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诗句鉴赏)

公开课(诗句鉴赏)
公开课(诗句鉴赏)

题目:古诗文鉴赏

教学目标:学会简单的鉴赏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鉴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师:在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的长河中,诗歌的创作是极为璀璨的一叶,让我们先来做一个看图猜诗句的游戏。

学生看图猜诗句;(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3、配乐朗读诗歌。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模仿读一遍;

4、师:哪位同学来说说这首诗好在何处?

同学们不知道该如何鉴赏,这就好比是一幅画,我们都知道它很美,却说不出它究竟美在哪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简单地鉴赏一首诗歌,弄清楚一首诗好在哪里。

5、出示学习目标:

(1)懂得如何简单的鉴赏诗歌;

(2)激发每位同学学习诗歌的热情;

6、教师板书课题:古诗文鉴赏

二、新授知识:

(一)赏佳词

1、出示图片: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出示诗句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师:这一句诗好在哪里呢?

生:好在“闹”字。

师:“闹”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我们前一句说“绿杨烟外晓寒轻”,这幅画面有绿杨,有薄烟,还带着淡淡的寒意,这些组成了一幅静止的画面,可是后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却别出新意,它表现出了怎样的效果呢?(使静止的画面动态化)

师:这样一个字表现出了怎样的效果?(春天的生机勃勃)

师:对啊,“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在枝头”它本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但是加上一个“闹”

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整幅画面由静止的画面变成活的了,活起来了。(出示教师总结:这句诗中“闹”字用得好,它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绿杨烟外晓寒轻”的静态画面动态化,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师:这个字还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哪位同学说说是哪个成语?

生:画龙点睛。

师:对,说的真不错,这个“闹”字“画”的太好了画出了整句诗的精气神,画出整句诗的生气勃勃,更可以体会到诗人对于生机勃勃的春天是多么的发自肺腑的喜爱。

这就是我们讲的鉴赏诗歌的第一个角度--------赏佳词,即抓住诗句中用的最好的词语进行欣赏,而这样的词语大多数是动词或者形容词。我们再来看一句诗。

出示:赏析含有佳词的诗句的方法。

2、师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两句诗美在何处,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赏析两句诗。

师出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教师引导总结:这句诗()字用得好,它使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出()。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学生口头表述。

师总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潜”字用得好,它使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春雨细密轻柔的特点。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一句中“坼”字“浮”字用得好,它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表现出洞庭湖辽阔无边的特点。

(二)赏美图

师:我们刚才是从诗句中佳词妙语的角度来欣赏的,下面我们从第二个方面来赏析诗句。

1、出示诗句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图)

师:这幅图讲的是那句诗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这一句诗好在什么地方?(出,它写出了春天杏树生长的生机勃勃)

师:还有什么呢?这句诗中有一组对比,你能找出来吗?(杏花和墙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简陋的墙壁来衬托杏花的娇艳。)

师:对,通过这种对比,表现出了什么?(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师总结:这句诗好在画面非常美,它描绘了一枝杏花,诗中以围墙衬托杏花,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师:这就我们讲的欣赏古诗的第二个角度--------赏美图(板书:赏美图)

师:我们通常赏美图从色彩和构图两方面来赏析。

2、好,我们再来看一句诗。

出示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王维《使至塞上》

师:这句诗描绘了哪些景物?(日出,江花,江水)

师:这些景物都是什么颜色的?(金色的日出,红胜火的江花,碧绿色的江水)

师:这些景物的颜色怎么样?(非常艳丽)

师:这种艳丽的景色表现出了什么?(表现出江南春天的春意盎然)

师总结:这句诗好在色彩艳丽,灿烂的日出,红胜火的江花,碧绿色的江水,表现出江南的春天春意盎然之美。

3、出示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这句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师:大漠就是广阔无垠的沙漠,长河就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的河流,那孤烟为什么是直的呢?(晴朗,无风)

师:晴朗无风的天气,夕阳西下,这时我们再看夕阳,会有什么感觉?(雄浑、苍茫)师总结:谁来填一下这句诗的赏析:

这句诗好在画面美,它描写了广阔无垠的大漠,笔直的孤烟,还有伸向远方的长河,以及落日,表现出大漠落日的雄浑、苍茫之美。

(三)赏修辞

师:上面我们讲的第二个方面--------赏美图,下面我们来讲第三个方面。

1、出示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句好在什么地方?(使用了修辞手法)

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比作梨花。)师:这个比喻句表现出什么?(雪非常大)

师总结:这句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压在枝头的大雪比喻成千树万树的梨花,生动的表现出了大雪压枝头优美的雪景。

2、出示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师:这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师:把什么进行了夸张?(对庐山瀑布进行了夸张)

师:这个夸张句表现了什么?(庐山瀑布水势浩大、气势磅礴)

师总结:这句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庐山瀑布的高度进行了夸张,生动的表现出了庐山瀑布的气势磅礴,水势浩大。

3、练习:

我们再来看两句诗: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师:这两句又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怎样的效果呢?

生:略作思考后回答。

师总结:这句诗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把(),表现出了()。

(四)赏表现手法

1、出示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师:这个句子中出现了哪些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师:这些景物是否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师:怎样的思想情感?(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都是一些看了让人感到悲伤的景物,人家更是触动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我们把作者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的抒情手法叫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另外这首词前面的这些画面都是静止的,而流水却是动态的,这种描写方法叫什么?(动静结合)师:这句话好就好在它能够做到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师:这九种景物描写出怎样的一幅秋景图?(荒凉、萧瑟)

师总结补充,并用幻灯片出示:诗人写景时,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后者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学生齐读一遍,教师简单讲解。

师总结:这句话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以及融情入景的抒情方式,描绘了萧瑟、荒凉的秋景,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出示诗句:(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总结:这句话采用了()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师: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呢?

生:(1)句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现了大义凛然、慷慨激昂的情感。

(2)句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决心。

师总结:以上是我们所讲的关于诗歌的简单的赏析办法,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应当活学活用,有时只能从一个角度赏析,而有的诗歌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赏析,希望大家能够综合考虑,活学活用。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诗中颔联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 3分

答:比喻(1分),宋王朝的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1分)。

2 诗中尾联句直抒胸臆 请你从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2分

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1分)诗句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1分)

三、师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但请大家注意,诗歌鉴赏的时候不要使用这些方法割裂诗歌,这些方法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希望大家下去后多实践,多操作。

感谢各位老师、同仁的指导。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只需一字,尽得风流)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精选习题,归纳总结,掌握运用。 课前作业: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PPT】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二、寻 了解了炼字的概念之后,现在我们来看一些诗句,请大家找出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动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形容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数量词

诗歌鉴赏公开课

“高考语文考点课教学”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诗歌鉴赏 ——品出诗词情感 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正确品出诗词所含思想感情。 ②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方法鉴赏诗歌感情。 教学重难点: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点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内容 1、请学生朗读下面的诗歌,品出诗歌感情,并总结自己品析的方法: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唐代有三个受降城,这里指的是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为唐高宗时张仁愿所筑。早在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大概就由此得名。 ②回乐烽指乐回县附近的烽火台,回乐故城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2、总结方法: A、审标题: 练习: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2005.全国卷B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B、看作者 2005.北京卷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陆游好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察尾联 2005.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D、抓典故 2004.天津卷

练习: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E、看注解 2005.天津卷 湖州歌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洲。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练习: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 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③不较多:差不多。 F、辨方式 直接抒情:《登幽州台歌》 ①触景生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间接抒情:②寓情于景: ③托物言志:于谦《石灰吟》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蝉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板书: 诗歌鉴赏 ——品出诗歌情感的方法 A.审标题; B.看作者; C.察尾联; D.抓典故E.明注解;F.辨方式; 四、课后练习: 听蜀僧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高山流水的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的山经》中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五、引用资料:①《中华活页文选》2004.4.24 ②《清华考吧》 ③《唐诗鉴赏》 ④《唐宋词鉴赏》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2、何为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高考常见题型: 1、诗中的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直接鉴赏 2、诗中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确定字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亮观点并比较鉴赏 三、炼字对象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 小结: 关注动词 关注形容词、副词、数词 关注特殊词(颜色词) 四、高考真题例析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 “拳”和“退”。拳是指像拳头一样蜷缩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是后退的意思。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与闲适。 参考鉴赏: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五、答题指津 (一)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的含义,看是否使用了什么手法。 ——释含义/明手法

【K12学习】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意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2、使学生能区分“物象”和“意象”教学重点: 意象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寻句抒情激趣导入方式(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很多同学甚至还能活学活用,下面,老师给你几个词,请你用诗句来形容一下那一时刻的心情, 幻灯 “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铃声——忽如一夜春风来”、 “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激趣导入方式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布置作业:作文5篇,

抄写所有古诗词10遍,试题20套,明天全部上交----- 请你用一句古诗形容一下此刻的情感: 明天月考-----,考砸了我就暴风雨般的批评你------ 一会下课铃声响起-------(师作适当提示,如:“黄老师家作业多”恰似一江春水“哗哗”流等) 二、新课 过渡 同学们真有才,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众里学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题还在一片迷茫处”,面对考试,我们该怎么办?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诗歌意象入手,去学习一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寻月忆诗” 1、首先让我们看看幻灯片上的图片,大家说说:你能联想到那首古诗? 《静夜思》等----- 2 、明月曾勾起许多古代诗人的创作情思,写下许多名篇佳作,同学们还能联想到那些与 月相关的诗句?男女生比赛。幻灯 --------探月究情 3、诗人借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以《静夜思》和《虞美人》为例幻灯 两种月、两种情月圆(团圆思念亲人) 月缺----------依月定意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公开课教案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体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3、掌握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 解题的思路与准确的表述。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教材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诗歌的人物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诗人形象) 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让同学们初步感知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二、鉴赏分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学生分析诗歌,教师补充说明,让学生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三种做题方法,即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二、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三、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同时明确答题三步骤: (1)步骤一: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人物形象特点(身份、性格),即一句话“盖帽” (2)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如有表现手法,

也可概括) (3)步骤三: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通过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三种做题方法以及答题三步骤,进而突出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这一教学重点。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试分析人物形象 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①张水部,张籍。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提拔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②舅姑,公婆 诗歌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请简要分析。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三、高考实战演练 找到近几年的各省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体型,加强做题,进而突破训练学生解题思路与准确表述的教学难点。

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专项复习学案: 解读古典诗歌的钥匙【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寻找准确理解诗歌的突破口 【教学方法】 学生探究寻找解读古典诗歌的方法,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讨论下面五首诗,争取找到解读每一首诗的钥匙。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唐)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在狱咏蝉 骆宾王(唐)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约客 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唐)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经五丈原① 温庭筠(唐)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②无言语,从此谯周③是老臣。 【注】:①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蜀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兵伐魏,病逝于此。 ②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 ③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后劝后主降魏。 经过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后,总结解读古典诗歌的钥匙: 三、即时演练 早兴 白居易(唐)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提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画堂春 秦观(北宋)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提问:(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2017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公开课教案 2017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 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回顾: 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1、比较形象2、比较语言3、比较表达技巧4、比较内容情感 三、合作探究 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

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寻“异”关键词。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 【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求“同"关键词:望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高楼帝京若为峰头故乡 参考答案: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以自己化身千万置身每个峰头这一奇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意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2、使学生能区分“物象”和“意象” 教学重点: 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寻句抒情 激趣导入方式(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很多同学甚至还能活学活用,下面,老师给你几个词,请你用诗句来形容一下那一时刻的心情, 幻灯(考试、作业、批评、下课铃) “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铃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 激趣导入方式(二)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布置作业:作文5篇,抄写所有古诗词10遍,试题20套,明天全部上交----- 请你用一句古诗形容一下此刻的情感: 明天月考-----(诗句),考砸了我就暴风雨般的批评你------(诗句)一会下课铃声响起-------(诗句)(师作适当提示,如:“黄老师家作业多”恰似一江春水“哗哗”流等) 二、新课 过渡 同学们真有才,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众里学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题还在一片迷茫处”,面对考试,我们该怎么办?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诗歌意象入手,去学习一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寻月忆诗” 1、首先让我们看看幻灯片上的图片,(圆月图片等)大家说说:你能联想到那首古诗? 《静夜思》等----- 2 、明月曾勾起许多古代诗人的创作情思,写下许多名篇佳作,同学们还能联想到那些与 月相关的诗句?男女生比赛。幻灯 --------探月究情 3、诗人借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以《静夜思》和《虞美人》为例幻灯 两种月、两种情月圆(团圆思念亲人) 月缺(残缺人缺分离凄凉孤单寂寞) ----------依月定意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借助于像月一样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方法和过程: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消除学生畏难情绪,让学生能鉴赏也能欣赏诗歌表达技巧,能训练有素地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方法点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也像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温暖而博大,学会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犹如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二、知识回顾 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 三、真题体验 1、考向一——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课前导入】知识情况反馈,引入课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珠箔,把帘子挂起。【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2)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在改卷过程中,很多同学错误的分析了本诗的情感。总结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写出了诗人一生坎坷,抒发了诗人年华易逝的苦闷。 2、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感情。 3、诗人独自漂泊在外的孤独、落寞、心酸之情。 4、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的思乡之情。 5、讽刺当朝统治者政治腐败,表达了自己的苦闷之情。 【诗歌鉴赏要求】 (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类试题答题步骤。 2、通过规范设置问题并拟定参考答案,进一步强化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炼字?(2分钟)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换句话说,炼字就是鉴赏一首诗中用的最生动、最传神、最精彩的那个字,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中的诗句,你来找一找,看哪些字用得好? 1、红杏枝头春意闹 2、云破月来花弄影 3、一片孤城万仞山 4、人生几度新凉 5、羌笛何须怨杨柳 找出关键字,并说说他好在哪里? 二、牛刀小试:(5分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公开课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教案 一、《夜归》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 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二、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破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常往来于一博山道中。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官为民,在江西上饶闲居,游历博山时所做,时间约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作者约为45岁。 注释:①庵:圆形草屋。②华:花白。③归来,指43岁免官归里。 译文: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三、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⑴。 清新庾开府⑵,俊逸鲍参军⑶。 渭北春天树⑷,江东日暮云⑸。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⑹。 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⑸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⑹论文:即论诗。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公开课教案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熟悉常见题型。 3.学习答题技巧。 重难点:熟悉常见题型,学习答题技巧。 教法:讲授法、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式导入 二.直击中考 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诗词鉴赏题,我们可以将其(考点)分为三大类: 1.主旨情感类 2. 想象描述类 3.赏析品味类 三、考点突破 (一)主旨情感类 1.考题形式 2.合作探究 3.归纳方法: (1)看题目,明感情 (2)看作者,论诗情 (3)看提示(背景+注释),定基调 (4)找诗眼,悟主旨 (5)析意象,知情感 4.小总结:三看,一找,一析。 (二)想象描述类 1.考题形式 2.合作探究 3.总结答题方法: ①读懂诗歌,理解内容, ②圈出描写到的主要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或景,或物)。 ③直接找或根据想象添加这些意象的修饰语 ④运用想象、联想和恰当的修辞手法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意象连缀成画面。 (三)赏析品味类 1.题目形式 2.表达技巧:(抽个别学生起来回答)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反语等。 (3)表现手法: 对比、联想、想象、衬托、渲染、象征、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3.答题格式 运用了——的表达技巧(这是一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表现

了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四、实战演练 五、课堂总结 1.想象描述类 2.主旨情感类 3.赏析品味类 首先明确考题类型,确定类型后,再回忆每一类题的方法进行作答。 六、作业布置 找一首诗歌根据所学方法,自己设计问题并检测。 七、板书设计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1.想象描述类理解意象修饰语生动 2.主旨情感类三看一找一析 3.赏析品味类炼字(词性)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5 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解析版)

专题05 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 考点解读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技巧点拨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

《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句》教学设计21

《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炼句”的基本内涵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炼句题的解题思路和结题技巧。 3、能运用炼句的相关知识赏析诗歌作品。 学情分析: 通过本次月考对于学生炼句专题解题能力的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种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的掌握情况是非常差的,尤其是平行班,均分只有0.8分。 教学设想: 纵向设计。以学案为主体,以解题思路为主线,从诗歌句意的解读,形象的赏析,手法的探究,情感的理解以及语言的揣摩这几点启发学生的答题思路,并通过课堂训练规范学生答题步骤。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句意,探究手法。 教学准备: 制作《诗歌鉴赏炼句专题学案》,要求学生提前完成对于相关知识的回顾,同时完成课前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两首诗的颔联都是对白海棠的描摹,你更喜欢哪一联?请说明你的理由。 咏白海棠其二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其四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由学生作答,教师点评。) 师明确:这两首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第一首为薛宝钗所作,第二首为林黛玉所作。单从颔联而言,两首诗都着力于展现海棠花之洁白高洁,其中薛诗使用了倒装、衬托的手法,林诗使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二者各具其妙。从这两首诗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精于炼句,这也便是我们这堂课所针对的主要内容。 二、题型解读 “炼句三问” 1、什么是“炼句”? 炼句对于诗人而言,是对于诗句的反复雕琢;对于读者而言,是对于所赏析诗句的反复把玩、咂摸。 2、炼什么? 炼句意,炼形象,炼手法,炼情感,炼语言。 3、怎么炼?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二.例题分析 1、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作品在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横牛背”、“信口吹”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公开课教案.

( “ “ 高三语文《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 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 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 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二.例题分析 1、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 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 2)前四 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 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 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 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 作品在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 横牛背”、 信 口吹”等牧童的动作神态,活画出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高三复习-古诗鉴赏公开课教案.

高三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指导(一)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上午第四节地点:高三(6)班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古代诗歌的句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魅力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先讲授例题,再由学生做练习,后由教师讲评;重视学生限时解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古诗阅读的信心,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 2、作答有法 三、教学难点 1、跳过不易理解的字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懂诗句要领: 1、不能把诗句当做现代汉语的句子来理解。 2、意象的组合,跳跃式的,为了押韵、对仗的需要,可调整语序; 3、划分节奏:音节或意义;五言23 七言223 2212 2221 读懂诗歌要领: 1、读懂诗句 2、看懂题目 3、抓住表达感情的字眼,即“诗眼”。 4、结合注解 (二)理解诗句 1、讲解例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限时理解诗句并讲评(2分钟) 2012年高考题:(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三)分析高考考点 《课程标准》“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试说明》鉴赏评价:能力层级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学生限时做题并讲评(每题6分钟) 1、2013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咏物诗鉴赏与创作公开课教学实录

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与创作公开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诗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咏物诗的写作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思路,和咏物诗歌的创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郑板桥有句话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其实,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王安石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诗人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诗。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会鉴赏咏物诗,如果我们一切顺利,我希望能看到大家能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二、[初步感知]: 提问:什么是咏物诗?诗人笔下都会咏什么物?试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例子或身边的例子。(2分钟) 生一:咏,就是歌咏。咏物诗就是歌咏一种事物。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二:还有,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生三:咏物诗里还会描写一些动物。比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结:】“很好。大家都用心去想了。不难看出,诗人笔下的咏物诗包含了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天地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三、『合作探究』“那么,请想一想,作者在这一过程中会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小组讨论一下,给3分钟时间。” 生一:对景色的喜爱及向往。 生二:对景物精神的赞美。 生三: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 “大家做的很好,那么,这些所咏之物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关系吗?”异口同声:“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那我们在鉴赏这类诗歌时理解情感就要先干什么?” 生一:找到歌咏的对象。 生二:对。还要找到物的特点。 “不错,什么样的词能体现物的特点?” 生一:形容词。 生二:动词和叠字叠词。 生三:表颜色的词。 生四:表颜色的词也是形容词,还有,副词。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之炼句》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炼句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能够找出诗句中精炼的句子。 2 结合诗句分析精炼句子。 3 记住答题步骤学会答题。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课本,结合文字资料掌握有关鉴赏炼句的命题方式和解题策略。 ②通过自主学习,并结合课本中给出的练习题,组内讨论、组间质疑,寻求最实用有效的方法。 ③通过对应的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学习过程: 一、往事可堪回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zhào]。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提问】“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有人说著一“闹”字而

境界全出,请说说你的理解。 二、送你一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四、答题模式 五、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