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

1、掌握“专业、课程、学科”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门类的构成

3、了解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及教学安排

4、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点

5、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攻读方法和路径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准备问卷调查,了解新生入学一个学期后对专业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邮箱:33923905@https://www.360docs.net/doc/eb10079126.html,)

●问卷调查

●主体内容

一、掌握“专业、课程、学科”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大学是一个熔炉,希望从这头进去,从那头出来,进入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文

学创作、公司或者政府机关的写作、汉语言文学某领域的研究、语文教育、新闻出版与传播、其他需要较强语言文字功底的行业领域。

2、素质结构金字塔(知识、能力、情意)

(1)通识课程类(如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国防教育及军事训练等)

(2)专业基础类(如写作、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汉语言文学学科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逻辑学、朗读与演讲、文艺心理学、马列文论等课程)

(3)专业方向类

①语文教育: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三笔字、教育见习和实习

②编辑出版:出版学概论、大众传播学概论、编辑学概论等

③新闻与文化传播:

④影视与戏剧

⑤对外汉语

⑥文秘写作

⑦文学创作等

专业——课程——学科

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科通常指学术的分类,专业指学校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划分的培养学生的专门的学业门类,课程指教与学的内容及其进程。

三者的发展分别遵循科学探索的规律、社会劳动市场人才供需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教育学规律。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创造先进性成果;专业建设在于增强人的社会从业能力;而课程建设则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受科学探索规律的支配受劳动市场人才供需规律支配受教育学人才培养规律的支配学科专业课程

图1: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关系

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着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变革,专业不仅以应对社会需求的现实刺激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时还决定着对已有学科知识进行筛选组合,使之成为可传递、易学习的的知识单元――课程。

课程不仅是专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以完成的有效载体和实践途径,而且在课程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反馈信息,将进一步刺激学科的探索发展。因此,专业既是联系知识开发(学科)和知识传授(课程、教学)的中介,也是联系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的纽带。

专业(包括专业方向)的设置和专业人才规格的设计对学校的课程结构具有定向作用,学科则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由此设计的课程体系提供“源头活水”。

二、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门类的构成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

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12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2011年8月下旬,艺术学首次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单列为一个学科门类,考研学科门类将从原先的12个增加到13个。

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如数学下设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就授至二级学科,一般意义上的博硕士点数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的数目。

05 文学(学科门类)

0501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050101 文艺学(二级学科)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二级学科)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二级学科)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二级学科)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

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二级学科)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

04 教育学(学科门类)

0401 教育学(一级学科)

040101 教育学原理(二级学科)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下设方向(语文、数学等)

040103 教育史

040104 比较教育学

040105 学前教育学

040106 高等教育学

040107 成人教育学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

040109 特殊教育学

040110 教育技术学

0402 心理学(一级学科)

040201 基础心理学

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0203 应用心理学

0403体育学(一级学科)

三、了解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及教学安排

(一)课程开设目的:让研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初步了解该学科(含专业与课程)的特点及各分支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研修目的、研修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规划意识和自觉研修兴趣。

(二)教学安排

第一章导论(邓水平)【2课时】

第二章文艺学(左其福)【2课时】

(一)概论【意义、内容、发展历程】

(二)涉及的课程及研修方法和途径

(三)研究成果综述及其他拓展资源【与该学科门类相关的重要专著等文献资料及

其导读】

(四)参考文献【撰写本章所参考的文献】

(五)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至少有5道题目,封闭性题目和开放性题目兼有。期末

考试题将从练习题库中遴选组合】

第三章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彭巧燕)【2课时】

第四章汉语言文字学(李振中)【2课时】

第五章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唐红卫)【2课时】

第六章中国现当代文学(任美衡)【2课时】

第七章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彭丽红)【2课时】

第八章写作学与语文教育(邓水平)【2课时】

四、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学科(专业)特点和作用

人生活在语言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语言,不仅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的生存方式。我们命定生活在语言给出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在空间上无限辽阔,在时间上无限悠远。正是语言,把动物生存的有限环境变成了人生活的无限世界。人创造了语言,同时也就创造了自己。人和语言互相创造,所以,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

汉语和汉字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仓颉造字,汉民族煌煌的精神大厦由此奠基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哲士不断地为这座精神大厦添砖加瓦,它那光辉的拱顶至今仍在不断上升中……汉语是祖先遗留下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我们心灵的最终归宿。

作为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语言文学,它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也是全世界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载体,它将在不远的将来从“弱势文化”再变为“强势文化。

——《汉语言文学,凝聚思想和智慧的仓库》

1、民族性

2、实践性(言语能力的获得,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3、综合性(思想、情感、伦理、道德、价值观、文化等,人文特点,审美,情感)

4、研究性

善于思考、能通过汉语理解和表达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读写思行,积累积淀

与不懂足球规则的人欣赏足球比赛应该不一样,懂规则还能用规则

五、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攻读方法和路径

(一)方法:阅读、思考、实践(体验)、学习、写作

能力的获得必须经过不断实践和反思这个无法逾越的平台

(二)困境:

大量阅读,遴选和阅读时间,浩如烟海,皓首穷经;

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很多是分析文学作品,如果没有阅读,这种分析很难让你产生共鸣,或者听得懂,这是目前中国整个文学教育的最大问题。

分析作品,并没教如何分析,更没让采用有效方法指导如何分析鉴赏作品。更多是把别人对作品的理解告诉大家。这样下去,作品的鉴赏能力很难提高。

大量写作;三笔字的训练。

大量学生不写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

(三)建议:

规划意识

对不同作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去对待:精读、略读、浏览

建立规划和效率本

一天至少写500字

一天至少阅读50页内容,并做一些读书笔记

一天至少一篇诗文

一周至少上通过媒体了解国内外要闻和时事热点

一学期至少调查一个社会问题(查阅中国期刊网,利用图书馆)并形成调查报告等系列文字材料

坚持点滴行动

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变自我,海阔天空

成不了大树,就做小草;要活出最好的自己。

如何把握自己

结束语:

大学是自由的,自由是自强自立者练就本领的天堂,自由也是自甘堕落者葬送青春的坟墓。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第一章导论答案

《中国税制》第一章导论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包括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2、纳税人:依照税法规定对国家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3、征税对象: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亦称课税客体。 4、税率: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关系,是指课税的尺度。 5、起征点:起征点是课税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课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 6、免征额: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的部分。 7、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指对处于运动过程中的课税对象,选择应当交纳税款的环节。 8、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缴纳税款的期限。它是税收的固定性、强制性在时间上的体现。 9、税制体系:税制体系指的是一国在进行税制设计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将不同功能的税种进行组合配置,形成主体税种明确,辅助税种各具特色和作用、功能互补的税种体系。 10、流转税:是以商品或劳务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 11、所得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12、财产税:是以财产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13、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它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14、税收实体法:是指拥有税收立法权的立法主体规定税收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15、税收程序法:是指拥有税收立法权的立法主体为保证税收实体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而制定、认可、修改和废止的,用以规范税收征纳行为的法律规范。 二、填空题 1、我国现行税法的渊源有宪法、税收基本法律、(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法解释)和税收条约等。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 A、生产的需要。 B、欲望满足的需要。 C、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 D、选择的需要。 E、社会发展的需要。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资源配置。 B、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 C、经济体制。 D、资源的稀缺性。 E、资源利用。 3、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 A、价格决定。 B、产量决定。 C、成本决定。 D、利润决定。 E、A、B、C、D。 4、()不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原因:D项厂商是微观经济主体。BCE都是一国的经济问题。A项可以是微观,也可以是宏观的,所以D最准确) A、收入决定。 B、物价水平。 C、经济增长。 D、厂商均衡。 E、国际收支。 5、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经济模型。 B、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C、局部均衡分析与一 般均衡分析。D、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E、A、B、C、D。 二、名词解释 1、稀缺性 2、选择 3、微观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 5、经济学 6、实证经济学7规范经济学8、经济模型。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 2、为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5、西方经济学的假定前提有哪些? 四、论述题

1、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经济学既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又要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习题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E 4、D 5、E 二、名词解释 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选择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3、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4、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5、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6、实证经济学是在做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它力求说明和回答这样的问题: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后果如何? 7、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不作另外的选择?它涉及到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 8、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一种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是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一个经济模型可用文字来说明(叙述法、散文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来表达(代数法),还可用 几何图形来显示(几何法、画图法)。 三、简答题 1、答:(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如何用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最重要最迫

01第一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第一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复习题 1、何为人力资源?其特点是什么? 答: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特点:①生物性②能动性③动态性④智力性⑤再生性⑥社会性 2、何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其特点是什么? 答: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特点:①综合性②实践性③发展性④民族性⑤社会性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任务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①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 ②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影响因素:⑴基本因素:①社会价值观②群体价值观③个人价值观 ⑵实际因素:①任用情况②信任情况③晋升制度④工资制度⑤奖励制度⑥处 罚制度⑦参与程度⑧福利状况 ⑶偶发因素 4、试说明管理的软化趋势。 答: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从人治、法治到文治,组织模式从直线式、职能式到学习型组织,人性假设从经验管理的经济人到文化管理的自动人、观念人,管理重点从行为到思想,管理性质从非理性、纯理性到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 5、为什么说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答: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企业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新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⑴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代替了个人经验; ⑵“时间和动作研究”提供了精确地计算定额的方法; ⑶生产工具、操作工艺、作业环境、原材料的标准化,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⑷“工作挑选工人”的原则和系统地培训,为各个生产岗位提供了一流的工人; ⑸“计划(即管理)与执行相分离”的原则,大大加强了企业的管理职能,使依法治厂成为可能。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企业管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很快在欧美推广,科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说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6、为会么说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 答: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实践中暴露出其本质的弱点—对职工的忽视,为纠正和补充科学管理的不足,80年代兴起了企业文化理论,它完整地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框架。解决了科学管理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⑴温饱问题的解决与“经济人假设”的困境; ⑵脑力劳动比重的增加与“外部控制”方式的局限; ⑶服务致胜时代的到来与“理性管理”传统的没落;

管理学试题第一章导论

7-8学年期末考试题 专业班级:课程名称:管理学概论 试卷类型: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梅奥的霍桑试验表明( )。 A.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是有害的 B.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C.企业应采取一切措施来取缔非正式组织 D.企业应该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2.组织理论上把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小的结构称之为( )。 A.锥式结构 B.扁平结构 C.直线结构 D.矩形结构 3. 在篮球比赛中,教练员根据场上的局势及时调整战术,并更换队员。从管理职能上讲,教练员行使的职能是()。 A.计划职能 B.领导职能 C.组织职能 D.控制职能 4.西蒙把决策活动分为两类,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其区分标准是()。 A.经营活动与业务活动 B.重复性工作或非重复性工作 C.最优化标准或满意标准 D.计算机决策或非计算机决策 5."无为而治"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流派的管理思想()。 A.儒家 B.道家 C. 法家 D.墨家 6.某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企业中共有管理人员44人,其中厂长1人,车间主任4人,班组长20人,职能科长4人,科员15人。每一岗位均不设副职。厂长的管理幅度为()。 A. 4 B.8 C.24 D.28 7.提出期望值理论的管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赫兹伯格 C.亚当斯 D.弗鲁姆

8.在对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方面,认为员工能自我控制,承担责任的积极理论是()。 A. X理论 B. U理论 C. Y理论D. Z理论 9.“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究卫生”这一说法强调了以下哪种控制方式()。 A.预先控制 B.实时控制 C.反馈控制 D.同期控制 10.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考虑按什么因素来划分部门?() A.职能 B.产品 C.地区 D.矩阵结构 7.提出期望值理论的管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赫兹伯格 C.亚当斯 D.弗鲁姆 8.在对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方面,认为员工能自我控制,承担责任的积极理论是()。 A. X理论 B. U理论 C. Y理论D. Z理论 9.“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究卫生”这一说法强调了以下哪种控制方式()。 A.预先控制 B.实时控制 C.反馈控制 D.同期控制 10.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考虑按什么因素来划分部门?() A.职能 B.产品 C.地区 D.矩阵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在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中,环境条件评价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 A.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B.任务结构 C.领导者的职务权力 D.领导风格 2.计划工作的性质有( )。? A.目的性 B.首要性 C.经济性 D.普遍性 E. 效率性 F.综合性 3.组织工作的内容包括( )。 A.设计组织结构 B.配备组织人员 C.控制组织行为 D.实施组织变革 E.建设组织文化

统计学习题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统计学 社会统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统计学的对象与特点·社会统计的方法·社会统计工作的程序 第二节社会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与单位·标志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 一、填空 1.一般来说,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 2.()的实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最早产生的统计。 3.()这一学派产生于德国,其创始人为康令(1606—1681)和阿享瓦尔(1719—1772)。 4.统计按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描述统计和()。 5.推论统计有两个基本内容:参数估计和()。 6.通过抽样得到的用以推断总体特征的那个“部分”,在统计学上称为()。样本中所含的单位数,在统计学上称为样本大小,也叫做()。 7.总体的每个单位都具有许多属性和特性,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数量特征的名称在统计上称为()。凡能用数量的多少来表示的标志,称为()。凡不能用数量的多少来表示而只能文字表述的标志,称为()。 8.()是反映总体(或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概念或范畴 9.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与联系在于:统计指标是说明()特征的,标志则是说明()特征的;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标志的数值()而成的。 10.要了解有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是(),总体单位是(_ )。 11.凡是相邻的两个变量值之间可以连续不断分割的变量,称为()。凡是各变量值之间是以整数断开的变量,称为()。 12.大量观察法之所以称为统计上特有的方法,是与()的作用分不开的。 13.大数定律的一般意义使:在综合大量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时,个别单位偶然的数量差异会(),使大量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借助于()形式,接近用确定的数值显示出必然的规律性。 二、单项选择 1.统计总体同时具备三个特征( )。 A 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 B 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 C 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 D 数量性、具体性、可比性 2.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 康令 B 威廉·配第 C 恩格尔 D 凯特勒

管理学习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管理学导论 一、判断题: 1.管理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2.管理者做任何活动都必须先明确目标。(√) 3.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4.管理学反映了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具有显著的科学性。但是,管理 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管理本身无法完全量化,故而只是一种不精确的科学。(√) 5.管理学是一门科学,不是一种艺术。(×) 6.鉴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所以说,迄今为止管理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 学(√) 7.管理既要追求效果,也要追求效率。前者就是要做正确的事情,后者则 是正确地去做事情。应当说,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第二位的。(√) 8.效率与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效果是使组织资源的利用成本达到最 小化,而效率则是使组织活动实现预定的目的和目标。(×) 9.有人调查合资企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先进的生产设备,在中国 所取得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却无法达到国外的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的生产工人素质差。(×) 10.管理和技术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

11.凡是完全或主要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管理者。(√) 12.一个组织正常的运转需要有两类活动,即管理活动与计划活动。(×) 13.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 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单项选择: 1.___B 职能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石。 A.决策B.信息c.控制D.创新 管理者出席社区的集会或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行使的是_A__的角色。 A.代表人B.联络者c.发言人D.谈判者 2.___C 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 A.亚当·斯密B.泰罗 B.罗伯特·欧文D.亨利·法约尔 3.___D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A.亚当·斯密B.罗伯特,欧文 C.亨利·法约尔D.泰罗 4.___C 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 重要。

第一章 《管理学》导论练习和答案

第一章导论 即时练习 一、判断改错(请对下列各问题进行判断,如果你认为该题是错误的,请在该题后的括号内打上Ⅹ;如果你认为该题是正确的,请在该题后的括号内打上√,并将正确的表述写在该题之下。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1、一般来说,管理学更多地是研究营利性企业组织的管理问题。() 2、管理学的焦点问题是组织如何有效地运作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可以统称为企业理论。() 3、以“人”为本的研究包括了个人行为法和群体行为法两个方面。() 4、管理学者都认为企业家与大机构的管理人员是有区别的,他们有独特的思想和决策方法,创业时所面对的管理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应单独进行研究。() 5、领导可以越级指挥下级,也可以越级检查下级的工作;下级可以越级反映情况,也可以越级请示。() 6、组织的职能机构一般是按管理的职能来分设的。() 7、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单位产出的费用会一直不断的下降。() 8、迪尔和肯尼迪提出的四类文化是赌博文化、硬汉文化、过程文化、持续性文化。() 9、资源依赖理论试图“将公司的内部分析与产业和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在上述两种迥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10、管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往往被称为研究设计法(research design)。广义地说,管理学家主要使用的研究设计法有:试验;抽样调查。() 二、简述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Z型文化是谁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理解组织的再造工程? 3、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三、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1、试述资源依赖理论。 2、试述科技条件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共 30 分) 童友玩具厂 童友玩具厂是生产木质的娃娃、小动物等牵引玩具的企业,历史挺长,规模不大。产品质量不错,最近开始出口,而且定货有快速增多的趋势。 童友玩具厂里有个喷漆车间,全部用的是女工。玩具先在一道木工车间下料,砂光,然后进行部分组装,再经过浸泡假漆一道工序,就送来喷漆车间上漆。这些玩具多数只用两种颜色,当然也有多彩的。总之,每多上一道彩,就要在这车间多一道工序。 多年以来,这厂的产品是全部手工操作的。但近来需求增大,质量要求也高了。厂领导向银行贷了一笔款,请了设计院来改进本厂生工艺和流程布局。喷漆车间也改装了。如今全部女工沿着一条直线坐着,头上装有一根环轨,上面悬挂着吊钩,不停地从女工们側上方向前移动,慢慢进入一座遂道式远红外烘干炉。每位女工坐在自己的一个有挡板隔开的小工作间里,待漆的玩具放在每位女工右手边的托盘里,她们取来,放在模板下,把彩漆按照设计的图案,喷到玩具上没被模板挡住的部位上。喷完后,取出来挂到前方经过的吊钩上,自动进炉烘干。

第一章 导论

《护理教育》教案(首页)

后附讲稿(或讲授提纲)共页

第三章护理教育的课程 第一节护理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 一、课程的概念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用于指课业及其进程,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度的意思。在西方,英文Curriculum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指“跑道”,最初与学习过程同义。近代以来,随着学校的兴起,学校课程日趋定型,课程概念也在丰富和扩大。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课程及其编制问题就开始得到专门的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然而,迄今理论界对该词的理解仍不统一。正如美国学者斯考特(R.D.VScotter)说的那样,课程是一个使用得最普遍的教育术语,也是个定义最差的术语。 (一)广义的课程概念 1.课程定义从学科的教学内容扩展为学校指导下、提供给学生的全部经验即课程是学校为使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就,而采取的一切有程序的学习活动和经验,是学科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集合体2.隐蔽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有计划实施的显性课程不同,隐蔽课程是一种潜在的教学,它是从学校的制度,组织、文化、社会过程及师生交互作用等方面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价值上、规范化的陶冶。所谓隐蔽课程,也叫潜课程、非学习课程、无声课程,是指那些学校政策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结果,它一般具有非预期性、不易察觉等特点。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其实就是隐蔽课程在发挥其“隐蔽”的教育作用。隐蔽课程也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因为其一,教师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以及课内外的言行举止,作为一种重要的隐蔽课程要素,可以转化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二,教师的工作作风也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教师讲民主,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求、方法和步骤都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并且能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加以调整。造成师生心理相容的氛围,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其三,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良好气氛中的教学集体,其凝聚力强,成员有良好一致的目标整合、舆论标准、自觉纪律和情感体验,教师和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个成员,都自觉并积极地适应和遵从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规范要求,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心理容易产生共鸣。 3.把课程视为教学系统的软件课程的完整概念应包括学校课程和社会课程。课程=学校课程(显形课程+隐蔽课程)+社会课程。 (二)狭义的课程概念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等的综合,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中。 二、课程的功能 课程的本质是社会对未来人才培养要求的体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一)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规格的具体体现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获得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质,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课程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三)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四)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五)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三、护理学课程的类型和结构

第1章导论

管理文秘 ?参考书目 ?赵锁龙编著.管理秘书实务(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向国敏主编. 现代秘书学与现代秘书实务新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谢世洋编著.秘书实务与实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岳海翔著.最新公务文书写作.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第1章导论 ?1.1 秘书的基本概念 ?1.1.1 管理 ?思考: ?什么是管理? 对“管理”的不同界定 ?泰罗: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法约尔: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小詹姆斯.H.唐纳利: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彼得.F.德鲁克: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管理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 ?管理主体:由谁管? ?管理客体:管什么? ?组织目的:为何而管? ?组织环境或条件:在什么情况下管? 1.1.2 秘书 ?思考: ?什么是秘书? ?你心目中的秘书形象是什么样的?列举身边哪些人是秘书或者从事秘书工作。 ?下面这些人是秘书吗? ?1、办公室主任 2、魏忠贤 3、校长助理 ?4、史官 5、安南 6、司机 ?7、军机大臣 8、师爷 9、管家 ?10、菲佣 11、杨修 12、司马懿 ?13、国务院办公厅主任 14、图书馆长 ?15、商鞅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如今且说贾雨村授了应天府,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却是 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彼时雨村即拘原告来审。那原告道:“被打死的乃是小人的主人。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系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我家小主人原说第三日方是好日,再接入门;这拐子又悄悄的卖与了薛家。被我们知道了,去找拿卖主,夺取丫头。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倚财仗势,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凶身主仆已皆逃走,无有踪迹,只剩了几个局外的人。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求太老爷拘拿凶犯,以扶善良,存殁感激大恩不尽!”雨村听了,大怒道:“那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的走了拿不来的?”便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只见案旁站着一个门子,使眼色不叫他发签。 雨村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

第一章(管理导论)习题文档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1、管理的载体是。 A、管理职能 B、组织 C、管理对象 D、管理活动 ()2、管理活动尽管是动态的,但还是可以将其分成两大类:一是程序性活动,二是活动。 A、功利性 B、科学性 C、非功利性 D、非程序性 ()3、“管理就是决策”是著名管理学家给管理所下的定义。 A、法约尔 B、孔茨 C、赫伯特.西蒙 D、泰勒 ()4、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均是管理的。 A、管理的功能 B、管理的职能 C、管理的特性 D、管理的基本段 ()5、是法约尔的代表作。 A、《动作研究》 B、《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C、《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D、《科学管理原理》 ()6、按照管理的定义,可以认为管理是。 A、一项工作 B、一项活动 C、一种艺术 D、一种资源 ()7、管理者在组织中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他这时扮演的角色是。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决策角色 D、企业家角色 ()8、公司经理正在与要终止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经理这时所扮演的角色是。 A、企业家角色 B、干扰对付者角色 C、资源分配者角色 D、谈判者色

()9、公司老总在员工大会上宣布本公司一季度销售额突破一亿,望全体员工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此时公司老总扮演的角色是。 A、监督者 B、传播者 C、发言人 D、联络者 ()10、技术技能对于管理层最为重要。 A、高层 B、中层 C、基层 D、所有层次 ()11、概念技能对于管理层最为重要。 A、高层 B、中层 C、基层 D、所有层次 ()12、被后人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管理学家是。 A、法约尔 B、韦伯 C、泰勒 D、巴纳德 ()13、的产生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理论的标志,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 A、传统管理 B、科学管理 C、行为科学 D、管理科学 ()14、泰勒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 A、资源配置 B、资源利用 C、提高劳动效率 D、追求利润最大化 ()15、被公认为是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赫伯特.西蒙 ()16、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赫伯特.西蒙 ()17、是人群关系理论研究的开端。 A、工具试验 B、照明试验 C、霍桑试验 D、标准化试验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热学问题的方法;理解平衡态的概念;理解热力学第零定律的意义,理解温度概念及理想气体温标;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应用;理解理想气体微观模型;理解理想气体压强的意义与公式;理解温度的微观意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曲线;理解范德瓦尔斯方程及各修正项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上注意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适当进行习题练习和思考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教学重难点: 平衡态、热力学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与温度的意义,理想气体温标,理想气体微观模型,理想气体压强及温度的微观意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范德瓦尔斯方程。 教学时数:1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宏观描述方法与微观描述方法 一、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1、热物理学:是研究有关物质的热运动以及与热相联系的各种规律的科学。 2、热现象:这些与温度有关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称热现象。 3、热学研究对象:所有与热相联系的现象。 4、特点:热物理学研究的是由数量很大的微观粒子所组成的系统。 5、大数粒子:我们把数量级达到宏观系统量级的粒子。 二、宏观描述方法与微观描述方法 1、宏观描述方法:热力学方法 热力学:由观察和实验总结出来的热现象规律,构成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叫做热力学。 热力学方法的优点: 热力学基本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适规律,只要在数学推理过程中不加上其它假设,这些结论也具有同样的可靠性与普遍性。 热力学的局限性:

(1)只适用于粒子数很多的宏观系统; (2)主要研究物质在平衡态下的性质,不能解答系统如何从非平衡态进入平衡态的过程; (3)把物质看成为连续体,不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 2、微观描述方法:统计物理学 统计物理学是热物理学的微观描述方法,它从物质由大数分子、原子组成的前提出发,运用统计的方法,把宏观性质看作由微观粒子热运动的统计平均值所决定,由此找出微观量与宏观量之间的关系。 统计物理学方法的优点: 弥补热力学的不足,使热力学的理论获得更深刻的意义。 微观描述方法的局限性: 在于它在数学上遇到很大的困难,由此而作出简化假设(微观模型)后所得的理论结果与实验不能完全符合。 热力学基础 3、热物理学统计物理学的初步知识 液体、固体、相变等物性学 第二节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 一、热力学系统 1、热力学系统(系统):被确定为研究对象的物体或物体系,或热学所研究的对象。 2、外界:系统边界外部。 3、孤立系统:与外界既不交换物质又不交换能量的系统。 4、封闭系统:与外界不交换物质但可交换能量的系统。 5、开放系统:与外界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系统。 热力学参量:压强、体积、温度等 热力学与力学的区别热力学的目的:基于热力学的基本定律 力学的目的:基于牛顿定律(力学参量) 二、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1、平衡态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导论(1)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第一节人力资源概述 一、人力资源及相关概念 1.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所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人的总和。 2.人口资源的概念 人口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总和。人口资源强调的是数量观念。 3.人才资源的概念 人才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人力资源中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人的总和。人才资源强调的是质量观念。 三者的数量关系为:人口资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 4.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知识的存量,是后天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的总和。 资本有三个普遍特征:第一,它是投资的结果;第二,在一定时期内,它能够不断带来收益;第三,在使用中会出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二、人力资源的特征和作用 (一)人力资源的特征(选择题/每个理解会出单选) 五个特征:生成过程的时代性、开发对象的能动性、使用过程的时效性、开发过程的持续性、闲置过程的消耗性。 (二)人力资源的作用(简答题) 三个作用:人力资源是现代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是财富形成的关键要素。 三、人力资源相关理论(选择题)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人力资本投资》 舒尔茨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 (二)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由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泰罗就是“经济人”观点的代表。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由人际关系学说倡导者梅奥根据霍桑试验首先提出来的。 3.“自动人”假设 “自动人”也叫“自我实现人”。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 4.“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组织心理学家薛恩提出的。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作用和主要活动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发展需要,对人力资源获取、整合、开发、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的管理活动。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案例分析、分析说明或简答题) 五个作用:协助组织达成目标;充分发挥组织中全体员工的技术和能力;为组织招聘和培训合格的人力资源;使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自我实现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就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等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活动(案例分析、分析说明或简答题) 八个方面:

第1章导论

《设施规划与物料搬运》
第1章
导 论
戢守峰 二○一三年四月九日

Contents
1.1 设施规划的概念与意义 1.2 设施规划的原始信息与数据准备 本章 知识 点 1.3 设施布置类型与工业设施布置 的传统方法 1.4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 的发展过程
2013-5-2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戢守峰 ph.D
2

第1章 1.1 设施规划的概念与意义 本节知识点
1.1.1 设施规划的含义与目标 1.1.2 设施规划的意义与作用
导 论
1.1.3 设施规划的工作范围与工作组织
案例分析: 自助餐厅的布置
2013-5-2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戢守峰 ph.D 3

1.1 设施规划的概念与意义
1.1.1 设施规划的含义及目标 ?1.设施 《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 2002年定义为:“设施是物理工厂、配送中 心、服务中心和其它的设备。” ? 总而言之,对于一个工业设施或制造 业的工厂来说,设施就是指所占用的土地、 各种建筑物、各种生产和辅助设备、各类 公用设施等。
2013-5-2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戢守峰 ph.D 4

1.1 设施规划的概念与意义
? “设施”是指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可 分为下列四个部分来说明: (1)实体建筑:不论企业规模的大小,其所拥有 设施中最外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建筑物本 身。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和现行的设施需求及未来 的弹性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设计良好的建 筑物不仅其内部设施得以发挥正常的作业功能, 更是一个企业对外印象的体现。同时,在良好的 建筑物内部工作的人员,其士气也可以经常保持 在较佳的状态。
2013-5-2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戢守峰 ph.D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