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辅导纲要

第一章文学的观念

主要内容:

1、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

4、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5、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

重点掌握:

1、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

2、克罗奇把直觉作为艺术的存在方式,科林伍德把想象作为艺术的存在方式。

3、接受美学认为文学的本质存在于文学的接受史中的美学思潮。

4、人们把由文学语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称为韵律美。

5、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艺术等原始文化孕育于原始人的万物有

灵论的思维方式。

6、历史上对文化的解释中贯穿着一个核心意义,即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意义

是文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7、符号属性是文学艺术的根本属性。

8、关于文学的源泉问题,历史上曾出现了三种主要的说法:再现说、表现说、

能动反映说。

9、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共同发表过两篇文章阐述了自己对

文学作品存在的看法,这两篇文章是《意图谬见》、《感受谬见》。

10、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的命题中,现代批评家们称作者创造出来的“作品”为文

学文本,称由读者参与创造而完成的作品为文学作品。

11、“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这一命题的依据是:语言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语

言是文学的直接构成因素;语言决定了文学的特殊性。

12、历史上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释有: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事物的总和;文化是包

含着人类精神价值的综合性实体;文化是一种符号形式。

13、文学与科学(指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别:反映对象不同;思维习惯不同;文

学家与科学家的理想态度不同。

14、关于文学存在,历史上曾出现的代表性观点:文学存在于作家的心理中;文

学作品的存在就是印刷品;文学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作品;文学存在于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活动之中。

15、在文艺起源的问题上,历史上形成的主要观点: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

劳动说;再现说。

16、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的观点认为:文学是作者阅读“作品”的这个历史性事件

本身。

17、文学能够使人自身成为一种本质性存在:

首先,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其次,文学还能使人成为“原创者”。

此外,文学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效果对人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并借以改善人的精神状态。

18、亚里士多德提出“陶冶(净化)说”。

19、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比,其特殊性有:始

终关切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和人生;用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生活;以主观态度来表现人生。

20、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相比

具有的特殊性:

(1)在反映对象上,作家观察、体验和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及人生。

(2)在反映方式上,文学艺术以感性形式来把握世界。

(3)在反映态度上,文学艺术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21、关于文学的源泉问题,历史上曾出现的几种主要的说法:

(1)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3)能动反映说,认为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22、认为文学的本质存在于文学的接受史中的美学思潮是接受美学。

23、弗雷泽和斯宾塞是提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

24、再现说和表现说的关系:

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再现说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表现说关注了作家的内心世界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但同时它又忽略了生活对文学的最终决定意义和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

25、文学作为文化中的一种审美形式,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文学整体地反映各种文化,是它形象地反映生活的特点决定的。

(2)突出地体现着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文学的又一个文化意义。

(3)集中地描绘着人们的文化向往,来自于它表现人生的广阔可能性。

26、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多方面的文化活动:

(1)人类的文艺不是产生于一种单纯要素的原因,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根源。

(2)原始文艺产生的这种整体的根源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方面,劳动是原始文艺产生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劳动实践创造了人们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在事实上,许多原始艺术是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原始人的精神欲求及其活动是文艺产生的直接原因。

(3)人类的生存活动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活动,也有精神活动。文学艺术既是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产生,也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艺术的发生原因是以劳动为中心和前提的,但不仅仅是劳动,还包括人类的其他活动,尤其是作为文学艺术产生的直接原因的精神欲求及其活动。一句话,文学艺术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多方面的生存活动。

27、对“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解:

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1)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产生的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也都是不同的。

(2)社会历史的发展一定会推动文学形式的发展。一是从文学本身看,文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文学形式与之相适应。二是从文学的外部看,一方面社会要求文学形式的变化,另一方面物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文学形式的变化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28、文学整体地综合地反映各种文化,其特殊性和优越性在于:

具有文化存在的原始生动性;具有文化表现的丰富性和蕴藉性;给人们提供了更多侧面的文化意义;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29、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

首先,文学的本质体现在文学功能的实现之中。

其次,文学存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中。

最后,文学的存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30、文学语言自身所具备的艺术属性:

(1)文学语言是一种情境化和个性化的语言。

文学语言在作品中一方面是一种中介和载体,另一方面它通过本身的情境化、个性化等属性成为作品全部审美意义的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而且,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语体个性,也是作家的创作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本身就具有文学的意义。

(2)文学语言本身具有形式美的价值。

作品的语言并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意义的技巧和手段,它本身就是“艺术直观”这种形式美意义的组成部分。

文学语言的最表层结构是语音,语音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尤其在有韵律要求的散文和诗歌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文学语言的韵律美并不知识作品知觉结构中的听觉属性,其中还包含着视觉属性。

此外,一些作品中存在的特殊的语言现象,也在一定的语言形式意义上体现出了形式美的价值。

31、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文学一经产生就有自身的独立性,并且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影响。(3)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和文学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影响都是间接的,而且会受到文学艺术审美规律的选择。

32、文艺产生的根本原因:

原始人的劳动实践是文艺产生的根本原因。

劳动实践在文艺产生上所起到的决定作用主要有两点根据。首先是劳动实践创造了人们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在事实上,许多原始艺术是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33、文学与科学的关系:

区别:(1)反映对象上的差别。文学的主要反应对象是人生。科学以发现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规律创造物质文化为目的。

(2)科学家与文学家在从事各自事业时的理想态度不尽相同。

(3)科学与文学在思维习惯上不同。

联系:一方面,人生是文学的直接对象,而科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生。科学和文学一样都需要感情的推动,需要形象思维的帮助。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会涉及科学的知识,文学的谋篇布局等也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

34、文学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文学发展需要继承,但更需要革新创造。继承和革新是辨证统一的。

继承与革新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和意义:

一是继承与革新是两种努力一个目的。继承是存亡继绝,必须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对文学传统进行积极的选择;革新是推陈出新,把传统作为资源,利用传统、超越传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学业绩。二者关注的中心虽有差别,但它们共同的目的是使文学的历史在积极的时代选择中绵延不断。

二是继承与革新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继承是革新的基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对文学优秀传统的继承,就无法进行革新;另一方面,革新是继承的生命,继承在革新中实现,离开改造和革新,已经时过境迁的文学传统就失去了现实的生命价值,因而也无法使其延续并发扬光大。

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正是在继承与革新的辨证统一关系中,在继承与革新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积极选择和重构中,表现出它那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的。

第二章文学的创作过程

主要内容:

1、创作过程

2、创作原则

3、作家经验与艺术创作

4、形式的把握

重点掌握:

1、艺术构思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作家的艺术构思起始于一定的创作冲动。

2、作家在从事艺术构思时,构思方式不会是单一的,在综合的基础上,有时也采用强化突出、夸张变形、陌生化等方法,以求得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3、文学创作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这样三个阶段。

4、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a文学创作中强调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一般来说,艺术真实是与生活真实相对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即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实际事实,它的特点就是客观实在性。艺术真实则是作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照其审美理想和生活逻辑,对生活材料加以艺术概括、提炼、加工,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b艺术真实不同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能让读者觉得现实生活真的就是如此。这是因为艺术真实更为贴近生活的本质,更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规律。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艺术真实体现为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的统一。艺术真实同时也体现为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的统一。

c总之,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它是依据生活内在逻辑而确立的假定的真实,它既是对生活现象的真实体现和审美升华,又是对社会本质、规律的真实把握;它将再现与表现融为一体,是经过艺术创造而达到的真善美的统一。

5、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材料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活动,文学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要求,即形象性、含蓄性和情感性。

6、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文学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要求,即形象性、含蓄性、情感性。

7、对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的认识:

“灵感”是指作家在偶然机遇的触发下,艺术想象高度活跃,艺术技巧超常发挥,创作进程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心理状态。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突破性的特点。并且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8、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对社会生活这一客体的观察了解,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

要从审美的特定视角出发;要力求全面、广博、多样;要尽可能细致入微。9、布局的一般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主题意蕴的表现;有助于形象的塑造;要完整统一,讲究形式美;要符合不同体裁的要求。

10、文学语言的特殊要求:

a形象性。就是强调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自觉调动发挥语言的唤起表象的功能,展开具体的刻画描写,状物摹形,绘声绘色,来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形象性的文学语言,重在通过刻画描写以展现事物、现象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神韵,力求具体、恰当、鲜明、生动,积极营造如在眼前、镜像逼真的艺术效果。

b含蓄性。不仅在于表达的曲折委婉,更在于涵义的深厚丰富。因此,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就应该充分拓展、挖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增强语言的内在张力,在表层字面意义之外包容进更为丰厚的内在深层意义。

c情感性。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蕴含在语言所构成的意象和语言表达的形式之中,主要是通过词语、句式、语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11、想象在人类全部创造性的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想象一般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

12、艺术构思过程中,作家的构思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最常用的方式是综合法。

13、“灵感”在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它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短暂性、突破性。

14、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要遵循的创作原则:

真实性、概括性、想象性,是文学创作原则的核心内容。

15、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时,艺术积累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步,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

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16、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时会有瞬间获得突破性进展的特殊情况,这种情况就是灵感。

17、艺术真实生成于对客观生活事件的艺术升华,它体现为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和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的统一。

18、艺术积累实际上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观察了解生活和感受体验生活。

19、除论说散文外,在其他文体的创作中,议论都是作为形象系统的补充形式而适当采用的。

20、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这样三个阶段。

21、艺术概括与科学概括不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始终不脱离具体形态;注重特征描写和细节描写。

22、作家的人生经验包括: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来源,就是作家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亲身经历,也可以得自他人转述或文字记载的间接经验。在作家具体的创作实践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合一的,难以明确区分开来。

2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灵感”角度入手,对其理解:

a “灵感”是指作家在偶然机遇的触发下,艺术想象高度活跃,艺术技巧超常发挥,创作进程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心理状态。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突破性的特点。

b但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就是说,“灵感”的出现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灵感”基于作家长期的艺术积累和勤奋的创作劳动。“读书破万卷”是工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灵感是从工夫中来的。显然,一个作家如果缺乏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缺乏对文学创作的全身心的投入,“灵感”是不可能出现的。另一方面,灵感的产生还要有适当的契机触发。

24、人物描写主要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征,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25、作家内心形象的成熟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形象的萌发、形象的孕育、形象的成形。

26、在文学语言陌生化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写作技巧,如比喻、借代、对比、夸张等。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与借喻等几种。

27、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造型手段,描写的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可以分为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28、对作家经验的内省的理解:

a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宝贵财富,但它们都不能直接体现、直接运用在文学创作当中,都需要经过经验的内省,对其再次消化、认识和把握。只有内省后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才有可能进入审美创造的视野,才有可能真正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基础。

b经验的内省是一种审美体验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一种回忆咀嚼、一种内化升华的过程。

c一般是从对记忆表象的回忆开始,突出体现于审美体验的深化。

第三章叙事性作品

主要内容:

1、叙事题材

2、叙述方式

3、叙述模式

重点掌握:

1、叙事性作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叙事作品题材的三要素。

2、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3、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从属事件和中心事件的相互关系:

a中心事件一般处于情节发展的中轴线上,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必要环节。

b从属事件一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不起推动作用,不是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只对介绍人物、交待场景、塑造形象、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使故事的意义得以显现和丰富。

c二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推动情节的中心单位,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就会被破坏;而缺少了塑造形象的从属事件,就会影响到故事的生动性、丰富性和深厚的意蕴。

4、叙述视角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古典主义的叙述往往采用叙述者﹥人物(从“后面”观察)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比他的人物知道得更多。

5、小说的叙事方式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叙述模式,它可以粗略地概括为情节模式、心理事件模式、象征模式等三种。

6、有些小说家利用人物的记忆和内心活动,通过打乱时序的方法,重新组合,达到一种新的美学目的。有人称之为“时间的歪曲”,或者称之为心理时间。

7、无论谁充当叙述者,都不能简单地把他等同于作者或人物,叙述者的职能是:叙述职能;交际职能;管理职能;思想职能。

8、“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优点:

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叙事朴素清晰,读者读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优点。

9、象征模式包括两个基本类型:具体的象征和整体的象征。

10、叙述者﹥人物的视角又叫做“全知全能”视角,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和讲述。

11、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场景。

12、叙事性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只是叙述时间,而故事时间是隐性的,读者需要依靠理性和经验,从叙述时间中去体认,或者根据这种体认在心目中将它复原出来。

13、故事与情节的联系与区别:

a故事是指写入作品中的一系列有联系的事件,人们混淆故事和情节的界限,主要就是说不清情节和这类事件的区别。

b叙事作品中的各种事件脱胎于生活中的事件,但它是对后者的筛选、补充、改造和组合的结果,是作为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联系的。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情节,二者具有不同的品格。

c但二者也有联系,情节是在故事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故事组织构造的结果。

14、在冯冀才的《高女人和矮丈夫》中,作家选取了团结大楼的居民眼光作为叙述视角。这种视角具体属于叙述者=人物视角即“内焦点叙事”中的见证人视角。结合作品谈谈选取这种视角的优点何在。

简述这种视角的优点。(结合作品)这种视角一直难以窥破那对高低不成比例的夫妻之间的秘密。作家固执地坚持这种叙述视角,因而最终我们只是和团结大楼的居民一道得到几个画面:他们在外观上不协调,他们挨了批斗并被迫生离,他们的重聚以至话别。小说不仅以这些画面有力地征服了读者,而且画面之间的空白还令我们回味不已。

15、心理事件模式的基础是人物的内心冲突及其活动规律,它有如下一些常见的具体形态:

意识流动与放射;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而重在表现后者;外表为情节模式,骨子里是心理结构;在简单的外部故事框架中,切入丰富而独特的感官印象。

16、叙述者﹤人物这种叙述视角的优缺点:

优点: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叙事的直观、生动使得作品表现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缺点:很难进入人物内心,不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也就为一般的心理小说所不取,而且作者直接明显的介入很困难,这样用于写日常题材往往缺乏力度。

17、时间对于叙事性作品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叙事学所说的时间的“双重性”是指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

18、在心理事件模式中,意识流动与放射分为三种情形:现实性情节只是承载、联结心理意识的支架、纽带;现实性情景仅仅是心理流程借以展开的触媒;物质事件嵌进人物意识情绪中,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呈现、滑动。

19、叙述者=人物这种叙述视角又称为内焦点叙事。这种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20、见证人视点的优越性体现在:

首先,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这是很明显的。

其次,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述人物和事件作出感情反应和道德评价,这不仅为作者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而且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

第三,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

第四,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他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推动情节的发展。

21、传统看法认为,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举例阐释你的理由。

叙述者是指叙述行为的承担者,有时叙述者只是偶尔进入情节,并以“我”的口吻讲一些话,相当于“隐含作者”;有时叙述者是明确承担叙述职能的小说人物。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中,有时叙述者很像是直接出场的作者,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似乎就是鲁迅本人;而《孔乙己》的叙述人当然不是作者本人。无论谁充当叙述者都不能简单地把他等同于作者或人物,否则,我们就很难把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理想、想象力与作者的实际道德、人生态度区分开来,势必会混淆故事叙述与日常话语叙述的区别。

22、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就是情节中心论和人物中心论的争论。

23、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a一般而言,情节、事件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因此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b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从文学的本质上说,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决定了文学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正因为如此,在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中,都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c但是,在有些情节小说中人物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本身见不出完整的、活生生的真实性格特征来,人物只是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

24、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具有双重性特点,即行动元与角色。

25、有人在描述叙事性作品中的“时间”时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小说家在写

书时可以像一把扇子似的把时间打开或折拢”。这里所说的“时间”指的是叙述时间。

26、一般作品的情节是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的,而人物性格在高潮部分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表现。

27、“全知全能”视角的缺陷表现在:叙事的真实可信性受到怀疑和挑剔;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留给读者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他们被动地跟着叙事跑。

第四章抒情性作品

主要内容:

1、抒情的现实依据

2、抒情话语与抒情方式

重点掌握:

1、抒情性作品不同于叙事性作品在于:抒情性作品表达的是人的主观感受;抒情性作品体现的情感成分较多。

2、常见的抒情话语方式有:比喻和象征;夸张和对比;悖论和反讽;反复和对偶。

3、对比是把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以强化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

4、抒情性作品是指那些以表现人的主体情感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

5、抒情文学通过情感评价来实现对客观生活的反应。

6、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短语、句子或某种句式的抒情话语方式是反复。

7、对中华传统美学体系中“形神论”的理解:

所谓“形”,即客观物象与生命个体的存在形式。

所谓“神”,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方面是指客观事物自身的精神。另一方面,直面对客观事物人们所生发的某种内在的精神思维活动,即感知、意志、想象、情感等。

形神关系的讨论是由品评人物引起的。抓住事物的特征、借助事物独有的形

态或合理地改变这些形态,以为抒发情感所用,这个过程,就是形神关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灵自我表现不断拓宽的过程。

8、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关系:

抒情主体的个体建构影响着抒情作品的品质,作品中抒情主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正式建立在抒情主体——作者的基础上,所以说,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我们决不能断定作者就是抒情主人公。因为作者本身毕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抒情主人公却出于虚拟的审美视界中。在审美的世界中,作者总会在更高的审美理想指导下去抒发作为艺术真实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即通过审美提炼后的情感。因此,处于创作状态、艺术世界中的创作者,以现实世界当中的作者的真正人格,或者说作品的艺术风格与作者的实际人格总是有差距的,不能将两者简单的统一起来,或断定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9、情感在抒情性作品中的地位:

其一,情感包含人的主观感受、心理情绪、生命体验等丰富的内容。

其二,情感与人密切相关,是现实中的人的心灵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情感如果成为作家的表现对象,他便体现了抒情性作品题材的规定性。

10、抒情性作品通常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两大类。

11、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需要或驱动力,它是与作家特定的主观愿望或目的需要相联系的,充满了复杂性。

12、语言节奏是指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合乎规律的重复。

13、情感的根源在于客观对象。

14、诗化人生具有真诚地直面人生、深沉的人道情怀、审美能力的人格境界。

15、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立言的抒情动机:

抒情者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往往会领悟到鸟语花香、人生世事所传达的生命信息和意义。这样他们就会在赞美天地万物的所得中,通过抒情揭示出生活或客观世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达到情与景的统一。这种对生活本质的解释往往伴随着作家深刻的理性思考,反映着作家的人生观和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受,这样作品就具有某种立言的性质。

16、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从而表达情感的一种抒情话语方式。

17、“隐含读者”这一概念,是由布斯最先提出来的。

18、抒情性作品的美感表现:情感美;画面美;音乐美。

19、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与画的区别表现在:

其一,诗是语言的艺术,以时间性的表现为主,主要诉诸于听觉;绘画是造型艺术,以空间性的再现为主,主要诉诸于视觉。

其二,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为媒介,因此更具有直观性;而诗是以文字符号为媒介,其本身并没有可以被人直接感受的形象,是间接的。

20、抒情性作品的创造动机:交流和消遣;宣泄与倾诉;立言与立志。

21、以高尚美好的情感把握生活,取决于创作主体的人格。

22、“诗家语”追求言简意丰;语少意足;形式的形象化;形式的新颖化。

23、能够提高抒情主体的文化修养,使其具有思辨力、洞察力和审美感受力的是哲理研究。

24、在抒情性作品中,作家是怎样呈现其主体的心灵世界的?

(1)通过情感经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通过对现实世界感受的总结。

(3)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

25、内在情感韵律与外在的语言韵律在抒情性作品中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内在韵律主要是指抒情者自我心理体验过程中情绪的流动,这种情绪的流动在主导情感的左右下,往往形成一种既变化有统一的基调。于是,心灵就通过韵律获得了感性的表征,韵律又通过心灵获得了生命的流动。内在的情感不同,外在的韵律表现也不同。外在韵律是情感的表现,虽情感变化而变化。内在韵律与外在韵律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话语追求的更高境界。

(可以举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来分析)

第五章文学的体裁

主要内容:

1、体裁的分类

2、诗歌

3、散文

4、小说

5、戏剧文学

6、影视文学

重点掌握:

1、19世纪法国剧论家布仑退尔认为“意志冲突”是戏剧的实质,并提出了“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著名断言。

2、亚里士多德根据摹仿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将文学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三大类。

3、戏剧性的重要来源是冲突。

4、超验性诗歌意象的具体特点:

(1)意象既遵循于想象的逻辑,遵从诗人的情感的真实,就难免会违背理性逻辑,对现实做出变形化的反映。

(2)通过想象熔铸而成的诗歌意象和意象群,往往是含蓄、朦胧的,能够启发读者的想象。

(3)意象的结构方式常呈现出跳跃性。

5、在西方,对文学的分类是由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

6、“蒙太奇”的法文原意为建筑材料的装配,1925年苏联导演爱森斯坦首先用于电影理论,从此被广泛使用。

7、五四以来在中国最流行的文学分类之一“三分法”,按照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文学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

8、散文的审美特征表现在:

(1)写真纪实,袒露个性。(2)题材广泛,以传达感受为中心。(3)笔法章法灵活,语言富有美感。

9、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和散文总集是《诗经》和《尚书》。

10、小说摹仿和再现现实生活的手段是叙事。

11、车尔尼雪夫斯基否认悲剧的必然性,认为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灭亡,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

12、诗歌从格式规范上划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13、戏剧文学的特点是由其母体——戏剧的特点所决定的,戏剧的特点:

(1)舞台性(可举例《三国演义》《茶馆》来说明三一律)

(2)动作性(可举例巴金的小说《家》和曹禺的所改编的同名四幕话剧加以比较)

(3)冲突性(从悲剧、喜剧、正剧三方面来加以说明)

14、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

15、简述小说的“以虚构的叙事达到对生活的逼真再现”这一特点。

首先,小说不同于诗歌、抒情散文等表现文体,它从根本上是对人的外部现实的摹仿和再现。

其次,小说摹仿和再现现实生活的手段是叙事。(作为动词和名词的叙事)最后,小说是虚构的产物。

16、二十世纪,“三分法”获得新的发展,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克布森提出了语言及固定语法结构和文学种类间的对应关系。

17、法国“新小说”派曾用以静物写生方式写小说,将人从小说中驱逐出去,这不过是个极端的试验。

18、戏剧的综合性体现在它由多种艺术因素构成,如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等。

19、散文行文的灵活自如表现在笔法和章法上。

20、简单论述一下散文的“写真纪实,袒露个性”的内容。

(1)散文的真实性历来有两种理解:

①认为散文必须完全忠实于生活的原貌;

②认为散文在整体纪实的前提下,为了增强艺术真实性在细节或局部上可

以有些虚构。

(2)对这两种理解,我们应该辩证分析:

①真实程度不同的两种散文,都大量地存在。

②由于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完全真实地再现生活原貌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③属于第二种真实的一些散文,读者未始不知其虚构成分的存在,但作品价值似乎并不因此降低。

(3)无论哪种理解,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散文是作家直接面对读者裸露自己

个性的文体。

21、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舞台性;动作性;冲突性。

22、小说是虚构的产物,因此小说中的故事具有经验和符号的两重性。

23、在戏剧史上,戏剧家们创造了无数经典的悲剧作品,也先后形成了不同的悲剧形态,主要包括英雄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

24、诗歌的审美特征:表现性;超验性;音乐性。

25、小说的审美特征:

(1)以虚构的叙事达到对生活的逼真再现。

①首先,小说不同于诗歌、抒情散文等表现性文体,它从根本上是对人的外部现实的摹仿和再现。

②其次,小说摹仿和再现现实生活的手段是叙事。(举例《孔乙己》和《轻轻的呼吸》)

③最后,小说是虚构的产物。

(2)多方面地塑造人物形象。(可以通过主人公,行动,环境等方面来论述)(论述)

26、亚里士多德根据摹仿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将文学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三大类。

27、散文在文学体裁中是最讲究真实性的文体。

28、影视文学的特征:注重视觉直观性;大量运用“蒙太奇”的结构手法。

29、西方小说叙述传统的远古来源是史诗和神话,但其直接母体是13世纪盛行欧洲的“罗曼司”,也译为骑士文学,是一种把贵族气质和爱情崇拜相结合的优雅的叙事作品。

30、在所有的文学艺术中,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形式是再现和表现。

第六章文学的阅读

主要内容:

1、阅读目的

2、阅读身份

3、阅读活动

重点掌握:

1、一般来讲,文学作品的意蕴:作者意义,即在创作者在作品中意欲表达的主观意图;文本意义,即在具体的作品字面意义中所呈现出来的语词意义;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实际意义。

2、文学阅读活动的对象包括文学作品、以文字为载体的所有作品。

3、在文学阅读活动中,阅读身份的含义:

阅读身份主要是指在整个的文学阅读活动中,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以自己的需要和期待、感受和体验、联想和想象、判断和评价等特殊的审美心理和认识机制完成阅读活动时所表现出的规定性和个性特征,即读者完成实际阅读行为时所具有的特殊的阅读心态和阅读立场。它是文学阅读中读者主体性的有机体现,是阅读活动丰富和多样化的决定因素。

4、鲁迅在分析对《红楼梦》的评价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请结合文学阅读活动的实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鲁迅这句话讲的是阅读先见的问题。阅读先见主要是阅读者依据个人观念而形成的一种现实原则。

阅读先见作为读者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主观先见和心理定势,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是明显的。

首先,阅读先见决定着阅读活动中的思维指向,即在阅读活动中形成不同指向的“注意”。

其次,阅读先见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进程。

第三,阅读先见还影响着阅读活动的结果——阅读效果。

5、伽达默尔曾说:“文学文本只有当其被阅读时才能起反应”。

6、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两句话强调的是文学的教育功能。

7、误读的含义:

误读是读者由于种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作出错误的理解和歪曲的评价;误读还指读者从作品的阅读当中所获得的意义理解与作者的意图不一致或超出了作者意图;误读还是一种文学接受或者文学批评的特殊要求。

8、如果把文学阅读看做是对文学文本的阅读,那么狭义和广义的文学阅读的各自含义是:

狭义的文学阅读是指有目的、有动机地指向文学文本的以审美方式来完成的阅读活动和过程。广义的文学阅读是指对一切文学作品的现实阅读活动,是一般性地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和活动,它包含了以各种形式为阅读方式、以各种要求为阅读目的的具有多重属性的一切阅读活动,它既可以是审美方式的,也可以是非审美方式的;既可以是要求审美享受的,也可以是不要求审美享受的;既可以是文学性的,也可以是非文学性的。

9、“第二文本”主要是指读者意义的文本。

10、阅读身份实际上是同时包括阅读前的期待和预见、阅读后的反思和检查在内的广义上的阅读心态和立场。

11、一般来讲,阅读立场有主观立场和客观立场之分。主观立场主要表现为一种阅读先见,客观立场主要表现为阅读活动中的艺术原则和理论依据。

12、期待视野分为哪两种?它们各自有什么内涵?

期待视野分为公共期待视野和个人期待视野两种。个人期待视野是读者因个体的情感倾向、审美趣味和艺术理想所形成的个人要求和期待。公共期待视野是指读者作为社会的人,受时代要求、社会潮流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形成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的共同的期待。

13、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我们之所以将某事理解为某事,其解释基点建立在先有、先见与先概念之上,解释决不是一种对显现于我们面前事物的没有先决因素的领悟。”请结合文学阅读活动的实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海德格尔这句话讲的是阅读先见的问题。阅读先见主要是阅读者依据个人观念而形成的一种现实原则。

阅读先见作为读者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主观先见和心理定势,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是明显的。

首先,阅读先见决定着阅读活动中的思维指向,即在阅读活动中形成不同指向的“注意”。

其次,阅读先见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进程。

第三,阅读先见还影响着阅读活动的结果——阅读效果。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文学概论课程平时作业

文学概论课程平时作业(1)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文学的原初含义是文章和博学。 2、文学理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其研究对象。 3、历史上的文学观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本有再现型文本、表现型文本、象征型文本等呈现类型。 5、文学媒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摹仿论:是关于文学是对宇宙万物的摹仿的看法体系.这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观念,又可称再论. 2、蕴藉 3、高雅文化 4、陌生化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从文学的原初含义、广义、狭义说明文学的含义。 答:文学一词的原初含义是文章和博学,即文学是富于文采和语言作品和人的学识渊博。 文学一词的广义就是人的所有语言性符号行为及其作品的代名词。 文学一词的狭义是以表达情感为主并具有文采的语言作品。 2、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第一,从学科性质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主要是关于人类生活方式、 价值、理想范式等的学科,包含哲学、历史学、伦理学、修辞学和艺术学等。第二,从学科 对象看,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的普 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当然,另一方面,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 3、简析文学文本的几种文化类型的相互渗透。 4、简析文学媒介如何影响文学形象及其修辞效果。 5、为什么说文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形象? 四、论述题(每题8分,共24分) 1、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声语”现象。

文学接受论(一):欣赏

文艺学概论第15讲: 文学接受论(一):文学欣赏 文学接受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次的含义。狭义的文学接受仅指阅读与欣赏——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想象与审美体验等;广义的文学接受既包括阅读与欣赏(可以说是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也包括批评——对文学作品及相关事物的理性分析和评价(可以说是文学接受的高级阶段)。 一、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 1、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心理能力 文学作为语言文化和语言艺术,其形象和意蕴必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才能在读者脑海中重新构造出来。由此,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相当程度的相关心理能力——感知、理解、同情(自居/移情)、

想象和情感反应能力等,是不可能从事文学接受活动的。正如鲁迅所说:“读者也应该有相当的程度,首先的识字,其次是有普通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与情感,也须达到相当的水平。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鲁迅《文艺的大众化》,《鲁迅全集》v7p579) 2、一定的文学修养(指文学接受经验和文学理论知识)。 出于不同的需要,人类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语言文化,它们各有自身的特点。由此,对于不同的语言文化,接受者应以对于接受某种语言文化来说是合适的态度和模式去接受它,否则就会因为态度和模式的不合适而不能产生好的接受效果,甚至无法接受。例如:对于杜甫在《古柏行》一诗中对古柏的描写——“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曾以科学家的眼光责怪道:四十围是径七尺,高二千尺,“无乃太细长乎”。再如:对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中的“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我校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师中居然也有

人对其中的“三十年”作如此考证和解释:“疑当为‘十三年’。陶渊明从初仕到辞归前后约十三年。”这种现象表明:如果缺乏对文学这种语言文化的特点(如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了解,那么,即使是文化水平高的人也可能不能以合适的态度和模式进行文学接受活动从而也无法产生良好的接受效果。 3、一定的人生经验 人对于事物的理解都是以一定的相关经验和原有看法为基础的,对于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初次接触的)事物,人是无法理解的。对于文学接受来说,没有或者缺乏相关的人生经验,人同样不能或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现在作品中的内容的意义。关于人生经验对语言作品的接受的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在阅历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成年人的阅历中,那句格言里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文学接受同样如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专业考试号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真实只是艺术真实的___________,为艺术真实提供___________。 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化思想,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人与社会、______、___________和人与自然等四个方面。 4、西方现代小说发端于18世纪,___________小说是第一代;19世纪的___________小说是第二代。 5、创造诗歌意境的总的方法是___________,它可具体化为两条途径,即___________的方法和化情思为景物的方法。 二、选择题(1-3题为单项选择,4-6题为多项选择。请将答案序号填在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8分) 1、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运用( )塑造形象。 A、造型 B、表演 C、综合 D、语言 2、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探索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游戏说”的理论家是( ) A、爱德华·泰勒与弗雷译 B、席勒与斯宾塞 C、普列汉诺夫与毕歇尔 D、荣格与克罗齐

3、叙事性作品中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称情节的基本阶段)是( ) A、序幕、发展、高潮、结局 B、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C、序幕、高潮、结局、尾声 D、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自18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期的西方文学史上,先后出现过如下几个文学思潮(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自然主义 E、现代主义 5、灵感的基本特点( ) A、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B、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C、超长独特,富于创造 D、突然消失,不可再得 E、超控自如,随意挥发 6、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 A、直感性 B、理念性 C、蕴情性 D、想象性 E、审美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典型: 2、创作灵感: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号:011501-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分:4 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 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具体包括: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18春学期《文艺学概论》在线作业1

18春学期《文艺学概论》在线作业-0003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 (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1.伯明翰学派中()以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来解读大众传媒文化接受过程中的“优势意识形态”现象。他认为,媒介文化是有权者与无权者经常斗争的场域 A.斯图尔特?霍尔 B.威廉斯 C.约翰逊 D.约翰?菲斯克 正确答案:A 2.()把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学科,即“感性学”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鲍姆伽登 D.黑格尔 正确答案:C 3.()认为否定的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同一性的意识形态,而且艺术就是这种否定辩证法的“最高级的范式” A.卢卡奇 B.本雅明 C.阿多诺 D.马尔库塞 正确答案:C 4.伽达默尔发展了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结构”的概念,并且对审美理解上,提出了()观点 A.视域融合 B.期待视野 C.隐含读者 D.意图谬见 正确答案:A 5.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深刻影响了后世形形色色的美学思潮,成为了现代美学的源头 A.德国古典美学 B.马克思主义美学 C.黑格尔美学 D.康德美学 正确答案:A

6.《本文的召唤结构》是德国接受美学发轫期的一个奠基之作,这是()与20世纪60年代末发表 A.姚斯 B.伊塞尔 C.费什 D.卡勒 正确答案:B 7.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作为重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中心 A.整体性 B.人道主义 C.总体性 D.异化 正确答案:C 8.马克思系统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现了辩证唯物史观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是() A.异化 B.剩余价值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正确答案:B 9.()以重视身体并对身体的在世结构进行细致分析而闻名,他建构出了相对完整的身体美学 A.尼采 B.弗洛伊德 C.海德格尔 D.梅洛——庞蒂 正确答案:D 10.由于对经济与技术的关注,对视觉文化转向的洞察,()始终强调对电影文化的研究,电影作为典型的大众文化现象被纳入到他的意识形态批判之中 A.杰姆逊 B.詹姆逊 C.威廉斯 D.约翰逊 正确答案:B

《文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黄淮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教育 ————学年第 ———— 学期 《文学概论》试卷(A卷) 一、一、多项选择题(选出两个以 上的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 共计20分) 1、文学创造中的艺术概括是从() A、一般出发 B、个别出发 C、以对特殊事物即有特征的事物的描述为途径 D、概念出发2、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是() A、纯客观的反映 B、原生态的摹写 C、零度反映 D、有选择有改造的反映 E、反映外部世界,也反映作家的精神 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上看,它是()A、功利性的 B、无功利的 C、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D、直接是无功利的 E、间接是有功利的 F、无功利性是功利的手段 4、徐悲鸿绘画中的马是() A、客观生活中的真实的马 B、生物学中的马 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马 D、象征人类精神的马 E、具有深刻寓意的马

F、具有审美价值的马 5、对待文学遗产的错误态度是() A、全盘继承 B、全盘抛弃 C.、批判的继承 D、只能继承形式 E、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6、文学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 A 、直接的 B、间接的 C、紧密的 D、有距离的 E 、无关的 7、文学作为话语是() A、社会性话语活动 B、单纯的个人话语活动 C、是社会的产物 D、审美意识形态 E、是对现实的反映F、具有阶级性话语的性质 8、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是() A、世界文学排斥民族文学 B、形成了世界性就取消了民族性 C、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D、世界文学的形成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为基础 E、世界文学的形成促进各民族文学的发展 9、文学创作是() A、私人化行为 B、社会活动 C、纯粹个人的事情 D、作家与社会的对话 10、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相比,() A、生活真实更丰富、生动 B、艺术真实没有生活真实具体、典型和有感染力 C、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 D、艺术真实比现实更理想、更美、更有感染力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非理性主义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现代科技与现代经济结合,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体,人的自由度降低,异化程序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经济的发展另一个结果,使欧洲战乱不,终于在20世纪初爆发了一战,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感,也加速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文化的毁灭。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希望,也给西方世界带来危机感,总之,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股非更改思潮在社会中流行,使得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异化,人物有尼采、弗洛伊德等。 2.象征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同时跳出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提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与哲理性,代表人物有:保尔·瓦莱里《纯诗》,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艾略特《荒原》等。 3.解构主义 又称后结构主义。其主要理论主张:1.解构中心,否定传统的二元对立论理论,一切绝对的,恒定不定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应该是一种无中心的,开放的动态可变的,可以消解或解构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既彼此区分,又相互推延的对立或差异关系。2.解构结构,主张结构的开放性、多元性与任意性。3.解构文本:反对文本的确定价值评定和对终级意义的关怀。4.解构阅读,主张把阅读当作寻求快慰的游戏,强调发挥读者的主观创造性,寻找文本中的歧义点,嫁接上自己的理解以及所需要的内容,使文本内容扩并产生出新的意义。 4.佯谬 看上去是一个错误,但实际上不是,双生子佯谬是狭义相对论中的一个最其名的佯谬,因为按照狭义相对论,运动中的物体中的时间会变慢,当运动达到光速时,时间就停止了,双生子佯谬是晕样的:假设有一对孪生兄弟,其中一个以接近光速运动一段时间返回,他将会比那个没有运动的兄弟看起来年经一些,但实际上从完全相对的角度上说,这个人在运动的时候,他的兄弟也相对运动,那么究竟是那一个更老些呢?或是一样老? 5.阶梯诗: 为充分提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的丰富性,法国未来主义代表人物何波里奈尔借鉴并发展了阶梯式诗歌格式,将同一句诗中的重点词语分行排列,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想像补充,加强了诗歌的力度,使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情感得以更鲜明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出“阶梯式”排列的形式美。 6.戈多 是法国其名剧作家内克特创作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一个没有明确内涵的名词,是一个朦胧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戈多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 7.黑色幽默 是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它形成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主义反理性的种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最大,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是特殊的幽默风格;其次是“反英雄式”的人物,再次是“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最后是特殊的

2007 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7-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 文学概论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普通高校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一门思考文学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 文学概论以文学的具体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属性、特点和规律,发掘文学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

值追求;以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个案,在对具体文本的分析中进行一定的普遍性概括;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为其任务。通过学习文学概论课,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审美文化素质,并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和有关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的能力,并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主要让学生了解文学本质和特征,文学形象的含义、特点和类型,文学作品的构成规则,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运用理论阐释各种文学现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建设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文学概论》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 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文学概论》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

文学概论 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考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文学与科学、伦理学的区别:文学面向人们的情感世界,求美;科学面向人们的理性世界,求真;伦理学面向人们的道德世,求善。 刘勰把具体作品的风格归纳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致,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糜。二、解释下列名词(每词4分,共28分) ⑴人性:人性即人这一物种的本质特性。 人性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由人的这个群体环境养成的。这一养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与文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把“动物的人”转化为“思想的人,道德的人,组织的人,说话的人和计划的人”,人性于是而能日趋完善,并按照“物种尺度”和“内在需要的尺度”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 ⑵文学学: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发展史三门学科的总称。文学学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广泛多样的文学现象。或者有称之为文艺学(文学学与艺术学的合称)的。 ⑶蒙太奇:蒙太奇,原意为构成、装配。作为电影术语,蒙太奇就是影片镜头的剪辑与组合,又可叫做“镜头组接”。 ⑷灵感:是指人们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因偶然机遇而茅塞顿开,思路贯通,创造获得意外成功的一种心理现象。 ⑸形象思维:是文学创造中认识和掌握世界、选取材料以及塑造形象等过程中一种具有整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

⑹主题:指作品描绘的全部生活现象即作品整个形象体系所显示的中心思想。 ⑺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三、什么是典型化?它与个性化、概括化的关系怎样?(13分)典型化是指作家对生活的素材按照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予以选择、集中、加工、创造,使之成为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的过程。它包括个性化和概括化这两个不可分割和同时进行的方面。 个性化和概括化同时进行,是典型化的基本原则,其中个性化是典型化的出发点,只有个性化,才能是典型人物以自己的思想、性格面貌呈现出来。 四、什么是陌生化?有人说“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试对典型化与陌生化的关系加以阐述。(13分)197页 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任务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只有真实的典型形象,才能取信于读者和观众,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典型形象逼真的本身,就是构成文艺作品吸引读者和观众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文艺家要写出典型形象的高度真实性,就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需要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需要对生活的精密仔细、独具慧眼的观察和体验。 五、什么是悬念效果?试以《雷雨》剧情为例予以分析。(12)155

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之《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 补充辅导中的第九章、十一章,各章名词解释 绪论 一文学概论在文艺学中的位置:所谓“文艺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是研究文学的学问,分为三个部分,即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史是对于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和演变轨迹的研究,是一种纵向的和局部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是运用一定的理论对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文学理论是通过对文学活动现象的分析研究,以概念对其规律进行概括所形成的抽象表述。 二文学概论的性质与特点 性质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对文学实践、着重研究文学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理论,以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特点1.作为一种“理论”:它具有逻辑性严密的特点。它与文学创作与欣赏的实践不同,文学实践是情感和形象活动,而文学概论则是思想和概念的抽象活动,即一种理论。 特点2.作为一种寻求并发现文学实践的基本规律的“纯理论”,它具有概括度深广的特点。因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运用文学概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分析一个作品、一个作家或者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概括的是文学在某一局部的特殊规律。而文学概论在文学创作和欣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所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概括的则是所有作品、作家、民族和时代都适用的普遍规律。 特点3.作为一种立足并指导文学实践,即“直接面对”文学实践的纯理论,它具有现实感强烈的特点。所谓“直接面对”指的是从文学实践中取材,到文学实践中验证,在文学实践中发展和创新的一种直接性的理论研究。而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和古代文论则不同,它们面对的不是文学实践本身,而是别的理论家对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而成的理论本身,因此它是一种间接性的理论研究,是一种研究之研究,即一种再研究。 三文学概论的体系构成 也就是指文学概论是由哪些理论范畴和概念组合所构成,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文学概论都包括哪些内容,要研究些什么问题。就目前国内的文学概论教材来看一般都包括这样几个部分:本体论、功用论、创作论、鉴赏论和发展论五个部分,有的还包括作品论,而我们的教材是将这部分包括在本体论之内予以介绍的。不过还应包括方法论、传播论等等。当然这要留待以后理论的发展再给以扩展了。就目前来看,它包括: 1﹒本体论:为了回答什么是文学、哪些属于文学的问题,也就是从社会生活被反映在文学之中,如何规定文学的本质和形态之一角度,即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 2﹒功用论:为了回答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问题,也就是从社会生活需要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即要阐明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属于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创作论:为了回答怎样创作文学作品的问题,从社会生活转化为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要阐明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审美特如何进入文学作品。 4﹒鉴赏论:从文学转化为社会生活的角度,即作品如何经过读者的审美感受而反作用于社会生活这样一种角度来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5﹒发展论:为了回答怎样推动和发展文学事业的问题,从社会生活作为外力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一步一步推动文学事业向前发展,即从文学社会生活的矛盾运动这一角度来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四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一)目的 从最终的目的而言就是为了提高文学接受者的审美鉴赏力,具体来看就是要通过文学概论的学习培养大家对文学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的感悟、分析、评价的能力。不但要感悟到作品的美,还得阐明其怎样美和因何而美来,也就是说既要能用一定的理论来分析,还要能由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并形成理论。 (二)意义 1﹒对欣赏而言:文学概论对作品的欣赏具有积极的意义,懂得一定文学理论的人无疑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有看得出门道的人才能看得出更大的热闹。 2﹒对创作而言:一个掌握了一定文学原理的人,他就会更好地、更自觉地创作,就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如在塑造典型人物、安排情节、布置结构、运用语言等等方面,都会比不大懂得文学理论的人具有更大的自觉性,真正的大作家,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必定有很高的修养,如雨果、福楼拜、托尔斯泰等。 3﹒对文艺工作的行政领导而言

文艺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1章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 区别与联系(第四节) 12章 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 (区别) 13章 文学鉴赏与心理过程 (三节) 14章 文学批评的功能(P276) 意境的特征 三、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 四、.理论与实践,30分徐志摩 赏析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风格还有诸种的观念和理论: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风格、2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文学传播:(文学传播包括文学传播者、文学文本、传播媒介。)文学传播是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活动。文学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将作家的个人创作转化为某种程度的社会共享,但其传播方式的改变,极大地影响到传播的效果与范围,影响到文学接受系统的结构与性质。 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前的30年欧洲文学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它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至。)最主要的特征是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展望未来美好理想,具有表现性和虚构性。 现实主义: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 接受理论: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以读者为中心),文学接受观点之一:期待视野、二:隐含读者、三:填空与对话。 意象:是比情节更小的单位,一般由描写物象的细节、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主要有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情感性、多义性。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作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而又能反应一定社会本质的具有概括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风格的概念10章 文学传播是什么12章 文学思潮:l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11章 接受理论12章 意象的概念、文学典型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8章 文学意象的特征(3个特征)9章 接受美学 文学传播 文艺学老师给的 文学风格 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文学意象 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

文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卷第 1 页 共 6 页 年级专业: 姓名: 学号: 凡年级专业、姓名、学号错写、漏写或字迹不清者,成绩按零分记。 …密………………………………封………………………………线………………………… 黄淮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年第————学期 《文学概论》试卷(A 卷) 一、一、多项选择题(选出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计20分) 1、文学创造中的艺术概括是从 ( ) A 、一般出发 B 、个别出发 C 、以对特殊事物即有特征的事物的描述为途径 D 、概念出发 2、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是( ) A、纯客观的反映 B、原生态的摹写 C、零度反映 D、有选择有改造的反映 E、反映外部世界,也反映作家的精神 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上看,它是( ) A、功利性的 B、无功利的 C 、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D 、直接是无功利的 E 、间接是有功利的 F 、无功利性是功利的手段 4、徐悲鸿绘画中的马是( ) A 、客观生活中的真实的马 B 、生物学中的马 C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马 D 、象征人类精神的马 E 、具有深刻寓意的马 F 、具有审美价值的马 5、对待文学遗产的错误态度是( ) A 、全盘继承 B 、全盘抛弃 C.、批判的继承 D 、只能继承形式 E 、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6、文学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 ) A 、直接的 B 、间接的 C 、紧密的 D 、有距离的 E 、无关的 7、文学作为话语是( ) A、社会性话语活动 B、单纯的个人话语活动 C、是社会的产物 D、审美意识形态 E、是对现实的反映 F、具有阶级性话语的性质 8、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是( )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略) 2、文学理论(略) 3、文学批评(略) 4、文学史(略) 5、文学活动(略) 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略) 7、中国特色(略) 8、当代性(略) 9、生活活动(略) 10、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略) 11、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略) 12、文学本体论(略) 13、文学起源的劳动说(略) 14、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略) 15、广义文学(略) 16、狭义文学(略) 17、折中义文学(略) 1 8、一般意识形态性质(略) 19、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略) 20、话语(略) 21、话语蕴藉: 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2、文学: 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3、主导性与多样性(略) 24、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略) 2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略) 26、推陈出新(略) 27、人民性(略) 28、精神生产(略) 29、艺术生产(略) 30、文学创造的客体(略) 31、文学创造的主体(略) 32、材料: 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33、艺术发现: 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34、创作动机: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35、艺术构思: 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36、直觉: 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37、灵感: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文学概论知识点

绪论 一、自测题: 1、文学 2、文艺学 3、文学理论 4、经验方法 5、社会学方法 6、心理学方法 7、形式主义方法 8、比较文学方法 二、讨论题: 1、文学理论与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关系如何? 三、思考题: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文学理论在其中居于何种位置? 3、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为哪四种关系所决定的? 4、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分哪几个层次?试举一种专门方法加以说明。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一、自测题: 1、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 3、意识形态 4、抽象思维 5、形象思维 6、文学语言 二、讨论题: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有哪些欠缺、又有哪些长处? 三、思考题: 1、社会结构的整体构成如何?什么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如何? 2、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如何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如何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3、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文学特征论 一、自测题: 1、形象性 2、赋比兴 3、陌生化 4、典型性 5、典型人物 6、典型环境 7、典型化 8、意境 9、生活真实 10、艺术真实 11、倾向性 12、形象大于思想 二、讨论题: 1、文学形象有哪些特点?它与科学理论有哪些区别? 三、思考题: 1、什么是典型人物?什么是典型环境?典型环境对于塑造典型人物有何意义? 2、什么是典型化?试从个性化与概括化辩证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典型化的规律。 3、作家创造典型人物有哪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4、为什么说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 5、怎样理解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不相一致的问题? 第三章文学功能论 一、自测题: 1、认识功能 2、教育功能 3、娱乐功能 4、审美功能 5、寓教于乐 6、为艺术而艺术 7、“熏、浸、刺、提” 8、“兴、观、群、怨” 二、讨论题: 1、为什么既不能将文学理解为仅仅供人消遣的,又不能将其功能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 三、思考题: 1、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 2、怎样理解“融理于诗”这一命题? 3、怎样理解“寓教于乐”这一命题? 4、怎样看待“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B卷)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 2.艺术真实: 3.文学性: 4.叙述频率: 5.文学消费: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 !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_____ 、_____ 、____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_______、________。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 ①词语运用②体裁选择③结构安排④形象创造⑤社会状况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 ①突发性②直觉性③迷狂性④情感性⑤创造性 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①反映对象②反映方式③作用特点④材料来源⑤思维形式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 ①自由诗②抒情诗③格律诗④叙事诗⑤哲理诗 8.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文学概论综合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和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重庆电大成人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文学概论”课程。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王一川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文学概论》教材。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名词解释题(20%),填空题(20%),判断分析题(24%),简答题(20%),论述题(16%)。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 一、重点名词:文学摹仿论文学理论二、重点掌握 文学的现代含义;文学的特征;文学的属性;文学理论的含义。 第二章文学文本 一、重点名词:再现型文本大众文化文本二、重点掌握 文学文本的概念和特征;英加登的文学层面论。文学文本的层面;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及其特征;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文学媒介 一、重点名词:文学媒介大众媒介 二、重点掌握 文学媒介的概念及媒介优先;文学媒介的特点和作用。 第四章文学语言 一、重点名词:文学语言 二、重点掌握 语言的内涵及功能;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 第五章文学形象 一、重点名词:文学意境文学意象文学典型二、重点掌握 文学意象及其特征;文学意境及其特征;文学典型及其特征。文学意象、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的演变;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的个案分析方法,能够分析文学作品。 第六章文学体裁 一、重点名词:散文诗小说剧本二、重点掌握 诗、小说、散文、剧本的特征;诗、小说、散文、剧本的类型。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与汇通。 第七章文学写作 文学写作的含义和属性;文学写作的意义;作者角色;作者的语境条件;作者的主体条件;文学写作状况;文学写作过程; 第八章文学阅读 一、重点名词 文学资源场构思文学阅读拟想读者二、重点掌握 文学阅读及其意义;读者的语境条件;读者的主体条件;读者的文本条件。文学阅读的状况、过程和效果。 第九章文学批评 一、重点名词:文学批评 二、重点掌握

文艺学(学科代码:050101)

四川外语学院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Graduate School of SISU

文艺学(学科代码:050101) (一)、必读书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8.00。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80。 5、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2002。 9、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二)、参考书目: 1、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3、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 4、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5、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6。 7、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8、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10、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2001。 11、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12、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3、贝斯特、科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1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6、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7、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8、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9、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两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陆梅林:《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1、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2、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3、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4、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5、曹顺庆:《中国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1988。 26、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 27、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8、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电大文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电大文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1 一. 单选题(共10题,共6分) 1. 文学文本是文学阅读的对象要素,其价值的实现必须经过。(0.6分) A.消费导引 B.商业炒作 C.媒体宣传 D.文学阅读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2. 小说家的语言意识、语言功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其上的,借此小说家才能捕捉并表示出对事物的独特感受。(0.6分) A. 母语 B.书面语 C. 口语 D.标准语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3. 小说中的时间是,它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0.6分) A.主观时间 B.叙述时间 C.客观时间 D.心理时间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4. 是表现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斗争冲突中前者失败或毁灭的戏剧。(0.6分) A.悲喜剧

B.喜剧 C.正剧 D.悲剧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5. 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的自觉运用。(0.6分) A.语言符号 B.叙述场景 C.具体形象 D.人物活动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6. 是空间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标志。(0.6分) A.社会环境 B.地域范围 C.景致器物 D.文化范围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7. 文学阅读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即、语境、文学文本、读解。(0.6分) A.消费 B.读者 C.媒体 D.交流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8. 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与机构制作特点。(0.6分) A.个人创造 B.商业运作 C.集体行为 D.历史演绎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9. 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的自觉运用。(0.6分) A.语言符号 B.叙述场景 C.具体形象 D.人物活动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10. 影视文学要将语言艺术的静态描写转化为视听艺术中的动态描写,影视剧本必须由一个个流动的构成。(0.6分) A.形象 B.场景 C.画面 D.动作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二. 多选题(共10题,共8分) 1. 叙事诗是以讲述故事为主体的诗体。它以写人叙事来抒情,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主要包括:。(0.8分) A. 史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