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第一章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号)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新形势新阶段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新的《水土保持法》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全面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水土保持积极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巩固天然林草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1.1.2工程建设必要性

(1)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防止沙尘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床淤积等水土流失危害,降低水土流失程度,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

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本质内涵是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生态修复,依靠自然力量,遵循自然规律,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落实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重要举措。

1.1.3方案编制过程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号)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按照自治区引黄灌区大力实施城乡水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的要求,平罗县在陶乐地区选定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作为本次规划的重点项目区。项目区土地及光热资源丰富,水源有保障,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使该区域土地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提升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政府支持,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改变环境条件迫切,提出开展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群众对治沙造林,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要求迫切,因此,该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群众的积极性高。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作,逐步使我县的水土走上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正规化道路。根据《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448-2009)、《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的要求,受平罗县水务局委托,我院设计人员对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和图件,并按照《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等特点,初步确定了各项治理措施及其位置、规模等,并对工程进度、项目实施和工程管理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经过设计人员的共同能力,于2012年2月中旬由石嘴山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了本可研报告。

1.2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1.2.1项目区地理位置

陶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位于平罗县陶乐镇、红崖子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9′51″,北纬38°58′17″~39°00′13″。项目区北至五堆子移民区公路,南接陶鄂公路,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西到203省道,隔山与内

蒙古阿拉善左旗毗邻。东西宽11.0km,南北长14.5km,项目区总面积160.0km2,规划治理面积43.5 km2,项目范围涉及陶乐镇、红崖子乡2个乡镇,9个行政村,总人口17945人,农业人口13514人,规划治理人口9399人,人口密度109人/ km2。

1.2.2项目区自然条件

项目区地形有冲积平原、丘陵、沙漠三种类型组成,属大陆性气候,温带半干旱荒漠区,干旱少雨雪,日光充足,蒸发强烈,冬春季多风,温差大。年降雨量变幅较大,灾害频繁,土壤侵蚀模数2000-5000t/km2。项目区内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 据第二次宁夏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显示,该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45%,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危害,是全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之一。近几年通过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补植林草,造林治沙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治理措施,植被覆盖率已达35%,沙丘及浮沙基本固定;项目区人口密度较小,紧靠扬黄灌溉基本农田,是较为适宜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

1.2.3水土流失情况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60.0km2,水土流失面积72.5 km2,占总面积45.0%,水土流失类型以风蚀、水蚀为主。项目区为半干旱荒漠区,对人和自然引起的扰动十分敏感。多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超载放牧,滥垦、滥采、滥挖等破坏,以及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致使植被退化严重,蓄水能力差,破坏了项目区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在风力的作用下,以悬浮、流动、跳跃、飘扬四种形式搬运堆积,形成沙垄、小沙丘,广泛分布在各种面上,使牧草繁衍能力减弱,品种单一,草质低劣,可利用率低,牧业生产发展呈下滑局面。由于土地沙漠化的影响,造成地域性小气候,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保护程度低,在风力的作用下,农田表层土壤细粒和营养物质被吹走,降低土壤肥力。同时沙化形成沙丘,压埋草场,农田沟渠路缩小了土地利用面积,直接影响着威胁着生态环境及人们

的生活环境,严重阻碍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年来,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非常重视,带领广大群众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治理工作,积极争取各种资金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进行水土保持治理,但因资金、技术方面的原因,恶劣的自然条件得不到根本有效改善。

1.2.4水土流失分区

陶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位于平罗县陶乐镇、红崖子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9′51″,北纬38°58′17″~39°00′13″。项目区北至五堆子移民区公路,南接陶鄂公路,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西到203省道,隔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毗邻。项目区总面积160.0km2,水土流失面积72.5 km2,占总面积的45.0%;203省道向东5km处为界,东西宽2km,南北长14.5km,面积29.0km2, 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区,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0.0%;预防监督区边界向东宽3km,南北长14.5km 面积43.5km2,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规划治理面积43.5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0.0%。

1.2.5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据统计,项目区多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5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13.5%。集中、连续治理过的地区,植被逐渐恢复和浓密,人进沙退达50m左右,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态改观为发展陶乐农业及“大漠旅游”创造了条件。但从项目区大面积紧靠毛乌素沙漠情况看,由于受干旱少雨气候条件、牧业发展需求、土地资源开发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仍很脆弱,水土保持形势严峻,亟待加大治理规模和力度。但我县地方财政困难,经济基础薄弱,国家用于治理水土流失的资金有限,按目前的治理速度、治理方法和治理规模,远远满足不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平罗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治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封育保护,有效恢复植被,

多种措施并举,充分依靠和发挥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还养能力,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

1.2.5土地利用情况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60km2,其中:耕地29 km2,占总面积8.5%;林地13.6km2,占总面积8.5%;荒漠面积77.12km2,占总面积48.2%;草地20.0km2,占总面积12.5%;湖泊湿地1.6km2,占1.0%,难利用地4.8km2,占总面积3.0%;非生产用地(居民点、道路等)14.88km2,占9.3%。

1.2.6社会经济情况

陶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范围涉及陶乐镇、红崖子乡2个乡镇,9个行政村,总人口17945人,农业人口13514人,规划治理人口9399人,4479户,人口密度109人/ km2。2010年项目区人均纯收入4100元,劳动力8958人,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农业种植作物以种植小麦、兼套玉米为主。根据近年来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预计在项目实施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占30%左右。

1.3项目建设的任务、目标及规模

1.3.1项目建设任务

(1)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粮食增产;

(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河泥沙;

(3)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3.2项目区建设目标

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72.5km2。项目实施后,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到43.5km2,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0.0%,效益周期年内拦泥49.5万t,拦蓄径流14.5万m3。

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项目实施后,新增林草植被1200hm2,其中:营造乔木林150 hm2,灌木林350 hm2,封育700 hm2,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74.1%,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林草覆盖率的大幅度增加,将使其成为陶乐地区的绿色屏障,大风及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3、发展地区经济的目标。

使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项目效益充分发挥后增加到4500元,增加400元。

1.3.3项目区综合治理规模

项目区位于陶乐红崖子山沙漠区,水土流失治理难度较大,单位面积治理投入标准较高。根据本项目区建设任务,考虑到投入的可能性,复核确定本项目区的建设规模,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5km2。

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1.4.1设计原则

坚持东部地区,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部地区,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西部地区,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封为主,封禁结合;以改促封、以建促封、以调促封;以人为本,依法管护;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1.4.2工程措施

规划典型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0hm2,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确定各项治理措施配置为:水土保持林515hm2,封禁治理375hm2;保土耕作

430hm2;蓄水池1座,放水口44个,沟道治理48.4km,道路硬化4.4km。

1.4.3总体布置

1.5施工组织设计

1.5.1施工条件

1.交通、水电、道路等条件以及气候、农事活动等因素对施工的影响。

项目区国道、县道、乡道畅通,村公路畅通,具备一定的交通条件,能满足施工材料运输入场的要求,场内运输采用修建临时简易道路解决。区内用电率达95%,通讯率达70%,90%的农户喝上了自来水,施工用水用电基本能解决,个别地方可由施工队伍采用柴油发电机和人工拉水解决。施工中的材料运输、用水用电等十分便利。施工场内临时用地,本着安全、方便、减少青苗损失原则,工程结束后,场内临时用地、施工临时道路,均整理退耕。

2.建筑材料的来源状况

工程建设用的水泥需要到项目区所在县城购买,水砂、卵石、块石在惠农王泉沟拉运,以上材料产品质量必须达到建筑材料规定要求,由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负责检查落实,并造册登记认可后准许使用,否则一律不准进场和使用。

3.当地劳动力的技能状况及施工力量

项目区所在的乡镇都设置有农业服务中心,并配有1-2名专职水利水保人员,从事水利水保工程施工与管理多年,技术过硬,经验丰富。项目区群众也承诺积极投工投劳,区内有劳动力35652个,投劳有保障。

1.5.2施工方法

各项措施的施工方法依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4-2008)执行。

1.5.3施工布置

1.5.4施工总工期和进度安排

建设期内项目总投资233.53万元,形成固定资产218万元,项目维护每年需运行费7万元。当各项治理措施发挥效益后,每年可拦蓄径流15.16万m3,拦蓄泥沙4.43万t,年经济效益可达51.97万元。当i=7%时,经济评价结果为:经济净现值为97.22万元;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1.36%;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36。

从以上结果看,各项指标在国民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如果考虑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带来的间接效益,其效益更加可观。而且该项目在技术、社会、环境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各级政府人民群众对此也非常重视,建议应尽快实施。

1.6水土保持监测

1.6.1监测点布置

按各种立地条件,布设3个监测点。监测点样方大小:乔木林20×20m,灌木林5×5m,草地2×2m。

1.6.2监测内容

(1)林草植被监测

封禁期通过样地逐年监测乔木林生长和郁闭度变化;灌木树种、灌木林盖度、高度、灌幅及生物量变化;草地植物种、盖度、高度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系统分析时间序列,监测数据动态变化,评价生态修复效果。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监测

对项目区典型农户和社会生产、生活及经济情况的逐年连续监测,分析评价实施生态修复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6.3监测时段

封禁第一年开始监测,每年一次,每年9月30日前完成年度监测。

1.6.4监测方法

(1)建立基础档案

(2)植被度监测

(3)植被类型及生长量监测

(4)雨量观测

(5)动物监测

1.7技术支持

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突出表现在治理水土流失上的两个转变:一是从单一措施的分散治理转向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集中治理;二是从单一的治理水土流失转向水保与开发水土资源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在推广过程中,以水利部颁布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标准为原则,做到六个结合六个注重:(1)治理与开发结合,注重以开发促进治理;(2)试点示范与面上推广结合,注重面上推广的规模效益;(3)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结合,注重植物措施的经济效益;(4)小流域治理与发展水利经济结合,注重加强水利产业建设;(5)政府扶持与农民投入结合,注重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建立;(6)开发治理与应用现代科技结合,注重加大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的力度。

1.8项目管理

1.8.1工程建设管理

1.成立机构

该项目主管部门为自治区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建设单位为平罗县水务局,下

设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水务、财政、农业、林业、畜牧和项目乡为成员单位,具体由县水务局水土保站直接负责项目实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与林业局林业派出所、草原站共同组成执法队伍现场监督、检查,加强管护力度。在实施过程中,实行目标责任制。上下配合,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做到一级促一级,措施得力。

2.组织管理措施

(1)全面推行项目工程建设“四项”制度,即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及合同制。县长为项目实施法人,水务局为项目实施管理单位。

(2)建立健全责任制,县政府与相关乡镇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措施,制定考核和奖罚制度,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规范和要求实施,确保工程质量。项目所在乡镇要尽力协作,为项目实施提供地块、劳力等保障措施;加强与项目实施单位的联系工作。

(3)加强管护,县水务局水保站与相关乡镇、乡镇与村及管护员均要签订管护责任书,巩固项目治理成果,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3.施工管理

工程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进行合同制管理。施工单位确定后,应及时组建工程施工指挥部,负责施工、技术、质量和设备管理。

(1)明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建立质量自控、检验体系,制定施工质量管理办法和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2)合理安排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施工场地的布设、施工放线和施工计划等,做到科学管理、文明施工。

(3)严格把握工程进度,做好建设信息管理,按要求及时准确上报联系制度和基建统计报表。

(4)按规定做好工程验收准备,包括设计文件、图纸、竣工报告,竣工决算等竣工资料。

1.7.2运行管理

为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按期完成,县水务局设立专帐,加强资金管理,实行报帐制度,严禁挪用建设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资金足额用于工程建设。

1.8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1.8.1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总概算投资1275.8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76.56万元,县、乡配套285.2万元,群众自筹114.08万元,详见总投资概算表。

1.8.2 分年度投资实施计划

根据工程建设任务及安排,2012年需投资470.78万元;2013年需投资444.33万元;2014年需投资360.73万元。计算详见分年度概算表。

1.9经济评价结论

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 16.0%大于社会折现率12.0%,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23大于1,经济净现值ENPV=130.0万元大于0,该项目经济上是合理的。

1.10项目可行性的结论与建议

1.10.1项目结论

建设期内项目总投资233.53万元,形成固定资产218万元,项目维护每年需运行费7万元。当各项治理措施发挥效益后,每年可拦蓄径流15.16万m3,拦蓄泥沙4.43万t,年经济效益可达51.97万元。当i=7%时,经济评价结果为:经济净现值为97.22万元;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1.36%;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36。

从以上结果看,各项指标在国民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如果考虑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带来的间接效益,其效益更加可观。而且该项目在技术、社会、环境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各级政府人民群众对此也非常重视,建议应尽快实施。

1.10.2建议

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改变当地环境条件愿望迫切,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性高,因此,在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风固沙效果明显,

建议有关部门对该项目高度重视,早日立项解决,逐步使我县的水土走上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正规化道路。

1.11附图、附表

1.项目区地理位置图

2.水土保持特性表

第二章项目背景与设计依据

2.1项目背景

2.1.1项目区地理位置

陶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位于平罗县陶乐镇、红崖子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9′51″,北纬38°58′17″~39°00′13″。项目区北至五堆子移民区公路,南接陶鄂公路,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西到203省道,隔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毗邻。东西宽11.0km,南北长14.5km。

2.1.2自然条件

项目区地形有冲积平原、丘陵、沙漠三种类型组成,属大陆性气候,温带半干旱荒漠区,干旱少雨雪,日光充足,蒸发强烈,冬春季多风,温差大。年降雨量变幅较大,灾害频繁,土壤侵蚀模数2000-5000t/km2。项目区内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 据第二次宁夏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显示,该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45.0%,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危害,是全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之一。近几年通过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补植林草,造林治沙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治理措施,植被覆盖率已达35%,沙丘及浮沙基本固定;

项目区人口密度较小,紧靠扬黄灌溉基本农田,是较为适宜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

2.1.3地形地貌

项目区海拔高程为1090~1100m,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自然坡降由东向西倾斜。地貌由两部分组成,西部为黄河新冲积平原,东部为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地,分布有新月沙丘。

2.1.4水文气象

项目区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干旱荒漠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热量丰富、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夏热短、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8.1℃,极端最低气温达-30℃,极端最高气温37.7℃,日温差12.2~14℃,无霜期年均162d.大于等于10℃积温3303.0℃,年均日照时数为3075.5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5.6千卡/cm2,年均风速为2.6m/s,年均沙暴日数达16.9d,4~5月间风速最大,大于或等于17m/s的大风天数平均为9.1d,主要以北风和西北风为主,约占相同风速次数的64%。项目区干燥度为4.8°,属半干旱荒漠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9.9mm,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6.6%,年均蒸发量为1400~1800mm,表2-1。

表2-1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

雨量(mm)

气温℃

≧10℃

积温(℃)

年日照

时数(h)

无霜

期(d)

大风日

数(d)

平均风速

(m/s)年最高年最低年平均

陶乐镇189.9 37.7 -30 8.1 3303 3075.5 162 9.1 2.6 2.1.5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60.0km2,水土流失面积72.5 km2,占总面积45.0%,水土

流失类型以风蚀、水蚀为主。

自1984年被列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以来,全县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设立了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配备了强有力的技术力量。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先后实施了三棵柳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7km2。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发展地方经济,促使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表土变薄,水分、养分、有机质大量流失,土壤肥力减退,土地生产力下降,单位面积产量大幅下降,当地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由于大量水土流失和径流冲刷,大片土地被沟壑切割的支离破碎,使土地变得越来越难以利用,当地群众失去生存条件。加之,受到当地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素质差、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更进一步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恢复植被盖度,增加林草的面积和质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林草产量,才能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效地解决困扰当地的贫困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2)是改善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多年来持续干旱少雨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项目区地表植被锐减,草场沙化、退化严重,地面覆盖度降低,地表裸岩、水蚀和风蚀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严重失调。这致使当地干旱、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日益加剧。每年春季,大风携带大量沙土进入陶乐城,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夏季暴雨过后,山洪下泄,冲毁道路、淤积路面、阻碍交通、抬高河床,对下游惠农区的道路、房屋、工厂等各项设施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山洪和泥沙经排水沟汇入黄河后,还造成了黄河的淤积,每年入黄泥沙达49.5万t。因此,只有下决心对项目区进行全面治理,提高当地的林草覆盖率,才能为今后彻底改善区

域生态环境,减少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沙尘天气和洪水灾害,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当地生产条件,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沼气等新能源的发展,有效地改善村容村貌,加快项目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3设计依据

2.3.1相关批复文件审批意见

根据平罗县人民政府批复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2008-2020年),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耕地,促进粮食增产;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全县完成90%以上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km2,完成总投资约2.2亿元。

2.3.2相关技术标准

《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448-2009);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16453.1~4-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

《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GB/T18337.1-3-2001);

《小型蓄引排引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16453.4-2008);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

《水土保持术语》(GB/T20465-2006);

《土地利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SL328-2005);

《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及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

2.3.3相关数据来源

《2010年平罗县统计打年鉴》

《平罗县水利志》

《平罗“十二五”水利规划方案》

第三章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3.1项目区概况

3.3.1项目区选择的原则

(1)符合《国家水土保持项目规划》的要求,且在《平罗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所划分的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内。

(2)避免与国家其它生态建设重点项目相互重叠,防止重复投资、重复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央投资效益。

(3)做到突出重点,相对集中。主要面向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需要迫切,交通相对方便,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的区域。

(4)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项目区当地乡镇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高度重视,工作基础好。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投劳有保障。

3.1.2项目区的选择

根据项目区选择的原则,结合平罗县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平罗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技术人员深入初选项目区实地调研,认为陶乐红崖子项目区内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条件较好,而且本项目区与2010年三棵柳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区相连接,结合三棵柳移民项目区和宝五堆子移民项目区的治理成果将促进平罗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群众也对水

土流失治理有迫切需求,各级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表示重视。经综合考虑,项目区选定在陶乐镇、红崖子乡。

3.1.3项目区位置、范围

平罗县陶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工程,位于平罗县红崖子乡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9′51″,北纬38°58′17″~39°00′13″。项目区北至五堆子移民区公路,南接陶鄂公路,东临鄂尔多斯台地1100m等高线,西到203省道向东5km处的南北向的农路为界,隔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毗邻,东西宽11.0km,南北长14.5km,项目区总面积160.0km2(16000hm2),项目区范围涉及陶乐镇、红崖子乡2个乡镇,9个行政村,总人口17945人,农业人口13514人,规划治理人口9399人,人口密度109人/ km2。

3.2项目区概况

3.2.1项目区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项目区海拔高程为1090~1100m,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自然坡降由东向西倾斜。地貌由两部分组成,西部为黄河新冲积平原,东部为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地,分布有新月沙丘。

2.土壤植被

土壤有明显的水平分布及不同地形分布的规律性,淡灰钙土、草甸土、盐土、风沙土是主要土壤,呈带伏铁粉状分布,大部分地表浅层因浮沙覆盖或堆积沙丘。由于项目区属半干旱地带,长年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因素,使原有林木遭受破坏,天然草场退化。现有植被主要是人工造林、天然草场、果园和农作物。人工造林主要树种有刺槐、杨树、沙枣树等;经济林主要有果树、葡萄等,多以零星种植,草场主要生长着白茨、苦豆子、沙蒿、沙米、刺蓬、灯香、盐蒿等植被。

3.水文气象

项目区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干旱荒漠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热量丰

富、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夏热短、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8.1℃,极端最低气温达-30℃,极端最高气温37.7℃,日温差12.2~14℃,无霜期年均162d.大于等于10℃积温3303.0℃,年均日照时数为3075.5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5.6千卡/cm2,年均风速为2.6m/s,年均沙暴日数达16.9d,4~5月间风速最大,大于或等于17m/s的大风天数平均为9.1d,主要以北风和西北风为主,约占相同风速次数的64%。项目区干燥度为4.8°,属半干旱荒漠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9.9mm,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6.6%,年均蒸发量为1400~1800mm,

3.2.2项目区社会经济

项目区总面积160.0km2,规划治理面积43.5 km2,范围涉及陶乐镇、红崖子乡2个乡镇,7个行政村,总人口9399人,农业人口9399人,规划治理人口4615人,2350户,人口密度109人/ km2。2010年项目区人均纯收入4100元,劳动力4700人,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农业种植作物以种植小麦、兼套玉米为主。根据近年来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预计在项目实施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占30%左右。

3.2.3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60km2,其中:耕地28 km2,占总面积17.5%;林地13.6km2,占总面积8.5%;荒漠面积77.12km2,占总面积48.2%;草地20.0km2,占总面积12.5%;湖泊湿地1.6km2,占1.0%,难利用地4.8km2,占总面积3.0%;非生产用地(居民点、道路等)14.88km2,占9.3%。

(1)土地利用存在主要问题

土地利用结构中农地比例偏小,布局不合理,耕地面积占项目区总面积的17.5%,比重较小;耕地利用方式单一,垦殖率高,水土流失严重,低产田面积

大,深度开发任务艰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集镇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地矛盾不断突出,平罗县作为产粮大县,粮食产量直接受到威胁;林地利用不合理,树种单一,土质差,低产低效林面积大,林地的综合效益较差。建议在治理中,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经果林、用材林,提高商品化率,实现项目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经济以种植业为主,林、副、渔业比例较小。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兼套玉米等,兼有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饲料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以及加工饲料。

据2010年底统计资料,项目区内农业人均耕地0.3hm2,人均基本农田4.5亩,农村各业生产总值4315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占51.4%,林业产值占6.6%,牧业产值占22.4%;副业产值占16.9%;渔业产值占2.7%。农业人均年纯收入4100元,粮食总产3.71万t,农业人均产粮649kg。

(3)农业生产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力度不够,无支柱产业和带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三是政府财力有限,对农业发展的投入较少,加之分散经营和土地承包的现实,土地利用机制制约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四是农业效益低下,农业资金、农村劳动力等在逐步向二、三产业转化;五是服务功能系统尚待建立和完善。

(4)农村基础设施情况

陶乐水土保持项目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县级、村级公路纵横与主干线相连,形成便捷的通乡、通村交通网络;电力、通讯等方便,项目区大部分村社已经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率达85%,农村供电保证率达到99%。

3.3.4项目区水地流失

(1)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写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 案的编写

附件: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 本提纲针对以县为单位,按项目区进行编制的实施方案。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实施方案可由多个项目区汇总而成。 具体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原则上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深度。 1 综合说明 按第二至第十一章的编写顺序,每一章为一节,总结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1 项目背景 阐述项当前期规划基本情况,以及批复情况,说明任务来源、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编制过程。 1.2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简要说明选定的项目区及涉及小流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概

况、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 1.3 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简述项目建设的任务,确定的目标和综合治理规模。 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单项工程总体布置,措施设计原则、要点,以及各项措施数量。 1.5 施工组织设计 简要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或单项工程的施工条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施工布置及施工进度安排。 1.6 水土保持监测 简要说明监测点布置、监测内容、监测时段、监测方法等。 1.7 技术支持 简要说明技术支持的有关内容和组织实施方案。 1.8 工程管理 简要说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设计内容。 1.9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明确投资概算价格水平年,简要说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等措施的费用、独立费用、基本预备费、总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情况。 1.10 效益分析 简述项目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附图与附表 附图1 项目区及小流域地理位置图。 附表1 工程建设特性表。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1995)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关于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效益将另外制定计算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水蚀地区和水蚀与风蚀交错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计算,同时在大、中流域和不同范围行政单元(省、地区、县、乡、村)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中也可采用。 本标准对水土保持效益的计算,首先用于弄清治理现状的效益,为治理现状调查和治理成果验收服务;在此基础上,可用于水土保持规划中的效益预测。 2 效益计算的分类 本标准规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包括基础效益(保水、保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四类。四者间的关系是:在保水、保土效益的基础上,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类效益的计算内容见表1。 表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类与计算内容表

3 基本规定 3.1 效益计算的数据资料来源 水土保持效益计算,以观测和调查研究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经过分析、核实,做到确切可靠,才能纳入计算。 3.1.1 观测资料,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内直接布设试验取得;计算大、中流域的效益时,除有控制性水文站进行观测外,应在流域内选若干条有代表性的小流域布设观测。如引用附近其他流域的观测资料时,其主要影响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应基本一致或有较好的相关性。

各项效益的观测布设与观测方法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3.1.2 调查研究资料,在本流域内进行多点调查,调查点的分布,应能反映流域内各类不同情况。 3.1.3 无论观测资料或调查资料,都应进行综合分析,用统计分析与成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肯定其确有代表性,然后使用。 3.1.4 观测资料如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某些漏缺,应采取适当方法,进行插补。 3.2 根据治理措施的保存数量计算效益 3.2.1 水土保持效益中的各项治理措施数量,采用其实有保存量进行计算。对统计上报的治理措施数量,应分别不同情况,弄清其保存率,进行折算,然后采用。 3.2.2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根据正式验收成果中各项治理措施的保存数量进行计算。 3.3 根据治理措施的生效时间计算效益: 3.3.1 造林、种草有水平沟、水平阶、反坡梯田等整地工程的,其保水、保土效益,从有工程时起就可开始计算;没有整地工程的,应在林草成活、郁闭并开始有保水、保土效益时开始计算;其经济效益应在开始有果品、枝条、饲草等收入效益时,才能开始计算。 3.3.2 梯田(梯地)、坝地的保水、保土效益,从有工程之时起就可开始计算;梯田的增产效益,在“生土熟化”后,确有增产效益时开始计算;坝地的增产效益,在坝地已淤成并开始种植后开始计算。 3.3.3 淤地坝和谷坊的拦泥效益,在库容淤满后就不再计算。修在原来有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位置的淤地坝和谷坊,其减轻沟蚀(巩固并抬高沟床、稳定沟坡)的效益应长期计算。 3.4 有条件的应对各项治理措施减少(或拦蓄)的泥沙进行颗粒组成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对减轻河道、水库淤积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4 水土保持基础效益的计算 水土保持的基础效益,按就地入渗、就近拦蓄和减轻沟蚀等三种情况分别计算。 4.1 就地入渗措施的效益计算 就地入渗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造林、种草和各种形式的梯田(梯地),其作用包括: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解决“面蚀”问题。 4.1.1 计算项目包括两方面:一是减少地表径流量,以立方米计;二是减少土壤侵蚀量,以吨计。 4.1.2 计算方法按两个步骤:第一步先求得减少径流与侵蚀的模数,第二步再计算减少径流与减少侵蚀的总量。

新阶段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思路和任务

新阶段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思路和任务- 水 利治理 简介: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洪灾和水污染,并称当前长江流域的三大水问题。水土保持是长江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长江治理开发也进入战略推进的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要围绕大局,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努力为长江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关键字: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思路和任务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洪灾和水污染,并称当前长江流域的三大水问题。水土保持是长江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长江治理开发也进入战略推进的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要围绕大局,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努力为长江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一、当前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势(一)水土流失防治取得巨大成效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土保持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198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治”工程的13年来,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水土保持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目前,“长治”工程主要实施区域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陕南地区及三峡库区等“四大片”的治理程度达到40%以上,嘉陵江中下游近10万平方公里区域的生态环境面貌已得到根本性改观,三峡库区人口环境容量增加10万人

以上,贵州毕节和甘肃陇南地区在实施“长治”工程中实现脱贫的群众都近百万。中下游多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再现。(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江泽民同志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流域生态建设进入全党高度重视、全社会空前关注、高强度投入、大规模推进的新的发展阶段。在“长治”工程继续稳步推进的同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国债项目)全面展开,全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以每年一万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大举推进。(三)水土保持任重道远就总体而言,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性改观,全流域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还有近50万平方公里,且目前已开展的治理还主要是针对面蚀问题而进行的初步治理,滑坡、泥石流和崩岗这些侵蚀强度大、向长江输送泥沙量大、治理难度大的特殊流失类型治理尚未展开,人为水土流失面积每年还在以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水土保持任重道远。(四)长江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长江治理开发已初步完成局部性控制、基础性布局和阶段性发展的历史任务,进入整体推进、战略突破和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这对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峡工程已进入三期施工阶段,2009年将全面建成,长江防洪体系正在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之中,搞好上游水土保持,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保障三峡工程更好发挥效益,稳定中下游河势河床,成为现实的和更加重要的需要。南水北调工程已正式开工,加强水源区水土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

附件: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 本提纲针对以县为单位,按项目区进行编制的实施方案。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实施方案可由多个项目区汇总而成。 具体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原则上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深度。 1 综合说明 按第二至第十一章的编写顺序,每一章为一节,总结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1 项目背景 阐述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以及批复情况,说明任务来源、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编制过程。 1.2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简要说明选定的项目区及涉及小流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概况、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 1.3 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简述项目建设的任务,确定的目标和综合治理规模。 1.4 总体布臵与措施设计

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单项工程总体布臵,措施设计原则、要点,以及各项措施数量。 1.5 施工组织设计 简要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或单项工程的施工条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施工布臵及施工进度安排。 1.6 水土保持监测 简要说明监测点布臵、监测内容、监测时段、监测方法等。 1.7 技术支持 简要说明技术支持的有关内容和组织实施方案。 1.8 工程管理 简要说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设计内容。 1.9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明确投资概算价格水平年,简要说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等措施的费用、独立费用、基本预备费、总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情况。 1.10 效益分析 简述项目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附图与附表 附图1 项目区及小流域地理位臵图。 附表1 工程建设特性表。

2 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 项目背景 简述项目来源,项目所在行政区域(县域)的地理位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等。概述与项目有关的区域综合规划、江河流域(河段)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成果及与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情况。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阐明项目所在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结合实际,从项目对所在行政区域生态改善、水源涵养、蓄水保土、减少江河泥沙淤积、防灾减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 设计依据 说明实施方案编制的规划依据以及措施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等。并说明相关数据的来源。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 本提纲针对以县为单位,按项目区进行编制的实施方案。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实施方案可由多个项目区汇总而成。 具体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展开,原则上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设计深度。 1综合说明 按第二至第十一章编写顺序,每一章为一节,总结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1项目背景 阐述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以及批复情况,说明任务来源、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编制过程。 1.2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简要说明选定的项目区及涉及小流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概况、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 1.3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简述项目建设的任务,确定的目标和综合治理规模。

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单项工程总体布臵,措施设计原则、要点,以及各项措施数量。 1.5施工组织设计 简要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或单项工程的施工条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施工布臵及施工进度安排。 1.6水土保持监测 简要说明监测点布臵、监测内容、监测时段、监测方法等。 1.7技术支持 简要说明技术支持的有关内容和组织实施方案。 1.8工程管理 简要说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设计内容。 1.9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明确投资概算价格水平年,简要说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等措施的费用、独立费用、基本预备费、总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情况。

1.10效益分析 简述项目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附图与附表 附图1 项目区及小流域地理位臵图。 附表1 工程建设特性表。 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项目背景 简述项目来源,项目所在行政区域(县域)的地理位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等。概述与项目有关的区域综合规划、江河流域(河段)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成果及与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情况。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阐明项目所在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结合实际,从项目对所在行政区域生态改善、水源涵养、蓄水保土、减少江河泥沙淤积、防灾减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设计依据 说明实施方案编制的规划依据以及措施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解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解析 卜利胜1苏朋2 1.克什克腾旗水利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0 2.辽宁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水土流失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水土保持。本文重点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是制约丘陵山区牧业、农业、副业、林业等相关产业生产的最大因素之一,水土流失程度对于生产条件优劣以及生活条件优劣会有直接的影响,进而也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其次,水土流失也是引发山地灾害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作,风力、地貌、地形以及降雨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想要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而且应该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合理、全面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改善小流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 1.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探究 小流域水土流失一般都是沟蚀、面蚀等轻中度水力侵蚀,其中土壤侵蚀的形式主要以面蚀为主。由于人为、地形、降水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后就会形成千沟万壑,而且主要发生在山地果园、残次蚕场、坡耕地、疏林地以及侵蚀沟等区域。这样会对流域的自然景观造成严重的破坏,使地貌受到严重侵蚀,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使土地利用效率大大降低,这样很难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目标。深入分析水土流失问题后,可以将水土流失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①过度采伐森林。森林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持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人们对于森林的开采程度越来越大,森林中乱砍乱伐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极易出现各种病虫害疾病,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②农耕方式比较落后。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耕作条件比较落后,农业种植的方式比较单一,加上农民的种植意识以及种植理念并不科学,导致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保护、养护土地,进而造成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农田耕层变浅等现象。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有的流域仅仅强调经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2008)》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水利部提出。本部分由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1996 发布日期: 2018-12-03 查看:238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1996_土地整理 【标准名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标准号】GB/T 16453.6-1996 【标准文件】 GB/T 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土壤肥料) 前言 本标准系列共分四项:第一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第二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第三项《水土保持综

合治理验收规范》,第四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本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二项。 本项标准包括6个标准: GB/T16453.1─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16453.2─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GB/T 1645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16453.4─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T16453.5─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 GB/T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本标准系列的四项出版后,将全部代替198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颁标准SD 238─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参加起草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情况

水土保持 1 水土流失现状 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包括水蚀、风蚀、冰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等多种类型。其中水蚀分布最广,又以面蚀为主,广泛发生在坡耕地、荒山荒坡及疏幼林地上。沟蚀则主要见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岩性松软的砂泥岩和风化破碎的花岗岩、变质岩出露区。风蚀、冻融侵蚀和冰蚀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与高寒山区。在我国第一、二级地形阶梯的过渡地带,即从青南、川西高原向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区,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活跃,泥石流暴发频繁;而在湘、赣等地的风化层深厚地区,则崩岗较为发育。 20世纪80年代,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2×104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1.2%,年土壤侵蚀总量22.4×108t。不同强度的水土流失面积及年侵蚀量如下表: *长江流域平均侵蚀模数。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中上游地区。上游水土流失面积35.2×104km2,占全流域的62.6%,年土壤侵蚀量14.1×108t,占全流域的62.9%,主要集中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沱江流域,乌江上游及川东鄂西的三峡库区。在中游地区,位于秦巴山地的汉江上游,湘鄂山地的沅江中游,澧水、清江中上游,江南红色丘陵区的湘江、资水中游和赣江中上游,以及大别山南麓的倒、举、巴、浠、蕲、皖诸水中上游,水土流失亦较严重。就分省情况看,四川水土流失面积24.70×104km2,居第一位,其次为湖北、湖南、陕西、江西等省。按水系统计,金沙江水系水土流失面积最大,达13.54×104km2,以下依次为嘉陵江、汉江、岷江等支流。 2 水土流失危害 流域不少山丘地区坡度陡,雨量大,土质薄,强烈的水土流失造成表上丧失,地力下降,土地砂化,甚至母质、基岩裸露,失去农业利用价值。贵州毕节地区耕层<15cm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9.3%,三峡库区中度退化以上的土壤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 69.40%。不少山区县每年石化的土地面积均达数千亩之多。与此同时,山下良田也遭水冲沙压,逐渐蚕食。 植被减少和上层变薄,还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恶化,灾害加剧,河床抬高,交通阻塞,加速水利工程的泥沙淤积,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甘肃武都白龙江河床自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第一章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号)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新形势新阶段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新的《水土保持法》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全面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水土保持积极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巩固天然林草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1.1.2工程建设必要性 (1)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防止沙尘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床淤积等水土流失危害,降低水土流失程度,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

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本质内涵是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生态修复,依靠自然力量,遵循自然规律,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落实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重要举措。 1.1.3方案编制过程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号)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按照自治区引黄灌区大力实施城乡水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的要求,平罗县在陶乐地区选定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作为本次规划的重点项目区。项目区土地及光热资源丰富,水源有保障,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使该区域土地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提升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政府支持,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改变环境条件迫切,提出开展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群众对治沙造林,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要求迫切,因此,该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群众的积极性高。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作,逐步使我县的水土走上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正规化道路。根据《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448-2009)、《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的要求,受平罗县水务局委托,我院设计人员对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和图件,并按照《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等特点,初步确定了各项治理措施及其位置、规模等,并对工程进度、项目实施和工程管理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经过设计人员的共同能力,于2012年2月中旬由石嘴山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了本可研报告。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文件备案编号:) 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名称: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编制日期: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和编制依据 (22) 一、工程概况 (22) 二、编制依据 (22) 三、编制原则 (23) 四、编制深度 (23) 五、项目概况 (23) 六、施工条件 (23) 第二章施工现场总体布置 (24) 一、施工总布置原则 (24) 二、水电及通讯系统布置 (24) 三、场内施工道路 (25) 四、弃碴场 (25) 五、工程所需材料 (25) 六、平面布置 (25) 第三章施工组织机构 (26) 一、项目经理部的设置 (26) 二、项目经理部的工作机制 (26) 三、项目经理岗位职责 (27) 四、技术负责人岗位职责 (28) 五、施工员岗位职责 (28) 六、预算员岗位职责 (29) 七、材料员岗位职责 (30)

八、测量员岗位职责 (31) 九、质安员岗位职责 (31) 十、试验员岗位职责 (32) 十一、计量员岗位职责 (33) 十二、机械管理员岗位职责 (33) 十三、值班人员岗位职责: (33) 第四章施工总布置及施工准备 (34) 一、场内外交通道路 (34) 二、施工用水 (34) 三、通讯、照明和动力 (34) 四、临时生产设施 (35) 五、临时生活、办公设施 (35) 六、建立工地试验室 (35) 七、安全防火设施 (35) 第五章机修土坎水平梯田工程施工方案 (35) 第六章谷坊砌筑施工方案 (46) 一、土方工程施工 (46) 二、场平土方回填工程 (50) 三、施工技术要求 (50) 四、谷坊施工 (51) 第七章水土保持林草种植施工方案 (57) 第八章混凝土围栏桩、铁丝围栏施工方案 (66) 第九章特殊季节施工措施 (70) 第十章防汛度汛专项施工方案 (7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施工组织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施工组织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前言 我们认真阅读了《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郎家营石头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招标文件》,我单位完全能够胜任本工程的施工,并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积极组织了本工程的投标工作,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以及我单位现有的技术及设备力量,认真的编制了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对目标工期、工程质量、资源配置及劳动力组织、施工进度计划控制、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项目管理机构设置、安全保证措施、文明施工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等诸多因素尽可能充分考虑,突出科学性及可行性。 如果我单位中标,我单位将以本组织设计为主导施工的依据,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施工工艺和方法,完全按照业主的要求和监理工程师的指示进行施工。 二、编制依据 1、2003年《水土保持工程预算定额》及配套的编制规定,补充定额采用2002年水利定额; 2、《中国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6、《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SD175-86); 7、《水土保持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 8、《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9、《丹江口市建设工程造价信息》2010年第3期及配套相关文件; 10、本工程施工图纸;现场及周边环境实际情况;

11、国家现行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郎家营石头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位于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办事处郎家营村,项目区南北长650m,东西宽500m,土地总面积13.32 hm2海拔在1995-2048m 之间。其中原取石采空区7.56 hm2,未扰动区5.76 hm2。 二、工程内容 绿化8.42hm2,进场道路340m,步行小道800m,木栈通道30m,亭子4座,水景观1座,道路排水沟340m,行道树690m,植物篱600m,补植补种1.68hm2,封禁治理3.91hm2。 三、工程施工重点、难点 1、工程重点是8.42hm2绿化,因绿化面积大,绿化苗木种类繁多,有乔木、灌木、草皮、边坡绿化等,因此要按规定工期完工必须精心组织。防护林、绿化、植被等工程:严格按设计部位、具体苗木规格、草籽种类要求进行定位、确定实施的范围及内容,并认真计划、精心组织、可靠实施,并做好浇水、除草、消毒、施肥、修剪机防冻管理,确保成活率及实施的效果。 2、施工难点为游览休闲区园林小品施工,主要包含进场道路340m,步行小道800m,木栈通道30m,亭子4座,水景观1座等工程,因以上工程内容在造型、材料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对施工技术人员、技工等要求较严格。 第三章服务 一、施工前的服务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法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试行) 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2006年6月

为统一全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路线、明确监测内容、规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制订本实施方案(试行)。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国家、省投资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1监测依据 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 (3)《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水利部25号令) 1.2技术规范 (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1987) 1.3其它依据 (1)项目初步设计和批复文件(包括设计变更文件) (2)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生态治理规划文件

2监测目的与监测技术路线 2.1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发挥状况、为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2.2监测技术路线 (1)前期。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基底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 订监测计划。 (2)中期。实施全面监测,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 (3)后期。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竣工监测 报告。 3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该规范是为了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预防、控制和治理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减轻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防止水土流失危害而制定的。 该规范适用于建设或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 该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二~二○○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该规范共分为14章和两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各设计阶段的任务、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初步设计专章、拦渣工程、斜坡防护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导工程、降水蓄渗工程、临时防护工程、植被建设工程、防风固沙工程等。

该标准是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而制定的。适用于全国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 该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该规范是为了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审查、实施、监理、监测、评估和验收的管理而制定的。 该规范适用于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二~二○○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会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公司共同编制而成。 该标准共6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项目类型及时段划分、防治标准等级与适用范围、防治标准。

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_secret

前言 xxx小流域位于汉江上游南河支流马栏河北岸,隶属于xxx沙河乡,流域出口距县城48km,面积10.15km2,水土流失面积4.91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8.47%。 xxx小流域辖五塘村、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40人,总劳力614人。全流域粮食总产47.71万Kg,平均2250kg/hm2。农业总产值319.7 万元,人均纯收入1516元。大量的水土流失,给当地人民发展经济带来了很大制约,因此,当地政府和群众迫切要求治理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山区长远发展的基础、人民脱贫致富之根本。 本设计根据《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手册》、《“长治”工程水土保持前期工作培训讲义》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设计编写的。

xxx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特征表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流域概况 xxx小流域位于xxx县城以东48km处的沙河乡境内,距305省道8km (榔口乡)、乡级公路贯穿全流域,流域为山区长形,北高南低、南北长6.35k m,东西宽 1.6k m,东径110°03′~110°06′,北纬32°05′~32°08′,境内最高海拔1148m(东部干柴垭),最低海拔350m(南部出口榔峪河),相对高差798m。全流域面积10.1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913 km2。 1、地貌 (1)沟道情况:干沟一条长4.86km,主要支沟20条长22.0km,沟壑密度2.65km/km2,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3.42%,干沟平均比降7.28%,主要支沟平均比降为10.4%,沟底宽度由上游至下游为2~15m。 (2)坡面情况:地面坡度组成为:<5°面积31.4hm2占3.09%,5°~15°面积108.6 hm2占10.7%,15°~25°面积386.3 hm2占38.06%,25°~35°面积435.5 hm2占42.91%,>35°面积53.1 hm2占5.23%;农耕地的坡度组成为:<5°面积29.1 hm2占13.75%,5°~15°面积 22.9 hm2占10.82%,15°~25°面积145.3 hm2占68.57%,25°~35°面积14.6 hm2占6.86%。 2、土壤(地面物质组成) 土壤类型是黄棕壤土、山地黄棕壤和水稻土。黄棕壤205 hm2、山地

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1 综合说明 1.1 项目区的地理位置及建设背景 **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市北部,地处东经***°38′-***°37′,北纬**°14′-**°15′之间,北依大兴安岭,与某某市相连,南隔西拉沐沦河与某某旗相望,西与某某腾旗毗邻,东与某某旗接壤。全县总面积3933.1km2,人口23.8万人,县城**镇距**市210千米,集(宁)通(辽)铁路、305国道、303省道交汇于此,交通便利,自古就有“塞北重镇”之誉。**县土地总面积3933.1km2,其中耕地面积71333.33hm2,草牧场120000 hm2。林地面积88066.67 hm2,村镇占地1293.33 hm2。 项目区**小流域位于**县新城子镇下场村,项目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4.5℃,年极端最高气温40.4℃,年极端最低温-32.2℃,历年七月平均气温20.6℃,历年一月平均气温-13.9℃。≥10℃积温在2287℃,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950小时,无霜期在115天左右。总的气候特点可概括为:四季分明,寒暑变化剧烈,干湿周期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温下降较快,冬季寒冷降水少。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水、旱、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之近几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更加剧了灾情,因此治理本流域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对促进农牧业基础设施改善,发展经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小流域属中山山地地貌区,地形较复杂,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平均沟壑密度1.01km/km2,部分地段主沟加宽加深,沟头前进速度加快,沟底下切,加之没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

生物措施,流域内部分地段已形成深浅不一的侵蚀沟。 项目区的耕地中坡地、旱地数量较多,耕地质量差,缺乏灌溉设施,土地单产较低。为了提高耕地产量,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决定选择人多地少,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施一批坡改梯综合治理项目。按上述安排意见,**县发改局选择了新城子镇下场村,在上游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的基础上,在下游坡耕地实施坡改梯项目。 经过外业调查,资料分析、内业整理,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综合治理、保护水土资源的原则,以土石山区为重点,兼顾生态修复,进行集中治理。治理措施布局上,主要在坡面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沟坡兼治,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配置,“山、水、田、林、草、路”相配置,建立完整的沟坡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同时以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依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编制完成了《2012年内蒙古**市**县下场村**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十年九旱,并且当地农民养殖、耕种习惯是只用不养,导致跑水、跑土、跑肥现象加剧,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耕地生产力水平下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水土保持和坡改梯综合治理项目是改善项目

如何根治长江流域水土流失

如何根治长江流域水土流失? 长江水利网2004-8-27 (文伏波) 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在《水利水电技术》杂志上发表文章,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献计献策。文院士认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长江流域的心腹之患,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危害。针对当前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文院士提出“以”长治“成果为基础,以安居乐业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路,并提出7条具体建议。 1.生态环境建设要以群众的安居乐业为前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一条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和良好生态环境的维持,应立足于该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来实现,而不能建立在主要靠外部供养来维持的基础上。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山、农业和农民大国,生态环境建设尤其应该坚持这一原则。从长江流域的实际看,大多数地区都能通过自身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满足当地人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解决坡耕地问题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但解决的方式却值得思考。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粮换林式的退耕还林方式,即从外调粮补助农民;另一种是以改促退式的综合治理方式,即将一部分缓坡耕地改为梯平地,并配套比较完善的水系,使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左右,满足当地人的基本口粮需要,从而促进陡坡耕地退耕。按国家现行政策,这两种方式所需的投入相当,也都可以实现陡坡耕地的退耕,但效果和意义却不相同。以改促退的综合治理方式,是立足于当地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来实现粮食的自给,因而是可靠的和具有根本性的。 2.严格执法切实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长江上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正在大举推进,金沙江干流中下游的梯级大规模开发建设蓄势待发,这一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定要认真研究开发项目对当地生态环境乃至全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第一位,认真贯彻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一定要有审查批准的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和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方经济发展也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继续加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并应尽快把生态环境指标纳入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中。 3.树立新的防治理念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其具有较强自我修复能力的特点。根据当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和水土资源状况,对现有的水土流失地进行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划分,将资

GBT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2014年11月29日

目录 1 范围 (1) 2 验收分类 (1) 2.1 单项措施验收 (1) 2.2 阶段验收 (1) 2.3 竣工验收 (1) 3 总则 (2) 3.1 基本要求 (2) 3.2 纸质文件 (2) 3.3 验收重点 (2) 4 单项措施验收 (2) 4.1 验收条件 (2) 4.2 验收组织 (2) 4.3 验收内容 (3) 4.4 验收程序 (3) 4.5 验收成果 (3) 5 阶段验收 (4) 5.1 验收条件 (4) 5.2 验收组织 (4) 5.3 验收内容 (4) 5.4 验收程序 (5) 5.5 验收成果 (6) 6 竣工验收 (6) 6.1 验收条件 (6) 6.2 验收组织 (7) 6.3 验收内容 (7) 6.4 验收程序 (8)

6.5 验收成果 (9) 6.6 验收评价标准 (9) 7 技术档案 (10) 7.1 基本要求 (10) 7.2 主要内容 (12) 7.3 管理与使用 (15) 附录 D (17)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的分类,各类验收的条件、组织、内容、程序、成果要求、成果评价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由中央投资、地方投资和利用外资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及专项工程等水土保持工程的验收。群众和社会出资的水土保持治理的验收可参照执行;大中流域或县以上大面积重点治理区的验收,也可参照本标准。 2 验收分类 2.1 单项措施验收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过程中,施工承包单位“按合同完成了某一单项治理措施时,应由实施主持单位”及时组织验收,评定其质量和数量。对工程较大的治理措施(如大型淤地坝、治沟骨干工程等)、施工承包单位在完成其中某项分部工程(如土坝、溢洪道、泄水洞等)时,实施主持单位也应及时组织验收。 2.2 阶段验收 每年年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主持单位,按年度实施计划完成了治理任务时,应由项目主管单位组织阶段验收,并对年度治理成果作出评价。 2.3 竣工验收 一届治理期(一般五年左右)末,项目主管单位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全面完成了治理任务时,应由项目提出部门组织全面的竣工验收,并评价治理成果等级。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施工设计方案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施工方案谷坊工程施工与管护: 浆砌石谷坊施工包括清基、放线、砌石及勾缝过程。 浆砌石工程的地基在施工前应做清理及处理,在非岩基上应除去淤泥、腐殖土,直至坚实土壤。砌石之前应进行施工放线,定出基础范围、伸缩缝的位置,以及砌石时必需的样板、准绳等。 浆砌方法。在工程中常用挤浆法砌面石,以保证砌体的形状,而内心填砌。挤浆法是边铺浆边砌石的一种方法,其施工步骤是先将石块干摆试放,然后移开、铺浆、再行砌石,并用小石填紧卡稳,将灰浆挤满。此法砌石质量较高,用灰少,工效随石块加大而提高,一般低于灌浆法,常用于重要的砌体,以及灌浆砌体边缘的成形砌石。为了保证石块能与砂浆结合牢固,在砌石前应用钢刷将块石上的泥污物刷净,。另外,块石刷净后,在砌筑前应淋水浸湿,在炎热的气候下施工更易被忽视。 对砌筑好的坡面用高压水冲洗块石表面及缝隙,清除杂物及污泥。然后对于砌石缝隙灌注强度等级为C20的一级配混凝土,混凝土的抗冻标号为D20,最大骨料粒径为20mm,砂的细度模数不小于3.O。 浆砌石谷坊修好后,要在每次有较大降雨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如发现谷坊四周发生侵蚀时要及时覆土踏实,如发现谷坊损坏时要及时给予修复,以保证谷坊正常使用。 水土保持造林工程施工方案 栽植工程施工工艺流程: 清理场地→定点放线→整地挖穴→选种→运苗→栽植苗木→施基肥→施保水剂→踩实→浇水→覆土→养护管理→验收 1、整理用地: 整地时间主要安排在雨季之前,整地方式则根据项目区不同立地条件和树种确定,其中鱼鳞坑整地规格为50×30厘米。整地时表土和心土分开放,回填时先填表土,后填心土,活土层深度大坑35厘米、小坑25厘米。要求坑内无杂草、石块、灌木根等杂物。 2、放线: 严格根据图纸标出种植地段、位置及品种的轮廓并进行放线,定点放线严格符合设计图纸要求,位置明确,标记明显。定点放线后由设计和监理工程师验点,合格后方可施工。 3、挖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