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自然观对中国发展的促进作用

浅谈马克思自然观对中国发展的促进作用
浅谈马克思自然观对中国发展的促进作用

浅谈马克思自然观对中国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马克思自然观是在对近代自然观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自然观反思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分析框架,是当代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近代以来,随着主体性的张扬和科技理性扩张,人实现了对自然的全面征服和占有,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突出,社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本体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样尖锐,如何汲取马克思自然观的思想精粹,推动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马克思自然观认为,自然是社会发展的本体基础,人类的实践活动联系了人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本文在深入挖掘马克思自然观的思想富源的同时,着重剖析了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本体危机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认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掠夺式和占有式的发展方式以及物欲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造成本体危机的根源。当代中国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马克思自然观为指导,确立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选择“天人合一”的发展方式,倡扬优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当代中国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马克思自然观是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成果的反思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并且强调社会实践的至关重要性。他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认为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自然观是科学的、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自然观,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实际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研究马克思自然观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而且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面对严重本体危机,学界积极展开马克思自然观的研究,以期找到解决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之道。在西方,这种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理解。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再到存在主义等一大批学者认为,马克思视野中的自然是人化自然,而非自在自然,自然是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马克思也强调外部自然的优先性,但马克思关注的不是天然自然,而是进入到人的实践活动领域中的自然。期刊之家QQ2742238827研究生硕博论文医学论文咨询这些观点也得到

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如俞吾金、周义澄等。

二是对马克思自然观中生态思想的阐发。奥康纳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伯基特则着重讨论了马克思理论中特别是其劳动价值论和共产主义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福斯特则发现了马克思在对伊壁鸠鲁思想研究中所展现的生态智慧。三是在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研究中展开了现代性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马克思自然观在思想上有极其丰富的现代性,马克思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现代性批判紧密结合在一起。基于此,法兰克福学派分析了启蒙理性在队人人和自然的控制上的一致性,马尔库塞在研究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提出了“解放自然”的命题,还有阿格尔对“异化消费”的批判,莱易斯对“控制自然”观念的反思,不一而足。

当然,在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研究中还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流派和观点,在此就不一一赘述。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其生产方式进行深入了解并变革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自然观思想底蕴,而这一点恰恰是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及文献分析法,以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出发,从阐释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入手,认为马克思自然观是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理反思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本体基础,而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纽带,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在深入挖掘马克思自然观的思想富源的同时,着重剖析了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本体危机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掠夺式和占有式的发展方式以及物欲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批判,指出,当代中国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马克思自然观为指导,确立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选择“天人合一”的发展方式,倡扬优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四)马克思自然观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自然观的提出是对前人有关自然观理论成果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结果。在马克思之前,西方自然观从远古时期的神话自然观为发端,逐渐发展到古代的有机整体自然观;到了中世纪,宗教神学占据了自然观的话语权;近代机器化生产的出现,机械论观点应运而生。马克思自然观是对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自然观的批判和改造,并吸收和整合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成分,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明确的指出了“自然”概念的社会性,自然并不是一开始就原封不动的直接存的,

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后出现的产物,人类的实践活动以自然为场所,在自然中进行,所以反过来自然也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因而自然也体现了社会性,影响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人的实践活动也在作用于自然。

(五)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自然”概念

一般来说,在马克思的自然观的论述中,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自然”概念的:

一是“天然自然”,一是“人化自然”.前者是在人类认识和实践范围内,与人类相联系的物质世界,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种“天然自然”可能部分经过人类的改造,或是未经改造,在客观性上也是如此。后者经过了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以后已经成为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生存环境和物质资料,从这个层面上讲,自然与人是密切相关的。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自然观中,自然不但与人类相联系,同时也要与历史相联系。也就是说,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将自然放在历史的视域中考察,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置于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受到社会历期刊之家QQ2742238827研究生硕博论文医学论文咨询史发展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引入科学的实践观点,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历史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与内在的统一。

2、马克思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是社会发展的本体基础

(2)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纽带

(3)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着人与人的社会历史关系

(4)资本主义制度是自然对人异化的根源

(六)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1、确立现代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理论认为,对于任何问题的任何方面我们都应历史发展的、辩证批判地去对待,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做到了解到位和把握全面,进而去合理有效地解决它。就人类中心主义而言,它是符合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的,人类原始社会中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缺乏选择的主动权,于是以膜拜自然、崇拜自然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便萌发了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而这种欲望大概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最初萌芽。

2、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表明了人才是发展的主旨而非外在之物,当然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带给人一定的生存必备要素,然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

宿,因而一切观点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性要素,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从此点出发进行阐释的。

3、选择“天人合一”的发展方式

4、倡扬“优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马克思自然观认为,建立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需要从源头头考虑,在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及生产链条上实现可持续,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生态文明的形成,需要人们不断更新观念、加强认知水平的提升。改变以往对物质财富奢侈追求和无限享受的思维理念与生活方式,减少对人类和生态伤害,努力使自己培养一种健康节制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1971年剑桥版。

[3]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王岩:《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及当代价值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 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维度 1、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意义上的自然界,进而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强调了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有主观意识和目的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并没有遮盖住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样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变革。 2、科学的辨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与人对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与人和人的关系密切。在阶级社会,自然异化的深刻原因要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去寻找。马克思说“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式决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 [3]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号召人们要真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改革。” 3、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资产阶级社会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惊人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人们纷纷为工业文明的成就而赞叹。生态环境问题被暂时地掩盖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现实出发预见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充分显示了前瞻性的意识和远程的眼光。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具有的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他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生态环境问题已演变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各国都在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在当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下,国内外学者们尤其是一些生态学学者尝试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思想中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支点。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 人类自诞生时起就不断地从自然界中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自己的生存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甘一雯财务管理1班2014110188 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是狭义的自然,即与人发生关系的自然,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哲学观点,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的观点,突破了唯物主义的传统理论视域,从根本上与前康德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开启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哲学境遇。马克思深谙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精髓,经过整合、创新,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费尔巴哈明确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事实上,这就是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实体即主体”之思辨原则的感性表达。其理论运用于人与自然,便得出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存在的关系。可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有一个缺陷,那便是他无法提供“自然界”与“他人”何以构成“人”与“自我”之本质的依据。此时,黑格尔哲学便弥补了之一缺陷。黑格尔认为,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的自然。马克思结合这两种理论,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上升到感性活动,即实践,初步开启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理论境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所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不纠结于自然的先在性,因为这是毫无意义的。人和自然的实在性,经过实践活动,已经转变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连接点。 海德格尔一向致力于打破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一直把人类当做主体,把自然当做客体,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这也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同时,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应当为如今的环境问题负责,因为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实践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所用。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一种误解,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枢纽,并不是改造自然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也有所体现。在马克思看来,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劳动和资本的矛盾。这里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工人付出劳动,但生产资料却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而工人却不得不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要解决这一矛盾,便要实现共产主义,要实现公产主义,便要消灭私有财产,要消灭私有财产,便要消灭异化劳动,要消灭异化劳动,便要消灭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简而言之,共产主义就是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 共产主义与平均主义截然不同,若只是简单地将财富平分,并没有实际解决资本的问题,因为它并没有消除私有财产,反而激发了人类对于财产的占有欲望。新中国成立初期便是犯了这样一个错误,混淆了共产主义与平均主义,导致中国错失了发展的机会,经济一度陷入崩溃的边缘。那时,中国奉行平均主义,所有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摘要】现如今,“绿色生活”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各种环保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 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台湾 88 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历史沿革 目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论著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这些论著和论文在讨论认识论、实践论、生产关系等问题时都毫无例外地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国外论著中,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布哈林,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施密特、岩佐茂和贝拉米·福斯特等;我国学者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陶德麟、黄楠森、吴晓明、俞吾金、张一兵等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理论的评价和发展;许多学者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焦凤贵等对地理环境是否属于社会存在进行了讨论,陶富源、郁越祖等就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历史发展进程起何种作用有什么影响作了探讨,王荫庭、安延明等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贡献等问题。在世纪之交,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社会广泛的关注,反映在研究领域是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环境理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结合,不仅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人化自然等传统论域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而且还开辟了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难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因而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全球变暖,沙尘暴频发,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等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由于过去人类过度追求表面的、眼前的繁荣与扩张,从而导致孕育和支撑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严峻破环。人类与环境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过渡的索取终于遭到了环境的报复,敲响了人类社会“增长极限”的警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意识到我们与环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后,生态文明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马克思对自然的浓厚兴趣最早产生于中学时代。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的自然思想成为了之后他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上铺垫。他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超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一一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来进行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其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整的、辩证的统一,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同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马克思的自然观立足于实践,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 而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才成为人。”马克思把自然看成从最初起就是和人的活动相关联的。而有关自然的其他一切言论都是思辨的、认识论的或自然科学的。事实上,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 我们也就无法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作为主客体关系实现的,那么,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是外在的(自然——社会)关系, 而是内在的(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和自然的统一是在实践(工业)中进行的,“工业是自然界、因而也是自然科学跟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人和自然界是不可分的,社会和自然也不是绝对对立的, 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对于存在于自在自然中的自然规律, 我们可以说它的产生和实现与人的活动无关;但是,对于存在于人和自然中的自然规律, 我们不能说它的实现与人的活动无关。事实上,当人们还没有认识自然规律的时候, 自然规律在人的活动中不被察觉地在发生作用;在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以后, 人们就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世界, 这时自然规律也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人们的活动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表现发生不同的作用。“自然规律当人类还不存在的时候就已发生作用,现在,它们在许多情况下仍不顾人们的活动而作用着。而社会规律则只能在人们的活动所创造的条件的基础上存在。”由于自然界不会自动的满足人,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摘要】现如今, 绿“色生活”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各种环保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 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 台湾88 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 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 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 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历史沿革 目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论著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但这些论著和论文在讨论认识论、实践论、生产关系等问题时都毫无例外地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国外论著中, 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布哈林,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施密特、岩佐茂和贝拉米·福斯特等;我国学者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陶德麟、黄楠森、吴晓明、俞吾金、张一兵等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理论的评价和发展;许多学者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 焦凤贵等对地理环境是否属于社会存在进行了讨论, 陶富源、郁越祖等就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历史发展进程起何种作用有什么影响作了探讨, 王荫庭、安延明等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贡献等问题。在世纪之交,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社会广泛的关注, 反映在研究领域是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环境理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 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结合, 不仅在生产力和生产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任意损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其后果必然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地球上高级生物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人类的发展,更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将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用独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上讲,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土壤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物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变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2、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学院内燃机六班 2014201045 汤琛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的焦点。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马克思的自然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一些新发展,并论述了其对于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问题 一、自然、自然观的含义 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马克思主义更重视狭义的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人类物质生产中的要素。”糙种狭义的自然界范围小于广义的自然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其范围会由小变大,程度会由深变浅。只有作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被人打上人的印记的自然界,才在这种讨论中具有意义。同样,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首先就是要恢复被人直接和间接破坏了的生态平衡,并且力争不再造成新的危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这种狭义理解的自然观称为人化自然,而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自然也正是这种人化自然。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其中主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构成,自然界的生成与演变等等,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贯穿于自然观中的一根主线。不同的人会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不同的自然观。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应该涵盖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内部构造和演化规律进行科学语意上的描述。二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的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及其人类的总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践的中介作用在于:它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体与类发生联系的现实途径。正是通过实践(生产和交换)才使人超越自身,达到与社会、历史以及日益走向整体化的人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生存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具有的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他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生态环境问题已演变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各国都在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在当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下,国内外学者们尤其是一些生态学学者尝试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思想中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支点。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

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74 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赵松淼 ( 中共焦作市委党校,河南 焦作 454000 ) 【摘 要】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的增强,如何看待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将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与自然的统一。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的实践活动反而让人类产生了异化,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能够重新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解决人类面对的生态难题。【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空气、水、土壤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则被人自然的活动所破坏,人与自然的问题自然也被学者重新重视起来,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如何,人与自然关系该如何处理,如何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生态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回答,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重新认识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地位,改变过渡夸大人类自然实践能力,或是人作为自然存在,本身就是自然一部分的观念,将人类的活动约束在与自然统一的条件下,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因此重新认识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渊源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欧洲机械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兴起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的人类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活主要还是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中虽然也需要面对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了农业生产只是一种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单纯依靠人自身和借助于简单的生产工具,人类生产力虽然已经超越了之前的原始和奴隶社会,但这时期的生产力还是较低,并没有将人从自然中凸显出现,人还是在自然的和谐中存在,当然也不存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工业革命的出现第一次借助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生产,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型,人的主体性借助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种主体性的提升,使得人类开始反思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的提升,使得各个学科都开始将人作为自然之中的一种特殊的存在作为研究对象,机械唯物主义将人作为一个机械存在,自然则是一个更大的机械,自然中各个存在都是自然这个机体的一个零件,自然的各个零件之间是一种单线的、机械化的联系。黑格尔则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进行反思,与机械唯物主义将自然作为一个机械化的存在不同,黑格尔则把自然界定为一个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只是黑格尔所说的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马克思生态观意义上的统一,而是一种借助于主体的精神活动的统一。此后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这种观念,将自然界定为一种不依赖精神的客观存在,马克思生态观自然观在批判机械主义、黑格尔哲学以及费尔巴哈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关系,科学的界定了自然和人的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内容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自然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在他看来自然是一个有机的存在,人类的面对的自然是一个多层次存在的自然,可以分为自在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三个层次的存在。作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以前的自然和现代人类社会还没有达到的自然,更准确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影响到的自然,这种自然是可以说与人的实践活动完全不相关的存在。而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以及影响到的自然,这个层次的自然已经不是自在自然的状态,被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人的本质力量已经改变了部分自然的存在状态。最后所谓人工自然则更多的体现了人类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结果,这个层次的自然是自然本身不存在的自然,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存在,这种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对人类而言是人本质力量存在的体现,对自在自然而言则是一种“异己”存在,虽然并不意味着与自在自然相冲突,但是自在自然并不存在的对象。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这种对自然的认知,也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划分为基础的。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存在,通过实践活动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自在自然条件下,人的实践活 动没有触及到,因此人的本质力量也改变不了自在自然的存在,在人化自然的层次,人通过实践活动已经在自然上体现出了的人本质的力量,人造自然更加体现了人的本质化力量,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自然的存在物,与其它自然不同的是,其它存在没有人类的这种主体性,一方面人通过人实践活动,将人作为与其它存在物不同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在通过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也通过实践活动,人将自然的存在融入到了自然的存在,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是一种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存在的,现代人类面对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其实:首先人类的本质力量是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下展现的,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限定在这种统一关系之下,不能超越自然的范畴。现在人类社会面临生态问题就是由于人类过渡的夸大了人的本质力量,甚至是将人作为自然的主人身份而存在,忽视了也是自然存在的事实,过渡的对自然的开发,已经改变了自然本身的存在形式,降低了自然自身系统的调整能力,从而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恶化,最终影响到整体自然系统的存在,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会受到这种影响,最终毁灭人类的存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树立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将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建立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进行实践活动,最大限度的降低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自然的破坏。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导下需要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人作为自然机体一部分,与其它自然存在物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人有主体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人的本质量对象化,这些都是其它自然存在物所不具备的,但并不意味着在自然之中人的存在是高于其他物的存在。尤其是在道德层次上,人应该对其他自然存在物怀有仁慈之心,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的开发,对自然物大肆的破坏实际上就忽视人对于自然其他存在物的道德责任。在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强化这种道德责任,通过自然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类的开发自然的行为。最后是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存在价值,正如学者所共识的一样,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拓展人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不恰当利用则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因此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关系统一起来,杜绝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和其负面作用的展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解读,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要求我国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类活动的准则,人类需要负起对于自然的责任,将人的发展限定在自然规律之下,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艳华.刍议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J].才智,2016,(8). [2]朱开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河南农业,2016, (19). [3]刘慧,毕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的现实指导意义[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4]李佩文,王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5). 作者简介:赵松淼(1975—),男,河南新郑人,硕士,中共焦作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自然辩证法课后答案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 基本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1)哲学的分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2)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其次,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机械主义自然观弥补了这一缺陷,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具有的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他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生态环境问题已演变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各国都在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在当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下,国内外学者们尤其是一些生态学学者尝试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思想中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支点。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随着生产的发展、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难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因而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全球变暖,沙尘暴频发,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等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由于过去人类过度追求表面的、眼前的繁荣与扩张,从而导致孕育和支撑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严峻破环。人类与环境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过渡的索取终于遭到了环境的报复,敲响了人类社会“增长极限”的警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意识到我们与环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后,生态文明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马克思对自然的浓厚兴趣最早产生于中学时代。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的自然思想成为了之后他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上铺垫。他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超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一一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从马克思的这篇中学毕业论文中可以看到,人是具有远比其他生物优越的地方。马克思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上去讨论自然,捕捉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与动物的区别。“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己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这句话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折射出了人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从1839年开始关注伊壁坞鲁哲学,并在他的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坞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伊壁坞鲁的自然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马克思青睐于伊壁鸿鲁所强调的人在自然面前的积极能动性及坚定的无神论思想。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初步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核心就是:自然充满了偶然性,人对于自然是能动的,但又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等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马克思关于自然观的第一次系统说明是在《手稿》里面,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的批判,阐述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重要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等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认识 摘要:自从出现了人类,并且随着人类的进步,逐步形成了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制度与生态问题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当今社会,由于一些人与自然的不合理发展,尤其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生态不平衡,如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到了社会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提高。在此时,认真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Abstract:Since human beings began to appear and as human progress,thus formed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social systems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thinking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Marxism. Nowadays, due to some of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especially theunreasonable human transform nature, led to a serious ecological imbalance, such as overpopulation, shorta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ch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life. At this time, Marx and Engels read carefully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