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赢得“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老舍先生曾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国立青岛大学任教,与山东大学的缘分颇深。

老舍曾任小学校长(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老舍”而不知舒庆春。

尽老北平的风物,他阅尽各个时代的沧桑。他曾经是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他的《茶馆》翻拍多次,个个经典。他是“人民艺术家”,最后“自绝于人民”。他曾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他做到了。1966年的今天,老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次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老舍的父亲身为护军力战殉国,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上学后,为自己更名舒舍予,意有“舍弃自我”。因为成长于旧制度新政治交替的年代,目睹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所以他的作品才多是平民意识觉醒意识。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老舍选集

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由于父亲的阵亡使得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布尔乔亚(资产阶级)之仁”即“兼爱”,“未能一扫空”,是说自己有爱心,爱亲人,也爱他人。

前文说自己“无父无君”,很容易让人想起“兼爱”(孟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所以作者采取暗示的方式来表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