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合肥大圩镇为例

初步形成林果、蔬菜、水产、水禽和优质稻米五大支柱产业。辖内15个行政村,人口2.1万,区域内主要是农业用地、水域、居民点和中心集镇,还有少量的旅游服务设施用地,教育、科技园区等。

大圩乡村景观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区内农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占了较大比例,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土地利用类型开始趋向复杂。区内景观多样,农业景观、自然景观、社会景观、文化景观富有特色。已初步形成基础农业(;Eb菜、水稻)田园景观区(图1、2)、葡萄园区(图3)、莲藕种植与观赏区(图4)、家禽养殖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十里渔场”(图5)、林荫道与徽派村落等,田园、湿地、高科技农业等自然、半自然景观以及村落等乡土传统文化景观,使这块都市田园呈现出亮丽的景象。

由于突出的自然生态价值和区位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现在的大圩已被作为合肥建设现代化滨湖新城的生态板块,以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保护和改善合肥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使其成为适宜于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的场所。

2大圩镇发展的启示

通过开发和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发展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圩获得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农民经济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乡村景观环境得到改善,已逐渐成为生态之镇、都市农业之镇、旅游之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大圩镇的发展,为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开辟了思路。

2.1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几年前,大圩镇虽有2000多hm2农田景观(主要是水稻田),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村缺少朝气和活力。在选择发展模式时,也

图1菜花飘香

图2一望无际的稻田

图3葡萄满枝

图4连绵的藕塘

图5+里渔场

曾有过2种“路径之争”。因为不管是发展工业还是发展农业,大圩都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最后,大圩选择了发展都市农业,通过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主要有大量良田、湿地),把城郊农业与都市发展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_2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发展现代都市生态农业

大圩作为城市的物质和能源的补充基地,通过依托城市市场、信息、人才资源,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以果品(草莓、葡萄、甘蔗等)、绿色蔬菜以及特色养殖(龙虾)为主的农业结构,引进高新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建立了规模化的葡萄农庄,规模化的塑料大棚(草莓和反季节蔬菜)、规模化的水禽养殖基地和龙虾养殖基地等,突出地方土特产品生产,使传统农业逐步向都市生态农业发展。

2.3开发和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发展都市乡村旅游

乡村景观特有的类型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美学价值和休闲功能决定了乡村景观特有的优势、地位和作用,使得乡村景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可能。根据大圩自身乡村景观的特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建成包河现代农业科技园,形成了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核心区:建成“十里渔场”,形成了大圩农家乐旅游的精品区;通过打造葡萄农庄,形成新农村一日游的主景区。通过“绿色大圩”植树节、菜花节、葡萄节等形式,开展现代农业观光、农家乐和休闲型的生态旅游。在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从单纯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演变为城市休憩度假旅游的场所。

2.4乡村景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

在大圩镇的发展中,逐渐探索出一条新农村建设发展之路。通过开展农业生态保护与农业休闲旅游,将新农村建设实践与乡村景观建设有

效地结合,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乡村景

观生态建设规划和谐共生”1。作为省、市、区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大圩按照“微派风格,现代水镇,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总体要求,对新民、沈福、磨滩等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图6),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3大圩乡村景观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健全乡村景观建设的法规制度与管理机构

大圩在整个合肥市的定位是滨湖新区的生态板块,主导功能是改善城市环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因此体现的是社会效益。基于这一背景,它应该是一种政府主导发展下的公共产品,有别于一般的农业基地。因此,政府对其保护与发展应承担主要的责任。目前大圩发展都市农业采用的是农民散户式经营与企业化经营相结合的方式。为此,加强对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支持和管理力度应是当前一项紧迫的工作。其管理应进

入法制化轨道,通过编制大圩乡村景观建设与保护规划,对乡村的水土、林木、植被、文物古迹保护以及游览、服务、公共交通等设施的建设作出规定和约束。其中,应着重对保护实施的主体、组织架构,规划的编制、建设工程项目审批,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3_2适时地对乡村景观进行功能评价,推进乡村景观规划

适时地对大圩现状景观进行功能评价,就是要通过不同时期乡村景观发展的演进轨迹,反映其乡村景观整体和各组成要素功能的变化,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其环境、生态、美学问题,以便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功能组团设计、景观生态建设等,以最具操作性的方案来规整大圩的乡村环境,建立具有时代感、体现乡土风情的景观整体”】。

3.3保护和加强乡村景观的地方特色

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景观建设不应是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建设,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3方面,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331保留一定范围内的基本农田景观

几年前,大圩的乡村景观是以一望无际的油莱田和稻田给游人强烈的震撼。几年以后,那种独特的美景已不如从前,油莱种植面积开始减少,油菜田(稻田)的整体景观特色在逐渐减弱。笔者曾针对“大圩油莱田是否有保护价值”这一问题对当地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回答价值很大的占162%,价值一般的占227%,价值不大的占35.4%,不清楚的占257%。回答价值~般、不大的达58.1%。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农田是分散给农民进行散户耕种,不是连片集中管理。而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相比经济果林和旅游服务业,油菜或水稻作物的收入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村民就自主地将原来的油菜田改作经济收益高的大棚草莓、葡萄、蔬菜种植和休闲垂钓区。如何在进行产业调整的同时保持乡村的景观特色,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规划与管理措施。对于油菜和水稻这些基础农业,可以规划一定的空间范围实行规模经营,保护这些特色景观,在获得规模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3.32恢复河渠景观,加强水乡特色

大圩地处南淝河西岸,地域内水网交错,池塘、河渠密布。这些池塘、河渠不仅对大圩居民的生产、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控制污染、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乡村旅游的兴起,大多数池塘被积极利用,变成渔业养殖基地,获得经济与生态的双重价值。而很多河渠由于生产功能的下降,导致常年水量较少,水质下降,甚至有些变成了垃圾场,大大降低了其生态、美学价值。因此,综合考虑河渠生产服务功能、生态服务功能、景观美学功能等,充分发挥这些农业“工程水利”的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将有利于图6徽派村庄

水乡特色的进一步形成,从而加强乡村景观的地方特色。

注: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76~79

[2】班茂盛,方创琳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7(3)49—53

【3J张斌,高翅着眼于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区域性景观规戈1浅见[J】规戈l师,2002,18(4).58—60

[4】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J|中国园林,2008(8)16—18【5】刘黎明,李振鹏,马俊伟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J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3)76——80

作者简介:

张华如/女颅士/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与设计(合肥

230009)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合肥大圩

镇为例

作者:张华如, ZHANG Hua-ru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230009

刊名:

中国园林

英文刊名: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09,25(1)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5条)

1.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2(05)

2.班茂盛;方创琳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7(03)

3.张斌;高翅着眼于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区域性景观规划浅见[期刊论文]-规划师 2002(04)

4.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期刊论文]-中国园林2008(08)

5.刘黎明;李振鹏;马俊伟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03)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祁新华.程煜.陈烈.朱宇.QI Xin-hua.CHENG Yu.CHEN Lie.ZHU Yu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规律——以广州市为例[期刊论文]-地理研究2008,27(2)

2.李雷.沈守云.廖秋林.詹文.LI Lei.SHEN Shou-yun.LIAO Qiu-lin.ZHAN Wen乡村景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27(1)

引证文献(2条)

1.刘葆.钟晓鹏乡村旅游为载体彰显都市农业特色——以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例[期刊论文]-科园月刊 2010(2)

2.芦建国.丁海昕新农村绿化规划建设探析——以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为例[期刊论文]-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09324932.html,/Periodical_zgyl200901023.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