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幔柱资源系统

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幔柱资源系统
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幔柱资源系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研究成果?

Bulletin of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 eochemistry

Vol.22No.4,2003Oct.

收稿日期:2003206225收到,08204改回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 19990432)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22SW 2125)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朱炳泉(1940—

),男,浙江长兴人,研究员,从事地球化学研究1E 2mail :bqzhu @https://www.360docs.net/doc/ef6916181.html,.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幔柱资源系统

朱炳泉1,常向阳1,3,胡耀国1,张正伟1,2

1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2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31广州大学环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640

摘 要:地幔柱产生大面积软流圈上涌,沿深断裂形成岩浆房,导致大规模溢流玄武岩裂隙式喷发。良好的地幔柱成矿系统常出现在岩石圈不连续界面和三叉拼接裂谷,表现为地球化学急变带。地幔柱资源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幔柱岩浆分异成矿系统,从封闭到开放环境的岩浆分异形成了富钛、富镁和低钛三个岩浆端员,构成了

Cu 2Ni (PGE )硫化物、Fe 2Ti 2V 氧化物和Cu 2Ag 自然金属三个成矿体系;(2)地幔柱同生火山热液成矿系统,包括赤

铁矿2阳起石2硅化氧化铜,沥青化2绿泥石2浊沸石化自然铜和碳酸盐化硫化物三个成矿体系;(3)地幔柱同构造盆地油气系统,巨量岩浆的快速成溢流导致地壳的快速沉降,形成同构造热盆地,具有油气前景;(4)地幔柱火山岩、硅质岩和富有机质砂页岩组合为优势生态体系提供了地质环境。关 键 词:地幔柱;成矿系统;地球化学边界

中图分类号:P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802(2003)0420287207 

由于俄罗斯诺里尔斯克铜镍铂钯矿、加拿大伏依塞(Voisey )湾镍2铜2钴矿床,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钛、铁、钒、铜、镍、铂、钯矿等一系列与地幔柱溢流玄武岩相联系的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发现,以及美国基威诺(Keweenaw )铜矿床在储量和区域上的新突破[1~3],使暗色岩系的资源勘查得到重视。全球从晚元古宙到新生代的溢流玄武岩(暗色岩系、大火成岩省)在大陆与海洋均有广泛分布,约占全球1/8的表面积,但构成完整成矿体系的溢流玄武岩却较少。主要是由于巨量溢流玄武岩在很短时间内喷发出(约90%的熔岩体积,在1~3Ma 左右溢出)[4],难于产生大的岩浆分异,导致成矿物质的富集。溢流玄武岩成矿往往只与喷发结束拖尾阶段的岩浆分异有关,存在岩浆分异和同生热液作用两个成矿阶段,至少涉及六个成矿体系和四个层次的矿化。成矿体系发育完全的地幔柱,结束阶段的持续时间往往是主喷发期时间长度的十倍(15~20Ma )。由于近来滇黔边境自然铜2氧化铜矿床的研究进展[5,6],使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成矿作用构成一个在全球溢流玄武岩省中较完整的岩浆2热液成矿系统。基威诺裂谷大陆溢流玄武岩也具完整成矿体系,而西伯利亚

溢流玄武岩成矿体系则不完整。

1 导致溢流玄武岩成矿的有利因素

虽然溢流玄武岩成矿存在岩浆分异时间短的极大不利因素,但以下一些有利因素乃是其它火成岩所不能及的:

(1)地幔柱岩浆普遍派生于贫硫的似原始地幔,因此许多成矿元素在岩浆中的富集大于其它类型火成岩。Nd 2Sr 同位素示踪表明基威诺、峨眉山与西伯利亚溢流玄武岩岩浆源均具有从略亏损地幔到原始地幔的演化(图1)[7~11]。具有轻稀土富集的配分模式。岩浆体系贫硫可使岩浆中金属元素溶解度增高,并将它们带到地壳岩浆房中,因此溢流玄武岩分布区普遍存在铜、镍、铂、钯高异常。如滇黔边界地区平均值Cu 为(160~170)×10-6,Pt 为6×10-9,Pd 为25×10-9;西伯利亚和基威诺Cu 为(130~140)×10-6,Pt 与Pd 均在5×10-9以上。

(2)在溢流玄武岩喷发的结束阶段,有相当一段时间的间隙式火山喷发和侵入。火山溢流通道内从封闭到开放的岩浆房具有很高的岩浆分异作用,形成富钛2铁、富镁贫钛和低钛2镁三个岩浆端员,为岩

图1 基威诺裂谷、西伯利亚、峨眉山溢流玄武岩εS r(t)2εNd(t)图解[7~11] Fig11 A plot ofεSr(t)2εNd(t)for flood basalts from

the K eweenawan rift,Siberia and Emeishan[7~11]

浆分异阶段成矿提供了条件。基威诺溢流玄武岩喷

发结束阶段间隙式喷发的持续时间为22Ma(1109

~1087Ma),存在多个流纹岩、安山岩、拉斑玄武岩

喷发旋回,在砾岩中形成31个夹层[12]。根据发表

的和我们测定的年代学资料,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拖

尾则在15Ma左右(252~236Ma)[13]。在最后的

喷发期间存在两个气孔状熔岩火山碎屑岩2炭泥质

岩组合主旋回,十多个次旋回。

(3)地幔柱区产生大面积软流圈上涌,沿深断裂

形成岩浆房,产生大规模溢流玄武岩裂隙式喷发,因

此存在大范围分布的岩浆溢流通道。基威诺与峨眉

山的裂隙式溢流通道长均达到1500km左右,为成

矿提供了可观的三维空间。这些裂隙式喷发通道一

般出现于岩石圈不连续界面。基威诺裂谷也称中大

陆(Midcontinent)裂谷,位于加拿大太古宙地盾南缘、美国中西(Midwest)元古宙基底块体,以及东部

格林威尔造山带之间的三重拼接部位上,形成三叉

拼接裂谷。因此基威诺裂谷存在明显的岩石圈结构

不连续界面[14]。在铅同位素组成上,加拿大太古宙

地盾贫铀2铅,美国中西块体高207Pb/204Pb而贫钍2铅,格林威尔造山带富铀2铅与钍2铅,因此基威诺裂

谷地段形成明显的同位素省分区,存在同位素地球

化学急变带(图2)[7,15,16]。滇黔边界存在一条北西

走向构造隐性(无明显的主构造线)的地球化学急变

带(图2、3)。该带两侧从滇东至黔西岩石圈厚度从

薄(<150km)至厚(>150km),而地壳厚度从厚(>47km)至薄(<47km),表明岩石圈存在明显的不连续界面。岩石圈界面两侧铅同位素组成存在急剧变化[17,18]。铅同位素填图还表现在双柏—姚安—宾川—丽江一线,以及会理—宾川一线岩石圈存在不连续界面。同时在鲁甸—金阳—会理之间和姚安—丽江—攀枝花之间形成了两个三叉拼接裂谷(图3)。西伯利亚溢流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则变化于太古宙地盾、古亚洲和环北海构造域之间,诺里尔斯克铜镍矿恰好位于过渡带(图3)[10,19],也位于三叉拼接裂谷上[20]

A1基威诺区;B1西伯利亚与诺里尔斯克区;C1滇黔边界峨眉山玄武岩区

A.The K eweenawan area;

B.The Siberian and Noril’sk areas;

C.The Emeishan basalts in the Yunnan2Guizhou border area

图2 溢流玄武岩喷发通道区(成矿区)铅同位素

组成的急剧变化图解[7,10,11,15~19]

Fig12 A diagram showing abrupt variation of Pb isotopic com2

positions in the eruption channel areas(mineralization

areas)[7,10,11,15~19]

882朱炳泉等/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幔柱资源系统

虚线范围为地球化学急变带;阴影区为玄武岩喷发通道

图3 滇黔地区地球化学块体、地球化学急变带、峨眉山溢流

玄武岩喷发通道及其相关矿产

Fig 13 G eochemical blocks ,geochemical stee p z ones ,eru ption channels of the Emeishan flood basalts (shaded area )and related ore deposits in the Yunnan 2Guizhou district

A 1TiO 22MgO 图解;

B 1与A 相对应的三个成矿体系

图4 峨眉山、基威诺、西伯利亚溢流玄武岩岩浆分异的三端员趋向

Fig 14 A plot of TiO 22MgO showing magma fractionation trends of three end members of flood basalts in Emeishan (eastern part and western part ),K eweenaw and Siberia

(4)溢流玄武岩巨量喷发时导致地幔柱上部地壳快速沉降,形成同构造热盆地,产生了同一火山岩来源的砾岩、碎屑岩快速沉积。这套高孔隙度岩石既是矿源层,又为同生热液活动和成矿物质、油气迁移、沉淀提供了良好的储运层。基威诺玄武岩上部的Copper Harbor 砾岩及峨眉山玄武岩上部的宣威组砾岩均为溢流玄武岩相的火山砾石组成。基威诺裂谷在20Ma 内形成9000m 左右的陆相沉积[21]。覆盖在峨眉山玄武岩上的最大盆地是楚雄盆地。这一盆地中的陆相沉积在6500m 以上[22]。

(5)溢流玄武岩喷发极

大部分发生在地质历史转折时期,火山岩覆盖了大面积森林与沼泽地,导致生物演化大茂大灭。因此普遍存在暗色岩系和黑色岩系的密切共生,为金属沉淀和还原提供了良好的介质条件。White Pine 铜矿与油气共生。滇黔边界铜矿区有沥青、煤系、油页岩地层和大量大羽羊齿类碳化2硅化木。在这两个铜矿化区,有机质对成矿均起了重要作用,有机质与铜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5,23]。这些成矿有利因

素形成了地幔柱四个优势资源系统。

2 地幔柱岩浆分异成矿系统

溢流岩浆房从封闭到开放环境的岩浆分异所致的富钛2铁、富镁贫钛和低钛2镁三个岩浆端员构成了三个成矿体系。由TiO 22MgO 相关图(图4)可见,峨眉山和基威诺溢流玄武岩岩浆分异十分相近,而西伯利亚玄武岩的富钛2铁和低钛2镁演化趋向较弱。

这三个成矿体系为:

(1)与深部岩浆分异形成的富镁侵入相有关的

铜、镍(铂钯)硫化物矿床:热地幔柱上涌至岩石圈深部产生贫硫、富集金属的玄武岩质岩浆,进而上升到

地壳中形成岩浆房,导致壳幔物质混合。在围岩富硫时,硫从围岩中加入岩浆。当硫饱和时,产生液相Cu 2Ni 2Fe 硫化物,由于硫化物液滴密度比玄武岩浆大而下沉到岩浆房底部的超镁质岩浆房;硫化物液滴分离使Ni 2Cu 2P GE 从岩浆中析出,形成硫化矿床

9

82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图5 峨眉山、基威诺、西伯利亚溢流玄武岩的V 2Ti 相关图

Fig 15 A V 2Ti correlation diagram for flood basalts from

Emeishan ,K eweenaw and

Siberia

A 1矿物相的温压图(据Y ardley ,1989);

B 1相关的三个热液成矿体系

图6 与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低级交代变质作用相图

Fig 16 A temperature (t )2pressure (p )correlation diagram showing mineral phaess formed in metasomatism of

low temperature (after Y ardley ,1989)(A ),and three related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systems (B )

与超镁铁侵入体一起固结。诺里尔斯克为其典型矿床[1]。

(2)与深部岩浆分异形成的富钛侵入相有关的钒钛磁铁矿床:在围岩仍然贫硫时,在贫硫、低氧逸度的封闭岩浆房中,岩浆向高铁、高钛、贫硅方向演化(Fenner 趋向),使铁、钛、钒富集,形成钒钛磁铁矿[24]。在峨眉山和基威诺溢流玄武岩中V 2Ti 具有好的正相关演化趋向,而西伯利亚玄武岩不存在这种相关性(图5)。因此峨眉山玄武岩的侵入相和基威诺裂谷Duluth 侵入杂岩形成了钒钛磁铁矿,而西伯利亚玄武岩缺少这一类型的矿床。

(3)与浅部岩浆分异形成的贫钛喷出相有关的铜、银矿床:在火山口贫硫高氧逸度的开放岩浆房,岩浆向低铁、低钛、富硅方向演化(Bowen 趋向)。因此火山口附近的熔岩化学组成可以在小范围内差异很大。如鲁甸地区火山通道内SiO 2含量37%~63%,与TiO 2(1.2%~5.4%)、TFeO (全铁)(2.6%~22.6%)之间存在好的线性反相关,具有从苦橄质到安山质岩石的化学组成变化[5,25]。铜、银、钯则在低钛拉斑2安山质岩浆中富集,形成局部很富集自然铜或硫化物(含银、钯)矿体,也为同生热液矿的形成提供了矿源。

3 地幔柱同生火山热液成矿系统

溢流玄武岩的第二阶段成矿是同生热液成矿作用,表现为从中温到低温的热液蚀变交代作用和相伴随的铜、银、铂钯矿化。基威诺半岛的Portage 火山岩存在典型的低级交代变质作用,也

是最早确定低级变质岩相(低绿片岩相、葡萄石/绿纤石相和沸石相)划分指标的地方[26,27]。在滇黔边界峨眉山玄武岩上部的低温变质作用特征十分相似(图6A )。自然铜、氧化铜与铜硫化物三个矿化体系分别与不同的类型的蚀变矿物密切共生,表明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热液组分体系(图6B )。

(1)赤铁矿2阳起石2硅化氧化铜2自然铜成矿体

系(350~400℃

):在玄武岩喷发后的冷却阶段,铜与0

92朱炳泉等/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幔柱资源系统

铁从辉石等矿物中分解出,并生成Cu2+、Fe2+与Fe3+。同生火山热液的硅酸介质携带这些元素向上迁移形成含磁铁矿、赤铁矿硅质岩层和产生透闪石2阳起石化。与此同时,铜以黑铜矿沉淀。在Fe2+向Fe3+转化形成赤铁矿过程中,CuO可以被还原形成自然铜。因此在基威诺铜矿中赤铁矿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2,28]。滇黔边界鲁甸向斜中阳起石2硅化与铜矿化关系较密切[5],在迤车和乌蒙山向斜中存在强的赤铁矿化。

(2)沥青化2绿泥石化2浊沸石化自然铜成矿体系(180~350℃):由于350~400℃的热液作用使被玄武岩喷发埋藏的森林、沼泽相和上覆地层中有机质快速成熟生烃,形成沥青质,导致强还原环境。同时金属元素可以有机配合物形式迁移。在温度进一步降低至180~350℃时,CuO进一步与CO、轻烃或重烃发生还原反应,形成自然铜矿化[23,28]。在这一温度下,同时形成绿泥石2浊沸石等蚀变矿物。这一成矿体系在基威诺和滇黔边界十分相似。

(3)碳酸盐(菱铁矿)化硫化物2自然铜成矿体系(100~200℃):随着温度的进一步下降,热液介质中CO2-3和HS-增加,产生碳酸盐化和辉铜矿、黄铜矿化,有时出现孔雀石化;常出现块状和板状自然铜。体系中富集P GE与金。滇黔边界在峨眉山玄武岩顶部凝灰岩、砾岩层和底部构造带常可见到菱铁矿2黄铜矿、碳酸盐2辉铜矿的组合,特别是在乌蒙山向斜南侧凝灰岩层中。基威诺铜矿中许多脉状富矿以及玄武岩底部新发现的辉铜矿带具有此特征。

4 地幔柱同构造盆地油气系统

地幔柱巨量岩浆快速成溢流喷发导致地壳快速沉降和大规模生物埋藏,形成同构造热盆地和黑色岩系。同生热液活动产生的壳幔相互作用使有机质快速生烃,形成未熟油与成熟油。因此在地幔柱上部同构造热盆地中寻找油气正在广泛受到关注。

美国地调局1997年以来在密歇根中大陆裂谷开展了两个资源勘查计划:一个是铜、镍、铂、钯勘查,另一个是油气勘查。在基威诺半岛White Pine 铜矿的钻探中已发现了油气。密歇根中大陆裂谷溢玄武岩上部的Nonesuch组黑色页岩富含有机质。沥青反射率确定的最高温度为418~427℃,表明生油进入成熟期[29],具有油气勘探前景。

滇黔边境峨眉山玄武岩与宣威组之间铜矿化地段有大量的沥青化出现。沥青反射率(R○=1.6%~1.9%)所反映的最高温度为350~450℃,与基威诺铜矿区相一致,也处在生油成熟期。在威宁峨眉山玄武岩所构成的乌蒙山向斜中出现很厚的油页岩2沥青砂岩层。楚雄盆地(大姚、牟定)“砂岩型铜矿”中也有沥青化,反射率与滇黔边境一致。最高温度表明这些沥青是由干酪根热液裂解形成(壳幔相互作用),温度为200~550℃;而不是从三叠系至白垩系地层埋深地温产生的干酪根蒸馏沥青(50~200℃)[30]。这些沥青也不大可能来自老于下二叠统的地层。因为在中国南方和西南地区,这些古生代地层所含沥青的反射率R○均为 2.2%~7.6%[31],为不易于运移的过成熟沥青。因此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产生的同生热液活动导致铜的成矿和界面地层形成油气的成熟期沥青,两者的结合为自然铜的形成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由此看来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中的铜源可能来自盆地深部玄武岩与上覆地层界面。楚雄盆地的油气勘探表明深部有处于成熟期的厚层沥青,并有油气显示。楚雄盆地是覆盖在峨眉山玄武岩省之上最大的盆地,为金属成矿和油气贮藏提供了良好的储层和圈闭层。地球化学急变带也反映出楚雄盆地位于岩石圈峨眉山溢流三叉通道上。楚雄盆地的资源潜力应引起充分重视,其深部勘探中应将油气和铜资源勘查结合起来。

5 地幔柱岩石组合形成的优势生态体系 地幔柱溢流玄武岩喷发形成了火山岩、硅质岩和富有机质砂、页岩组合。这些地质环境提供了丰富和可活动的钾、磷和各种微量元素,为优势经济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良地质环境。发育在峨眉山玄武岩上的三叠系盆地既是铜找矿靶区又是优质烟叶的产区。葡萄的地质学研究表明,原岩为火山作用形成的细碧岩、流纹岩、玄武岩和硅质岩的土地是种植优质葡萄,生产色、香、味俱佳葡萄酒的重要基地。因此溢流玄武岩地区常是优质烟叶、茶叶、葡萄、药材、酿酒业等的产地。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为我国提供了大量WTO原产地保护产品。

原产地域产品是指利用产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用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内生产并按法定程序批准、以原产地域名称命名的产品。用这种名称所标识的产品,完全或主要由该产品的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所决定。中国从加入WTO以来,原产地保护产品已从13种增加到约30种,其中近90%与地球化学边界密切相关。滇黔地球化学边界上已有了宣威火腿、文山三七、茅台酒、都匀毛尖4个原产地保护产品。“云南红”葡萄酒是在西南地区崛起的一枝新秀;它的魅力不只是民族风情,更主要的是它正确地选择了位于华夏—扬子大陆块

192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体之间边界上的弥勒为基地。“云南红”将成为在品质上与北方葡萄酒特色明显差别的优秀原产地产品。弥勒还有“烤烟之乡”的美誉,盛产优质烟叶。弥勒云南红河卷烟厂的红河牌香烟1997年被评为“中国最受消费者欢迎、最具竞争力的民族品牌”,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列入中国首批重点保护名优产品名单。滇东沿地球化学边界的曲靖、昭通、开远地区也是云南优质烟叶的重要产区。贵州六盘水深山里出产品质极优的天然杜仲。云南宣威、威宁、鲁甸等地能生产出优质火腿的原因可能与火山作用和碳泥质沉积所导致的独特强还原性自然环境有关。这样的环境同样有利于酿酒业,因此地球化学边界在川黔的延伸段(永善—宜宾—泸州—赤水—遵义)成为驰名中外的白酒原产地是不无道理的。我们应当从科学上更深入地去认识这种由地质因素所控制的优势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和保护滇东的名优原产地经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许多特定的原产地往往也只有一个。大地的神秘魅力必将给“西部大开发”带来更多的机遇和辉煌。

参考文献(R eference):

[1] Naldrett A J,Lightfoot P C,Fed orenko V,D oherty W,G orbachev N

S1G eology and geochem istry of intrusions and flood basalt of the Noril’sk

region,USSR,with im 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the Ni2Cu ores[J].

E col.G eol.,1992,87:975-1004.

[2] Cannon W F,Suzanne W N1G eology and mineral deposits of the

K eweenaw Peninsula,Michigan[R].U.S.G eological Survey

Open2File Report,1999199-149.

[3] 张光弟,毛景文,熊群尧.中国铂族金属资源现状与前景[J]1

地球学报,2001,22(2):107-110.

Zhang Guangdi,Mao Jingwen,Xiong Qunyao.The present situ2

ation and prospects of platinum metal resources in China[J].Acta

G eoscientia Sinica,2001,22(2):107-11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 White R S,Mckenzie D.Mantle plume and flood basalts[J].J.

G eophys.Res.,1995,100:543-585.

[5] Zhu B Q,Hu Y G,Zhang Z W,Chang X Y.Discovery of the

copper deposits with features of the K eweenawan type in the bor2

der area of Yunnan2Guizhou Provinces[J].Science in China(D),

2003,46(supp.):60-72.

[6] 朱炳泉,常向阳,胡耀国,张正伟.滇2黔边境鲁甸沿河铜矿床

的发现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找矿新思路[J].地球科学进展,

2002,17(6):912-917.

Zhu Bingquan,Chang Xiangyang,Hu Y aoguo,Zhang Zhengwei.

Discovery of Y anhe copper deposit in the Yunnan2Guizhou border

area and a new train of thought for copper prospecting in the large

igneous province of Emeishan flood basalts[J].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2,17(6):912-91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2

stract)[7] Ripley E M,Lambert D D,Frick L R.Re2Os,Sm2Nd,and Pb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mantle and crustal contributions to mag2 matic sulfide mineralization in the Duluth complex,Midcontinent Rift,Minnesota[J].G eochim.Cosmochim.Acta,1998,62: 3349-3365.

[8] Xu Y,Chung S L,Jahn B M,Wu G.Petrologic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petrogenesis of Permian2Triassic Emeishan flood basalts in southwestern China[J].Lithos.,2001,58:145-168.

[9] Chung S L,Jahn B M.Plume2lithosphere interaction in genera2

tion of the Emeishan flood basalts at the Permian2Triassic bound2 ary[J].G eology,1995,23:889-8921

[10] Hawkesworth C J,Lightfood P C,Hergt J M,Naldrett A J,

G orbachev N S,Fedorenko V A,Doherty W.Remobiliz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by a mantle plume:Trace element,

and Sr2,Nd2and Pb2isotope evidence from picritic and tholeiitic

lavas of the Noril’sk district,Siberian trap[J].Contrib.Miner2

al.Petrol.,1993,114:171-188.

[11] 张国伟,朱炳泉,常向阳,董云鹏.滇东师宗2弥勒带北段基性

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对华南大陆构造格局的制约[J]1岩石

学报,2002,18(1):37-46.

Zhang Guowei,Zhu Bingquan,Chang Xiangyang,Dong Yun2 peng1G eochemistr y of the basalts from north of the Shizong2

Mile,eastern Yunnan Province: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southern China continent[J].Acta Petrologia

Sinica,2002,18(1):37-4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2] Nicholson S W.G eochemistry,petrography and volcanology of

rhyolites of the Portage Lake Volcanics,K eweenaw Peninsula,

Michigan[J].U.S.G 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1992,19702B:

B12B57.

[13] Lo C H,Chung S L,Lee T Y,Wu G.Age of the Emeishan flood

magmatism and relations to Perm ian-T riassic b oundary events[J].

E arth Planet.S ci.Lett.,2002,198:449-458.

[14] Cannon W F,Green A G,Hutchinson D R,Lee M,Milkereit B,

Behrendt J C,Halls H C,Green J C,Dickas A B,Morey G B,

Sutcliffe R,Spencer C.The North American Midcontinent rift

beneath Lake superior from G L IMPCE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2

ing[J].Tectonics,1989,8:305-332.

[15] Nicholson S W,Shirey S B.Midcontinent rift volcanism in the

Lake Superior region:Sr,Nd,and Pb isotopic evidence for a

mantle plume origin[J].J.G eophys.Res.,1990,95:10851

-10868.

[16] Shirey S B,K lewin W,Berg J H,Carlson R W.Temporal

changes in the sources of flood basalts:isotopic and trace element

evidence from the1100Ma old K eweenawan Mamainse Point

Formation,Ontario,Canada[J].G eochim.Cosmochim.Acta,

1994,58:4475-4490.

[17] Zhu B Q,D ong Y P,Chang X Y,Zhang Z W.Relation of is otopie

geochem ical steep zones with geophysical fields and tectonics in the

junction area of the Cathaysian,Y angtze and Ind ochina plates[J].Acta

G eol.S inica,2000,74(2):236-240.

292朱炳泉等/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幔柱资源系统

[18] 朱炳泉.地球化学省与地球化学急变带[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011-120.

Zhu Bingquan.G eochemical provinces and geochemical steep zone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0.1-120.(in Chinese )

[19] Wooden J L ,Czamanske G K ,Bouse R M ,K ing B S W ,

Knight R J ,Siems D F.Isotopic and trace 2element constraints on mantle and crustal contributions to Siberian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Noril ’sk area ,Siberia[J ].G eochim.Cosmochim.Ac 2ta ,1993,57:3677-3704.

[20] Dyuzhikov O A ,Sharkov E V.Triple 2junction of rifts of Taimy 2

er -Noril ′sk and K ola -K arellan regions as magma 2and PGE 2Cu 2Ni ore 2controlling structures [A ].Section 8:Transform faults and triple juctions ,7th Z onenshain International Confer 2ence on Plate Tectonics ,2001,Abstract ,1[C].

[21] Daniels P A J r.Upper Precambrian sedimentary rocks :Oronto

Group ,Michigan -Wisconsin[M ].Wold R J ,Hinze W J ,eds.G eology and Tectonics of the Lake Superior basin.G 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Memoir ,1982,156:107-133.

[22] 梁兴.楚雄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与勘探目标选择[J ].海相油

气地质,1998,33(2):35-46.

Liang Xing.Petrolium system and exploration targets in Chux 2iong basin[J ].Marine Origin Petrolium G eology ,1998,3(2):35-46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

[23] Ho E S ,Mauk J L.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c matter and

copper mineralization in the Proterozoic Nonesuch Formation ,northern Michigan[J ].Ore G eology Reviews ,1996,11:71-87.

[24] Sugawara T.Ferric iron partitioning between plagioclase and sil 2

icate liquid :Thermodynamics and petrological application [J ].Contrib.Miner.Petrol.,2001,141(6):659-686.

[25] 胡耀国,朱炳泉,张正伟,常向阳.滇黔边界大规模自然铜矿

化的极端成矿条件耦合[J ]1矿床地质,2002,(增刊):390-394.

Hu Y aogu o ,Zhu Bingquan ,Zhang Zhengwei ,Chang X iangyang.The extreme coupling conditions for the native mineralization on large scale in the border area between Yunnan and Guzhou Provinces ,China[J ].Ore G eology ,2002,(supp.):390-394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

[26] Y ardley B W D.An introduction to metamorphic petrology[M ].

New Y ork :Harlow ,19891

[27] Puschner U.2001.Very low 2grade metamorphism in the

Portage Lake volcanics on K eweenaw Peninsula ,Michigan ,USA[A ].Metamorphic Petrography[M ].Basel :University of Basel ,198911-75.

[28] Hamilton S K.Copper mineralization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Copper Harbor conglomerate at White Pine ,Michigan [J ].E 2con.G eol.,1967,62:885-904.

[29] Palacas J G.Source 2rock potental of Precambrian rocks in select 2

ed basins of United States[J ]1U.S.G 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 ,1997,21462J :127-133.

[30] Mossman D J.Solid bitumens :an assessment of their character 2

istics ,genesis ,and role in geological processes[J ].Terra Nova ,1995,8:114-128.

[31] 贾蓉芬,刘德汉,李本超,施继锡.碳酸盐岩油气普查与勘探

中矿物包裹体及固体沥青的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1990,

(专辑):1-52.

Jia Rongfen Liu Dehan ,Li Benchao ,Shi Jixi.Study on mineral inclusions and solid bitumens in oil 2gas exploration of carbonates [J ].Petroleum Experiment G eology ,1990,(special issue ):1-52.(in Chinese )

G eochemical Steep Zones and R esource Systems of Mantle Plumes

ZHU Bing 2quan 1,CHAN G Xiang 2yang 1,3,HU Yao 2guo 1,ZHAN G Zheng 2wei 1,2

1.Guangz 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 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 hou 510640,China ;

2.Institute of Geochemist 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2,China

3.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Sciences ,Guangz hou U niversity ,Guangz 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Mantle plumes induced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and development of magma chambers along deep 2sited faults ,and thus resulted in fracture eruption of flood basalts on large scale.The mantle plume with well developed metallogenic systems usually occurs on triple junction rifts with discontinuous lithos phere boundary and geochemical steep zones.Re 2source systems related to mantle plumes include :(1)the mineralization system of magma fractionation derived from three end members of enriched Ti ,enriched Mg ,and depleted Ti magmas that comprise Cu 2Ni (PGE )sulfides ,Fe 2Ti 2V oxides and native metals of Cu 2Ag ,respectively ;(2)the mineralization system associated with synvolcanic hydrothermal activa 2tion ,including Cu oxides with hematitization 2actinoritization 2silicification ,native coppers with bituminization 2chloritiza 2tion 2zeolitization and sulfides with carbonatization ;(3)the oil 2gas system developed in syntectonic basins and associated with rapid dipping of crust induced by huge quantity of magma eruption from mantle plumes ;and (4)the volcanic ,siliceous and carbonaceous argillitic rocks that provide a favorable geologic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of dominant ecol 2ogy system.

K ey w ords :mantle plume ;flood basalts ;metallogenesis ;geochemical steep zones

3

92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综述地幔柱构造

综述地幔柱构造 1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形成与提出 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地球上岩浆活动的分布规律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例如,洋中脊玄武岩是在板块离散边界软流圈被动上升过程中经减压熔融而成,而在会聚板块边界,大洋岩石圈的俯冲作用导致上地幔的交代和熔融,形成特征的火山弧岩浆作用。板块边界概念可以解释地球上绝大部分的岩浆产出,但在解释板内岩浆的成因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尽管这些岩浆的体积只占地球岩浆总量的2%。热点和热柱的观点正是在解释板内岩浆作用,特别是呈链状分布的火山作用时提出的。Wilson(1963)对夏威夷-皇帝洋岛火山链经过研究后,他提出洋岛火山 链是由大量岩浆组成的固定的热地幔区在活动的地球表层上形成的;后来经Morgan(1972)正式提出地幔柱这一概念,他指出Wilson所谓的固定的热地幔区是产生于核/幔边界的一个地幔柱,在地表表现为热点(hotspot).Morgan进一步推测地幔柱是由地幔对流体系中的上升流构成。这些认识构成了地幔柱学说的雏形。 同板块构造理论诞生的曲折历史相比,地幔柱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地学界的广泛认同,发展至今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模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动态地球以及浅表现象是深部过程的反映等概念的深入人心。虽然地幔柱并不是直接观察到的,但有关其存在的间接证据很多。其中包括:(1)局部高热流值和相关的火山活动(热点)出现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2)热点不随板块漂移而迁移,几乎静止不动,暗示起源于活动岩石圈之下的深部地幔;(3)热点火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不同于位于离散板块边界、起源于浅部地幔的玄武岩(如MORB),说明其源区为比软流圈更深的地幔库;(4)位于热点之上的大洋岛屿通常具有规模较大的地形隆起,这需要有额外的幔源热能以使岩石圈膨胀;(5)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最近的地震学研究。例如地震层析揭示冰岛地幔存在一低速柱状物质,至少延伸至400 km以下,地幔热柱的直径为300km。高温可能是造成地幔柱中低速物质的主要原因。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

第25卷 2009年  第4期7月铀 矿 地 质 Uranium Geology Vol.25J ul 1 No.42009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 童航寿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要]地幔柱构造理论是近年来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热点,是当今地球科学———地质学、构造 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引起了中外地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地幔柱构造研究现状作了概略介绍,以期在铀矿地质领域内引起关注,起到传递信息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地幔柱;幔枝构造;热点活动理论 [文章编号]100020658(2009)0420193209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209217 [回稿日期]2008211214 [作者简介]童航寿(1931-),男,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有色金属及黄金学 院,长期从事铀矿地质科研工作。 1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况 幔柱(地柱)思想起源于Wilson (1963、1965)的热点假说,后在20世纪70年代初,W 1J 摩根将其作为一种板块移动机制的学说 而提出。到了20世纪90年代Maruyama 和K omazwa (1994)、Fuka et al (1999)提出地 幔结构的多级演化模式,Carson (1991)提出超级地幔柱概念,我国学者牛树银等(1996,2002)提出幔枝构造理论体系,李红阳、侯 增谦(1998)提出幔柱构造理论,并紧密结合成矿作用,进一步发展了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实践性,有新的发现与创新[1,2]。2002年,翟裕生院士指出“幔枝构造”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地幔柱与成矿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早在1991年,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哈因院士指出“地幔柱构造和热点活 动理论已成为当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矿 床学及至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是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 造以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3] 。总的看来,作 为幔柱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建立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它在地学界引起了高度重视,发展很快,涉及太古宙到新生代各地质历史时期的浅部表层地壳、深部地幔,甚至地核的整个地球的水平和垂向物质运动的动力学体系(侯增谦,2002)。“它是板块构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延 伸,把浅部岩石圈板块运动和深部地幔的垂直运动综合为一个全球动力学体系……”(李红阳等,2002)。上述众多地学者的一致性认可和评论,预示着幔柱构造理论的生命力和划时代意义。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动力学机制亦为拆离构造动力学机制的构想“地球膨缩、热能聚散、重力分异、地幔蠕动、多因聚焦、涌动交替的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之漫谈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之漫谈 摘要: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是当今解释地球构造的两大理论。本文介绍两大学说的产生、主要内容、成功与不足,并对二者进行比较。二者在许多方面可以互为补充、共存,共同构成了全球构造体系。 关键词:板块构造;地幔柱;全球构造体系。 1.板块构造学说 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概念;20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 的概念;1968年,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图1 世界板块分布图 勒皮雄等人认为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并将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图1)。六大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三迭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相距越来越远,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使它成为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如红海面积的变化(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红海面积扩大);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撞,喜马拉雅山脉高高隆起);日本群岛的形成(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右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处节理向右侧错列,或在右端重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及超微型等级别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产生构造变动的构造特点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 岩层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其主要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唯一的构造 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断层线的交线 整合接触:上下底层与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一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 应力:在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力变形。主要有拉申,挤压,弯曲,扭转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的各点变形方大小和性质都变化的变形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瞬时的应力状态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与剪工破裂面之间的夹角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 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 轴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 的夹角 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 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 而成的一种构造 同沉积褶皱:一些在岩层沉积 同时而逐渐形成的褶皱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 挤压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爱到与层 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 皱. 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 的断层。 断层:有明显破裂面,岩体发 生明显位移的断层。 节理组: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 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 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 节理。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 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 两个或两个以上节理组。 节理分期:就是将一定地区不 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 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节理的配套:是将一定构造期 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组节 理组合成一定系列。 正断层:断层以的上盘沿断层 面相对下滑,下盘则相对上滑 而成的断层。 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 滑,而下盘则相对下滑而成的 断层。 平移断层:平移断层两盘顺断 层面走向相对移动 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水平 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 度基本相同的岩层 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使 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 变动而形成的倾斜岩层。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相交线的 线。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 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 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岩层厚度:岩层两平行界面间 的垂直距离。 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 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 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 塑性变形:随外力增加,变形 增强,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 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 变形的岩石孔雀能完全恢复其 原来的变形。 标志层:指层位稳定,分布广 泛,在岩石成分和结构或所含 化石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且 厚度不太大的而稳定的岩层。 层理: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一 种原生构造,是通过岩石成分, 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 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 构造,按其形态分为平行,波 状,斜层理。 倾伏角:指在直立面上量得该 构造与它的水平投影线间的夹 角。 侧伏角: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 造面上量得的该构造与构造面 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岩体如 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 在构造力作用下,或者由于岩 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 浮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并挤入 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 造。 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 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 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 造。 窟窿:岩层自褶皱的脊向四周 作放射状倾斜的背斜。 构造盆地:岩层从四周中向中 心的槽部倾斜的向斜。 复背斜和复向斜:由许多级褶 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巨大向 斜,各次级褶皱与总体88褶皱 有一定几何关系,典型复背斜 和复向斜的次级褶皱轴面常向 该复背斜和复向斜的核部收 敛。 压扁作用:岩层在顺层挤压作 用下,总要引起平行于主压应 力方向的缩短和垂直于主压应 力方向的伸长。 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 向斜或背斜组成,背斜为窄而 紧闭,形态完整清楚,呈线状 延伸;而两背斜间的向斜邮电 业开阔平缓。(反之则为隔槽式 褶皱) 弯滑作用:一系列岩层通过层 间滑动而弯曲成褶皱作用。 弯流作用:纵弯褶皱作用使岩 层弯曲变形时,不仅发生层间 滑动,而且某些岩层内部还出 现物质流动现象。 主节理:规模明显大于该地区 节理平均规模的节理。 断层面:一个将岩块或或岩层 断开成两部分,断开岩块或岩 层,顺着它滑动的破裂面。 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位移距 离,是根据错动前一点,错动 后分成两对应点间实际距离。 走向滑距:总滑距在断层面上 走向线上分量。 水平滑距:总滑距在水平面上 的投影长度。 断距:被错断岩层在两盘上的 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 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 间垂直距离。 铅直断距:断层以两盘上对应 层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 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擦痕:擦痕是两盘岩石以及被 磨碎的岩屑和岩粉在断层面上 刻划的结果,也可以出现在两 盘错动时定向生长的纤维状矿 物中。 阶步:在断层滑动面上常有与 擦痕呈直交的微细陡坎,这种 微细陡坎称为阶步 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 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 将部分外来岩块肃掉而露出下 伏原地岩声时,表现为在一片 外来岩块中片出一小片岩块 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 片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 青地层 飞来峰:如果剥蚀强烈,外来 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剥 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 孤零零的外来岩块。 叠瓦式逆冲:是逆冲断层中是 主要最常见的组合形式一系列 产状相近的逆冲断层,其上盘 层次向上逆冲剖面上呈叠瓦式 对冲式断层:由两条相反倾斜, 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组成 背冲式逆冲:由两条或两组相 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表现为一 个中心分别向两个方向逆冲, 一般自背斜顶部向外撒开逆冲 楔冲式逆冲:一般与基底大断 裂有关是在基度断裂活动中基 底老岩系被推挤上冲造成的 韧性断层:它是岩石在塑性状 态下剪切作用形成的强烈变形 带 地斩:有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 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 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

地幔柱研究述评

文章编号:100922722(2004)0820016204 地幔柱研究述评 周连成1,白伟明1,2,赵俐红3,陆 凯1 (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2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 摘 要:地幔柱与热点既可见于板块内部,也可见于洋中脊和造山带等板块边界,既可见于现代更可见于古代,因而它可能影响到地表各处的成矿作用。简单介绍了地幔柱特征、类型及其在富钴结壳成矿作用中的地位。 关键词:地幔柱;热点;成矿作用 中图分类号:P736.14 文献标识码:A 1 地幔柱构造理论的提出 J W Wilson于1963年第1个大胆地提出,海洋岩石圈在一个能产生大量岩浆的较热的固定不动的地幔区域上的水平运动可能形成诸如夏威夷—皇帝岛链的猜想,而且根据岛链形状和相应的化石年龄资料,得到了一套用以说明由岛链表现出来的值得注意的迁移形式的机制[1]。现在看来,他提出的这套机制与板块构造模式是一致的。他认为,形成火山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中相对固定的岩浆源———热点。由于岩浆源处于地壳板块之下,而板块在不停地作横向运动,致使已形成的活火山最终离开热点,并且活动停止。这一过程最终便形成了一个沿着海底扩张方向离开热点的死火山链,因而火山链的年龄也逐渐变老。这一热点概念的提出基本与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同期。20世纪70年代初,Wilson(1973)又提出热点是从地幔上升的地幔热柱在地表的反映,它主要以火山作用、高热流和上隆为标志[2]。 1972年Morgan把Wilson的这套模式扩大到了包括太平洋其他走向的岛链,认为海山物质的部分熔融需要大量岩石,并提出熔融点 收稿日期:2004204213 作者简介:周连成(1975—),男,研究实习员,从事海洋地球物探研究工作。既提供了母岩物质,也提供了热。他提出热点火山活动所需的岩浆物质来自地球深部,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分裂、释放热能,从重力高处的火山底下上升出来的,明确提出了地幔柱的概念[3]。 但在板块学说一统天下的年代里,人们对于地幔柱的认识非常有限,热点只是作为研究板块运动速度与方向的一个参考点而已,而地球的表层构造因相对易于研究使得板块构造理论得以迅速发展。随着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和新资料的积累,人们认识到板块构造理论虽能有效的解释为什么地震与火山大部分集中在非常狭窄的地带,也能说明为什么有些地震较浅而有些地震较深,并能很好地解释那些位于板块边界的大部分火山的形成和分布,但是对于板块内部的动力过程则显得无能为力,也没法解释大量位于板块内部和大洋中脊处的海山,诸如海洋火山(热点)和大陆大片玄武岩的成因等等[4]。 20世纪80年代末,Griffiths(1986,1990)等[5,6]从组分差异驱动的地幔柱模拟实验的结果中发现,这套实验大大限制了地幔柱在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因而提出了热浮力驱动实验,该模拟实验基本上模拟了地幔柱的本质特征(热驱动和大黏度对比),由此提出的动态地幔柱模式理论将地幔柱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7]。从早期侧重于寻找和识别地幔柱的研 ISSN100922722 Marine G eology Letters 海洋地质动态 2004,20(8)∶16—19

地幔柱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及其找矿意义

本文由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973项目(编号:G1999043203课题)、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内容 编号200310200002)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资助。改回日期:200422220;责任编辑:宫月萱。 第一作者:王登红,男,1967年生,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成矿学、地幔柱及相关研究。 地幔柱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及其找矿意义 王登红 李建康 刘 峰 陈振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摘 要 本文在简要回顾地幔柱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研究中提出的一些科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了识别古老地幔柱的地质2环境2地球化学综合判别原则,提出了存在地幔柱的第3种类型,而埃达克岩很可能是第3类地幔柱的典型产物之一,指出了地幔柱对于成矿作用影响的双重性,也指出了地幔柱研究将对成矿学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及其对于地质找矿的意义。中国西南部地区以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为标志的峨眉地幔柱最终喷发于海陆过渡相环境,具有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幔柱类似的成矿条件和含矿性,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关键词 地幔柱 判别原则 埃达克岩 成矿作用 峨眉地幔柱 Some Problems R elated to Mantle Plume and Their Signif icance in Ore Prospecting WAN G Denghong L I Jiankang L IU Feng CHEN Zhenyu Instit ute of Mi neral Resources ,CA GS ,Beiji ng ,100037 Abstract Following a review on the history of mantle plume research and a discussion on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mantle plum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2environmental 2geochemical principle for discrimination ofancient mantle plume.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geological evide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eochemical evidence ,especially for the plumes located in a com 2plexsetting of slab subduction.The plumes located beneath the subduction area of aplate can have other features besides those of the plumes located beneath the continental crust or ocean crust.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some special geological records like adakite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affected by different materialand energy sources from both continental and oceanic crusts.Mantle plume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arge 2scale mineralization ,but can also destroy ancientdeposits formed before the eruption of flood basalts.The Emei mantle plume ,which erupted in a transitional environment with marine in the west and continentin theeast ,has feature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iberian plume ,suggesting a good potential in search for mineral deposits.K ey w ords mantle plume discrimination principle adakite mineralization Emei plume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地幔柱的研究日新月异,新 的资料不断积累,新的看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比如,在板块构造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类似于Pearce 图解这些被广泛采用的地球化学图解是否适用于对地幔柱的研究?地幔柱产出于什么样的环境,如何去识别?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是否可以找到诺里尔斯克这样的铜镍铂族元素矿床?本文将通过对这些相关问题的探讨,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1 历史的回顾 自从1963年Wilson 对夏威夷群岛的成因进行 探索以来,关于热点和地幔柱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众 多的资料,国内在邓晋福(1992)之前尚未见到专门的论文,但在李春昱(1986)主编的《板块构造基本问题》和王润民(1988)主编的《内生成矿作用———成矿区及矿床系列》等文献中进行过详细的介绍,如王润民教授提出热点深熔作用可以产生两类矿床系列,即大陆边缘海系列(岩浆、伟晶岩和热液矿床)和大陆2大陆裂谷矿床系列(金刚石、碳酸岩、富碱基性杂岩Cr 2Ni 2P GE 及层状2脉状Cu 2Pb 2Zn 等)。 在地幔柱的研究历史中,20世纪60~70年代是地幔柱的萌芽时期,70~80年代是板块构造的全盛时期(对于地幔柱本身的关注不多),热点只是作 2004年10月 25卷5期:4892494 地 球 学 报ACTA GEOSCIEN TICA SIN ICA Oct.2004 25(5) :4892494

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

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 ———对中国西南部的探讨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摘 要:自核幔边界上升的物质,当其汇聚成圆柱状的结合体,并因其相对于周围地幔环境来说具有温度更高、活动性更强、粘度更低等特点而能够上升到壳幔边界时,一般可以演化成为具有宽厚的冠状构造和细长的尾部构造的地幔柱。地幔柱进一步与地壳发生作用,可以在地表记录下一系列的热点或形成巨大的火成岩省。根据地幔柱最后出露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洋壳和陆壳环境下产出的两种基本类型,也可以根据其演化历史分出不同的阶段,如初始阶段、上升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中国西南部地区可能经历了两次以上的地幔柱冲击,二叠纪的峨眉山玄武岩是一个古生代晚期演化比较彻底的地幔柱留下的记录,而新生代以来的地幔柱活动可能正在发育,深部物质的大规模上隆可能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一个原因,大量的散布的幔源岩浆活动和流体作用可能是中国西南部大规模成矿作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地幔柱;热点;地幔柱分类;地幔柱演化;大规模成矿作用;中国西南 中图分类号:P51;P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1)03006706 收稿日期:20010105;修订日期:2001062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资助项目(G 1999043203) 作者简介:王登红(1967—  ),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及地幔柱方面的研究。 1 一些基本概念与认识 地幔柱的概念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 定义,一般趋向于认为自核幔边界上升、在地幔中演化、到近地表与地壳发生壳幔相互作用的圆柱状地质体。这一地质体在物质、能量和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与其成生的环境(主要是正常地幔)之间具有一 定的明显或比较明显的差别,因而可以被人类用不同的方法———目前来说主要是地球物理的方法识别出来。但是,地球物理方法只能识别现代的正在形 成或演化之中的地幔柱,对于古代已经消亡的地幔 柱则只有通过研究其在地表留下的地质记录(包括 物质的岩石学记录、构造的形态学记录和能量的热 演化记录等)来推断地幔柱的存在。要用地球物理 的方法去寻找古代地幔柱,如峨眉地幔柱的“柱子” 在哪里,在目前看来难度很大,但并不能因为找不到而否定其曾经存在。无疑,对于年代越古老的地幔柱,越难研究[1,2]。目前人们比较熟悉的也就是250Ma 以来的地幔柱,但研究古代地幔柱是极为重 要的,如Isley 等人(1999)编制了38~16亿年间地幔柱活动的时间表[3];R 1A 1Sproule (2000)研究了太古宙绿岩带中的地幔柱成因岩浆岩[4];加拿大地质调查局还将35亿年以来全球200多个属于地幔柱头部产物的大型火成岩省按地质年代进行了排 队,并在2000年巴西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进行了展示。关于地幔柱及热点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笔者已在不同的文献中作过介绍[5,6],此不赘述。 古代的地幔柱当它停留在岩石圈下部,没有完 全通过火山喷发等形式上升到地表的话,可以称为 “固化地幔柱”,Lee 和Halliday 等(1994)提出固化 的地幔柱头部的概念来解释喀麦隆线状分布的火 山[7];地幔柱喷发到地表的部分当其面积很大时一般称为大型火成岩省(L IP ),面积较小并且是在海 洋中喷发的话则一般称为洋岛玄武岩(O IB )。实际上,O IB 只是地幔柱留下的部分记录,当地幔柱刚到达洋壳的底部,地幔柱自身的能量也可以导致地壳 第8卷第3期2001年9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 Vol.8No.3Sep.2001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总论 【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 脊产生。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阿尔卑斯 喜 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 (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 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 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 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 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 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新全球构造】new global tectonics以前人们把大陆漂移说称为全球构造学说,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地球。后来出现的板块构造学说,其研究领域也遍及全球,但它的研究深度大大超过了前者,为了有所区别,人们将后者命名为新全球构造。 【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地壳沿大洋中脊产生,向海沟方向消减,它的运动可按欧拉定 理(Euler s theorem):任一块体沿球面的运动可用绕一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来描绘。板块 沿地球表面的运动 (据Press, 1982)图中板块B正相对板块A向东移动,由箭头矢量指示的板块运动方向和错移洋中脊的转换断层方向一致,并代表旋转纬线。垂直这些纬线的法线的交点就是转动极的位置。从而一个板块的运动可以根据绕特定极的转动(角速度)确定。板块运动的线速度在转动极为零,90°处达最大值。按照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测定,全球板块运动速度从2.0厘米/年(红海)到18.3厘米/年(南太平洋)不等。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hypothesi s见94页“板块构造学说”。 【地幔对流说】mantle convection hypothesis即对流说,指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运动的一种方 式,是板块运动动力机制的一种假说。由霍姆斯(A Holmes,1928)和格里格斯(D Griggs,1939)提出。现认为它是导致板块运移的主要机制。岩石的不良热传导性和放射热积

地幔柱动力学机制的新思考

第31卷第1期2012年1月 岩石矿物学杂志 ACTA PETROLOGICA ET M INERALOGICA Vol.31,No.1:113~118 Jan.,2012 #学术争鸣# 地幔柱动力学机制的新思考 李晖,朱貌贤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六队,湖南株洲412007) 摘要:M organ提出的地幔柱假说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但长期以来地幔柱假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目前有关地幔柱争论的焦点问题做了简单的讨论,说明了火山轨迹年龄递变规律异常和/热点0位置不固定的可能原因,同时提出了地幔柱产生及持续的一种新的可能的动力学模型:地外星体做功模型。 关键词:地幔柱;地外星体;热点;板块运动 中图分类号:P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524(2012)01-0113-06 New thinking about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mantle plume LI H ui and ZH U M ao-x ian (No.416Geolog ical P ar ty,Huna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 ineral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Zhuzhou412007,China) Abstract:The mantle plume hypothesis proposed by Morgan has been in controversy all the time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it has g reatly propelled the developm ent of earth sciences.This paper makes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focus problems,probes into the possible causes for the deviation of the volcanic tracks from the present-day locus of the active volcanism and the unfixing of the hot spots,and proposes a new possible dynamic model for the g eneration and continual development of the mantle plume:the result of long-term action by extraterrestrial objects. Key words:mantle plume;extraterrestrial objects;hot spots;plate movement 自从Morgan提出地幔柱假说以来(M org an, 1971,1972),地幔柱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着争论。地幔柱假说提出后的起初20年里,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Anderson and Natland,2005),直到Campbell 和Griffiths在1990年进行了著名的地幔柱模拟实验后(Campbell and Griffiths,1990),地幔柱假说才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并开始广为流行(图1)。地幔柱假说的提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能较好地回答很多其他构造学说难以解释的地质事实和自然现象,如地幔柱活动和大火成岩省事件、大陆裂解、全球气候变迁、生物灭绝事件、磁极倒转和一些大型矿产资源的形成均有密切的联系(徐义刚,2002),还可用来解释大陆溢流玄武岩及火山岛链的成因、板块边缘地质作用、古陆再造、地壳活化区域变质作用、海底大滑坡、行星对比研究等。然而自诞生之日起,反对地幔柱的声音就从未间断过,特别是遭到了以Andeson为首的/非地幔柱0学派的质疑(Anderson, 2003)。Morgan提出的地幔柱学说主要有3个假设:1起源于地球核幔边界缓慢上升的细长柱状热物质流;o热点下具有异常高温地幔;?地幔柱是相对静止的,因此当板块在地幔柱上方移动时,形成年龄沿板块运动方向逐渐变小的火山链。然而这3个方面均受到了/非地幔柱0学派的质疑,但/反对0的声音大多被淹没在地幔柱研究的热潮中。2000 收稿日期:2011-04-22;修订日期:2011-07-27 作者简介:李晖(1985-),男,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l:lihui107@https://www.360docs.net/doc/ef6916181.html,;通讯作者:朱貌贤(1963-),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勘查工作,E-mail:zmx720@https://www.360docs.net/doc/ef6916181.html,。

目前地质学认为是地幔柱或超级地幔柱活动是导致Rodi

本所研究亮点(No.2008-006) 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来自华南大陆溢流玄武岩省的证据 《NatureChina》(《自然中国》)是英国《Nature》杂志社在网上发行的最新杂志(https://www.360docs.net/doc/ef6916181.html,)。该杂志致力于宣传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优秀科研成果。每周,《自然中国》的编辑会在最近发表的论文里选出最好的并为之提供简短的研究亮点介绍。在2008年10月8日刊登的“地球与环境”研究方向的亮点工作介绍中,我所年青科研人员王选策博士后及其合作导师李献华研究员等人最近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2007年影响因子:3.354)的论文(Wang X C et al. The Bikou basalts in the northwestern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Remnants of 820–810 Ma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08, 120(11/12): 1478-1492)被该杂志社选为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突出科学研究成果。论文的研究亮点(Supercontinents: Heated break–up)已经刊登在网上(https://www.360docs.net/doc/ef6916181.html,/nchina/2008/081008/full/nchina.2008.235.html)。 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地球上的大陆存在着周期性的聚合-裂解过程,也即是所有大陆曾经聚合形成统一的超级大陆,而后这些超级大陆又会发生裂解。距今最近的一个超级大陆是Pangaea(~300-180 百万年前)。罗迪尼亚 (Rodinia) 超级大陆是另外一次著名的超大陆,它在900百万年前由现今主要大陆聚合形成,在距今700-650百万年前最终裂解。超大陆的裂解通常和地球深部的地幔活动相联系,比如地幔柱(mantle plume)或超级地幔柱(superplume)活动。目前地质学界认为地幔柱或超级地幔柱活动是造成罗迪尼亚 (Rodinia) 超级大陆裂解的重要原因。 罗迪尼亚 (Rodinia) 超级大陆的重建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国际热点之一,是人类认识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新元古代地幔柱活动最重要的岩石学记录——大陆溢流玄武岩却很少被识别出来。大陆溢流玄武岩省(CFBs)是一种典型的大火成岩省(LIPs),代表活动周期短,喷发速率高的岩浆事件,通常由异常高温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大陆溢流玄武岩省的形成一般与大陆的生长、裂解以及超大陆的循环有内在的成因联系,所以识别古老大陆溢流玄武岩省对于超级大陆重建意义重大。

地幔柱

以夏威夷火山为代表的众多火山存在于板块中部,可以用地幔柱来解释。 特征:相对固定,高Ti、高Nb含量是现代地幔柱的常见特征(王登红,1998)。 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提出了地幔柱的概念。借助地震波来描述地球内部的景象。一股炙热、粘性的岩石流,向上延伸到岩石圈底部,并在那里散开,形成约100km厚的饼状结构,然后继续向上延伸,为火山提供物质和能量。 疑问,地幔柱来自哪里?他们是直线上升还是螺旋上身? 什么是火山热点? 夏威夷地幔柱富含榴辉岩的矿物质 可能存在地幔柱:夏威夷、加拉帕戈斯群岛、冰岛以及东非的阿法尔地区。 地震图像是研究的关键 目的:①地幔柱对于地球大地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控制大陆裂解聚合过程,导致板块内火山地震等现象$地幔柱理论可以解释许多板块学说不能解释的问题,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②洋脊分段主要受地幔岩浆周期性脉动上涌控制,即受岩浆供应方式制约。事实上造成洋脊分段的动力学岩浆是由地幔柱提供的,而地幔柱提供岩浆的方式对洋脊分段有重要影响 发展过程:①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Wilson在研究夏威夷—皇帝火山岛链的起

源时,②普林斯顿大学的Morgan 在Maruyama的理论中,热幔柱引起超大陆裂解,大洋形成; 冷幔柱导致超大陆聚合等。日本学者丸山茂德( Maruyama) 认为“板块构造理论只能解释地球表层200km内的现象,而只有地幔柱构造才能说明星球各个层次的演化历史。” 矿床相关

对全球主要赋含钒钛磁铁矿床的层状岩体和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统计表明,地幔柱成因的大火成岩省是形成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钒钛磁铁矿床的主要场所!卡林型金矿矿集区、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Cu-Ni-PGE硫化物矿床(以Naldrett为首的研究组在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对近年来取得重大突破的Voisey'Bay Ni-Cu-Co-PGE矿床与地幔柱的关系进行了系统介绍)、条带状铁建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998年以来,开始对地幔柱的成矿问题进行新的研究。 内生内成(如铜镍硫化物矿床、钒钛、磁铁矿床等典型岩浆矿床)、内生外成(如火山成因 块状硫化物铜矿、黑矿)、外生内成(如沉积变质矿床,斑岩铜矿可能也属此类)、外生外成(如典型沉积矿床)等丰富多彩的成矿现象 幔枝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牛树根) 陈光远等(1989)像玲珑金矿这样的产于花岗岩破碎带中的石英脉型金矿, 深源成矿物质和老地层成矿物质均有重要贡献 徐永昌等(1994)研究发现, 胜利油田天然气中氦同位素的3He/4He 比值29 个样平均为1 .58 ×10-6 , 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氦来自于地幔。 众所周知,要形成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条件与形成超大型矿床类似,必需满足三个必要条件:较短时间内有足够多的成矿物质来源、高效率成矿流体和庞大的聚矿场。首先,地幔柱活动与矿源关系表现为:随着地幔热柱的上升,早期来自软流圈的高热物质导致下地壳形成大规模花岗岩岩浆,可能同时形成了大量与花岗岩有关的大型铜钼矿床,中后期地幔柱活动使得地幔成矿物质直接提供成矿物质来源。此外,地幔柱的巨大热量还可以活化古老的沉积基底中成矿元素。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对某个具体的矿床而言,表现程度不一样,抑或某一方面,抑或某两个方面,抑或三个方面。一般来说,形成一个大型矿床至少都具有两个方面。 来源证据:最近对地震转换波、层析成像等的研究也证实了有些地幔柱的确是从核幔边界上

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_二叠纪地幔柱构造与地表系统演变

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_二叠纪地幔柱构 造与地表系统演变 项目名称: 二叠纪地幔柱构造与地表系统演变 首席科学家: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 所 起止年限: 2011.1 至 2015.8 依托部门: 中国科学院 二、预期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二叠纪大规模岩浆作用、环境记录和生物演化的研究,揭示地球深部过程、重大 地质事件与地表环境和生命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地幔柱和地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理 论体系,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提供范例。 五年预期目标: 1、通过扬子地块西缘和塔里木地块及其周边火山喷发前后地层和岩相古地理对比,石炭- 二叠纪重大地质事件的年代学、几何学和运动学研究,为该区大规模岩浆作用的地质- 构造背景提供制约; 2、揭示二叠纪大规模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深部动力学,对塔里木二叠纪玄武岩是否 是我国另一个大火山岩省给予明确的答案;

3、通过扬子地块西缘被动源远震观测及层析成象分析工作,查明研究区的深 部结构和地幔 柱活动遗迹,揭示深部结构与溢流玄武岩空间展布之间的关系; 4、完成攀西裂谷带人工源地震观测,获得横穿地幔柱活动区的地壳精细结 构,计算岩浆产 出量; 5、分析侵入岩与喷出岩之间的时空和成因关系,研究地幔柱岩浆上升过程中 壳幔相互作用 及对岩浆分异演化和成矿作用的影响; 6、研究地幔柱与岩石圈的动力相互作用,阐明其对大火成岩省多样性的控制; 7、揭示二叠纪环境变化的生命和地质记录,阐明地表环境变化与大规模火山作用之间的耦 合和相互作用机理; 8、综合对比全球二叠纪三个火成岩省(峨眉山、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揭示三 者之间的时 空联系并建立晚二叠纪全球地幔柱活动模式; 9、阐明地幔柱影响地表系统的主要方式和作用机理,初步建立二叠纪地幔柱 活动和地表系 统演变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 以上预计的研究成果将以 70~80 篇论文发表在 SCI 刊物上,同时造就一批活 跃于国际地学舞台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若干创新研究群体,培养研究生和博士 后 20~30 人。 三、研究方案 1、学术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