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货币银行学 第四篇

上财货币银行学 第四篇
上财货币银行学 第四篇

第四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第十三章货币需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达到:熟悉货币需求的基本概念;掌握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并能说明这些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掌握货币需求函数的定义、作用与变量;深刻理解传统货币数量说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了解凯恩斯学派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关系。

一、概念

1、货币需求:是指公众在综合权衡各种资产的收益和成本之后,所愿意持有的货

币数量。

2、名义货币需求:是指公众货币需求的名义值,它以货币单位来衡量,与物价水

平正相关,随物价的上升而上升。

3、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公众货币需求的实际值,是经实物衡量的货币需求量,实

际余额需求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

4、交易动机:是指人们通过持有流动性较高的货币资产以满足日常的交易活动,

在该活动中,货币行使了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5、预防动机:是指个体为应付未来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或收入波动等不确定性而

持有货币。

6、投机动机:是指个体将货币当作一种资产,用于投资活动。

7、市场利率: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资金的价格。

8、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

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总额在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9、货币数量论:是一种以货币数量来解释货币价值和一般物价水平的理论。

10、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愿意持有名义收益为零但可能灵活周转的倾向的心理倾

向。

二、思考题:

1、货币需求的动机有哪些?

答:由于货币所具有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贮藏等基本职能,以及高流动性、低风险性等牲,人们持有货币通常有三种动机:

1)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是指人们通过持有流动性较高的货币资产以满足日常的交易活动,在该活动中,货币行使了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2)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是指个体为应付未来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或收入波动等不确定性而持有货币;

3)货币需求的投机动机,是指个体将货币当作一种资产,用于投资活动。

2、公众收入是如何影响货币需求?

答:货币需求不仅依赖于个体收入水平的高低,还依赖于个体收入的支付方式和收入的不确定性。

1)货币需求对收入水平的依赖性,通常,个体总收入越高,其开支也越大,需要进行的交易量及为该交易量提供流动性的货币需求量也越大;

2)货币需求依赖于收入支付的具体方式。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正相关,也就是说,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越长,货币需求就越多,反之,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越短,货币需求也就越少。

3、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市场利率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市场利率上升,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货币需求将养活市场利率下降,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减少,货币需求将增加;

2)市场利率影响人们对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在一般情况下,市场利率与有价证券的价格成反比。

4、请举例说明人们的心理活动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第十四章货币供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达到:熟悉有关货币定义的理论,掌握M1与M2的含义;正确理解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包括过程和结果);掌握货币供给决定机制度的一般模型——乔顿模型;掌握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含义,并能说明它们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了解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与卡甘模型。

一、概念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必须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2、货币存量: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于整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3、货币流量: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中货币流通的总量,它实际是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之积。

4、原始存款:是指银行的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5、派生存款:是指由银行的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而引起的存款。

6、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储备。

7、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

8、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能直接控制的,并可作为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之基础的那部分货币。具体而言,基础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通货两大部分构成。

9、货币乘数:也称倾向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基础货币?它对货币供给有何重要影响?

答: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易见的。在货币乘数一定时,基础货币的规模决定了整个货币供给是的规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基础货币的变动不仅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同方向变动,而且还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的成倍变动。具体而言,若基础货币增加,倾向供给量将成倍地扩张;若基础货币减少,则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缩减。由于基础货币能为货币当局所直接控制,因此,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当局即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

2、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货币供给具有明显的内生性牲,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不高,导致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2)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影响货币乘数;

3)外汇占款形成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

3、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有人将10000元现金存入一家商业银行,在没有任何“漏损”的假设下,试说明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的过程与结果。

答:存款货币多倍扩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引起成倍的派生存款的过程。

1)由题例可知,客户A将10000现金存入一家商业银行甲,甲银行提取准备金1000元(10000*10%),并将剩余准备金9000元全部用于发放贷款。

2)甲银行发放贷款后,取得贷款的客户必将把这笔款项且于支付,而收款人又将把这笔款项存入其开户的另一银行-乙银行。乙银行根据规定提取准备金900元(9000*10%),并将剩余的准备金8100元用于贷款。

3)乙银行发放贷款后,取得贷款的客户必将把这笔款项且于支付,而收款人又将把这笔款项存入其开户的另一银行-丙银行。丙银行根据规定提取准备金810元(8100*10%),并将剩余的准备金7290元用于贷款。

4)此时银行存款由10000元增加到27100元,其中甲银行的10000元是原始存款,乙银行的9000元和丙银行的8100元都是派生存款,因为乙银行的9000元存款是由甲银行的贷款所引起的,丙银行的8100元存款是由乙银行的贷款所引起的。从理论上说,这种扩张将一直进行到全部原始存款都已成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

金,从而是任何一家银行都已没有任何剩余准备金可用于贷款为止。

5)多倍扩张将使存款总额增加到原始存款的N倍,这一倍数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存款乘数。

4、什么是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答:货币乘数也称倾向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由乔顿的货币乘数模型可知,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以下几个:1)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2)定期存款比率;

3)通货比率;

4)超额准备金比例。

5、简述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与决定因素?

答: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直接发放通货;二是变动黄金或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其中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

由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

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现贴现或再贷款;

4)财政部发行通货;

5)中央银行的应收款项;

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8)中央银行的应付款项;

9)政府持有的通货;

10)政府存款

11)外国存款;

12)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

在以上12个因素中,前6个为增加基础货币的因素,后6个为减少基础货币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均集中地反映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第十五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达到:要求正确掌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定义和内容;要求能通过物价水平变化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程度;要求能深入揭示通货膨胀的成因,剖析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并提出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和建议;要求能正确分析通货紧缩的成因,全面、合理地评价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深入理解通货紧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概念

1、通货膨胀:是指在不兑换纸币制度和物价自由浮动的条件下,伴随着货币数量

相对于真实产量的过快增加而出现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

2、CPI:是指消费者物价指数,也称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

和劳务价格变动的幅度。

3、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最古老的价格指数,根据企业所购买商品的价格变化

状况编制,反映了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批发价格的变动,可以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由于交易量大,供需变动都易引起价格的波动,故具有第三反映价格变化的优点。

4、GDPD: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指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即按当

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5、需求拉上轮:是西方经济学界出现最早的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货膨

胀是由于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超过了社会潜在产出水平从而导致一般物价

水平上涨的现象。

6、成本推进论: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租金及

利率等)的上涨,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7、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经

济结构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

8、收入政策:即以法律手段或说服办法阻止价格、工资、租金、利率、利润率等

的任意提高。

9、指数化政策:即各项收入按照物价指数进行自动调整,使收入得到保障,让预

期因素加剧通货膨胀的作用得以排除,同时又能继续保持价格的信号功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10、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随时间的推移持续下降的过程,或者是指相对于

一般商品而言的货币价值不断上升的过程。

二、思考题:

1、通货膨胀的类型和传统的衡量指标是什么?

答:根据物价上涨的程度,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幅度较小(年通货膨胀率约为2%-3%),速度比较缓慢,但持续时间比较长,短期内不易被察觉的通货膨胀;

2)中度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涨幅超过在一位数以内(年通货膨胀率约为

5%-10%),但已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物价的变化明显可以察觉的通货膨胀;3)奔腾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涨幅超过两位数(年通货膨胀率约为10%-50%),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人们对本国货币失去信任,开始抢购商品、挤提存款或寻找其他保值方式的通货膨胀;

4)恶性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幅度很大(年通货膨胀率超过50%),速度很快,常常由战争、经济危机、政治动荡等引起,这是,如不尽快加以控制,常常会导致货币速度乃至国家政权的崩溃的通货膨胀;

5)根据市场机制的作用可分为公开型的通货膨胀和隐蔽型的通货膨胀;

6)根据预期可分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7)根据成因可分为需求拉上、成本推进、结构性以及输入型的通货膨胀,等等。通货膨胀传统的衡量指标有:

1)消费者物价指数2)生产者物价指数3)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2、请举例说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治理?

答:成本推进论认为,生产成本的提高既是通货膨胀的根源,也是失业拉架的根源。根据成本推进论的观点,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主要有:工资推进、利润推进、生产要素推进

3、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主要有哪些?

答:由于通货膨胀的发生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因此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手段加以综合治理:

1)需求政策,这一政策是针对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具体包括: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2)供应政策

3)收入政策,具体有几种形式:强制性的工资-价格管制、自愿的工资-价格管制、以税收为手段的收入政策

4)指数化政策,具体包括:债券(存款)指数化、税收指数化、工资指数化。4、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如何形成的?

答: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随时间的推移持续下降的过程,或者是指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的货币价值不断上升的过程。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

2)通货紧缩的金融结构理论;

3)通货紧缩的经济周期原因;

4)技术进步的通货紧缩效应;

5)经济全球化的通货紧缩效应;

6)除上述因素以外,通货紧缩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作用、财政政策、汇率制度、金融资产价格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5、联系我国实际谈谈如何正确理解“小国开放型通货膨胀”?

答:挪威经济学家奥德·奥克鲁斯特将结构型通货膨胀同开放经济结合起来分析,创立了著名的“小国开放模型”。所谓“小国”不是根据国土和人口因素而言

的,而是指该国在世界市场上只是价格接受者,而不能决定商品的国际价格。

小国开放模型”所要研究的是处於开放经济中的这样一个“小型国家”如何受世界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这个模型将一国经济划成两大部门,一是“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如制造加工业等;二是“非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没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如服务业、建筑业等。由於小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价格接受者,因此,当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结果也会使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相应上涨。一旦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上涨後,非开放经济部门也必然会向开放经济部门看齐而提高工资,结果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这样,就导致了“小国”全面的通货膨胀。

6、导致需求上升的原因有哪些?

答:影响某种商品需求的因素,除了其自身的价格以外,还有下述一些主要因素:1)消费者的收入

2)消费者的偏好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第十七章货币政策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达到:明确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及其含义;了解货币政策各目标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的方法;了解我国有关货币政策目标问题的争论及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深刻理解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尤其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明确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的概念和选择的标准。

一、概念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

经济目的,如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等。2、中介目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

导后能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

3、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

4、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

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5、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

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预期目标的一种政策工具。

6、公开市场业务: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

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短期债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形为。

7、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

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8、信贷配给: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及客观经济形势的需要,

权衡轻重缓急,对商业银行系统的信贷资金加以合理分配和必要限制,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直接信用控制手段。

9、流动性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在其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率。

10、利率上限:是指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最高

水平。

11、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凭借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

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布通告或与这些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等方式

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二、思考题:

1、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那几个?

答: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

1)稳定物价,所谓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充分就业也只是意味着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以减少或消除经济中存在的非自愿失业,而并不意味着将失业率降低为零;

3)经济增长,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就将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确定为货币政策的又一个最终目标;

4)国际收支平衡。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认识。

答: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问题的讨论产生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之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理论界众说纷纭。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观点: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金融理论界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一问题还有着较为激烈的争论。通过这种争论,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币值的稳定与经济的增长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就说明,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但币值稳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增长。

3、选择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答:一般来说,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三个:

1)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能够对这些被作为倾向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

确的统计;

2)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

3)相关性,是指被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的关联性。

选择操作目标的标准与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是比较一致的,这是因为,在选择中介目标时,最终目标是中介目标的政策目标,而在选择操作目标时,中介目标可作为操作目标的政策目标。

4、在货币政策实践中,通常被作为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变量分别有哪些?

答:在货币政策实践中,通常被作为操作目标的变量主要有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被作为中介目标的变更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不过短期利率实际上也可直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达到某种特定的最终目标。

5、联系实际谈谈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它们分别是怎样调控货币

供给量?

答: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或经常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这类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如下三种:

1)存款准备金政策,它是种威力强大但不宜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一国经济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将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此时若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就必须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反之,当一国经济发生比较严重的衰退或出现通货紧缩时,中央银行将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此时,若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就必须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2)再贴现政策,这种倾向政策工具的运用对一国的信贷规模、货币供给和市场利率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再贴现率的调整将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一国的货币供给;其次,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变动将对市场利率产生直接的影响;最后,再贴现政策的运用还具有一定的“告示效果”。

3)公开市场业务,通过买进证券,中央银行不仅可投放一定量的基础货币,从而使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而且还将使市场利率下降。反之,通过卖出证券,中央银行将回笼一定量的基础货币,从而使货币供给量成倍缩减,并使市场利率上升。

6、简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类型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类型?

答:与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可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利率。在这类货币政策工具中,较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2)不动产信用控制3)消费者信用控制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很多,其中既有直接的信用控制,也有间接的信用控制,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1)直接信用控制:信贷配给、流动性比率、利率上限

2)间接信用控制: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第十八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达到:明确认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原理;了解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深刻理解货币政策通过信用渠道传导的机制;了解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原理?

答: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达到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

2、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答: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核心是利率,它认为,若倾向供应量增加,则利率将下降,从而将刺激投资,最终将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成倍增加。根据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凯恩斯学派提出职下几个基本观点:

1)货币政策必须通过利率来加以传导,因此,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是利率;2)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看,货币政策的作用是间接的,它必须经过两个中间环节,如果这两个中间环节或其中一个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则货币政策将无效;

3)收入的增加必将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于是,在货币供给不再继续增加时,利率必将回升,从而使原已增加了的投资减少,收入也将成倍地减少,所以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活动的传导机制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货币市场与实物市场之间循环往复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

3、什么是操作目标,它包括哪些指标?

答: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

4、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包括哪些内容?

答: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

5、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来传导?为什么?

答:从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环境来看,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传导还缺乏必要的条件,通过股票价格传导的作用不够理想,汇率渠道不够通畅,所以至少在目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渠道来传导的。我们强调货币政策通过信用渠道传导,并不意味着利率渠道、汇率渠道等传统的渠道不再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货币政策通过信用渠道传导还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这些传统渠道的配合和协调,尤其是信用传导必须以利率渠道的畅通为条件。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是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途径。

2015复旦大学431金融学综合回忆版真题

2015复旦431金融学综合真题(答案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 到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是指来自于某种金融工具的现金流的现值总和与其今天的价 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公式如下: 其中, P0表示金融工具的当前市价,CFt表示在第t期的现金流,n表示时期数,y表示到期收益率……(《金融市场》P243) 2. 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由那些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所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等。这类风险影响所有金融变量的可能值,无法通过分散投资相互抵消或削弱,因此又可称为不可分散风险……(《金融市场》P290) 3. 有效汇率:有效汇率是指某种加权平均的汇率,最常用的是以一国对某国的贸易在其全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权数。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有效汇率反映的是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浮动,其汇率的公式为:……有效汇率的关键特点在于加权,它既可以是对名义汇率加权,也可以是对实际汇率加权,分别得到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国际金融新编》P56,2004年金融联考和2011年复旦431都考过~) 4. 格雷欣法则:在金银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所谓“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所谓“劣币”)则充斥市场,这就是格雷欣法则……(《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P14,参考《习题指南》P7, 2004年金融联考考过) 5. 利息税盾效应:利息税盾效应即债务成本(利息)在税前支付,而股权成本(利润)在税后支付,因此企业如果要向债券人和股东支付相同的回报,对后者则实际需要生产更多的利润。例如……因此“税盾效应”使企业贷款融资相比股权融资更为便宜……(也可以按《公司金融》P150来答,差不太多,2012复旦431考过~) 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根据 CAPM 模型,假定市场组合收益率为 15%,无风险利率为 6%,某证券的 Beta 系数为 1.2,期望收益率为 18%,则该证券(B) A. 被高估 B. 被低估 C. 合理估值

货币银行学知识框架及复习重点

货币银行学知识框架及复习重点 一、货币银行学框架 货币银行学这门学科按字面的意思分为货币和银行两部分。现代的经济是货币经济,也就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必须依靠货币来进行。货币是基于人们对货币发行当局的信任而存在的,货币的出现为复杂的资源分配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机制,即价格机制,通过价格决定每个人应该得到什么,应该生产什么,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这样一来经济的运行便对货币产生了依赖,货币不断的发展进化产生了金融市场,货币从一种依附于实体经济的工具转变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运动形式,有自己的市场,有自己的交易规则,甚至反过来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例如,社会中有足够的资源供厂商进行投资,但是如果货币的供给量不足,由于缺乏支付的媒介,这些资源就不能被厂商用来投资。尽管从实体经济方面看投资是有利可图的,但货币市场却限制了这一行为。正如麦金农所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们研究货币理论,讨论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研究货币理论,必须了解货币市场中最重要的两种机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是货币发行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为经济体提供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其转账结算制度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创造存款,发放贷款,引导资金流动,进而引导社会资源流动。 二、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 把握好货币的本质是学好货币银行学的关键,要明确货币运动的背后是社会资源所有权的转移,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而进行的。学习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按照上述思路思考,也许会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 货币银行学的重点是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其中货币供给乘数模型是历年命计算题的重点,请读者熟练掌握其中各个参数的意义。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一般会结合当年经济实事命论述题,请读者记住各个学派的观点,复习时多联系实际。 家庭与个人,从不同来源取得货币收入:工人、公务人员、文艺卫生体育工作者或有货币工资收入,奖金、酬金、津贴收入和各种创作的货币收入;农民有农产品销售的货币收入;个体经营者通过推销产品、提供服务取得货币收入;享受社会保障者有离休金、退休金和各种福利金、救济金的货币收入,等等。这种货币收入,保证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和改善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衣、食、住、行所需,是商品的,需要用货币去购买;需要旁人提供服务的,则要用货币去支付。过去的农民,有相当大部分的生活需要,可由自己的产品满足,不需要货币的参与;现在,自给自足的这一部分已日益缩小。 这本教材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和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 目前这本书已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80年代末,当时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用于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教材,货币银行学是其中的一本。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教研室受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委托承接编写这本教材的任务。各章初

货币银行学第三章金融市场

货币银行学第三章金融市场 1、股市是经济晴雨表? 股市是一个国家经济走向的晴雨表,但在中国却不是。股市的繁荣和萧条,不但不能 反映中国经济的走向,有时候还刚好相反。 我国的GDP 从2007 年的26.58 万亿元到2012 年的51.94 万亿元,增长到 195.4%,但中国的股市却从2007 年的最高6124 点滑落到2012 年1999.48 点。降到了原 来的32%。那几年中国经济和西方相比,一直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活力的经济体,特别是2008 年以后的三年半,各国称中国的经济是“一枝独秀”,但中国股市却一塌糊涂。又以2014 年为例,这一年中国的GDP 处于了“新常态”,经济增长仅仅7.4%,但从7 月12 日以后,股市却有了井喷式的爆发,股票市场半年暴增50%,市值突破了30 万亿元,等 于俄罗斯、日本和巴西的总和。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以超常规的速度,建立起了规模名 列世界前茅的股票市场,股市市值扩大了20 倍(1.5 万亿——30 万亿),但尴尬的是, 与这种“追风速度”不相匹配的是,中国股市长期未给公众投资者带来回报,股市的低迷 已让A 股股东账户每户平均亏损数万元。 (1)请解释“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理论含义。 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信号系统。首先,在股票市场,个股价格的升降变化,反映了 该公司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状况;一个企业的贷款运行状况,反映了该企业资金周转状 况及其质量。可见,金融市场反映了微观经济运行的情况。其次,金融市场也反映着宏观 经济运行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银根的松紧、通胀的程度 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均会反映在金融市场之中。最后,由于金融机构有着广泛而及时 的信息收集、传播网络,国内金融市场同国际金融市场连接为一体,通过它可以及时了解 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向。 (2)请分析为什么中国股市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按经济规律来说应该如此,实体经济的上升必然会推动股 指的上涨。国家的经济是由众多的企业支撑的,企业的运营水平上升,就可以带动经济的上涨,反之就会引起经济的衰退。就长期趋势而言,股市运动虽然会偏离经济成长于一时,但却无 法超脱经济成长于永远,经济成长与股市运动具有一致性。股市在短期内会受到非理性因 素的误导,但最终仍要受制于经济成长的约束。经济成长是股票市场的根基所在。但是,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股市会受到从政治经济形势到货币政策、从公司营销到市场传言、从 预测值调整到分析师评级等众多变量的影响,市场气氛与投资情绪对于股市运行也有着举 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很难从股市上真实地看出经济运行的状况。 1.扭转操作应对资本外逃 近年来,随着中国央行降息,美联储加息,中美利差逐渐缩小。数据显示,10 月以来,10 年期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一路飙升,在不到10 个交易日的时间里,从3.05%左右的水 平升至约 3.22%,上行了超过17BP;10 月9 日,10 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度触及3.252%,创近7 年新高。30 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亦触及3.43%,为近4 年来新高。与此 同时,近期人民币汇率下调更引发了人们对于资本外逃的忧虑。为了有效减少资本外流, 有专家提出运用扭转操作,即在卖出短期债券的同时买入等额的长期债券,适当提高短期 利率以保证短期利差向有利方向改变,同时大幅压低长期利率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1)请分析资本外逃会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哪些危害。1)大量的资本外逃会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虹吸效应,金融市场成交额锐减,不利于我国金 融市场的良好发展。2) 资本外逃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功能。扰乱了我国货币的供需机制,还使得政府 对居民所需外币的数量没有一个精确的控制,削弱了中央银行对信贷和货币流通总量的控 制能力。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概论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金融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64课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的基础。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金融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内容构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2、重点难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三、主要内容 (一)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二)货币流通 (三)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 (四)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五)参考书籍介绍 四、思考题 1、列举你所遇见并希望求得理论解释的货币银行领域中的问题,现在你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2、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3、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制度。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理解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制度的定义、本位货币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演变。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2、重点难点: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一、古代货币起源说 二、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第二节货币的形式 一、古代的货币 二、币材 三、铸币与纸币 四、存款货币与电子货币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考点大汇总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实物货币是指() A.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B.不易携带C. 专指贵金属货币 D.有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 2.支付税金是货币是货币在发挥() A.流通手段 B. 价值尺度 C.世界货币 D. 支付手段 3.狭义货币指() A. M0 B. M2 C. M1 D.M3 4.劣币是指实际价值()的货币。 A. 等于零 B. 等于名义价值 C. 高于名义价值 D. 低于名义价值 5.本位货币是() A. 是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B. 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C. 有限法偿 D. 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 6.纸币本位制是以()的货币制度。 A. 银行券为本位货币 B. 可以自由兑换黄金的本位货币 C. 信用货币为本位货币 D. 纸币为本位货币 7.典型的金本位制是() A. 金块本位制 B. 金汇兑本位制 C. 虚金本位制 D. 金币本位制 8.本位货币在商品流通和债务支付中具有()的特点。 A. 无限法偿 B. 有限法偿 C. 债权人可以选择是否接受 D. 债务人必须支付 9.欧元具有以下特点: A. 欧元是欧洲某一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 B. 欧元仍然是一种信用货币; C. 欧元是可以和黄金自由兑换的货币; D. 欧元是一种虚拟货币,它背后所代表的是欧盟国家各国的货币。 10.活期存款由如下特点: A. 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流动性是完全相同的; B. 活期存款在支付时需要先转化为现金; C. 每个家庭和企事业单位都可以持有活期存款; D. 活期存款是通过支票进行支付和流通的。 (二)多项选择题 1.相对于银本位制,金银两本位制有如下优点:()。 A. 有利于金银币币值的稳定 B. 货币的发行准备更充分 C. 货币币材更为充分 D. 可根据不同交易数额选择支付,便于交易 E. 可节约金币的使用 2.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A. 使商品交易双方的价值的相向运动有一个时间间隔 B. 加剧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C. 使进入流通的商品增加时,流通所需的货币可能不会增加 D. 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限制 E 使商品买卖变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 3.世界货币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的货币。 A. 价值尺度 B. 外汇储备 C. 支付手段 D. 价值储藏 E. 流通手段 4.纸币可以是:()。 A. 信用货币 B. 代用货币 C. 国家纸币 D. 铸币 E. 基础货币 5.现代信用货币可以是()等形式. A. 钞票 B. 定期存款 C. 信用卡 D. 支票存款 E. 电子货币 6.货币制度的内容包括:()。 A. 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材料 B. 确定本位货币的单位 C. 确定不同种类的货币的铸造、发行和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02修订)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英文)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课程性质:必修课层次:专升本 学时:64 学分:4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 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方法:讲授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货币银行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银行问题。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内容提要: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货币的产生过程;货币的定义及其本质;货币的职能;领会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关系;了解我国人民币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明确人民币的性质和在流通中的地位;掌握国际货币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和理解货币起源理论、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形态的演变,理解其演变规律,并能运用货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解释和理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一、代用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异同 二、货币起源的本质 三、为什么要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优缺点 五、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1.1 货币的产生(1学时) 一、货币的定义 二、货币的职能 三、货币的形式 四、货币的度量

货币银行学选修-3-0001-浙江电大辅导资料

请认真阅读完再下载:预览的题目顺序完全和您自己的试题顺序完全相同再下载! 货币银行学选修-3-0001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3306809 参考资料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2分) 下列属于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是()。 A、基础货币 B、充分就业 C、经济增长 D、物价稳定 参考答案:A 2.(2分) 一般情况下,代表国家实施货币政策的机构是()。 A、国务院 B、中央银行 C、财政部 D、银监会 参考答案:B 3.(2分) 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颁布了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文件(),并一直是国际银行业运行的行为准则。 A、牙买加协议 B、巴塞尔协议 C、格雷欣法则 D、新资本协议 参考答案:B 4.(2分) 金融市场监管最基本的原则是()。 A、依法监管原则 B、"三公"原则 C、自愿原则 D、自我约束原则 参考答案:A 5.(2分) 中央银行如果在公开市场上大量吸收有价证券,意味着货币政策()。 A、放松 B、收紧 C、不变 D、不一定 参考答案:A 6.(2分) 提高利率的政策属于治理通货膨胀的()。 A、积极政策

B、扩张政策 C、消极政策 D、紧缩政策 参考答案:D 7.(2分)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 A、股票 B、债券 C、商业票据 D、有价证券 参考答案:D 8.(2分) ()不属于国际收支的经常帐户。 A、货物 B、服务 C、证券投资 D、收入 参考答案:C 9.(2分) 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普遍运用的、最灵活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为()。 A、法定存款准备金 B、再贴现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窗口指导 参考答案:C 10.(2分) 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对经济成长()。 A、正效应小于负效应 B、正效应大于负效应 C、正效应与负效应基本相当 D、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 参考答案:C 11.(2分) 当代金融创新的()特点大大刺激了创新的供给热情。 A、高收益低成本 B、投机性 C、安全性 D、灵活性 参考答案:A 12.(2分) 物价总水平明显的、直接的上涨,属于()。 A、预期通货膨胀 B、公开型通货膨胀 C、非预期通货膨胀

2020年(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练习题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练 习题

《货币银行学》习题 第壹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壹、填空 1、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货币产生的过程中,价值形式的发展经了()、()、()、()、()等四个阶段。 2、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 3、价格是商品价值的()。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等三个因素。 5、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能够自发调节(),使之适应()的需要。 6、货币形式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代用货币、()、电子货币。 7、复本位货币制度的类型有()()和()。 8、信用货币包括()和()俩部分。 二、判断题 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俩个最基本的职能() 2、辅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3、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辅币具有自由铸造和无限法偿的特点。() 4、现金是信用货币,银行存款不是信用货币。() 5、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6、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能够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 7、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银为货币金属,只铸造和流通金银币的货币制度。()

三、单项选择题 1.各种商品在质上相等,在量上能相互比较的共同基础是()。 A价格B使用价值C价值D价格标准 2.货币执行()职能的具体表现是将价值表现为价格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3.国家规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A.辅币 B.本位币 C.纸币 D.之上皆不是 4.“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发生在()制度下。 银本位B金本位C金银复本位D纸币本位 5.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货币是() A金属货币B货币符号C本位币D辅币 6.目前世界各国都实行() A金本位制B黄金准备制C外汇准备制D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7.人民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 A、足值货币 B、现实货币 C、观念货币 D、金属货币 四、多项选择题 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E世界货币2.信用货币包括() A贵金属B现金C银行存款D股票E金融债券 3.人民币发行的原则有()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文名称:货币银行学 英文名称:Money and Banking Theory 学时数: 51 学分:3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以货币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济学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财经学科相关专业学习、了解金融理论与实践的选修课,该课程是在假设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进行讲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基本知识,熟悉银行、资本市场运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金融活动及其宏观金融调控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方法、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投资理念。 二、教学方式 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教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系统地讲授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介绍本学科理论的前沿性课题,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 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金融活动及金融调控的问题。它试图通过对货币运行的研究,来说明现代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课程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讲概述(1学时) 基本内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基本介绍、 教学基本要求:从微观、中观、宏观的三个层次系统介绍货币银行学知识体系 重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基本框架、 难点:货币银行学体系构成 第二讲货币与货币制度(5学时) 基本内容:货币的起源及形式、货币职能、货币制度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对于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了解货币的五大职能以及货币的定义,掌握货币的层次划分及货币制度的构成和演变阶段 重点:劳动价值论、信用货币形式、货币职能、货币制度演变的历程

2021年秋会计专货币银行学形成性考核册选修课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准货币:反映整个社会潜在购买能力可以随时转化成货币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 2、汇率:两国货币之间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达价格。 3、征信:对法人或自然人金融及其她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信用征信重要涉及两 大系统:一是以公司、公司为主题法人组织信用征信;二是与公民个人经济和社会活动有关信用征信。 4、利率:借贷期满所形成利息额与所贷出本金额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 值限度,是衡量利息数量尺度。 5、货币政策:广义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有关各种规 定及采用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各项办法总和。狭义货币政策是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目的运用各种工具掉接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营各种方针办法。 二、判断对的与错误(对的打√,错误打×。每小题1分,共10分。答对给分,答错扣分, 不答不给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单项选取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项答案对的,请将对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内) 1. C 2. D 3. C 4. C 5. B 6. A 7. C 8. B 9. C 10. B 四、多项选搔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数目不等答案对的,请将所有对的答案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ABCD 2.ABCDE 3.ABCDE 4.ABCDE 5.ABE 6.CD 7. ABCE 8.ABCD 9.BCD 10.ABD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1)商品调节。(1.2分) (2)实行金融政策。(1.2分) (3)实行财政政策。(1.2分) (4)运用国际贷款。(1.2分) (5)直接管制。(1.2分) 2.(1)控制货币供应量。(1.5分)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1。5分) (3)增长商品有效供应,调节经济构造。(1.5分) (4)医治通货膨胀其她政策。(1.5分) 3.(1)金融制度创新。(2分) (2)金融业务创新。(2分) (3)金融组织构造创新。(2分) 4.(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分) (2)提现率(或钞票漏损率)。(2分) (3)超额准备率。(2分) 六、计算题(6分) 解:110×8%×2+110=127.6 七、阐述题(15分) 要点: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两个最重要调节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上市场经济中,由于主线利益一致和统一总体经济目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行具备坚实基本,同步这两大政策具备内在统一性,为它们之间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基本。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国内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侧重面也不同,因而,这两大政策又具备相对独立性,两者既不能简朴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当互相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的。(2--3分) 2.在国内,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需注意如下几种问题:(5--8分) 第一,两大政策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为共同目的。

货币银行学课程作业及答案2

货币银行学课程作业及答案2

货币银行学作业2 单项选择题 第1题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实行的是:()。 A、一元中央银行制 B、二元中央银行制 C、多元中央银行制 D、复合中央银行制 答案:A 第2题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银行,它代理国库,集中()。 A、银行存款 B、企业存款 C、个人存款 D、国库存款 答案:D 第3题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区别之一在于其能接受()。 A、原始存款 B、定期存款 C、活期存款 D、储蓄存款 答案:C 第4题发行价格低于金融工具的票面金额称作()。 A、溢价 B、平价 C、折价 D、竞价 答案:C 第5题下列属于所有权凭证的金融工具是:()。

A、债券 B、股票 C、商业票据 D、银行票据 答案:B 第6题一般而言,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与风险性,收益性之间的关系存在()。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不确定关系 答案:D 第7题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的制度是()。 A、单一银行制 B、总分行制 C、持股公司制 D、连锁银行制 答案:B 第8题()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A、信用创造 B、支付中介 C、信用中介 D、金融服务 答案:C 第9题商业银行实行单一银行制最为典型的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答案:A 第10题银行的性质是()。 A、国家机关 B、社会团体 C、普通企业 D、特殊的企业 答案:D 多项选择题 第11题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A、参与者 B、交易价格 C、金融工具 D、组织方式 E、商业银行 答案:A|B|C|D 第12题具有以小搏大特征的证券交易方式是()。 A、信用交易 B、现货交易 C、期货交易 D、期权交易 E、垫头交易 答案:A|C|D

上海财经大学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第三章习题及详

第三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部分填空题 1、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有:、、、、 。 2、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 3、现代信用中最基本的两大信用形式是、。 4、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是。 5、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6、国家信用包括两种和。 7、国家信用的产生与国家直接相关。 8、消费信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二是。 9、国际商业信用是出口商用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有和 等方式。 10、根据出票人的不同,商业票据可分为和两种。 11、不是以商品交易为基础,而是专门为融通资金签发的一种票据称为。 12、早期的银行券是在流通的基础上产生的。 13、根据利率的决定主体不同,利率可分为、和。 14、按资金借贷关系存续期利率水平是否变动,利率可分为和 。 15、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多数浮动利率都是以为参照指标而规定其上下浮动的幅度。 16、按利率水平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利率可分为和 。 17、中央银行通过采用一些措施影响利率水平,其常用的方法或采取的措施有:,,。 18、古典学派认为,利率是由和这两个因素决定的。 19、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和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20、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和的均衡点。 21可贷资金的供给= + + ,可贷资金的需求= + 。 22、IS─LM分析模型是从整个市场全面均衡来讨论利率的决定机制,它必须在和同时达到均衡才能实现。 23、利息率是和的比率。 24、在计算利息额时,有两种方法:一为,二为。 第二部分单项选择题 1、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2、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是。 A、银行信用 B、国家信用 C、商业信用 D、消费信用 1、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A、银行信用 B、国家信用 C、商业信用 D、消费信用 4、是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他在一定期间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支付命令书,须经付款人承兑后方为有效票据。 A、期票 B、汇票 C、本票 D、支票 5、不是以商品交易为基础,而是专门为融通资金签发的一种票据,称 为。 A、期票 B、汇票 C、本票 D、空票据 6、由出票人对收款人发出的在一定期间支付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是 。 A、期票 B、汇票 C、本票 D、支票 7、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凭证。 A、期票 B、汇票 C、本票 D、支票

金融专业课程

必修课 1.西方经济学(本) 本课程5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财经类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需求与供给曲线的决定,弹性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结构,资源投入的应用,资本市场,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互补,国民经济的流转与均衡,国民消费与投资,政府收支与国际收支,国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财政、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选择,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商品的外部性。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经济数学等。 2.金融统计分析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金融统计分析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业务知识,为作好实际金融统计分析工作打下基础。 金融统计分析主要讲述金融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金融统计分析的意义、金融统计分析模型、信贷统计、现金收支和货币流通统计、对外金融统计分析、金融市场统计、保险统计等。 先修课程: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原理、经济数学基础等。 后续课程:经济学方法论、金融工程学等。 3.公司财务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公司财务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它以企业的投资与筹资以及相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掌握现代公司的生存、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现代公司财务、资产等管理的主要内容。学好这门课,对分析复杂且处于迅速变动中的中国企业和金融市场来说,将是十分有益的。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公司和金融市场的概念,从公司的组织形式谈公司的金融管理,从金融市场的构成和特点谈公司的资金融通;利率和汇率的基本理论;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公司的融资管理;现金流量估算,各种投资评估方法的异同,风险和资本限额条件下的投资决策;公司的资金管理,包括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存货;公司兼并、收购

复旦431金融学综合复习的三个时段历程

复旦431金融学综合复习的三个时段历 程 复旦431的专业课复习的一些规划,提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复旦在上海的声望极好,甚至超过清华北大,因此很多人争相报考,竞争非常激烈。有些同学对于15年的复习毫无规划,在专业课方面更是不得其法,尤其是听师兄师姐说专业课的复习不着急,明年暑假再开始都可以,先学好公共课,所以一直迟迟未能开启专业课的复习。这种说法也许对于大多数学校的备考来说可能是适用的,但是对于复旦金融硕士而言,尤其是跨专业的同学,专业课的学习必须及早开始,等到明年暑假再开始复习,如果发现到时候专业课的内容太多太难时间不够用,可能就回天乏力了,只好准备二战了。 目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对专业课的复习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下面是本人考研时关于复习规划的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能有借鉴意义,当然每个人都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计划,别人的只是拿来参考而已。 1、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14年7月) 本阶段主要是用于跨专业和基础较差的考生学习指定参考书,最好能吃透参考书的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如果直接学习指定参考书有困难,有必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入门级的专业课书籍。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在抓好专业课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温习指定参考书,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2、强化提高阶段(14年8月-14年11月) 本阶段必须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并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3、冲刺阶段(14年12月-15年1月) 这个阶段,应该是对考试的全部内容都已经掌握了,是查漏补缺的阶段。要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指定参考书: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胡庆康;

货币银行学习总结范文

货币银行学习总结范文 能够选修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我倍感荣幸,首先,对讲课的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通过四位老师的谆谆教导,我对《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了它在整个金融课程体系中的统帅作用,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基础模块和选择模块,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完善教学内容。 李老师从多个角度分析介绍了本课程的建设情况、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教学形式的选择安排,也引发了我对高水平课堂教学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水平的呢?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难免存在这两种情况:有些老师自身水平很高,教授内容规范化,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但往往不是很受学生的喜爱;另一种教师打破框架,教学形式新颖多样,尺度宽泛,但又会与传统的教育背景相冲突。在当今的教育体制背景下,课堂教学仍然是我们教学的主战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黑板加粉笔加一张嘴的讲授仍占据着主流,对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是一大难题。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他们对"预习"的理解,就仅局限于记住几个概念、几个定理、几道例题的解法。通过"预习",他们似乎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然而,他们失去了课堂上研究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所运用的学科思想方法;更为可惜

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磨练!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上要有跳跃的思维,思考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构,突出知识的主干,大量删减可以不由教师讲而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感悟的内容。也就是备课到底该做"加法",还是"减法"的问题。 另外要切实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强调教师在更多地了解学生个体知识结构和需求后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堂交流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估者。他们不仅仅能够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纠正错误,而且能够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不只是“授人以鱼”,而且还要“教人以渔”。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 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特瑞拉在说明人类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

2015年复旦431金融学综合真题完整版(含参考答案)

2015 年复旦 431 金融学综合试题完整版(含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 到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是指来自于某种金融工具的现金流的现值总和与其今天的价 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公式如下:01 (1)n t t t CF P y ==+∑ 其中, P0表示金融工具的当前市价,CFt 表示在第t 期的现金流,n 表示时期数,y 表示 到期收益率。(《金融市场》P243) 2. 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由那些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所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等。这类风险影响所有金融变量的可能值,无法通过分散投资相互抵消或削弱,因此又可称为不可分散风险。(《金融市场》P290) 3. 有效汇率:有效汇率是指某种加权平均的汇率,最常用的是以一国对某国的贸易在其全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为权数。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有效汇率反映的是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浮动,其汇率的公式为:……有效汇率的关键特点在于加权,它既可以是对名义汇率加权,也可以是对实际汇率加权,分别得到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国际金融新编》P56,2004年金融联考和2011年复旦431都考过~) 4. 格雷欣法则:在金银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所谓“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所谓“劣币”)则充斥市场,这就是格雷欣法则。(《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P14,参考《习题指南》P7, 2004年金融联考考过) 5. 利息税盾效应:利息税盾效应即债务成本(利息)在税前支付,而股权成本(利润)在税后支付,因此企业如果要向债券人和股东支付相同的回报,对后者则实际需要生产更多的利润。例如……因此“税盾效应”使企业贷款融资相比股权融资更为便宜。(也可以按《公司金融》P150来答,差不太多,2012复旦431考过~) 评析:名词解释全是课本中的,今年也没有太偏,而且后三个居然不止一次考过,所以应该不会有人丢分吧。。 二、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 根据 CAPM 模型,假定市场组合收益率为 15%,无风险利率为 6%,某证券的 Beta 系数 为 1.2,期望收益率为 18%,则该证券( B ) A. 被高估 B. 被低估 C. 合理估值 D. 以上都不对 2、 货币市场的主要功能是( A ) A. 短期资金融通 B. 长期资金融通 C. 套期保值 D. 投机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案(内招生)

货币银行学教案 暨大金融系萧松华 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教材:萧松华、朱芳:《货币银行学》(第三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主要参考文献: ?黄达:《货币银行学》,《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霍文文:《金融市场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课后复习、精读教材、归纳总结、广泛阅读有关文献 ?做好练习并自我检测 ?观察金融领域的实际运行情况并积极参与讨论 ?尝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章货币 本章重点掌握及思考的问题: 1、货币购买力与价格 2、金属货币的自发调节功能 3、货币制度及其内容、格雷欣法则 4、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 5、货币的定义及层次划分标准 第一节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贮藏价值和支付手段四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而贮藏价值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一、价值尺度(Standard of Value) 1、概念:货币可以用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2、特点: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是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就可以,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价格与货币购买力 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价格反映价值是相对准确,只是从趋势上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其中起最大作用的因素是供求对比。 价格一般包含两类因素:价值和供求。 ·思考:当货币是否足值时,价格的决定与变化? 货币购买力(Purchasing-power of Money),又称货币价值(Value of Money),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或数量)。货币购买力(L)是价格(P)的倒数。 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1

金融学必修课程

金融学必修课程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 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学分:3 总学时:54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 内容简介:本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各自运行规律及三者间内在联系以及政府如何运用之以影响经济的一门学科。是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 适用专业及层次:经济类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选用教材:曹龙祺主编:《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 (1)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姚长辉主编:《货币银行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课程名称:金融市场学 英文名称:Financial market 学分:3 总学时:54 先修课程:《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高等数学》等 内容简介: 现代金融市场是现代金融经济的核心,它在金融经济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金融市场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科学。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金融市场的各种运行机制、金融资产的定价方法、主要金融变量的相互关系及各主体的行为,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金融市场的相关问题。为日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是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力图使学生全面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金融市场运行的原理和规律,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适用专业及层次:金融学专业本科二年级 考核方式:考试 选用教材:张亦春主编(著):《金融市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目: (1)谢百三主编:《金融市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出版社 (2)夏德仁、王振山主编:《金融市场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名称:国际金融学(双语)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 学分:3 总学时:54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货币银行学 内容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