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内涵_特征及其政策选择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内涵_特征及其政策选择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内涵_特征及其政策选择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期2013年

2013-2-20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区域低碳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10CGL055);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北京城市

转型与绿色发展实证研究》(122015)。

陆小成(1978-),男,湖南耒阳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士后,湖北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城市

发展、低碳创新系统、低碳经济。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陆小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选择

[摘要]基于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要求,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低碳技

术创新和低碳制度创新为基本抓手,提升低碳创新能力,有效整合区域低碳创新资源,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作为面向低碳要求的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多样性、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客观性与自组织性、开放性与根植性、低碳

性等特征。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目的是服务于国家低碳经济、

低碳社会发展要求,应从国家政策层面的战略高度,在空间层次、产业结构性、资源流动性、基础研究等方面选择对策措施,助推国家和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内涵;特征;政策选择[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3)02-0028-03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Regional LC Innovation System and Its Policy Choice

LU Xiao-cheng

(M anagement Institute,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101)

[Abstract ]Based on strategi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and developing LC economy,depending on the

innovation of LC technology and system,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the RLIS enhances the LC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ntegrates the regional LC innovation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ource-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As a system catering to LC requirements,RLIS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diversity,otherness,integrity,hierarchy,objectivity,self-organization,openness,embeddedness,LC,etc.Building RLIS aims at serving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LC economy and LC society development.Based on strategy of national policy,countermeasures will be chosen from fields of spatial level,industrial constitutive property,resource mobility,fundamental research,etc,which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LC innovation system.

[Key words ]LC economy;RLIS;connotation;feature;policy choice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Regional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RLIS )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区域创新系统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是对一般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化,也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的理论创新和拓展。对此,本文主要探讨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及其政策选择等问题。

一、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提出

伴随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能源的持续紧张,极端恶劣天气和重大突发性环境事件,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自身经济行为的科学性和持续性。如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缓资源能源消耗速度,减缓环境污染程度,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被提到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日程上来。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1]。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环保性经济[2],是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鼓励,推动提高能

效、

节约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的发展背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应采取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改变现有发展模式,选择更加绿色、低碳、生态的创新道路是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和区域创新提出的低碳发展要求,中国加强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都迫切需要加快面向低碳经济的区域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快发展节能减排的低碳型产业,坚持资源集约化利用、能源高效化开发、环境生态化保护,必须以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制度创新为基本抓手,提升低碳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的当前和长远利益,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低碳技术、低碳制度、低碳文化等创新,涉及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结合以上分析,所谓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与低碳技术创新全过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第13卷第2期2013年4月Vol.13No.2

Apr.2013

2013年第2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程相关的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组织机构和制度与机制等实现条件构成的网络体系[3]。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主动承担碳减排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有效整合区域低碳创新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特征解读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一般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如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发展水平和运行绩效,主要取决于系统与环境、主体要素与资源配置、运行机制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主体要素互动的效率与程度,取决于有关区域低碳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制度安排、政策法规、创新文化等发展水平与相互作用。与一般性的区域创新系统比较,同样具有多样性、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客观性、自组织性、开放性、根植性等特征。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作为面向低碳要求的区域创新系统,也有区别一般性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基本要求。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影响,决定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以下基本特征。

(一)多样性与差异性。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基于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包括区域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与历史特点、经济发展状况、技术基础、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会表现出多样化的低碳创新活动和低碳创新效果,低碳技术创新会表现出多样化的起点、阶段、内容和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因而,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具有多样性特征。在不同的区域因为其文化传统、生活模式、价值观差异,对于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也表现出多样性。由于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与效果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正是因为创新能力和创新效果或者效益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使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平衡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二)整体性与层次性。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与偶然堆积,而是各要素通过非线性的交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发挥1+1>2的系统功能。低碳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基于低碳要求,系统内各要素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知识、信息、资金、人才等的交换与流动,存在着有机的交叉的相互关联,使系统呈现出单个要素所不具备的整体性功能。低碳技术创新是创新要素的互动学习的网络化过程,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不同形式的能力、知识、技术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与反馈过程,是区域内企业与其竞争对手、上下游供应商、合作伙伴、科研院所、中介组织、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关联的系统过程,各要素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运行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整体性还表现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层次性。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层次性指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地位、作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对于不同的区域范围而言,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低碳创新系统,从企业、产业、区域、跨区域层面,可以分为企业低碳创新系统、产业低碳创新系统、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和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或全球低碳创新系统等。从不同行业划分,可以分为不同行业的低碳创新系统,从不同的行政区域而言,可以划分为不同行政区域的低碳创新系统。这些层次有的是纵向的上下等级关系,有的表现为横向的并列关系。

(三)客观性与自组织性。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自身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环境系统。这些客观存在,决定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存在的有序性、稳定性与合理性。首先,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组织结构是客观的。其构成要素包括低碳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系统要素,各要素之间以低碳技术创新为目标,构成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复杂系统,低碳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所有要素的合作与支持,任何要素出现问题,均影响低碳创新的功能发挥和创新能力提升,因此低碳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客观存在的,要素之间的合作与组织规则决定了低碳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式。其次,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内外部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低碳创新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体制、法律制度、政府政策以及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外部环境变量的不同程度影响低碳创新系统的资源获取、知识流动、技术扩散等,对低碳创新活动的开展与创新效率的提升产生决定性或支配性的影响。最后,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也是客观存在的,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是关于低碳技术、知识、信息、能量的流动过程,是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在各要素之间的传导、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客观性决定了区域自身的特色与发展模式,决定了区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主导结构模式与动态发展要求。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客观性也决定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要自成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组织性和稳定性功能。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正是通过系统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整合低碳创新资源,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功能,并且使这种功能在系统内部自发、持续地产生,形成低碳创新的自组织动力,形成连锁反应机制,形成系统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促进低碳创新系统的“环境污染——

—低碳创新——

—节能减排——

—治理污染”的良好运行状态,更好地实现低碳创新系统的节能减排功能。

(四)开放性与根植性。从环境层面考察,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是基于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而提出来的。因此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并反过来影响和调控环境的开放性系统,这种开放性表现在自身结构的动态变化,也表现在系统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动态变化。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必然要求区域低碳创新系统能及时接收和反馈外部高碳环境的约束,能及时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能及时通过自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能力。从国际层面考察,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必须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响应机制。从网络层面考察,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基于低碳要求的区域创新网络,是由区域区内各个创新主体在低碳技术、制度创新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联接、合作、交流而构建的开放性网络体系。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同时也能通过开放性地吸收各种资源,进而嵌入到本地社会网络之中,从而具有本地特征的根植性,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的良好互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主要结点是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创新主体,如本地化的企业或者员工、本地化的消费习惯与文化模式,与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等,这些要素均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特征,通过结合,实现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对本地文化的嵌入和根植。这种根植性往往具有隐性知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2期2013年

识特点,低碳创新主体也通过这些具有根植性的文化资本和隐性知识的潜移默化和“学习效应”,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外部化和显性化,提高创新的合力、效率与竞争优势。

(五)低碳性。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区别于一般的创新系统,主要是基于低碳经济为中心的创新系统。低碳经济区别于传统的“高碳”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4]。因此,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是以低碳经济发展为中心工作,以低碳技术、低碳制度、发展模式等方面的转变与创新为重要特征的系统建构。一方面,围绕低碳技术研发为中心工作的系统构成,实现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技术推广、低碳技术应用、低碳技术转化为创新系统构建的核心目标,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社会构建。另一方面,通过低碳技术和制度、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即通过多个层面的要素整合与系统创新,不仅在要素、资源、能源消耗等方面尽可能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而且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产业结构、制度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和系统革新,实现整个区域系统的节能减排和生态关系的构建,对其他区域形成低碳示范作用和低碳创新竞争力。因此,可以说低碳性是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本质特征,不仅包括低碳的技术创新,更在于各项促进低碳的制度、文化、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关系创新。

三、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的政策选择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和区域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发展要求,提升区域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是基于企业低碳创新系统、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并为国家低碳创新系统和全球低碳创新系统构建提供重要支撑和实践基础。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理论研究和探讨区域范围内的低碳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结构、功能、环境、主体、资源配置和运行机制等一般规律,也是国家低碳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强政策扶持和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空间层面的功能互动。从空间范围和层次性考察,一般而言,将区域定义为国家内部的若干行政或者经济区域,则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国家低碳创新的子系统,在层次上区别于宏观层面的国家低碳创新系统,属于中观层面的低碳创新系统,国家低碳创新系统是在地域空间上由若干开放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在整个低碳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位置[5]。层次上的差异还表现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在符合国家低碳技术创新标准和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必须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禀赋、能源瓶颈、环境压力等特征,选择重点技术领域和主导产业进行低碳创新。当然,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要立足和服务于国家空间层次上的战略需求,要服务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任务。以英国、日本、丹麦等发达国家为代表,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已经先后将发展低碳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6]。因此,中国需要加强国家层面的低碳技术创新战略定位,通过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助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并以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互动,实现低碳创新系统的建设与跨越发展。

(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产业结构布局与完整性考察,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结合本区域资源禀赋特征而形成的某些重点技术领域的低碳创新和低碳产业布局,这些技术领域和产业符合本区域资源、经济、能源、人才等发展要求,能形成本区域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因此产业选择和技术领域突破有所侧重。从全国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分区域的技术、产业布局,促使各区域互补、联动,共同提升国家低碳创新能力和国际低碳竞争力,在产业结构的布局和选择方面要强调全面性、完整性和战略性。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国际地位、国防安全、外交等方面的基础科学、技术领域、产业分布,需要强调创新系统构建的完整性。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要服从国家低碳创新发展的战略需要进行选择。低碳创新系统构建要从整个国家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全局战略出发,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国际减排责任承担的高度出发,既要对有竞争力的产业和区域进行重点投入,也要对弱势产业和区域进行保护和扶持,从均衡性和完整性的角度进行投入与发展。从国家整体产业布局、产业竞争力提升等层面,规划各个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的功能分布、产业定位、结构优化,实现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产业优化升级功能,也促进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和整个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需求。

(三)实现低碳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流动、配置与整合,与国家低碳创新系统比较而言,存在流动性的差异。国家或者跨区域范围的资源流动一般要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禀赋、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制约,受地方保护主义、转移成本、空间距离的约束,资源流动性较差。而在本区域范围内的资源、信息、知识、技术等方面的流动比较频繁和便捷,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有利于本区域内的各种创新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本区域范围内的低碳创新技术、知识、信息及其他资源的流动,有利于产业和资本要素的集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这也是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重要原因所在。在严峻的能源供应和气候变化形势的挑战下,在国家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建立与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是迫切的,而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低碳经济要求每个国家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7]。因此,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政府主导作用,需要国家在政策、财政、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加强整合与流动,促进低碳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形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建立与运行的强大资源支撑和发展动力。

(四)增加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基础研究即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加强低碳科技的基础研究,低碳科技基础研究是低碳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低碳技术进步与产业化的重要动力源泉。低碳科技基础研究主要包括科学家对于低碳科技创新的自由探索和国家低碳发展战略任务的定向性基础研究;对低碳科技基础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的采集、鉴定、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基础性工作。国家在加强低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承担主导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更加依靠持续的科学创新,依靠基础研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节能减排步伐、促进低碳创新发展,离不开国家对低碳科技基础研究的重视与投入。区域在低碳科技基础研究中作用突出,但相(下转第35页)

2013年第2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上接第30页)对国家而言,其创新地位和技术领域有所侧重和选择。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主要着重于低碳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特征和产业方向,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支持一些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低碳科技基础研究项目和低碳科技基础学科的发展。国家应该根据区域差异和国家整体基础研究的需求,整合各层级科研院所力量,加强低碳科技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实现区域之间的强强联合,引进再吸收和再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低碳科技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研究相结合,实现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和低碳技术提升与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气象出版社,2007:2.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 (11):79-87.

[3]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基于技术预见的视角[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6):98.

[4]葛小芳、傅正华.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J].价值工程,2011, (13):6-7.

[5]张宁、陆小成、杜静.基于节能减排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协同激励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3):29-32.

[6]王靖宇、史安娜.低碳技术扩散中政府管理的国际经验比较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5):19-22.

[7]黄栋、胡晓岑.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政府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4):100-104

好”、“五带头”;在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中,广泛开展“三亮三创三比三评”活动。

(三)围绕建党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是认真做好表彰工作,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积极向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和长沙市委推荐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二是开展了建党征文、唱红歌和党史知识竞赛活动,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确保了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四)深入开展廉洁自律工作。坚持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实施中层以上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活动,如组织领导及党员干部观看警示片和教育片,以提高党员干部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意识。

(五)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公司开展了“十二五”交通杯劳动竞赛;物流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以“六赛”(即“赛成本、赛产量、赛质量、赛安全、赛纪律、赛精神”)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实现了吞吐量和收入超历史纪录。

(六)加强对群团工作和计生工作的领导。公司团委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切实履行服务青年、服务港口的职能,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计生工作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这一中心任务,加强宣传教育,提供优质服务,整体推进公司计生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上级计生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

结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湖南长沙新港有限责任公司多年的经验表明:企业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团结拼搏,才能破解难题;只有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同舟共济,抢抓机遇,才能争创一流。企业必须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妥善处理内部遗留问题,营造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才能开创新港公司健康稳步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毛晶莹.中小航运企业的竞争策略分析[J].经济前沿,2004,(09).

[2]张胜,路风.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J].世界经济,2003,(09).

[3]陈武仁.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职能作用[J].现代商业,2010,(10).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进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进展的产业结构格局。本章研究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它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第一节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一、技术创新的由来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制造性劳动及其成果。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从技术变革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阻碍方面进行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制造相对剩余价值“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②。资本家通过使用新机器以降低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利润,这实际上确实是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这是技术创新的本意所在。· 受马克思创新思想的阻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于1912年在《经济进展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看成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猎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他还提出了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生产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发新的市场;

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采纳新的组织方法。 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进行新的认识,不仅深化了技术创新的概念,而且衍生出“社会创新”、“制度创新”等相关的概念。例如:德鲁克 (P.Drucker,1909一 )从治理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给予资源以新的制造财宝能力的行为,并以此把创新划分为制造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和制造社会价值的“社会创新”;诺思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制度创新”,认为经济进展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过程。 技术创新对经济与社会的进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日本把“技术创新”翻译成“技术革新’:,认为“技术革新确实是开发新技术、制造新产品,它应是包括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我国沿用“技术革新”概念直至90年代初。1995年,随着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为回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进展的动力。”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又进一步强调,要把建立、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1996年,国家科技部等单位实施了“技术创新示范工程”。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进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从此,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迅速进展。 二、技术创新的本质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摘要: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坚实基础,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地域关联、结构关联、功能关联与目标关联四方面的紧密联系。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表现在: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有利于加快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依托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思路为: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产业集群整体的创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对策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区域创新体系是相对于国家创新体系而言的,是创新体系的两个层面之一。1992年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菲利普?库克(Philip Cooke)首次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在此之后,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加,研究领域涉及区域创新环境、企业创新行为及创新支持体系等方面。一般而言,区域创新体系是以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互动创新网络系统,服务于知识、技能及新产品的创造、储备和转让。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面向市场的科技资源;不断衍生和壮大的机制灵活的新型企业;新的经济政策和政府治理。 2.区域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网络系统,有其系统目标,即通过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增强区域竞争力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从而保证了区域内经济增长的质量;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高科技创新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区域内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第三,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利于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催生区域内的新产品和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第四,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加速了技术扩散,产生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分析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及其相关联产业的众多企业和机构基于专业化协作网络,在相邻近的地理范围内集中而形成的空间聚集体。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是产业组织发展的新形态。产业集群的产生形成了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它把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聚集起来,联合成在更大产业与区域范围内进行的集体创新行为;并且通过整合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资金、设备、管理、培训等因素,形成集群整体创新优势,从而成功提升了产业、地区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从区域创新层面而言,产业集群实际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摘要: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创 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区域创新系统的成熟度等方面,主要的评价方法一般是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DEA等方法及相关的改进。进一步的评价,需要从区域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Harmony)、创新能力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成熟度(Maturity)三个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体现系统的演化本质与整合。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是根植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 中的,以、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与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按照知识生产、孵化技术、技术扩散、技术使用为主线,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按一定的秩和内部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结构并有助于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络系统。区域经济 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绩效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区域创新系统失效的关键在于创新系统发展的有效性、成熟度和协调性不足,导致 知识、技术生产、流动溢出成本加大,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能力。因此,需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支持。虽然自1992年P. N. Cooke提出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开始,国内外关于该系统评价的研究便受到理论界的关洼,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采用的区域创耨系统评价方法也不同,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区域创新系统理 论的深化研究与区域创新系统有效性提高提供理论基础。 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评价、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创新系统的发展进行成熟度的评价。 1.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创新能力的评价

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企业科技创 新政策介绍 郭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

主要内容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宏观环境 ——从宏观上认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框架及重要作用 ——国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框架 二、企业运用科技政策的关键环节 ——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技术领域 ——科技项目的论证与阐述 ——一般性程序 三、若干重点政策解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相关财税金融政策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宏观环境 对技术创新的宏观认识:一场以企业为主,但单个企业绝对打不赢的战争

国家创新体系简介 ?1987年,英国学者弗里曼率先使用“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创新系统”成为各国推进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策工具。 ?目前国内一般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

?(一)宏观调控与研发组织架构 ?合理的国家创新体系框架,首先应当包括结构合理的宏观调控与研究组织架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 ?包括政府宏观管理、科技投入、科技计划管理、评价监督、奖励等。政府要围绕重大战略目标,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政策环境,创造并引导市场需求;制定标准,行使评估和监督等职能,使有关部门、地方在研究开发活动中协调一致,提高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论文内容摘要:在界定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概念时,应全面考虑不同行政区划的地理邻近性、产业关联性,本文基于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与跨行政创新体系的辩证关系以及借鉴美国、日本的都市圈模式等因素,对跨行行政区创新体系进行研究综述。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行政区域跨行政区域创新创新体系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域的,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这种创新体系往往加强了行政区域意识,人为地隔断了创新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主体与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在区域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从而降低了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与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现状 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如Saxesonian(1994)等强调的区域都是特定地理、历史、文化因素的区域,如硅谷、麻省128号公路,并不以行政区域为重点。但在我国,国内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多偏重于行政区域单位评价之上的城市竞争力分析,打破行政界限进行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很少。根据Kaufmann 和Todtling的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障碍之一,是占优势的市场与互动空间处于区域之外。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邻近地区的创新主体联系与合作的加强,一些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创新合作,增强大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必须加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研究(龙开元,2004)。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核心特征 (一)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龙开元(2004)认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是指跨行政区划的一种区域创新体系,是由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以及政府在具有统一创新环境下相互作用,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一种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创新体系。如跨二省一市的长三角10多个地区组成的创新主体间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与合作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的设计报告 摘要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用来更好的理解区域内创新过程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其与外界的联系的分析途径。由于传统的经济手段主要集中在市场上,所以其代理人在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对体制框架,包括非市场型的公共机构及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都有极大的忽视。由于这些异购代理商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存在内在联系,另外又缺少一个共同的目标函数,所以这种方法的描述性大于分析性。本文概述了来自成功的创新集群和区域的案例研究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设计原则,这些区域包括美国硅谷,德国音频谷和北京附近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些由努力而得来的经验是:一般情况下,这些创新体系远远超过传统的研发框架和新兴技术,但是也强调了创造一个新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包括在创新业务基础设施方面和两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的产生与将全球市场上的知识转移到生产环节的区域链接方面。新知识的创造往往集中在高科技创新领域,这些领域是大科学,其区域比较优势在知识创造成功企业方面的执行意味着在全球市场销售新产品和服务。这已成为中央的一个长远的区域创新系统设计目标。它还明确指出,在世界上少部分地区,必须要达成一个临界质量,这一策略才可选。然而,面临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欧盟成员国必须接受欧洲研究区遵循这些方针,以获得在全球范围内长期的区位创新竞争力。否则,欧洲研究区就会落后于其他卓越的国家。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比较优势,创新全球化。 JEL代码:O2,O31,R11,R58,L52

引言 异购代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一个全面的创新态度,这一态度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得到发展性的考虑。这与熊彼特的观点相反,他是一个独立企业家(熊彼特1934年),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个创新的鼻祖。在上个世纪,创新过程受到良好的组织以减少个人的重要性,比如创新过程中的独立企业家,比尔·盖茨,或者史蒂夫·保罗·乔布斯。这不是说企业家和创业精神不是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而是说他们需要其他的代理商来补充完善。 时下,一个更好的理解是:一般情况下,要成功的创新并在市场上执行以取得重大可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些严重依赖于某个人的公司和区域创新系统,一旦这个人将来离开了,会非常容易受到打击。 创新体系的方法同样与传统的方法形成对比,传统的方法是一种发明,创新然后引入市场的线性程序。这种方式强调线性顺序并极高度偏向于供应方。这供应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必要的需求方。生产职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像解释变量一样象征了创新指标。(见纳德里,科恩,普鲁查1986)。即使这一功能被分解为第一阶段研发功能,或者知识函数和第二阶段的生产功能(见阿洪,豪伊特1992年,格罗斯曼,赫尔普曼1991)也不能改变一种指责,即忽视创新作为互动和学习的过程不能够完全的由这一形式化体现出来,因为这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是常见的。系统演化与协同进化不能很好地适应递归函数的线性因果关系的框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异构代理商之间存在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公司,政府机构,客户,如独立研究机构的外部合作伙伴等)。 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之外的方法 将创新剖析为供应方创新与需求拉动创新(见斯通曼1995)忽视了在创新过程中双方的相互交流的必要性。即使付出努力,复杂的交织活动也不能由对所有的必要因素缺乏完整的理解的个人掌控。成功的创新通常是创新团队的努力结果,他们通过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完成特定目标。 这些创新中涉及的不同实体(公司,研究机构,如大学、政府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融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体系,旨在促进和提升创新。这一区域系统往往在没有中央策划者时表现出应急行为,这些策划者设计和控制系统,能够足够确定地预测其行为。通常,相当的不确定性要作为体系中的部分得以流通取决于其所有部分的知识不完整性,以及在合作创新以实现其特定功能和刺激性结构方面的努力。通常情况下是与类似生态创新体系的这些体系中产生的创新过程对照的。 区域创新体系的目的和范围:超越简单的任务取向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也不同于定向任务创新组织的概念,比如传奇曼哈顿岛项目。在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下,为区域创新寻求一个现实的目标是区域创新体系设计过程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通常情况下,在定向任务项目中如曼哈顿岛项目,有目标的创新在一个创新体系内的定义都不是很明确。通常特殊目标必须首先经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定义。一些协会应用SWOT分析法体现了当下的区域能力必须被考虑在内。此外,区域创新体系解决了整个区域的具体创新活动。硅谷的创新概况是不仅仅要完成简单的任务,如开发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或者单一技术,而切要促进半导体在这一领域达到创新的世界前沿水平。(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萨克森尼安,1994,2006) 如果在此环境下不能完成区域可用资源的储存和区域创新体系协会的可实行目标的讨论,创新体系的设计将缺少足够的基础来实现区域功能。 创造一个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十个方面 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认证硅谷产地的是个有利元素。及: 1有利的游戏规则硅谷在独特的美国创新体系和企业精神中运作。国家制度由法律,法规,证券,税收,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产业经济学论文 题目: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苹果公司为例 姓名:郭庄靖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金融 班级:金融092 学号: 2011年12月15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以苹果公司为例 金融092 郭庄靖 摘要: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也需要关注是否适合自身发展。我们以苹果公司为例探讨苹果公司是如何进行自身的技术改革,让企业发展到IT产业的龙头。 关键词:技术创新发展苹果公司 技术创新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经济发展观,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不能把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或单纯的技术活动,而要正确把握技术开发、工程化、商业化应用和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全过程。正因为如此,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是各类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 苹果公司自1977年成立以来都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运用创新性模式经营,自己有着一套自己的经营模式。手机最早是美国IT巨头摩托罗拉公司发明的。到本世纪初,世界手机生产巨头确立,我国手机生产商也达20余家。在这一背景和市场格局下,投资研发和生产手机,无疑隐藏着巨大风险,在如此白热化的竞争中,很难想象有人会中途冒险进入这个行业。 然而,2007年,乔布斯发布了iphone,之后就成为炙手可热的街机。归根到底还是产品的独特性与不间断的创新。包括iphone在内的ipod、ipad,苹果的每一款产品都可以视为艺术品,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苹果一直在坚持创新基因,路径没有大的改变,但创新的方式在改变。从最早的技术导向型创新,转到了今天的价值创新,这是商业模式的改变。最突出的例子就是iPod与iTunes。回顾历史,1999年三星就已开发出MP3,而iPod直到2001年才出来;1999年美国东北大学学生 ShawnFanning开发出Napster,可以免费下载音乐,苹果在此创意推动下与音乐发行公司商谈,最终推出了iTunes。虽然这两样东西都不是苹果首创的,但苹果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产品+内容”的组合,实现了价值创新,很好地构建了一个双边市场,使产品连接两边不同的用户,本身做成了一个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随着一边用户的增多、价值的体现,会导致另外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无论是iMac、iPod,还是iPhone、iPad,你会发现苹果的产品一边连着广大消费者,另外一边联系着应用程序开发商。这样一个平台建立起来,既有跨边的网络效应,也有同边的网络效应,很多人看别人用iPhone,就有一个追随效应。由于网络效应的作用,成功的平台享有递增的规模效益。所以说,今天苹果的创新不是仅仅着眼于产品,而是把产品做成一个平台。随着使用苹果产品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做应用程序开发的人也越来越多,当然聚集效应就出现了。由此,它的颠覆性创新的生态系统就构建起来了。 从“让用户容易使用、乐于接受”到“塑造用户新的使用习惯”,可谓苹果对“技术创新”和“技术领先”的独到理解。“用户体验”的另一层含义是审美:独特、精致的产品设计,让人产生审美的愉悦和“炫酷”的感觉。乔布斯深

有关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有关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要:“中部崛起”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障碍,提出了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中部战略思考 一、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特征 1.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突出据统计,中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的70%服务于;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支出占70%以上,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之一就是大中型的作用突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据统计,中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有40%左右来自于大中型,而东部地区仅为30%。与大型的主导作用相比,中部地区的中小的发展则明显滞后。以民营为例,20XX年,中部六省的民营科技总数为23808家,占全国总数的16.8%,总收入为5475.7亿元,占全年国的11.4%,而东部地区的民营科技数和总收入占到全国的60%以上的分额。 与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相比,中部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创新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是中部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对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承载作用较东部地区更明显、更突出。中部地区高等院校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的比重为10%左右,高于东部地区5.8%的平均水平。二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龙头地位更明显、更突出。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区内现有中50%以上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多是原校办转化而来的,这一比例大大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等省高校校办所占的比重。 2.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非公有制部门创新活力不足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科技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30%,高出东部地区近1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地区科技活动经筹集额的比重为27%,高出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与国有经济“一枝独秀”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却相对偏低。中部地区制造业中,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中科技活动人员仅占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3%,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10%的比重;港澳台和外资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内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最新资料推荐------------------------------------------------------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研究摘要: 通过文献梳理,对创新及创新系统进行分析,提出创新支持系统的概念及结构,从创新网络建设、信息数据库建设、金融、法律、信用体系和市场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创新支持系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的源点是兴趣、好奇、执迷不悟的内在动力驱动外在行为,还是需求、利益驱动的外在行为。 两者一个是个人天生的本性,其创新性具有持续性和坚韧性,而在利益驱动下的创新行为必将围绕市场而进行,其行为具有需求导向、短期性、可变性。 但无论何种创新,如将创新成果进行延展和持续提升,必将置身于某一系统之中,以促进创新行为的不断发生和创新水平的提升。 1. 文献梳理 1. 1 创新的含义创新一词最早由熊彼特提出,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 1 / 10

或企业重组。 [1] 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学者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在 cnki 网以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各类文章达 125341 篇,其中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110016 篇, 2006 年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后,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67984 篇,创新能力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学者们给予其一不同的定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戴维珀金斯博士认为创造力不能被认为是瑟缩一脚的个别学科,应成为历史、科学、文学、文法,甚至拼写的一部分。 海纳特博士等一般把创造力理解为某种能力、力量和才能,表达为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的幻想力(庞国斌, 2004)。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视创新能力是本我欲望的升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普通人的创新能力完全是由创新人格所致;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 吉尔福特认为有两类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关,第一类是发散思维切片,包含了与发散思维有关的所有智力成分,第二类与转换有关,是一种基于一种体验而产生另一种新形式的能力,转换是智力模型中产品纬度的一部分(姜丽华, 2007)。 我国目前所强调的自主创新有三种实现形式: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谈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要求和途径 1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条件和要求 1.1创新需要理论指导和知识支撑,需要进取精神和科学态度 创新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创新行动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奢谈技术创新就好比是盖空中楼阁。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克服一切困难,勇于解决任何复杂的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科技成果;要求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掌握各种新的知识;创新还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技术创新才能脚踏实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2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具备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自身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主动行为。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创新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企业的创新者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它包括企业的研发人员、企业家、一般管理者、技术人员等。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体现出的思想意识、管理素质和组织才能的一种综合表现,本质是一种锐意进取、勇于挑战的创业冲动。 1.3要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具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创新构思的形成、开发设计、中间试验直至生产管理等环节组成的连续过程,它要求企业必须按技术创新的目标建立快捷、高效、既充分发挥各部门功能,又能实现整体协调、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以及最佳配置企业资源、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员工创新积极性、能动性的管理方式。所以,创新的机制和管理是企业能否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1.4开展技术创新,要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实事求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上,都要量力而行。我们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上主要以应用为主,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方式,共同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节约技术创新的成本。 另外,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谨防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脱节。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企业原有的技术资源,防止不切实际的“变革”和由此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要努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收入。 2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 2.1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创新意识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技术创新,实施“科教兴企”战略,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位员工认识到“技术创新是明天的饭碗”,形成人人关心科技进步的氛围。 2.2面向市场,结合实际开展技术创新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技术创新主要应该在施工技术集成化等方面进行努力。应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结合自己的特点确定科研攻关项目和引进先进技术,为把我公司建成综合发展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而奋斗。 2.3重视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大力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在人才使用中,大胆启用年轻同志到重要技术岗位任职,并通过科技研究和攻关,锻炼科技队伍。给科技人员在生活、工作上创造有利条件,制订有关职称晋升、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极大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2004年2月2日) 进入新世纪,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成为赢得竞争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面对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我省必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开放的创新体系,增强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建设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紧迫性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道路。跨越的标志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而且决定着其长期经济发展的能力,预示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我省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而从

总体来看,我省科技创新体系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明显下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结果显示: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居第19位,比2001年报告的第14位下降了5个位次,与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也是下降幅度比较大的省份之一。报告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分为五个集团,河北省居第4集团。其中,第一集团是北京、上海;第二集团是广东和江苏;第三集团有山东、浙江、天津和辽宁;第四集团有福建、陕西、湖北、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重庆、四川、吉林、河北、安徽和甘肃;第五集团是广西等剩余的10个地区。与先进省市相比,河北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偏弱。不仅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湖南、河南、吉林等地区。 其次,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近5年持续下滑。自1997年至2001年,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分别为16、17、18、19,、21位,连年下滑。从长期来看,这对我省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会造成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 要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二)必要性 加强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紧迫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成果显著。对区域创新系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结构、政策、评价、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 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是英国学者Philip Cooke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1996) 一书中,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David Doloreux 等(2003) 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活力,它包括企业与“知识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密切关系,这组成一个支撑性“知识基础设施”;二是区域作为一个政体,可以通过某种治理安排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为此,区域可被视为一个学习“实验室”,并要形成地方性互动网络,它包括广泛的企业团体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创新。 陈德宁、沈玉芳(2004)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利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利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 文兴吾(200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产业区域内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现实条件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是由相关社会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中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联系、互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引进、使用和扩散新技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国内大量的文献中发现,对于国外的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在中国的翻译主要有二种:(1)区域创新系统。(2)区域创新体系。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都一样,只是翻译不同。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国内外有不少文献对它进行了界定,但不同学者在界定区域创新系统时具有不同的创新观点,导致现在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还没获得一致的看法。从上面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③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互动,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④创新主体通过创新( 组织和空间) 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产生影响。⑤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WiigH,WoodM,1999)。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全球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日趋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逐渐增强。在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面前,技术创新己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而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稳定成长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中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这些新兴的中小企业拥有充沛的活力,与正处于改制阶段的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对市场的适应性更强,创新更有动力。截至200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既。我国GDP的5.既、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叽、税收的46.器以及出口总额的62 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繁荣昌盛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体制改革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量的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在大学、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而这些科研机构不具备将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权力与能力,导致了大量的创新成果无法在实现其最终价值。反观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规模、技术的限制,自主创新的能力较低,以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为技术创新主要模式,对技术转移的依赖性很高。

中小企业对各类科技成果的大量需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大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而中小企业在吸收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从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组织企业的研发工作,促进了科研体制的改革。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摘要: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区域创新;农村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8)08 ― 0021― 05 对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主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国际国内状况作一粗线条的陈述,归纳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它引入经济增长的分

析。英国的库克则是最早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理论和实证研 究的学者。通观库克等几十位学者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为: 1 提出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库克 (1998)认为,区域创新就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 1996 年,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 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 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加拿大 Doloremx(2002 ,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 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 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 产生、利用和传播。 2 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构成。魏格(Wiig,1995)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 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 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 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3集群布局――勾画了区域创新的空间结构。佩鲁的 增长级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和集群理论表明:创新型企业 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是区域创新空间结构的常态。波 特(1990) 认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一)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一)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 论文摘要:由于区域创新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因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尚缺乏统一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在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该问题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1溯源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区域创新系统结构 早期的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认识,多来源于对西方国家创新系统的借鉴,典型的当数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创新系统模式的套用。 套用美国国家创新系统模式的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在结构上一般分为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区际(国际)互动5大部分:①创新执行机构——指企业、大学、国立科研机构、中介机构;②创新基础设施——包括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③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源和资金;(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⑤区际(国际)互动——是指区域创新系统应参与区域之间及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包括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区际和对外贸易。 套用经合组织(OECD)国家创新系统模式的学者认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此外,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介机构则是创新系统中的主体。他们把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对待,其四大要素包括:①创新动力——指企业以及影响企业创新的直接动力因素:②转移因素——是指影响企业了解和传递创新信息的人文、社会、文化因素;③科学和工程基础——是指已积累的知识和科技机构,包括大学、基础研究、公共R&D机构和技术培训系统等:④环境条件——是指为创新提供规则和机会的体制和结构因素,包括国民基础教育、通信基础设施、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还有一些学者套用国家知识创新系统的模式,将区域创新系统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应用和知识传播四个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新的科学知识的创造、扩散和转移: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新的技术知识的创造、扩散和转移:知识传播系统是由教育与培训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等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和信息,培训创新人才:知识应用系统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系统,而是吸收知识、储存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社会机制,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新知识的应用、储存和扩散。 2我国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主要认识 国内最早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学者王稼琼等认为:无论是国家的还是区域的创新体系在结构上主要都是由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组成。创新执行机构指企业、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咨询与中介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国家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自然资源和资金。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王稼琼等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理解实质上还是套用美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模式,并且没有考虑系统的开放性。 冯之浚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及环境要素等,其中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一种误解。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系统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外在表现。所以,将功能要素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部分是不符合系统科学原理的。 顾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层次性或等级性.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可分成多个层次或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