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

电子货币的产生是继贵金属货币和纸币之后,货币历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电子货币取代传统的银行券和硬币作为主要的交易和支付工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除了具有货币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其自身从发行到流通这一过程中的一些特有属性。正是这些特有的属性使得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权、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几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电子货币的定义、功能、作用、主要特性以及电子货币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从整体上对电子货币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分别从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效应以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等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就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电子货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electronic currency is the third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currency followed by precious metal currency and paper currency. It has been an irreversible trend throughout the world that electronic currency is taking place of traditional bank notes and coins as a major tool of transaction and payment. Apart from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cy, electronic currency enjoys some specific features during the process from issuing to circulation. It is these specific features that make it possible for e-currency to exert influence upon the issuing rights of central bank,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of central bank to a very different extent.

The article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to electronic money, describing the definition, function, inten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two analyses the challenges of e-currenc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Th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in the following fields: currency supply,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medium objective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monetary effect. Chapter three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zes the above parts and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problems produced by the e-money on the monetary policy.

【Key Words】Electronic money; Central bank; Monetary policy; Implication.

目录

1引言 (4)

1.1 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4)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 (5)

2 电子货币概述 (5)

2.1 电子货币的定义、功能、作用及主要特征 (5)

2.2 电子货币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6)

2.3 电子货币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7)

3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8)

3.1货币政策概述 (8)

3.2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9)

3.3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10)

3.4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11)

3.5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影响 (12)

4 中央银行应对电子货币发展的措施 (13)

4.1中央银行应对电子货币影响的基本原则 (13)

4.2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14)

4.3 建立相关电子货币的监管体系 (15)

4.4 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6)

4.5 加强对电子货币系统的风险防范 (16)

5结论 (17)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1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互联网的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金融电子化在促进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给金融业带来效率和机遇的同时,也从多方面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电子货币作为近年来零售支付领域内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它的出现将是继法币取代铸币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又一次根本性变革。在历史上,法币取代铸币的结果是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银行货币创造体系,在此基础上中央银行执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以及政府的银行的职能。然而,电子货币的出现及发展所引起的变革将对这种体系提出挑战,并不可避免的对现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挑战,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电子货币在中国正处于萌芽阶段,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还不能深刻感受到电子货币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影响,但是它必将对我们个人以及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使得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或是怎样的问题,这会对如何发展电子货币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目前,国际上对电子货币的发展与监管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硕果累累。国外的学者几乎都承认,电子货币将削弱货币政策的效果。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所罗门(1997)认为应将电子货币的发行数量直接计入货币总量,这样就会放大货币乘数。伯仁森(1998)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货币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而弗里德曼(2000)、古德哈特(2004)则认为虽然电子货币会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并没有削弱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控制能力,也不会明显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我国电子货币的出现较晚,直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货币才进入人们的视野,相应地电子货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刚刚初露端倪,从国内的研究来看,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但它的发展速度有明显加快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赵家敏(2001)讨论了电子货币的使用将使货币乘数发生变动,并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王倩和纪玉山(2005)认为电子货币会对货币供应机制产生重大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对基础货币替代和货币乘数的改变上。周光友(2006)也认为电子货币会降低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增强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

本文首先从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分析出发,对电子货币的定义、功能、作用及主要特征作了详细介绍,接着介绍了电子货币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然后在广泛查阅了国内外电子货币的相关文献资料,掌握研究前沿和最新动态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各种影响,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央银行应对电子货币发展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和应对措施。

2 电子货币概述

2.1 电子货币的定义、功能、作用及主要特征

2.1.1 电子货币的定义

由于电子货币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关于它的定义,目前国内外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不过,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及专家学者还是对电子货币提出了见仁见智的看法。在国际上被较为普遍的接受的是由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BCBS)于1998年3月所下的定义1: Electronic money refers to “stored value”or prepaid payment mechanisms for executing payments via point of sale terminals,direct transfers between two devices,or over open computer networks such as the Internet.即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E-money)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机制。所谓“储值”是

1BCBS,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1998,March.

指保存在物理介质中可以用来支付的价值,这种物理介质可以是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电子钱包”等,所储存的价值使用完毕后,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追加。“预付机制”则指存在于特定的网络之间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为“数字现金”,通常是由一组二进制数据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2.1.2 电子货币的功能

电子货币作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相结合的产物,与纸质等传统货币相比,具有以下四种功能:

(1)转帐结算功能:电子货币可直接进行消费结算,代替现金转帐;

(2)储蓄功能:利用电子货币进行存取款;

(3)兑现功能:异地使用货币时进行货币兑换;

(4)消费信贷功能:先向银行贷款,提前使用货币。

2.1.3 电子货币的作用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形式,具有以下几种作用:

(1)电子货币将有利的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2)电子货币的使用将极大地提高资金运行的效率,降低结算成本;

(3)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促进经济活动更加虚拟化;

(4)电子货币的应用与普及将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2.1.4 电子货币的主要特征

电子货币与纸币相比,具有一些特殊属性,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通用性:指电子货币在使用和结算中特有的简便性,电子货币的使用和结算不受金额限制,不受对象限制,不受区域限制,且使用极为简便;

(2)安全性:电子货币在流通过程中对风险的排斥性;

(3)可控性:通过必要的管理手段,将电子货币的流向和流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保证电子货币正常流通;

(4)依附性:电子货币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依附关系;

(5)起点高:基础高,即经济基础高,科技水平高以及理论起点高。2.2 电子货币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目前的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现在,银行卡已在

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对于客户来说,利用银行卡购物付款、提现、存款、转账,方便快捷、安全高效,而且可以获得咨询和资金融通的便利。美国是电子货币的发源地,也是电子货币发展应用最发达的国家,在过去30年里,每个家庭所持卡的数目从0.8张增长到7.8张,持卡总数从0.55亿张增长到8.66亿张,接受信用卡支付的商家从82万家增长到530万家,发行信用卡的金融机构从600家增长到8000多家1。同时,世界上由网上电子货币带动的网上金融服务正在迅速发展。据统计,网上金融业务在2004年占传统金融业务量的10 %~20 % ,其中美国的网上金融业务发展最快,欧洲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在亚洲,新加坡等是发展电子货币的先进地区。新加坡货币委员会的官员称,该国将力争于2008 年全部改用电子化货币,货币将包括一种“电子数字脉冲”,发射装置安装在手机、掌上电脑甚至手表上,然后发射脉冲信号进行支付活动,届时所有商业和服务机构都将依法接受电子货币。欧洲央行也指出,电子货币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推广电子货币将成为欧洲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

2.3 电子货币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目前电子货币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信用卡业务上。中国的第一张银行信用卡,是1985年6月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经过20年的发展,尤其是1993年开始国家“金卡工程”的组织实施后。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借记卡发卡量达10.8亿张,占银行卡发卡量的95.6%;信用卡发卡量近5000万张,占银行卡发卡量的4.4%,其消费支付功能已初步显现。另据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银行卡支付的消费交易额为1.89万亿元,同比增长9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7%,比上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2。

近几年,在互联网增值服务、电子商务以及网络游戏的带动下,在我国市面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有近10种,如腾讯公司的Q币,网易的POPO币,新浪的U币,盛大元宝,百度币等。随着网络虚拟货币的逐渐形成,其使用者逐渐增多,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中,最受瞩日的要属腾讯公司的Q币,它是由腾讯公司发行,用于计算用户使用腾讯网站各种增值服务的种类、数

1谢吉晨,2007:《电子货币时代展望与分析》,《全国商情》,第5期。

2王宇毛晓梅,2007:《中国银行卡发卡总量突破11亿张支付功能显现》,新华网,6月4日。

量或时间等的一种统计代码,用户可以通过Q币使用相关增值服务。日前在网上,Q币可以在很多地方用于购买其他游戏的游戏点卡、游戏中的虚拟物品,甚至一些影片、软件的下载服务等等。根据腾讯公司2006年第二季度财务报表的数据,其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为4.62亿元,占总收入近66%,而这4.62亿元人民币大多数都是通过网民购买Q币赚进来的1。现在,腾讯公司正试图添加更多增值服务内容,来扩大Q币的使用范围。但遗憾的是,在国内,无论是Q币还是百度币等其他网络货币,从本质上说只是代金券,而无法实现大范围的流通,它们解决的还是自己商品交易问题。

3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3.1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以及具体执行政策所要达到的效果。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这就需要设立一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通过对这些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介指标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1。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都是货币供应量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货币的流动性,一般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流通中的现金,统称M0;M0+活期存款构成狭义货币供应量,统称M1;M2即广义货币,等于M1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及其他存款。在上述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中,M0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来影响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和贷款规模等。

1谢伟,2006:《网络虚拟货币亟待关注》,《金融时报》,11月29日第12版。

1黄敏学,2000:《电子商务》,高等教育出版社,第96-97页。

3.2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3.2.1 货币划分层次的模糊

经济学家们认为货币是一种资产,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功能,认为各种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其他一些短期流动资产,是潜在的购买力,而且也很容易变为现金,具有不同程度的流动性,因而主张以流动性为标准,划分货币的概念或层次,从而形成了广义货币供应量指标M0,M1,M2。但由于电子货币是以虚拟的形式出现在网络上,用户可以随时通过自己的指令来改变现金与储蓄、活期与定期之间的转换。所以货币划分层次的界限由于电子货币正在日益减少,原来认为货币供应量有着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的优点将丧失,从而导致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下降,中央银行可以很容易进行测算分析的优势降低,从而也降低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要求1。

3.2.2 货币供给主体变大

电子货币的发行既有中央银行,也有一般的金融机构,甚至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达、电子货币的发展、支票账户电子资金划拨系统、可转让存单等业务的逐步完善,使得存款货币的创造不再局限于商业银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创造货币的功能,货币供给由过去的中央银行提供通货和商业银行提供存款货币二类主题扩展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三类主体2。在中国,对于信用卡,我国1996年4月1日起实行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中规定信用卡的发行者仅限于商业银行,对于信用卡之外的其他电子货币种类,目前尚无具体的发行资格限制。这样无资格限制无疑会使货币的供应主体增加,如此一来,必将使货币供应的稳定性、可测性和可控性降低。

3.2.3 货币乘数倍数扩大

电子货币的发行加大了货币乘数,对现实货币供应产生了影响,使货币供应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央银行的控制,削弱了其职能,从而货币供应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内部因素的支配,以及市场因素的支配。电子货币同样产生信用创造,也就是说相当于除了中央银行之外,商业银行又发行了货币。

1庞然,2003:《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第11期。

2居加妹,2005:《电子货币对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影响》,《科技广场》第9期。

由于电子货币的出现,货币乘数扩大,而且不断变化,货币的供给量也变得难以测定。

3.3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3.3.1 电子货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影响

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按照法定准备率缴存中央银行的银行存款准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可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间接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电子货币的发行很大程度上是对现有存款的一种替代,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国家并没有对电子货币的发行征收存款准备金,或仅对部分电子货币发行征收准备金,使得中央银行中存款准备金在其总资产所占比重下降。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无息的,银行交纳存款准备金就意味着机会成本和融资成本的增加,电子货币如果规避交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将破坏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理,使中央银行通过增加或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倍数以收缩或扩张银行货币创造的能力减弱,形成“流动性陷阱”,货币乘数不再趋于稳定,变得难以预测1。

3.3.2 电子货币对再贴现政策的影响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进行再贴现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在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能力,从而实现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调节。但是再贴现政策是一种被动的调节措施,有其致命的缺点:

一是在实施再贴现政策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因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发行不用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电子货币,使再贴现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甚至是无效。

二是政策灵活性较小。再贴现率的频繁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大众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假设当央行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吸引金融机构的资金,而金融机构由于再贴现率的提高而回归央行的资金,往往通过电子货币来弥补资金上的减少,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像预计减少的那么多,而央行由于提高再贴现率则遭到损失。因此电子货币的出现

1

王江凌,2003:《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冲击》,《发展研究》第5期。

2

庞然,2003:《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第11期。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一.引言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的总和。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这些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并借此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二.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它的基本含义还有着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对货币信用的总量与结构进行控制与调节的行为准则。而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包括中央银行在短期内对货币、信贷进行调控的行为准则,而且还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控制与调节的一般行为过程: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中间目标或监测指标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货币政策行为的传递以及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政府的银行的中央银行正确地制定和实施国家货币政策必然是它的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三.货币政策的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同其他政策工具相比较, 货币政策的特征在于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宏观金融变量的调控, 来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通货稳定、国际收支状况、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产生影响,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 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由于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对社会总需求调控而产生影响的, 所以, 它是一种以总量调节为主的经济政策。

网络金融与电子支付实验一

实验编号:四川师大实验报告年月日计算机科学学院2013级5班实验名称:银行网上业务调查 姓名:杨小惠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组人:第八组指导教师:李聪 实验题目:了解银行网上业务范围及具体内容。 实验目的:对比各银行网上业务(个人和企业),并通过列表形式比较分析各银行网上业务的特点,完成实验报告并回答实验思考题。 实验内容及步骤:1、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查到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的网址; 2、登陆上述银行的网站,查看其开展的网上个人业务和企业业务(以个人银行为例,有账务查询、网上支付、转账汇款、自助缴费、外汇买卖、国债投资、证券服务、功能申请等)。注:查阅的银行不少于7家。 实验结果: 1、招商银行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069711.html,/ 个人业务:一卡通、私人银行远程银行财富账户金葵花理财 出国金融个人贷款伙伴一生电子银行居家生活 存储业务投资理财网上个人银行

企业业务:中小企业现金管理国内业务国际业务投资银行 离岸业务资产托管企业年金公司理财融资租赁 同业金融网上企业银行 2、中国银行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069711.html,/ 个人业务:银行卡、投资理财、个人金融、基金 企业业务:中国全球现金管理、公司融资、贸易金融、公司金融市场、人民币结算、公司存款、养老金、公司银行 3、中国工商银行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069711.html,/icbc/ 个人业务:个人贷款、投资理财、便利金融、跨境金融、存款服务、银行卡服务、电子银行服务 企业服务:结算服务、贷款融资、融资租赁、企业理财、对公存款、财智国际、票据业务、小企业金融、网络金融、金融市场 4、中国建设银行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069711.html,/cn/home/index.html 个人业务:电子银行、个人存款、个人贷款、银行卡、信用卡、外汇服务、公积金、证劵代理、便利服务、基金、贵金属、理财、财富、保险、 个人网上银行服务、账户查询服务 企业业务:企业存款、信贷类产品、保证类产品、咨询顾问、中小企业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存管业 5、中国农业银行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V AR脉冲响应图的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选取1990-2009年的实际GDP、实际货币供给量M1、实际利率R的经验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利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得到了各个变量对于GDP变化的贡献率。最后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经济带来影响,但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实体经济本身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一、理论回顾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但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地通过利率变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的传递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途径;二是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利率弹性途径( 赵晓雷,1999.10)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货币的供给

量增加时,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供给相对过剩,利率下降,刺激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变动是由市场调节的,它与货币供给量呈反方向变动。但在我国可以利用政策手段,直接调整利率或投资,同样可以达到经济宏观调控的目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投资分别给一个冲击都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上下波动。货币学派也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学派的理论可以简单地用一个货币交易方程式表述:MV= PY,公式中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 代表货币供给量,P 代表价格水平,Y 代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货币学派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根据货币学派的新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可以具有轻微变动,V的变化导致了GDP 随之变化。 凯恩斯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观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GDP 的影响,认为货币冲击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大多数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试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 学习中心: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 关于课程考试违规作弊的说明 1、提交文件中涉嫌抄袭内容(包括抄袭网上、书籍、报刊杂志及其他已有论文),带有明显外校标记,不符合学院要求或学生本人情况,或存在查明出处的内容或其他可疑字样者,判为抄袭,成绩为“0”。 2、两人或两人以上答题内容或用语有50%以上相同者判为雷同,成绩为“0”。 3、所提交试卷或材料没有对老师题目进行作答或提交内容与该课程要求完全不相干者,认定为“白卷”或“错卷”,成绩为“0”。 一、题型 简答题,4题,每题15分,共60分;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二、题目 (一)简答题(答题要求:学号末尾为单数的选择1.3.5.7题作答,学号末尾为双数的选择2.4.6.8题作答) 1.简述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网上银行的业务功能。 3.简述电子支付系统的特点。 4.简述电子支付密码原理。 5.分析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银行的关系。(参考教材第六章) 6.对网络监管提出有效建议。 7.简述网络保险市场的特点。 8.电子货币支付经历的阶段分别是哪几个阶段? (二)论述题 1.网络银行的安全系统风险有哪些,作为网络银行建设者,请举例说明如何应对可能产生的安全系统风险? 2.结合本课程学习和实际,分析和预测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 三、要求 格式清晰,内容全面具体,论述题要有实例论证,简答题字数不少于200 字,论述题字数不少于500字) 四、评分标准 本课程考试为主观题形式,简答题和论述题按点得分,60分及格。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范文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 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1.认识时滞。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决策时滞。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1.操作时滞。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调整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或力度,需通过操作变量的反应,传导到中介变量。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都要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动来影响中介变量而产生效果。而政策是否能够生效,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央行政策的敏感程度。2.市场时滞。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货币政策要通过利息率的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或者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经由消费的收入弹性产生效应。不仅企业部门对利率的变动、私人部门对货币收入的变动作出反应有一个滞后过程,而且投资或消费的实现也有一个滞后过程。各种政策工具对中介变量的作用力度大小不等,社会经济过程对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反应也是具有弹性的。因此,中介变量的变动是否最终能够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还取决于调控对象的反应程度。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外部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浅析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稳健;影响:发展 一、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采取货币政策的措施以及达到的目标 1.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学大纲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学大纲 编写人:李干 审核人:沈星元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基础上,掌握电子支付和网络金融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方法,深入了解各种电子化、网络化支付工具的特点和应用,培养分析与设计新的电子支付工具的能力,为日后从事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 (1)电子商务和网络支付:掌握电子商务环境中,网络支付工具的地位与基本概念。 (2)电子货币与电子银行:掌握并理解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应用情况,掌握电子银行的体系结构、主要功能与发展现状。 (3)网络支付基础:了解网络支付的支撑平台,理解并掌握网络支付的基本流程、模式以及分类。 (4)网络支付的安全及相关安全技术:掌握网络支付中常见的安全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各种密码技术、数字信封、数字摘要、数字证书、SSL协议以及SET协议等。 (5)典型B to C型网络支付方式:掌握常见的B to C型网络支付方式,包括信用卡网络支付、电子现金、电子钱包、智能卡支付以及个人网上银行等。 (6)典型B to B型网络支付方式:掌握常见的B to B型网络支付方

式,包括电子支票、电子汇兑、电子数据交换以及企业网上银行等。 (7)移动支付与微支付:掌握移动商务与移动支付的概念与相关技术,理解微支付模式。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程重点: 网络支付的支撑平台,理解并掌握网络支付的基本流程、模式以及分类。 2、本课程难点: 网络支付的安全及相关安全技术。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以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为预备课程,为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等课程作铺垫。 (五)学时 本课程为64课时。 (六)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考核 (一)课堂讲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做好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总结、布置作业等环节;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课外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作业,习题和作业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部分依据。 (三)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上表现、作业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三、教学基本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述

论电子货币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论电子货币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摘要: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 ,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电子货币:可以在互联网上或通过其他电子通信方式进行支付的手段。这种货币没有物理形态,为持有者的金融信用。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种支付办法越来越流行。 关键词:电子货币银行金融 一、信息货币的种类 储值卡:是指某一行业或公司发行的可代替现金用的IC卡或磁卡。如电话充值卡神州行等。 信用卡:是银行或专门的发行公司发给消费者使用的一种信用凭证,是一种把支付与信贷两项银行其本功能融为一体的业务。特点:同时具备信贷与支付两种功能。 电子支票:是一种电子货支付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移动存款以完成结算。 电子货币:是一种表示现金的加密序列数,它可以用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随着基于纸张的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电子现金将成为主流。特点:匿名性、节省交易费用、节省传输费用、持有风险小、支付灵活方便、防伪造及防重复性、不可跟踪性。种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使用的且将代表货币价值的二进制数据保管在微机终端硬盘内的电子现金;一种是将货币价值保存在IC卡内并可脱离银行支付系统流通的电子钱包。 二、电子货币相关概念 20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其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也随之产生和发展。电子货币的产生被称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对铸币取代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并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与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电子商务的进行,而且会影响到全球的金融体系。 (一)电子货币的定义 电子货币就是由消费者(及相对的特约商户)占有的,存储在一定电子装置中,代表一定的货币价值的“储值”或“预付价值”的产品。具体而言,这里所讲的电子装置通常包括两种形态:以IC卡为媒质的智能卡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货币载体。电子货币的货币价值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储在电子装置载体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储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形态。电子货币不是纸质的,也不像电子资金划拨一样涉及到银行,这种新的货币形态可以离开银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过程中不用同存款发生密切联系。就其现阶段而言还只是一种新的支付形式,还要以现有存款为基础。 (二)电子货币的特性 1、电子货币是以计算机技术手段为依托,通常以各类电子设备(如智能卡)及计算机存储器为价值载体的货币 电子货币主要有卡类和计算机两种载体。以卡类为载体的电子货币,卡中的芯片能够根据事先存储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销售终端或其他设备(如电子钱包)的指令存储和处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设备和终端,卡中代表金钱的信息可以被识别,并且按照指令进行转移。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货币进行交易时,需要借助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交易前要先下载或从发行人那里获得专门的软件,通过特殊的软件和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实现电子货币数额的计算和转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个大动作是降息。11月下旬人民 币存贷款利率下降1.08%,是十年来罕见的猛烈的货币政策动作, 体现出政策当局对未来宏观经济下行的担懮。正如降温的政策效应 需要累积一样,升温政策要将企业与居民的情绪点燃,同样需要时 间的积累和政策能量的持续加温。因此,市场与政策的博弈过程中,降息的预期仍然会持续。第二个大动作是放开信贷额度。伴积极财 政政策的信贷额度放开,不仅是固定资产投资配套资金的需要,也 是向企业注入流动性,从而防止企业因流动性不足导致出现的『枯 萎病』。出口需求的大幅消失、居民消费无法短期弥补出口需求短 缺遗留下来的缺口,必然反向对上游形成需求萎缩链条,从而出现PPI与PMI的急速下跌。因此,以积极财政政策来抵消外需萎缩,4 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将从生产第一部类入手,这种需求必须有配套资 金的支持。笔者预期,从今年冬天开始的以高速铁路为中心的固定 资产投资,不仅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持续的流动资金的支持,这必然形成对货币信贷额度的冲动性需求。全球性金融危机经 济衰退导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大面积滑坡,迫使政 府在结构调整没有完成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 扩大的信贷规模,将直接持续地为上游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 中国经济有可能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政策性力量的强力促成下迅 速摆脱『危机』的压力,但最终需求因为外贸和内需不足而迫使经 济再次回落,从而形成相对的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资料过剩,这种 过剩的生产能力如果没有效益保证,最终迫使银行以商业利益为目 标而收缩信贷。这种预期的潜台词是中国经济可能在未来三年内走 出一个W底。换句话说,在中国经济已经高度介入全球经济循环时,积极财政政策作用还会受到国际力量的消极影响,为了抵消这种消 极影响,货币政策上就得运用汇率工具了。 由此而来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三个大动作就该是人民币主动或者变相贬值了。当前,政府提高出口退税率,为相关企业出 口提供政策性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政性的货币贬值,但出

浅论电子货币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浅论电子货币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摘要:电子货币作为货币演进的最新形态,与传统货币相比,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电子货币取代传统的银行券和硬币作为主要的交易和支付工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除了具有货币的一些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其自身从发行到流通这一过程中的一些特有的属性。本文在解析电子货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并就电子货币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电子货币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电子货币银行金融 一、电子货币相关概念解析 20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其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也随之产生和发展。电子货币的产生被称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对铸币取代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并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与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电子商务的进行,而且会影响到全球的金融体系。 (一)电子货币的定义 电子货币就是由消费者(及相对的特约商户)占有的,存储在一定电子装置中,代表一定的货币价值的“储值”或“预付价值”的产品。具体而言,这里所讲的电子装置通常包括两种形态:以IC卡为媒质的智能卡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货币载体。电子货币的货币价值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储在电子装置载体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储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计算机络进行支付的货币形态。电子货币不是纸质的,也不像电子资金划拨一样涉及到银行,这种新的货币形态可以离开银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过程中不用同存款发生密切。就其现阶段而言还只是一种新的支付形式,还要以现有存款为基础。 (二)电子货币的特性 1、电子货币是以计算机技术手段为依托,通常以各类电子设备(如智能卡)及计算机存储器为价值载体的货币 电子货币主要有卡类和计算机两种载体。以卡类为载体的电子货币,卡中的芯片能够根据事先存储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销售终端或其他设备(如电子钱包)的指令存储和处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设备和终端,卡中代表金钱的信息可以被识别,并且按照指令进行转移。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货币进行交易时,需要借助个人计算机和互联,交易前要先下载或从发行人那里获得专门的软件,通过特殊的软件和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实现电子货币数额的计算和转移。这种强大

《网络金融与电子支付》实训总结

《网络金融与电子支付》实训总结 实训时间:3月5号——3月9号 实训地点:3栋302 指导老师:刘娟 实训目的认识网络金融,了解电子支付的相关知识,从网银的出现到使用,以及到最后广泛的需求,从各个方面来加强对电子银行的了解。熟操作网上银行,能够快速,安全运用网银来进行网上交易,方便我们的生活。从电子支付的方式、手段、性能特点及业务流程,电子货币的产生、发展,各种类型电子货币的特点,电子支付设备,电子支付软件的安全与使用,电子支付涉及的相关协议和法律法规等。同时深入了解网上金融机构、网上金融业务、网上银行模式、网上银行发展 实训内容:了解各大银行有关网上银行的具体操作流程及银行相关的实训收获:通过此次学习,我们组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如何用网银,如何更好的通过网银理财,让自己的财富增值。也很好的了解了电子支付的运作过程,对电子支付有了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只知道如何用网银购物,用用支付宝。老师还带着我们看了很多不同银行的界面和功能,充分比较了很多歌银行的不同,优势和劣势,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区域性还是全球性,都详细的给我们很好的讲解。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帮助,不论我们是否从事银行业,从全球发展的趋势看,网络金融的蓬勃发展本来就是大事所趋,这样深刻的了解它,对我们将来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因为我本身就是网银的忠实粉丝,用网银也有5年了,一开始开的是建行,后来上大学用的是工行,因为工作关系,工资卡开了招行的,还有一个是在学校医保开的农行,另外交学费的卡开了农商的,但从使用上来看,农商的最不实用,因为其业务发展不大,所以很多方面都没法使用,不论是交费还是购物或者是安全方面考虑,你用它都不是个正确的选择。其次是农行,可能和农行的发展有关,它一直偏向于农业这一块,在和农业有关的方面,不论是贷款还是其它,因为有广大的农民群体做它坚强的后盾,所以他也不算差,只是可能农民现在用网银的群体不多,界面也不是特别好看,有点乡土气息,因此其它广大群众使用频率不够高。所以他相对其它银行而言有点逊色。 以下是招行的网上银行专业版得服务界面

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育试卷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A)卷及答案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网上银行中,银行服务客户的主要渠道是( ) A.电话 B.因特网 C.店堂前台的柜台 D.ATM 自助设备 2.我国银行卡的应用是( ) A.信用卡占主导地位 B.借记卡占主导位 C.支票卡占主导地位 D.智能卡占主导地位 3.金融认证系统的证书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 ) A.第二层CA B.第三层CA C.PKI CA D.SET CA 4.SSL协议在银行卡支付系统中( ) A.提供了交易的不可抵赖功能 B.提供了银行间的资金安全清算通道 C.为通信双方提供了安全通道 D.提供了持卡人的身份认证 5.在SET交易中,购买请求( ) A.由特卡人发生商户 B.由持卡人同时发往商户和收单行 C.由持卡人同时发生商户和发卡行 D.由持卡人同时发往商户和支付网关 6.电子现金主要用于( ) A.大额支付 B.中额支付 C.小额支付 D.各种金额的支付 7.网上银行() A.是提供对私业务服务的银行 B.是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补充 C.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 D.是有庞大分支机构作支持的银行8.中国金融CA的建设原则是( ) A.统一规划,联合建设 B.各商业银行自行建设,统一联网 C.各商业银行自行建设,独立运行 D.各商业银行自行建设,交叉认证 9.现阶段最常用的电子货币支付工具是( ) A.银行卡 B.电子支票 C.电子现金 D.电子钱夹 10.电子商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通常不包括( ) A.用户 B.商家 C.金融机构 D.政府机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电子商务活动中传输的内容包括( ) A.票据流 B.物质流 C.资金流 D.商品流 E.信息流 12.目前典型的网上支付工具有( ) A.银行卡 B.智能卡 C.电子现金 D.电子支票 E.电子钱夹 13.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信用卡组织是( ) A.中国银行 B.VISA C.JCB D.Master Card E.美国运通公司 14.典型PKI系统的组成包括( ) A.证书申请者 B.证书审核中心(RA) C.认证中心(CA) D.证书库 E.证书信任方 15.证书库具有( ) A.接收证书的功能 B.存储证书的功能 C.发放证书的功能 D.查询证书的功能 E.签发证书的功能 16.金融CA的证书申请方式包括( ) A.离线申请 B.在线申请 C.集中申请 D.分布申请 E.交叉申请 17.SET最终用户证书包括( ) A.持卡人证书 B.商家证书 C.支付网关证书 D.发卡行证书 E.企业证书 18.网上银行系统涉及( ) 网络教育学院2011级(秋)期末试卷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1.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是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流动性偏好理论在本质上只是供给与需求的应用,可以解释决定经济中利率的因素。假设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变。这样,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的差距是不变的。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同方向变动。 (1)货币供给 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一部分是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法定准备金或贴现率来改变货币供给。假设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固定在美联储所设定的水平上。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它不取决于利率。用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表示固定的货币供给,如图34-1所示。 图34-1 货币市场的均衡 (2)货币需求 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二部分是货币需求。任何一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该资产可以转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难易程度。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人们选择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可以提供较高收益率的资产,是因为货币可以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 虽然许多因素决定货币需求量,但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的一个因素是利率,理由是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上升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因此货币需求量就减少了。利率下降减少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并增加了货币需求量。如图34-1所示,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货币市场的均衡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存在一种均衡利率,使货币的需求量正好与货币的供给量平衡。如果利率处于其他水平上,人们就要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从而使利率趋向于均衡利率。

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案例内容: 一、提起电子现金,大家自然都会联想到David Chaum,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计算机博士长期沉溺于密码学,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涉及如何在毫不相识的双方间建立密码协议。在确立课题时连系主任都劝说他放弃这种永远难以辨别的社会效果的新概念。然而,执着的Chaum 不仅完成了论文,还在论文前言特意致谢这位系主任,是他激发了自己在重新审视课题中坚定了信念。 Chaum确立的无识别电子签字协议使电子交易实现了不可追踪,该技术日后在网上付款的应用,既可以保证付款到收款方,又可以保护购物方的私人权利,并使付款人的信息和购物内容无法追踪。Chaum起初分别在纽约大学和伯克利大学任教,并继续他的密码学研究,他关于电子货币的技术概念和应用设想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他先后在美国注册了17项专利;在有关科学计算的主要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些文章继而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此外,他也频繁演讲。然而,Chuam的苦恼在于没有人实现这些设想。他决定将这一概念从热衷于公式的科学家圃中推到有商业使用价值的公众。 肩负这一使命,David Chaum在1990年创立了DigiCash lnc起初,他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与开发上,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中心”(CWl)组建了密码学专题组。1993年他离开CWl,全身心投人到DigiCash中,井担任了CEO。DigiCash的创业产品是为荷兰高速公路设计带有监视器的皮夹子—个放人烟盒大小外壳的智能卡。该卡预先储存已确认的现金额,由特有装置固定在汽车仪表板上,汽车在经过付款处时无需减速、当然也不必认证车辆,便可由智能卡支付公路费。 之后,Chaum投入网上付款系统的研究,推出CyberBucks,它是预先储值的智能卡在网上的应用。使用时,用户从个人电脑向银行输入匿名电子现金,然后用户可以用E-mail支付购物。收款方再E-mail电子货币到自己的银行账户。这一额度又可经用户激活,再度作为电子货币履行支付。所有这些将专利投入市场的举动似乎都预示着,DigiCash在未来的电子货币领域将如同微软在个人电脑市场一样独领风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促进经济持续、 健康、稳定地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 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能够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达到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 们必须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运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观调控 的职能。 对此,本文谈几点认识:一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财政与货币政策 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功能差异。其一是明显度不同。 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财 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财政政 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 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 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 控力度更大些。其三是着重点不同。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 总供给的总量。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 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 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 政策。 (2)目标选择差异。 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 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

《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练习题库

1、电子支付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使用安全电子支付手段,通过( A )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 A.网络 B.开户银行 C.发卡银行 D.中介银行 2、在支付全过程的两个层次中,既参与支付服务系统的活动,也参与支付资金清算系统的活动的是 ( A )。 A.商业银行 B.客户 C.中央银行 D.人民银行 3、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是由谁来保证的( B )。 A.厂家 B.认证中心 C.银行 D.信用卡中心 4、个人拍买的网络交易是电子商务的哪一种基本形式( B )。 A.G2B B.C2C C.B2C D.B2B 5、目前我国智能卡的推广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障碍,主要是安全问题和( C )。 A.资金问题 B.政策问题 C.成本问题 D.观念问题 6、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子支付方式是 ( A )。 A.银行卡 B.电子货币 C.电子支票 D.电子本票 7、网上购物中,银行卡电子传输系统采用的是( B )。 A.城域网 B.因特网 C.专用网 D.局域网 8、CFCA根CA证书申请和发放的传递方式是( A )。 A.在线方式 B.电话 C.E-mail D.软盘/光盘 9、客户在淘宝网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属于(D )。 A.B2C电子商务活动B.B2G电子商务活动 C.B2B电子商务活动D.C2C电子商务活动 10、世界上第一家全交易型网络银行是( C )。 A.英格兰银行B.花旗银行 C.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D.招商银行 11、使用公钥密码体系,每个用户只需妥善保存(A )个密钥。 A.1 B.2 C.3 D.4 12、安全电子商务交易的核心机构是(B )。 A.网上银行B.CA机构 C.政府部门D.网络中心 13、电子货币是( B )。 A.商品货币B.信用货币C.纸币D.贵金属货币 14、在SET交易中,发卡银行和收单银行之间传递支付信息使用(D)。 A.因特网B.增值网C.局域网D.金融专用网 15、收、付款银行交换支付信息,把支付指令按接收行进行分类,并计算其借、贷方差额的过程称为(C) A.支付B.清算C.清分轧差D.授权 16、在因特网上,利用银行卡进行支付的核心问题是(D)。 A.如何保证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 B.如何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和银行卡的合法性 C.如何保证银行卡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D.如何保证支付信息的安全传输和身份认证 17、SET协议涉及的对象不包括( B )。 A.消费者B.离线商店C.收单银行D.认证中心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打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问过程 (1)货币政策时滞的构成 ①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问,它又分为两个阶段:a.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距,称为认识时滞;b.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问,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判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②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主要取决于客观的经济与金融条件。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a.操作时滞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中间目标发生作用的时距:b.市场时滞是指从中问目标发生反应到其对最终目标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 (2)时滞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一般说来,时滞短,则政策见效快,也便于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但相对来说,时滞长短对政策效果的影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时滞是否稳定可预测。如果时滞不稳定,难以预测,那么,即使货币政策措施是正确的,出台的时机也合适,但货币政策可能会在错误的时点上生效,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如果不稳定,难以预测,则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可能被削弱,而且货币政策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根源。这是因为,社会总需求从流虽上看,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支出总量,它等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难于预测的波动不定的量,那么,即使中央银行能完全按照预定的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也难以使总需求和GDP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当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而且很少有时滞。而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具有抵消性作用的对策,货币当局的政策可能归于无效。不过,实际情况是,公众的预测即使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的发挥也有个过程,因此,货币政策仍会部分有效。 4.其他经济政治因索的影响 (1)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一项既定的货币政策出台后,要保持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在这段时问内,如果经济出现某此始料不及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又难以作出相应调整时,就可能出现货币政策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的情况 (2)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压力。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影响到一些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的既得利益,这此主体会作出强烈反应,形成压力,迫使货币政策调整。

论电子货币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摘要:电子货币作为货币演进的最新形态,与传统货币相比,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电子货币取代传统的银行券和硬币作为主要的交易和支付工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除了具有货币的一些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其自身从发行到流通这一过程中的一些特有的属性。本文在解析电子货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并就电子货币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电子货币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电子货币银行金融 一、电子货币相关概念解析 20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其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也随之产生和发展。电子货币的产生被称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对铸币取代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并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与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电子商务的进行,而且会影响到全球的金融体系。 (一)电子货币的定义 (二)电子货币的特性 1、电子货币是以计算机技术手段为依托,通常以各类电子设备(如智能卡)及计算机存储器为价值载体的货币 2、电子货币是一种信息货币 电子货币说到底不过是观念化的货币信息,它实际上是由一组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使用范围等内容的数据构成的特殊信息,因此也可以称其为数字货币。人们使用电子货币交易时,实际上交换的是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传输到开设这种业务的商家后,交易双方进行结算,要比现实银行系统的方式更省钱、更方便、更快捷。 3、电子货币价值传送的无纸化 电子货币是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虚拟化,是一种没有货币实体的货币。电子货币是在电子化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无形货币。一般来说,电子货币的价值通过销售终端从消费者手里传送到货物销售商家手中,商家再回赎其手里的货币。商家将其手里持有的电子货币传送给电子货币发行人从其手里回赎货币,或者传送给银行,银行在其账户上借记相应金额,银行再通过清算机构同发行人进行结算。整个过程是无纸化的。所谓无纸化是与票据、信用卡相比较而言。而且,电子货币可以在各个持有者之间直接转移货币价值,不需要第三方如银行的介入,这也是电子货币同传统的提款卡和转账卡的本质区别。电子货币在这一点上,很类似于真正货币的功能。 4、电子货币是可以进行支付的准通货 电子货币能否被称为通货,关键在于电子货币能否独立地执行通货职能。就目前而言,电子货币可以起到支付和结算的作用,但电子货币只是蕴涵着可能执行货币职能的准货币。首先,电子货币缺少货币价格标准,因而无法单独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无法具有价值保存手段而只有依附于现实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其次,由于电子货币是以一定电子设备为载体—智能卡和计算机,其流通和使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设施条件及软件的支持。因此,尚不能真正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最后,尽管目前电子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执行支付手段,但是现有的各种电子货币中的大多数,并不能用于个人之间的直接支付,而且向特约商户支付时,商户一方还要从发行电子货币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实体货币后,才算完成了对款项的回收,电子货币不能完全独立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可见现阶段的电子货币是以既有通货为基础的新的货币形态或是支付方式。 二、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 (一)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目前国际间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这一金融监管的对象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欧洲大陆各国认同这样的观点,即电子货币的发行应该包含在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其发行主体应该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