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一.知识积累

(一)背景链接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二)基础知识

1.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

⑴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也。

⑶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⑷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⑸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⑹辞()曰:“臣之壮也----”

⑺犹()不如人⑻无能为()也已

⑼是()寡人之过()也⑽然()郑亡

⑾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⑿夜缒()而出

⒀郑既()知亡矣。⒁敢()以()烦执事()⒂越国以()鄙()远()

⒃焉()用亡郑以()陪()邻

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⒅行李()之()往来⒆共()其乏困

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1)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5)秦伯说(),与郑人盟

(2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7)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

(30)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3. 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②共其乏困(共,通“”)

③何厌之有?(厌,通“”)④秦伯说(说,通“”)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4. 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5. 指出说明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越国以鄙远()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⑦夜缒而出()⑻烛之武退秦师()

6. 指明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特点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何厌之有?()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敢以烦执事()

7.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 1)贰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②其内任卿贰以上。()

③贰则疑惑。()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⑤不迁怒,不贰过。()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许君焦、暇……()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微

①国势衰微。()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③微言大义(成语) ()④见微知著(成语) ()

⑤微斯人,吾谁与归?()

( 5)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因人之力以敝之()

8.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

⑴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⑵而

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⑶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④且焉置土石( )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

⑷之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公从之()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④行李之往来()

⑤夫晋,河厌之有()⑥君之所知也()

二.课外作业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佚(Sh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B。以乱易整,不武(以: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代词,他)D.吾其还也(其:还是)

3.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B.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若:如果)

C. 郑既知亡也。(既:既然)

D.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给)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还:撤走)

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D. 吾其还也(其: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6.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

7.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下列各句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B.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C.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是”表判断。 D.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麻烦您。B.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C.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D.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11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中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1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越国以鄙远②既东封郑

③敢以烦执事④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14.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之往 ..()东道主,行李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 ..(执行事务的人)。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 君之薄.(变薄)也。若舍郑以为 ..(外交使节)之往来,共.(通 ..(把……当作)东道主,行李 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 ..(不利之处)。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筑墙)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通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生版)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积累并学会运用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 5、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导学】 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 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 2、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许之。夜缒而出。 (3)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 (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乃还。 3、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情节。 4、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课堂导读】 一、课文解读。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以.其无礼于晋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 ⑵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⑶交代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有何作用 2、研读第二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尤不如人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子亦有不利焉.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是寡人之过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⑵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⑶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⑷分析郑伯形象。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提示: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提出疑惑。(时间:20分钟) 2、在研读课文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时间:20分钟) 二、学习过程 相关知识链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精品)(附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难点: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战国策》。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一起反映历史。如《通鉴纪事本末》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最基本的文言文学法(学法介绍见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 1、教给他们最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并督促其实践。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学法介绍] 文言文学法介绍: 一是读:要求读准字音,读熟课文。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至少要做到读三遍,短的可以更多遍数,长的可以分几部分完成三遍的要求。(这点老师提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最后进行一些小比赛,看谁读得快。)二是抬注释:将课文下边有利于自己疏通文意的字词注释搬到课文中相应的位置去。某些字词句不能理解的用笔标注出来,查字典或者课堂上提出来解决。(这点可以通过检查学生书本来进行落实)三是试翻译:在读,在抬注释的时候,相信学生已经在捕捉意会句子的意思了,试翻译就是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对文句含义进行梳理,有疑问的进行标注。(这点可以在疏通文意部分的处理中,以学生翻译来进行提升,具体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一个起来翻译一句,也可以大家一起翻译,老师则可以见机行事,把重点字词给学生讲解归纳一下。) 这三点操作的时候(操作时机建议在安排预习的时候,最开始可以在课堂上给出时间进行操作,以方便老师指导),不要硬性规定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交叉使用。但是在检查的时候(检查时机建议放在疏通文意的时候),完全可以先检查熟读程度,再检查课本上抬注释的痕迹,再让学生自主翻译。 这方法平淡无奇、非常简单,作用却不容小觑。关键在于老师的检查督促,也一定要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进度。一般完成这块,就可以直接处理本课的相关字词句的练习。 [教学设计]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检查学生熟读情况: 几个小组各推荐一位同学,全文诵读所需时间分别进行记录,对熟读优秀的同学进行大力表扬,条件许可的话可进行适当的小物质奖励,以激发更多同学的读的兴趣。 顺便正字音。 三、简介背景 从成语“秦晋之好”的由来,引出对秦晋历史关系的简介,从而引出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未 1129 1446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疑问: 二、检查预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史书,《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2、请几位同学分段读全文,师生共同纠正错音。 3、听写部分字词(写在小作业本上) 三、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四、整体把握。课文共有四个段落,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1、秦晋围郑 2、临危受命 3、说退秦师 4、迫晋撤兵 五、分析课文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 下) 导学目标 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1.走近作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

人教版-语文-高一-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班级:组别: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使用时间:2012.8.20 编审:段晓峰审批:编号:DXD00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学文稿

《烛之武退秦师》学 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导学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 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 若、夫、微、之。 2.弄清楚所记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 二、学习重点 1.积累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

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可用五个字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读:朗读,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读流畅,并对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可根据本主要人物和事,依据顺序思考下列问题。1.本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是什么?(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读一读 一、你能准确认读、书写、理解下面这些词语吗? 氾(fàn)南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鄙(bǐ)远 共(gō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 逢(Páng)孙 二、你能给下面的两个句子准确断句吗?(用/ 断开即可) 1、吾不能早用子 / 今急而求之 / 是寡人之过也 / 然郑亡 / 子亦有不利焉(注意注意虚词等标志词的提示作用)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不仁 / 失其所与 / 不知 / 以乱易整 / 不武(注意句式的对称性) 三、你知道这些常识吗? 1、填空。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这是一部(体例)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所作,它与、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三者被称为“”。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等五等爵位,因侯爵位高于秦伯。()

(2)寡人,寡德之人,以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3)执事,指的是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敢以烦执事”意思是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4)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古人对晚辈或平辈要称字。() 四、预习疏通课文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第一段: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第二段: 臣之.壮也 无能为也已. 是.寡人之过也 第三段: 缒而.出 敢.以烦执事 .. 越国以鄙.远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 ..之往来

共.其乏困 ..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 肆.其西封. 将焉.取之 惟.君图之 秦伯说. 与郑人盟. 乃.还 第四段: 微夫人 ...之力 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答案 一、你能准确认读、书写、理解下面这些词语吗?氾(fàn)南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鄙(bǐ)远 共(gō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 逢(Páng)孙

【范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新人教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新人教版 www.5y kj.co m 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确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 方 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集中展示 一、探究部分:阅读下列材料,了解相关知识 、《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人教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 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 若、夫、微、之。 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编制人:张佳佳审定人:闫冰轮 2011-9-16 一、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识记并掌握本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提取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并进行片段写作。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自我检测,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2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 3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4 又欲肆其西封肆封 5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惟 6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7 因人之力而敝之因 8 失其所与与

(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2、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3、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4、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5、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 1、贰于楚也(句中义: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2、行李之往来(句中义: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3、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今义:儿子) 4、亦去之(句中义: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 (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 因人之力而敝之 2 贰于楚也 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 夜缒而出 5 共其乏困

6唯君图之 7 阙秦以利晋 8 朝济而夕设版焉 9 邻之厚,君之薄 (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2)君之所知也 (3)辞曰:“臣之壮也……” (4)敢以烦执事 1 (5)晋军函陵 (6)以其无礼于晋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8)佚之狐言于郑伯 (9)夫晋,何厌之有? (六)、解释句中的文言实词 1、贰(1)贰则疑惑 (2)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2014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师、辞、许、鄙、济、微、敝、以、之、焉、其 2、理解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层次安排技巧 4、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5、欣赏辩论技巧 6、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一、作家作品 《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左传》又称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二、相关知识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交。三、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缒( ) 共其乏困( ) 瑕( ) 杞子( ) 逢孙( )阙秦( ) 戍之( ) 秦伯说( ) 失其所与()朝济而夕设版() 四、一词多义 1、师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吾师道也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辞 ①公从之。辞曰②《归去来夕辞》 ③动辄以朝廷为辞④停数日,辞去 3、许 ①“许之。”、“许君焦、暇……”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鄙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越过以鄙远 5、济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

《烛之武退师》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 上的地位。 2、了解各史书体例。 3、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和词。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 “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函()陵氾( ) 南佚( ) 之狐 夜缒( ) 陪()邻阙 ( ) 敝()之伯说()不知() 逢( ) 戍()之共()其乏困 三、用各种形式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2、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课文第一、二段 3、解决一、二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两段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背景资料 、晋围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 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国时,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 楚城濮之战中,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国感到形 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 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国围攻国呢?这是因为,国当时也要争夺 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 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四国 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蔡、四国联军(国名义上 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 对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 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国也有向外扩的愿望,所以,、晋联合 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 只相隔两年。因此、晋围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 开端:。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浆水中学语文(学科)自主探究学案 内容:烛之武退秦师课时:2 年级:高一主编:霍晓丽 一.课堂导入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二.自主学习任务 (一)研读第三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 ..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夫晋,何厌之有? 秦伯说,与郑人盟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何厌之有 翻译第三段 ⑵“夜缒而出”说明什么? ⑶请你从烛之武劝谏秦穆公退兵的对话中,找出对应下列论点之说词,用自己语言简洁分析。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点? ①析以利害(就地理位置说): ②动以所欲(就舍郑之利说): ③挑起宿怨(就历史教训说): ④警以后患(就晋之野心说): (二)研读第四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失其所与不知. 翻译第四段 ..... ⑵晋文公最后以哪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哪点最重要? ⑶秦军退,如果你是晋侯,你会听从子犯意见攻打郑国吗? 三.课堂检测(见同步训练)

人教版-语文-高一-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课前预习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本文相关写作背景见《名校联盟》。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 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 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4、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翻译全文,初通大意。 五、学习过程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 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 若、夫、微、之。 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