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绝对优势(Adsolute Advantage):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上比另一国家有更大的有效性。这是亚当斯密贸易理论基础。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下的贸易所得:(1)国际交换比价的范围。国际交换比价处于国内交换比价上下限之间。(2)贸易利益的分配决定,由国际交换比价决定。当国际交换比价越接近于一国国内交换比价时,该国获利越小。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简称PPF):表示一国完全使用其所有资源,并利用最优技术,可能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通常为两种商品的生产可能性比较。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MRT)一国要多生产一件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这是商品的机会成本的另一种说法,有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生产点的斜率给出。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会随该产品的增加而递增。。在帕累托最优情况下,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

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额外一单位某种商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它由无差异曲线上消费点斜率决定,并随着一国对该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下降。

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s):是表示社会福利水平一定时,社会成员之间的效用的不同搭配关系的曲线。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其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表明社会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边际替代率。每条曲线上各点代表的是福利水平相等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福利水平越高。社会无差异曲线的性质:1、斜率为负;2、凸向原点;3、互不相交。4、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课本)本国某种可利用的生产要输在很大程度上比另一国有相对低的价格。百度: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的生产资源。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对生产有重要影响的生产资源主要有土地、资本和劳动这些生产要素。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并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量在两个国家的不同,而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量在两个国家的不同。

赫克歇尔-俄林原理(Heckscher ohlin H-0 ):赫克歇尔-饿林理论的一部分,假定一国将出口本国相对充足和便宜的要素密集的产品,进口本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产品。百度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赫克歇尔-饿林理论(Heckscher ohlin H-Otheory):(1)一国将出口本国相对充足且便宜的要素密集产品。(2)国际贸易将使国家间相同要素的收益均等化。

HO理论的结论:1、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2、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3、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s H-0-S):赫克歇尔-饿林理论的一部分,其预期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国家间同类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的一致化。

要素的自然禀赋——要素供给——要素的相对富饶程度——要素相对价格——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贸易的发生

有效关税(effective tariff)亦称“实际关税”。“名义关税”的对称。有效关税是指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对进口商品征税,实现对本国同类产品的实际保护程度。

自动出口限制(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 ,简称VER)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某些商品对该国出口的数量或金额的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属于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措施。

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关税同盟内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后,国内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员国中生产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来自成员国的低价进口商品替代了昂贵的国内生产的商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创造出来。当关税同盟中一个国家的一些国内产品被来自同盟国的另一国家的较低生产成本的进口产品替代时,就产生了贸易创造。贸易创造增加了成员国的福利。

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建立关税同盟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

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对关税同盟自身来说,这减少了财富。

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替代进口品来满足国内需求,最终实现本国的全国工业化的战略。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的特点:(1)丰富的国内资源;(2)较大的国内市场;(3)二元经济结构。

配合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1)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2)外汇管制;(3)本币汇率高估。

出口导向(Export Orientation):出口导向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的特点:(1)国内资源缺乏;(2)国内市场狭小;(3)劳动力价格低廉。

出口导向战略的政策措施:(1)较低的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2)广泛使用出口补贴或其他出口估计措施,(3)通过货币贬值促进出口;(4)放松外汇管制。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评价:(1)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他违背比较优势原则,通过人为的干预将资源或生产要色转向处于比较烈士的部门或产业,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不会加快,反而会减缓。(2)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在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上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亚洲国家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与特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严重,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入市场的难度增加。

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是某些特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情况,它的含义为: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贫困化增长”需要满足几个前提条件:(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2)增长过在世界市场上是一个大国,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3)增长过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增长过的进口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4)增长过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该理论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的相对价格。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关税(Tariffs):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

分类(Types of tariffs):

①按征税的目的不同,关税可以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②按货物的流向,关税可以分为:进口关税、出口关税和过境关税

③按照征收关税的依据不同,关税可分为:(1)从价税(2)从量税(3)混合税(4)选择税

最优关税:进口大国可以确定某一关税税率,是本国获得净福利最大化,称为最优关税。关税的作用:?

倾销(Dumping):以低于国内价格或成本出口某产品。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垄断整个市场的目的是一种不正当的贸易行为。与反倾销相对称。

倾销的种类:

(1)持续性倾销(persistent dumping):亦称国际价格歧视,是指一国垄断者为了提高其总利润,通过在国内市场(该市场被运输成本以及贸易壁垒所隔绝)以高于国际市场(在该市场他将遭遇外国生产者的竞争)的价格销售产品;这种倾销的存在是长期性的。

(2)偶发性倾销(sporadic dumping):是指为了摆脱非预见和暂时的剩余产品负担,以低于成本或低于国内销售价格偶然地销售产品,而并未降低国内价格;这种倾销的存在是偶发性的,为了清理剩余货物。

(3)掠夺(短期、间歇)性倾销(predatory dumping):为了挤垮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倾销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

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

含义:仅在形成的国家质检歧视性的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的商业政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条件答:1)地理位置上相互邻近2)成员国之间经济存在互补性3)要充分考虑每个成员国的利益4)成员国政治制度比较接近

包括以下五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特定关税)、自由贸易区(完全取消关税)、关税同盟(对外施行统一关税)、共同市场(生产要素可在成员国之间相互流动)、经济同盟(特定共同经济福利等政策)、完全经济一体化(实行统一货币政策等)。

特点:

①自由贸易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特征:在该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成员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

②关税同盟,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主要特征: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③共同市场,指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主要特征: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为实现上述要素的自由流动,各成员国之间要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间接税制度,并且协调各成员国之间同一产品的课税率;协调金融市场管理的法规、以及成员国学历的相互承认等等;共同市场的建立需要成员国让渡多方面的权利,主要包括进口关税的制定权,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国内间接税率的

调整权,干预资本流动权等等。

④经济联盟,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基本特征: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当汇率政策的协调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建立了成员国共同使用的货币,或统一货币时,这种经济联盟又称为经济货币联盟;各成员国不仅让渡了建立共同市场所需让渡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成员国让渡了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本国经济运行的权利。

⑤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指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主要特点:就其过程而言是逐步实现经济以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从结果上看,它是类似于一个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1、概念: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同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所有国际交易的汇总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

2、标准构成:(2个)

经常账户→货物和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与资本、金融帐户→资目账户;经融账户

3、作用:

(1)进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分析: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分析,重点是分析国际收支差额,并找出原因,以便采取相应对策,扭转不平衡状况。

(2)进行国际收支结构分析:对国际收支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各个项目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结构变化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为指导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依据

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来源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其不朽巨著《国富论》,提出后世称为绝对优势理论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简单地说来,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单位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地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各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参与贸易的各国都会从中获益。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对比较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由此形成较为完整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差异的程度不同,各国即可得到本国的比较优势。各国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2.发挥比较优势的意义 正确发挥比较优势,有助于企业增加竞争力,有效地利用原有资源,节约生产成本,拿《天龙八部》里的“南慕容北乔峰”来说,慕容发挥的就是相对比较优势,在帅哥界人武功最好,在武术界人长得最帅;乔峰则是绝对比较优势显著,人内力特深厚,武功极高深。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发挥比较优势有一个大前提:要适应市场需求。你的优势不被市场接受一样是失败的。要不四大恶人武功也不错还被唾弃呢?拿美国通用公司的破产案例来说,汽车产品面对近年国际油价飙升以及经济冷暖引起的汽车消费趋向变化,日本人审时度势,加紧了节能、经济型轿车的研发和生产,而通用公司却明显缺少预见,仍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大排量、高油耗的SUV 和皮卡货车上,不相信双能源汽车将成为潮流,在混合动力车的开发设计上落后丰田公司整整7 年。在新车型的研发上,日本人把精力集中在几个车型上,竭力为新车装配最新科技成果;而通用却将研发费用分布在89 个型号、8 大品牌上,以致每推出一款新车,丰田平均只用3 年,而通用要花4 年时间。通用的客户群平均年龄因此不断提高,其产品在质量性能上与日系汽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消费者对通用投入巨资研发、设计并制造的汽车不买账,注定了通用迟早将面临危机。导致通用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通用过于依赖于非汽车业的金融业模式,另外全球化扩张的模式也对其造成了一定影响。经过多次兼并收购,通用旗下拥有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GMC、悍马、欧宝、庞蒂克、萨博、土星、沃克斯豪尔、通用大宇和霍顿等10 多个品牌,年销量一度达到1000万辆,可谓汽车行业里的“巨无霸”。但是,一味做大带来了资源协同效率低下、成本高、市场反应迟钝等大企业病,以及多品牌运作难题美国长期低油价的大背景下,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通用无视全球汽车行业发动机小型化、车身轻量化的节能减排大趋势,把发展的重心长期放在利润丰厚的大排量SUV 和皮卡上,眼睁睁看着丰田、本田等日系汽车企业在北美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 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 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多边贸易和多种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大多是由多个国家参加的,相互之间交换多种产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比较优势是否还起作用? 第一种情况:多个国家,两种产品的贸易 在多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贸易模式取决于各国各自的价格优势 假设5个国家参加国际贸易,各国生产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如表

材料成型原理问答及名词解释

1、凝固原则分为同时凝固和顺序凝固两种。 2、定向凝固技术中的最重要的两个工艺参数分别为温度梯度和抽拉速度。 3、从原子尺度看,合金固-液界面的微观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即粗糙界面和光滑界面。 4、铸件中的气孔分为析出性和反应性气孔。 5、通过激冷法和深过冷两种途径可实现合金的快速凝固。 6、铸件内部柱状晶区的范围取决于稳定凝固壳层和内部等轴晶区的出现。 1.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主要由液态金属的成分、温度和杂质含量等决定。 2.液态金属或合金凝固的驱动力由过冷度提供。 3.晶体的宏观生长方式取决于固液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温度梯度,当温度梯度为正时,晶体的宏观生长方式为平面长大方式,当温度梯度为负时,晶体的宏观生长方式为树枝晶长大方式。 5.液态金属凝固过程中的液体流动主要包括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 6.液态金属凝固时由热扩散引起的过冷称为热过冷。 7.铸件宏观凝固组织一般包括表层细晶粒区、中间柱状晶区和内部等轴晶区三个不同形态的晶区。 8.内应力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热应力、相变应力和机械应力三种。 9.铸造金属或合金从浇铸温度冷却到室温一般要经历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和固态收缩三个收缩阶段。 10.铸件中的成分偏析按范围大小可分为微观偏析和宏观偏析二大类。 2.晶体结晶时,有时会以枝晶生长方式进行,此时固液界面前液体中的温度梯度为负。3.灰铸铁凝固时,其收缩量远小于白口铁或钢,其原因在于碳的石墨化膨胀作用。 4.孕育和变质处理是控制金属(或合金)铸态组织的主要方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孕育主 要影响生核过程,而变质则主要改变晶体生长方式。 5.液态金属成形过程中在固相线附近产生的裂纹称为热裂纹,而在室温附近产生的裂纹称为冷裂纹。 9.铸件凝固方式有逐层凝固、体积凝固、中间凝固,其中逐层凝固方式容易产生集中性缩孔,一般采用同时凝固原则可以消除;体积凝固方式易产生分散性缩松,采用顺序凝固原则可以消除此缺陷。 10.金属塑性加工就是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产生塑性变形加工方法。 11.塑性反映了材料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可以用最大变形程度来表示。 12.塑性变形时,由于外力所作的功转化为热能,从而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度效应。 13.在完全不产生回复和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称为冷变形。 14.多晶体塑性变形时,除了晶内的滑移和产生,还包括晶界的滑动和转动。 15.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 16.物体在变形时,如果只在一个平面内产生变形,在这个平面称为塑性流平面。 17.细晶超塑性时要求其组织超细化、等轴化和稳定化。 1、凝固区域的补缩边界:凝固区域中固相占优势的固液部分中两个带的边界叫补缩边界 2、液固相变驱动力:液相和固相两相自由能之差称为相变驱动力 3、热应力:铸件在凝固和其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各部分冷却速度不同,造成同一时刻收缩量的不一致,导致内部彼此制约而产生的应力 4、成分过冷:由溶质再分配导致界面前方熔体成分及其凝固温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过冷度称为成分过冷 5.晶体择优生长:在树枝晶生长过程中,那些与热流方向相平行的枝晶较之取向不利的相邻枝晶会生长得更为迅速,其优先向内伸展并抑制相邻枝晶的生长,这种相互竞争淘汰的晶体生长过程称为晶体的择优生长。 6.定向凝固原则:定向凝固原则是采取各种措施,保证铸件结构上各部分按距离冒口的距离由远及近,朝冒口方向凝固,冒口本身最后凝固。 7.灰铸铁的“自补缩能力”:灰铸铁共晶团中的片状石墨,与枝晶间的共晶液体直接接触,片状石墨长大时产生的体积膨胀大部分作用在所接触的晶间液体上,迫使液体通过枝晶间通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分工前分工后 呢绒酒呢绒酒英国的劳动投入 100 120 220 葡萄牙的劳动投入 90 80 170 总产量 2 2 2.2(220/100) 2.215(170/80)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 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

第一章材料的原子结构 电负性:元素获得或吸引电子的相对倾向。 电离势:从孤立的中性原子中去掉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电子亲合力:孤立的中性负电性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所释放出的能量。 能量最低原理:电子的排布总是尽可能的使体系的能量最低。 Pauli不相容原理:在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即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都相同的两个原子。 Hund规则:在同一亚层中的各个能级中,电子的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能级,而且自旋方向相同。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外层电子结构随着原子序数(核中带正电荷的质子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金属键:由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与金属正离子相互作用所构成键合。 离子键:金属原子自己最外层的价电子给予非金属原子,使自己成为带正电的正离子,而非金属得到价电子后使自己成为带负电的负离子,这样正负离子靠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结合在一起。 共价键:由两个或多个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范德华力:借助微弱的、瞬时的电偶极矩的感应作用将原来具有稳定的原子结构的原子或分子结合为一体的键合。 氢键:由氢原子同时与两个电负性相差很大而原子半径较小的原子(O,F,N等)相结合而产生的具有比一般次价键大的键力。 杨氏模量: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和应变成正比例关系(即符合胡克定律),其比例系数称为杨氏模量。 线膨胀系数:固体物质的温度每改变1℃时,其长度的变化和它在0℃时长度之比。 交联:线型或支链型高分子链间以共价键连接成网状或体形高分子的过程。 配位数:晶体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 第二章材料的晶态结构 晶体:在原子排列上是短程和长程都有序,即原子按照特定的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呈周期性规则排列。 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的具体排列方式。 空间点阵:指由几何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排列。 阵点、结点:构成空间点阵的每个点。 晶体结构:其类型取决于原子的结合方式,阵点的位置上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实际质点或者原子团,其种类可以是无限的。 晶格:人为地将阵点用一系列相互平行的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空间架格。 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晶胞选取的四条规则,三多一少)。 点阵常数:单胞的棱长。 晶面:点阵中阵点组成的面,表示原子面。 晶向:点阵中阵点的连线,表示原子列的方向。 密勒指数:由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组成,晶面指数表示晶面的方向,晶向指数表示晶体中点阵方向。 致密度:晶体结构中原子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 原子堆垛因子:在晶体结构中原子占据的体积与可利用的总体积的比率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B.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复杂 C.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不断增长D.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A.国际经济活动B.国际经济关系 C.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D.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 3.国际经济学产生的时间()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二、判断改错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站在单个国家角度来研究金融问题的。()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二、判断改错题 1.×。将“国际贸易理论”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从西方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系统科学。 3.√。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独立于个别国家之外来研究所有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B.贸易差额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2.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3.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大卫·休谟

4.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5.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B.大卫·李嘉图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7.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8.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D.商品价格差异9.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0.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 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 二、判断改错题 1.贸易差额论虽然产生时间很早,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2.贸易差额理论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针对所有产品而言的。() 3.贸易差额理论是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 4.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的是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个特例。() 5.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 6.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一国两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时仍可以参与互利贸易。()7.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从理论上说所有国家都可以参与互利贸易。() 8.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当一国生产率达到足够高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 9.如果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贸易后国际市场价格更接近于小国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市场价格。() 三、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2.比较优势 四、简答题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2.简述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材料力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及答案上课讲义

材料力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及答案

材料力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强度极限:材料σ-ε曲线最高点对应的应力,也是试件断裂前的最大应力。 2.弹性变形:随着外力被撤消后而完全消失的变形。 3..塑性变形:外力被撤消后不能消失而残留下来的变形。 4..延伸率:δ=(l1-l)/l×100%,l为原标距长度,l1为断裂后标距长度。 5.断面收缩率:Ψ=(A-A1)/A×100%,A为试件原面积,A1为试件断口处面积。 6.工作应力:杆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实际应力。 7.许用应力:各种材料本身所能安全承受的最大应力。 8.安全系数:材料的极限应力与许用应力之比。 9.正应力:沿杆的轴线方向,即轴向应力。 10.剪应力:剪切面上单位面积的内力,方向沿着剪切面。 11.挤压应力:挤压力在局部接触面上引起的压应力。 12.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称为力对点之矩,简称力矩。 13.力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的一对力,称为力偶 14.内力:杆件受外力后,构件内部所引起的此部分与彼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5.轴力:横截面上的内力,其作用线沿杆件轴线。 16.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17..应变:ε=Δl/l,亦称相对变形,Δl为伸长(或缩短),l为原长。 18.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等于平面汇交力系中各力在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19.强度: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 20.刚度:构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21.稳定性:受压细长直杆,在载荷作用下保持其原有直线平衡状态的能力。 22.虎克定律:在轴向拉伸(或压缩)时,当杆横截面上的应力不超过某一限度时,杆的伸长(或缩短)Δl与轴力N及杆长l成正比,与横截面积A成正比。 22.拉(压)杆的强度条件:拉(压)杆的实际工作应力必须小于或等于材料的许用应力。 23.剪切强度条件:为了保证受剪构件在工作时不被剪断,必须使构件剪切面上的工作应力小于或等于材料的许用剪应力。 24.挤压强度条件:为了保证构件局部受挤压处的安全,挤压应力小于或等于材料的许用挤压应力。 25.圆轴扭转强度条件:保证危险点的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剪应力。 26.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为了保证梁的安全,应使危险点的应力即梁内的最大应力不超过材料许用应力。 27.中性层:在伸长和缩短之间必有一层材料既不伸长也不缩短。这个长度不变的材料层称为中性层。 28.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 29.塔式起重机的稳定性:起重机必须在各种不利的外载作用下,抵抗整机发生倾覆事故的能力,称为塔式起重机的整机稳定性。 30.自锁:当主动力位于摩擦锥范围内,不论主动力增加多少,正压力和磨擦力的合力与主动力始终处于平衡状态,而不会产生滑动,这种现象称为自锁。 二、简答题及答案 1.何谓“截面法”,它与静力学中的“分离体”有何区别? 答:截面法是揭示和确定杆件内力的方法。分离体是取消约束后的实物,用以画出所受全部主动力和约束反力的受力图。 2.杆件有哪些基本变形? 答:杆件有四种基本变形:拉伸和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3.杆件在怎样的受力情况下才会发生拉伸(压缩)变形?

材料科学基础部分名词解释

1、晶界内吸附:少量杂质或合金元素在晶体内部的分布式不均匀的,偏聚于晶界合金元素或杂质元素融入基体后与晶体缺陷产生相互作用,溶质原子在内界面缺陷区的浓度超过基体中的平均浓度。 2、菲克第一定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与该界面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3、菲克第二定律:在非稳态扩散过程中,距离X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该处的扩散通量随距离变化率的负值。 4、上坡扩散:溶质原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处扩散的过程。 5、配位数:晶体结晶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且等距离的原子个数。 6、均匀形核:在母相中自发形成新相结晶核心的过程。 7、致密度:晶体结构中原子体积与占总体积的百分数。 8、蠕变:金属材料长期处于高温条件下在低于屈服点的应力作用下,缓慢而持续不断的增加材料塑性变形的过程。 9、位错: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分界部分。 10、马氏体转变:同成分、不变平面切变类型的固态转变。 11、晶体: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以周期性重复方式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排列的固体。 12、形变强化:由塑性变形引起的材料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13、间隙固溶体:将外来组元引入晶体结构,占据主晶相同间隙位置的一部分,仍保持一个晶相这种固溶体。这种固溶体称为间隙固溶体。 14、空位:未被原子占据的阵点。 15、间隙扩散:扩散原子在晶体间隙间跃迁导致的扩散。 16、包晶转变:由一个固相和一个液相形成一个新固相的转变。 17、成分过冷:由成分变化和实际温度分布两个因素决定的过冷。 18、回复:冷塑性变形金属加热时,光学显微组织发生变化前亚结构的变化。 19、晶体缺陷:实际晶体结构与理想点阵结构发生偏差的区域。 20、反应扩散:伴随有反应的扩散。 21、非均匀形核:晶胚依附在其他基体表面形成核心。 22、伪共晶:共晶点附近非共晶成分的合金非平衡凝固后得到的共晶组织。 23、再结晶:由拉长的变形晶粒变为新的轴晶粒。 24、加工硬化:从机械性能上看,形变量越大形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越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25、肖脱基空位:离位原子跑到晶体表面或晶界所形成的空位。 26、全位错:柏氏矢量等于点阵矢量的位错。 27、自扩散:纯物质晶体中的扩散。 28、孪生: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着特定的晶面、晶体学方向产生的均匀切变过程。 29、相:体系中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 30、攀移:刃型位错除了可以在滑移面上滑移外,还可以发生垂直于滑移面的运动。 31、柏氏矢量:为了描述位错而引起的描述晶体原子位置错动的大小和方向。 32、晶带:所有相交与某一晶向直线或平行与此直线的晶面与该晶向直线一起构成一个晶带。33,枝晶偏析:一个晶粒内部出现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为晶内偏析,由于一般合金的固溶体都以树枝方式结晶。 34、莱氏体:液相通过共晶转变生成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共晶体。 35、柯肯达尔效应:在置换固溶体中由于两组元的原子以不同速率相对扩散而引起标记面漂移的现象。 36、空间点阵:把原子或原子团按某种规律抽象成三维空间排列的点,这些有规律排列的点称为空间点阵。 37、微观偏析:是在一个晶粒范围内成分不均匀的现象。根据凝固时晶体生长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枝晶偏析、胞状偏析和晶界偏析。 38、再结晶织构: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再结晶后组织中形成了具有择优取向的晶粒。 40、相图:描述系统的状态温度压力与成分之间关系的一种图解。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林君泓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AdainSnu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他否定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

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大卫?李嘉图1816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可以说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属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李嘉图的理论也有严格的假设前提即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差异。若去掉这个假设即若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完全一致的话李嘉图则回答不了两个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己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1对外投资的产业。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由于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过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倾向。2对外投资的主体。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

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和名词解释

晶体缺陷 单晶体:是指在整个晶体内部原子都按照周期性的规则排列。 多晶体:是指在晶体内每个局部区域里原子按周期性的规则排列,但不同局部区域之间原子的排列方向并不相同,因此多晶体也可看成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小单晶体(晶粒)组成 点缺陷(Point defects):最简单的晶体缺陷,在结点上或邻近的微观区域内偏离晶体结构的正常排列。在空间三维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约为一个、几个原子间距,又称零维缺陷。包括空位vacancies、间隙原子interstitial atoms、杂质impurities、溶质原子solutes等。 线缺陷(Linear defects):在一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两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一维缺陷。主要为位错dislocations。 面缺陷(Planar defects):在两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一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二维缺陷。包括晶界grain boundaries、相界phase boundaries、孪晶界twin boundaries、堆垛层错stacking faults等。 晶体中点阵结点上的原子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作热振动,当振动能足够大时,将克服周围原子的制约,跳离原来的位置,使得点阵中形成空结点,称为空位vacancies 肖脱基(Schottky)空位:迁移到晶体表面或内表面的正常结点位置,使晶体内部留下空位。弗兰克尔(Frenkel)缺陷:挤入间隙位置,在晶体中形成数目相等的空位和间隙原子。 晶格畸变:点缺陷破坏了原子的平衡状态,使晶格发生扭曲,称晶格畸变。从而使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电阻升高,密度减小等。 热平衡缺陷:由于热起伏促使原子脱离点阵位置而形成的点缺陷称为热平衡缺陷(thermal equilibrium defects),这是晶体内原子的热运动的内部条件决定的。 过饱和的点缺陷: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形成点缺陷,包括高温淬火、冷变形加工、高能粒子辐照等,这时的点缺陷浓度超过了平衡浓度,称为过饱和的点缺陷(supersaturated point defects) 。 位错:当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发生局部滑移时,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界线称作位错 刃型位错:当一个完整晶体某晶面以上的某处多出半个原子面,该晶面象刀刃一样切入晶体,这个多余原子面的边缘就是刃型位错。 刃型位错线可以理解为已滑移区和未滑移区的分界线,它不一定是直线 螺型位错:位错附近的原子是按螺旋形排列的。螺型位错的位错线与滑移矢量平行,因此一定是直线 混合位错:一种更为普遍的位错形式,其滑移矢量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位错线,而与位错线相交成任意角度。可看作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的混合形式。 柏氏矢量b: 用于表征不同类型位错的特征的一个物理参量,是决定晶格偏离方向与大小的向量,可揭示位错的本质。 位错的滑移(守恒运动):在外加切应力作用下,位错中心附近的原子沿柏氏矢量b方向在滑移面上不断作少量位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而逐步实现。 交滑移:由于螺型位错可有多个滑移面,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可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个滑移面上继续滑移。如果交滑移后的位错再转回到和原滑移面平行的滑移面上继续运动,则称为双交滑移。 位错滑移的特点 1) 刃型位错滑移的切应力方向与位错线垂直,而螺型位错滑移的切应力方向与位错线平行; 2) 无论刃型位错还是螺型位错,位错的运动方向总是与位错线垂直的;(伯氏矢量方向代表

最新材料科学基础最全名词解释

1.固相烧结:固态粉末在适当的温度,压力,气氛和时间条件下,通过物质与气孔之间的传质,变为坚硬、致密烧结体的过程。 液相烧结:有液相参加的烧结过程。 2.金属键:自由电子与原子核之间静电作用产生的键合力。 3.离子键:金属原子自己最外层的价电子给予非金属原子,使自己成为带正电的正离子,而非金属得到价电子后使自己成为带负电的负离子,这样正负离子靠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结合在一起。 共价键:由两个或多个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氢键:由氢原子同时与两个电负性相差很大而原子半径较小的原子(O,F,N等)相结合而产生的具有比一般次价键大的键力。 弗兰克缺陷:间隙空位对缺陷 肖脱基缺陷:正负离子空位对的 奥氏体:γ铁内固溶有碳和(或)其他元素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的固溶体。 布拉菲点阵:除考虑晶胞外形外,还考虑阵点位置所构成的点阵。 不全位错:柏氏矢量不等于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称为不全位错。 玻璃化转变温度:过冷液体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过冷液体的黏度迅速增大,原子间的相互运动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当温度降至某一临界温度以下时,即固化成玻璃。这个临界温度称为玻璃化温度Tg。 表面能:表面原子处于不均匀的力场之中,所以其能量大大升高,高出的能量称为表面自由能(或表面能)。 半共格相界:若两相邻晶体在相界面处的晶面间距相差较大,则在相界面上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一一对应,于是在界面上将产生一些位错,以降低界面的弹性应变能,这时界面上两相原子部分地保持匹配,这样的界面称为半共格界面或部分共格界面。 柏氏矢量:描述位错特征的一个重要矢量,它集中反映了位错区域内畸变总量的大小和方向,也使位错扫过后晶体相对滑动的量。 柏氏矢量物理意义: ①从位错的存在使得晶体中局部区域产生点阵畸变来说:一个反映位错性质以及由位错引起的晶格畸变大小的物理量。

1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在封闭条件下某件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另一个国家同件产品的相对价格就称这个国家在这件产品上有比较优势。两国之间的贸易方向是取决于比较优势,即每个国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 5要素禀赋,系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6要素密集度,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7斯托珀——萨谬尔逊定理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8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9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 理论恰恰相反。 重叠需求理论是指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产品生命周期,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的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 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 关税同盟 25有效保护率是关税或其它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26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内某些商品的进口,在数量或金额上规定一个限额,限额以内的准予进口,超过限额的则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关税甚至罚款,关税税额之高使进口商难以承受,实际上起到禁止进口的作用。 27出口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28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反倾销 29掠夺性倾销通是指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 2、比较优势原理 3、完全专业化 4、绝对优势 5、劳动价值论 6、贸易模式 二、单项选择题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______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2、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______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以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 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 多 D、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3、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______。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 )4、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______。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 )5、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______。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上 B、 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 贸易将仅使小国受益 D、 贸易将仅使大国受益 三、多项选择题 ()1、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当一国从自给自足转向对外贸易时,不会出现______ 。 A、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上升 B、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 D、黄金储备将增加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支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B、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一致 C、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部分支持,但证明其劳动价值论 具有严重局限 D、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发现贸易模式并非像李嘉图预测的那样与相对劳动生产率密切 相关 四、判断题 1、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应努力实现出口等于进口的平衡贸易 2、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贸易导致完全专业化。 3、贸易收益表明各国只能通过消费比贸易前更少的出口商品换来消费更多的进口商品。 五、计算题 1、假设本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6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8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2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4单位劳动。两国各有8单位的可用劳动。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格兰仕案例分析)(DOC)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首先,文章结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比较优势理论二、先发优势理论三、后发优势理论四、格兰仕的案例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 接下来介绍一下比较优势理论的定义 定义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良莠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当然,该理论是有前提条件的 理论前提条件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的形式; (4)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5)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

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普遍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 举个例子: 如大学教授一般都要聘请助教,专门负责对学生的日常辅导,负责批阅学生的作业,同时还要帮助教授做好讲授课程的有关准备工作。但我们知道,一位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完全可以在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兼顾这些工作,而且教授直接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们的收益一定会更大、更多。又如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除了能够给病人动手术以外,肯定还完全能够胜任对病人的护理,完全能够亲自为一个外科手术作各方面准备。但外科大夫往往都要专门聘请护士小姐。再如企业的高级资深管理人员,除了可以全面打理公司业务外,还能非常熟练地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档案,至于文件的打印,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等,公司经理们更应是行家里手。但他们同样还是要专门聘请秘书和打字员。 凡此种种,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例子。究其原因,无非是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

第六章 组元:组元通常是指系统中每一个可以单独分离出来,并能独立存在的化学纯物质,在一个给定的系统中,组元就是构成系统的各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 相:在一个系统中,成分、结构相同,性能一致的均匀的组成部分叫做相,不同相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分开,该界面称为相界面。 相平衡:在某一温度下,系统中各个相经过很长时间也不互相转变,处于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称为相平衡。各组元在各相中的化学势相同。 相图:表示合金系中合金的状态与温度、成分之间的关系的图形,又称为平衡图或状态图。 相变: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称为相变。若转变前后均为固相,则称为固态相变。 凝固:物质由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称为凝固 结晶:如果液态转变为结晶态的固体这个过程称为结晶 过冷:纯金属的实际凝固温度Tn总比其熔点Tm低的现象 过冷度:Tm与Tn的差值△T叫做过冷度 均匀形核:在液态金属中,存在大量尺寸不同的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当温度降到结晶温度以下时,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变得稳定,不再消失,成为结晶核心。这个过程叫自发形核。 非均匀形核:实际金属内部往往含有许多其他杂质。当液态金属降到一定温度后,有些杂质可附着金属原子,成为结晶核性,这个过程叫非自发形核。 临界晶核:半径恰为r*的晶核称为临界晶核 临界半径:r*称为晶核的临界晶核半径 临界形核功:形成临界晶核时自由能的变化△G*>0,这说明形成临界晶核是需要能量的。形成临界晶核所需的能量△G*称为临界形核功。 能量起伏:形成临界晶核时,液、固两相之间的自由能差只提供所需要的表面能的三分之二,另外的三分之一则由液体中的能量起伏来提供 结构起伏:液态金属中的规则排列的原子团总是处于时起时伏,此起彼伏的变化之中,人们把液态金属中的这种排列原子团的起伏现象称为相起伏或结构起伏。 粗糙界面:粗糙界面在微观上高低不平、粗糙,存在几个原子厚度的过渡层。但是宏观上看,界面反而是平直的。 光滑界面:光滑界面是指固相表面为基本完整的原子密排面,固液两相截然分开,从微观上看界面是光滑的。但是从宏观来看,界面呈锯齿状的折线。 动态过冷度:晶核长大所需的界面过冷度。(远小于形核所需过冷度) 第七章 匀晶转变:由液相结晶出单相固溶体的过程称为匀晶转变。 平衡凝固:每个时刻都能达到平衡的结晶过程。 非平衡凝固:实际生产中的凝固是在偏离平衡条件下进行的,这种凝固过程被称为不平衡凝固。 共晶转变:由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固相的过程称为共晶转变。 亚共晶:成分在共晶点E以左、M点以右(即Sn: ~ %)的合金称为亚共晶合金。 过共晶: 伪共晶: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成分接近共晶成分的亚共晶或过共晶合金,凝固后组织却可以全部是共晶体,称为伪共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