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学

填空

1、根据贝类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能力不同,可分为广温贝类狭温贝类广盐贝类狭盐贝类

2、腹足纲匍匐幼虫分为三个小期初期匍匐幼虫围口壳幼虫上足分化幼虫__

3、瓣鳃纲面盘幼虫分为D形幼虫壳顶幼虫匍匐幼虫

4、半人工采苗预报方法根据贝类性腺消长规律进行预报根据贝类幼虫的发育程度与数量进行预报根据水温、盐度的变化或物候征象进行预报

5、水生物处理法有微生物处理法和藻类处理法两种。

6、影响幼虫生长发育的因素水温、饵料

7、作为饲料引用的单细胞藻应具备什么条件个体小营养价值高、易消化、无毒性繁殖快、易大量培养浮游于水中、易被摄食饵料要新鲜、无污染饵料的密度

8、海产8珍干贝、鱼翅、鲍、海参、鱼肚、鱼唇、鱼籽、燕窝

9提高稚贝海上保苗率的措施选择良好的保苗海区提高稚贝出池规格采用双层网袋保苗利用对虾养成池前进行稚贝海上过渡利用圆形网袋保苗可以提高保苗率利用网笼下海保苗及时疏散密度

10、扇贝苗种要求苗种健壮活力强大小均匀畸形率和伤残率不高于1%

11、珠母贝的外套膜分哪三层外层生壳突起中层感觉突起内层缘膜突起

12、扇贝的养成管理调节养殖水层清除附着物确保安全换笼

13 珠母贝雄性生殖腺一般呈桔红色,雌性生殖腺呈黄色或淡黄色

14、r-氨基丁酸(化学诱导剂)GABA

15、三种鲍的养殖方式鲍的工厂化养殖筏式养殖池养海底沉箱养殖

名词解释

1、潮间带:由于潮水的涨落而形成大潮高潮线与大潮低潮线之间的滨海地带。

2、赤潮:海洋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现象。

3、孵化率:孵化出的苗数占受精卵总数的百分比。

4、生物转盘:一种好氧处理污水的生物反应器,由水槽和一组圆盘构成,圆盘

下部浸没在水中,圆盘上部暴露在空气中,圆盘表面生长有生物群落,转动的转盘周而复始地吸附和生物氧化有机污染物,使污水得到净化。

5、先放后放:所谓“先放”是在插核过程中先放小片后插核,“后放”是先插核

后送小片

6、有效积温:蓄养期每天蓄养水温减去水生生物生物学零度后的总和。

7、核移植:

8、化学诱导育种:

9、珍珠:是由珍母贝或其他一些贝类外套膜的壳侧表皮细胞分泌的珍珠质、包

裹着一个共同的核心累积而成的,为圆形或其他形状。

10明鲍灰鲍:新鲜原料制成的色泽淡黄,鲜艳而且半透明,质量好,是为明鲍;变质的原料制的色泽暗灰不透明,外表并有一层白粉,质量较差,是为灰鲍

简答

1、牡蛎苗抑制的原理和方法

2、贝类幼体用单胞藻应具备条件:

1.个体小

2.营养价值高、易消化、无毒性

3.繁殖快、易大量培养

4.浮游于水中、易被摄食

5.饵料要新鲜、无污染

6.饵料的密度

3、选择贝类养殖标准

4、生产性育苗场的基本设施

1.水泵

2.沉淀池

3.砂滤器

4.陶瓷过滤器

5、饵料接种有哪些要求(饵料本身)

1.选择生活力强,生长旺盛的藻种

2.颜色正常绿藻呈鲜绿色,硅藻呈黄褐色,金藻呈金褐色

3.有浮游能力的种类上游活泼,无浮游能力的种类均匀悬浮水中

4.无大量沉淀,无明显附壁,无敌害生物污染

5.藻类浓度较高,要高比例接种

6、扇贝苗在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1.运苗时间应在早晚进行,长时间运苗时,应选择在夜间运输

2.在运苗前应提前将海带草用海水充分浸泡,装苗前,先用海水将车船冲刷干净,然后铺上海带草

3.装苗时一层海带草,一层贝苗,最上层多放些海带草

4.运输贝苗前应收听天气预报,组织好人员,做好各项准备,苗运到后立即装船挂苗,尽量缩短干露时间

7、珍珠插核时应注意的问题

1.珠核事先要消毒,各种工具要保持清洁

2.检查手术贝是否适于插核

3.插核过程中,不要损伤内脏主要器官及缩足肌

4.各管道基部应彼此分开,不要连在一起

5.为防止脱核,刀口不能过大,刀口大小与核大小相同或稍微小一点

6.珠核要紧贴着外套膜小片外侧面

7插核工作力求快而稳

8、珍珠插核部位有哪几个、插核方法

插核部位有三个:左袋、右袋和下足

检查手术贝——固定——开切口——通道——插核(或后插)——送小片(或先送)

9、鲍的采卵方法

1.诱导刺激方法

(1)紫外线照射海水法

(2)活性炭处理海水法

(3)过氧化氢法

(4)阴干刺激或自然排放

2.采卵

3.洗卵

10、贝类浮游幼虫的生态特点

1.贝类浮游幼虫属于阶段性浮游生物生态类群

2.幼虫出现有周期性

3.幼虫出现具短暂性

4.幼虫分布不均匀

5.贝类幼虫具有趋光性

论述题

1、鲍的人工育苗过程

1.亲鲍升温促熟蓄养

2.底栖硅藻的培养

3.采卵

4.浮游幼虫的管理

5.采苗板的制作

6.采苗与稚鲍的前期的培养管理

7.稚鲍后期的网箱流水平面饲养

8.稚鲍下海或越冬

2、人工育珠的原理和珍珠形成过程

人工养殖珍珠就是运用外套膜珍珠质分泌组织能在结缔组织中增殖并形成珍珠囊的原理,人为地将珍珠贝的外套膜小片移植到另一个珍珠贝的结缔组织中,使之形成珍珠珍珠囊,从而形成珍珠。

1.珍珠囊的形成

2.钙的吸收和分泌

3.壳角蛋白的形成

甲壳类、贝类养殖学-考试大纲

《甲壳类、贝类增养殖学》考试大纲 一、教材 《虾蟹类增养殖学》王克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海水贝类养殖学》王如才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二、试卷结构及比例 1、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占20%;填空题占10%;判断说明题占10%;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30%。 2、内容比例 专业术语和专用名词的基本概念占30%;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40%(注:具体的养殖参数不列入考试范围); 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30%。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甲壳类增养殖学绪论 1、甲壳类、贝类增养殖学定义(研究内容)。 2、发展甲壳类增养殖的意义。 3、甲壳类养殖主要产地,国家,常见养殖种类。 第二章虾蟹类养殖生物学 1、对虾生殖系统组成和结构(交接器、雄性腹肢、精荚、开放式纳精囊、 封闭式纳精囊)。 2、主要内分泌器官及其功能。 3、两种繁殖方式比较(生殖系统,交配与产卵,胚胎发育与孵化)。 4、雌雄鉴别特征和方法(对虾,河蟹)。 5、虾蟹类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及各阶段的习性(生活史)。 6、影响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7、食性特点与主要饵料生物种类。 8、对虾类与真虾类的区别。 第三章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 1、虾蟹类苗种培育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 2、对虾育苗场的基本设施与功能。 3、育苗室与育苗池建造基本要求。

4、育苗用水处理主要工艺与功能。 5、育苗用水水质调整与消毒方法。 6、人工手术促熟的原理和方法。 7、对虾受精卵消毒的过程和方法。 8、幼体发育过程的食性变化。 9、常用饵料生物种类(生产方法不考)。 10、幼体投饵技术要点。 第四章虾蟹类的养成技术 1、养成方式与特点比较。 2、对虾池的基本要求。 3、基础饵料培养的原理与方法。 4、中间培育的原理与方法。 5、对虾配合饲料的质量要求。 6、基本投饵量计算方法。 7、如何调整投饵量。 8、投饵管理要点。 9、底质调控的原理与方法。 10、常见疾病名称(病毒病,细菌性病)。 11、白斑综合症有关所有知识。 12、SPF和SPR种苗 第五章河蟹的养殖 1、河蟹的分类。 2、不同水系河蟹的主要形态差异。 3、河蟹性腺发育和繁殖过程的基本特点。 4、幼体发育过程。 5、仔蟹与蟹种培育过程。 6、性成熟蟹种的形成与预防。 7、河蟹“颤抖病”。 第六章贝类增养殖概述(不考) 第七章养殖贝类的生物学 1、瓣鳃纲、腹足纲、外套膜、足丝。 2、滩涂的底质类型。 3、贝类的生活型。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娟姐)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包括牡蛎、鲍、乌贼和不常见的角贝、龙女簪等。从外表上看,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 ①、它们的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②、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③、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④、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⑤、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2、贝类的分类:多板纲、瓣鳃纲、腹足纲、头足纲、掘足纲、单板纲、无板纲 第二章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 1、贝类生活环境: 环境因子分为两大类:生物因子(种间和种内关系包括饵料、敌害等)和非生物因子(即理化因子包括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盐、底质、潮汐等等)。 2 3、游泳生活型:柔鱼,枪乌贼 浮游生活型:海蜗牛等 匍匐生活型:鲍、各种螺类 固着生活型:牡蛎 附着生活型:扇贝、贻贝、珍珠贝 埋栖生活型:泥蚶、缢蛏、波纹巴非蛤、菲律宾蛤仔、栉江珧等 凿穴型:海笋、船蛆 寄生与共生型:内寄螺,圆柱螺,是非常特殊的种类,很难辨认。 4、贝类的摄食方式:依种而异,主要与其摄食器官的构造有关。 ①滤食——瓣鳃纲的种类大都是滤食方式,一般口腔无齿舌、颚片和唾液腺等。 ②舐食——腹足纲的鲍等、多板纲的石鳖等都属于舐食食性。这类动物有发达的吻、口腔内有齿舌、颚片和唾液腺,齿舌带长,小齿数目多。 ③捕食——头足纲的种类多属捕食食性。 5、贝类的食性:①滤食性②草食性③肉食性④杂食性

6、贝类的食料种类:①浮游生物食性的食物种类②植物食性的食物种类③动物食性的种类④人工配合饲料 第三章贝类的繁殖和发育 1、性成熟年龄——贝类从受精卵发育达到第一次性成熟,具有生殖能力的时间。 生物学最小型——发育达到第一次性成熟时的最小个体称为生物学最小型。 (性成熟年龄和生物学最小型都是衡量某一种贝类生殖力的指标。) 2、双壳类的生殖腺包括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等三个部分构成。 (滤泡是由生殖上皮组织构成,是形成生殖细胞的主要部分) 3、性腺发育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期、分化期、成熟产卵期、耗尽期或休止期。 影响贝类性腺发育的因素:决定贝类性腺发育的因素除自身以外,还包括温度、饵料、亲贝密度以及水环境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 人工促进贝类性腺发育的方法:主要有:升温,加强营养,改善水质等多种方法。 4 5、繁殖方式: A:卵生型——大多数瓣鳃类和原始的腹足类属于卵生型。成熟的亲贝将精或卵细胞 排到体外,在水中受情发育直到成为独立生活的个体。(如褶牡蛎、 近江牡蛎、长牡蛎、紫贻贝、翡翠贻贝、厚壳贻贝、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 泥蚶、栉江珧、马氏珠母贝、菲律宾蛤仔、缢蛏、杂色鲍、皱纹盘鲍等均为卵 生型) B:幼生型——部分贝类在繁殖时,把精或卵细胞排至出水腔中,依靠排水孔附近的 外套膜和鳃等的作用,使生殖细胞压入鳃腔中,并在此受精、发育, 到能自由活动的幼体时才离开母体营独立生活,称幼生型。 C:交尾——交尾行为见于头足类和大多数腹足类。 D:卵群——部分水生腹足类和头足类,排出的卵子往往粘集成群,称“卵群”。卵群的形式很多。 卵生:指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外独立发育,胚胎发育过程中完全依靠卵细胞自身所含的卵黄进行营养。 6、贝类的生活史:(1)生殖细胞(2)受精(3)卵裂(4)囊胚与原肠胚 (5)担轮幼虫:纤毛环的中央长出一束顶纤毛束。原口相对应的背侧,外胚层细胞转化为壳腺,壳腺能分泌几丁质的胚壳。这时候的胚胎称担轮幼虫。原肠胚逐渐拉长 呈倒梨形,原口前移到腹面,在原口的前端形成一轮口前纤毛环,纤毛环的中央长出一束顶纤 毛束,中间为1~2根最长的主鞭毛(有的种类没有,如牡蛎)。在肢体的后端有一束较小的端 纤毛。 (6)面盘幼虫:担轮幼虫的壳腺形成马靴形的胚壳(又称幼虫壳),并从身体两侧逐渐

贝类增养殖学部分知识点汇总讲解

第一章概论 1.贝类的主要特征。(包括生态习性上共同的特征) ①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双壳类没有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了双壳类外,其他种类的口腔中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主要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⑥间接发育的贝类一般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 假分节:指动物体内分节但是体表不分节或体表体内分节现象不一致(新蝶贝)。 3. 无板纲:闪耀毛皮贝和新月贝 单板纲:新蝶贝 多板纲:石鳖 掘足纲:角贝科 头足纲:鹦鹉螺、章鱼、枪乌贼 双壳纲:魁蚶 腹足纲:鲍、宝贝 经典贝壳的结构:最外层为薄的角质层,中层是由碳酸钙组成的柱状结构称棱柱层,内层为碳酸钙的片状结构,称珍珠层。 双壳类 1.辨别贝壳前后方位的5种方法: ①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 ②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方 ③有外韧带的一侧为后端 ④有外套窦的一侧为后端 ⑤具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端为后端。有2个闭壳肌的,较大的1个所在处为后端。 2.左右的辨别方法: 前后端确定后,将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者则为左壳,右侧者即为右壳。 3.壳顶:两壳背面有一突出部分称为“壳顶”,它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即“胚壳”)。多数种类壳顶略偏向前方,少数种类的壳顶位于中央或后端。 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前后两端之间的距离为壳长。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双壳类消化系统 4. 口:仅仅为一个简单的横裂,由唇瓣组合而成。位于身体的前端,足的基部背侧。除个别种类(胡桃蛤科)外,大多数双壳类没有口腔,也没有颚片、齿舌和唾液腺。 5. 食道:紧接在口的后方,极短。食道壁是具有纤毛的上皮细胞。食道的作用是依靠纤毛的摆动使食物进入到胃中。 6. 胃和晶杆:胃膨大呈口袋状。胃腔内经常有1个幽门盲囊,里面有一种表皮的产物,称为晶杆,故这个盲囊又被称为晶杆囊。

甲壳贝类养殖学复习要点

《甲壳类、贝类养殖学》考试大纲 一、教材 《虾蟹类增养殖学》王克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海水贝类养殖学》王如才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曹克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河蚌育珠部分) 二、试卷结构及比例 1、题型比例 单项选择题占10%(10);多项选择题占15%(5);名词解释占15%(5);简答题占30%(6);论述题占30%(2)。 2、内容比例 专业基础知识占30%;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40%(注:具体的养殖参数不列入考试范围); 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30%。 三、主要考查知识点 第一章甲壳类养殖学绪论 1、甲壳类、贝类养殖学定义。 研究虾蟹类、贝类养殖理论与应用技术 以增加水产资源与产量为目的,研究经济虾蟹类、贝类的生存、生长、繁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人工地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措施。 2、甲壳类、贝类养殖品种与国内养殖概况(学名,分类地位,生产特性, 养殖方式,养殖产量组成),重点是对虾分类。 (1)发展甲壳类增养殖的意义 ①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 ②有优秀的养殖性能(生长快、周期短、食谱广) ③适合我国的养殖生产环境(种质、苗种、空间) (2)分类: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 (3)养成生产 粗养方式 Extensive 半精养方式 Semi-intensive 精养方式 Intensive

超精养方式 Ultra-intensive

第二章虾蟹类养殖生物学 1、形态结构特点,主要生理器官 (1)虾形动物 体修长,腹部发达 ①游泳虾类 ②爬行虾类 (2)蟹形动物, 多扁平, 腹部不发达或退化。 结构模式: 头部6节, 胸部8节, 腹部7节。 除最前端体节具一对复眼,末端尾节无附肢外,每节上有一对附肢。 步足,共五对,四对至第八对胸部附肢。 2、对虾生殖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精荚、开放式纳精囊、封闭式纳精囊、 性腺)。 内部器官 -雄性(精巢、输精管、精荚囊) -雌性(卵巢、输卵管) 外生殖器 -雄性(交接器、雄性腹肢)

贝类增养殖10附着型贝类——扇贝的养殖【12】

附着型贝类 ——扇贝的养殖 ? 俗称海扇、干贝蛤、海簸箕; ? 近缘种达300种,我国约30余种; ? 闭壳肌肥大、鲜嫩,营养丰富,干品称“干贝”. 附着型贝类 ——扇贝的养殖 ?扇贝产量较大的国家有中国、加拿大、美国、日本和阿根廷等。 ?60年代前,我国扇贝生产全部是采捕野生贝; ?1968年开始人工养殖; ?1973年以来,扇贝半人工采苗、人工育苗和养成等关键技术突破之后,扇贝养殖迅猛发展。 主要养殖贝类产量及其占贝类养殖总产量的比例 (贝类养殖总产量1108.2321万吨,2013) 江珧, 0.9,0.09% 鲍, 11.038, 0.93% 蚶, 33.687, 2.85% 蛏, 71.47.31% 贻贝, 77.2 7.90% 扇贝, 160.8201, 13.62% 蛤, 385.3531, 32.63% 牡蛎, 421.8644, 35.73% 近年中国养殖扇贝产量(万吨) 主要内容 一、扇贝的生物学 二、栉孔扇贝的半人工采苗 三、海湾扇贝的人工育苗 四、扇贝的养成方法 §1 扇贝的生物学 ?主要养殖种类 ?扇贝的生态 ?扇贝的繁殖 ?扇贝的生长 §

1、主要养殖种类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海湾扇贝 紫扇贝(杂交种) 华贵栉孔扇贝 栉孔 栉齿 2、扇贝的生态 2、扇贝的生态 高盐性,24-40 ‰ 适温范围5-23 ℃ 虾夷扇贝 广盐性:16-43‰, 适宜范围21-35 ‰ 生存温度:-1-31℃ 生长适温:8-28 ℃ 海湾扇贝 高盐性,23.6-31.4 ‰ 生存温度:8-32℃ 生长适温:20-25 ℃ 华贵栉孔扇贝 高盐性,23-34 ‰ 生存温度:-2~28℃ 生长适温:15-25 ℃ 栉孔扇贝 盐 度 温 度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 (鱼类养殖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 9.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 -16‰)、淡水(0.5‰以下)

贝类增养殖

第一章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分为哪七个纲? 贝类学主要特征: ?1、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由5部分组成,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贝壳。 ?2、除掘足类和瓣鳃类外,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简单,主要由1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和神经索、神经节组成。较高等贝类神经中枢由脑、脏、足、侧神经节和这些神经节之间的神经连索所组成。 ?4、体腔退化,只有1个很小的围心腔。 ?5、大多数种类发育要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贝类分为七大纲: 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 2、瓣鳃纲主要特征?腹足纲主要特征? 瓣鳃纲主要特征: ?(1)外套腔发达,内有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两侧对称,有2个两壳,又名双壳类. ?(3)头部退化,没有头部,故名“无头类”,无口腔、颚片、齿舌等。 ?(4)足位于身体腹侧,侧扁呈斧头状,故又称斧足类. ?(5)神经系统较简单,但已具有明显的神经节,有脑、脏、足神经节3对神经节,感觉器官极不发达。 腹足纲主要特征: ?(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2)通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所以亦称“螺类”。 ?(3)身体不对称,头部发达,通常对称,头上有口、眼及一对或2对触角,口内有颚片、齿舌。 ?(4)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5)心脏位于身体的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6)大多数水生,少数陆生,陆生种类用“肺”呼吸。 3、贝壳各纲贝壳的个数形状? ?无板纲无贝壳,但身体表面有发达的角质层或石灰质的骨针或鳞片保护。 ?单板纲具1个帽状贝壳。 ?瓣鳃纲具2个瓣状贝壳。 ?多板纲具8块板状贝壳。 ?腹足纲绝大多数具1个螺旋形贝壳。 ?掘足纲具1个牛角状或象牙状贝壳。 ?头足纲多数退化为内壳,有的完全退化,仅鹦鹉螺具有1个外壳。 4、贝壳的主要成分?分为哪三层?分别由外套膜的哪部分分泌形成? ?贝壳的成分主要是CaCo3,占95%,还有少量Mg、Fe、有机物、磷

【水产课件】2006年贝类增养殖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水产课件】2006年贝类增养殖学试题与参考答案2006年贝类增养殖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每词2分) 贝类体螺层铰合部生物学最小型珍珠 外套窦幼生型群聚半人工采苗 稚鲍 二、填空(10分,每空0.5分) 1(贝类的身体一般分为( )、( )、( )三部分,体外被有( )和其分泌的( )。除瓣鳃类外,口腔内具有( )和( ); 体腔退化成( )和肾腔;发生期间经过( )和( )幼虫期。 2(牡蛎摄食过程中,食物经过了( )、( )、( )的三次选择。 3(扇贝的闭壳肌干品称( ),贻贝的干制品为( ),牡蛎的干制品称( )。 4(贝壳的构造可分为三层,即壳皮层、( )和( )。 5(交尾行为多见于( )类和( )类。 三、简答题(30分,每小题5分) 1. 如何判断双壳贝类幼虫变态与否, 2. 机械过滤水的机制是什么,合格砂滤池的标准是什么, 3. 如何确定腹足类贝壳的方位, 4. 贝类幼虫培育期间充气有何作用, 5. 半人工采苗的原理是什么, 6. 如何区分蛎苗与藤壶苗, 四、问答题(40分) 1. 双壳贝类人工育苗过程中,在幼虫阶段应如何培育管理,(15分)

2. 试述珍珠的形成过程。(10分) 3. 试述目前我国固着型、附着型、埋栖型及匍匐型贝类的养成方法。(15分) 2006年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要点 一、名词解释(20分,每词2分) 贝类:也叫软体动物。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类,所以称贝类;又因这类动物多数身体柔软不分节,所以又称软体动物。 体螺层:贝壳最后的一层,是容纳头部和足部的地方。 铰合部:瓣鳃类贝壳背部的加厚部位,一般具铰合齿和齿槽。 生物学最小型:性成熟的最小规格。 珍珠:珠母贝或其他一些贝类外套膜壳侧表皮细胞分泌的珍珠质包裹着一个共 同的核心累积而成的圆形或其他形状的物体。 外套窦:外套环肌在贝壳内部留下的痕迹。 幼生型:精卵在体外受精,发育至幼虫期离开母体的繁殖方式。 群聚: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如牡蛎。 半人工采苗:根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里,人工向自然海区 投放适宜的采苗器或改良海区环境,让贝类幼虫附着变态、发育,以获得养殖用苗种的方法。 稚鲍:鲍的幼虫形成第一个呼吸孔后就成为稚鲍。 二、填空(10分,每空0.5分) 1(贝类的身体一般分为( 头 )、( 足 )、(内脏团 )三部分,体外被有( 外套 膜 )和其分泌的( 贝壳 )。除瓣鳃类外,口腔内具有(鄂片 )和( 齿舌); 体腔退化成( 围心腔)和肾腔;发生期间经过( 担轮 )和(面盘 )幼虫期。 2(牡蛎摄食过程中,食物经过了( 外套膜 )、( 鳃 )、( 唇瓣 )的三次选择。

内陆水域增养殖学重点

第一章: ●湖水在不同的季节有正温层和逆温层两种,正温层:湖水水温是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 ●当水体的水温呈正温层分布时,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当湖水温度>4℃,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 ●逆温层分布:湖水温度<4℃,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升高; ●对于较深的水体会生成温跃层,温跃层的形成会阻碍水体的垂直运动,从而阻碍水体物质和气体的交换。表 层与下层之间氧气、营养盐类的交换受到阻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分解都受到影响,最终影响水体的生产力。通常水深不到5米,或风浪作用强烈的水体一般不会形成温跃层,水体的生产力较高。 ●在白天和夜间两个时间段,湖水的密度环流流向是不同的,白天岸周水向上,湖心水向下,夜间则相反。密 度流又不同于漂流,漂流是由大风引起的。密度流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 ●湖泊与河流水体运动的成因是不同的,湖水的运动主要是由风力及温度变化引起的; 而河水的运动主要是重力梯度所 ●某湖泊湖水的密度环流流向如左图,请判断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白天还夜间(白天) ●大致分为内力湖与外力湖,哪些是外力,哪些是内力湖 内力湖—由于地壳运动diastrophism形成的湖泊 构造湖—由于地壳(crust of earth)的构造运动(褶皱、断裂)而成. 火山口湖—火山喷发后的火山口蓄水形成,多为圆形,深而陡峭, 堰塞湖—熔岩流、地震、山崩阻塞河谷而成 外力湖--由于地球表面及外部因素,如水流、风力等形成的湖泊 牛轭湖Oxbow lake—河流改道,旧河曲形成,深度较小,沿河流分布,图示; 溶岩湖—地下水溶蚀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形成,多分布于云贵高原; 风成湖—风蚀洼地而成,小而浅,位置随水源变化而移动,也称游移湖,多在沙漠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等地; 泻湖—泥沙沉积将海湾与海洋隔离而成,如太湖,湖中有大量海水陆封鱼类; 陨石湖—陨石撞击地面形成, 冰川湖等。 ●内陆湖泊涉及理化因子有很多,但湖泊之间差异较大的水化学因子是盐度,含盐量的差异:低的不足0.01‰, 咸水湖的含盐量可超过海水,有的甚至形成干盐湖;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我国淡水水体的盐度大多数在0.01-0. 5‰;范围之中,河口区水域的盐度高于中下游干流水域,大多数淡水生物的渗透压调节能力较弱,对盐度适应上限一般在5-8‰之间。 ● ●纬度不同鱼产力也有所不同,了解高纬度怎样影响鱼产力的 关键是光照强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限制光合作用的速度,水温低等。 ●沉水植物:其分布取决于水深、透明度、风浪作用等,一般它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成负相关; ●初建成的水库通常凶猛性鱼类较少。初期鱼类种数较少,鱼类种群结构简单,高龄鱼少,凶猛性鱼类相对较 少。 ●要了解洄游类型,一些常见性鱼类哪些的是降海、降河、溯河、洄游型鱼类??:什么是溯河:由海入江河, 降海是由江河入海,比如:鲥鱼、刀鲚—海里育肥,溯河产卵,这种洄游称为溯河洄游。 ●河鳗—淡水中育肥,降海产卵,降海洄游。是非题 ●中华绒螯蟹—至河口区降河产卵,不进入海,属:降河洄游 ●内陆半洄游型鱼类: ●青鱼、草鱼、鲢、鳙、鲟(中华鲟)等,一般均为溯河产卵,即从某一水域逆流而上至某一淡水水域产卵,但 并不做长距离迁移;

(完整版)贝类增养殖考试资料

贝类增养殖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胚壳:两壳背面的交接处通常具有一个突出物,称为“壳顶”,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 2.次生壳: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钙质壳。 3.齿舌: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的表面,由许多小齿和基膜构成。齿舌上小齿的形状数目和 排列方式是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4.颚片:口腔中外皮厚化而形成的几丁质消化器官辅助物,位于口腔前部,为摄取食物之 用,大多数腹足类颚片在口腔的两侧,左右成对,头足类的颚片则背腹成对。 5.晶杆:是一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纤毛以 一定的方向做旋转和挺进运动,对食物进行搅拌;另外,晶杆内含有糖原酶,在胃液作用下可以使晶杆溶解并将糖原酶释放出来,能够消化食物。 6.胃楯:胃的前端呈半球形,胃内壁的一侧具有几丁质板,称胃楯。 7.足丝:从半鳃类足部略近中央的足丝孔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硬蛋白的强韧性 纤维束。用于贝类附着固定。 8.足丝腺:是足部内可分泌足丝的单细胞腺体。 9.嗉囊:食道通常很长,壁上有褶皱,食道常有一膨大部分,称为嗉囊。 10.泄殖孔:也即泄殖腔,为肠的末端略微膨大处。输尿管和生殖管均开口于此腔,成为粪、 尿与生殖细胞共同排出的地方,以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 11.原肠作用:囊胚继续发育,形成一个双层或三层的胚胎即原肠胚,这一过程叫原肠作用。 12.生壳突起:分泌贝壳。 13.感觉突起:对外界刺激感觉灵敏,司感觉作用,牡蛎具有触手和感觉细胞,扇贝和鸟蛤 还有外套眼分布。 14.缘膜突起:肌肉纤维较多,靠肌肉的伸展和收缩,能控制水流进出。 15.囊胚期:桑葚胚进一步发育,胚胎呈囊状,表面密布短纤毛,由纤毛摆动使胚胎在卵膜 内不停转动,这一阶段的胚胎发育时期叫囊胚期。 16.担轮幼虫:原肠胚逐渐拉长呈倒梨形,原口前移到腹面,在原口的前端形成一圈口前纤 毛环,纤毛环中央长出一束顶纤毛束,中间有1~2根长的主鞭毛在胚体的后端有一束较小的端纤毛。原口相对应的背侧,外胚层细胞转化为壳腺,壳腺能分泌几丁质的胚壳,这时的胚胎称担轮幼虫。 17.面盘幼虫:担轮幼虫进一步发育,壳腺形成幼虫壳,并将口前纤毛环推向身体前端,形 成面盘,称为面盘幼虫。 18.围口壳幼虫:后期面盘幼虫中的第二个阶段,幼虫壳的前缘增厚,出现围口壳,故称围 口壳幼虫。 19.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摄入的食物在细胞内被各种水解酶分解,称为细胞内 消化。 20.细胞外消化:多细胞动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端口摄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 二、其他 1.如何进行资源保护?(采捕规格、采捕季节、采捕强度) ①禁止滥捕:在海区污染不重情况下,滥捕是破坏贝类资源的主要原因(另外原因:环境变化,敌害生物) ②限制采捕规格:有1~2次繁殖机会充分利用旺盛生长期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 ③限制采捕季节:繁殖季节和快速生长期应设为禁捕期 ④限制采捕强度:应与年增长量相适应,保证不降低群体补充量前提下的最大量 2.贝类人工育苗意义有哪些?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 名词解释: 贝类: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软体动物,种类多。 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技术,增养殖技术加工等。 贝类学:研究贝类或软体动物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科学,称为贝类学,其研究范围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 晶杆: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作用:①起机械消化作用②溶解出消化酶③帮助消化食物 齿舌: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 ,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 有效积温:亲贝性腺发育成熟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总和。指暂养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之和。多倍体育种: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培育出符合要求的优良品种,达到人类利用的目的。包括三倍体育种和四倍体育种。 单体牡蛎:不固着,单个游离的牡蛎。 壳内柱:海笋及船蛀等的贝壳内面,壳顶下方有一个棒状物,称壳内柱。 稚鲍:鲍的幼虫形成第一个呼吸孔后就成为稚鲍。 生物学最小型:指第一次性腺成熟时的最小个体大小。 颚片:位于口腔前部,摄食物之用,一般位于口腔两侧左右对称的2片 铰合部:瓣鳃类贝壳背部的加厚部位,一般具铰合齿和齿槽 生物学零度:性腺发育的最小温度 厣:腹足类独有的保护器官,具角质或石灰质。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 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并且终身均可分泌、 闭壳肌:外套膜分化而成,用以连接左右外套膜及贝壳的横行肌束,起关闭贝壳作用 文蛤的跑流:文蛤有向木桩四周移动或养殖环境不适应时冒出滩面,随潮流移动至环境条件适宜处再次穴居的习性 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依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其繁殖季节向自然海区人工投放采苗器或改良海区条件,使其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从而获得贝类养殖所需苗种的方法。漏斗:是由足部特化而来,为运动提供动力,而且是排泄物,生殖产物,墨汁的排放通道生殖腕:只有雄性头足类动物才具有,其中一只或一对腕茎化而成,又称茎化腕,用来交接精子的 性腺指数:生殖腺重/软体部干重*100% 足:运动器官,腹面的一肌肉质突起,用于爬行,附着,挖掘,浮游,捕食,其形状随着生活习性和功能的差异较大。 蚶砂:指刚出库的人工培育稚贝或采捕到的壳长2~3mm大小的稚贝,一般10万—100万粒、kg不等 填空题: 1.牡蛎被称为海中牛奶,贻贝被称为海中鸡蛋,晒干后称为淡菜 2.贝类一般分布在潮间带,浅海区,目前人工进行养殖的区域水深一般为30M左右

贝类养殖学习资料-雷锋叔叔

一、贝类养殖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1、定义:研究贝类学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应用科学。2、内容:生物学、苗种培育、养殖、增殖、加工等。3、任务:①推广养殖新技术②开发养殖新品种③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④充实、提升学科理论 存在问题:成活率低,生长变慢,生产不稳定。原因:①种质退化,②场地“老化”,③环境污染。 多倍体诱导方法:①物理法:温度休克、压力处理、电脉冲等——破坏受精卵细胞微管,使微管解体,染色体不能向两极移动,极体不能放出,倍数增加。②化学法A、细胞松弛素B(CB):破坏微丝,抑制细胞质分裂,阻止极体释放,形成多倍体; CB——致癌剂、水溶性差,用1%DMSO(二甲基亚矾)溶解,并用1%DMSO 海水浸洗受精卵,去除残留CB。 B、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破坏微管形成,非致癌性,水溶性;C、秋水仙素:阻止或破坏纺锤体,在植物中应用,动物少用;D、咖啡因:微管对Ca++浓度有依赖,太高或太低均会解聚。③生物法:四倍体太平洋牡蛎+ 二倍体三倍体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率可达100%。四倍体太平洋牡蛎+ 二倍体近江牡蛎异源三倍体。 多倍体检测技术①染色体观察:早期胚胎、担轮幼虫染色、压片。优点:经典、准确;②流式细胞仪:DAPI、PI荧光染料对DNA—RNA具有特异性,被染色的细胞悬液通过仪器时荧光强度被测出,强度与DNA含量成正比;③显微荧光测定法:原理同上。④极体观察法:对于极体易观察的种类,在2~4细胞期观察胚胎上极体数量,3N合子只能放出一个极体。 贝类选择育种的优势:①水产生物变异程度高,遗传操纵基础好;②多数品种仍属自然选择,人工选择有巨大潜力;③贝类的多产性使优秀个体交配所得同胞数目相当巨大,使选择强度大大提高;④贝类雌雄同体的自然受精或性变♀与其储存的精子受精,促进了完全近交系的产生;⑤种间杂交后代可以发育成熟并繁殖。 水的处理一、生物处理(一)微生物处理1、简易微生物净化:砂滤床、卵石、砂石,表面因有机物及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生物膜,成为微生物过滤器。2、生物转盘(1)结构:多平板转动圆盘,半浸水中转动。(2)功能:生物膜的熟化:供微生物有氧分解,促成微生物增殖形成生物膜,形成过程吸水膜吸收更多O 2 收有机质,NH 、NO-2- 等转化成无毒NO-3-。生物膜的脱落:生物膜熟化至一定 3 程度进入老化期而成片脱落,因此应定期清理老化的生物膜以防污染水质,然后重新熟化。3、生物网笼和生物桶。(二)藻类处理法二、理化处理(一)机械处理:1、沉淀:沉淀池沉淀1~数天;2、砂滤:机械阻隔、静电吸附、生物膜。 滤料大小及形状 效果影响因素清洗程度 粒级铺设 使PH维持在7.8~8.6之间。 用牡蛎壳垫底可产生CaCO 3 (二)活性炭吸附热水 使用方法:清洗去粉尘使用1~1.5个月重新活化使用。 蒸气 影响活性炭吸附的因素:①PH:偏高偏低均影响吸附,海水PH较稳定,影响不大;②温度:温度与吸附率成正相关;③吸附时间:越长越失效,应定期活化或更新;④活性炭颗粒越小吸附越好,但粉尘状渗混于水,不能用,以颗粒状为好; ⑤骨骼做成的效果差。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神奇版

贝类增养殖学神奇版 海上过度:稚贝在室内经过10-15天的生长(壳长不超过1mm),然后移到海上继续培育,直到培育成壳高0.5-1cm的商品苗的过程称为海上过渡(一个来月时间)。 蚶豆培育:指将刚出库的人工培育稚贝或采捕到的壳长2~3mm大小的稚贝俗称蚶砂,经5—6个月养殖,壳如绿豆,规格为4000~10000粒/千克;或者经约1年养殖,壳长达到1~2cm的过程。也称中间培育。 3、本鳃:水生贝类用鳃呼吸,鳃是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的。 4、4、蛎苗抑制:就是根据牡蛎营固着生活并经常露空的生态特点,每天使蛎苗露空一定时间,使其处于最低生活限度的状态下,抑制其生长,锻炼牡蛎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培育为优质牡蛎,下海养殖后生长速度快,可缩短养殖周期。 单体牡蛎:当牡蛎幼虫出现眼点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使之成为单个游离无附着基的苗种,其易于放养和收获,由其养成的成体称为单体牡蛎,其壳形规则美观,商品价值高。 6、壳顶幼虫:直线铰合部开始向背部隆起,改变原来直线形态。后期幼体壳顶突出明显,足开始长出,成棒状,尚欠伸缩活动能力。鳃开始出现,但纤毛未摆动,面盘仍很发达。足丝腺、组神经节和眼点逐渐形成,但此时足丝腺不具备分泌足丝的机能。 8、生长限度:贝类随着生长,个体达到某些限度后就不再继续生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大小和体形,这一限度称为贝类的生长限度。 9、贝类的性成熟年龄:是指性腺初次发育成熟时的年龄。 10、阶段生长型:是指一年生贝类在某阶段内快速生长,其贝壳的生长基本上是在第一年内完成,以后贝壳几乎不再继续生长。 11、出柱率:贝类如扇贝的闭壳肌湿重(或干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衡量闭壳肌的肥瘦程度,称为出柱率。 12、赶堆:一个潮水退潮时,把苗埕四周的蛤苗往中央空地集中,称做“赶堆”。 13、生长线:贝类贝壳上的生长线是它生长周期的标志,称年轮。年轮可以作为鉴别年龄的根据。 14、贝类的露空时间:贝类这离开水后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15、扇贝的串耳吊养:又称耳吊法养殖。该法是在壳高3厘米左右扇贝的前耳钻2毫米的洞穴,利用直径0.7-0.8毫米尼龙线或3× 5单丝的聚乙烯线穿扇贝前耳,再系于主干绳上垂养。 16、贝类养殖学:研究贝类学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应用科学。 17、术前处理:植核前用一定的方法去除生殖细胞并调整贝的生理活性以便插核手术,从而达到提高成活率及珍珠质量的做法。 18、排贝:把完成术前处理的贝取回切断足丝,然后紧挨在排贝笼中,不容贝体有开壳的空间,把笼子放在水池中一段时间,使贝缺氧,在离水时能自动开口,便于开壳手术,减少开口损伤。 22、海上过度:把0.7~0.9mm 出池稚贝放于海区或虾池培育至壳长达0.5~1cm的商品苗规格的过程。 23、肥育:根据近江牡蛎软体部肥瘦的周年变化,在收获前的增肉期(9月至次年4月),将牡蛎移于饵料丰富的河口季节性养成场,促进软体部生长和生殖腺发育,从而获得较高的出肉率。 25、围口壳幼体:受精卵经过6天发育幼虫壳长300mm,宽为200mm,壳口程喇叭状向外扩张,壳口边缘加厚,此时的幼体成为围口壳幼体。 26、采苗板:也称饵料版是为为了增加面积有利于稚贝和硅藻的附着与培养,应选择无毒且透明或者白色的聚乙烯薄膜等材料做成波纹板成为采苗板。 27、珍珠:珍珠是由珠母贝或其他一些贝类外套膜的壳侧表皮细胞分泌的珍珠质、包裹着一个

虾蟹增养殖学试卷

1、中国对虾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渤海、黄海. 2、绝大多数对虾的寿命只有一年. 3、中国对虾在自然海区的产卵期是 4~6. 4、雌虾的个体一般比雄体大. 5、额角的有无可以作为蚤状幼体Ⅰ期和Ⅱ期的鉴别特征. 6、虾苗的计数方法有重量法和容量法. 7、人工育苗中的增温方式主要有锅炉增温和电加热增温. 8、亲虾暂养一般以 0.5℃的梯度升高. 9、中国对虾受精卵孵化时,水温低于 10 或高于 27 时不能发育,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盐度应控制在 15~35,高于或低于此范围孵化率都会降低. 10、蚤状幼体主要以单细胞藻为食,如硅藻等.糖虾幼体主要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如轮虫. 11、换水一般是从蚤状幼体阶段开始的,每日换水量为 1/3 左右,换水时温差不要超过±1℃. 12、虾病的种类很多,总归起来分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疾病. 1、对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 2、对虾的一生有两次洄游,即产卵(或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 3、在自然海区,中国对虾雌虾略呈青灰色. 4、人工育苗中,亲虾一般都暂养在略光的环境条件下. 5、雌虾的外生殖器官称为纳精囊. 6、对虾的无节幼体阶段分为六期,具有三对附肢. 7、糖虾幼体在水中呈倒立态. 8、对虾产卵池的水深应控制在 1 米左右, 孵化池的水温应调节在18 至 20℃, ,PH值 7.8~8.6 ,总氨氮在毫克/升 0.6 以下. 9、为防止重金属离子危害对虾幼体,应投放EDTA 钠盐(或 EDTA=钠盐) ,投放量掌握在浓度2×10 -6~10×10-6 . 10、育苗池的四角要抹成圆弧形,以避免有死角.育苗池一般为水泥建造. 11、漂白粉的消毒作用是因其含有效氯成份. 1、在自然海区,处天幼体发育阶段的对虾以小型浮游动植物为食,主要有硅藻或单细胞藻和轮虫及贝类幼虫等. 2、雄虾的生殖腺称为精巢,储精囊是贮存精子的地方,雌虾的生殖腺称为卵巢. 3、对虾的雄虾产接器为古钟状,在不同的种类,交接器的形状稍有不同. 4、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卵巢发育越快. 5、受精卵与非受精卵的区别是,前者有受精膜. 6、换水用的网箱一般用筛绢及箱架制成. 7、运输亲虾在尽量使用原海区的海水,长途运输在途中要充氧,运亲虾的海水透明度要大. 8、卵的质量好,孵化率高. 9、过路亲虾的暂养时间一般为 5~7天,有地需10天左右.亲虾转折暂养期的饵料要充足. 10、雌虾刚交尾后,纳精囊的纵形裂口中留有精荚附属物(或瓣状体) ,纳精囊变成乳白色. 11、仔虾出池应该是仔虾的P期以后,全长应在1.0 厘米以上. 12、越冬期间,亲虾的常见环境疾病有藻类附着病. 13、幼体培育期间,因重金属离子超标会引起棘毛萎缩病. 1、在自然海区,幼体常集中在河口附近,或在内湾中生活. 2、在自然海区,7~9 是中国对虾索饵育肥时期. 3、雌虾卵巢将产卵时外观为褐绿色. 4、尾棘的对数可以作为无节幼体的分辨依据.仔虾以日龄来表示发育期. 5、新建水泥池育苗前要经淡水浸泡,使池水 PH 值稳定在 8 左右长能使用. 6、一般来讲,亲虾个体越大怀卵量越多. 7、越冬亲虾池水质要求溶解氧含量为 5 毫克/升以上,PH 值为7.8~8.6 ,总氨氮含量不超过 0.6 毫克/升以下 ,盐度控制在15‰~35‰ . 9、一般 1000 立方米水体的育苗室可以选用每水时蒸发量为 1~2 吨的锅炉.罗茨鼓风机是当前普遍使用的供气设备. 10、受精卵在适应的条件下, 经过24小时可以孵化出无节幼体. 无节幼体经 3~4 天时间可以发育为蚤状幼体,蚤状幼体蚤状幼体经4~5 天可以发育为糖虾幼体,而糖虾经 3~4 天可以变态为仔虾.

DB32_T 1709-2011《海水贝类》

ICS 65.150B 51 备案号: DB DB32 32海水贝类 Sea shellfish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前言 江苏省具有丰富的海水贝类资源,海水贝类目前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结合本省实际,特制订本地方标准。 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通市卫生监督所、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江苏省卫生监督所、南通北渔人和水产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卫兵、陈立新、周群霞、蒋志群、唐金和、王咸钢、周利剑、张周建、许诚、顾明、周红珠。

海水贝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水贝类的要求和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文蛤Meretrix lnsori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俗称花蛤)等海产双壳贝类及螺类。 本标准不适用于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和织纹螺Nassarus。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2733鲜、冻动物性水产品标准 GB276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T5009.11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T5009.12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5009.17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T5009.123食品中铬的测定 GB/T5009.15食品中镉的测定 GB/T5009.190食品中指示性多氯联苯含量的测定 GB/T5009.212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GB/T5009.213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GB/T19164鱼粉 SC/T3016水产品抽样方法 3要求 3.1产地要求 贝类产地应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布的海水贝类养殖生产区划型要求中划分的第一、二类生产区域。 3.2感官指标 3.2.1外壳完整,呈固有形状、色泽,常态紧闭或微张开,受惊时闭合,活力正常。 3.2.2应活体销售或加工,具有固有滋气味,无异味。 3.2.3在室温下,斧足与触管伸缩灵活,肌肉组织紧密有弹性,呈固有色泽。

贝类增养殖学考试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栉孔扇贝的海上过度:稚贝在室内经过10-15天的生长(壳长不超过1mm), 然后移到海上继续培育,直到培育成壳高0.5-1cm的商品苗的过程称为海上过渡(一个来月时间)。 2、蚶豆培育:指将刚出库的人工培育稚贝或采捕到的壳长2~3mm大小的稚贝 俗称蚶砂,经5—6个月养殖,壳如绿豆,规格为4000~10000粒/千克;或者经约1年养殖,壳长达到1~2cm的过程。也称中间培育。 3、本鳃:水生贝类用鳃呼吸,鳃是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的,又被称为“本鳃”。 4、蛎苗抑制:就是根据牡蛎营固着生活并经常露空的生态特点,每天使蛎苗露空一定时间,使其处于最低生活限度的状态下,抑制其生长,锻炼牡蛎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培育为优质牡蛎,下海养殖后生长速度快,可缩短养殖周期。 5、单体牡蛎:自然海区的牡蛎是聚群在一起营固着生活的,所谓单体牡蛎,是指牡蛎不固着、单独的个体就能正常生活。 6、壳顶幼虫:直线铰合部开始向背部隆起,改变原来直线形态。后期幼体壳顶突出明显,足开始长出,成棒状,尚欠伸缩活动能力。鳃开始出现,但纤毛未摆动,面盘仍很发达。足丝腺、组神经节和眼点逐渐形成,但此时足丝腺不具备分泌足丝的机能。 7、生物学最小型:生物学最小型是指第一次性腺成熟时的最小个体大小。 8、生长限度:贝类随着生长,个体达到某些限度后就不再继续生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大小和体形,这一限度称为贝类的生长限度。 9、贝类的性成熟年龄:是指性腺初次发育成熟时的年龄。 10、阶段生长型:是指一年生贝类在某阶段内快速生长,其贝壳的生长基本上是在第一年内完成,以后贝壳几乎不再继续生长。 11、出柱率:贝类如扇贝的闭壳肌湿重(或干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衡量闭壳肌的肥瘦程度,称为出柱率。 12、赶堆:一个潮水退潮时,把苗埕四周的蛤苗往中央空地集中,称做“赶堆”。 13、生长线:贝类贝壳上的生长线是它生长周期的标志,称年轮。年轮可以作为鉴别年龄的根据。 14、贝类的露空时间:贝类这离开水后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15、扇贝的串耳吊养:又称耳吊法养殖。该法是在壳高3厘米左右扇贝的前耳钻2毫米的洞穴,利用直径0.7-0.8毫米尼龙线或3×5单丝的聚乙烯线穿扇贝前耳,再系于主干绳上垂养。 二、填空题 1、腹足类的运动器官是: 足 2、牡蛎养成阶段的直接养殖方法:投石养殖、桥石养殖、立桩养殖、插竹养殖、栅架垂式养殖 3、我国主要的扇贝养殖品种有哪些: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