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一)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来说非常之重要已成为共识,不需多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现在越来越关注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有明确要求。株洲市教育局在2011年开始启动以研发“我有好习惯”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为抓手的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点项目。我园作为两个研发基地园之一正在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要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本次讲座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理论学习之一。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都有切身体会,幼儿行为良好与否与班级常规直接相关。经常会有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习惯好,要是小朋友都像他就轻松了。某某小朋友怎么说都不听,油盐不进…”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良好,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怎样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呢,我以台南师范学院林正文教授撰写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为蓝本,向大家介绍一些辅导儿童通俗行为改变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二是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物。

一、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

个体行为

1、个体——单一的有机体。

2、有机体——具有生命且自身能够有系统地维持其生理与心理功能者,通常指人与动物。

3、行为——包括内在的、外显的和潜意识的一切活动。

4、个体行为——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狭义)除直接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尚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广义)

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情境影响,随时在变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

1、成熟——即人类由遗传、生理成熟及老化而产生的行为改变。(这一类行为的改变大多属于本能反应,如吃、性、参与活动等。

2、有机体的暂时状态——指由疾病、疲倦、情绪紧张或药物所导致的行为变化。

3、学习——除上述两种以外所有行为变化都来自于学习。学习是指经由练习而产生的较持久性行为改变的历程。

行为塑造

1、行为塑造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从没有改变为有。一种是从不良改变为良好或从偏差改变为正常。

2、人类与生俱来和自然成熟的行为太少、太简单,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如不依赖后天学习产生行为改变,会适应不良而不能生存或被淘汰。

3、行为塑造的方法:正增强、消弱、行为塑造、继续增强、区别增强、后向连锁反应、间歇增强、隔离、惩罚、制约增强(代币制)、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等。

偏差行为

1、偏差行为——儿童在行为上失去常态,足以困扰他人或自己而妨碍其生活适应者。(显著特征是异常、有害,两者皆具备才叫偏差行为)

2、偏差行为主要有不足性行为(沉默寡言、行为太少如自闭症),过多性行为(行为表现过多如多动症),不适宜行为(表现不符合时间、地点及身份的行为,如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

3、偏差行为的出现说明个体出现了适应困难,个体无法自我摆脱困境,唯有诉诸病态(偏差)行为以满足需求、消除困难或解决危机。偏差行为的出现是一种求救呼声,表明个体不能用积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也不能用消极容忍面对问题。此时,成人应适时介入,帮助并引导学生纠正偏差行为。

行为改变技术

良好行为的塑造。

2、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依据:古典制约、操作制约、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等4种理论。

反应性制约学习与操作性制约学习

反应性制约学习:两个刺激同时出现,产生了取代作用,引起行为改变,像这类刺激代替性的学习历程,在学习心理学上称为古典制约学习,或称反应性制约学习。案例:《揖驴的故事》明朝有位徐文长,他的叔叔每次来到他家里,都会指责他行为放荡不羁,多次后,他心里非常不舒服。于是他溜到屋后,对着叔叔骑来的驴子作一个揖,然后重重地鞭打它一顿,如此连续几次,驴子一见作揖,就惊跳起来。待他叔叔临走,骑上驴子,徐文长很恭敬地对他叔叔深深一揖,那只笨驴以为又要挨打,忽然暴跳起来,把叔叔摔了下来,跌得鼻青眼肿,到死都还不知道被侄儿摆了一道。

1、反应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巴甫洛夫的学习实验;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琼斯的反制约实验。

巴甫洛夫的学习实验。将一只饿狗系于架上,以少许牛肉呈现,狗即流出口涎,由此可知牛肉为有效刺激。铃声本为无效刺激。在呈现牛肉时,同时也按铃,如此连续几次后,虽然单独按铃,狗亦流出口涎。

反应性制约学习历程

学习之前: 食物?分泌唾液

铃声?漠然反应

学习过程: (连续配对呈现铃声与食物5~6次)

铃声,食物?分泌唾液

学习后: 铃声?分泌唾液

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一位11个月大的男孩子艾伯特,他原先不怕小动物,喜玩白鼠,多次在他玩鼠时,用铁锤敲击钢棒所发出的尖锐噪音,使他表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叫、发抖等,这就是形成所谓恐惧性情绪的制约历程。到了实验后期,艾伯特看到白鼠,甚至看到白兔、白狗、棉花,也都会表现惧怕情绪。

琼斯的反制约实验。一位34个月大的男孩子彼得,惧怕许多动物如白鼠、兔子等,在治疗过程中选兔子为刺激,让彼得每次看到兔子就能吃到他所喜欢的食物,经此反制约历程,终于使彼得逐渐喜欢白兔。

生活小例子。幼儿觉察到母亲面带怒容时,往往乖巧的多,这是因为母亲每当责罚时总是面带怒容,怒容形成责罚的信号。

操作性制约学习:行为的出现在于后果的满意与否者称为操作制约学习。案例:《临江之麋》。在柳宗元所撰之《临江之麋》一文中,曾说到一个故事。有一位临江人,打猎时获得一只小麋鹿,带回家畜养它。一进家门。所养一群家犬都翘着尾巴跑来望着小麋鹿垂涎欲滴,

主人见状拿起鞭子怒打之。从此每日抱着麋鹿来到群犬中,慢慢地,小麋鹿可以跟家犬游戏,久而久之,家犬都如主人的意思,跟小麋鹿和平相处。(对于群犬

垂涎欲滴的反应,主人可能采取很多办法,多数无效,只有一个效果——鞭打,作为垂涎欲滴带来的不满意效果,使群犬垂涎欲滴的反应逐渐消失,保留跟小麋鹿和平相处的反应。)

1、操作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斯金纳的白鼠实验。斯金纳设计了一个自动控制的斯金纳箱,一端壁上有横杠,杠下有食物水盘各一,按动杠杆时,可在食盘中出现一片食物,或由水管落下水滴。实验对象为白鼠,经过多次实验,每当白鼠按下杠杆,即可得到食物,久之,这种按杠杆的反应被按后获得食物而满足的后果所控制,白鼠学会了按杠杆取食物的行为。

操作性学习历程

在箱中无意识活动?按杠杆;出现食物?有意识按杠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险境?勇往赴前;重赏?勇夫)

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鱼儿水中游?上钩;吃香饵?必有死鱼)

2、操作性学习的要素:?要学习的行为是有机体的生理条件所允许的,也就是说他具备此行为的潜能。?他必须亲自表现这种行为,才能得到酬赏。?由于这种行为经常得到酬赏,这种行为被学会并长久的保留下来。?行为显现来自于个体的自愿。

二、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

小故事《一条腿》。有位餐厅师傅,烤得一手好吃的北京烤鸭,但他出炉的鸭只有一条腿。偏偏老板又是个闷葫芦,一忍就忍了3年。有一天心情实在不好,又看到这位师傅考出的鸭子仍旧少了一条腿,终于火上心头,忍不住问道:“这只鸭子怎么只有一条腿,”“本来就只有一条腿嘛~”“是吗,”“你看,窗外池塘边的鸭子不都只有一条腿吗,”老板抬头一看,正在午睡的鸭子都是缩起一只腿的金鸡独立着。于是老板重拍了两下手掌,鸭子受惊,立刻探头伸腿,嘎嘎嘎的跑掉了。老板这下真格的发怒了,便说:“你看,不是两条腿吗,”“我的烤鸭也是一样,只

要你拍手鼓励两下,鸭子就变成两条腿了”。每一个人都喜欢被戴高帽、说好话,特别是孩子,对于旁人给予肯定的评价和令人鼓舞的重视,都会心中暗喜,表现得更好。作为父母,老师要善于肯定孩子、赏识孩子,下面我就介绍如何有效的肯定、鼓励孩子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几种简单的方法

?正增强。利用激励(通常所说的奖赏)方法,使儿童良好行为继续出现,在心理学上有专有名词“增强”,因它属于积极性的所以叫正增强或积极增强。

1、使用增强原理强化良好行为的例子(P63《规矩吃饭》、P73《画得好吗,》P76《准时上课》)

情境反应立即效果长期影响吃饭阿毛规矩吃完表扬,报以微笑并阿毛以后会更规矩吃饭瑞华画画询问老师画得老师采用建设性的瑞华画画兴趣怎么样赞许,颜色很丰富,更浓

很喜欢它

育帜上课总是今天意外提前老师特别给予奖励准时进教室的晚到进教室行为增加

2、误用增强原理强化良好行为的例子(P91《突破安全区》、P94《忘带东西》、P100《乱念》)

情境反应立即效果长期影响上百货公司玉璇哭吵着要妈妈没办法同意哭吵买东西的

买玩具了行为增强到校上课明靖忘穿校服,妈妈送到学校忘记带东西的打电话回家行为增加上课中启清念错课文师生大笑启清故意念错

3、有效使用正增强的要点:

选择恰当的增强物。

必须表现出我们所要求的期待行为才可获得增强。

增强物须紧随着良好反应之后,间隔越大,效果越差。

呈现增强物应顺便指出儿童所表现的良好反应。

训练初期采用继续增强,行为稳固后采用间歇增强。

不可与惩罚混淆不清,或在增强之后,提出批评或要求。

?增强物。指足以改变行为或反应频率的刺激。例如微笑、表扬、报酬、成功等等。

1、增强物的类别

属性名称具体描述

依功用正增强物个体所喜爱的。如糖果、拥抱、奖状等等。分负增强物个体所厌恶的。如唠叨、嘲笑、叫骂、拷打等等。

依本质基本增强物本身就具备增强个体行为的力量(正与负)如分饮食、性等。

从属增强物本身不具备增强行为的力量,但因其接二连三

的与增强物同时出现,形成与基本增强物同样

价值,具备增强行为的力量。如母亲喂奶时的

紧抱、微笑、声音等等。

概括性增强任何一种从属增强物与一种以上的基本增强

物物一起出现几次,便成为概括性增强物。依内容消耗性增强使用后会逐渐减少或消耗掉的增强物。如食分物物、食品等。

活动性增强属于休闲活动的增强物。如郊游、野餐、旅行

物等等。

操弄性增强可供儿童玩耍摆弄的增强物。如洋娃娃、电动

物玩具、图画等。

拥有性增强可供儿童拥有的增强物。如手表、服装、书包

物等。

社会性增强属于精神层面奖励的增强物。如口头表扬、抚

物摸、拥抱等。

依主体外在增强物来自个体以外的增强物。

分内在增强物出自个体本身内在的增强物。如快乐、愉悦、

成功、期待等。

2、增强物的选择。个体不同,嗜好相异,在选用增强物时应考虑对象的年龄、性别、兴趣及背景等等。

观察法。通过平日的观察,了解个体的兴趣与喜好,作为选择增强物的依据。

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表与增强物清单2种。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表,问个人或家长,了解儿童的嗜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分类列出各类物品、活动以及事件,供个人选择来了解儿童的嗜好。

需避免的误区。一是理所当然。例如认为男孩就肯定喜欢玩具汽车,女孩就肯定喜欢芭比娃娃。二是以此类推。例如在观察中发现儿童个性沉静,以此推断他的喜好与兴趣,相信他必定喜欢听音乐、绘画或下棋等安静的活动。三是第一印象。第一次碰到儿童在图书馆看书,便判定该儿童喜欢阅读,书可作为增强物。

?消弱。指个体任何一件行为,一连发生多次,都未能带来满意后果,无法获得所欲的增强物,其强度渐趋衰弱,最后等于零、不再发生,而自个人的行为领域消失。(简言之,有意的忽视不当行为,对之不直接作反应称为消弱。)

1、消弱原理的实质。消弱原理与增强相似,是一物之两面。增强行为可加强行为反应,停止正增强则该行为强度会逐渐减弱、消失。一般而言,不良行为轻微时,用消弱原理来处理,相当有效,但若是情况严重时,可能无效,需要用区别增强、隔离、惩罚等其他方法来矫正。

2、使用消弱原理消除不良行为的例子(P165《不哭了》P174《不再说脏话》

P179《又玩在一起了》

情景反应立即效果长期影响珍妮晚上上床看不到妈妈就妈妈对哭闹不大哭行为慢慢

大哭理会消失教室里君汉说脏话师生不理会说脏话行为减

月美和玉佩相月美向老师告老师不予理会告状行为减少处游戏玉佩的状

3、误用消弱原理消除不良行为的例子(P189《不再道晚安》P199《流血》P202《还是调皮》

情景反应立即效果长期影响

晚睡时间阿毛向妈妈道妈妈没有反应不再道晚安

晚安

杰美和亚莉课争吵、抢东西老师不理会杰美被咬,手臂间玩游戏教室流血

君彦平常表现板报认真做得老师没有反应认真表现的行不佳很好为渐渐减少

4、有效应用消弱原理的要点:

?告诉孩子如何去做,不要问他是否愿意做。

?做法前后一贯。

?大家彼此一致。

?掌握变好时机。

?存有“开始阶段会变得更糟”的心理。

?必须持之以恒,不可摇摆不定。

?不可使用间歇消弱法,否则会使矫正及辅导更加困难。

最后讲个小故事《杯茶禅理》: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对于什么是“禅”,百思不得其解,为此特地向他请教。南隐以

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还是继续倒,茶溢出来…哎呀~师父,茶已经满出来了,不能再倒了。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叫我如何对你

说禅。是的,心中有了自己的看法,就不容易再听进去另外的声音。当你要了解另外不同管教儿童的方法时,心中若能把自己的聪明想法和念头,暂搁一边,来了解下述老祖母方法后,说不定对你很管用,尤其是身为父母、老师。用这个故事共勉,学无止境,只有始终抱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才能成为博学多才的学习型教师。

徐建华

2012年3月附案例:

《规矩吃饭》

4岁大的小华第一次把一顿饭规规矩矩吃完,这是一种好行为,妈妈很高兴,立即给予报偿,一方面口头表扬小华好乖,妈妈很高兴,一方面报以微笑,轻轻抚摸他的头,再赶紧端出他平日喜欢吃得三色冰淇淋。下一顿吃饭时,小华又高兴地规规矩矩吃饭。(想要有效掌握赞扬孩子的时机,父母及老师必须及时注意到孩子的好表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画得好吗,》

瑞华平常显得很孤独,喜欢画画,不愿跟人聊天,今天意外拿着他的一张作品来见老师。“老师,这张图画你觉得怎么样,”“我看出了很多颜色,红、黑、绿、黄还有橘黄。真是颜色丰富的画,我喜欢它,应该给同学们看看,欣赏欣赏~”瑞华乐得满脸微笑,更喜欢画画了。

(老师避免用评价式的言语,如:“你画得很美,你是一个画家”,而是采用建设性的赞许,既有肯定还有引导与要求,更有针对性。) 《准时上课》

育帜有一个坏习惯,每天总是在上课铃声响了好久之后,才急忙冲入教室,因此他经常没有听到老师在前半段所讲的教材内容。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来的特别早,老师为了强化他准时上课的行为,于是走到他桌前,小声对他

说:“今天你在铃声响了之前来到教室,老师很高兴,你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领取一个小奖品做为准时上课的奖励”。从此,育帜经常准时上课了。(老师能及时关注到学生良好的变化并采用多种强化物进行强化以增强学生该良好行为的频率,真的非常用心。)

《突破安全区》

玉璇假日跟妈妈逛百货公司,妈妈跟姐姐在服装部选购衣服,玉璇东窜西跳捉弄母亲,当妈妈叫她时,她偏偏躲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后,她要妈妈买玩具熊给她,妈妈不同意,玉璇耍出最后一招。当众号啕大哭,赖在地上不肯走。妈妈只好同意给她买玩具熊,并说:“好吧,只这一次,下次不行哦~”(妈妈的妥协等于形成了哭闹——如愿以偿的反应联结,强化了孩子通过哭闹达到自己目的的不良行为。) 《忘带东西》

7岁的明靖,星期一早晨到校上课,忘记带校服。他打电话回家,要

妈妈立刻给他送到学校,如此就不必接受任何处分。妈妈照办,赶紧送衣服来到学校。过了几天,他陆续忘记带书本、作业等物品,每次都打电话回家让妈妈送过来,这时妈妈才明白是自己的帮助助长了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

《乱念》

启清上课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小话,老师发现,叫他起来念课文。他一时不留意将课文中的字念错,这时全班同学大笑,老师也忍不住笑了。启清原本不觉得什么,但看到老师和同学都如此大笑,心理顿然觉得好玩,也跟着笑起来。自此以后,启清经常故意乱说话来都老实和同学们发笑。

《不哭了》

史太太有一个4岁的女儿珍妮,每天晚上都要母亲陪睡,母亲一离开就大哭,直到母亲回到身边。史太太为此大伤脑筋,请教当教师的朋友,建议不要理会孩子的哭声。史太太使用这种办法,第一晚,珍妮哭了30分钟睡着了。到了第四晚只哭了5分钟就不哭了,一周后,珍妮上床只啜泣一会儿就没有声音了。第二周开始珍妮能独自睡觉了。

《不再说脏话》

君汉就读幼儿园大班,跟同学往来,常会说脏话,这是他从邻居一些大孩子处学来的。今天意外地,竟然在课堂上说起了脏话,老师大为震惊,立即思考对策,为免打草惊蛇,假装没听到君汉说什么,一直等待君汉不再讲脏话,同时同学们也都不去理睬他。由于君汉讲这些话没有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一段时间后就不再讲脏话了。《又玩在一起了》

6岁的月美在课间休息时跑来老师处哭诉:“玉佩不肯跟我玩,他是个坏蛋,他还打我,我要你罚他~”老师听若未闻,一言不发,瞄都不瞄他一眼。虽然如此,老师还是利用眼角余光注意月美的反应。只见她得不到预期的回响后,自觉无趣的耸耸肩,离开了老师。几分钟后,老师一看,月美和玉佩又玩在一起。老师控制自己,保持不予理会的态度,最终有助于根绝孩子做出令人烦不胜烦的行为。任凭孩子数度试探,始终徒劳无功,只好放弃。

《不再说妈妈晚安》

阿毛晚上睡觉时间到了,便到厨房找妈妈,见了妈妈脱口而出喊了一声:“妈妈晚安~”结果妈妈心情不好没有反应,爱理不理的。阿毛傻愣愣的站在那儿,心理大惑不解。第二天晚上,阿毛继续跟妈妈道晚安,结果仍然“石沉大海”,没有回应,从此,阿毛不再跟妈妈说晚安了。

《流血》

杰美和莉亚课余时在玩大富翁游戏。突然一阵风吹来,把他们的游戏纸币吹乱了,由此爆发了一场争执。“那叠钱是我的~”“不是,明明是我的~”杰美说完将纸币紧紧抱在胸前。“你骗人,还我~”莉亚开始去动手抢纸币。这场争执惊动了老师,他本想过去处理,不过念头一转后,告诉自己,“不如给他们一个机会自己解决问题吧~”但争吵声音越来越大,一会传来哭声,杰美手臂被咬出血了。

《还是调皮》

君彦是班上一个有小聪明的孩子,但不把聪明放在学习上,上课花样百出,下课生龙活虎,是个让老师很头疼的孩子。但是君彦每次画画却画得很好,一画一勾,栩栩如生,令人叫绝。可是这些无法抵消他的不良行为,所以老师对他的杰作没有反应了。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 案例介绍 某男孩,独生子,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再犯。根据老师的回忆,之前有其他大学心理系同学到班上做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中,这个男孩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其他同学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其他同学合作,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很认真的用积木塑料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他跑到另一个小朋友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这时,另一个小朋友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可他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他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另一个小朋友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纷纷退开,好像知道他要打人的样子。像这样的问题他发生过许多次。一些小朋友因为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根据老师的反映,这个男孩在平时表现还好,但是一旦碰到有竞争的游戏或者没法平均分配的东西时,就会表现得很有倾略性,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击其他其他同学来占得优势或者抢夺玩具。 我和这名男孩接触的时候,他表现得比较高兴,愿意拿东西和我分享,也缠着我和他一起玩,但是还是表现了比较强的好动性和控制性,要求我按照他的方式玩,一旦我没达到他的要求或者和他意见向左的时候,就会出言顶撞甚至言语威胁,让我比较惊讶。在家庭访谈中得知,这名男孩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半个月回家一次,所以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他妈妈身上。男孩的妈妈说,因为是年纪很大了才得到这个孩子,所以在孩子四岁前对其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后来男孩的妈妈听说别人的小孩小时候呗这么娇惯,后来在外面偷钱被人抓住打残废了,心里很慌张,怕自己的小孩以后也会变坏,于是管教变得非常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还是会尽量满足,但是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就会置之不理,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后来孩子就变得很期待爸爸回家,爸爸回家的时候就会很粘着爸爸,爸爸不管出门到哪里都要跟着,如果看到父亲对其他小孩稍微好一点就会非常不满,一旦要和爸爸分离就大哭大闹。他妈妈说,又要工作又要顾家还要管着小孩,身心疲惫精疲力尽,但是小孩现在和她不亲了,让她有种受挫感。 案例分析 第一,缺少父亲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这个男孩由于不能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虽然妈妈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亲的爱。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父母的行为。由于长期远离父亲,缺乏父亲的管教,养成了孩子骄纵的性格,又由于母亲管教前后的巨大反差,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调查研究指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宽容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一)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来说非常之重要已成为共识,不需多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现在越来越关注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有明确要求。株洲市教育局在2011年开始启动以研发“我有好习惯”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为抓手的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点项目。我园作为两个研发基地园之一正在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要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本次讲座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理论学习之一。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都有切身体会,幼儿行为良好与否与班级常规直接相关。经常会有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习惯好,要是小朋友都像他就轻松了。某某小朋友怎么说都不听,油盐不进…”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良好,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怎样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呢?我以台南师范学院林正文教授撰写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为蓝本,向大家介绍一些辅导儿童通俗行为改变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二是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物。 一、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 ㈠个体行为 1、个体——单一的有机体。

2、有机体——具有生命且自身能够有系统地维持其生理与心理功能者,通常指人与动物。 3、行为——包括内在的、外显的和潜意识的一切活动。 4、个体行为——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狭义)除直接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尚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广义) ㈡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情境影响,随时在变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 1、成熟——即人类由遗传、生理成熟及老化而产生的行为改变。(这一类行为的改变大多属于本能反应,如吃、性、参与活动等。 2、有机体的暂时状态——指由疾病、疲倦、情绪紧张或药物所导致的行为变化。 3、学习——除上述两种以外所有行为变化都来自于学习。学习是指经由练习而产生的较持久性行为改变的历程。 ㈢行为塑造 1、行为塑造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从没有改变为有。一种是从不良改变为良好或从偏差改变为正常。 2、人类与生俱来和自然成熟的行为太少、太简单,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如不依赖后天学习产生行为改变,会适应不良而不能生存或被淘汰。 3、行为塑造的方法:正增强、消弱、行为塑造、继续增强、区别增强、后向连锁反应、间歇增强、隔离、惩罚、制约增强(代币制)、

儿童问题行为论文

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西方语言学院小教班那金玲2009062024 摘要: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佑,才能够有针时性地实施教育计划。 关键词:儿童;问题行为;对策 一、儿童“问题行为”的概述 “问题行为”又叫做行为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众多概念,涉及到心理、教育、社会、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可以概述为:是后天形成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故意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人某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 二、儿童“问题行为”的对策 (一)行为矫正法 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比较注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矫正方法有: 1. 正强化法 通俗地说就是奖励,在儿童表现出某一良好行为以后,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的方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决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但在运用中教师应该注意:(1)选择和分析需要强化的具体行为,确定哪些行为需要奖励,如何避免强化不适当的行为。如,儿童为了得到表扬将家里的钱交给老师;(2)根据儿童的兴趣。、特点和教育的情境来决定,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强化物,它可以是一种儿童喜欢拥有的东西,可以是儿童喜欢做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口头称赞、注意和鼓励等;(3)在时间上,强化应该紧跟在行为表现之后;(4)当期望的行为建立和巩固后,应该逐渐淡化和降低外部的奖励和强化,促进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弓}导外部他人强化向内部的自我强化转化,这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 2.负强化法 负强化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减少或消除他不喜欢的刺激或情境,以促进该个体以后此种良好行为的出现。例如,对于回家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儿童,家长可以先剥夺儿童观看他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权利,一旦儿童能够认真做作业了,就允许他观看有关电视节目。 3. 惩罚 惩罚是当个体发生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的方法来减少或终止该行为。为了有效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惩罚的时间,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惩罚者同儿童的关系,惩罚和正强化的结合 4. 示范法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许多行为可以不直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强化或惩罚来建立或消除,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教师最好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利用电视或多媒体技术,用现场示范、参与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 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 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 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 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 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

挑食和偏食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实 践 与 探 索 260 INTELLIGENCE 挑食和偏食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研究生 王冰竹 王 颖 摘 要:本文通过对1例正常儿童挑食和偏食行为的个案研究,分析造成其挑食和偏食行为的原因,探索父母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中所处的地位,探讨对此类儿童挑食偏食行为进行矫正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并为实际工作者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儿童 挑食 偏食 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在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改变上,作用更为显著。本研究通过对1名10岁挑食和偏食的儿童实施行为矫正,来探讨对此类儿童的辅导方法及辅导的有效性,为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该研究对象为小茜(化名),独生女,小学三年级,10岁。出生于普通家庭,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家长的文化水平一般。母亲在当地的一家美容院工作,每天工作时间达11个小时,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和管理她的日常生活。父亲是民警,十分宠爱她,对日常生活中她提出的要求都尽力满足。小茜不吃苹果、青菜、煮鸡蛋的蛋黄等常见食物,只喜欢吃西瓜、草莓、薯片、巧克力和冰淇淋等食品。小茜现在体重偏重,母亲对此非常担忧,希望能想办法帮助她改掉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二、研究过程 1、寻找原因及确定矫正方法 通过与小茜及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小茜挑食和偏食的原因是:(1)小茜只吃喜欢的食物,不吃不喜欢的食物,认为对健康没有影响。(2)小茜的父亲没有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认为女儿爱吃什么就是缺什么食物的营养,致小茜养成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通过了解个案挑食和偏食的原因发现:(1)个案觉得“只吃喜欢的食物,不吃不喜欢的食物,对健康没有影响”,说明个案对挑食和偏食的危害没有正确的认知,缺少合理膳食的动机。所以本研究还采用认知行为矫正方法,向个案传授合理膳食的知识,改变其错误的认知。(2)对个案的父亲的错误饮食观念采用认知疗法给予纠正。(3)个案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欢喜吃零食。所以本研究决定采用代币制的方法来帮助个案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2、确定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AB 研究设计,先进行1周的观察,此为基线期;然后进行1个月的行为矫正,此为治疗期。通过基线期和治疗期挑食和偏食的次数比较及追踪期的访谈,探讨治疗对个案的有效性。 3、实施矫正过程 第一步:改变个案错误认知。研究者对个案进行了合理膳食知识的传授,让个案了解哪些食物多吃了对身体有害,而哪些食物对身体有益,懂得科学进食。同时让其了解合理膳食能有效增强自身免疫力,避免体重过重。 第二步:改变个案父亲的错误认知。首先,研究者让父亲了解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素,这些营养主要从什么食物中获取,所以在饮食中要注意膳食平衡,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同时还应注意烹调方法,尽量少作油炸食物,以减少营养的损失。其次,让父亲认识到孩子应少吃或不吃易发胖的高脂肪食物,如巧克力、冰淇淋等。最后,教会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个案合理饮食的方法,如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输一些营养知识,并且经常带个案到户外活动。 第三步:营造愉快的就餐环境。研究者与个案的家长达 成一致,父母要纠正孩子挑食和偏食的习惯,在孩子吃完东西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全家人在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愉快的就餐环境。 第四步:使用代币制。研究者与个案及其家长一起协商如何使用代币制来帮助孩子逐步养成饭前不吃零食的习惯。家长严格规定餐次和吃饭时间,并让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她产生饥饿感。第1周兑换代币的时间由个案自己决定,可以每天1次,也可以积累足够的代币后向妈妈兑换。从第2周开始,兑换代币的时间为1周1次,规定在每周日09:00向妈妈兑换。 4、结果与评估 个案在观察期间挑食和偏食行为严重,母亲命令她不要挑食和偏食也无济于事。在治疗期,个案的挑食和偏食行为有所减少,不吃的食物的数量也有所减少,其原因是个案能够减少饭前吃零食的次数,养成每天到户外活动的习惯,并且可以通过不挑食得到奖励,及时强化比延迟处罚更为有效。在追踪期,个案的不挑食和偏食的行为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结束治疗后的第1周偏食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可能是个案对失去奖励的一种对抗行为,也可能是习惯的养成需要更多的时间。结果证明,结合使用改变认知和代币制2种方法矫正个案挑食和偏食行为是有效果的。 5、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治疗中,家长的协助和支持至关重要,家长不仅承担着观察者的角色,而且还是监督者、指导者和鼓励者。家长对儿童的言语赞扬、亲切拥抱都是很好的强化物。(2)在家庭中,家长的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和观念都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观念。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孩子的问题行为不仅包括该问题行为,还包括家长对这种行为作出的反应。因此,家长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问题行为。(3)选择合适的强化物是治疗的关键。在本研究中,选择个案喜欢却又不能经常得到的画册作为强化物,可以很大程度地强化目标行为。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借此对未来研究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使用代币制进,除要选择合适的强化物之外,还要注意停止使用代币可能出现的问题。建议实施代币制进,一开始使用连续强化,当目标行为有规律地出现时,可以加入间歇强化来维持目标行为,如固定比率程序或可变比率程序。(2)本研究思路可以运用到其他不良行为习惯的治疗上,如不按时上床、睡懒觉等。 参考文献: [1] [美]Raymond https://www.360docs.net/doc/ef9833257.html,tenberger 著,石林等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2] 张美兰:《利用代币强化物对幼儿进行行为矫正》,《山东教育》,2002,1:106—107。 [3] 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5—37。 [4] 尹弘飚、张莉:《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儿童行为矫正观》,《教育导刊》,2002,6(2):10—12。

《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相关复习思考题

(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影响下产生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2、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者行为人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 3、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行为不足、、行为不恰当。 4、目标行为是一种训练前所拟订的预期达到的。 5、投射测验是给被试看一些模棱两可的刺激物,要求被试作出反应,根据反应来说明个人的需要和知觉发展水平,如罗夏墨迹测验、等。 6、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行为不足、行为过度、。 7、正强化物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强化物和强化物。 8、与惩罚法有相似之处,但较惩罚法优越的是,它不会产生肉体上的不适,因而较少引起被矫治者的反感,能较好地合作。 9、行为塑造法是根据斯金纳的研究结果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型式的一种方法。 10、模仿疗法也称,是由班杜拉1967年创立的。 11、贝克的强调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认识,注重通过直接干预和重建等手段来改变儿童的认知,从而改变儿童的行为。 12、对于治疗适应环境困难,如有交往障碍、退缩等问题的儿童效果最为明显。 13、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其突出表现为、以多动为主的行为问题及冲动性

等。 14、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严重的障碍。 15、是儿童进食问题中发生最多、最常见的一种,多发生在幼儿期和青春期。 16、是指发作性地、不能自控地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 17、一般认为,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即可称肥胖;若超过50%则成为重度肥胖症。 18、孩子睡觉要拿东西是他们对的一种转移。 19、咬指甲与吮吸手指有区别:一般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而则动作较快,显得有些神经质和具有攻击性。 20、是指身体任何部位出现不由自主的、无目的的、重复的、迅速的肌肉收缩。 21、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当行为。 22、强化法是以为基础的,即—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次发生。 23、的学习困难儿童主要表现为学习习惯、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学习速度等方面存在缺陷,因而成绩较差。 24、吐字不清指的是儿童发音不准、口齿不清,但又没有或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 25、遗尿的行为疗法——床垫警铃的基础是巴甫洛夫的。 26、认知学派的解释是,社交恐惧的产生是由于一系列不合理的信念所导致的。 27、有些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不良或违规的行为,这就是。 28、嫉妒心理表现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是在时期。 29、根据感觉统合的理论,改善感觉统合功能的关键在于控制的输入,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 30、针对偏食的儿童,改变孩子对某些食物的偏见或认知偏差,此方法叫做。 31、正常儿童在3~4岁即可识别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有的儿童,常常分不清自己是男还是女。 32、儿童的小便次数太多,一天少则20次,多则40余次,但各方面的检查又都正常,这种症状,称为。 33、出生后大便就一直不能控制的叫原发性遗矢;在4岁以前已能自己控制排便,但以后又出现不能控制的,叫。 34、缄默症的实质是,而非语言障碍。

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摘要: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佑,才能够有针时性地实施教育计划。 关键词:儿童;问题行为;对策 一、儿童“问题行为”的概述 “问题行为”又叫做行为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众多概念,涉及到心理、教育、社会、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可以概述为:是后天形成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故意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人某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 二、儿童“问题行为”的对策 (一)行为矫正法 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比较注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矫正方法有: 1. 正强化法 通俗地说就是奖励,在儿童表现出某一良好行为以后,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的方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决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但在运用中教师应该注意:(1)选择和分析需要强化的具体行为,确定哪些行为需要奖励,如何避免强化不适当的行为。如,儿童为了得到表扬将家里的钱交给老师;(2)根据儿童的兴趣。、特点和教育的情境来决定,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强化物,它可以是一种儿童喜欢拥有的东西,可以是儿童喜欢做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口头称赞、注意和鼓励等;(3)在时间上,强化应该紧跟在行为表现之后;(4)当期望的行为建立和巩固后,应该逐渐淡化和降低外部的奖励和强化,促进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弓}导外部他人强化向内部的自我强化转化,这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 2.负强化法 负强化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减少或消除他不喜欢的刺激或情境,以促进该个体以后此种良好行为的出现。例如,对于回家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儿童,家长可以先剥夺儿童观看他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权利,一旦儿童能够认真做作业了,就允许他观看有关电视节目。 3. 惩罚 惩罚是当个体发生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的方法来减少或终止该行为。为了有效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惩罚的时间,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惩罚者同儿童的关系,惩罚和正强化的结合 4. 示范法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许多行为可以不直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强化或惩罚来建立或消除,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教师最好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利用电视或多媒体技术,用现场示范、参与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或参考,让学生亲眼看一下在某种情境下不同的行为方法及其不同的效果。如有些学生在交往时因为不知道如何行动而出现退缩行为,就可以用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行辅导。 5. 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矫正法就是通过矫正间题发生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认知风格等来改变个体

儿童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 小A是一个10岁男孩,四年级。智力正常。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对小A的这种表现,他的幼儿园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但效果不佳。经××医院诊断,系过分活动症。 根据上述情况,尝试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小红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设计一个行为矫正方案。

设计方案: 一、确定目标行为:减少小A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 二、测定基准线: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上课4 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为求准确性,选择不同节次的数学、语文课,共观察5天,观察数学平均每节课插嘴4~6次,语文约5次。 三、选择增强物:由家庭访问得知,该生很喜爱看课外书,又与该生交谈,知道他更喜欢班内墙上的红星,因此,约定以红星作为增强物。 四、过程与方法:我事先和小A谈话,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的不良后果,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向他说明协助他改变的办法。取得该生的同意后,订立口头契约。 第一阶段,减少数学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数学课插嘴次数比基准期少1次,可得代券1张;少2次,可得代券2张,以此类推,3张代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1次。则罚代券l张,以此类推。时间两周,效果非常显著:处理期第一周即下降到平均每节课3—5次,第二周2—3次。 第二阶段,数学、语文课上同时控制。数学课要求保持第一阶段的平均3~5次,就可得l张代券;若少1次。可得2张代券;超过4次,罚券l张。语文课也以基准期5次为界,减1次奖1张券。超1次罚1张券。其他以此类推,时间4周。结果表明他能够达到预定要求。第三阶段,数学、语文、外语课同时控制。数学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

儿童行为矫正技巧(超级保姆版)

儿童行为矫正技巧(超级保姆版) 把《SUPER NANNY(超级保姆,又名BB保你大)》中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总结了一下,和大家分享。 超级保姆Jo Frost光顾的家庭都有着令人头疼的小恶霸掌握家里的大局,使得父母似乎无法挽回当家做主的地位。这些小恶霸,在我看到的案例中,最小的一两岁,最大的约十岁。Jo的训练为期三周,前两天自然观察家里的情况,不做干涉;观察以后与父母谈话,并制订时间表和规则表;Jo会亲自指导父母一段时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之后Jo会离开几日,通过录像监控家中情况;最后,Jo返回家中再进行一周的指导,指出监控时所发现的问题。 Jo的宗旨是惩恶扬善。惩罚不良行为,赞扬好的行为。惩罚的时候,声调要低沉,使用有威严的语调。而赞扬的时候,声调要提高,可以拍掌,“乖孩子!”“做得好!” 一、思过室技巧(Naughty zone technique): 思过室是一个单独用来惩罚孩子不良行为的房间,房间内布置简单,没有电器和玩具。也可以使用房间的一个角落、一块垫子、家中的楼梯,因此类似的技巧还有“顽皮墙角”(Naughty corner)、“顽皮垫子”(Naughty mat)、“顽皮楼梯”(Naughty step)。步骤如下: 1、之前要预先给孩子警告。 2、如果孩子知道警告还是表现出不良行为,就把他/她带到思过室(或者顽皮墙角等)。 3、蹲下来到孩子的高度,有目光接触,用有威严的声调,解释带他/她到这里是因为他/她的哪些坏的行为。 4、惩罚的分钟数等于孩子的年龄数。如2岁惩罚2分钟,4岁惩罚4分钟。期间忽略孩子试图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 5、时间到时,再次解释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道歉。不道歉就继续惩罚。道歉则拥抱,并且要赞扬。这很重要。 二、没收玩具技巧(Toy confiscation technique): 惩罚坏的行为,鼓励好的行为,同时教孩子学会珍惜。 1、告诉孩子只能留下十个玩具,装在自己的小箱子里。 2、设置一个大箱子用于存放没收的玩具。每表现出一次坏的行为,就没收

对儿童问题行为理解及矫正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对儿童问题行为理解及矫正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儿童心理问题也称“儿童问题行为”或“儿童行为障碍”,是指 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 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当行为。 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 1.发展性问题 这类问题多由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障碍所引起,如排泄功 能障碍(遗尿、不自主排便、拒绝排便),睡眠障碍(梦靥、夜惊、 经常性头痛,头晕),神经易紧张或生长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 2.情绪方面问题 如情绪抑郁、冷漠、缄默、易幻想或情绪波动剧烈、易激惹;过 分焦虑引起的神经质式的敏感、多疑、多虑、害怕、烦躁不安;过分 依赖父母、老师,或与别的孩子总是关系恶劣,甚至有敌对情绪;对 学校、考试、师生关系等会产生恐怖情绪等。 3.性格方面问题 如显著偏执、怪僻、爱发脾气、急燥、粗暴、性格反复无常、反 抗性强、攻击性强、粗鲁好斗;过分的胆怯、退缩、孤独等。 4.学习与智力方面问题 由于智力低下或智力发展滞后,学习成绩不良、反应迟缓;由于 学习压力过大、教育要求过高而引起厌学、弃学、逃学的行为,视学 习为最大的痛苦;抄袭作业、破坏纪律等。 5.活动过度问题 如异常好动、上课不能安静地听讲、不断地做小动作、注意力分散、维持注意的时间短、极易冲动、忍耐力差、自控能力差、废话多、爱争吵打架等。

6.神经性方面的问题 如总是出现一些毫无意义、反复重复的强迫性行为、或歇斯底里行为;神经性失声,心理性不适;由于精神方面的问题,使得行为过于轻率、活跃,动作言语过多以及精神紧张、无故生气、动作奇特、性格突变等。 7.社会及品德方面的问题 如打人、骂人、破坏、说谎、偷窃;与父母、老师、同学关系恶劣,过度反抗与任性,离家出走等等。 8.习惯性方面的问题 如习惯性允吸手指、咬指甲、晃头、眨眼、玩弄**器以及饮食、睡眠,排泄上的不良习惯,像厌食、睡眠失调等。 问题行为矫正方法 正强化法、负强化法、惩罚、行为契约法、认知行为矫正法、行为契约法

常见儿童行为问题及良好行为塑造

项目名称:常见儿童行为问题及良好行为塑造(省必修)
11 .. 对塑于造轻儿微童的 良不好正行常为行的为奖,励常模采式用是的(惩C 罚)方法(是单(选题A) ) AA 、、 故直意接忽奖视励良好行为 BB 、、 行奖为励处良罚好的替代行为与普雷马克原则 CC 、、 暂以时上隔都离 是
(单选题)
23 .. 暂表时扬隔的离技法 巧常是遵(循C 的)原则(是单(选C题)) (单选题) AA 、、 双表十扬原具则体”的,行不为超过 10 个字的语言和不超过 10 秒的时间发出指令 BB 、、 隔在离发时生间了遵良循好行1 为岁之1 后分及钟时,表隔扬离地点安全但必须单调、枯燥乏味 CC 、、 以以上上都都是 是 6 . 以下哪种奖励方式是社会奖励(A ) (单选题) 3A. 、一般表行扬为和问关题注的影响因素是(C ) (单选题) A 、 生物因素 B 、 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 C 、 以上都是
4 . 在孩子产生良好行为之后的最佳奖励方式是( A) A 、 给与物质或活动奖励同时也给与社会奖励 B 、 给与物质奖励 C 、 给与活动奖励
(单选题)
5 . 以下哪项是一般的心理行为问题(B ) A 、 情绪障碍 B 、 发脾气 C 、 行为障碍
(单选题)
6 . 对于严重涉及暴力和安全的不良行为,常采用的惩罚方法是( B) A 、 故意忽视 B 、 暂时隔离 C 、 行为处罚
(单选题)

B 、 一起做游戏 C 、 玩具 红红骑车到马路上,车被没收一星期,这种惩罚方式叫(B ) A 、 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 B 、 不良行为的逻辑结果 C 、 不良行为的行为处罚
(单选题)

行为矫正的一些方法

行为治疗专家经过实验与临床经验,创立了许多治疗方法,现介绍十种儿童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 (一)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是一种逐步去除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技术。Wolpe 1958年根据条件反射学说,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展了这套完整的行为治疗方法。Wolpe认为恐惧或焦虑不可能与松弛同时并存。它们相互抑制或排斥,而克制焦虑(或恐惧)最有效的反应是肌肉松弛,故以逐步肌肉松弛作为阳性刺激,用于对抗焦虑(恐惧)情绪,建立系统脱敏技术。 适应证:儿童焦虑症、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等。 操作方法: 分三个步骤。 1.肌肉松弛训练。 2.设计一个供想象的焦虑(恐惧)层次。 3.将松弛训练与想象层次结合。即首先教病儿学会由头部、颈肩、上肢、躯干至下肢的全身肌肉松弛法,同时根据病儿焦虑(恐惧)程度设计一个等级层次。病儿经过1~2周放松训练,达到几分钟内全身自我放松之后,便可进入系统脱敏程序。治疗开始,让病儿躺在一张睡椅上放松肌肉,并想象第一个最小焦虑(恐惧)情境(物),如体验到焦虑(恐惧),即刻举起一手指作为信号,若无焦虑(恐惧)产生,约7~1O秒钟后,让其放松,并停止想象此情境(物)。每一焦虑(恐惧)层次经过两个程序的想象,不产生焦虑(恐惧),便可进人下一层次。如此,使病儿逐渐经历最小焦虑(恐惧)到最大焦虑(恐惧)的各个层次,基本上能对实际的恐惧情境(物)不再产生焦虑。 (二)实践脱敏性 年幼儿童无法学会自我松弛,也不可能对焦虑(恐惧)情境(物)进行想象,便可采用实践脱敏法(Invivo desensltlzatlon)。适应证:儿童焦虑症、恐惧症。操作方法:将病儿不良情绪分为若干层级,让其逐级暴露于引起焦虑(恐惧)的实际情境或实物前,并在暴露同时,给予阳性刺激(如给吃喜爱的食物),使二者产生桔抗而逐步脱敏。例如,某幼儿怕狗,治疗开始,让他吃糖果的同时,看狗的照片,谈狗的趣事,之后看远处关在笼子里的狗,然后再分次逐渐走近狗笼(或将狗笼移近),直至消除害怕狗的情感反应。

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

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 把《SUPER NANNY(超级保姆,又名BB保你大)》中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总结了一下,和大家分享。 超级保姆Jo Frost光顾的家庭都有着令人头疼的小恶霸掌握家里的大局,使得父母似乎无法挽回当家做主的地位。这些小恶霸,在我看到的案例中,最小的一两岁,最大的约十岁。Jo的训练为期三周,前两天自然观察家里的情况,不做干涉;观察以后与父母谈话,并制订时间表和规则表;Jo会亲自指导父母一段时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之后Jo会离开几日,通过录像监控家中情况;最后,Jo返回家中再进行一周的指导,指出监控时所发现的问题。 Jo的宗旨是惩恶扬善。惩罚不良行为,赞扬好的行为。惩罚的时候,声调要低沉,使用有威严的语调。而赞扬的时候,声调要提高,可以拍掌,“乖孩子!”“做得好!” 思过室技巧(Naughty zone technique): 思过室是一个单独用来惩罚孩子不良行为的房间,房间内布置简单,没有电器和玩具。也可以使用房间的一个角落、一块垫子、家中的楼梯,因此类似的技巧还有“顽皮墙角”(Naughty corner)、“顽皮垫子”(Naughty mat)、“顽皮楼梯”(Naughty step)。步骤如下: 1、之前要预先给孩子警告。 2、如果孩子知道警告还是表现出不良行为,就把他/她带到思过室(或者顽皮墙角等)。

3、蹲下来到孩子的高度,有目光接触,用有威严的声调,解释带他/她到这里是因为他/她的哪些坏的行为。 4、惩罚的分钟数等于孩子的年龄数。如2岁惩罚2分钟,4岁惩罚4分钟。期间忽略孩子试图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 5、时间到时,再次解释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道歉。不道歉就继续惩罚。道歉则拥抱,并且要赞扬。这很重要。 没收玩具技巧(Toy confiscation technique): 惩罚坏的行为,鼓励好的行为,同时教孩子学会珍惜。 1、告诉孩子只能留下十个玩具,装在自己的小箱子里。 2、设置一个大箱子用于存放没收的玩具。每表现出一次坏的行为,就没收一个玩具。 3、每表现出一次好的行为,就归还一个玩具。 以上两个是Jo的惩罚技巧。这两个技巧实际上是要在家庭中建立规则,教会家长掌握家中的大局,也使孩子明白,不好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做错事情不会再得到纵容,这已是无法挽回的事实。 睡觉分离技巧(Sleep separation technique): 用于矫正那些无法与父母分睡的孩子的问题。 1、亲亲孩子,说晚安,把孩子送到床上就寝 2、坐在床边,但不能有目光接触,不能说话 3、如果孩子哭闹,跑下床,把孩子放回床上,但不能有目光接触,不能讲话 4、一直重复,等到孩子入睡 当孩子发现哭闹或者是任何行为都无法改变自己要单独睡觉这个事实的时候,

儿童行为矫正教学大纲

《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 学时数:32 学分数:2.0 执笔者:龚丽娟 编写日期:2007年11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儿童异常行为的区分,培养学生处理儿童异常行为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异常行为科学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3学时) 教学内容: 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具有可塑性,行为矫正的涵义,正常与非正常行为,相关概念的区分,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我国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应用领域,有效运动行为矫正的原则 教学要求: 1、理解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 2、了解正常行为与非正常行为的区别; 3、了解精神分析与行为矫正的区别,以及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 4、了解行为矫正的特殊性和应用基本要求。 重点: 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视觉、听觉的机制。 难点: 行为矫正的有效应用原则,行为矫正与精神分析与行为治疗的比较。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4学时) 教学内容: 条件反射原理,巴甫洛夫(I.P.Pavlov)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操作性条件行为原理,试述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认知疗法,概述,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认知疗法的适应症,生物反馈疗法,概述,适应症,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症,生物反馈治疗的设备与治疗步骤,社会学习理论与教育激励,社会认知理论,交互决定观,观察学习的过程,关于教育激励 教学要求: 1、理解行为矫正的四个理论基础的实验过程、结论、以及在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中的技术; 2、掌握四个原理的基本内涵;

儿童行来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一)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来说非常之重要已成为共识,不需多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现在越来越关注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有明确要求。株洲市教育局在2011 年开始启动以研发“我有好习惯”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为抓手的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点项目。我园作为两个研发基地园之一正在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要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本次讲座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理论学习之一。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都有切身体会,幼儿行为良好与否与班级常规直接相关。经常会有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习惯好,要是小朋友都像他就轻松了。某某小朋友怎么说都不听,油盐不进…”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良好,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怎样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呢?我以台南师范学院林正文教授撰写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为蓝本,向大家介绍一些辅导儿童通俗行为改变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二是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物。 一、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 ㈠个体行为 1、个体——单一的有机体。 2、有机体——具有生命且自身能够有系统地维持其生理与心理功能者,通常指人与动物。

3、行为——包括内在的、外显的和潜意识的一切活动。 4、个体行为——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狭义)除直接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尚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广义) ㈡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情境影响,随时在变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 1、成熟——即人类由遗传、生理成熟及老化而产生的行为改变。(这一类行为的改变大多属于本能反应,如吃、性、参与活动等。 2、有机体的暂时状态——指由疾病、疲倦、情绪紧张或药物所导致的行为变化。 3、学习——除上述两种以外所有行为变化都来自于学习。学习是指经由练习而产生的较持久性行为改变的历程。 ㈢行为塑造 1、行为塑造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从没有改变为有。一种是从不良改变为良好或从偏差改变为正常。 2、人类与生俱来和自然成熟的行为太少、太简单,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如不依赖后天学习产生行为改变,会适应不良而不能生存或被淘汰。 3、行为塑造的方法:正增强、消弱、行为塑造、继续增强、区别增强、后向连锁反应、间歇增强、隔离、惩罚、制约增强(代币制)、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等。 ㈣偏差行为 1、偏差行为——儿童在行为上失去常态,足以困扰他人或自己而妨碍其生

2021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性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受个体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矫正策略,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影响成因;矫正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外部攻击是指在挑衅者和受欺者之间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进行公开、直接的对峙。如: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物品抢夺而引起打、骂。关系攻击是指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散布谣言、排斥同伴、中止友谊关系等。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性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在对儿童的观察、调查以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

上,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的策略,为有效的矫正和防止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供建议,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学习因素 不论行为适当与否,都是儿童对其周围环境及人的反应而习得;儿童在与伙伴及成人互动时,学会在社会情境中反应、表现方式,也得知他人会如何反应或应对我们的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是由于其过去习惯或社会经验受限的无知所造成的。 二)、可改变的因素 1、物的环境 环境会助长或抑制攻击行为视为发生。空旷的教室没有间隔易使儿童相互追逐,室内走道穿越经活动区易造成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空间安排也很重要:围坐适合讲故事,排队适合上厕所。若挤在一起会有推挤、攻击等行为。环境中的器材不够会造成争执和攻击,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经常评估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需要改变的常常不是儿童,而是物的环境。 2、对刺激过于敏感 学前阶段教学常是紧凑的、规律的、活动的、多姿多彩的,大多儿童适与此环境的刺激;但另一些儿童(如:自闭症儿童)可能因过度的颜色、噪音、活动量、运动量等刺激负荷不了而有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