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关院中共党史考研难度分析、考研真题解析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共党史)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一:政治学概论

专业课一:政治学概论

1.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

2. 海伍德《政治学》

3.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4.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

5. 潘维《比较政治学历史与理论

6. 许振洲政治学讲义

7.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

8.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

9.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

10.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

11. 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

12. 王联国际政治概论讲义

13.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

14.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

15. 秦亚青《权利制度文化》

16. 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

17.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

18.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

考试科目二: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专业课二:85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

1. 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

2.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3. 牛军《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外交》

4. 孙岩《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5. 潘国华《香港模式与台湾全图》

6. 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

7. 《世界知识》期刊

8. 《台湾研究》期刊

9. 《台湾周刊《期刊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

恐怖主义的界定

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中处于非战斗状态的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恐怖主义的行为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隐蔽性,其又造成了突发性和任意性。

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1).从逻辑上讲,恐怖主义大多是强者压迫弱者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弱者反抗强者的产物(成本低、风险低、目标广泛、容易组织袭击、可以否认责任)。(2).从社会角度来讲,恐怖主义者之所以要搞恐怖主义,通常是因为他们对一个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绝望情绪和不满情绪。(3).在心理的原因来说,恐怖主义者对自身生活与成就的不满,会造成一特殊的心理状态,即他们存在的理由就是献身于恐怖主义活动。此外团体性也要求恐怖主义者必须以暴力行为保持团体的自尊和合法性。

国内外学界对恐怖主义根源的总结,6点:政治上的不合理、不公正是恐怖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公平、不平衡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民族、宗教、文化矛盾是恐怖主义泛滥的重要原因;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的开放性和民主制度为恐怖主义活动提供了便利;行为逻辑、社会、心理等角度的原因(见上);反抗苏联占领阿富汗的战争使恐怖主义形成了全球网络。

国际社会反恐斗争的努力方向和战略思考:(1)“标本兼治”是所有反恐战略的总体思路;(2)总体思路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但在次序选择上应该先治标后治本,必须选择有利时机在控制局面前提下明确治本的路径和采取切实措施;(3)切实发挥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主导作用,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反恐合作机制符合当前全球一体化与多极化发展趋势;(4)反恐目标必须明确化,不能把反恐工具化。以美国为例的反恐战略目标扩大化,利用反恐问题推进其全球战略、谋求不正当海外利益;(5)转变安全观念,摒弃双重标准,加强国际合作。传统以军备竞赛和军事结盟的安全手段不适应反对日益泛滥的恐怖主义,应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由于狭隘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斗争、民族宗教情感导致的在反恐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是阻碍国家间和地区性

合作的主要障碍。(6)各国应完善反恐立法,加强国际司法合作力度。反恐斗争的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统一界定标准;加强反恐措施要依法适度,不能侵害公民基本权利;(7)在保障新闻自由前提下,大众传媒要树立自我约束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新闻媒体的不恰当做法会加剧恐怖主义的蔓延与泛滥;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国家的防恐、反恐能力。

恐怖主义对国际、国内政治进程的影响:(1).恐怖主义组织影响政治进程的行为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滥杀无辜造成恐怖气氛,间接影响政治进程。另一种通过打击既定目标,直接改变政治进程。(2).恐怖主义对国际、国内政治进程的影响:就国际关系而言,恐怖主义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如斐迪南遇刺引发一战)。当然对恐怖主义的影响也不能高估,因为从长远来看,恐怖活动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历史进程的。不过,在分析恐怖主义的政治影响时,我们也必须注意这样的事实,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恐怖主义有可能成为触发突然事件的导火线(如卢旺达总统遇刺导致政局失控,发生大屠杀)。

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1)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很可能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而这种恐怖主义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是不受制约的。“宗教”恐怖势力的上升,表明国际恐怖主义浪潮已进入了一个暴力日益增大、流血日益增多的阶段,并在将来可能进一步加剧。(2)由于使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放射性武器或核武器等,简称CBRN或WMD)的“超级恐怖主义”,谋求的目的不象传统恐怖主义那样是造成最大恐怖气氛,而是杀死尽可能多的人达到最大的毁灭效应,因此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威胁。(3)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得益于现代信息传播不受国界限制,联系的渠道都是跨国和全球的网络的这一便捷,恐怖主义组织正日益形成一个全球的网络,与传统的恐怖组织是分层和等级的结构相比,这种网络没有居于中心的“伟人”领导,也没有权力的中心,而只有不同的节点,形成松散和分权式的组织体系。与这样的“网络恐怖主义”进行斗争,对各国将是更大的挑战。

宗教恐怖主义的特征:首先,“宗教”恐怖主义通常有不同于世俗恐怖主义的价值体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机制以及道德观念。对“宗教”恐怖主义者来说,暴力是一种神圣的行为,是在履行神的旨意,因此不受任何政治、道德等方面的

约束。显然,“宗教”恐怖主义唯一合法性的来源就是宗教。如果他们认为杀戮异端是神的命令,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大开杀戒。而世俗恐怖主义通常不愿意进行无限制的攻击,他们希望更多的人去看而不是去死。再者,由于“宗教”恐怖主义并不谋求得到民众支持,而只求得到教派自身的支持于认可;不谋求改善目标体系,而是要摧毁目标体系,因此他们很可能并不张扬其目标与宗旨。

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

(1)传统的安全观通常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早传统的安全观看来,实现安全所要保卫的东西,最根本的就是国际的主权地位。(2)一体化与碎裂化。一体化是指全球化过程,即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事务的跨越国家边界的扩展。碎裂化是指现存主权国家的分裂。这种分裂源自民族和宗教冲突。冷战的结束促进了这两个过程,而这两个过程则使得传统的安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3)非传统安全的定义: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于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传统安全威胁而言的,指除此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义、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海盗活动、非法移民、环境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4)非传统安全涉及的范围:a、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家行为体间对抗性的政治军事关系的产物,但它仍然涉及到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b、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是国际安全问题;c、非传统安全也涉及政治军事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如恐怖主题和民族分离所导致的战争。对于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冲突,它主要指其它领域的冲突,如对自然资源的争夺,这种问题并非源自国家间直接的政治军事对抗;d、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合作。无论是金融危机、气候变暖,还是恐怖主义、民族分离,都不是靠一个国家就能彻底解决的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复杂情况决定国家不可能有任何单一的战略选择。针对不同的情况,国家需要有不同的战略。

非传统安全

非传统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简称NTS)又称“新的安全威胁”,(new-security threats),简称NST 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的安全威胁;具体说,是指近些年逐渐突出的、发生在战场之外的安全威胁。

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非传统安全问题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跨国性。非传统安全问题从产生到解决都具有明显的跨国性特征,不仅是某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其他国家或整个人类利益的问题;不仅是对某个国家构成安全威胁,而且可能对别国的国家安全不同程度地造成危害。二是不确定性。非传统安全威胁不一定来自某个主权国家,往往由非国家行为体如个人、组织或集团等所为。三是转化性。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如果非传统安全问题矛盾激化,有可能转化为依靠传统安全的军事手段来解决,甚至演化为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四是动态性。非传统安全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例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某些流行性疾病可能不再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威胁;而随着恐怖主义的不断升级,反恐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主权性。国家是非传统安全的主体,主权国家在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上拥有自主决定权。六是协作性。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强国际合作,旨在将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

安全困境

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会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的不安全感。但是,这样做只能使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不安全。

安全困境出现的条件:无政府状态;国家希望生存。缓解安全困境的条件:国家在增强防御的时候,将进攻型战略和防御型战略清楚地区别开来,使对方得

到明确的非进攻信号,安全困境就会得到缓解,国家之间就可以实现合作。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调整博弈的支付结果,加大相互合作的收益、增加单方不合作行为的成本,加强各方对对方合作的预期期望。

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

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或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这种思潮主张回到早期伊斯兰教,不允许对《古兰经》进行任何解释,反对非穆斯林文化的异端邪说,号召全面实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伊斯兰化”。其高潮是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共和国。这一运动至今仍在发展,其影响日益扩大,特别是在以中东为中心的西亚和非洲广大地区。

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盲目反对西方进步思想,倡导复古倒退,特别是某些领袖提出的输出革命理论和个别组织的恐怖主义活动,不仅无助于伊斯兰各国的稳定和发展,也有碍于世界的和平和进步。

伊斯兰国家

基本内涵是以反对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现代民族国家,主张重建政教合一,贯彻沙里亚法,体现真主主权的国家。表现为:在政治认同上,反对民族国家认同,倡导对信仰共同体——乌玛的认同;在国家权力的性质上,它反对世俗民族的国家主权理论,倡导重建“真主主权”;在政教关系上,它反对世俗的政教分离,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在民主问题上,它反对专制独裁和西方式的民主,主张建立以“协商”原则为基础的伊斯兰民主。

泛突厥主义

其源于沙俄时代受压迫的鞑靼人,其宗旨是要联合从小亚细亚到中亚的所有突厥语系民族建立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它与泛伊斯兰主义结合,产生东突厥斯坦运

动。

犹太复国主义

又称为锡安主义(音译),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其代表人物是摩西赫斯等,是在一种号召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返回故土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政治思潮及其以这种思潮为目标的运动。

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继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后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上,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种姓

源于古印度,印度社会根据人的地位尊卑划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后来还产生了第五种姓即贱民,不同种姓间的人不能通婚,它实际是一种阶级压迫直到现在还存在。

逊尼派

伊斯兰教的正统教派,穆罕默德死后在继承人问题上信徒意见分歧而分成两派。大多数人认为穆罕默德生前并没有制定继承人,同意从先知的年长的忠实信徒中

选择继承人——哈里发。这部分人奉先知的逊奈,即先知的道路行为习惯作为行为准绳和效法的榜样,因此被称为逊尼派。

什叶派

伊斯兰教的一大教派,穆罕默德死后在继承人问题上信徒意见分歧,一小部分人深信穆罕默德生前指定自己的堂弟和女婿阿里为继承人。这部分阿里的追随者因此组成了什叶派,坚持只有先知的家族才拥有继承权并认为阿里以前执政的哈里发都是不合法的。只有阿里及其后裔才有资格作先知的继承人;什叶派政治宗教和政治领袖被称为伊玛呣。

绿色和平组织(运动)

一个非政府性的国际间保护生态组织。1971年由加拿大工程师戴维倡议成立,其宗旨是反对核试验与核军备,反对滥杀濒危生物,反对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并进行一系列宣传活动以唤醒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该组织所进行的活动被称为“绿色和平运动”现有成员100多万,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目前总部设在伦敦。

欧洲联合三级火箭

欧共体首任主席哈尔斯坦曾说,欧洲建设是三级火箭,第一级是关税联盟,第二级是经济货币联盟,第三级是政治联盟。随着欧盟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三级火箭将逐步得到实现。如果最终实现,欧盟将作为一极在国际政治中发挥巨大作用。

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

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其主要内容为:

①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②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④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

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种族隔离制度

特指南非的种族隔离(南非语:Apartheid)为1948年至1990年间在南非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种族隔离制度,Apartheid是南非语引自荷兰语的词,区分隔离制度之意。这个制度对白人与非白人(包括黑人、印度人、马来人、及其他混血门族)进行分隔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给予歧别待遇。1948年被以法律方式,直到1994年南非共和国因为长期的被国际舆论批判与贸易制裁而废止。联合国也认为“种族隔离是一种对人类的犯罪”。

种族隔离的法律分类以四种人为分类:白人、有色人种、印度人与黑人。其中的日本人与华人被视为与白人同等级。

其内容包括如下:原住民土地法与“家园政策”——1971年开始将居多数的黑人移居到南非共和国13%的边陲地带的十个“国”并给予自治权,目标是使其独立;移居的这些“国”的黑人会失去南非共和国的公民身份。但是这些“国”中白人仍然居有政治经济的优越地位。而且南非共和国从1976年到1981年扶植温达、希斯凯、川斯凯与波布纳等四个“国”独立,但都没有被国际所承认。隔离设施法——公共场合的坐位与使用以白人与非白人作为差别。集团地区法——以人种作为居住地区的限制;混种婚姻禁止法——禁止人种不同的男女结婚;背德法——对于恋爱行为的限制与惩罚;其他在医疗、宗教、就职等方面都作出相当的限制。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不但引发国内的反弹与抗争,更引发国际社会的攻击与经济制裁;1989年戴克拉克担任南非总统后,便释放反对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的曼德拉,并且于1990年解除戒严;1991年南非共和国废止人口登记法、原住民土地法与集团地区法,在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政策。

绿党

全球的绿色革命从而引起绿党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在全球的崛起,绿党是提出保护环境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而来的政党,绿党提出“生态优先”、非暴力、基层民主、反核原则等政治主张,积极参政议政,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对全球的环境保护运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绿党是1972年成立的新西兰价值党。绿党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在欧洲扩散,最著名的就是德国绿党。

欧洲大部份的国家都有绿党,除了欧洲之外,已经成立绿党的有新西兰、澳大利亚、北美、非洲。而台湾绿党成立于1996年1月25日。

全球的绿党都有一个特性就是他们提倡生态的永继生存及社会正义。这使得绿党明显地与传统的资本主义派与社会主义派大不相同。第二个值得注意的特色是绿党是由社会运动的行动者组成的,他们代表了政治上的弱势团体或是少数族群。简而言之,绿党是社会运动者的政治延伸。

绿党的四个基本主张

生态永继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草根民主 (Grass-Root Democracy) 、社会正义 (Social Justice) 、世界和平 (World Peace)

影子内阁

指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中不执政的政党。与执政党相对。亦喻指不掌权的人。也叫“预备内阁”、“在野内阁”。190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奥斯汀·张伯伦首先使用这一名词。

影子内阁(Shadow Cabinet)是指某些行内阁制的民主国家,其在野党为准备上台执政而设的预备内阁班子;往往由下议院中最大的反对党领袖,物色下院中有影响的同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这种制度由英国保守党首创,后为一些英联邦国家所采用。

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其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上院与君主非选举产生,下院由选民选举产生。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英国首相,并由他负责挑选本党人员组成内阁。而最大的在野党随之成为正式的反对党,并组织“影子内

阁”。一般来说,“影子内阁”接受政府补助,成员都是有薪水的。我们有时会听到说某某人是“影子内阁”贸易与工业大臣,实际上是说他是在野党负责贸易与工业的议员。

“影子内阁”虽名曰“影子”,但无论从它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实际作用方式来看,还是考虑到它的前途和归宿,都远非“影子”可比。“影子内阁”不但不附和当任内阁,反而以同它争斗为乐。“影子内阁”负责领导下院中本党成员的一切活动,遇到议会辩论时,各“影子大臣”就会踊跃发言,在阐述本党观点的同时,专挑当任内阁的毛病和缺点进行攻击。

“影子内阁”会给当任内阁施加种种压力,其存在是为了促使当任内阁倒台,并最终取而代之。某党在野时的“影子内阁”往往也就是该党执政时的当任内阁,全套班子有时照搬,有时略作调整,但施政方略不会有根本变化。因此,称“影子内阁”为“预备内阁”或“在野内阁”似乎更为确切。

文官制

文官的一种编制与等级排序方法。文官制是国家对政府部门中的文职人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培训、晋升、调动、解职以及管理机构作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文官制即为文官制度。现代文官制度实质是一种较为完善和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

中国文官制度史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为三公九卿,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基本架构自秦朝一直沿用到西晋,直到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选官制度,它始创于隋,

经唐、宋之后逐步完善。科举制于十八世纪对欧洲的文官制度产生了积极影响,并由英国在世界上率先放弃赐官制,首创了近代文官制度。民国时期又借鉴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按照当时国民政府规定,文官官阶任命分为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个等级:一、特任,这是当时文官的第一官阶,由国民政府主席以特令任命。如中央政府的部长、驻外大使等。二、简任,这是当时文官的第二级官阶,由国民政府主席任命。如中央各部的次长、局长、各省的厅长等。三、荐任,这是当时文官的第三官阶,由各主管长官推荐给中央政府任命。如中央各部、局的科长、各省的县长。四、委任,这是当时文官的第四官阶,由各主管长官直接任命。如国家机关的科员。

国际认可文官制度史

资本主义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是以其特定的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关于文官进、管、出的法律制度。目的在于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率。文官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国西汉时的官吏任免制度,特别是隋唐时新兴起来的科举制度。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起源于英国。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依据本国国情制定文官制度,完善发展。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

通常以 1870 年6 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建立,部分满足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国家机器适应和保护生产力发展的愿望,所以很快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加拿大和美国在英国的影响下,分别于1882年和1883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德国、法国、日本长期保留封建官僚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真正确立现代文官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文官制度的同时,第三世界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仿效或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制定本国的文官制度。

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任用制度。②文官的权利和义务。③职位分类。

④考绩奖惩制度。⑤报酬福利制度。⑦人事管理机构。

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特点有:①法治化。各国都设有统一管理文官的机构,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各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文官的法定地位、权力、责任、义务,文官职务常任,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此外,各国法律按一定的标准将所有文官职位进行统一划分和归类,并据此作出对特定职位的要求与待遇,这是对

文官进行科学、统一管理的基础。②知识化和专业化。现代西方文官制度要在法律规定的知识、专业、道德和才能的统一标准下,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任用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录用后进行培训、以确保文官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③讲求职业道德。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因此,各国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要“政治中立”,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依法办事,廉洁奉公,遵守纪律,严守机密,不得经商和兼职,保持文官应有的形象等。

可见,文官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机会均等”、“自由竞争”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官僚制

官僚制是指所有大中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18世纪,当人们首次用“官僚”一词时。把它当成一种新的政府形式,认为公益精神的维护得益于官僚和官员。

官僚制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合理性的高度体现,充分发展的官僚制是一个实施组织管理的严密的职能系统,它把整个社会变成一架非人格化的庞大机器,使一切社会行动都建立在功能效率关系上,以保障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现代社会中,组织管理的官僚制已经透到每一个社会生活领域中,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理性化。韦伯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命运”。一方面它使人们的行动逐渐淡化对价值理想和意识形态的追求,专注功能效率:另一方面无情地剥削了人的个性自由,使现代社会深深地卷入了以手段支配目的和取代目的的过程。

官僚制(bureaucracy)权力依职能和职位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体系。亦称科层制他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后官僚制时代

是一个新的组织时代,它意味着在组织内部和组织周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在组织内部,组织模型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在组织外部,新技术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正在日益改变和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

主要表现是:

第一,组织变迁越来越表现出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的特征,“善治”已经成为判断模型好坏的基本标准。

第二,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出现,“开放性”成为组织的显著特征官僚制体制所治理的公民和官僚本身是反人本主义的,科学管理追求的效率能够服务于人本主义,也能够服务于其他价值。公共管理时代是科学管理的时代,也是服务于人本主义的时代。

第三、政治制度的规范与创新意识萌发,政府组织显示自己能力不再以是否对外国技术模仿、移植了多少为标准政府发展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形象建设,对法律、制度、道德的追求远远超过其他,而把技术的创新交给企业与研究机构来完成。

第四,人事管理从公务员制度时代走向人力资源管理时代就公共部门而言,“人”与“物”两者之间对“人”的研究始终是最重要方面,行政管理时期侧重人事制度的安排,即政治任命制度、公务员制度、集体谈判制度和弱势群体保护行动制度,而公共管理时期重在研究人事管理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其中,寻求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方案成为人事管理的中心。

第五,“虚拟政府”、“e政府”、“数字政府”作为同义词出现,代表着在传统公共部门之外出现了“影子公共部门”,并有能力分担和改善传统的政府职能互联网技术作为一个平台支撑着公共管理虚拟领域的存在,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或者第三部门,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扩展自己的服务功能。

第六、权力“多中心”形成在后官僚制时期,权力中心从以政府为主体的固有的组织形态中开始分解、外移,向非政府机构、非营利机构和其他民间组织渗透,构成新的相互平行的多重权力中心,“集权结构将处于瓦解状态,在政治上(指美国)总统及国会已无关紧要,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将成为最主要的政治实体。

专家型政府"即“技术官僚论”

属于精英理论。技术官僚论”——用以描绘那些依据自身利益,或者根据他们自身的职业规范从事,而非被外部精英所掌控的行政管理精英。技术官僚以实际的科学知识作为权利运用的工具。

寻租

政府运用行政权利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J.布坎南和 A.克鲁格(Anne.Krueger)的论述,这种超额收入被称为“租金”(rent),谋求这种权力以获得资金的活动,被称作“寻租活动”,俗称“寻租”。租金的根源来自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提高而供给却因种种因素难于增加而产生的差价。柯兰得尔中给寻租下的定义是为了争夺人为的财富转移而浪费资源的活动。而克鲁格则认为寻租是为了取得许可证和配额以获得额外收益而进行的疏通活动。

寻租行为的弊端

·间接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一是直接浪费了经济资源,利用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游说的结果,对寻租者来说可能更有效率,但对社会来说没有效率而言。

·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活动或“避租”活动。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对付寻租者的游说与贿赂,需要时间和精力反击。·寻租活动有合法与非法之分。(企业向政府争取优惠待遇,利用特殊政策维护自身的独家垄断,就属于合法的寻租活动;行贿和走私就属于非法的寻租活动。)

三民主义理论

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理论。它的内容是以平民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组织议会,制定宪法,选举总统,以五权分立,避免个人独裁,并吸取美国J.亨

利的单一税办法来实行平均地权。他们介绍了法国 J.-J.卢梭的社会契约论、J.博丹的主权学说、《人权与公民权宣言》,英国J.S.密尔的自由论、J.边沁的功利主义和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启发国民的思想觉悟。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化为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二元经济结构的一般特点

1.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部门高。

2.工业部门的高产出率使该部门的工资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

3.尽管工资率较高,但工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相对较低。

4.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他部门,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

5.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

人权理论

(1)国际社会中,一方面,国家应当相互尊重独立,这是国家主权和不干涉的基本价值;另一方面,国际关系不仅涉及国家,而且涉及个人,不管他们是哪个国家的公民,他们都拥有人权。

(2)在不干涉权利和人权之间有时会有冲突,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这些价值中哪些应当有优先权?如果人权在一国内部受到大规模侵害,能否有一种人道主义干预?国际社会学派对这些问题主要作出了两种回答:一是多元主义(pluralist)的回答,它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认为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授予了主权国家,个人仅有他们自己国家所给予的权利。因此,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原则总是第一位的,国家无权因人道理由干涉他国。二是社会连带主义(solidarism)的回答,强调作为国际社会根本成员的个人的重要性,认为国家既有权利也有义务进行干预,以便缓和人类不幸的极端情况。“这是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如果某个国家因其所作所为而激起人类良知的义愤,局外人即有责任作出反应。”应当指出,近年来西方国家宣称的“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论调与国际社会学派的这种人道主义干涉理论有密切的理论渊源。

发展权

最早是1970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委员卡巴·穆巴耶在一篇题为《作为一项人权的发展权》的演讲中被提出,并立即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支持。1979年,第三十四届联合国大会在第34/46号决议中确认,发展权是一项人权,平等发展的机会是各个国家的天赋权利,也是个人的天赋权利。1986年,联合国大会第41/128号决议通过了《发展权利宣言》,对发展权的主体、内涵、地位、保护方式和实现途径等基本内容作了全面的阐释。1993年的《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再次重申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从而使发展权的概念更加全面、系统。

发展权在坚持个人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集体人权”这一新生概念,

也就是要求各国,各民族都能平等、自由、友好的交流合作,均等的享受发展机会。发展权强烈的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秩序的不满以及对国际公平正义的诉求,甚至透出相当的共产主义色彩,也就很自然的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在人权方面的交锋重点。

《美国独立宣言》

为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当日兹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宣言之原件由大陆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之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此宣言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人权法案》

1787年5月25日到9月17日美国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宪法。这部宪法取代1781年《邦联条例》成为美国的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制宪会议由华盛顿主持,出席会议的共55人,在政治态度上多是保守派,代表人物汉米尔顿。只有富兰克林和路德·马丁两名民主派参加会议。最后通过了联邦宪法。这部宪法基本未提及人民的民主权利,后在群众压力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斗争下,于1789年7月又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1791年12月15日正式生效,即著名的《人权法案》。

《人权宣言》

(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