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和_味隽永_解读_舌尖上的中国_中的_和_文化_张玉洁

REVIEW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和”味隽永

———解读《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和”文化

一、引言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于2012年5月14日开始播出的一档美食纪录片,一共有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以及我们的田野七集。在纪录片式微的今天,其不仅取得了超高的收视率,全面打败了同时段的电视剧,并且引发了网络上的讨论热潮,形成了“舌尖体”,甚至在距其播完已经许久的今天,这股热潮依旧未退。虽然美食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这部纪录片能够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美食只是其一。希拉·柯伦·伯纳德在他的书中曾写道:“最好的纪录片故事,就像难忘的文学作品或者发人深省的戏剧情节一样,不仅以直击人心的故事吸引观众———基于情节和人物———而且以主题、超越

了事件本身的所有细节直接引发观众的共鸣。”①

《舌尖上的中国》摒弃了传统的旅游美食节目模式,不再只是单纯

地进行美食介绍,展现烹饪手法,而是通过各色美食的制作,将各个人家的故事串联起来,展现出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百态,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在让观众体味的同时也引起他们对当前生存状态的思考。

二、人与自然之和

对于中国人来说,饮食素来讲究一个“味”,既包括气味也包括口感,但人有五味,酸甜苦辣咸,这五味的调和便是中国人一直所追求的。就像笋和豆腐,中国的厨师之所以爱它们,是因为它们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能够吸收搭配食物的味道,而这种对于饮食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观念,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崇尚“以和为美”,《左

传》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酽、梅。以烹鱼肉。箪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泻其过……”②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儒道两家等方面所共同推崇的,老子《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的“天人合一”,都是对“和”的一种诠释,虽然两家的出发点有许多不同,但“和”这种理念长久以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哲学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和”文化。

“和”的范畴非常广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和”的一个方面,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总共出现过两个老黄,一个在山西,一个在云南,天南地北,而且都是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但正是这样的两个人,却有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勤劳与俭朴的精神:山西的老黄已经50多岁了,依旧对着镜头说“我要好好干!”云南的老黄在和儿子一起腌制诺顿火腿后,依旧小心地把散落的盐收集起来。中国人自古就与土地打交道,用辛勤的劳作来换取食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人明白获得食物的艰辛,所以对于它们非常的珍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在勤劳节俭的同时,古人明白的另外一个道理就是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在香格里拉的吉迪村,

松茸是这里村民的重要收入,每年一到雨季,卓玛就会上山去挖松茸,每次采摘完后,她都会小心地用松针将菌坑掩盖好,保持菌丝的完好;在查尔干湖,每次的冬捕都是用6寸网眼的渔网,只抓生长了5年以上的大鱼,到了春季,还将有50万斤的鱼苗重新投放到湖里……吉迪村的村民遵守山林的法则,所以来年,还会有新的松茸在菌坑中长出,郭尔罗斯的蒙古族人遵守“猎杀不绝”的信念,所以冰湖中的鱼不会消亡。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人们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开采和索取,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盲目地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的方式也让奢靡成为了惯性。对于人们无节制的行为,自然直接给予了无情的惩罚,泥石流、洪水、干旱……大自然在赐予我们食物,让我们得以生存的同时,也要求我们遵循它的法则,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与自然的“和”,才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张玉洁[暨南大学,广州

510632]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为中国的纪录片提供了一种模式,也为中国纪录片创造了一个品

牌,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中所体现的“和”文化,并对当代人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和”文化

反思

影视观察

影视观察

145

/名作欣赏

M ASTERPIECES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三、人与人之和

家人,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人,也是与我们的一生牵扯最多的人。《舌尖上的中国》在第二集中谈到饺子的时候说过: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

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国人对于家的重视程度是无法比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叶落归根”

。在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神权与集权政治体制使得中国形成了以家族为社会活动中心的文化,自那时起,重视家庭就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理念,并且延续了上千年,直到今天,中国人对于家依旧有着浓厚的依恋情感,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于“妈妈菜”“家乡菜”的留恋。

家的含义包括了很多,在现代,封建的大家庭制已经解体,家庭的规模也日益缩小,原来的家国一体已经逐渐向家人一体转变,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家的含义主要是指父母、妻儿,对于游子来说,家也可以是故乡,是祖国。上海老辈人喜欢三阳南货店,因为这里可以买到江浙地区的各式干货,这些是家乡的食物;宁宁喜欢吃曾祖外婆做的年糕,因为这是每年少数的四代同堂聚会才能够吃到的,不论她长大之后是否会做,但是年糕的味道她却能记住;在外地工作的金顺姬很珍惜冰箱里的泡菜,因为这些是妈妈亲手做的……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亲情贯穿于全集,它的味道就像香港李婆婆做的菜,没有专业厨师的技法和华丽的卖相,但是却让人难忘。

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并不只是单纯的食物,这些东西承载着他们对于家乡、对于亲人的回忆,这些味道能够让他们感受到亲情、感受到家的温暖。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不论你去到哪里,食物都是必不可缺的,那里的味道都和你的记忆融合在一起,但家里的食物却永远是其中最独特的一部分。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所以要做到人与人之和,家人关系是最基本的。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所尊崇,是维护家庭秩序的准则。

对于“孝”,古人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然而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传统的孝道观已经改变:一方面由于旧养老观念、方式的改变以及新体系的尚未确立,人们的养老问题正处于彷徨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多,造成了许多空巢老人,巨大的变化使得“孝”这个问题似乎再次被摆上了社会的热题。其实,不论在何时,不论养老问题如何变化,“孝”的观念都是中国人不可以抛弃的,晚辈要尊敬、奉养长辈。孝是维系家庭的伦理,是老人得到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在我们的幼年时代,

父母和亲人给予了我们家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现在父母一天天的老去,他们要的也不多,只是我们的关心,当梁以瑚去看望大家的时候,那些老人笑得特别开心,常回家看看,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遂昌冬笋的价格高于春笋20倍,但在老包的眼里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酸笋还未能出缸,于是阿亮把第二天买酸笋的订单推掉了。人是社会中的人,除了家人,也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联系,在日益物欲化和不断高呼建设诚信社会的今天,老包和阿亮的身上有着我们最缺少的东西———

朴实。质朴实在,是中国人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另一个美德。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肯定了人对于利益的正当追求,但是要“欲而不贪”,认为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要适度,要正确地处理好利与欲的关系。也许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觉得朴实很老土,是老一辈人在做的事情,但这种朴实,表现的正是人们对于利益的一种中正平和的心态,也是他人给予信赖的基础。

四、结

“和”是中国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积淀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中国美食的同时将其中的人文情感通过普通人的故事展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引发了国人的共鸣,这是它成功的关键。“和”味隽永,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和”依然是当今社会的核心。

①[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19页。

赵生群:《春秋左传新注》(下册),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65页。

参考文献:[1]黄高才主编.中国文化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叶圣陶研究会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张玉洁,暨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为汉语言文字学。编

辑:钱

E-mail:qiancong0818@https://www.360docs.net/doc/e17276908.html,

影视观察

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