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名词解释

1章
1.peptide unit—肽单元,是指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生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参与肽键形成的6个原子(Ca1、C、O、N、H、Ca2)位于同一平面,Ca1 和Ca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所谓的肽单元。
2.motif—模体,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由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体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的功能。
3.cooperativity—协同效应,指一个亚基与其配体(Hb中的配体为O2)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亚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力。如果能促进作用称为正协同效应;反之,则为负协同效应。
4.electrophoresis—电泳,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带相反电荷一极泳动的现象。
5.salt precipitation—盐析,指将中性盐加入蛋白质溶液中,使蛋白质水化膜脱去,电荷被中和,导致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因素去除而沉淀。
6.分子病—指蛋白质分子中起关键作用的氨基酸残基缺失或被替代,都会严重影响空间构象乃至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疾病产生。这种蛋白质发生变异所导致的疾病,被称之为分子病。其病因为基因突变所致。
7.primary structure of protein—一级结构,是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到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8.chromatography—层析,是蛋白质分离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待分离蛋白溶液(流动相)经过一种固态物质时,根据溶液中待分离的蛋白质颗粒大小、电荷多少及亲和力等,将待分离的蛋白质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分配,并以不同的速度流经固定相而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
9.protein coagulation—蛋白质凝固作用,指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若将pH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此絮状物仍能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此絮状物如再加热,可变成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再易溶于强酸、强碱溶液中。此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凝固作用。
10.protein isoelectric point—蛋白质的等电点,指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11.protein denaturation—蛋白质变性,指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一般认为蛋白质的变性主要发生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12.protein renaturation—蛋白质复性,是

当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有些蛋白质仍可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
13.domain—结构域,是三级结构层次上的局部折叠区,指分子量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的区域,并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2章
1.磷酸二酯键,指在核酸中,一个核苷酸戊糖的3'-羟基与另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基缩合脱水形成的键。
2.碱基互补规律,指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互补多核苷酸链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或T…A)之间进行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
3.核小体,是由DNA和组蛋白共同构成。DNA双链盘绕在以组蛋白(各两分子的H2A,H2B,H3,H4)为核心的结构表面构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心颗粒之间由DNA和H1结合形成一个连接区连接而形成了核小体。
4.DNA的变性,指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导致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使双链DNA解离为单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变性
5.退火,指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可以恢复原来的双链结构的过程。
6.增色效应指DNA在解链过程中,由于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共轭双键逐渐暴露,使DNA在260nm处的吸光度随之增加的现象。简言之,指DNA变性时,A260增加的现象。
7.复性,指当变性条件缓慢解除后,两条解离的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原来双螺旋结构的现象。
8.融解温度,指DNA在解链过程中A260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简言之50%DNA解链的温度。
9.核酸分子杂交,指在DNA复性过程中,如果将不同种类的DNA单链或RNA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两条单链分子之间存在着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它们就有可能形成杂化双链,这种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单链之间形成也可以在RNA单链之间形成,还可以在DNA单链和RNA单链之间形成的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3章
1. holoenzyme——全酶,指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2. essential group——必需基团,指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3. active center——活性中心,指酶的必需基团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但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
4. absolute specificity——绝对特异性,指有的酶只能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
5. relative specificity——相对特异性,指有一些酶的特异性相对较差,这种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这种不太严格的选择性称为相对特异性。
6. Km——米氏常数,指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7. i

nhibitor——抑制剂,指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
8. competitive inhibition——竞争性抑制作用,指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的一种抑制作用。
9. zymogen——酶原,指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或在其发挥催化功能前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酶的前体水解开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致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的这种无活性酶的前体。
10. allosteric regulation——变构调节,指代谢物与关键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个部位以非共价键可逆的结合,使酶发生变构而改变其催化活性,对酶催化活性的这种调节方式称变构调节。
11. covalent modification——共价修饰,指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在其它酶的催化下可与某些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的过程。
12. isoenzyme——同工酶,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4章
1.Glycolysis?——糖酵解,是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
2.aerobic oxidation——有氧氧化,是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
3.tricarboxylic acid cycle——三羧酸循环,亦称柠檬酸循环,是一个由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的循环反应系统,在该反应过程中,首先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再经过4次脱氢、2次脱羧,生成4分子还原当量和2分子CO2,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
4.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磷酸戊糖途径,是葡萄糖经氧化反应和非氧化反应两个阶段,生成含有5个碳原子的戊糖、NADPH和CO2的过程。
5.gluconeogenesis——糖异生,是体内由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6.blood suger——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浓度为3.89~6.11mol/L。
7.glycolytic pathway——糖酵解途径,是糖酵解的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8.糖原合成——由葡萄糖单元合成糖原的过程。
9.glycogen storage disease——糖原累积症,是一类遗传性代谢病,因先天性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而致,其特点为体内某些器官组织中有大量糖原堆积。
10.hyperglycemia——高血糖,指临床上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22~7.78mmol/L。
11.Pasteur 效应——巴斯德效应,指在有氧情况下,有氧氧化抑制了生醇发酵或糖酵解的现象。
12.cori 循环——乳酸循环,是肌肉收缩时(尤其是供氧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了乳酸;因肌肉中糖异生的酶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

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被肌肉组织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称为Cori循环。
13.hypoglycemia——低血糖,指临床上空腹血糖浓度低于3.33~3.89mmol/L。
14.三碳途径——是葡萄糖先分解成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物,后者再异生成糖原的过程。
15.蚕豆病——是由于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不能经磷酸戊糖途径得到充分的NADPH+H+,则难以使谷胱甘肽保持还原状态,此时红细胞易于破坏而发生溶血性黄疸。常因食用蚕豆而诱发,故称为蚕豆病。
5章
1. essential fatty acid——必需脂肪酸,指机体必需但自身又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必须从食物摄取的脂肪酸称必需脂肪酸 。包括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2. fat mobilization——脂肪动员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3. ketone bodies——酮体是脂肪酸在肝细胞分解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三种物质。
4. β-oxidation——脂肪酸β-氧化,指从脂酰基的β-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步连续反应,脂酰基断裂,生成1分子比原来少了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及1分子乙酰CoA。
5. hormone 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 (HSL)——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动员的关键酶,指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脂肪酶,活性受多种激素的调节,胰岛素能抑制其活性,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能增强其活性。
6. 血脂——血浆所含脂类统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7 hyperlipidemia——高脂血症,血脂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即为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称为高胆固醇血症或高甘油三酯血症。
8. apolipoprotein——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称为载脂蛋白。
9. LCAT——卵磷脂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催化HDL中卵磷脂2位上的脂酰基转移到游离胆固醇的3位羟基上,使位于HDL表面的胆固醇酯化后向HDL内核转移,促进HDL成熟及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10. ACAT——脂酰CoA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存在于细胞内,能将脂酰CoA上的脂酰基转移到游离胆固醇的3位上,使胆固醇酯化储存在胞液中。
11.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胆固醇的逆向转运,HDL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移至肝。
12. LDL受体_______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细胞表面,能特异地识别和结合LDL,主要生理功能是摄取降解LDL并参与维持细胞内胆固醇平衡。
13. chylomicron—— CM:由小肠粘膜细胞合成,经淋巴系统吸收入血,功能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14. lipoprotein lipase——脂蛋白脂肪酶(LPL):水解CM和VLDL中的甘油三酯,释放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
六章
1. biological oxidation 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为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组织细胞内进行,所以又称为细胞呼吸或组织呼吸。
2. oxidative respiratory chain 呼吸链:还原型辅酶所带的氢在线粒体内膜上经过一系列由递氢体及递电子体的酶体系的作用,最后氧化生成水并释放出能量,这一反应体系称为呼吸链。
3.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即由代谢物脱下的氢,经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释放能量,偶联驱动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4. P/O ratio P/O比值:指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2摩尔O2所生成ATP的摩尔数。
5.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化学渗透假说:电子经呼吸链传递释放的能量,将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胞液侧,在膜两侧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而积蓄能量;当质子顺此梯度经ATP合酶的F0部分回流时。F1催化ADP与Pi结合,形成ATP。
6. uncoupler 解偶连剂:不影响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但能使作用物产生的能量不能用于ADP磷酸化成ATP。如二硝基苯酚。
7. oligomycin sensitivity conferring protein 寡霉素敏感蛋白(OSCP):位于ATP合酶F1和F0之间的柄部,参与F1和F0的连接,有OSCP存在时,F1对寡霉素敏感而被抑制,结果ATP合酶不能催化ATP的合成。
8. ATP synthase ATP合酶:该酶是氧化磷酸化的结构基础,它由F1和F0两部分组成,前者催化ADP+Pi→ATP,后者是H+的通道,共同参与ATP 的合成。
七章
1.one carbon unit—一碳单位,是指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及亚氨甲基等。
2.hyperammonemia—高血氨症,是指肝功能严重损伤或尿素合成相关酶的遗传性缺陷时,尿素合成发生障碍,导致血氨浓度升高。
3.PKU—苯丙酮尿症,是指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变成酪氨酸,因此苯丙氨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苯丙酮酸、苯乙酸、苯乳酸等,并从尿中排出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4.nutritionally essential amino acid—营养必需氨基酸,是指体内需要而不能自身合成,必需由食物供给的一些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
5.alanine-glucose cycle—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是指通过丙氨酸和葡萄糖在肌肉和肝之间进行氨转运的过程。肌肉中的氨基酸经转氨基作

用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丙氨酸经血液运到肝。在肝脏中,丙氨酸通过联合脱氨基作用释放出氨,用于尿素合成。而丙酮酸异生成葡萄糖并由血液输送到肌肉组织,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可再接受氨基成为丙氨酸。
6.methionine cycle—甲硫氨酸循环,指甲硫氨酸经S-腺苷甲硫氨酸,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重新生成甲硫氨酸的过程。
7.metabolic pool—氨基酸代谢库,是指食物蛋白质经过消化而被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和体内组织蛋白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及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内源性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
8.putrefaction—腐败,是指肠道细菌对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及未被消化的小部分蛋白质所起的作用,叫腐败作用。实际上是细菌本身的代谢过程,以无氧分解为主。腐败作用的大多数产物对机体有害,但也可以产生少量脂肪酸及维生素等可被机体利用的物质。
9.false neurotransmitter—假神经递质,是指酪胺和由苯丙氨酸脱羧基生成的苯乙胺,若不能在肝内分解而进入脑组织,则可分别经β-羟化酶作用,转化为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它们的化学结构与儿茶酚胺类似,称为假神经递质。
10.transdeamination—联合脱氨作用,是指转氨酶与L-谷氨酸脱氢酶协同作用,即转氨基作用与谷氨酸氧化脱氢作用偶联进行,可以把氨基酸转变为氨以及相应的酮酸,也称转氨脱氨作用。
11.ornithine cycle—鸟氨酸循环,是指鸟氨酸与氨以及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瓜氨酸,瓜氨酸再接受1分子氨而生成精氨酸,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并重新生成鸟氨酸。
12.γ-glutamyl cycle—γ-谷氨酰基循环,是指通过谷胱甘肽的代谢作用,将氨基酸吸收和转运的过程。此循环由两部分构成,首先是谷胱甘肽对氨基酸的转运,其次是谷胱甘肽的再合成。
八章
1.de novo synthesis of pufine nucleotide——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指利用磷酸核糖、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
2.salvage pathway of pyrimidine nucleotide——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指利用体内游离的嘧啶碱基或嘧啶核苷为原料,经过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或嘧啶核苷激酶等催化的简单反应合成嘧啶核苷酸的过程。
3.核苷酸的抗代谢物——指某些嘌呤、嘧啶、氨基酸或叶酸等的类似物,它们主要以竞争性抑制或以“以假乱真”等方式干扰或阻断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从而进一步阻止核酸以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具有抗肿瘤作用。
4.uricacid——尿酸,指嘌呤的代谢最终产物,其中的嘌呤环没有解开,化学名2,6

,8-氧嘌呤,其水溶性较差,当血中尿酸含量升高超过正常值会造成痛风。


9章
1.细胞水平代谢调节,单细胞生物主要通过细胞内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对酶的活性及含量进行调节,这种调节称为原始调节或细胞水平代谢调节。
2.激素水平代谢调节,从单细胞生物进化至高等生物,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发展得更为精细复杂,同时出现了专司调节功能的内分泌细胞及内分泌器官,这些器官及细胞分泌的激素可对其他细胞发挥代谢调节作用,这种调节称为激素水平代谢调节。
3.整体水平代谢调节,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或通过神经纤维及神经递质对靶细胞直接发生影响,或通过某些激素的分泌来调节某些细胞的代谢及功能,并通过各种激素的互相协调而对机体代谢进行综合调节,这种调节称为整体水平代谢调节。
4.key enzymes--关键酶,代谢途径由一系列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所组成,其速率和方向是由其中一个或几个具有调节作用的酶的活性所决定的,这些能调节代谢的酶称为调节酶或关键酶。
5.rate-limiting enzymes--限速酶,在由一系列酶促化学反应所组成的代谢途径中,有的酶所催化的反应速度最慢,它的活性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地总速度,因此称为限速酶。其调节酶或关键酶常常是限速酶。
6.allosteric regulation--变构调节,指内源或外源性小分子化合物作为变构效应剂可与酶蛋白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特异结合,引起酶蛋白分子构象变化,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变构调节。
7.allosteric enzymes--变构酶,代谢途径中受变构效应剂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或别构酶。,其往往是代谢途径的关键酶。
8.allosteric effector--变构(效应)剂,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小分子化合物,称为变构(效应)剂。
9.chemicai modification--化学修饰,指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残基在不同的催化单向反应的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引起酶活性改变,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化学修饰。
10.Inducer--诱导剂,指能增加酶合成的化合物。
11.repressor阻遏剂,指能减少酶合成的化合物。
10章
1.gene——基因,指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是为生物活性产物编码的DNA的功能片段,这些产物主要是蛋白质或是各种RNA。
2.replication——复制,指遗传物质的传代,以母链DNA为模板合成子链DNA的过程。
3.semi 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半保留复制,指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两个子细胞的DNA 都和亲代DNA

碱基序列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4.bidirectional replication——双向复制,指复制时DNA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称为双向复制。
5.leading strand——领头链,指在DNA复制中,解链方向与复制方向一致,即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称为领头链。
6.lagging strand——随从链,指在DNA复制中,解链方向与复制方向相反,即待模板链解开足够长度,复制才得以进行,这股不连续复制的链称为随从链。
7.Okazaki fragment——冈崎片段,指DNA复制时,随从链中形成的不连续片段,为纪念日本科学家冈崎而命名。
8.primase——引物酶,指复制起始时催化生成RNA引物的酶。
9.replicon——复制子,指独立完成复制的功能单位,即从一个DNA复制起始点起始的DNA复制区域称为复制子。
10.引发体——指在DnaA、B、C蛋白打开DNA双链的基础上形成的含有解螺旋酶、DnaC蛋白、引物酶和DNA的起始复制区域的复合结构称为引发体。
11.reverse transcription——逆转录,也称反转录是依赖RNA的DNA合成过程,即以RNA为模板合成DNA、杂化双链上RNA的水解以及再以此单链DNA为模板催化合成第二条DNA互补链,这个过程称为逆转录。
12.telomere——端粒,指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形态学上,染色体DNA末端膨大成粒状,因为DNA和它的结合蛋白紧密结合,像两顶帽子一样盖在染色体两端而得名。
11章
1.asymmetric transcription—不对称转录,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在DNA双链分子上,一股链作为模板指引转录,另一股链不转录;二是模板链并非总是在同一单链上。
2.coding strand—编码链,在DNA双链上与模板链互补,不用作转录模板的一股单链,称为编码链。mRNA碱基序列除U代替T外,与编码链是一致的。
3.template strand—模板链,DNA双链中按碱基配对规律能指引转录生成RNA的一股单链,称为模板链。
4.RNA polymerase—RNA聚合酶,以DNA或RNA为模板,以5′ 三磷酸核苷为原料催化合成RNA的酶称为RNA聚合酶。
5.holoenzyme—全酶,指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由多个亚基组成,其中α2ββ' (ω)亚基组成核心酶,σ亚基加上核心酶称为全酶,参与转录的起始过程。
6.transcription—转录,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意思是把DNA的碱基序列转抄成RNA。
7.Pribnow box—Pribnow盒,原核生物基因操纵子转录上游-10区的共有序列为TATAAT,是1975年由D.Pribnow首先发现的,称为Pribnow盒。
8.transcription bubble—转录空泡,原核生物转录延长过程中,RNA聚合酶分子覆盖40bp以上的DNA分子段落,转录解链范围小于20bp,产物RNA又和

模板链配对形成长约8~12bp的RNA/DNA杂化双链,这样由酶-DNA-RNA形成的转录复合物,形象的称为转录空泡。
9.CTD—羧基末端结构域,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Ⅱ最大亚基的羧基末端有一段共有序列,为Tyr-Ser-Pro-Thr-Ser-Pro-Ser的重复序列片段,称为羧基末端结构域。所有的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Ⅱ都有CTD,只是7个氨基酸共有序列的重复程度不同。CTD对维持细胞的活性是必需的。
10.TATA box—TATA盒,又称Hogness盒,真核生物转录起始点上游共同的TATA序列,称为TATA盒。是基本转录因子TFⅡD结合位点。
11.RNA replication—RNA复制,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由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催化,多见于病毒。是逆转录病毒以外的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以病毒的单链RNA为模板合成RNA的方式。
12.TF—转录因子,反式作用因子中,直接或间接结合RNA聚合酶的蛋白质因子。
13.split gene—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隔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的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
14.intron—内含子,是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中被除去的核酸序列。
15.exon—外显子,是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酸序列。
16.mRNA splicing—mRNA剪接,去除初级转录产物上的内含子,把外显子连接为成熟RNA的过程,称为mRNA剪接。
17.self-splicing—自剪接,是由RNA分子催化自身内含子剪接的反应。
18.structural gene—结构基因,基因组DNA中能转录出RNA的DNA区段,称为结构基因。
19.spliceosome—剪接体,是真核mRNA前体剪接的场所,由snRNA(如U1、U2、U4、U5和U6等)和大约50种蛋白质装配而成,剪接体装配需要ATP提供能量。
20.mRNA cleavage—mRNA剪切,是剪去某些内含子,然后在上游的外显子3′ 端直接进行多聚腺苷酸化,不进行相邻外显子之间的连接反应。
12章
1.translation—翻译,即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细胞内以mRNA为模板,按照mRNA分子中由核苷酸组成的密码信息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其本质是将mRNA分子中4种核苷酸序列编码的遗传信息(核酸语言),解读为蛋白质一级结构中20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蛋白质语言)。
2.codon—密码子,在mRNA的开放阅读框架区,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为一组,代表一种氨基酸或肽链合成的其它信息,这种三联体形式的核苷酸序列称为密码子。共64个密码子,其阅读方向是5'→3'。
3.ORF—开放读码框架,从mRNA 5' 端起始密码子AUG到3' 端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序列。
4.degeneracy—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密码子为其编码,这一特性

称为遗传密码的简并性。为同一种氨基酸编码的各密码子称为简并密码子,也称同义密码子。多数情况下,同义密码子的头两位碱基相同,仅第三位碱基有差异。
5.wobble base pairing—摆动配对,mRNA密码子的第3位碱基与tRNA反密码子的第1位碱基之间常出现不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规律的现象,称为摆动配对。
6.ribosomal cycle—核糖体循环,指肽链合成的延长阶段经进位、成肽和转位三个步骤而使氨基酸依次进入核糖体并聚合成多肽链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核糖体上连续循环进行直至终止称为核糖体循环。每次核糖体循环肽链从N端向C端增加一个氨基酸残基。广义的核糖体循环是指翻译的全过程。
7.registration—注册,也称进位,是指一个氨基酰-tRNA按照mRNA模板的指令进入并结合到核糖体A位的过程。
8.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翻译后修饰,新生多肽链不具备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必须经过复杂的加工过程才能转变为具有天然构象的功能蛋白质,这一加工过程称为翻译后修饰。包括多肽链折叠为天然的三维构象及对肽链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修饰等。
9.molecular chaperon—分子伴侣,是细胞内的一类可识别肽链的非天然构象、促进各功能域和整体蛋白质正确折叠的保守蛋白质。
10.signal sequence—信号序列,所有靶向输送的蛋白质结构中都存在分选信号,主要是N端特异氨基酸序列,可引导蛋白质转移到细胞适当靶部位的这类序列称为信号序列。
11.signal peptide—信号肽,多数靶向输送到溶酶体、质膜或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其肽链的N端有一长度为13-36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序列称为信号肽。
12.NLS—核定位序列,所有靶向输送到细胞核的蛋白质其多肽链内含有特异信号序列,称为核定位序列。NLS是含4-8个氨基酸残基的短序列,富含带正电荷的赖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可位于肽链的不同部位。NLS在蛋白质进核定位后不被切除。
13.S-D sequence—S-D序列,又成核糖体结合位点(RBS),存在于原核生物mRNA起始AUG密码上游约8-13个核苷酸部位,存在4-9个核苷酸的一致序列,富含嘌呤碱基,如-AGGAGG-,称为Shine-Dalgarno序列,简称S-D序列。此与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16S-rRNA 3' 端富含嘧啶的短序列,如-UCCUCC-可配对结合,通过这种RNA-RNA相互作用,mRNA序列上的起始AUG即可在核糖体小亚基上准确定位而形成复合体。
14.polysome—多聚核糖体,是指多个核糖体结合在一条mRNA链上,同时进行多肽链的合成(翻译)所形成的聚合物。多聚核糖体的形成可以使蛋白质合成以高速度、高效率进行。
15.SRP—信号肽识别颗粒,由6个多肽亚基和1分子7S-RNA组成的复合体。

可同时与新生肽链的信号肽及核蛋白体结合,具有GTP酶活性,能引导新生肽链识别并结合到内质网膜上。
16.protein targeting—蛋白质靶向输送,蛋白质合成后被定向输送到其发挥作用的靶部位的过程。
13章
1.genome——基因组,指来自一个生物体的一整套遗传物质。
2.gene expression——基因表达,就是基因转录及翻译的过程,即:生成具有生物学功能产物的过程。
3.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基因表达调控,指细胞或生物体在接受环境信号刺激时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做出应答的分子机制。
4.housekeeping gene——管家基因,指有些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其表达产物对维持生命全过程都是必需的或必不可少的,这类基因称管家基因。
5.constitutive gene expression——基本基因表达,指管家基因的表达水平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而是在生物体各个生长阶段的大多数, 或几乎全部组织中持续表达,或变化很小。这类基因的表达称为基本(或组成性)基因表达。
6.operon ——操纵子,通常由2个以上的编码序列与启动序列、操纵序列以及其他调节序列在基因组中成簇串联,共同构成一个转录单位。
7.cis-acting element——顺式作用元件,指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DNA 序列,可分为启动子、增强子和沉默子等。
8.trans-acting factors——反式作用因子,指绝大多数真核转录调节因子由它的编码基因表达后,通过与特异的顺式作用元件的识别、结合(即DNA-蛋白质相互作用),反式激活另一基因的转录,故称反式作用蛋白或反式作用因子。
9.promoter——启动子,指真核基因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组件,每一组件含7~20 bp的DNA序列。包括至少一个转录起始点以及一个以上的功能组件。
10.enhancer——增强子,指真核生物远离转录起始点,决定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表达,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其发挥作用的方式通常与方向、距离无关。
11.miRNA——微小RNA,是一大家族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长度约20 ~ 25个碱基,由一段具有发夹环结构,长度为70 ~ 90个碱基的单链RNA前体经Dicer酶剪切后形成。
12.siRNA——小干扰RNA,是细胞内一类双链RNA在特定情况下通过一定酶切机制,转变为具有特定长度(21~23个碱基)和特定序列的小片段RNA。
13.RNA binding protein——RNA 结合蛋白(RBP),是指那些能够与RNA特异序列结合的蛋白质。
14.temporal specificity——时间特异性,指按功能需要,某一特定基因的表达严格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称之为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多细胞生物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

性又称阶段特异性。
15.spatial specificity——空间特异性,指在个体生长、发育全过程,同一基因产物在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器官表达,即在个体的不同空间出现,称之为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基因表达伴随时间或阶段顺序所表现出的这种空间分布差异,实际上是由细胞在器官的分布所决定的,所以空间特异性又称细胞特异性或组织特异性。
16.induction——诱导,在特定环境信号刺激下,相应的基因被激活,基因表达产物增加,这种基因称为可诱导基因。可诱导基因在一定的环境中表达增强的过程,称为诱导。
17.repression——阻遏,基因对环境信号应答时被抑制,这种基因称为可阻遏基因。可阻遏基因表达产物水平降低的过程称为阻遏。
14章
1.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同源重组,指发生在同源序列间的重组,它通过链的断裂和再连接,在两个DNA分子同源序列间进行单链或双链片段的交换,是最基本的DNA重组方式,又称基本重组。
2.conjugation——接合作用,指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与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的DNA转移。
3.transformation——转化作用,指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
4.transduction——转导作用,指当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供体)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细胞(受体)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
5.site specific recombination——位点特异重组,是由整合酶催化,在两个DNA序列的特异位点间发生的整合。
6.transposition——转座,是由插入序列和转座子介导的基因移位或重排。
7.DNA clone—— DNA克隆,指应用酶学的方法,在体外将各种来源的遗传物质(同源的或异源的、原核的或真核的、天然的或人工的DNA)与载体DNA结合成一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复制子),继而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细胞,再进行扩增、提取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也称基因克隆或重组DNA。
8.genetic engineering——基因工程,指实现基因克隆所采用的方法及相关的工作,又称重组DNA技术或重组DNA工艺学。
9.restriction endonuclease——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 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10.compatible end——配伍未端,指有些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虽然识别序列不完全相同,但切割DNA后,产生相同类型的粘性末端,可进行相互连接。
11.target gene——目的基因,指应用重组DNA技术的目的有时是为分离、获得某一感兴趣的基因或DNA序列,或

是为获得感兴趣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这些感兴趣的基因或DNA序列就是目的基因,又称目的DNA。
12.gene vector——基因载体,又称克隆载体,是为“携带”感兴趣的外源DNA,实现其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
13.plasmid——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小的2~3kb,大的可达数百kb。质粒分子本身是含有复制功能的遗传结构,能在宿主细胞独立自主地进行复制,并在细胞分裂时保持恒地传给子代细胞。质粒带有某些遗传信息,所以会赋予宿主细胞一些遗传性状。因此,质粒DNA的自我复制功能及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在基因重组DNA操作中都是极为有用的。
14.genomic DNA library——基因组DNA文库,指分离组织或细胞染色体DNA,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染色体DNA切割成基因水平的许多片段,其中即含有我们感兴趣的基因片段。将它们与适当的克隆载体拼接成重组DNA分子,继而转入受体菌扩增,使每个细菌内都携带一种重组DNA分子的多个拷贝。不同细菌所包含的重组DNA分子内可能存在不同的染色体DNA片段,这样生长的全部细菌所携带的各种染色体片段就代表了整个基因组。存在于转化细菌内由克隆载体所携带的所有基因组DNA的集合称基因组DNA文库。
15.cDNA library ——cDNA文库,是以mRNA为模板,利用反转录酶合成与mRNA互补的DNA(cDNA),再复制成双链cDNA片段,与适当载体连接后转入受体菌,即获得cDNA文库。
16.competent cell ——感受态细胞,指细菌经适当的理化方法处理后,处于最适摄取和容忍重组体的状态。
15章
1.signal transduction 信号转导,生物细胞对来自外界的刺激或信号发生反应,细胞外信号被放大、转换,并据以调节细胞代谢、增值、分化、功能活动和凋亡的过程。这个过程对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机体的和谐统一具有主要作用。
2.signal matter信息物质,凡由细胞分泌的调节靶细胞生命活动的和在细胞内传递细胞调控信号的化学物质统称为信息物质。
3.receptor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生物活性物质并与之结合,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个别是糖脂。
4.second messenger 第二信使,是第一信使与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在胞浆内产生的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如cAMP、cGMP、Ca2+、IP3、DAG等。
5.G protein G蛋白,即鸟苷酸结合蛋白,是一类位于细胞膜胞浆面、能与GDP或GTP结合的外周蛋白。G蛋白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两种构象:活化型-α亚基与GTP结合,非活化型αβγ三聚体与GDP结合。G蛋白能调节质膜上某些酶如腺苷酸环化酶(AC)、鸟苷酸

环化酶(GC)、磷脂酶C等和某些离子通道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浓度及其生物学效应。
6.CaM 钙调蛋白,是一条多肽链组成的单体蛋白,有四个Ca2+结合位点,可看作是细胞内Ca2+的受体,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的信号功能主要是通过钙调蛋白实现的。当胞浆的Ca2+浓度增高时,每分子 CaM 结合4个Ca2+后,其构象发生改变而被激活,进而作用于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
7.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APK)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即蛋白激酶A(PKA ),属于丝(苏)氨酸蛋白激酶,是由2个催化亚基(C) 和2个调节亚基(R)组成的四聚体,四聚体的PKA无催化活性;每个R亚基上有两个cAMP 结合位点,当cAMP与R 结合后,R与C分离,解除了R对C亚基的抑制作用,释放出2个游离的、具有催化活性的C亚基,能催化底物蛋白特定的丝(苏)氨酸残基磷酸化。因其活性受第二信使cAMP 调控,故称为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
8.ligand配体,是能够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分子。细胞间化学信号就是一类最常见的配体。
9.PKA 蛋白激酶A(PKA ),是属于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由2个催化亚基(C) 和2个调节亚基(R)组成的四聚体,四聚体的PKA无催化活性;每个R亚基上有两个cAMP 结合位点,当cAMP与R 结合后,R与C分离,解除了R对C亚基的抑制作用,释放出2个游离的、具有催化活性的C亚基,能催化底物蛋白特定的丝(苏)氨酸残基磷酸化。因其活性受第二信使cAMP 调控,故又称为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
10.cell communication细胞通讯,是体内一部分细胞发出信号,另一部分细胞接收信号并将其转变为细胞功能变化的过程。
11.signal transducer信号转导分子,受体介导的跨细胞膜信号转导是一细胞内网络系统,构成这一网络系统的基础是一些蛋白质分子和小分子活性物质。这些蛋白质分子 称为信号转导分子,小分子活性物质亦被称为第二信使。
12.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中,各种信号转导分子相互识别、相互作用将信号进行转换和传递,这种有序的分子变化被称为信号转导通路。
13.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G蛋白偶联受体,是位于细胞膜的七跨膜受体。由于这一类受体的细胞内部分总是与异源三聚体G蛋白相结合,而且受体信号转导的第一步反应都是活化G蛋白,又被称为G蛋白偶联受体 。
14.G protein cycle G蛋白循环,当GPCR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受体构象改变,继而引起G蛋白构象改变,α亚基与GDP的亲和力下降,释放GDP,与GTP结合,与βγ亚基解离,成为活性状态的α亚基。α亚基再激活细胞内的各种效应分子,将信号进一步传递;α亚基具

有内在GTP酶活性,将GTP水解成GDP,α亚基重新与βγ亚基结合形成三聚体,回到静止状态。G蛋白这种有活性和无活性状态的转换称为G蛋白循环。
15.enzyme coupled receptor酶偶联受体,单跨膜受体的信号转导的共同特征是需要直接依赖酶的催化作用作为信号传递的第一步反应,故又称为酶偶联受体。其自身具有酶活性,或者自身没有酶活性,但与酶分子结合存在。
16章
1.血清酶--指血浆中含有的酶,是血浆功能酶、外分泌酶和细胞酶等的统称。
2.血浆功能酶--指在组织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合成后分泌入血,在血浆中发挥催化作用的酶。
8.Porphyria--卟啉症指铁卟啉合成代谢异常而导致卟啉或其中间代谢物排出增多的症状。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
9.acute phase protein--急性时相蛋白质,指在急性炎症或某种类型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浓度增高的蛋白质。
17章
1. inactivation—激素的灭活, 激素在肝脏经分解转化,生物活性降低或丧失的过程。
2. 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 机体对内源性或外源性非营养性物质进行的氧化、还原、水解以及各种结合反应,增加其水溶性、利于从尿或胆汁排出体外的过程。
3. conjugated bilirubin—结合胆红素,胆红素在肝细胞内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的胆红素称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从尿排出。
4. unconjugated bilirubin—未结后胆红素, 在血浆中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的胆红素称为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不能经尿排出,易透过细胞膜产生毒性作用。
5. jaundice—黄疸, 胆红素为橙色物质,血浆胆红素高于正常水平时可扩散进入组织造成黄染,这一体征称为黄疸。
6.bile pigment—胆色素, 是铁卟啉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代谢的一系列产物,包括胆绿素、胆红素、胆素原和胆素。
7. primary bile acids—初级胆汁酸, 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的结合物产物,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和牛磺鹅脱氧胆酸。
8. secondary bile acids—次级胆汁酸, 初级胆汁酸经肠菌作用产生的胆汁酸及其结合产物,包括脱氧胆酸、石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熊脱氧胆酸等。
18章
1.Vitamin——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由食物供给。
2.Rhodopsin—— 视紫红质,指构成视觉细胞内的感光物质,位于视杆细胞内,由视黄醛的醛基与视蛋白分子中赖氨酸侧链结合而成,能感受弱光或暗光。
3.lipid-soluble vitamins——脂溶性维生素,指维生素A、D、E、K均为非极性疏水的异戊二烯衍生物,可溶于脂类或脂溶剂而不

溶于水,称脂溶性维生素。
4.water-soluble vitamins——水溶性维生素,指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在结构上与脂溶性维生素不同,可溶于水,不溶于脂类溶剂,被称为水溶性维生素。
5.活性型维生素D,指食物中的维生素D被吸收后,在机体内转换成1,25 (OH) 2—D3是其活性型,又称活性型维生素D。
6.夜盲症,指维生素A缺乏时,必然引起11-顺视黄醛的补充不足,视紫红质合成减少,对弱光的敏感性降低,暗适应能力减弱,严重时会发生夜盲症,即夜间看不清物体。
19章
1.glycoprotein糖蛋白——是由糖链与蛋白质共价连接的糖复合物。聚糖为分支糖链,不但影响蛋白质部分的构象、聚合、溶解及降解,还参与糖蛋白的相互识别和结合等。
2.Glycosaminoglycan( GAG) 蛋白聚糖——由糖链与蛋白质共价连接的糖复合物。聚糖占分子量的50%以上,含有一种或多种糖胺聚糖,并由二糖单位重复连接而成,不分支。蛋白聚糖主要功能是构成细胞间的基质。
3.fibronectin(Fn)——纤连蛋白,是一类多功能糖蛋白,由两条肽链组成为单一基因产物,主要由成纤细胞合成,血浆中的主要来自于肝细胞,功能具有多样性。
4.laminin(Ln)——层粘连蛋白,是一种由多结构域构成的糖蛋白,由一条A 链和两条B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存在于所有组织基底层,主要介导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粘着于基底膜。
5.N-linked glycan N-连接糖蛋白——聚糖中的N-乙酰葡萄糖胺和多肽链中天冬酰胺残基的酰胺氮以共价连接称之。
6.O- linked glycan O-连接糖蛋白——多肽链中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的羟基与聚糖中的N-乙酰半乳糖胺以共价连接称之。
7.glycomics糖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包括聚糖种类、结构鉴定、糖基化位点分析、蛋白质糖基化的机制和功能研究,是对蛋白质和聚糖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的全面分析。
8.Glycoconjugate——糖复合物,是由糖与蛋白质、脂等分子结合形成的又一类
生物大分子,在体内发挥着其它分子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要包括:糖蛋白、
蛋白聚糖和糖脂。
9.糖基化位点——指N-连接糖蛋白聚糖中具有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即Asn-X-Ser/Thr 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序列子才可连接聚糖,这一序列子被称为糖基化位点。
20章
1.probe—探针,是指带有特殊可检测标记(放射性核素或其它化合物标记)的核酸片段,它具有特定的序列,能够与待测的核酸片断互补结合,因此可用于检测核酸样品中特定的基因。
2.blotting technolog—印迹技术,是指将在凝胶中分离的生物大分子转移或直接放在固定化介质上并加以检测分析的技术。它包括DNA印

迹技术、RNA印迹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技术等。
3.gene library—基因文库,是指一个包含了某一生物体全部DNA序列的克隆群体。基因文库可以分为基因组DNA文库和cDNA文库。
4.核转移技术—即所谓动物整体克隆技术,是指将动物体细胞核全部导入另一个体去除了胞核的激活的卵细胞内,使之发育成个体。这样的个体所携带的遗传性状仅来自一个父亲或母亲个体,因而为无性繁殖。从遗传角度上讲,是一个个体的完全拷贝,故称之为克隆。
5.gene chip—基因芯片,又称DNA微阵列,包括DNA芯片(DNA chip)和cDNA芯片(cDNA chip),是指将许多特定的DNA片段或cDNA片段作为探针,有规律地紧密排列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待测的荧光标记样品进行杂交,杂交后用荧光检测系统等对芯片进行扫描,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每一位点的荧光信号做出检测、比较和分析,从而迅速得出定性和定量的结果。
6.gene diagnosis—基因诊断,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和方法,直接检测基因结构及其表达水平是否正常,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
7.gene therapy—基因治疗,从广义上讲,是指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使其在体内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8.基因疫苗—主要是指DNA疫苗,是第三代疫苗。其将编码外源性抗原的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中,直接导入人体内,抗原基因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表达,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达到治病或防病目的。
9.gene inactivation—基因失活,是指将特定的序列导入细胞后,在转录或翻译水平阻断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0.gene replacement —基因置换,是指用正常的基因通过体内基因同源重组,原位替换致病基因,使细胞内的DNA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11.gene augmentation—基因增补,是指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它细胞,不去除异常基因,而通过目的基因的非定点整合,使其表达产物弥补缺陷基因的功能或使原有的功能增强。
12.PCR—聚合酶链反应,指以DNA分子为模板,以一对与模板序列相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完成新的DNA的合成,重复这一过程使目的DNA片段得到扩增。这一技术可以将微量目的DNA片段扩增一百万倍以上。
13.ex vivo—间接体内疗法,是指在体外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内,再将这种基因修饰过的细胞回输病人体内,使带有外源基因的细胞在体内表达相应产物,已达到治疗的目的。
21章
1.probe—探针,是指带有特殊可检测标记(放射性核素或其它化合物标记)的核酸片段,它具有特定的序列,能够与待测的核酸片断互补结合

,因此可用于检测核酸样品中特定的基因。
2.blotting technolog—印迹技术,是指将在凝胶中分离的生物大分子转移或直接放在固定化介质上并加以检测分析的技术。它包括DNA印迹技术、RNA印迹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技术等。
3.gene library—基因文库,是指一个包含了某一生物体全部DNA序列的克隆群体。基因文库可以分为基因组DNA文库和cDNA文库。
4.核转移技术—即所谓动物整体克隆技术,是指将动物体细胞核全部导入另一个体去除了胞核的激活的卵细胞内,使之发育成个体。这样的个体所携带的遗传性状仅来自一个父亲或母亲个体,因而为无性繁殖。从遗传角度上讲,是一个个体的完全拷贝,故称之为克隆。
5.gene chip—基因芯片,又称DNA微阵列,包括DNA芯片(DNA chip)和cDNA芯片(cDNA chip),是指将许多特定的DNA片段或cDNA片段作为探针,有规律地紧密排列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待测的荧光标记样品进行杂交,杂交后用荧光检测系统等对芯片进行扫描,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每一位点的荧光信号做出检测、比较和分析,从而迅速得出定性和定量的结果。
6.gene diagnosis—基因诊断,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和方法,直接检测基因结构及其表达水平是否正常,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
7.gene therapy—基因治疗,从广义上讲,是指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使其在体内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8.基因疫苗—主要是指DNA疫苗,是第三代疫苗。其将编码外源性抗原的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中,直接导入人体内,抗原基因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表达,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达到治病或防病目的。
9.gene inactivation—基因失活,是指将特定的序列导入细胞后,在转录或翻译水平阻断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0.gene replacement —基因置换,是指用正常的基因通过体内基因同源重组,原位替换致病基因,使细胞内的DNA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11.gene augmentation—基因增补,是指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它细胞,不去除异常基因,而通过目的基因的非定点整合,使其表达产物弥补缺陷基因的功能或使原有的功能增强。
12.PCR—聚合酶链反应,指以DNA分子为模板,以一对与模板序列相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完成新的DNA的合成,重复这一过程使目的DNA片段得到扩增。这一技术可以将微量目的DNA片段扩增一百万倍以上。
13.ex vivo—间接体内疗法,是指在体外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内,再将这种基因修饰过的细胞回输病人体内,使带有外源基因的细胞在体内表达相应

产物,已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