钩》为类,一法通,万法通。通俗一点说,就如宋校长所说的,语文学习类似做数学题,精读课以学习方法为主,就像数学中的例题。所带的文章、补充阅读材料或主题补充教材,均为练习,知道例题的方法了,多做题,也就是多读与所学方法相似的文章,这不算是精讲多练嘛?

《夹竹桃》《沙漠中的绿洲》都是抓住一个点,深入感悟,而且所用时间较短,没有旁枝烂叶。尤其是教育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更可见处理文本的方法与取舍之道。

这里的深悟处,可以采用:情景渲染法(如《如梦令》、语言渲染法(如《夹竹桃》)、文字比较法(上面举过例子)、想象法(夹竹桃)、朗读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等。

▲朗读指导的方法:

我们常用的方法,请你带着快乐、兴奋、愤怒、怒吼等方法指导,带着哪一种感情来读,需要有示范、有指导、有评价(有的老师直接评价他读的有感情嘛?学生说有……)但我们看课例中的老师是怎么指导的:你读出了什么什么感情,你真棒!或者你读出了什么什么感情,但我感觉还差一些,谁还能读得更好?这里即有评价又有指导,告诉学生带着怎么样的感情去读。很多时候需要教师亲自示范,“跟师读”也是师生对话的一部分,指导朗读是技巧,需要自己摸索。

对于这里的感悟点如果根据教学目标抓不准,也就重点取哪一部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依据教学参考书,选择参考书理解感悟所用笔墨最多的一部分。一般和参考书的教学目标相配。

二、依据课文后面问题,找出文中最能准确回答这一问题的部分。

三、课后指出的如仔细读下面的句子,你从中感悟到什么?一般有文中两组句式,这两组句式所在部分。

(3)整体感悟。感悟方法、感情升华

这一部分要求在初步整体感知、深入部分感悟的基础之上,主要体会到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表达顺序,学会写作方法或阅读方法。

感情升华:基本采用补充一首或一段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或美文。还有就是写作的训练。

为什么说现在才需要感情的升华,也就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比如说:我们学习《邱少云》在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之后,你要问:你认为邱少云有哪些高贵的品质呀?学生会答:不畏牺牲、舍已为人等,但是你问从哪里看出来的,估计茫然的占多数。因为这是离开文本去感悟,只能得到空洞的思想教育。而语文的思想内涵是在语言中体现出来的。而如果到这个时候再去感悟思想内涵,是含于语言文字之中,那才是真正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5、课外阅读(课文的延伸与拓展,再俗一些说就是练习资料)

一篇课文所带的略读文章或补充资料(尽量课上完成),或者主题学习的教材(课外或利用其它语文课时),这些都是常规语文课的补充和延伸,对学生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起到引导作用,是一种“学习阅读”的实践课。这种材料的处理一定要注意对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

养。处理方法:

明确目标,呼唤旧知: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点”,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需要,提高阅读兴趣。

一般补充材料处理时,教师可出示与常规课文相似的问题。如《桥》之后,处理《金色的鱼钩》时,教师问题为: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方法,感受老班长的形象伟大。选你最受感动的一处来谈。

二是可以设计一个小的学案,仅补充材料来说一般问题形式就够用,如果补充的是大量的阅读也就是主题阅读课外材料,最好形成学案。学案的设计至少起牵引所有补充的文章问题,主要目的一是训练所学学法,二是要引导学生去读。坚决避免无目的的阅读。

几种不同体裁阅读课文教学的关键训练点

为更好的让老师们抓住文章的主线及训练点,补充几种不同体裁的文章突出的训练点。

革命传统课文

这一类课文,大部分以写人为主,以写人文章来抓训练点即可,将在写人文章处理时再细说。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一类课文我们往往太过于强调它的思想性,而忽视了它的工具性,应该两者并重。思想性即人文内涵要渗透于文章语言体系当中,所以提出一是渗透怎么样的人文精神。可能与名师们有些分歧,我个人观点,语文人承载着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取向功能,也就是承载着国家的思想价值观,不能引偏,要以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价值观为主,虽然有的价值取向与现在我们教师或者学生的现实价值取向有不相融的地方,但我们教师要尊重教材、尊重读者,引导理解课文所承载的价值取向,不能偏移。如果实在与孩子们无法相融,处理时淡化人文内涵。

李正村先生在报告中提出,如果在不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前提下,狼牙山五壮士可以投降呀,生命高于一切。现在我们也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说的是生命重于一切。但是我们应该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背景,生命价值取向去思考,国家哪位领袖和政治家都没说过,战争中如果进行了有效抵抗,而且投降又不出卖国家的利益可以选择投降。反正我如果在学这课文的时候,不敢进行这样的教育。最多也就是让学生要珍惜生命,但祖国的利益仍然高于一切包括人的生命。这至少是目前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类文章处理时可采用逆向思维法,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董为什么不想其它的方法顶住炸药包?回归文本,推翻结论。《邱少云》,邱少云为什么不打几个滚?《飞夺泸定桥》十八勇士冲过桥头,可不可以选择就地隐弊?等方式。

写景、状物课文

要坚持全文阅读理解,也就是初步理解课文这部分要深入,才能建立起课文所描写的景物的整体形象。

状物类文章的写作顺序:

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总分总的顺序。

静物一般按形状、结构、用途的顺序;

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

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

写景类的文章:

1、时间变化顺序。

2、空间位置变化。

3、观察的先后顺序。

写人课文

这类文章也要整体阅读,形成立体的人物形象之后,再重点赏析,绝不可拿过文章即重

点选部分读。

教学这类课文时,要从抓细节入手,抓住细节,感受人物品质。主要抓手为:外貌、动作、语言(经常选择对话类)、心理以及利用社会的环境、自然景物、场面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

叙事类课文

这类课文,在深入品读感悟时,注重突出一部分,更要坚持全篇阅读理解。

1、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抓叙事顺序:以时间为序:正叙或倒叙;空间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及

下、由下及上、由内及外,由外及内;以事情发展为序来写。

说明文

1、揣摩语言特点,品味用词准确

语言特色:准确、简洁、通俗。

2、揣摩表达顺序,学会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特点是明白性,它的语言和结构必须突出条理性,即“言而有序”。教学中要从语言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说明的方法。

重温说明方法:下定义、做比较、打比方、列数字、评议描摹等

3、抓住说明文的内在逻辑性,大都采用层层推进、条理清楚的写作方法。

古诗词

1、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影是解读、感悟古诗的前提(中高年级)

2、诵读是解读、感悟古诗的关键。

3、结合注释抓重点词语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方法。

4、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总的来说,目前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方向是:抓住工具性目标,做到长文短讲,有取有舍更有补(没上网和印刷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练习册的阅读材料),基础好的班级尝试单元整体预习,1+1教学方式(即一篇精读课文带一篇略读课文或一篇补充资料),实验班级可以尝试1+X教学方式(即补充资料可以多补)。蝴蝶效应,希望我们潍坊之行的教师们做好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引发全学区语文教学改革的风暴。

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现状,则不容乐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语文界的共识。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那么语文阅读教学自然是教给学生技能的,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多读也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其重要性在古文语句中充分体现出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小学生入学后,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

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多年在教学中的经验总结,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做配角,不当主角。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我得到以下心得。 一、在备课准备中,要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授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无论在什么学段,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策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不能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学生备学的作用。学生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认为学生的备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容和情感。 无论哪个学科,无论什么学段,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预习的这种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老师无意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文章的要求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说感悟。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由此看来“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 会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梅塘中心小学曾光仕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整堂课的教学设下很好的铺垫。 比如《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学生对草原非常陌生,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了解得就更少了。如何让课堂上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呢?我是这样做的: 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草原的印象,然后出示一幅草原风光图,同时播放了跟草原相关的歌曲。图画、音乐以及师生生

动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了,学生们都陶醉在美好的想象当中……这时,我充满激情地问道“:草原这么美,你们想到草原去看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学生已经完全被引入课堂的情境当中,在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学习。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习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我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阅读教学是近年来学校教育中比较重视的一个语文教学项目。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量的猛然骤增,人们的生活步伐变得越来越快。大部分人每天都在想如何去超越更多的人,如何让自己能跟时代走的更近。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很大,这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研读一本好书,去寻找更多的精神食粮。这种社会现象需要我们的孩子去改善,我们需要的有品质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快速输出的生活。小学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对学生日后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品质发现,文学习惯的养成有很重要的培养作用。我们需要在这样的一个阶段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的乐趣。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教学不是一步而成的,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任务中一点点的去帮助学生积累和学习的。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过去可能条件不允许我们给学生太多时间去阅读,教师自然也没有办法展开阅读教学。但如今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快,我们的教学条件也不同往日。有如此优良的教育资源,

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应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多花费一些时间,给学生更多有品质的阅读。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能够更多的自主展开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的阅读上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因素,没有兴趣的阅读过程是没有灵魂和思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更多有用的知识经验和操作技能。小学语文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我们只有在学生有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将教学的效果发挥的更好。例如,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太空生活趣事多》,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内容。比如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太空上的走路、吃饭、睡觉等等一些日常活动都是什么情形。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对阅读的感受也会比较丰富。通过这样一种有趣的文章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的阅读习惯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很重要 的影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越是努力的人越会找时间去阅读,在阅读中去不断地充实自己,给自己的精神一个安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1)

简述“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需要引入对话理念。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要求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平等对话,才能使积重难返的阅读教学重获生机与魅力,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对话理论、语文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可以把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行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当中去加深理解并亲身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们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所带来的乐趣。”[1]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灌输式”和“习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却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入一种尴尬的境遇。教师以“教”代“读”。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中“教”的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学生阅读量少。除课本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更为明显的是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分数第一的功利性,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走出这种误区呢? 二、对话理论是什么 对话理论这一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地不断沟通为基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无处不在,广泛而深入,“……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而且,“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2]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而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人又重新赢得了说出自己的话,也即命名世界的权利”。教育就是要促使人觉醒,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最终改造世界,追求更完善的人性,创造一个更容易使人爱的世界。[3] 传统的教育过程里,学生只被要求去记忆教师所讲的东西时,其结果是认识行为被降低为只是传递现存的知识,教师只是传递知识的专家。这种知识是僵死的知识体,缺乏与学生的现实活生生的联系。长期以往,学习将成为一件灌输式的令人疲倦的杂务。而在对话式教育中,知识不是一种给定的或完成的东西,它始终要求人类变革性活动的动态的认识过程。对话需要沟通与交流,引用弗莱雷的话语,“认识的对象放在认识主体之间的桌子上面,他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张玉会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思考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思考 很少有人说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艰难性了,除了谈到写作时,会有人露出一句“读写一家”或“读是写的基础”。 这里有客观原因。阅读在高考试卷中要分四个部分:科技说明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典诗歌阅读,现代散文阅读(新课改卷又将其设置为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阅读),其中有客观性选择题,也有主观性表述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掩盖了他们作为阅读题的共性。当然忽略它们的更主要原因在主观方面。阅读题考查既要考查师生的阅读经验,也要考查师生的阅读技巧,加上阅读时见仁见智的歧见。所以,阅读题的解答,下了功夫也不一定见效。因此,长期以来许多人讳言于此,即使有,堂而皇之又空洞无物的一句“多读”便大而化之地塞住众人之口。基于上述原因,了解阅读的过程,探讨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对阅读能够心中有数,从而取得好的成绩,是我们应当思考的。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随实践而发展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便不应当一味的沿袭小学初中一贯的串讲课文的语文教学法。的确,文选式的教材编写惯例让我们的语文课本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

也促使我们的教师习惯于从入选的几篇文章中追寻微言大义。一学期下来,匆匆忙忙的学习,紧紧张张的练习,还没有读几篇文章,时间就过去了。 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大量的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情感体验,老师的指导尽量简要,甚至只要点拨即可,这或许是高中语文应当走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我们给学生讲了那么多,分析了那么多,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个目的,这个认识,只有从实践中产生,并随实践而发展。没有学生大量的感性认识、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便是一句空话。毕竟,澡盆里练不出游泳健将嘛!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便应认识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绝不是一个短暂的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如上所述,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两年(以前是两年半)的时间都是在这种少慢差费的文选式教学中的“精心研读”中度过的,在剩下的一年时间里由老师的精讲细讲要转变为学生的理解分析,直至写出正确答案,除了几个有天赋的几个有运气的,大多数的人只能牺牲了。 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从高中入学开始,语文学习就应当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教师要适应这一点,并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改革已提了多年,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改变了语文教学观念,改革了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而作为教师,最实在的变化应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把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40分钟要质量,更应该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严重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确凿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严重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严重,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严重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详尽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盛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采用扶放结合式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严重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严重一环。扶放结合式是语文课堂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扶”,采用引导和指点的方式,如提示重点、提供范例、提出问题、点明规律、指导方法、帮助总结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实施方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有效的语文课堂,众说纷纭:真实,朴实,扎实,让语文返朴归真,让课堂萦绕语文的气息,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为学生打好文化的底子,是语文课堂追求的一重理想境界;诗意,智慧,灵动,让语文情智交融,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精神享受,诗意栖居,走向智慧的过程,为学生垫好精神生命的底子……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前的中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提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结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以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进一步深入进行课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所谓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即有效的阅读教学。一般来说,有效的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现。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学最终是从研究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获得的。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们习惯于将有效教学研究的视点只放在教师教的行为上而忽视学生学的行为表现,现代教学论研究主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既研究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内容,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理论依据有: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协调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各种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协调是一种指导思想,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协调是教学目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是阅读,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增进思考和善于应辨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反省,提高个人修养。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阅读”,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的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西方人说:“Leader is render”(领导者一定是阅读者)。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是阅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博览群书,尤其是经典著作,才能更好的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作品的醇香,砺炼人生的征途。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阅读时,只有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阅读欲望会更强烈效果会更好。在导读《三国演义》后,要求同学们说说三国,学生都能别出心裁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有个学生说:“我看到关公刮骨疗伤忒钦佩,使我想起了《军神》里的刘伯承,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忍受刀割的酷刑。这种崇高伟大的人格魅力永远激励、鼓舞着我,使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才是伟人,我以后一定以他们为我人生的偶像,奋进的楷模。”虽然孩子并不了解真正的英雄,可留在他们心底的漪涟却是永不泯灭的。“品尝”作品如同“品尝”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尝就失去了“味美”,作品不品尝就失去了“意美”,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编者的美意,失去了读者的美意,失去了时代的美意。所以作品要品尝,会品尝作品的学生才是会学语文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会学习的人。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童年》等,都是一些可供品尝的好作品。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当然,在实际阅读中,有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是远离学生生活,不易读懂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内涵,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领域。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摘要: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一直忽视阅读尤其忽视课外阅读。这样,许多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学功底薄,考试时最头疼阅读分析题,另一方面,课外阅读结构不合理,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是个重要问题。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看一些知识性强又喜闻乐见的课外书籍,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孩子们对文学的爱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一、教给孩子合适的阅读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水平,减少盲目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潜移默化积累学习方法,领悟学习规律,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理解,全面提高语文学习,使字词句、段篇章融为一体。做到读有作用,用有所长。 1、浏览,要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大概意思,主要人物。这就要求速度,要想提高速度就要学会浏览、跳读等技能。学生阅读时经常停顿必然影响阅读速度。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细读。细读就不必读得太多。只要在第一步把握

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选取出有用的或有兴趣的文段来读,逐字逐句地分析。其意义在于练习选取有用的,可训练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不能调动积极性,就不能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 3、回味。对文章进行“全面理解综合分析”。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主线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以练习。最后形成对文章的最终评价。由于建立的第二步基础上,这次的认识程度将比第一次深刻得多。然后再总结阅读心得,通过心得积累经验,逐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 1、多读。每篇课文都先叫学生回家预习,让学生能大体知道课文讲什么。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把不太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每篇课文都会有生字,待学生自主学习后,同桌互相纠正。这样,学生读书水平就可以大幅提高。 2、多说。精读课文则是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尽量多让学生说,这样老师就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让老师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每次课文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也逐渐有所提高。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张福源 134324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张福源13432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中的“重头戏”,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当前,新课改虽已在全国深入开展,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教学依然固守一些程式化的模式。无论是不厌其烦地分析课,还是滔滔不绝的讲读课,或是热热闹闹的合作学习课,都是在老师安排的固有模式下进行,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没有得到发挥,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拟提出用比较法阅读教学,以期为当前的阅读教学注入活力。 在对话理念视野下来关照这段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描述,使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语文”。它是一种最重要的工具——用来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教育便是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并具备反思与行动的责任和能力,成为主体进入历史进程,去改造世界,而不是总在世界的边缘徘徊;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而有活力,语文教育不是被动接受这一文化,而应不断发展这一文化。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其本质就应该是培养了解、发展文化,掌握、使用工具,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 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阅读与写作水平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跳出了解释词语、分析段落层次、概括中心意思的窠臼,但更多的一线教师又流于你一言,我一语的所谓“个性化”感悟,失去了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也就失去了文本给读者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从教科书编写的角度说,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与恰当有效的写作手法也正是选择课文的重要取向,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感悟写作知识"可以说,写作本没有固定章法,但从写作角度去理解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作的基本知识,体会写作的基本技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比较读解章法的过程正是转化表达能力的过程,这样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通过对话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都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来建构。把学生学习的知识综合起来,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认知,从而在别人思路中学习借鉴合理的成份,锻炼自己的思维,避免呆板和繁锁的思维,求得自己的思考途径,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先将其与假设的文题《记梁任公先生》在选材上比较,让学生自己为《记梁任公先生》构思立意,然后给此两文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学生提纲如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景仰先生,幸运地聆听先生的演讲,一次演讲,终生难忘。 演讲稿整齐美观,既写办事认真,又衬下文演讲生动。

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更多的是在课堂中完成,课前活动较少,课后以练习为例,阅读活动不多,很多学生都不喜欢阅读,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加强阅读教学,不仅要把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机地整合起来,还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有效阅读教学研究 就小学高段学生(这里指的高段学生为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经过之前的学习,能初步借助工具书而解决基本的生字词,在文本阅读中也能尝试根据上下文去了解内容,分析文本的内涵,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方法上还较为欠缺。结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不高,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是较为单调,课后阅读实践活动不够丰富,这些都是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提升小学高段阅读教学效率,还得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出发而思考相应的对策。 一、阅读前:培养学生兴趣,注重指导自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不注重课前阅读指导,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而对课前活动和课后活动较为忽视。尤其是课前,更多的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读读所要阅读的文章,或是就布置一些生字词的书写任务,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不熟悉,课堂中也就难以跟上教师的步伐,阅读活动难以顺利开展。提倡加强课前阅读活动指导,就是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熟悉文本。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入文本阅读前,教师除了要根据所要阅读的文本材料而布置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认读等,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而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保证学生主动阅读的基础,教学中不能忽视了阅读兴趣的培养。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时,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看到过草原,如果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总结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总结 其实学好语文是要靠不断的语言积累,大量的阅读,不断的创作练习,学好语文需要不断的总结,才能获得实质性提高.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总结,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总结篇一 根据学校和班级制定的阅读教学计划,我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讨,经过一学期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总结如下:一、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为此,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读书笔记展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

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中的一首诗。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的贯彻,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崭新的面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师生、生生合作活跃,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说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很好,恐怕还不切实际。目前阅读课的现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阅读课缺少语文的本质特点。有的课花样很多,表面上很生动,课件做得很详尽,引用课外资源很多,但远离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并没有理解;有的课仍然在内容上反复提问,美其名为提高人文性,但是在语言上学生获得甚少;有的课很重视朗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除了对内容的理解外,在语言理解、读书方法获得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等等;另一种情况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干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这些情况充分显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急需坚决反对虚效,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而要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为追求。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为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本课题的探究就是让学生读得多,见得广,知识宽,思路阔,笔下千言的尝试。在读书中,更好地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加强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情味,做到“语语悟其神”。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小学阅读教学中想象力、阅读评价标准、阅读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策略进行研究,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谈谈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谈谈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 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生入 学后,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 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 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累计常用汉字3000个,其 中2500个左右会写。而在低年级就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 其中800―1000个会写。可见,低年级的识字量已占总识字量的53%―60%。语文这一门学科具有工具性,语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均有深远的影响,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对的,但必须提早阅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我们不能脱离阅读教识字,纯粹为识

字而识字的教育方法,再也不能适应新的语文教改潮流。讲解课文是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识字、阅读、作文训练的有机结合。一字、一词,只有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做到字不离篇,才能使学生更确切地理解意思。例如“散”字,它有“分开”、“分结”、“排谴”等意思,组成“散步”是随便走走的意思。而在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中,是把水比作人,像人散步,形容小溪的水自由缓慢地流动的情形。这样,学生不仅理解,而且也懂得了它的用法,对提高读写能力都大有好处。 二、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听、说和写的能力 阅读教学,凭借词、句、段、篇,着重进行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阅读文件、报纸;教学活动中,需要阅读课文、资料;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阅读来加强理解和记忆。阅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阅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阅读可以使我们积累词汇,熟悉句型,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阅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重要形式。 另外阅读还是教学的重要形式。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作者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道理,都是在作者的精心准备下,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