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省纸打印版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省纸打印版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省纸打印版

第一篇政治常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

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

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与价值

5、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①谁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不彻底;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产生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资义经济高速发展、资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阶与资阶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科学:19C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19C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②基本特征

?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将唯物辩证观念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由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阶级性要求的。

科学性,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

③其他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实践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第一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二成果,邓小平理论;

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主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体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②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①主体与客体

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②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相互作用通过改造与被改造,即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产生的四个决定性环节: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论思想正确与否,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

恩格斯: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学作用,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表现: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②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作性过程。

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和规律;

复制当前对象,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能动的反映现实,能动的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人的意识具目的性、计划性。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一)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其次,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二)二者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决定了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同时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

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互相制约的关系。特征: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2.系统

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整体性,是最基本特征/本质属性)

整体的功能和效益,是认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整体性观点要求:观察处理问题时着眼有机整体,在总览全局的前提下,认识处理好局部问题,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发展,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的范畴,

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

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

根本区别: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如实地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明确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生事物的成长。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

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原理、新方法、新体制、新科技。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状态

质变、量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1.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二者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质变互相转化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发展状态按照: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由低到高,由简到

繁,永不停息。

4.方法论意义

①坚持适度原则。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

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及量的范围、幅度、限度;

事物的度,有其关节点。关节点,指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

认识度,才能确切把握事物的质。

②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③重视量的积累。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量变)和阶段性(质变)的统一,

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

1.肯定、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

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2.辩证的否定观

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

是发展和抛弃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学的立场和方式: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3.辩证的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一,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①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代表着否定方面的新生事物是旧事物中不

可缺少的因素;

②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则是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③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的,吸取了旧事物的优点,又克服了它的缺点,

并增加了旧事物所容纳不了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④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故能得到广

大人民的拥护。

二,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4.否定之否定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的辩证过程。

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是一个周期性过程;一个“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第三阶段的“否定之否定”和第一阶段的“肯定”有着现象上的相似,但不是第一阶段的重复,而是更高阶段发展的新形态。——为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新道路。

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

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

折中前进。

5.事物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发展方向上,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发展道路上,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曲折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反对两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循环论、直线轮。

6.事物发展趋势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遇到的问题;

②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动力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

处于一个矛盾体中;

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发展;

?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分离。

?关系:①同一性,是相对的,其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斗争性,是绝对的,其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③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内在根据;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使事物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存在和发展;

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贯穿于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之中。

②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矛盾(内因),也离不开外部矛盾(外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自始至终

的矛盾运动;

?特殊性,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内涵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活的灵魂,我们工作的基本方法;

意义: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方法论: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并用;

注意:坚持它,就必须反对“一刀切”“一哄而起”

?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

①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其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②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都包含着普遍性。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互相转化。

3.矛盾的不平衡性

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其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关系: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比较容易解决;

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次要矛盾处理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互相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中,其对立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矛盾的次要方面,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次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二者可互相转化。

4.矛盾的方法论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论,就是看到两方面的同时,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及变化发展的内心动因;

是贯彻于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三、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一)现象和本质

是揭示客观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1.区别与对立

①现象,有真象和假象。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从反面歪曲体现事物本质的现象;≠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

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2.辩证统一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二)必然和偶然

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含义

?必然性,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方向。

?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

不确定趋势;

产生于事物次要的、外部的原因,居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事物的趋势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

点和偏差。

联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原因和结果

是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1.关系特点

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并非所有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有因果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作用、转化;

2.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四)可能与现实

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1.关系

?现实性,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可能性的复杂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依存。

注意区分:可能—现实;

可能—不可能;

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非现实可能),看根据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

多种可能性(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

2.方法论意义——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五)形式和内容

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法的一对范畴。

1.关系——对立统一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任何事物都是一定内容和一定形式的统一体;

二者可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

内容决定形式,所以要注意内容——反对“形式主义”。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第四节认识论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①把反映论原理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先验论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到感觉和物;

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③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发展动力;

2.特征:①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②是有意识的、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③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发生的;

历史性,实践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无止境发展的,因为世界是无限的;实践受历史条件限制。

3.实践的作用,通过三种形式表现出来:

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认识,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认识在实践中产生);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开拓认识的领域,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们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认识—为了应用而学习;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并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⑤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归宿、全部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应有的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认识实践,指导作用。

?认识一经产生,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指导主体采取正确的方法,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对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四、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1.二者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统一性: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

?二者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渗透着主体的理性成分;

理性认识,包含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

没有感性的理性是空洞的,没有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

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①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②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实践

意义:①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②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行,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表现为:实践→认识→再认识,的无限循环,低级阶段→高级阶段,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认识发展的无限过程,形式上:循环往复,实质上:前进上升。

3.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四)群众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主体;

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来;认识到实践中去,也是回到群众的实践去;?辩证法:[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实践→认识→实践],

群众路线:[群众→领导→群众],三者是一致的。

六、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真理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

1.含义

?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

①就真理的客观性,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承认客观真理,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②就人类认识的本质,

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③就真理的发展,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①广度上,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

②深度上,是对客观世界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乎正确的认识,有待深化;

③进程上,是对事物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2.关系

①是统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②相互联系,相互包含。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③二者辩证转化。

真理,是由相对→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绝对真理,过程的一个环节。

3.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①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对它的科学态度: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马列毛的坚持和发展;

②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三)真理的具体性

1.真理的具体性

内容上,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形式上,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2.包含的内容、要求

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超出一定范围互转。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1.真理vs实践,关系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客观的一致;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无其他标准;

凡经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便当前的实践不能,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裁决;

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实践检验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五)真理和价值

1.哲学范畴的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①主体的需要和利益;②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2.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追求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认识改造世界,创造实现价值。

3.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体现: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②坚持真理与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

③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

第五节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含义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

2.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指意识形态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3.两种历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制约。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对生产力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不适应时,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2.二者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推动者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发展变化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

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和服从于发展的客观要求。

?意义:①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

②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③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根

本的客观依据。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1.含义

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之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建立起来并与之适应;

思想上层建筑,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体现并保证自己的实现。

2.相互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方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为: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a.服务方向上,一方面保护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另一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

b.服务方式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手段有:法律、

经济、思想;

c.服务效果上,既促进又阻碍。

3.二者之间的矛盾性。

①新建立的上层建筑总有不完善之处,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②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上得到反映,造成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

④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陈旧的经济基础,维护旧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成为经济基

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阻碍,矛盾趋于尖锐。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总钥匙,从经济基础中科学说明:每一历史时期の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宗教、哲学及其他观念形式;

?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进行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依据;

?对深刻理解自觉实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收到经上矛盾的制约,其解决有赖于经上矛盾的解决。

(二)生产力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整个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三)阶级斗争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中。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概论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新民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4、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5、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6、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产生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历史条件

1.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所决定

2.社会历史环境

①时代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②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发展;

③理论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④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三、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过程

1.萌芽期。1921-1927,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

标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初步形成期。1927-1935,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标志:具有中国革命的特点的基本模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及相关思想、政策的提出,

3.成熟期。1935-1945,土地革命后期及抗日战争时期。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继续发展期。1945-1976,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1.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

加速,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最终形成,《辛丑条约》。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vs中华民族,——最主要

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

①经济条件,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条件,1915年陈独秀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启发人们民主主义觉悟,为马克

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奠基。

?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改《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科学;

?俄十月革命后,李大钊,1918《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④国际因素、时代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人类新纪元,开创无产阶级革命的新

时代,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提出。

1.革命目的: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

改变买办的封建生产关系;

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根本上解决被束缚的生产力。(最根本的目的)

2.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主要对象)、官僚资本主义

3.革命动力:无产阶级、农民—主力军、小资产阶级—基本动力、民族资产阶级(具两面性)。

4.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

5.革命特点: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领导力量、指导思想、革命阵线前途)

6.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最主要和根本的区别—主要革命者/领导阶级的不同;

7.革命前途:走向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

农民问题,首要是土地问题;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具双重性质:民主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3.文化纲领

建设以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指导地位——共产主义思想—是新旧民主主义的文化的区别。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问题=“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一、统一战线

1.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①国民革命统一战线:1924.1国民党一大~1927;

②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7;

③抗日名族统一战线:1937-1945;

1937.9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1949

2.统一战线基本经验

①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力争并牢固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②区分清楚统一战线的左、中、右三种政治势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发展进步势

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策。

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者;

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③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④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坚强的人民武装为支柱,才能巩固发展。

二、武装斗争

1.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毛泽东·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

①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

②革命对象强大,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有帝国主义经济、军事、技术的援助;

③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与国内各派军阀间的矛盾,国民党统治集团间的矛盾,中国政治

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不可避免的长期过程。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①理论上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②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发展的原因及条件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③“工农武装割据”——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工农武装割据,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紧闭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观念。

3.人民军队建设原则

1919.12 古田会议确立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重申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根本原则;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唯一宗旨;

③政治工作——人民军队的建设的生命线。

三、党的建设

1.毛泽东1939.10 《<共产党人>发刊词》建设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一项“伟大的工程”。

2.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①从思想上建党,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公共基础知识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5万人,到2007年6月底,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5309万人。个体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在于( )。A.①⑦B.①③C.②③D.②④ 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它适应了我国现实生产力的状况③它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④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经济成分 2.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形式是( )。A.自然经济B.市场经济C.产品经济D.循环经济 3.“大部制”改革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重点,强化管宏观、抓大事的职责。这是( )。 A.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B.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要求C.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D.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要求 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C.调整生产力布局D.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它只有在( )方面才能起完全的作用,才真正具有效率( )。 A.具有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B.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C.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D.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A.政府调控市场信息B.明晰产权C.政府生产公共物品D.政府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 9.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 )。A.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B.新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C.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D.个体经济的同义语或代名词1O.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是( )。A.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B.计划形成价格的机制C.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 11.党的(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B.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C.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D.面向市场、自由经营、自由发展 13.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 )。A.产品经济的存在B.物质利益的差别C.劳动就业的需要D.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14.市场经济的基本作用是( )。A.优化资源配置B.改进生产技术C.进行商品交换 D.物价调控 15.市场活动中最直接的反映信号和最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是( )。A.价格B.竞争C.财政政策D.货币政策 16.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必须要求( )。A.国家完全放任自流B.市场不受法律法规约束C.价格完全取决于政府决定D.市场竞争主体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17.宏观调控中法律调节手段的主要实现形式是( )。A.宪法B.刑法C.民法D.经济法 18.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小造纸厂、小化工厂、小炼油厂遍地开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述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造成的。A.自然垄断B.产权不明晰C.信息不完全D.市场功能缺陷 19.金融手段调控的对象中,核心是控制( )。A.货币总供给量B.固定资产投资贷款C.信贷总规模D.法定准备金率 20.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同B.国家对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的方式不同C.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不同D.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 21.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是( )。A.私人物品B.公共物品C.纯公共物品D.垄断物品 22.垄断一旦形成,市场的竞争性就会( )。A.消失B.增强C.减弱D.无法判断 23.如果政府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通常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一般情况下会导致( )。 A.物价水平下降或通货紧缩B.物价水平上升或通货膨胀C.就业机会减少或失业率提高D.通货紧缩和就业机会增加 24.公共医疗、环保设施、公共住房、财政补贴属于( )。A.社会福利B.社会救助C.社会保险D.社会优抚 25.社会保障以生产力发展为物质基础,保障项目、保障水平等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是社会保障中的( )。 A.普遍保障原则B.适度保障原则C.权利与业务对等原则D.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 A.社会主义制度B.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C.国有经济本身的性质D.共产党的领导 28.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通过( )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A.经济增长量B.经济变化量C.国民生产总值D.经济总量 29.市场经济是( )。A.一种基本经济制度B.一种经济运行方式C.一种资本组织形式D.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30.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既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由( )决定的。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特性B.所有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C.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特点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产生的特点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制度,即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关系总和,它包括(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C.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D.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2.一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具有的特征包括( )。A.独立的企业制度B.有效的市场竞争C.良好的社会信用D.规范的政府职能与健全的法治基础 3.“大市场”和“小政府”是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合理选择。根据这一思路,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政府职能范围的是( )。A.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B.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C.对资源进行配置和再配置D.制定宏观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E.运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有( )。A.经济调节B.市场监管C.社会管理D.公共服务E.经济管制 5.政府对经济运行调控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A.国家计划B.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D.教育手段E.法律手段 6.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B.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障C.公平与效率统一于生产方式之中D.公平与效率统一于人类利益的追求之中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系统结构,它包括生产资料( )。A.所有权B.占有权C.支配权D.使用权 8.与国家计划、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手段具有的特点有( )。A.约束性B.直接性C.强制性D.稳定性E.速效性 9.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 )。A.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节B.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间接调节C.为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提供法律保障D.保证计划、经济、行政等手段的正常运行来调节经济运行E.通过规定、指令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活动 1O.国家调控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 )。A.财政政策B.货币政策C.产业政策D.外交政策E.收入分配政策 1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 )。A.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C.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D.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E.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2.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为( )。A.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B.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C.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D.企业各自自成体系,互相封锁,造成重复建设、重复生产 13.促进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原因主要是( )。A.收入的国际差距B.各国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C.国外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性D.语言文化上的障碍E.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2016年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典100题(附答案)

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典100题 试题1: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A: 提高国民素质 B: 发展科学教育 C: 加强道德建设 D: 培养“四有”新人 答案: D 试题2: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 A: 实事求是原则 B: 伸张正义原则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实力原则 答案: C 试题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指()。 A: 通过发动革命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 当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以推翻统治阶级的社会变革对生产力发展有重大作用 C: 凡当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的时候,就必须发动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 以上均不对 答案: B 试题4: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主题 C: 直接动力 D: 中心 答案: C 试题5:“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A: 指导方针 B: 基本方针 C: 战略方针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 C 试题6:在()的报告中、将“一国两制”的构想作为基本国策。 A: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C: 党的十三大 D: 党的十四大 答案: B 试题7:1955年,()代表党和国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叶剑英 答案: B 试题8: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A: 内容 B: 目标 C: 指导方针 D: 基本方针 答案: B 试题9: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统治,维护世界和平,是()。 A: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B: 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C: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D: 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 答案: D 试题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从()开始。 A: 城市 B: 边远地区 C: 农村 D: 北京 答案: C 试题11:改革的实质和目的是()。 A: 否定或取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C: 实现现代化军事强国的战略目标 D: 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 B 试题12: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

最新《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法理 ●法的概念: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法的特征:1、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2、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3、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4、规定权利和义务 ●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 法的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法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 ●法对微观经济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哦的各种纠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与政治的关系:法受政治制约(政治关系发展、整体改革、政治活动的内容),法服务于政治(调节阶级间、阶级内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打击制裁违法犯罪,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 ●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相同点(内容实质方面联系):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目标等 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调整范围(不尽同)、实施方式、稳定性程序化程度 ●法与党的政策相互作用: 一、法的制定:1、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2、发将政策转为形式合理效力普遍的行为规范 二.发的实施:1、政策变法,使正统,又反之约束政治活动 2、法的实施借助政策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民主是法制产生的依据、力量源泉,决定了法制的性质和内容 ●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法律规范的形式上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和地方政府)。 ●宪法:根本大法,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全国范围内生效;规范性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为宪法、法律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的也属于发的渊源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市、国批的较大市),适用本地方。 ●规章:1、部门规章:指由国务院各部委+中银+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依据为:宪法、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2、地方规章:政府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市、经济特区所在市、国的较大市)依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区域内生效 ●特别行政区法: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国际条约:与民法规定不同的,适用国际条约,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关系三要素(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物、精神产品、人身、行为)、内容(权利义务) ●权利能力:能够才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能力;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无权利能力就无法谈行为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生于成立,终于解体 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自然人有权利能力,未必有行为能力,根据年龄和精神状况,分为:完全、限制、无行为能力人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40题一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40题一【导语】经济常识作为事业单位公基考试的重要部分,今天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就针对经济常识部分整理出了四十道练习题,希望考生在熟悉经济学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练习题巩固经济学知识点。 单项选择题 1.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承受能力差 2.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3.产业结构成长是指( )。 A.企业规模的扩大 B.经济效益的提高 C.资本积累的增加 D.产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 4.学杂费、书费等直接的教育费用属于人力资本投资中的( )。 A.心理成本 B.经济成本 C.机会成本 D.生产成本 5.低收入阶层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高收入阶层,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结论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财务负担更重 B.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增加幅度更大 C.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下降可能性更大 D.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储蓄倾向更高 6.中央银行购买债券会导致( )。

A.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 B.货币供给不变 C.货币供给增加 D.货币供给减少 7.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表现在( )。 A.经济繁荣时,税收减少 B.经济繁荣时,救济增加 C.经济萧条时,税收增加 D.经 济萧条时,税收减少 8.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9.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 A.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B.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C.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D.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10.工业化是指( )。 A.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 B.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C.农业产量降低,工业产量增加 D.在农业中采用先进的技术 参考答案 1.【答案】D。中公解析:农民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很弱的,因为靠天吃饭的农业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而新的技术变化的生产要素具有很强的风险性,所以一般农民不愿意接受。 2.【答案】C。中公解析: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中,马尔萨斯做出一个著名的预言: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会导致人均占有食物的减少。但是他却忽略了科技进步的因素,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粮食产量也是在增加的。 3.【答案】D。中公解析:产业结构成长不仅仅是一个量的增长的过

2015广东省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1、计算机网络是____相结合的产物。 A、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 B、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 C、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 D、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 2、WWW即World Wide Web,其中文规范译名为____。 A、因特网 B、万维网 C、世界网 D、超级网 3、PC机的更新主要是基于下列哪一项的变革____。 A、软件 B、微处理器 C、存储器 D、磁盘的容量 4、提出计算机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五大逻辑部件组成的科学家是____ A、牛顿 B、摩尔 C、冯、诺依曼 D、比尔、盖茨 5、在Word中编辑某一文档,单击该文档窗口的“最小化”按钮后____。 A、不显示该文档内容,但未关闭该文档 B、该窗口和文档都被关闭 C、该文档未关闭,且继续显示 D、该窗口未关闭,但文档被关闭 6、HTTP指的是____。 A、超文本标记语言 B、超文本文件 C、超媒体文件 D、超文本传输协议 7、FTP是一个____协议,它可以用来下载和传送计算机中的文件。 A、文件传输 B、网站传输 C、文件压缩 D、文件解压 8、在实际应用的网络中,网络系统资源及安全性管理相对集中在一种多用户计算机上,这种机器称为____。 A、工作站 B、终端机 C、个人机 D、服务器 9、如果想寻找一个文件,哪项内容与寻找该文件无关____。 A、文件的类型 B、文件建立的时间 C、文件的大小 D、文件的图标 10、从网络覆盖范围上讲,因特网是一种____。 A、互联网 B、广域网 C、远程网 D、局域网 11、在Word的编辑状态,进行"替换"操作时,应当使用____菜单中的命令。 A、"工具"菜单中的命令 B、"视图"菜单中的命令 C、"格式"莱单中的命令 D、"编辑"菜单中的命令 12、下列哪一项表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____。 A、主机,键盘,显示器 B、主机和它的外围设备 C、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D、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13、因特网中某主机的二级域名为gov,表示该主机属于____ A、赢利性的商业机构 B、军事机构 C、网络机构 D、非军事性政府组织机构 14、Word“文件”菜单底部显示的文件名是____。 A、Word当前打开的所有文档窗口的文件名 B、最近被Word处理过但已关闭的文档的文件名 C、最近被Word打开或打开过的文件名 D、正在被打印文档的文件名 15、万维网WWW以____方式提供世界范围的多媒体信息服务。 A、文本 B、信息 C、超文本 D、声音 16、设置了屏幕保护程序后,如用户在一段时间____Windows将执行屏幕保护程序。 A、没有按键盘 B、没有移动鼠标器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型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型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型 (1)法律 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涉及法学基础理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具体来说,考查法的概念、作用、法律渊源,宪法的重要法条,行政行为的基本知识,行政复议的行政诉讼的开展,民法中的自然人、法人、合同等,刑法中几个涉及公务员犯罪的犯罪构成及刑罚等,经济法中的产品质量、损害赔偿责任等。 ②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分析,题型变化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的精准识记,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和运用。 (2)政治 ①考查的知识点:哲学方面,主要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质与量辩证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外交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的领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政治经济学:商品的价值量、价值形式与货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需求供

给与均衡收入再分配政策等。②基本题型:该部分内容的命题形式有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综合分析。既考核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也考核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3)行政管理 ①考查的知识点: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公共行政、行政管理过程、行政领导等。 ②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分析、综合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的准确记忆,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4)人文和科技 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历史常识、科技常识、日常生活百科,知识点分布太散,很难把握。 ②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主要是单选,偶尔会出现多选和判断。题型变化不大,主要考核考生的知识面。 (5)公文写作与处理 ①考查的知识点:公文的特点、种类,常用公文的格式,常用公文写作、公文的处理。②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单选、多选、判断、公文改错(纠错)、公文实务、作文题。既考查考生对相关基本知识的准确识记,也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2018年《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和答案

2018年《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一、单选题(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 1、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3月29日在京召开。批示指出:_____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 A、质量发展 B、教育发展 C、科技发展 D、人才发展 2、我国首个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重大基础科研项目“______”于3月20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奠基,正式启动了其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A、千人计划 B、天琴计划 C、火炬计划 D、星火计划 3、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_____,国家主席签署第4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A、反恐怖主义法 B、反家庭暴力法 C、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 D、慈善法 4、2017年4月24日是我国首个“_____”。 A、中国无车日 B、中国航天日 C、中国环保日 D、中国低碳日

5、对在全党开展“_____”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_____”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 A、三严三实 B、两学—做 C、四个全面 D、五大发展理念 6、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_____将合并实施,并将确保参保职工生育待遇水平不降低。 A、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B、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 C、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D、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7、用于清偿债务、缴纳租金、缴纳税款的货币所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手段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8、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趋势为( )。 A、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B、由质量向数量的转变 C、由产业向个体的转变 D、由技术进步向投资拉动的转变 9、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 )的精神状态,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A、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 C、团结奋发 D、荣辱与共 10、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体现是( )。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广东省最新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精选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精选 第【1】题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正确答案:C 第【2】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C 第【3】题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正确答案:D 第【4】题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A.一般方法B.经验材料C.理论结论D.具体方法 正确答案:A 第【5】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正确答案:A 第【6】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正确答案:D 第【7】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正确答案:D

第【8】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和灵魂 正确答案:B 第【9】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正确答案:B

广东省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2015广东省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1、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的观点。 A.诡辩论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物主义 正确答案:D 2、唯物辩证法否定的“扬弃”是指()。 A.全盘抛弃 B.绝对否认 C.全盘肯定 D.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正确答案:D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开放性 正确答案:A 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开放性 正确答案:A 5、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A.一般方法 B.经验材料 C.理论结论 D.具体方法 正确答案:A 6、“司马光破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侯看到一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D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 B.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实物性 正确答案:C 8、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 正确答案:B 9、“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正确答案:A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正确答案:A 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D.主观与客体的统一 正确答案:C 12、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正确答案:A

广东省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库含答案

广东省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库含答案 广东省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库含答案(一) 1、区分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A、革命纲领不同 B、革命路线不同 C、革命领导权不同 D、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县域经济,政府的主要任 务是()。 A、按照发展总体要求,立足实际,精于谋划 B、认真完善自身的发展思路,力戒简单复制 C、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D、突出特色,反对大而全;突出重点,反对平均主义 3、下列行为中构成犯罪的是()。 A、甲,13周岁,初中生,因网瘾成性杀死亲生母亲 B、乙,18周岁,在校大学生,驾车撞死路人并逃逸 C、丙,25周岁,公司职员,遭人抢劫奋起反击,将抢劫者打伤 D、丁,35周岁,警察,征用路人的私家车追捕网上逃犯 4、下列关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多选) A、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价格及劳务价格的统计物价变动 指标 B、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该指标较大时可能出现经济运行不稳定

D、该指标上升意味着居民生活成本下降 5、没收财产时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一部分或全部财产。() A、正确 B、错误 6、“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解析: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至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至1949年)的主要不同就在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是其根本区别。故本题答案为C。 2、【答案】C。解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具体到发展县域经济,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故本题答案选C。 3、【答案】B。解析:不满十四周岁的,不负刑事责任,A错。C属于正当防卫,不是犯罪。D属于执行公务而依法征用。B构成交通肇事罪。故本题答案选B。 4、【答案】ABC。解析: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消费物价指数上涨,意味着物价上涨,发生了通货膨胀,较大代表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则代表经济运行不稳定。CPI上升意味着居民生活成本的上升,故本题答案为ABC。 5、【答案】A。解析: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没收全部财产的,应当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在判处没收财产的时候,不得没收属于

公共基础知识大总结

201.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的形成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纲领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 ①必须满足雇农和贫农的要求 ②必须坚决的团结中农,不损害中农的利益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1946年6月30日——《论人民民主专政》,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最终形成 毛泽东1955年《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毛泽东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1925《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八七会议——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 《井冈山的斗争》1928.1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文献之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1 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 《反对本本主义》1930.5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12 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部分 《新民主主义论》1940.1.9 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10 提出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提出建立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 《论十大关系》1956.4.25 主要阐述了正确解决我国经济建设方面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理,强调要处理好矛盾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6.19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6 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做了理论概括。“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论联合政府》1945.4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提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 《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12.30 第一次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反对党八股》1942.2 延安整风的文献 八七会议1927.8.7 属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雏形阶段。 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统一战线、农村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作了多次发言,针对大革命失败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带有根本性的意见,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性作用是在八七会议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体现的 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广东省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习题及答案

广东省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习题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属于综合性考试,范围广泛,内容庞杂,需要考生加强试题的练习,以下是由整理关于广东省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习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广东省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习题题目(一) 1、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是描写( )的诗句。 A、重阳节 B、清明节 C、鬼节 D、端午节 2、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全部同意。这里所采用的决策原则是( )。 A、少数决策规则 B、全体一致规则 C、简单多数规则 D、多数规则 3、在自由竞价的股票市场上,股票的市场价格变动频繁,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因素多种多样,下列属于影响股价变动的客观因素有( )。(多选题) A、公司利润 B、财政政策 C、公司重大人事变动 D、货币政策 4、一般来说,唐代三大诗人有( )。(多选题)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5、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投票决定,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将交给( )?

A、哈尔滨 B、北京 C、安大略 D、索契 6、莫里哀的《悭吝人》成功塑造吝啬鬼( )的形象。 A、夏洛克 B、阿巴贡 C、葛郎台 D、泼留希金 广东省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习题参考答案与解析1、【答案】D。解析: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出自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该诗句描述的是端午品粽的情形。故本题答案选D。 2、【答案】B。解析:全体一致原则即决策方案的通告需要参与行政决策的全体投票都对方案投赞成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全部同意即为全体一致原则。故本题答案选B。 3、【答案】BCD。解析:股票价格的变动原因与其他商品受供求关系影响,原理类似。其他客观因素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市场利率、通货膨胀、公司重大人事变动,公司利润不属于客观因素。故本题答案选BCD。 4、【答案】ABC。解析:唐代三大诗人指唐朝时期最伟大的三位诗人,即李白、杜甫、白居易。故本题答案选ABC。 5、【答案】B。解析: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于2015年7月31日下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投票决定,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交给北京。故本题答案为B。 6、【答案】B。解析:莎士比亚笔下《威尼斯商人》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里的阿巴贡;果戈理小说《死魂灵》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的高频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的高频考点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经济常识的内容所占比例不小,公共基础知识学习网为此总结了经济常识的34个关键知识点,供事业单位考试考生下载复习。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4.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5.当供不应求,商品短缺,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时,这就是卖方市场;当供过于求,商品过剩,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时,这就是买方市场。 6.价格的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7.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8.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9.消费有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此外,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越来越常见。 10.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1.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 12.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1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4.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1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责任编辑:公共基础知识)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6.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17.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18.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9.贷款是我国商业区银行的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20.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2.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3.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4.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25.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016年广东省广州白云区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2016年广东省广州白云区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道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并将答案用签字笔或圆珠笔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共30题,每题1分,满分30分) 1.西方学者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从其产生的客观基础而论,它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物质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人们日益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过渡的前提下而出现的一种理论对现实的回应。这种回应的出现,一方面是客观现实对理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西方哲学、美学及文学艺术理论发展的必然规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 A. 出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 B. 已获得了各方面的广泛认可 C. 主要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D. 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在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B. 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C.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D.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3.由于受定论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总要分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而且人们一般认为一切过错都应该是反面人物造成的,并天真地认为,只要没有反面人物,任何事情都会顺利地进行,按照人们预想的道路向前发展,这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而只要一个人被定为反面人物,就永远不能翻身,纵使你有再多的好处,也还是反面人物,是个坏人,我们强调历史地看问题,可是我们的很多评价并没有体现这一点,而只是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去评价人,给人贴标签! 以下对这段话的本意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应该客观 B. 反面人物不应为所有过错负责 C. 在历史评价中应尽量抛开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D. 定论思想使我们对历史的研究走入了误区 4.不久以后,我去了文科班,便很少见面,纵然相遇也,我依然孤单,孤独如蝉,可我始终无法将她,将那个黄昏婉约的倾谈忘怀。她的素心,将在适于回忆的月夜里,茉莉花般长久开放的清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相去咫尺若有若无 B. 相敬如宾似曾相识 C. 相对怅然若有若无C. 相见恨晚黯然销魂 5.下列各句的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 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A. ①② B. ②④

广东省公共基础知识精选题及答案

广东省公共基础知识精选题及答案 只要以不变应万变,按照大纲要求好好掌握知识体系,就能在考试中运筹帷幄。因此试题练习尤为重要,以下是由整理关于广东省公共基础知识精选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广东省公共基础知识精选题及答案(一) 1、2015年7月31日下午,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投票决定,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交给( )。 A、阿拉木图 B、东京 C、平昌 D、北京 2、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的( )。 A、基层政权组织 B、基层自治组织 C、基层社会团体 D、基层经济组织 3、老王患有间歇性神经病,他在病发时手持菜刀疯狂追砍妻子李某,李某在逃路的过程中随手捡起路边的一块大石头砸向老王,致使老王头部受重视,后老王在送医途中身亡,李某的行为属于( )。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故意杀人 D、紧急避险 4、某市直机关在抗旱救灾中作出了较大贡献,某市政府准备时对该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奖励适用的公文文种是( )。 A、决定 B、通知 C、命令(令) D、通报 5、现代企业制度以( )为主要形态。 A、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 B、公司制

C、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D、股份制 6、以下哪些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当然高于部门规章( )。 A、行政法规 B、地方政府规章 C、地方性法规 D、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D。解析:2015年7月31日下午,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投票决定,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交给北京。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了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中国由此也成为第9个既举办夏奥会也举办冬奥会的,北京则成为全球荣获冬、夏两季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故本题答案选D。 2、【答案】B。解析:在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A基层政权组织指的乡镇一级的政府机构,排除;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3、【答案】A。解析:刑法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本案中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