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与宇宙对话

西藏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与宇宙对话
西藏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与宇宙对话

西藏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怎样与宇宙对话

宇宙射线是来自宇宙深处的主要由各种原子核组成的高能粒子流。它们充斥整个宇宙,也时时刻刻飞临地球,幸而有大气层和地磁场的保护,使大量能量偏低的宇宙粒子被磁层阻挡、被大气吸收,从而使沐浴在宇宙线“枪林弹雨”中的人类及地球生物,免遭辐射损伤,得以生存繁衍,成就地球绿洲。那么,宇宙线的强能量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位于西藏自治区羊八井地区的宇宙线观测站,近日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为此,记者特邀从事宇宙线研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3位研究员谭有恒、卢红、胡红波,讲述人类与宇宙对话的故事。

宇宙线闯入地球村,其前缘与今世

寂静空旷的宇宙深处,时时刻刻都有人们看不见的宇宙线亦即高能粒子飞行,这是由于天体演化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粒子流,这些粒子流有些来自超新星爆发,有些来自黑洞喷流,有些源自太阳爆发事件;它们一旦进入地球大气层即是敲碎原子核的利器。在其与大气层的原子核相碰撞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高能次级粒子,继而引发连锁式的核反应、电磁级联和弱衰变,在大气中产生大量的新粒子驰向地面;其中的大多数被土壤吸收,还有的譬如μ子和中微子则可钻入地球深处,后者甚至穿透地球继续前行。

宇宙线联系着宏观宇宙历史与微观粒子结构,是天体的信使;它们还与日地空间及大气环境等有着密切联系,因而亦是显示空间与大气环境变化的晴雨表。因其高能量人类迄今尚无法模拟,由此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一直高度关注宇宙线研究的新进展并期望在地球上捕获它们,进而了解其携带的与宇宙形成、天体演化相联系的宇宙线起源的奥秘,了解遥远星系的构成,了解更加微观的粒子结构,并藉其消长预报可能的空间天气灾害。

已有科技手段在大气顶部测得宇宙线的成分主要是带电粒子,如质子占87%、氦核占12%,其余为重核及电子、光子、中微子等,大约占1%。而其能量从可见光光子的百万倍一直连续到其1020倍。

目前宇宙线测量方式有两种,其一为直接探测: 由于宇宙线与地球大气相互作用, 直接地测量宇宙线便需在大气层外或大气层顶部进行,卫星、空间站和高空气球是常用的工具。直接探测能够比较准确地得到宇宙线信息, 包括成分、能谱等;然而送上天的设备不能太大,这便局限了人类的直接探测能力。其二为间接探测:宇宙线和大气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次级粒子,次级粒子进一步产生三级粒子,并如此发展下去,科学家称之为广延大气簇射。广延大气簇射由法国物理学家奥格尔于1938年发现。西藏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即是利用广延大

气簇射探测宇宙线。

观测甚高能γ射线,逆推宇宙线起源

1912年,奥地利科学家V.F.赫斯进行一项测量空气电离度的高海拔实验。他利用气球将高压电离室带到5000米以上高空,竟意外地发现自地面700米处起,大气电离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强,且早晚之间没有差别,这使人们相信这种现象与来自宇宙的某种未知射线有关,这种射线后来被称为宇宙射线。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发现,赫斯因此荣获193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今,宇宙线发现已近百年,然而人类仍为诸多宇宙之谜而迷茫。早在1934年,巴德和兹威基首先猜想宇宙线由超新星产生。他们的理由是超新星正好提供了所需要的能量。后来,费米在1949年提出了宇宙线与磁云碰撞得到加速的二级费米加速理论,再后来人们又发展了广为大家所接受的激波加速理论。超新星爆炸提供强激波,可以将10%~30%的机械能用于加速粒子,这使得超新星在宇宙线研究中备受关注。由于存在着星系际的磁场,带电的宇宙线在传播中会偏转方向而失去源的方向信息,为此人们转而研究中性的高能粒子,如甚高能γ射线。迄今为止观测到的近70个甚高能γ源就主要由银河系内的超新星遗迹、微类星体、脉冲双星和银河以外的含有超大质量黑洞的活动星系核构成。

(下转今日本报A2版)此外,甚高能γ射线的观测还是寻找暗物质粒子的探针,是研究宇宙演化的一个手段。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和观测,人类感知到的常规物质的能量亦即已了解的部分宇宙能量,只占整个宇宙能量不足5%,其他95%的能量均不是由人们现在所知物质构成。由此科学界认为,21世纪科学发现的前沿,是“宇宙物理学”。200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出版《联结夸克和宇宙:新世纪11个科学问题》一书,其中第一个问题即是什么是暗物质,第二个问题问什么是暗能量,第三个问题问宇宙如何起源,第四个问题问爱因斯坦给出了引力的最终理论吗?第六个问题问宇宙加速器是如何工作的?又加速什么?第十一个问题问在最高能量下,需要有新的光和物质的理论吗?而甚高能γ射线的观测可以为上述的几方面问题的回答做出重要贡献。

ASγ和希腊巨怪“值守”羊八井,对话宇宙

沿青藏公路铁路自拉萨西行90千米,有一片长约70千米、宽约10千米的平地在念青唐古拉山脚下展开,这就是中外闻名的羊八井。这里位于北纬30度11 分,东经90度53分,海拔4300米,是我国最大的地热能源基地,亦是北半球最高的一个宇宙线观测站所在地。在羊八井火车站附近,能远远地看到一个由800个“蜂箱”布成的阵列和一个蓝顶白墙达万平米的“厂房”。那些分布在4万平米土地上的“蜂箱”群,是一个有机组合的多点取样的闪烁探测器阵列,名叫ASγ,建成于1990年;那个大“厂房”里则是名叫ARGO 的国际上第一个地毯式广延大气簇射(EAS)探测阵列,它由1848个4.3平方米的高阻平板室(RPC)紧密排列而成,于2006年夏完成安装。它们在那里时刻准备迎接“天外使者”宇宙线的到来。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ARGO的巨怪,长有一二百只眼睛轮流视物从不休息,正好比喻上述全日制、全天候、宽视场的工作方式。

中日阵列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国际上观测到时间最长、质量最好的宇宙线月影及宇宙线太阳阴影的实验,此外还是在1013电子伏能区,首次(1996)观测到来自蟹状星云的γ射线发射的地面实验(蟹状星云是我国宋代天文学者观测到的超新星爆发留下的遗迹)。阈能的降低亦使人们的视界延伸到了银河系之外,有机会看到1997年活动星系核Mrk501的爆发式γ射线发射,并捕捉到2000年~2001年活动星系核Mrk421高态期间的3次γ射线大爆发。

一般认为,在荷电的宇宙线粒子的长程旅行中,星际磁场已把它们搅拌得基本各向同性了,但在这各向同性的背景上可能叠上因局部的磁场不均匀或宇宙线源在近处的存在而造成的局部、轻微的非各向同性,从而对非各向同性的精细测量可为空间磁场结构研究和宇宙线源寻找提供线索。羊八井ASγ阵列在1997年~2005年,在数1012电子伏至1014电子伏能区以1度~0.4度的方向精度积累了370亿个有效的广延大气簇射事例,对阵列有效视场(赤纬-10 度~+70度)内的天空作出了迄今国际上最精细的二维宇宙线强度的分布图。在高于3×1014电子伏能量的时候,实验发现宇宙线的强度在各个方向上都是一样的,这个结果的一个重要推论是:作为整体的宇宙线等离子体,在太阳系附近是和太阳系一样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否则,在太阳运动的方向上会观测到宇宙线的“风”,也即宇宙线的增强。上面的结论还可推广到银河系的不同地方。

羊八井ARGO地毯式阵列于2006年夏建成投入试观测,就观测到活动星系核Mrk421在2006年七八月间的一次γ射线大爆发;最近,在检验阵列工作性能的过程中,又发现它对大厅屋顶钢粱结构有很好的宇宙线透视成像能力。

相关链接

宇宙线与粒子物理

早在19世纪末,人们就已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自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粒子对金箔的散射实验结果提出原子结构模型后,人类对微观物质的研究便进入核物理时代。按照这个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在一定轨道上旋转的电子组成的。

宇宙线被发现后,人们找到了强大的天然粒子炮弹去撞开原子核,发现了正电子、μ子、π介子、K介子、超子等一批基本粒子,导致了粒子物理学和人工加速器的问世和加速器高能物理的产生。

位于法国和瑞士交界处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成立于1954年10月,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即将建成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它可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其最大能量可达7TeV(1012电子伏),并有望从中发现有关物质的质量起源的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证据。然而与曾经观测到的最高能量的宇宙线粒子的能量相比,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能量仍然小了约1000万倍。

现在人们正试图了解在天体物理环境中,宇宙线粒子怎样被加速到很高能量的原理,以便得到启发寻找人工加速粒子的方法,进而产生更加微观的新粒子。

(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及其实验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科院资金支持)

高能天体物理

高能天体物理 高能天体物理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天体上发生的各种高能现象和高能过程。这里的高能现象或高能过程一般是指下述两种情形: ①所涉及的能量同物体的静止质量相对应的能量来比,不是一个可忽略的小量; ②有高能粒子或高能光子参与的现象或过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类星体、脉冲星、宇宙X射线源、宇宙γ射线源等的相继发现,空间技术和基本粒子探测技术在天文观测中的广泛应用,以及高能物理学对天体物理学的不断渗透,对宇宙中高能现象和高能过程的研究便日益活跃起来。它涉及的面很广,既包括有高能粒子(或高能光子)参与的各种天文现象和物理过程,也包括有大量能量的产生和释放的天文现象和物理过程。最早,高能天体物理学主要限于宇宙线的探测和研究,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建立起来的。60年代以后,各种新的探测手段应用到天文研究中,一大批新天体、新天象的发现,使高能天体物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脉冲星、超新星爆发、黑洞理论、X射线源、γ射线源、宇宙线、各种中微子过程和高能粒子过程等等。 高能天体物理学和高能物理学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例如,①1958年范曼和格尔曼提出的普适弱相互作用理论容许有 (ēve) 型荷电轻子弱流的自耦合过程。隆捷科沃和丘宏义等人研究了这种自耦合过程在天体物理学上的应用,发现它们对晚期恒星的演化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结果不仅促进了恒星演化理论的深入发展,而且使人们坚信在自然界确实存在这种过程。不久前,这种自耦合过程在实验室里果然得到证实。②按照经典理论,一切粒子只能落入黑洞之中,而不可能从黑洞内射到外面去。但是,从量子效应的观点来看,黑洞却可能成为可以发射粒子的天体。量子论和引力论的这一发展反过来又为研究强引力场中的基本粒子过程开辟了广阔的领域。③粒子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帮助人们认识到,中子星的内部可能有各种超子和π介子,这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进展。 高能天体物理学已经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在恒星上可能发生的中微子过程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发现光生中微子过程、电子对湮没中微子过程以及等离子体激元衰变中微子过程等,对晚期恒星的演化

高频光电导衰减法测量Si中少子寿命

高频光电导衰减法测量Si 中少子寿命 一、概述 半导体中的非平衡少数载流子寿命是与半导体中重金属含量、晶体结构完整性直接有关的物理量。它对半导体太阳电池的换能效率、半导体探测器的探测率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等都有影响。因此,掌握半导体中少数载流子寿命的测量方法是十分 必要的。 测量非平衡少数载流子寿命的方法有许多种,分别属于瞬态法和稳态法两大类。瞬态法是利用脉冲电或闪光在半导体中激发出非平衡载流子,改变半导体的 体电阻,通过测量体电阻或两端电压的变化规律直接获得半导体材料的寿命。这类方法包括光电导衰减法和双脉冲法。稳态法是利用稳定的光照,使半导体中非平衡少子的分布达到稳定的状态,由测量半导体样品处在稳定的非平衡状态时的某些物理量来求得载流子的寿命。例如:扩散长度法、稳态光电导法等。 光电导衰减法有直流光电导衰减法、高频光电导衰减法和微波光电导衰减法,其差别主要在于是用直流、高频电流还是用微波来提供检测样品中非平衡载流子的衰减过程的手段。直流法是标准方法,高频法在Si 单晶质量检验中使用十分方便,而微波法则可以用于器件工艺线上测试晶片的工艺质量。 本实验采用高频光电导衰减法测量Si 中少子寿命。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用高频光电导衰减法测量Si 单晶中少数载流子寿命的原理和方法。 2.加深对少数载流子寿命及其与样品其它物理参数关系的理解。 三、实验原理 当能量大于半导体禁带宽度的光照射样品时,在样品中激发产生非平衡电子和空 穴。若样品中没有明显的陷阱效应,那么非平衡电子( ?n)和空穴(? p)的浓度相 等,它们的寿命也就相同。样品电导率的增加与少子浓度的关系为 _q」pip q 」/n

宇宙线能量与质量实验CREAM-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动态 Utilization Trend of Manned Space Engineering 宇宙线能量与质量实验CREAM—— 从气球到国际空间站 气球运载的宇宙线能量和质量(CREAM)实验在南极上空飞行六次161天,在平均高度~38.5千米,~3.9 g/cm3大气的地方,元素光谱测定Z=1-26核,覆盖宽能量范围:~1010到>1014 eV。在气球成功基础上,计划重新配置为国际空间站暴露载荷。ISS-CREAM装配了CREAM的热量计用于测量能量,四个精细分割硅电荷检测器层用于精确测量电荷。最新研发了顶部和底部计数探测器(TCD和BCD)以及硼化闪烁探测器(BSD)。TCD和BCD是基于分段探测器的闪烁体,利用簇射差异从原子核中分离电子,而BSD通过探测核产生簇射占主导的热中子,从原子核中区分电子。利用ISS达到直接测量的最高能量,有可能使数据采集能力提升一个量级。 1.介绍 在 1012 eV到1015 eV精确测量从质子到铁元素的能谱,将解决长期以来的基础科学问题:(1)宇宙线全粒子能谱中“knee”的起源是什么?(2)宇宙线能谱由单一机制产生吗?(3)超新星真的能提供大部分宇宙线吗?(4)银河系中宇宙线的历史是什么?虽然空间站高级宇宙线组成实验ACCESS(Advanced Cosmic-ray Composition Experiment for the Space Station)在2001年十年研究报告中被高度重视,但在接近“knee”能量上,以所需精度测量低粒子通量的航天任务还没发射。 CREAM(Cosmic Ray Energetics And Mass)开始是一个气球运载实验,旨在拓展宇宙线直接测量至实际最高能量。从2004到2010年,CREAM已六次成功飞越南极,分别为 CREAM-I 到 CREAM-VI,共积累~161天飞行时间,是已知单气球项目中暴露时间最长的。在气球成功飞行基础上,载荷已计划安排到ISS上,称为ISS-CREAM,将完成ACCESS 任务的主要科学目标,包括:(1)确定观测到的质子和更重核的光谱差异,在接近“knee”更高能量上如何演化;(2)能够测量初级宇宙射线与星际介质相互作用产生次生核光谱的变化;(3)进行敏感光谱特征搜索,如质子谱弯曲;(4)以足够精度测量电子,确定是否存在近宇宙源。 2.气球运载CREAM载荷 设计CREAM仪器以满足挑战性需求,从而有足够大几何因子为低通高能粒子收集统计资料,但要保持在气球飞行的限制重量以内。CREAM实验使用互补和冗余粒子探测器,以高分辨率测定从质子到铁高能宇宙射线的电荷和能量。 热量仪(CAL)包含0.5 λint厚的石墨靶和一叠20钨板,每个50cm*50cm*35mm(1 X0)厚,紧接着是一层直径0.5mm的闪烁光纤,分为50个1cm宽的带。碳靶引起强子相互作用,于是热量仪里产生簇射。热量仪中的能量沉积确定了粒子能量,并提供跟踪信息,从而确定电荷探测器的哪个(些)部分用于电荷测量。簇射跟踪是通过每个簇射轴返回电荷探测器推算出来的。 为了入射粒子相同部分的伴随后向散射粒子hits最小化,电荷探测器是分开的。硅电荷探测器(SCD)由一组DC型硅PIN二极管组成。通过传感器的宇宙线在废弃区域产生电离,与粒子电荷的

基于GEM的宇宙射线缪子探测系统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263为了验证计算模式的正确性,将计算结果与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中使用的CR-39探测片几何尺寸同计算模型,蚀刻条件为80℃、25%NaOH 溶液,蚀刻时间5h ,该CR-39的实验数据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研究所提供。比较结果列于表2。 表2 C R-39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刻度系数K/(cm -2(kBq h cm -3)-1)探测片计算值 实验值CR-39 4.00 5.46影响蒙卡计算正确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探测片材料和密度、内充空气组分及压强的计算误差;2)源项推算方法及刻度系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3)源项描述中222Rn 及其子体RaA (218Po )和RaC ’(214Po )所占径迹贡献份额的不确定性;4)蒙卡方法模拟计算的概率统计误差。 基于G EM 的宇宙射线缪子探测系统 庞洪超1,刘宏邦2,谢一冈2 (1.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安全研究所;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利用气体中电子在微孔内的雪崩效应使电子倍增的新型气体探测器GEM 于1997年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由F.Sauli 发明。与20世纪70、80年代发展的丝室相比它具有信号快、计数率高(可达106mm 2)、抗辐射、极限空间分辨率小至亚毫米级和多路读出方便等优点。本工作采用基于双层GEM 的探测器建立宇宙线 子径迹探测系统。通过本文研究,基于GEM 的探测器 可以实现对子径迹的观测。1宇宙射线子描迹仪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探测器部分、前置放大器部分和数据采集部分,如图1所示。图2为该系统的实物图。 图1宇宙射线子描迹仪系统示意图 该系统采用上下两个GEM 探测器室以确定子的径迹,每个室的密封印制板电路上腐蚀出16个尺寸为9mm ×9mm 的金属片(pad ),其绝缘间隙为1mm ,作为阳极,并与16路电流前置放大器相连,3路输出电压信号(约几十V 量级)经过甄别、成形与移位寄存器后经数据线经由单片机进入。通过L 编写的虚拟仪器进行处理和显示。 2m PC abview

气体探测器原理初探

气体探测器原理初探 姓名:黄迁明 单位:北京大学 导师:班勇 专业: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高能物理实验方向) Email:huangqianming@https://www.360docs.net/doc/e011132873.html, 听了祝成光老师关于气体探测器的介绍,特别是丝室的原理使我对探测器的兴趣越加浓厚,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以及探索,总结为此次暑期学校的结业报告。 说到气体探测器不得不先提一下气体的几个工作状态,复合区、电离室区、正比区、G-M区、连续放电区等,不同种类探测器依据所加高压的不同工作在不同区域,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电离成电子离子对,在不同外加电压下进行漂移或放大,然后被电极收集形成信号输出。电离室应该是最早的核辐射探测器了,它工作在正比区,在两块平行的金属板上加上高压,板间充入电离气体,带点粒子进入气体发生初级电离,产生电子离子对,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向两极漂移,被平行板电极收集,在外电路产生信号。1911-1914年间曾使用电离室发现宇宙线,此后又进行了很多实验,进行粒子计数或测能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式的电离室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粒子时间信号、空间信号、能量信号的多维度、高精确度测量要求,新的电离室探测器应运而生,譬如圆柱形电子脉冲电离室、屏栅电离室等。 随后的时间里,气体探测器家族中诞生了一个改变核辐射探测器历史的品种,那就是GM管,盖革米勒计数器是H.盖革和P.米勒在1928年发明的,类似于正比计数器,它由一根中心丝和一个圆柱形外壳组成,中心丝一般加上高压作为阳极,电压使得GM管工作在GM区,外壳一般加上零电位作为阴极,在管中充入掺了卤素的惰性气体作为电离介质。GM管具有输出信号大,探测效率高,价格低廉等特点,一直到今天还在许多实验中发光发热。 1970 年以前,物理实验中所有径迹探测器几乎都用照相的方法(例如:核乳胶、云室、气泡室、火花室等),1968 年夏帕克发明了多丝正比室,从此气体探测器的发展进入了位置灵敏的时代,此后在多丝正比室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衍生出漂移室、时间投影室、时间扩展室等。 多丝正比室是工作在正比区的气体探测器。在此雪崩倍增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输出信号大小正比于粒子在气体中沉积的能量。这些也是漂移室、时间投影室、时间扩展室等的工作基础。多丝正比室基本结构是由一排等间距的平行阳极丝对称置于两个平行阴极平面或丝层中间,当阳极丝加

μ子寿命测量

μ子寿命测量 摘要:利用塑料闪烁体探测μ子,测量μ子的衰变时间分布,利用计算机模拟泊松过程来分析造成测量结果本底的原因,对比多种处理μ子寿命的方法,得到在本实验条件下最合理的实验结果。 关键词:宇宙线μ子;寿命测量;本底;泊松分布 引言:μ 子是大自然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地球上的生物每时每刻都受到μ子的照射。μ子 最早于1937年被J.C.Street 和E.C.Stevenson 发现1),后来物理学家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探测,得到其基本寿命为:(2197.03±0.04)ns 。 μ子寿命服从指数分布,当时间逐渐增大,单位时间内衰变的μ子数应该趋于0,但实验测得的结果却是趋于一个常数,本文将利用计算机模拟泊松过程来验证该本底是由两个相继到来的μ子产生的偶然符合事件造成的,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方式来计算μ子的平均寿命。 实验原理: 一、实验中使用的μ子来源。 地球上的生物每时每刻都受到μ子的照射,μ子产生与大15km 的高空,由原始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海平面上μ子的通量近似为221 2min cm --,这就是实 验中用于探测的μ子源。 二、μ子在塑料闪烁体中发生的过程及探测原理 μ子在进入塑料闪烁体后首先主要通过电离能损和库仑散射损失能量,并使闪烁体分子发出荧光,高能μ子能直接从闪烁体中穿出,而能量较低的μ子将静止在闪烁体内,发生衰变:e e v v μμ- - →++,衰变产生的电子具有较高的能量会使闪烁体分子激发,在退激发时发出荧光,v e -与v μ则直接穿出。 图1 μ子探测原理图

上图为μ子探测原理图,μ 子从高层大气穿透下来,进入塑料闪烁体,产生的光脉冲进入PMT ,倍增过后通过一个线性放大器线性放大,随后经过一个甄别器的筛选,输出到FPGA 进行鉴定,最后在PC 上显示出来。其中甄别器的工作原理是筛选高于其阈值的信号输出,而FPGA 的功能是记录满足其时间设定的两个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本实验中只有时间差小于20000ns 的信号才会被当做μ子衰变信号,该时间差才会被当做μ子的衰变时间被记录。 三.μ子的寿命服从指数分布,即有 ()t f t e λλ-= (1) 对确定在t 0时刻前不会衰变的N 0个μ子,在t 0后按以确定时间长度T 划分时间区间,则第k 个时间区间对应的时间是(t 0+(k-1)T ,t 0+kT],设在此区间内衰变的μ子数为N(k),则有 00 000 (t ) 0(1)()(1)e t kT t t kT t T t k T t N k N e dt N e e λλλλλλ+--+-+--==-? (2) 当以区间末对应的时间点作为自变量x ,对应区间内衰减的μ子数作为N(k),两者满足指数函数关系: ()x N k Ae λ-= (3) 其中A 为常数,0 0(1)t T A N e e λλλ=-,对(3)式两边同时取对数,得 ln(())N k C x λ=- (4) 其中ln C A =,为一常数。 故实验中即可以用指数函数拟合N(k)~x 关系,也可以用线性拟合ln(N(k))~x 关系来求得衰变速率λ,从而利用1/τλ=可求得μ子的平均寿命。 实验中对μ子到来的计数过程为一泊松过程,即相邻两个μ子之间的时间t ?服从指数分布, ()n t f t n e μμ-??= (5) 其中n μ为实验中μ子到来的速率。 实验装置: 图2 实 验仪器

宇宙射线-超光速

宇宙射线 所谓宇宙射线,指的是来自于宇宙中的一种具有相当大能量的带电粒子流。1912年,德国科学家韦克多·汉斯带着电离室在乘气球升空测定空气电离度的实验中,发现电离室内的电流随海拔升高而变大,从而认定电流是来自地球以外的一种穿透性极强的射线所产生的,于是有人为之取名为“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还存在着转化、簇射的过程。除中微子外,几乎所有的高能宇宙射线,在穿过大气层时都要与大气中的氧、氮等原子核发生碰撞,并转化出次级宇宙线粒子,而超高能宇宙线的次级粒子又将有足够能量产生下一代粒子,如此下去,一级一级的转化,将会产生一个庞大的粒子群。1938年,法国人奥吉尔在阿尔卑斯山观测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将其命名为“广延大气簇射”。 时至今日,宇宙射线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了天体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科学家都试图解开宇宙射线之谜。可是一直到现在,人们都并没有完全了解宇宙射线的起源。一般的认为,宇宙射线的产生可能与超新星爆发有关。对此,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宇宙射线产生于超新星大爆发的时刻,“死亡”的恒星在爆发之时放射出大能量的带电粒子流,射向宇宙空间;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宇宙射线来自于爆发之后超新星的残骸。 不管最终的定论将会如何,科学家们总是把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宇宙射线的研究中去。关于为什么要研究宇宙射线,罗杰·柯莱在其著作《宇宙飞弹》作出了精辟的阐释: “宇宙射线的研究已变成天体物理学的重要领域。尽管宇宙射线的起源至今未能确定,人们已普遍认为对宇宙射线的研究能获得宇宙绝大部分奇特环境中有关过程的大量信息:射电星系、类星体以及围绕中子星和黑洞由流入物质形成的沸腾转动的吸积盘的知识。我们对这些天体物理学客体的理解还很粗浅,当今宇宙射线研究的主要推动力是渴望了解大自然为什么在这些天体上能产生如此超常能量的粒子。”

实验四 宇宙线缪子飞行时间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四宇宙线缪子飞行时间测量 一、实验原理 宇宙线缪子在穿过闪烁体时将沉积能量,从而产生信号。缪子穿过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闪烁体产生的信号将会产生时间差,对这个时间差进行测量,再将两个闪烁体紧贴在一起,再次测量信号的时间差,将二者相减,就可以得到缪子飞过这段距离所用的飞行时间,进而得到缪子的速度。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1. 按图示中的A图搭建设备,两块闪烁体上下分开一米左右,测量A情况时间分布。 2. 按图示中的B图搭建设备,两块闪烁体紧贴在一起,测量B情况时间分布,估计两组探测器的固有时间差和时间分辨。 3. 测量闪烁体的三维尺寸,及A图中两块闪烁体的间距。 三、实验结果与思考 1、当两个闪烁体紧贴在一起时:

具体时间间隔记录如下: 统计结果如下: 统计直方图如下:

2、当两个闪烁体相距1.11m时:具体时间间隔记录如下:

统计结果如下: 统计直方图如下: 3、根据计算缪子射线的角度与其产生信号的时间差的关系大致为: t=(h/cosθ+h*tanθ)/v

可得: cosθ=2*A*t/(A2*t2+1) (A=v/h) 缪子的角分布为: I=I0*cos2θ 故计数在不同时间差上的分布应该为: N=N0*(2*A*(t0-t)/(A2*(t-t0)2+1))2+N’

用MATLAB中的cftool工具对两组数据进行拟合,可得: (1)当两个闪烁体紧贴在一起时: A=0.2087 N0=5.083 N’=1.551 t0=1.152 (2)当两个闪烁体相距1.11m时: A=1.986 N0=3.832 N’=2.41 t0=1.229 对于两组数据,θ=0,也就是计数最大点所对应的时间差分别为: t1=-1/0.2087+1.152=-3.640ns t2=-1/1.986+1.229=0.725ns 故缪子的飞行时间为: dt=t2-t1=0.725+3.640=4.365ns 飞行速度为: dh/dt=1.11/(4.365*10-9)=2.54*108m/s 可见缪子的飞行速度较为接近光速。 4、该实验之所以可以测量近光速粒子的飞行时间,是因为仪器的时间精度较高,在本次实验中时间的最小刻度值达到了40ps,而近光速粒子穿过一米左右的距离所花费的时间略大于3.33ns,故可以被仪器探测到,且测量的精度较好。测量的关键在于将两

宇宙射线的观测-中国物理C

· 48 · 现代物理知识 宇宙射线的观测 ——适合高中以上学生进行之近代物理实验 萧先雄 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FNAL)在2000年成立夸克网(QuarkNet)的组织,开始推动一个结 合高能物理及网络技术的教学计划, 参与的学生能够测量及分析宇宙射线,不但可以了解相关的近代物理知识及高能实验的技术,也学习到团体合作及互相讨论的科学精神。2006年,由东吴大学物理系为代表加入了夸克网的计划, 成立台湾夸克网的组织,目前已有六所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联合大学、中央大学、成 功大学及高雄师范大学)物理相关的系所、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网格中心(ASGC)及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馆参与。以下先介绍夸克网的计划缘起及内容, 然后解释能够进行的近代物理实验及在线实验室(e-Lab)的使用,最后说明台湾夸克网的近程及远程的目标,希望能广泛地邀请各高中及大学加入。 一、夸克网 科学是一个团队合作的工作,学生也应该在大型的科学计划里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科学本身也提供了一个建构式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可以整合部分的研究内容,探讨只具有粗略架构的问题,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由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主持的科学教育计划,名称是夸克网,设计了一套教室型宇宙射线探测器及透过网络使用的在线实验(e-Lab ),非常适合高中生以上程度的学生使用。目前北美洲已经有50个不同区域的学校参与,此计划也继续推广到美国之外的地区,有机会成为一个深具科学教育意涵及全球性的宇宙射线探测网,同时也提供给其他研究课题,例如LHC 的CMS 实验及重力波实验的LIGO ,作为推广科学教育的一个范本。 夸克网的宇宙射线探测器主要包括:四支闪烁体计数器、一片数据获取卡、温度计、气压计及一 个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部只需要一个5伏的直流电源就可以操作。这套探测器能准确地获取宇宙射线到达的时间及数量,而闪烁体计数器有足够的灵敏度捕捉从低到高能量的宇宙射线中的基本粒子, 甚至有获得极高能量的稀少事件的可能性,这些经过数据获取卡判读的记录,经USB 线传输储存在计算机的硬盘里,之后再上传到网络的服务器,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参与夸克网计划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研 究群,联合广大区域内的其他学校的探测器形成一个团队,当数据都上传到了网络上的服务器后,利用在线实验室选择不同学校的数据进行分析, 即使学校没有相关的仪器, 学生也可以在在线实验室上取得这些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加入这个计划,学生就拥有了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同时也可以对宇宙射线的科学研究做出实质的贡献。 图1 夸克网的宇宙射线探测器 二、以探测宇宙射线为主题的近代物理实验 1912年,赫斯(Victor Hess )乘坐气球至数千米的高空,证实了宇宙射线的存在。之后,宇宙射线就一直是科学研究里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事实上,在我们的大气层的上层部分,充满了从遥远星

实验一报告_利用闪烁体观察高能宇宙线粒子信号

实验一利用闪烁体观察高能宇宙线粒子信号 一、实验原理 高能宇宙线粒子(主要为缪子)在通过闪烁体时,将会在闪烁体内沉积能量,这会使得闪烁体物质中的价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随后再跃迁回原来的能级,并且放出光子。这些被放出的光子通过光导打到了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并按一定概率通过光电效应打出光电子。光电子会飞向光电倍增管的第一打拿极并被收集,随后发射出更多的电子,这些电子又将被下一个打拿极收集,并在之后发射出更多的电子。这个过程不断重复,于是电子就在光电倍增管的打拿极系统中逐级传输并且不断倍增。当倍增后的电子在最后一个打拿极和阳极间运动时,相应的输出回路上会生成电信号,这些电信号将被电子仪器(如示波器)记录和分析,从而得到探测结果。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1. 认识实验设备,包括光电倍增管(PMT),闪烁体,光导,高压和示波器; 2. 搭建高能宇宙线粒子探测装置,为PMT加高压; 3. 学习示波器的使用,观察PMT脉冲波形;

4. 学习PMT对高压的响应。; 5. 热噪声和余波(afterpulse)等的识别及特性观察实验结果与思考。

三、实验结果与思考 1、波形观察与分析 经过调节,在示波器上得到分别由两个闪烁体探测器所产生的如下两个波形: 可见1通道波形的特征前沿时间为4.130ns,后延时间为23.72ns,宽度为10.17ns,基线幅度约为20mV;2通道波形的特征前沿时间为4.071ns,后延时间为24.16ns,宽度为8.865ns,基线幅度为-20mV。 2、最小信号脉冲幅度 由于噪声的存在,在示波器上能看到的最小信号脉冲幅度大概为20mV,更小的信号将会被淹没在噪声中,无法被识别。 3、单光电子对应的信号幅度 根据估算,单光电子对应的信号幅度大概为: R*Q/τ=R*e*M/τ=50*1.6*10-19*1*107/(7.2*10-9)=0.011V=11mV

实验一 光电导衰退测量少数载流子的寿命

实验一光电导衰退测量少数载流子的寿命 一、实验目的 1.理解非平衡载流子的注入和复合过程; 2.了解非平衡载流子寿命的测量方法; 3.学会光电导衰退测量少子寿命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半导体中少数载流子的寿命对双极型器件的电流增益、正向压降和开关速度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的换能效率、半导体探测器的探测率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也和载流子的寿命有关。因此,半导体中少数载流子寿命的测量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 处于热平衡状态的半导体,在一定的温度下,载流子浓度是一定的,但这种热平衡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对半导体施加外界作用,破坏了热平衡的条件,这就迫使它处于与热平衡状态相偏离的状态,称为非平衡状态。处于非平衡状态的半导体,其载流子浓度也不再是 n0 和 p0,可以比它们多出一部分。比平衡状态多出来的这部分载流子称为非平衡载流子,有时也称为过剩载流子。要破坏半导体的平衡态,对它施加的外部作用可以是光,也可以是电或是其它的能量传递方式。常用到的方式是电注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PN 结。用光照使得半导体内部产生非平衡载流子的方法,称为非平衡载流子的光注入,光注入时,非平衡载流子浓度Δn=Δp。 当外部的光注入撤除以后,注入的非平衡载流子并不能一直存在下去,它们要逐渐消失,也是原来激发到导带的电子又回到价带,电了和空穴又成对的消失了。最后,载流子浓度恢复到平衡时的值,半导体又回到平衡态,过剩载流子逐渐消失,这一过程称为非平衡载流子的复合。实验表明,光照停止后,Δp 随时间按指数规律减少。这说明非平衡载流子不是立刻全部消失,而是有一个过程,即它们在导带和价带中有一定的生存时间,有的长些,有的短些。非平衡载流子的平均生存时间称为非平衡载流子的寿命,用t 表示。由于相对于非平衡多数载流子,非平衡少数载流子的影响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因而非平衡载流子的寿命通常称为少数载流子寿命。显然 1/t 就表示单位时间内非平衡载流子的复合概率。通常把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净复合消失的电子-空穴对数称为非平衡载流子的复合率。很明显,Δp/t 就代表复合率。 以光子能量略大于半导体禁带宽度的光照射样品,在样品中激发产生非平衡电子和空穴。若样品中没有明显的陷阱效应,那么非平衡电子和空穴浓度相等,他们的寿命也就相同。如果所采用的光在半导体中的吸收系数比较小,而且非平衡载流子在样品表面复合掉的部分可以忽略,那么光激发的非平衡载流子在样品内可以看成是均匀分布。假定一束光在一块n型半导体内部均匀的产生非平衡载流子Δn和Δp。在t=0时刻,光照突然停止,Δp 随时间而变化,单位时间内非平衡载流子浓度的减少应为-dΔp(t)/dt,它由复合引起,因此应当等于非平衡载流子的复合率,即

宇宙线_轻子寿命测量实验和电子学设计

第30卷 第1期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V ol.30 N o.1 2010年 1月Nuclear Electr onics &Detection T echnolo gy Jan. 2010 宇宙线 轻子寿命测量实验和电子学设计 吕治严,李 澄,吴雨生,邵 明,孙勇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了一种新的读出电子学和逻辑电路,仅使用一个闪烁探测器配合 该读出电路,实现对宇宙线 子寿命测量。实验证明该读出方法不仅简便,而且有着很好的测量精度,可用于一些粒子寿命及时间测量的科学实验中。 关键词:可编程逻辑; 轻子;寿命测量 中图分类号: O 57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8 0934(2010)01 0096 04 收稿日期:2008 10 22 作者简介:吕治严(1984 ),男,安徽省旌德县人,硕士研究生,核与粒子物理专业。 子是大自然最基本的粒子之一。1936年,S.H.Nedderm ey er 和C.D.Anderson 在宇宙线云室观测中最早探测到了 子径迹。1937年J.C.Street 和E.C.Stevenson 在宇宙 线实验中观测到了 子,并明确的指出了它的存在, F.Rasetti 等人于1941年首次测定了其寿命[1 3] 。 子带有一个单位的基本电荷,其质量为105.658M eV/c 2,不参与强相互作用。 子作为一种比电子重的轻子,其自身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至今仍然是人们未能完全了解且有待研究的对象。 子寿命为2.197 10 6 s 。它的寿命测量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例如标准模型中的费米耦合常数,便可以利用其寿命的精确值确定。海平面上 子通量的测定结果也是爱因斯坦相对论效应的有力证据。 在粒子物理实验中,对于平均寿命大于10 9 s 的不稳定粒子,传统的衰变寿命测量方法是直接测量衰变事例的时间分布,计算出粒子的寿命。实验上通常采用延迟符合法测量 子平均衰变寿命。该方法至少需要两个探测器,分别记录衰变的起止时间,并需要T DC 记 录其衰变时间大小。这种方法至少需要两路读出电子学,以及相关的逻辑电路及数据处理系统,使得实验装置的仪器费用较高。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Prog rammable Log ic De vice)[4,5],自90年代后被广泛开发和应用于许多领域的电路设计中,并在核电子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使用PLD 来开发逻辑电路及数据处理,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设计时间,减少PCB 面积,而且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设计成本。 本文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了一种专门的电子学读出电路,进行信号的逻辑分析与处理,采用该读出电路后,不需要专门时间-数字转换电路和数据获取电路,就可以实现对 子寿命直接测量,测量精度达到实验要求,大大减少了测量系统和费用。 1 探测原理 当大气中 子进入闪烁探测器,大部分高能 子会穿过闪烁体,而较低能的 子会与原子碰撞而损失动能,其中部分将停止在闪烁体中。碰撞损失的能量使闪烁体分子激发,在极短的时间内(为ns 量级)激发态发射出荧光回到基态。产生的荧光光子由光电倍增管转换成表征 子 停止!的脉冲信号。图1是 子在塑 96

高能粒子探测实验--实验报告2

高能粒子探测实验二:宇宙线μ子计数测量 张威震 (清华大学 工程物理系 核21班) 一、 实验目的 1. 观察噪声信号特征, 观察它和信号间的差别,学习使用甄别器、逻辑符合模块。 2. 理解 PMT 热噪声的随机性质,理解偶然符合的概念,学习如何利用双端符合压低噪声。 3. 对宇宙线粒子通量建立起初步的认识。 二、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原理图如下图所示。实验时使用同一块闪烁体探测μ子信号,通过两个PMT 放大后输出,输出信号通过两个甄别器后进入符合电路,输出信号接到示波器上。 图 1 实验装置原理图 三、 实验内容 1. 巩固对基本实验设备( PMT ,闪烁体,示波器等)使用的学习,按下图搭建实验设备。 2. 学习使用甄别器。 3. 利用调节甄别器阈值和 PMT 电压压低 afterpulse 。 4. 闪烁体单端读出计数。 5. 学习使用逻辑符合模块。 6. 闪烁体双端符合计数。 7. 理解并计算偶然计数率,宇宙线粒子计数率。 四、 实验结果 1、按照实验原理图连接好线路,甄别器的阈值可以通过调整面板上的旋钮进行调整。 2、示波器的显示屏上显示实时总计数,使用秒表测量时间差Δt ,用总计数除以Δt ,可以得到计数率。 3、调高甄别器的阈值可以减少过阈信号,使得计数率降低,噪声信号也相应减少;降低PMT 电压可以降低光阴极输出的电子的能量,相应的信号能量降低,噪声信号减少。所以能够压低afterpulse 。 4、通过测量,单端计数率分别为11268min n ?=?,12294min n ?=?双端符合计数率为

158.25min c n ?=?。理论上,由于信号同时产生,双端符合计数率应该与单端计数率相差不大,但是实际上因为两个PMT 并不完全相同,以及传输电缆的延迟等原因,导致双端符合计数率比单端计数率要低很多。 5、测量得到实验装置的分辨时间为50ns τ=,偶然符合计数率为61122 2.1910rc n n n s τ??==×?。 6、比较双端符合计数率和偶然符合计数率可知,偶然符合计数率很小,对双端符合计数率的影响不大。 7、实验用的闪烁体的横截面积为21550750s cm cm cm =×=,在海平面的μ子平均通量为1/cm 2/minute ,如果μ子全部被记录下来,那么实验应该得到μ子通量应为750min -1,这与实验值相差较大。闪烁探测器存在转换效率,使得通过的μ子不能全部被探测到,还有电子学噪声的影响,使得一些较小的信号无法探测到,所以实测μ子通量要小于预期值。

宇宙线_轻子寿命测量实验和电子学设计_图文(精)

第30卷第1期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V ol.30 N o.1 2010年 1月Nuclear Electr onics &Detection T echnolo gy Jan. 2010 宇宙线轻子寿命测量实验和电子学设计 吕治严,李澄,吴雨生,邵明,孙勇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了一种新的读出电子学和逻辑电路,仅使用一个闪烁探测器配合 该读出电路,实现对宇宙线子寿命测量。实验证明该读出方法不仅简便,而且有着很好的测量精度,可用于一些粒子寿命及时间测量的科学实验中。 关键词:可编程逻辑; 轻子;寿命测量 中图分类号: O 57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8 0934(201001 0096 04 收稿日期:2008 10 22 作者简介:吕治严(1984 ,男,安徽省旌德县人,硕士研究生,核与粒子物理专业。 子是大自然最基本的粒子之一。1936年,S.H.Nedderm ey er 和C.D.Anderson 在宇宙线云室观测中最早探测到了子径迹。1937年J.C.Street 和E.C.Stevenson 在宇宙 线实验中观测到了子,并明确的指出了它的存在, F.Rasetti 等人于1941年首次测定了其寿命[1 3]

。子带有一个单位的基本电荷,其质量为105.658M eV/c 2,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子作为一种比电子重的轻子,其自身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至今仍然是人们未能完全了解且有待研究的对象。子寿命为2.197 10 6 s 。它的寿命测量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例如标准模型中的费米耦合常数,便可以利用其寿命的精确值确定。海平面上子通量的测定结果也是爱因斯坦相对论效应的有力证据。 在粒子物理实验中,对于平均寿命大于10 9 s 的不稳定粒子,传统的衰变寿命测量方法是直接测量衰变事例的时间分布,计算出粒子的寿命。实验上通常采用延迟符合法测量子平均衰变寿命。该方法至少需要两个探测器,分别记录衰变的起止时间,并需要T DC 记 录其衰变时间大小。这种方法至少需要两路读出电子学,以及相关的逻辑电路及数据处理系统,使得实验装置的仪器费用较高。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Prog rammable Log ic De vice[4,5],自90年代后被广泛开发和应用于许多领域的电路设计中,并在核电子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使用PLD 来开发逻辑电路及数据处理,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设计时间,减少PCB 面积,而且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设计成本。 本文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了一种专门的电子学读出电路,进行信号的逻辑分析与处理,采用该读出电路后,不需要专门时间-数字转换电路和数据获取电路,就可以实现对子寿命直接测量,测量精度达到实验要求,大大减少了测量系统和费用。 1 探测原理 当大气中子进入闪烁探测器,大部分高能子会穿过闪烁体,而较低能的子会与原子碰撞而损失动能,其中部分将停止在闪烁体中。碰撞损失的能量使闪烁体分子激发,在极短的时间内(为ns 量级激发态发射出荧光回到基态。产生的荧光光子由光电倍增管转换成表征子停止!的脉冲信号。图1是子在塑

高能宇宙射线对探测器落月的影响

附录 c L YG验证宇宙射线影响 1 1 -3.67 1 - 2 - 3 $NaI 2 2 -2.7 -4 $底板 5 5 -1.4 6 -10 $水泥 11 0 -15 #1 #2 #5 $真空 12 0 15 $外部 c surface 1 px 93.9 2 px 100.1 3 cx 1.5 4 rpp -80 140 4 5 -50 170 10 rpp -900 900 -119.4 -69.4 -900 900 $水泥厚0.5m 距源0.5m 15 so 1500 mode p imp:p 1 1 1 1 0 sdef par=2 erg=0.662 pos=0 -19.4 0 vec=0 -1 0 dir=d1 si1 0.5299 1 sp1 -21 1 m1 11023 1 53127 1 m2 13000 1 m5 8000 -0.4228 14000 -0.1969 13000 -0.072 22000 -0.0468 26000 -0.119& 25000 -0.0015 12000 -0.0468 20000 -0.085 11000 -0.0035 19000 -0.0013& 15000 -0.0002 24000 -0.002 $阿波罗11号月壤成分 e0 0.001 660i 0.662 f1:p 1 2 3 (1 2 3) nps 500000000 c L YG验证宇宙射线影响 1 1 -3.67 1 - 2 - 3 $NaI 2 2 -2.7 -4 $底板 5 5 -1.4 6 -10 $水泥 11 0 -15 #1 #2 #5 $真空 12 0 15 $外部 c surface 1 px 93.9 2 px 100.1 3 cx 1.5 4 rpp -80 140 4 5 -50 170

中微子研究进程及未来实验研究

中微子研究进程及未来实验研究 中微子研究已有漫长的历史。从泡利1930年提出存在中微子的假说,迄今已有85年。从首次探测到中微子算起,也有60年历史。因为中微子难以探测,起初发展较为缓慢。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中微子研究进程及未来实验研究”的物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中微子研究的历史与未来 中微子研究已有漫长的历史。从泡利1930年提出存在中微子的假说,迄今已有85年。从首次探测到中微子算起,也有60年历史。因为中微子难以探测,起初发展较为缓慢。1998年日本超级神冈实验发现中微子振荡,迎来了中微子研究的黄金时代。各种研究蓬勃发展,美国甚至停掉了除大型强子对撞机以外的其他大型实验,将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微子上。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微子研究的历史,并介绍现在和未来的中微子实验研究。 一、发现中微子 中微子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几乎不与物质相互作用,因而穿透能力强,同时也使得探测非常困难。

我们身边的中微子其实非常多,例如一个典型的核反应堆每秒钟产生6万亿亿个中微子,每秒钟有3亿亿个太阳中微子穿过每个人的身体,宇宙大爆炸的残余中微子更是在整个宇宙空间内多达330个每立方厘米。大多数核过程都会产生中微子,例如宇宙线轰击大气、岩石的天然放射性、超新星爆炸,等等,连每个人都会因体内的钾40衰变而每天产生4亿个中微子。 这些中微子几乎自由地穿行,本身不能被探测,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被探测器捕获,变成可观测的粒子,因此现代的大型中微子实验动辄上万吨。以江门中微子实验为例,2万吨液体闪烁体每天只能探测到60个反应堆中微子,4个大气中微子,1个地球中微子,以及90个硼8太阳中微子。与之相比,作为本底的宇宙线则有10万个,这还是将探测器放到地下700米,宇宙线流强降低了20万倍后的结果。 自从泡利预言中微子后,人们尝试了许多方法来寻找它,其中包括王淦昌1941年提出的K电子俘获方法,美国人阿伦用它得到了中微子存在的证据。但直到1956年,才由莱因斯(F. Reines)和柯温(C.Cowan)首次直接探测到中微子,莱因斯因此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奖。 莱因斯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他加入了曼哈顿项目,在费曼(R.

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 得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XX页,七个大题,满分128分,考试时间为1分钟。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单选题(共2分) 评卷人 得分 1.下列作者课文及其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 B. 吴敬梓﹣﹣范进中举﹣﹣儒林外史 C. 鲁迅﹣﹣社戏﹣﹣朝花夕拾 D. 纪博伦﹣﹣浪之歌﹣﹣泪与笑 二、填空题(共8分) 评卷人 得分 2.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的名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分) 3.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粗字注拼音。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jìng的,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多么美丽,多么安xiáng,岁月静静的流淌。 (1)止jìng(2)堤上(3)安 xiáng。

(3分) 4.从备选词语中选择填空。 漫步语文世界,才能欣赏欣赏到一幅幅理想的生活画卷,这里,有重山那边波涛喧嚣的大海,有夹岸桃花引路的世外桃 源,生活的理想如此光明美好,我们就没有理由不为之努力奋斗。 (备选词语:只有,不仅,况且,可是,而且,既然) (3分) 三、语言表达(共9分) 评卷人 得分 5.托物言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如《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便是托“莲”言志,请从“青山”“白云”“旭日”中任选一个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我选造句。 (3分) 6.下面三段文字引发了你什么感想,请用一句话写下来。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 (冰心《谈生命》) 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的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约50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经200亿年的历史了。 (严春友《敬畏生命》)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奥尔德林从登月舱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朱长超《月亮上的足迹》) 。 (2分)

宇宙线探测实验数据分析-IHEP

宇宙线探测实验数据分析 1 陈松战chensz@https://www.360docs.net/doc/e011132873.html,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9月10-14日“粒子物理数据分析基础和前沿研讨会”@IHEP

内容 一、宇宙线入门 宇宙线基本知识 宇宙线研究的物理问题 EAS 及其探测 中国宇宙线实验发展历史 小结 二、EAS 阵列宇宙线数据分析基础 实验数据的仿真模拟 实验数据的刻度 数据的重建 成分鉴别 数据质量监测(月影与标准烛光Crab ) 小结 2 三、天体源相关数据分析 几个坐标系 背景估计 天图分析 显著性估计 伽马/质子鉴别品质因子 流强估计 能谱拟合 小结 四、几个物理分析实例 GRB 的寻找 全天区扫描 扩展源分析 AGN 的监测 宇宙线各向异性分析 日地空间磁场的测量 小结 总结

一、宇宙线入门 3 宇宙线基本知识 宇宙线研究的物理问题 EAS及其探测 中国宇宙线实验发展历史

1.1 宇宙线基本知识 4 191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Hess乘坐气球 五千米高空发现空气电离率升高,说明 由地球外辐射(宇宙线)引起。 HESS result 宇宙线的发现(1912)

5宇宙线全粒子能谱 宇宙线的能量从109到1021eV,跨越10多个量级,呈现一个简单的幂律形式,这表明其非热谱性质。 宇宙线:主要为核子,约87%质子,12%α粒子(氦核子),少 量锂﹑铍﹑硼、碳﹑氮﹑氧等原子核﹐以及电子、γ射线和中微 子。气球和卫星实验 EAS实验 LHC

6 宇宙线能谱 全粒子谱几个显著特征:4x1015eV ‘膝’ 4x1017eV ‘第二膝’1019eV ‘踝’ 1020 eV ‘GZK 截断’ GZK 膝 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