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结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情况近年来,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技术创新工作,认真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d的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我们把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核心位置,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优化创新环境,更加注重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全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科技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一是创新平台及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研发机构9个,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0家。二是科技人才结构更趋合理。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科技人员4.96万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600多人,其中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70多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达992人。科技人员组成结构趋于合理,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8.3%,中级职称人员占44.2%,初级职称人员占47.5%。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全市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由2015年的20%提高到2015年的37%。二、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做法(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的支撑作用。人才是创新驱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关键。为此,我们坚持“高级人才靠引进,中级人才靠培养,初级人才靠培训”的人才开发之路,初步建立了一支科技与企业兼容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一是紧扣产业发展,在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以实施“3121”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为抓手,围绕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化工循环产业、新能源产业“三大重点产业”,着力构建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技术合作、高薪聘请、短期租赁等柔性引才方式,聘请重点产业的领军人才和科技顾问,鼓励他们参与全市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和项目咨询等工作。大力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开发模式,积极引进带着项目、技术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项目与人才的有机对接。二是强化载

体建设,在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重点抓好金川公司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建设。支持企业围绕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开展科研攻关,催生一批万隆实业公司等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实用型科研成果。三是完善政策机制,在优化人才特区建设环境上下功夫。围绕加快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制定出台了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认定、财税金融扶持等9个配套办法,从安家补助、岗位津贴、住房保障等13个方面,进一步落实好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待遇。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市政府给予每个团队50—200万元的资金资助,经评审认定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一次性资助20—50万元的安家补助,并给予每月1000—3000元的岗位津贴。急需紧缺人才可享受免租住房,并配备家俱等基本生活设施。对急需紧缺人才在金昌购买住房,实行由同级财政一次性发放5—10万元的购房补贴。同时,强化“为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人才服务”的理念,使各类人才享受优惠待遇和个性化便利服务,确保高层次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下、用得上。(二)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与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重点扶持体制创新、机制灵活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强化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和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产学研洽谈会、产学研对接会、技术供需交流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构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围绕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提供技术转移、科技咨询、企业诊断、经营发展路线、技术发展路线等全方位、专业化、高水平的“一站式”服务,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二是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产学研各方创新合作,采取共同出资、技术入股等方式,共同建立合作载体,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合作的实施意见》,开展了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钢铁研究总院、中国建材科学院、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总院、四川大学、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大等70余家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与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在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新材料、化工材料等

方面实施了80余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开发项目,推动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动科技创新。认真贯彻落实d的十八届精神,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一是坚持制度创新,激发社会创新活力。近年来,我们鼓励支持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申请设立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允许将知识产权等无形科技成果按不高于70%的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允许和鼓励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不高于60%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拥有。二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根据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加快科研机构合并重组,优化整合化工循环、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资源,支持科研机构挂靠企业集团。不断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对新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在申报项目中优先申报项目。近三年来,工信委争取上级技术创新扶持资金 1560万元,我市万隆实业公司被国家列入301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得到扶持。2015年全市共(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把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5年,金川公司31项重点科研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镍电解活性硫化镍除铜研究”等课题取得重大进展,“充填新材料的研发”等成果已应用于工业实践,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6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级计划,争取国拨资金4000万元。完成15项国行标、17项企标的修制定。全市工业企业申报专利420件,工业企业授权专利343件。一是结合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在充分发挥已有研发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和壮大我市重点产业,支持和鼓励大中型企业独立组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联合承担重大科技任务(金川集团公司已与兰州大学联合创建了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支持中小企业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走出去”,在省、市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水平。二是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

计划,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围绕在新能源、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循环、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双自”创新型企业。制定出台了《金昌市创新型企业培育管理办法》、《金昌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和认定工作,引导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促进社会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转移,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市级各类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予以优先立项和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30-50万元。三是营造良好投融资环境,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争取财政扶持政策,引导担保公司加大对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担保,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使之快速做大做强。项目进行10%的配套,落实国家关于企业研发费用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加大中小企业融资力度,协助银行系统做好科技项目的考察论证工作,促进金融与科技有效结合。同时,广泛吸引社会和涉外资金,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撑。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我市企业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担负知识和技术传播任务的中介机构门类不全,力量薄弱,服务能力差。二是科技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不够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相对不足,科技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不高。三是科技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在全市科技人员中,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小,尤其是缺乏高精尖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科技力量67.8%集中在金川公司等省属企业分布不够均衡,且年龄老化。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以新材料为主的接续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越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加快孵化器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以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途径,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努力加快形成设施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服务一流,“人才——技术——环境”三位一体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在借鉴其它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孵化器建设,努力打造具有金昌特色的科技孵化器发展模式。(二)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

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更加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知识创新体系,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凝聚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上来。(三)建立人才开发机制,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围绕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特区”建设,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着力聚集一批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造就一批解决重大企业技术难题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队伍,培养一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采取合作研究、专项技术开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博士后流动站、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对引进的人才提供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和研发启动资金,安排住房,提高生活待遇等,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四)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拓宽科技融资渠道。从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高度出发,加大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经费,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全社会用于科技研发经费在“十二五”期间达到GDP的2.5%,贯彻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开展高新技术保险业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外汇管理制度,落实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加快成果转化等税收优惠政策。(五)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完善科技开放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科技人才、两种知识资源、两种技术市场,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鼓励支持企业和科技机构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紧密关系,鼓励并支持国内外企业和科技机构参与我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公开招标和竞争,创新科技项目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扩大多种形式的地区性与国际性合作和交流,引进管理、技术与智力。大力推进高新产业技术发展,加快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出口。鼓励并支持企业与知名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参与全球竞争。五、几点建议(一)完善科技创新经费保障体系方面:一是建议省上出台政策,建立各级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稳定增长机制,逐年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二是建议省上制定鼓励科技投入的优惠政策,加强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和金融有机结合。(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是建议省上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和扶持不同类型的中试基地和专业性孵化器的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科研工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二是建议省上制定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资助政策,合理配置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比例,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方面:一是建议省上成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协调小组,在关系全省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和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方面,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实现相关技术的集成和产业化。二是建议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运用能力。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原创性发明项目的开发。三是建议省上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完善研发机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心得体会2017-01-08 23:55 | #2楼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而这一理念,是由提出的。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最早是在2015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那时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而后就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个人要敢于创业。创业,是发现和捕捉机会,并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提升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个人要善于创业―――把握市场、认识自我,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式。大多数人、尤其年轻人都会萌生创业的冲动,产生创业的梦想,但由于害怕失败的心理在作祟,很多人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使我们真正进入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为大众创业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但如果不能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就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我校积极响应,学校领导为我们创业提供了场地,比如在学校超市外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让我们学校的学生可以一边上课一边创业,鼓励了同学们要敢于去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成为高校重要的教育任务,应将创业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去,并搭建起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帮助大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其实我的身边也有一些人在自己创业,在学习的同时在做微商,但她不是普通的只发图

片找商家发货的那种微商,她自己设计衣服到联系工厂生产再到推销衣服,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但这是一个需要消耗时间和金钱的体力活。首先是设计衣服,你必须要有绘画基础和对市场的了解,比如买你衣服的人爱穿什么衣服。接着就是找厂家跑工厂洽谈,经过无数次的打版才能生产出一件满意的衣服,卖家还要考虑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得到利润,才能定下价格进货。但囤货有一定的风险,如果衣服卖得不好,就会亏本。在淘宝网开店、微商等创业的行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创新,但可以培养一定的创业能力或创新能力。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要看你是不是有这个热情有这个决心去拼搏。过去我们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这就是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也就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的问题。从概念上来说,以人为本中的“人”有两种涵义:即相对于发展中的物质要素来说,这里的“人”就是指一般的人,即人的要素。如果相对于发展中的动力要素,即相对于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来说,这里的“人”主要是指“民”,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议》中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也就是以民为本的原则,作为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一原则,同时这也是我们未来真正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发展上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基本主体和动力,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享用者。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也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实际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主体和动力似乎不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是各级政府。直至今天,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靠政府推动、政府投资、政府立项、政府审批、政府操办,而广大人民群众则基本是参与者,处于“被调动”或“等靠要”的被动地位。可以说,这是目前我们的发展方式存在的最大弊病,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所以我们都应该勇于去开拓创新,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让我也不由得在想,我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让我如何去创新呢?据我了解,毕业了的学姐们,有大部分都是成为了幼儿教师,只有小部分人是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始创业,比如自己开店或者培训机构等。而等我毕业了之后,我想我应该是运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虽然无法创业,但我可

以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可能我没有那个时间和金钱来实现我的创业梦想,但我可以用这个时间来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来实现我的创新,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目前的多数情况是把创业放在重要且首要地位,而创新的重要性经常就被忽略,然而无创新何谈创业。我们最美好的大学生时光,更应该让心静下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创新思维,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创新者,而不是创业者,在自己未来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同样也能为社会做贡献。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让我们唱响创业创新的时代主旋律,进一步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结2017-01-08 12:29 | #3楼谈谈我市如何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体的快速成长?荆门市出台的《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主要通过建立三个支持体系,促进创新创业主体快速成长。财政支持体系1.免费办证。凡是到荆门高新区、各级开发区、特色园和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的,一律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由政府买单,实现创业“零成本”。2.补贴场租。对初创期的创新创业市场主体而言,场租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此,市政府将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场租补贴。对入驻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的个人或团队,经评审认定,第1年给予场租全额补贴,第2-3年给予场租50%的补贴,并可按规定申请200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对从孵化器、加速器入驻荆门高新区和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科技型企业,第1年免费提供生产厂房,第2-3年减半收取场租。同时,鼓励市场主体到我市兴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并为入驻的个人和团队提供低成本的发展空间,对其场租减免部分,财政给予补贴。3.实行项目资助。对入驻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的好项目,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项目,经评审认定,一次性给予10-100万元的补助;对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达到一定规模的,一次性给予每亩100元的补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文件中规定的一次性补助外,中央、省另有项目资金支持的,都继续享受。4.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三条:一是深化市校合作。一方面,最大限度保障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团队的利益,明确科技成果转让转化收益的90%以上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所有;另一方面,鼓励高

等院校、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放在荆门转化,3年内按照对地方财政贡献的10%给予单位补助。二是对企业通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购买科技成果,按实际交易额的5%给予补助。三是对发明专利给予奖励。5.提供生活补助。对到荆门创新创业的海内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海归人才、博士和硕士以及大学本科毕业生,3年内分别按3000元、1000元、500元给予生活补助,让他们安心在荆门创新创业。此外,对创新创业失败的、到荆门实习实训的大学生,分别按照每人6个月、3个月发放生活补助,给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人上一道“保险”。6.提供住房。对到荆门创新创业的海内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海归人才、博士,3年内免费提供一套面积为15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公寓;3年后在荆门购买住房的,一次性给予30万元购房补助;不购买住房的,给予3年每月1500元的租金补贴。对到荆门创新创业的硕士毕业生,3年内免费提供一套面积13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公寓;3年后在荆门购买住房的,一次性给予20万元购房补助;不购买住房的,给予3年每月1300元的租金补贴。对到荆门创新创业的大学本科生,第一年免费提供公租房,第2-3年每月给予500元的租金补贴,3年后购买住房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购房补助。7.解决后顾之忧。对到荆门创新创业的海内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海归人才、博士,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的“绿色通道”,配偶为公务员、事业编制身份的,对口安排工作。8.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对为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创建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补助。9.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200万元的补助;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100万元的补助。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补助。对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经评审认定,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补助。10.给予贡献奖励。对所有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产业园等创新创业的载体和入驻企业,3年内按其财政贡献给予补助。金融支持体系1.基金支持。设立5亿元的荆门市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并建立跟投机制。首先设立四只基金:一是天使基金。二是大学生创业基金。三是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四是科技金融基金。2.贷款支持。市政府将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推出专门针对创新创业主体的“荆创贷”融资产品,为创新创业的市场主体提供贷款支

持。3.贷款担保。做大做强有政府背景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入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个人或团队提供贷款担保。5年内,市政府每年补充的资本金不少于5000万元,县(市、区)政府每年补充的资本金不少于2000万元。4.直接融资补助。组建企业上市挂牌专家服务团队,支持企业到“新三板”、四板挂牌,也支持企业到主板上市,开展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5.过桥资金支持。市、县两级政府每年将安排财政间歇资金,建立小微企业还贷过桥资金池,为孵化器、加速器内的小微企业提供还贷续贷期来垫资周转资金。服务体系 1.建设“阶梯式”的创业场所。通过重点打造“一区多园众空间”,加快形成“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一区”,就是在高新区建立创新创业集聚区。“多园”,就是支持各县(市、区)和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依托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各类创新特色园。“众空间”,就是支持荆楚理工学院、荆门职教集团、荆门技师学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一批示范创客空间;鼓励社会各界创办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业驿站、创意坊等一批创新创业的载体和平台。2.提供“一站式”的政务服务。依托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在荆楚理工学院设立服务窗口,全面推行代办服务。加快推进网上服务,让创新创业者足不出户就能把有些手续办完。3.开展“互动式”的辅导培训。通过建立创业学院、成立“中国农谷创业沙龙”、组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举办“中国农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方式,为各类创新创业的市场主体提供指导和服务。4.建立“立体式”的中介服务。依托荆门高新区和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集聚银行、证券公司、股权投资机构、股权众筹公司、物流企业,律师、会计、评估机构,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担保、人员培训、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事务代理等从项目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5.实行“融合式”的信息服务。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立“荆创网”网站,设立“118众创咨询台”,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这“一站一台”,将在5月底之前开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