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1)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1)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1)

专家座谈会文章编号:1005-2224(2002)08-0449-09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主持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儿科 袁 壮教授

应邀专家(以发言先后为序):

武汉市儿童医院 董宗祈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鲁继荣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儿科 袁 壮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盛锦云教授 广州市儿童医院 叶启慈教授 北京市儿童医院 胡仪吉教授北京市儿童医院 赵顺英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张灵恩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儿科 刘春峰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放射科 陈丽英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放射科 关立夫教授北京市儿童医院放射科 孙国强教授

讨论内容: M P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及其评价; M P肺炎的红霉素静滴及其序贯治疗; 红霉素治疗M P肺炎的添加治疗问题; 所谓 难治性 M P肺炎的原因及处理; M P肺炎的影像学改变与临床; M P肺炎并发脑炎的诊治。

袁 壮 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儿科):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肺炎病原学的变迁,肺炎支原体(M P)已成为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3年第3期对M P肺炎曾进行了专题讨论,对广大儿科医生诊断和治疗M P肺炎起到了指导作用。

近10年来,由于M P感染实验室检测手段的进步以及临床观察证明,其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占30%以上;在治疗中共同特点为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显著。当前,如何根据M P感染的血清学抗体检测、影像学所见、临床症状与体征,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其进行治疗,提高药物疗效,减轻其胃肠道的刺激作用,防治M P感染所致肺外并发症等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交流与商榷。为此,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部举办了此次专家座谈会。关于本次座谈的题目已事前发给各位了,现在请各位专家畅所欲言,把好的经验讲出来,以指导临床,提高我国小儿M P肺炎的诊治水平。

1 M P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及其评价

董宗祈 教授(武汉市儿童医院):已知M P感染后, M P可刺激B细胞产生IgM及I gG抗体,并可引起宿主细胞膜抗原结构的改变,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病理免疫反应。支原体具有膜抗原及胞浆抗原,膜抗原是由菌体的脂肪成分所构成,为糖脂类,胞浆抗原也含有脂类。M P的另一重要抗原是P1蛋白。冷凝集试验的冷凝集素属IgM型抗体,此为非特异性反应,也可见于肝病、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但其滴度一般不超过1 32。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有诊断价值,临床常采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目前国内外已有用EL ISA、基因探针、单克隆抗体及P CR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M P抗体及DNA的报道。基因探针提高了特异性和敏感性,但操作复杂,且因使用同位素而限制了它的使用和推广。PCR M P DN A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无交叉反应现象,整个操作可在8~10h内完成,达到了早期诊断的目的。

鲁继荣 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用于检测M P I gM的方法有血清补体结合试验(CFT),免疫荧光试验(I 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等。这些试验虽有省时、简便和经济的特点,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理想。采用 链捕获抗体,特异性地结合待测标本中的IgM,使ELISA的非特异性反应减少,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间接ELISA为高。M oule等用 链EL ISA检测M P I gM,在保证敏感性的基础上,其特异性及重复性有所提高。M P感染临床症状出现后1周左右,血清中IgM可被检出,10~30天达高峰,12~26周消失。近几年来,新近发展的颗粒凝集法(PA)以及采用M YCO 试剂盒检测M P特异性Ig M效果较为理想,因此,各实验室目前多采用这两种方法,其结果判定均为M P IgM>1 80为阳性。从以上对IgM动态变化检测结果来看,在M P 感染临床发病10天后检测IgM为最佳时机。IgG上升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因此IgG效价的上升对M P感染的快速诊断意义不大。

袁 壮 教授:人体感染M P后则产生特异性抗体,包括I gG、Ig M、IgA,临床常用的是M P I gM与M P IgG抗体的检测。它是诊断M P感染的可靠指标,并具有特异性、敏感性均强,操作简便等优点。

M P肺炎确诊依据是M P血清学抗体检测阳性结果。通常采用日本富士明胶颗粒凝集法测定M P I gM抗体,结

果判定1 40为临界值,滴度 1 80者为阳性。其滴度可为1 160、1 320、1 640、1 1280。临床观察发现抗体稀释倍数越高,患儿临床症状相对较重,持续高热或弛张热、肺部感染严重,X线胸片多有大片阴影或伴有肺外并发症以及支原体血症。

M P感染血清中M P IgM抗体出现较早,其阳性提示近期感染。而M P I gG则在M P IgM产生之后出现,故抗体出现较晚,效价在1个月左右达高峰,持续时间长,I gG 抗体阳性并不一定表示M P现症感染,但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医生应明了M P I gM抗体出现与消失时间,对疑诊M P感染者应选择抗体出现最佳窗口时间(病后7~10天)采血检测,可获较高的阳性结果。因M P IgM检测受感染时限限制,若疑为近期M P感染,在未取得血清学检测结果前,经验性选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M P感染患儿经治疗后有时咽部可带菌长达5个月之久。对于这类患儿需结合血清抗体检测证实是近期或远期感染,以明确是否给以相应治疗。实际上M P的人群感染率很高,国外统计高达10%。但大部分感染以鼻、咽炎、气管炎与支气管炎为主要表现,而M P肺炎患病率通常只占感染者3%~10%。

上海尹洪云等报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对疑诊M P肺炎患儿进行特异性抗体IgA检测,并同时采用明胶颗粒凝集法测定特异性M P IgM进行比较,结果提示M P IgA抗体出现较M P IgM稍晚,但持续时间长、特异性强,并与M P I gM抗体滴度高低以及呼吸道感染的关系密切(见: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年第7期第401页)。国外学者认为在M P I gA阳性基础上,M P Ig M进一步上升或下降可以提示有无M P再感染存在。因此,M P I gA的测定对于提高M P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以起到不容忽视的互补作用。并认为两者同时测定可提高M P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南京钟天鹰等采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技术检测痰、血标本可快速、敏感、准确地定量检测标本中MP DNA,可了解M P在患儿体内感染和复制情况,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也是判断抗生素疗效的有效方法,弥补了M P抗体高峰出现时间晚,且受患儿年龄小、免疫力低、病程短以及感染轻等因素影响,以及单凭血清学检测可能漏诊的问题。

应当注意的是,上述各种检测方法阳性结果只能作为诊断M P感染的依据。是否还需要继续治疗,必须结合临床所见,如为M P肺炎在治疗后体蚊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则不应根据M P Ig M抗体检测阳性而持续静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 M P肺炎的红霉素静滴及其序贯治疗

2 1 白天滴红霉素,晚上服用阿奇霉素还是罗红霉素或红霉素好,服多长时间?阿奇霉素每次服10mg/kg服3天停4天再服3天好,还是增大剂量(每次20mg/kg)服3天,哪种方法好?滴红霉素的疗程多长时间好?它的稀释度有何要求?

盛锦云 教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M P肺炎的轻、中型,一般口服大环内酯类的罗红霉素、红霉素以及氮环内酯的阿奇霉素均可。轻型者服用罗红霉素、红霉素,则需连续7~14天,用红霉素则每日3次,用罗红霉素则每日2次,用阿奇霉素则每日1次。但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胃肠道反应、症状减轻自以为可以停药、依从性差等)较少能坚持服药。若服用阿奇霉素10mg/kg连服3天就比较优越,副反应少,服药次数少,依从性好。服3天阿奇霉素相当于服10天红霉素或罗红霉素的效果。

对于中度以上的M P肺炎,抗感染治疗需4~6周,应用大环内酯类是较难耐受的,很难完成所需疗程。若用阿奇霉素服3天停4天再服的方法就明显具有优越性。阿奇霉素每日10mg/kg连服3天停4天再服,是以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为依据的,即根据用阿奇霉素第4天时的组织浓度与致病菌M IC90之间的关系确定的。M P的M IC90在阿奇霉素为0 02~0 40 g/L,即组织里有0 40 g/L,以上含量时对M P就有抑菌、杀菌的作用。阿奇霉素有其独特的药物动力学,它是多房室模型,与一般大环内酯类不同(药在细胞内浓度高于组织间隙和血清),由于它有两个氮基团(属弱碱基团),细胞内的溶酶体(属弱酸性)很容易结合外周血吞噬细胞中线粒体上的溶酶体与进入血液的阿奇霉素很快结合。有实验证实,服用阿奇霉素3~5天后第12天时白细胞及吞噬细胞内仍能测到一定浓度,10天后血清内仍有0 3~0 6 g/L,根据不同致病菌对阿奇霉素有不同的M I C90数值,阿奇霉素代谢到第4天后其浓度低于该菌的M I C90时,就在第4天前开始再服第二次药(如病情需要)。对M P肺炎来说,服用10mg/(kg d)用3天,在第10天即停药7天后阿奇霉素血清浓度已在0 3~0 6 g/L,而M P 对阿奇霉素的M I C90是0 02~0 40 g/L。因此在停药7天后应服第二次药,如对肺炎链球菌,则停4天就须服第2次,停7天就太长,达不到需要的浓度,效果会差。

如果有支原体血症,临床上有持续高热,或弛张热型,肺部有或还没有大片絮状阴影,血M P IgM阳性,疑有支原体血症时,应该静滴血清浓度高的大环内酯药 红霉素或白霉素,而不应该静滴不能维持血清高浓度而只能维持组织高浓度的新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通常用红霉素或白霉素3~5~7天,支原体血症控制,则可以进入序贯治疗,即改用口服新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静滴几天为宜,要结合病情,一般3~5天,个别要超过5天,但不要超过7天。体温下降,即可改为口服。什么时候开始口服,国外研究有对M P肺炎在开始静滴红霉素或白霉素或CAP(社区获得性肺炎)静滴第二代头孢,同时口服单剂阿奇霉素20mg/kg1次,可缩短住院时间,一般静滴3~ 5天即出院于门诊继续治疗的方案。但这在我国比较困

难,因家长对患儿患有肺炎出院不带抗生素是难以接受的,他们自己会去药房买各种抗生素服用。国内的序贯治疗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静滴红霉素或白霉素同时口服阿奇霉素10mg/(kg d),连续3天,这样比较有超前意识,一方面红霉素或白霉素治疗支原体血症,同时又有新大环内酯药到达炎症组织并到3天后已达所需的药浓度起很强的消炎作用。另一种是静滴红霉素停止时,改用口服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这种疗法时会有2天时间炎症部位的药物浓度可能不太理想。红霉素的代谢需要细胞色素P450的参与,有过肝脏疾患、肝损伤者必须谨慎。阿奇霉素的代谢不需P450酶的参与,因此,应用时就无此之忧。苏州儿童医院在1997年对中度M P肺炎患儿需用2~4周阿奇霉素治疗者,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用阿奇霉素10mg/(kg d),连续3天,停7天再服3天为一疗程,用2~3疗程者]肝肾功能对比,未见转氨酶等指标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在肝无原发疾患的患儿,静滴红霉素同时加服阿奇霉素或静滴结束改服阿奇霉素皆是可取的。

对于M P肺炎的阿奇霉素治疗: 有30mg/kg一剂治疗法; 有第1天10mg,第2、3、4、5天每日5mg的5日疗法; 有30mg总量分3天用即10mg/(kg d)连服3天的疗法。对我国来说一剂药就能治肺炎,可能有信任问题,不容易被接受。 与 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异, 依从性可能更好些。至于20mg/(kg d)连续3天与10mg/(kg d)连续3天相比,从以最小用量、最少或无副作用的治疗用药原理,对M P肺炎来说10mg/(kg d)已足够,不需要加大到20mg/(kg d)。

叶启慈 教授(广州市儿童医院):近年,M P肺炎治疗仍以红霉素为首选,大多以白天滴红霉素20~30mg/kg,晚上口服罗红霉素或红霉素较合适。一般静滴红霉素的疗程1~2周,然后根据体温,有无并发症,以及咳嗽症状改善情况而决定停滴,并采用序贯治疗,全疗程应3~4周。

由于红霉素静滴与口服的副作用,故不断有经化学改造的大环内酯类衍生物问世,如红霉素酯化产生无味红霉素,乙酰琥珀酸酯红霉素,丙酸交沙霉素;乙酰化产生的麦迪霉素,螺旋霉素;内酯环侧链改造形成的甲基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临床上常以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治疗M P肺炎,疗效较好。阿奇霉素耐酸,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口服3天可使组织中维持有效浓度达10天,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组织浓度高,为同期血药浓度的10~100倍,炎症部位的浓度较非炎症部位浓度高6倍,但有学者提出支原体血症必须静滴红霉素。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张兵在静滴红霉素和口服阿奇霉素治疗M P肺炎的疗效观察显示,前者的近期疗效优于后者。阿奇霉素每次口服10mg/kg,每日1次,服3天停4天,再服3天,较增大剂量(每次20mg/kg)服3天为好,因为M P肺炎特点之一是病程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故应根据病情变化决定治疗时间的长短。

2 2 红霉素使用中稀释度的要求

盛锦云 教授:按药物使用及药典要求在每1mL静滴溶液中含1mg红霉素亦即250mL静滴溶液内允许加入250mg红霉素。对于婴幼儿、小年龄组还可以做到。年龄偏大或成人要做到1mL内含1mg就比较困难,如按要求做液体量就会太多,当然有时候静滴局部情况良好,血管比较粗,肯定没有渗漏则1mL内含1 5mg也曾用过。当前最好还是遵守1mL内含1mg的规定为妥,因为一旦由于其他原因的渗漏或局部发生静脉炎,会归咎于不遵守用药规定,会引起纠纷,这是应予避免的。

叶启慈 教授:静滴的乳糖酸红霉素局部刺激性强,不宜做肌肉注射;在偏酸的溶液中活力很快消失,注射液的pH值宜维持在5 5以上;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然后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滴注,浓度不超过0 1%(1mg/ 1mL);滴注速度宜缓慢,否则易引起疼痛及静脉炎。

2 3 静滴红霉素大于多少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盛锦云 教授:上面已谈到红霉素的代谢需要细胞色素P450酶参与,其胃肠动力样作用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出现腹部不适及其他反应,故很少有人能坚持几周的红霉素静滴而无反应。从治疗方案适应证考虑,也是有支原体血症时才是静滴红霉素的指征。在支原体血症解决后就不应再静滴红霉素而改用序贯治疗,服用组织浓度高的新大环内酯类。静滴红霉素的其它各种指标与新大环内酯相比不具优越性,并且在静滴1周以上时应复查肝功能,以防肝损害。

叶启慈 教授:静滴红霉素大于2周可能会出现较明显的毒副作用,如腹痛、发热、皮疹、瘙痒、黄疸、转氨酶一过性升高,亦可引起药疹与药物热,严重病例可致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在静滴红霉素时疗程不应过长。

袁 壮 教授:在治疗M P肺炎时静滴红霉素要做到 三不 ,即: 静滴药物浓度不应>1mg/1mL,以防因红霉素浓度过高刺激血管壁发生疼痛与静脉炎; 滴入速度不要太快,以防止恶心、胃不适、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出现; 疗程不要太长,以防肝脏损伤。一般M P肺炎高热者可静滴红霉素3~5天;中重度者一般7~10天,严重感染者不超过2~3周。

下面介绍1例因静滴红霉素所致肝损伤抢救成功的病例:11岁男孩,2个月内反复发热、咽痛伴咳,在某院诊断M P感染,静滴红霉素2周,好转并停药。10天后又发热、咳嗽,静滴红霉素每日0 75g用3周,阿奇霉素0 6g静滴9天。入我院前2周,皮肤黄染、发热,抗感染治疗无好转;6天前腹胀、黄染加重,注射部位瘀斑,鼻衄,近2天意识障碍,出现昏迷收入我院传染科。肝功能检测各项指标明显异常、胆红素升高。肝炎病毒标志(-),M P I gM1 80阳性。诊断:药物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收入P ICU。入院后停用红霉素,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行血浆置换2次,胆红素下降、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住院44天痊愈出院。本例已除外肝炎,考虑是使用红霉素及阿奇霉素剂量偏大、

时间较长造成严重肝功能损害。

2 4 M P肺炎后肺大片阴影6~8周吸收不好,M P Ig M一直阳性(1 160~1 320),仍发热,已用红霉素4周,此情况下如何处理?

盛锦云 教授: M P IgM在早期即阳性,它的消失转为IgG,每个患儿不全相同,一般在2~3个月,如正规治疗6~8周M P Ig M仍阳性是正常的,阳性不转阴不是决定是否还需治疗的指标。 用红霉素治疗4周仍发热,须检查有无混合感染。支原体可以是单独成为CAP的致病原,但也往往可有混合感染。M P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与分类往往是在正常范围,上述病例可以查查白细胞数及有无病毒等混合感染,还要与结核相鉴别,然后再作处理。

重症M P肺炎的治疗不应该一直用红霉素4周,因为其到达组织肺泡上皮、炎症部位不多,应该及时改用组织浓度高的新大环内酯类,疗效比红霉素好。

有专家总结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杀菌)抑菌的作用基础及优点有三: 在炎症组织中浓度(time lev el)>M IC90的时间长; 在炎症时,机体的趋化作用和调理作用,使白细胞及吞噬细胞趋向炎症部位,使炎症组织部位浓度高; 由于其特殊的药代动力学呈多房室模型,在细胞内和组织内的浓度高。细胞内浓度高,释放到组织间隙再到血清。这种较优化的体内分布使其有了较独特的治疗效果,而不像红霉素血清浓度高但半衰期又短。新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问世及应用研究,也改变了以往的很多概念,如评价药效不应只注意血清浓度而是要注意组织血清浓度之比等。这些进展提示临床上对于中、重度M P肺炎用大环内酯类药疗效不理想时应该及时改用新大环内酯类药;对于血清浓度高也难于进入的器官、脏器,如前列腺、副鼻窦、中耳等有炎症时似亦应首选新大环内酯类,这要比选用其它包括其它大环内酯类的疗效要好。

叶启慈 教授:M P肺炎治疗2~3周后又出现呼吸道症状,检测M P IgM较前次稀释度增高,应怀疑M P肺炎仍未控制。M P IgM在感染后1周出现,3~6周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因此应继续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如果考虑红霉素耐药可改用阿奇霉素。M P肺炎后肺大片阴影6~8周吸收不好,M P I gM一直阳性(1 160~1 320)仍发热,已用红霉素滴入4周,此种情况下也应改用阿奇霉素治疗。目前我院在住院的M P肺炎患儿使用静滴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10mg/kg,每日1次,药物浓度为1~2mg/mL,连续3~5天,停药4~7天,然后序贯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2 5 红霉素耐药问题

盛锦云 教授:大环内酯类药物易发生耐药是众所关注的问题。但实验室药敏结果与临床是否真的耐药,不完全一致,二者的相符率大概在70%左右,因为机体不是试管,机体还有免疫功能。免疫功能低者给什么抗生素也会疗效差或无效。研究发现: pH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影响很大,pH低时效果就不好,实验室条件下会影响M IC值。在临床上如有酸中毒,不先纠正,则也会表现为疗效不佳。 CO2的浓度会影响其结果。 在实验室培养基中加入50%的人血清后,细菌的M IC值可明显下降,尤其是阿奇霉素下降更明显,在实验室可使耐药变得敏感,这是一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人体血清的浓度比实验室做实验时的条件要高,实验室药敏报告中度敏感或不敏感,在机体内血清浓度的条件下,完全可以是很敏感。 血清的M IC不能完全符合细胞内和组织内的M IC。 实验室的M IC不完全符合体内的M IC,机体有免疫、调理、吞噬等机能参与,实验室不敏感,临床不一定耐药。因此对实验室药敏报告要分析而且要结合临床,临床上有效与否是很重要的。应明确的是临床治疗的是患儿,不是 治疗化验单 。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PRSP(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和DRSP(多重耐药菌)耐药与型别有关,肺炎链球菌至今已有90个型别,成人与儿童的型别不同,引起化脑的与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型别不同。其中23F,6F耐药性强,其它则耐药性差。红霉素耐药,特别是红霉素存在与阿奇霉素交叉耐药问题,但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又不完全相同,特别是组织内M IC90很难测定,至今世界上尚无此方面的资料。因此临床是否有效是重要的指标。温州育英儿童医院张氏治疗副鼻窦炎200余例,实验室的细菌报告对红霉素耐药,但临床用阿奇霉素却是全部有效。因此这个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赵顺英 副主任医师(北京儿童医院):我先声明一点,就这次座谈会的问题,事前和胡仪吉教授商量过,胡教授让我发言,并代表他。那我就不推辞了,讲得不妥的地方请胡教授纠正。

M 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其中红霉素疗效肯定。由于红霉素制剂价格低廉,故使用广泛。但许多地区和医院报告有耐药菌株产生。由于M P的培养分离困难,有关耐药的研究国内较少。儿科尤其缺乏耐药资料。我院微生物免疫室研究肺炎链球菌菌株对红霉素的耐药性高达60%~70%。我们临床体会红霉素对我院M P肺炎的疗效似乎有下降趋势,可能与临床普遍使用红霉素有关。文献报道红霉素的耐药机制是由23Sr RNA基因点突变造成。对于红霉素耐药菌株,阿奇霉素可能有效。但研究报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易产生交叉耐药,故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对支原体的敏感性也应密切予以检测。

2 6 关于用不用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浆的问题

盛锦云 教授:M P肺炎一般没有应用皮质激素的指征,除非明显存在的变态反应性疾患并威胁到生命。在明确有体液免疫缺陷者,患M P肺炎往往很重,且往往是混合感染,或者不是CA P而是院内获得性肺炎(HAP)。这类患儿可能需要调理素或其它有免疫功能的成分,作为补充疗法则可考虑应用丙种球蛋白。但应注意,一般M P肺炎不需要输丙种球蛋白。

叶启慈 教授:M P肺炎发病机制除了由于M P经血行播散直接侵犯组织致病外,还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即M P抗原与机体某些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

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多系统的免疫损害。所以对急性期病情较重者,严重肺外并发症者或肺部病变迁延出现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等,可用皮质激素治疗,一般疗程3~5天。M P肺炎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是否感染后导致机体的超敏反应尚待研究,故认为M P肺炎通常不使用丙种球蛋白和血浆这类血制品。

袁 壮 教授:关于输血(包括输血浆)问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年组织了专题连续讲座,其中第5期(第5讲)专门讲述了血浆的临床应用问题,介绍了当前临床输血(包括输血浆)的许多新理论,值得一读。

3 红霉素治疗M P肺炎的添加治疗问题

赵顺英 副主任医师:由于红霉素在酸性条件下易呈解离状态,不易吸收,并且排泄加快,使药效降低,以及对胃肠的刺激,人们在使用红霉素时通常添加一些药物以提高疗效和缓解副作用。如口服红霉素时,同服碳酸氢钠,可减少胃酸对红霉素的破坏,提高吸收率,减少排泄,增加药效。为了减少红霉素对胃肠的刺激,增加对红霉素的依从性,有报道在使用红霉素同时添加八面蒙脱石制剂(思密达)、维生素B6、维生素K1等。其中,思密达是粘膜保护剂,可能保护胃肠粘膜免受红霉素的刺激;维生素B6对妊娠及维生素B6缺乏的呕吐有止吐作用,对红霉素引起的呕吐是否有止吐作用尚待观察;维生素K1具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可能抑制红霉素引起的胃肠不适。但上述为了减少红霉素对胃肠刺激而进行的添加治疗,大多数只限于临床观察,尚无药理方面的研究,并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观察。另外,儿童对红霉素的胃肠道反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一般情况下儿童的反应程度较成人低,而且随着应用的继续,对红霉素的耐受性会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如果患儿能耐受红霉素引起的胃肠不适,无须常规添加。

红霉素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胃排空的快慢直接影响药物显效时间、血浓度高低和作用强度,因饭后服用,胃排空延迟,血浓度下降,影响疗效,故应饭前服用。

袁 壮 教授:红霉素在pH8 5以下随pH值增加而抗菌活性增强,但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破坏。通常使用的5%或10%葡萄糖注射液pH为3 2~5 5。因此,为增强红霉素药效,有报告先向葡萄糖液中加碱性液5%碳酸氢钠0 5~1 0mL,然后加入红霉素,可提高红霉素疗效。为减轻红霉素所致胃肠动力样作用,有报告在红霉素滴液中加入维生素K34~8mg,有减轻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和镇痛作用。也有加入654 2而减轻胃肠道反应的报道。

张灵恩 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口服或静滴红霉素后部分患儿可有消化道反应,可能由于药物刺激胃肠道所致,其程度与剂量有关;尚可引起药物热;静脉用药可引起局部疼痛和血栓性静脉炎;红霉素酯化物尚可致肝毒性,但停药后可获恢复。严重不良反应少见。为了减少红霉素应用中的消化道副反应,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有临床医生或医院在用红霉素治疗M P肺炎中给予了添加治疗,据了解到的添加治疗包括有思密达、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K、碳酸氢钠以及西咪替丁等。但尚存在下述问题。

选择的添加药物无确切药理学依据。上述添加治疗已有报道见诸于杂志,其结果显示用添加治疗组不良反应均低于不用添加治疗组。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临床应用的设计都不是十分规范的。由于报道的添加药物种类多且均称有效,究竟选哪一种最合适?从众多的报道中还没有十分有力的证据或足够的实验室研究资料能阐明其作用机制并证明临床值得采用。

配伍禁忌问题。见诸报道的添加药物,给药途径有口服,亦有静脉,虽所用药物部分可与红霉素配伍,但仍有与红霉素配伍禁忌者。如红霉素与碳酸氢钠配伍后效价降低,有混浊或沉淀、变色;红霉素与维生素C浓溶液配伍后亦可出现混浊或沉淀,均需分瓶静滴并考虑间隔时间。此外,所用添加药物与其它合用药的互相作用亦需加以注意,如红霉素添加西咪替丁与茶碱,或红霉素与咖啡因、氨茶碱、华法令、地西泮、苯妥英钠等合用时可使上述添加药物浓度增高,应用中需监测血药浓度。

添加药物的不良作用。所选择的某些添加药物本身亦有一定的不良作用,如维生素K静注可引起面颊潮红、出汗、胸闷,维生素C剂量过大亦可有恶心、呕吐、肠蠕动亢进等副作用,西咪替丁偶可引起头晕、头痛、皮疹、腹泻、肌痛等。碳酸氢钠口服易产生CO2引起继发性胃酸过多,用量不当可致碱中毒和水肿。

鉴于以上原因,把M P肺炎药物治疗与添加治疗放在一起考虑,我有以下体会: 大部分患儿对口服红霉素均能耐受,亦有部分患儿口服后胃肠道反应较大而不能完成疗程。而静脉应用红霉素不能耐受的患儿,首先是药物滴注过程中局部疼痛,适当减少剂量,增加稀释液量、减慢滴速,一部分患儿可以坚持用药。对采用这些方法仍不能耐受者或胃肠道反应明显者,则应停用而选择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 M P肺炎患儿并非全都需要静脉用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由于化学结构的改变,对酸的稳定性增加、口服后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组织穿透性也明显改善,且有抗生素后效应,由于服用剂量及次数减少,不良反应率亦减低。如阿奇霉素口服吸收率为37%,胃肠道不良反应率9 6%;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口服吸收较红霉素完全,生物利用度为55%和72%~85%,其胃肠道不良反应率为10 6%和3 7%。对小儿M P肺炎,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同样具有良好的疗效。 对确因病情需要而用红霉素静滴的患儿,亦不必每例都加用添加治疗。对能耐受红霉素静脉给药者,并不需要加用添加治疗,确实不能耐受者可给予对症处理或根据经验用药去选择安全的添加药物,亦可改用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口服。 在临床诊治中对小儿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包括支原体肺炎,应根据可能的病原选

择合适的抗生素,在考虑用药途径时,能口服给药者尽量不要注射给药,尤其不应轻易开通静脉给药通道。对重症肺炎,需要静脉给药者亦应在病情好转后及时行序贯治疗,改为口服药物。

4 所谓 难治性 MP肺炎的原因及处理

赵顺英 副主任医师:所谓难治性M P肺炎,目前无统一的标准,根据我们的经验及国外文献,将难治性M P肺炎理解为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反应不佳的M P肺炎,包括三方面: 病情较重,有肺外并发症,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能控制病情;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3~4周,体温正常,仍有咳嗽,肺部阴影持续存在; 对红霉素耐药。

国外儿科文献报道了3例引起肺脓肿的重症M P肺炎病例,其中1例行肺叶切除。成人文献报道了合并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DIC等的重症M P肺炎。国外儿科文献也有报道M P引起闭塞性支气管炎,致肺不张而长期不愈病例。我院收治的重症M P肺炎病例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大叶肺实变合并中至大量胸腔积液,或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另外,我们对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3 ~4周,体温正常,仍有咳嗽,肺部阴影持续存在超过6周的病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肺不张部位的支气管闭塞,支气管粘膜活检病理检查提示纤毛上皮细胞脱落、粘液腺增多,平滑肌增生,管壁增厚,考虑M P肺炎合并闭塞性支气管炎。

目前认为M P肺炎是由于病原体本身及其激发的免疫反应所致。我们发现一些M P肺炎患儿痰液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文献报道M P肺炎患者血清和支气管 肺泡灌洗液中炎性介质增多,提示M P肺炎可出现类似细菌的炎症反应,这样的免疫炎症反应是引起肺脓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重症表现的基础。

由于M P通过P1蛋白等特殊结构,粘附于人体气道上皮细胞膜的受体上,释放毒性代谢产物,造成上皮细胞损伤。部分患儿由于上皮细胞破坏,在修复过程中产生肉芽组织以及M P引起的慢性炎症造成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增生等导致闭塞性支气管炎或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使局部肺不张和肺浸润迁延不愈,肺部阴影持续存在。

鉴于重症M P肺炎存在免疫炎症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具有抗炎症反应的作用,我们认为对于重症M P肺炎,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于闭塞性支气管炎,由于目前认为是由于免疫反应所致,主张早期应用激素治疗。我们已对合并闭塞性支气管炎的M P肺炎患儿,试用泼尼松治疗,疗效在观察中。

治疗重症M P肺炎时,可考虑联合应用抗生素。M P 对影响DNA、RNA或蛋白质合成或细胞膜完整的抗生素均敏感;由于利福平的作用机制以及常规剂量短期使用副作用少,对于重症M P肺炎除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外,可加用利福平治疗。

总之,对于难治性M P肺炎患儿,若病情重,可在炎症反应的极期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外,亦可并用利福平;若非红霉素耐药,同时适当延长红霉素疗程,根据症状和病变范围,将疗程延长至4~6周,在延长过程中可适当减少剂量。

刘春峰 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儿科):难治性M P肺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诊断治疗延误:由于对M P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还缺乏认识,在给予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一定时间后,疗效不佳,不能及时调整诊断思路;此外,近年M P肺炎有小龄化的趋势,婴幼儿病例逐年增多,而婴幼儿临床及胸部X线表现又不典型,早期诊断不易;因实验室条件所限,或检验时间过早,由于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太低或实验质量控制不好可出现假阴性(如目前使用最多的血清学检测特异性IgM抗体),使诊断困难,而又不能及时调整经验性治疗。我们在门诊或病房治疗的许多M P肺炎患儿来院时多已病程1周以上,有时给治疗带来困难。

(2)M P肺炎的一些新的临床特点: 病情重进展迅速:与过去认为的M P肺炎一般较轻不同,目前临床常可见到某些M P肺炎进展迅速,短时间内肺部大面积受累,严重影响通换气功能,甚至发生呼吸衰竭或A RDS,需要机械通气,我们曾收治2例这样的患儿,胸片可见双侧肺广泛浸润影,迅速发生呼吸衰竭,尽管及时行机械通气及给予红霉素等治疗,仍未能挽救其生命。除了院外未能及时诊治的因素外,本身进展快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合并肺内或肺外并发症的病例增多:以前认为很少有类似其它病原肺炎的并发症,如胸腔积液甚至大量积液、包裹性积液、胸膜肥厚、肺脓肿、气胸,某些发生坏死性肺炎及闭塞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等;肺外并发症增多,常累及包括神经、循环、消化、血液及泌尿等在内的多系统,这些都是造成病情迁延或难治的重要因素。 临床及动物实验表明M P肺炎可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引起哮喘或毛细支气管炎样的临床表现,单用抗生素效果不佳或常常反复。

(3)M P肺炎合并其它病原体感染:常合并的病毒感染有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肺炎链球菌等,单用大环内酯类效果不佳,必须联合用药。

(4)抗生素使用不当:大环内酯类是首选药物,但在用药的剂量、用药间隔、途径及疗程等方面,不同的病例需不同对待,否则达不到应有的疗效。比如由于顾忌到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常常药量偏小、次数偏少;有个别病例,由于疗程不够,导致复发。此外,由于大环内酯类的广泛使用,耐药性的产生,也可能是某些病例疗效不好的原因。

(5)M P肺炎的致病机制: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除M P 对组织器官的直接损害外,免疫反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机制之一,这也解释了某些病例尽管及时使用了敏感抗生素,但临床病情仍迁延不愈,所以免疫治疗值得探讨。

叶启慈 教授:机体M P感染后,针对M P的菌体蛋白及脂多糖产生抗体,首先产生Ig M抗体,随后出现IgG抗体,虽然血清中存在抗体,但对机体并无完全保护的免疫作用,因为支原体可通过表面抗原的变异而逃避机体的免疫防御,避免巨噬细胞的吞噬,然后引起重复感染,临床上往往较难彻底治愈;免疫功能正常的患儿感染支原体后产生IgM、IgG、IgA等抗体,血清学检测有助于M P肺炎的病原学诊断,但免疫缺陷患儿,因不能生成足够的抗体,血清抗体检测常阴性,就易造成漏诊,或导致临床治疗的困难。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儿以肺外表现就诊,其肺部的原发疾病可能被忽视,造成治疗的困难。

对于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的患儿,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应考虑是否为M P肺炎,而采用多种方法检测病原体和抗体,以明确诊断。

5 M P肺炎的影像学改变与临床

陈丽英 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放射科):M P 肺炎的组织病理学特点:M P感染主要限于气管到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上皮细胞。一种异性蛋白使M P粘附在呼吸道上皮,使纤毛功能障碍。气管壁及细支气管壁水肿、溃疡形成。气道由单核细胞浸润,支气管周围的浸润,可扩展到血管及淋巴管周围的间质。肺泡上皮剥脱也可发生。根据病理改变肺部浸润既累及间质也累及到肺泡腔,因此说明M P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是多样性的,常与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相似。通常认为小儿M P肺炎X线表现与临床症状不符,症状较轻,而X线表现较重是本病的特点,也是与细菌性肺炎所不同之处。一般一个或两个肺叶受累较肺内弥漫性病变为常见,小儿M P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可概括为: 局部网状结节影; 局部实变,密实或磨玻璃样改变; 弥漫性间质改变; 肺门周围的模糊阴影; 肺门淋巴结肿大,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7%~22%; 胸腔积液; 肺不张或肺内气体潴留。

最常见的表现为一个肺叶内的网状结节影,在组织病理学上相当于支气管周围炎,有的结节不太明显,类似小的局灶性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有的开始时为网状结节影,不经及时治疗可进展到别的类型,但一般不发展到整个大叶均匀性受累的。小结节影相当于T anaka所报道的在CT上的小叶性或腺泡炎。

但有的作者如Janower(1980年)认为最常见的表现是一个肺段内的实变,一般都认为浸润多发生于下肺野呈节段性或大叶性实变,但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异性很大,从很少见至57%。但大叶或节段实变在病变的边缘有网状结节影。有的胸片上显示出一过性实变影经过治疗很快消散,遗留下网状结节影。一般来说,有实变影者其临床症状比只有支气管周围或局部网状结节性改变者重。

根据Guckel(1989年)报道的23例儿童M P肺炎,年龄6~15岁,其X线表现分3型: 型为支气管及血管周围间质浸润,此型往往累及双肺的多个肺叶,与病毒性肺炎的鉴别几乎是不可能的。 型为片状非均匀性实变,一般累及肺的中下野,是间质与肺泡的实变。 型为均匀的、腺泡实变的磨玻璃样阴影,多单侧受累。 型与 型须与细菌性肺炎相鉴别。在他们报道的23例中2/3病例是单侧受累,且多在右侧,下肺野总是受累的,仅有1/5病例病变位于上野。但Janow er等报道上叶受累者占44%。

胸腔积液常为少量积液,侧卧水平投照有利于显示少量液体。文献报道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5%~20%。往往仅是暂时性的,但也有肺内病变已吸收了,积液仍可持续一段时间。

虽然M P肺炎有上述X线表现,但普通X线胸片所见必定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献报道有5%肺内未见异常。如果采用高分辨率CT(HRCT)则能发现更多病变,如肺内气体潴留,间质改变,腺泡炎症等,肺门淋巴结肿大、少量胸腔积液的发现也将增多,反映病理及肺的功能性改变也将更确切。

关立夫 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放射科):胸部X线正侧位摄片目前仍是小儿M P肺炎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快捷、实用。诊断符合率可达70%~80%,并可观察疗效,修正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小儿M P肺炎的X线表现,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间质浸润型:肺纹理粗厚、增多、模糊或呈网点状阴影,局部肺透亮度减低,肺门影增浓。病变分布多限于一叶、一侧肺叶。下肺野多见,约占75%。少数为弥漫性分布(<25%)。胸膜改变轻微,仅有胸膜反应,约占7%~ 31%,多数占20%左右。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以咳嗽为主,发热时间短。多数在门诊治疗,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多数为红霉素)治疗后病变在2周内吸收,表现为肺纹理自外向内逐渐清晰,网点状阴影消失。

节段或大叶型:病变按节段或大叶分布的实质浸润,占32%~76%。其中70%为单侧病变,少数为双侧病变。常伴有肺门增大、胸膜反应或胸腔少量积液,大量积液少见。病变密度较高或不均匀,多为不完全节段或大叶实变。其中病变范围较大、密度较高、胸腔积液较多者临床症状较重,发热时间长,大多数需住院治疗。经红霉素类药物治疗后胸腔积液可迅速吸收,但肺实变需2~3周后甚至2~3个月才完全吸收。吸收期常出现局部肺不张(多为肺段或亚段性肺不张)。肺门增大多于1个月内吸收与肺结核有别。

小斑片或扇形浸润型:约占20%~37%。通常为典型的M P肺炎表现。病变自肺门向外呈扇形或放射状延伸,但很少达到胸膜下,局部纹理粗厚、增多呈网点状,同时可见大小不等薄片状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为实质与间质混合性病变。肺门可增大或有浸润病变。临床症状轻到中度。经红霉素治疗后病变于2~3周后大部或全部吸收,不留痕迹。少数病例出现条状肺不张,延续4周后吸收消失。

小儿M P肺炎的CT表现:多数患儿无须CT检查,胸部X线平片即可明确提示本病诊断;但部分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胸部平片显示类似肺结核、细菌性大叶肺炎、病毒性肺炎时,可行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M P肺炎与原发综合征有时十分相似,但M P肺炎肺实质浸润密度多不均匀,含气肺泡与实质浸润并存,CT 值较低(容积效应),多低于40Hu,无钙化灶、边缘模糊,沿叶间裂一侧可锐利。淋巴结肿大只限于肺门附近;腔静脉后、隆突下、主动脉弓旁淋巴结一般不增大。淋巴结无融合,直径小于1cm。对气管、支气管无压迫、无移位变形。治疗后淋巴结肿大迅速减小、吸收。合并胸膜炎时少见胸膜粘连和包裹性积液。CT扫描多呈镰刀形或新月形积液。原发综合征肺内病变密度较高,CT值可高达80Hu以上,有时可见钙化灶;边缘较锐利或不规则可呈结节状,不受叶间裂限制;有时可见空洞形成及支气管播散灶,呈边缘清晰的点状病灶影,单侧或双侧受累;淋巴结肿大可见于肺门、腔静脉后、气管分叉部、主动脉弓旁,直径多大于1cm,并可融合,压迫气管、支气管,使之变形、移位及管腔狭窄;抗炎治疗无效;长期随访可出现钙化;累及胸膜时可致胸膜增厚、粘连,积液可多可少,多者可充满整个胸腔;肋骨可有骨膜反应,胸廓变形;随访时可见胸膜钙化。

浸润型肺结核多见于年长儿,与M P肺炎在胸部X线平片上难以鉴别。CT显示浸润型肺结核密度不均匀,CT 值可大于80Hu,有时可见结节样肿块、空洞形成,钙化灶及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和钙化。如肺内有播散灶时,每个播散灶呈边缘锐利的、多发点状影而不是网状影,这些征象均有别于M P肺炎。如鉴别仍有困难,可于1~2周内复查,浸润型肺结核病变无明显变化,而M P肺炎可增多或减少,红霉素治疗有效。

M P肺炎与细菌性大叶性肺炎或节段性肺炎的鉴别: CT显示后者密度均匀,无明显间质改变,病变边缘较锐利;肺门及纵隔淋巴结不大,青霉素治疗有效,可迅速好转吸收。而MP肺炎青霉素治疗无效,病变可增多或延迟吸收。

病毒性肺炎可呈网点状间质改变与M P肺炎可相似,但前者间质浸润多为双侧弥漫性病变,肺透亮度增加,患儿年龄较小,多见于婴幼儿;而M P肺炎间质浸润多为单侧,甚至节段性分布,病变局限,肺透亮度减低,在CT上呈磨玻璃状改变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M P肺炎与肺结核、细菌性大叶或节段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胸部X线平片大部分能提示M P诊断,部分病例CT可作为进一步鉴别诊断。如能结合临床、化验(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支原体抗体检查,M P肺炎大多数均能确诊。

孙国强 教授(北京市儿童医院放射科):近年来M P 肺炎一直保持较高的发病率。由于肺部体征少,影像学检查成为重要的诊断方法。本病兼有肺间质和实质炎症,少数仅表现为一种病变。间质炎症为本病的基本病变。表现为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炎症所致的纹理粗厚、增多、模糊,甚至可形成轨道征和袖口征,毛糙之条状影呈放射状由肺门向外伸展。终末细支气管以下肺间质炎形成细网条状影。我院收集的97例中70%有明显间质炎症,常累及1~ 3个肺野,部分病例伴小泡性气肿。第二种表现为肺泡炎变,可呈斑片、节段至大叶性实变,多数为中等或高密度,仅1/5病例表现为淡薄的低密度。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大小不一、多种密度、多种形态的病灶可混合出现。单侧较双侧多见,约9 1。中下肺野较上肺野的发生率高约3倍,右侧比左侧发生率高约2倍。第三种表现为前两种之混合型,多数为网织条索影与片絮状病灶的混杂图像,这种多形性病灶常局限于一个肺段或肺叶。

M P肺炎累及肺门多见。约2/3病例表现为单或双侧肺门阴影增重、致密、增宽,结构不清,边缘模糊,周围浸润或淋巴结肿大,以单侧多见。肺门改变对本病病原学诊断有重要意义。

约30%的M P肺炎合并胸膜反应,使肋胸膜或叶间胸膜轻度增厚。其中9%左右有少至中等量积液,并可成为首先出现的异常征象。

M P肺炎X线表现呈多样化,缺乏特征性,有时须与肺结核、细菌性或病毒性肺炎相鉴别。以下几点常可提示M P肺炎之可能: 3岁以上小儿患支气管间质肺炎,伴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病变广泛而肺气肿不重,透光度甚至稍低,不同于其它肺炎。 肺门周围局限性间质炎,尤其伴淋巴结肿大者需与结核鉴别。M P肺炎很少累及肺外带,更少出现小结节影;肺门淋巴结短期缩小,不同于结核而有助于鉴别。 大片淡薄阴影,须与过敏性肺炎鉴别,但M P肺炎游走迁徙现象不多见,血中嗜酸细胞增高者不多见。

M P肺炎在初诊治疗后病变密度减低,范围缩小,逐渐吸收,需时最短7天,最长90天,多数为2~3周内。间质病变和支气管周围炎之X线征象可持续较久,据20余例随访,最长的可达1~2年,遗留下纤维索条。少数病例短期内复发,迁延达半年之久。我们曾遇见2例,原病灶部位每年均有复发达4年之久。

6 M P肺炎并发脑炎的诊治

张灵恩 教授:近年来,有关小儿M P肺炎肺外并发症的报道较多,累及的器官有神经、血液、心血管、消化、泌尿以及皮肤、粘膜、肌肉和关节等,神经系统损害中以脑炎和脑膜炎最为常见,其患病率各家报道不一,约为2 6%~ 8 3%。

关于小儿M P肺炎并发脑炎的诊断:目前对M P脑炎的诊断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从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我们的临床所见,M P脑炎患儿大部分有首发呼吸道症状,少数患儿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而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与非细菌性脑炎及脑膜炎很难鉴别。其病情轻重不一,起病大多较急,发热、精神萎靡、嗜睡、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均可不同程度出现,亦可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常规检查

细胞数均<500 106/L,蛋白轻微增多、氯化物和糖均在正常范围,脑电图有轻、中、重度异常,主要表现为脑电节律慢、弥漫性慢波, 、Q节律增多,部分患儿可有CT或M RI 检查异常。上述神经系统表现均无特异性,因而诊断M P 脑炎以下三个方面很重要: 有支原体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发热、频繁干咳等; 在发病后短期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脑炎的改变; 血和脑脊液M P IgM 1 40,并排除其它病毒或细菌的感染。脑电图及CT或MR I异常,因缺乏特异性,仅作为诊断参考。凡疑为M P肺炎,短期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者,应做血和脑脊液支原体抗体测定,有利于确诊。

近年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有所减少,病毒性脑炎发病例数有上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近5年来收治的危重症患儿疾病谱分析,神经系统感染占第2位,其中90%以上为重症病毒性脑炎,加之我国目前为全球结核病的高发区之一,小儿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并不少见。因此,在诊断M P肺炎并发脑炎时,须仔细加以鉴别,尤其对表现不典型的结核性脑膜炎需加以排除。

关于小儿M P脑炎的治疗:总的原则与治疗病毒性脑炎相同,但由于病原明确,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仍属首选,可选用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疗程2 ~3周。综合治疗包括: 对症治疗:降温、止痉,昏迷及抽搐频繁需给予吸氧,适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M P脑炎均有不同程度脑水肿,应使用20%甘露醇降颅压,急性期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利尿剂。 对昏迷、抽搐剧烈,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的患儿必须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 营养脑细胞药物,可在病程中酌情选用胞二磷胆碱、乙酰谷氨酰胺、脑活素等药物。 对重症患儿在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缓解后,及时进行康复治疗,以减少和减轻后遗症。

M P脑炎患儿大部分预后良好,病变广泛或累及脑干、抽搐或昏迷持续时间长者易出现后遗症。

袁 壮 教授:关于M P所引起的脑炎,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我们曾提出的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有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症状体征; 脑脊液检查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改变,但血或脑脊液病毒检测已除外病毒感染; 血或脑脊液M P IgM抗体 1 40; 头颅CT或M RI示脑实质有水肿,血管周围有渗出或出血,或微血栓形成,梗死,脱髓鞘改变,神经细胞变性与坏死等; 脑电图异常改变。诊断时,上述 、 、 项是基本条件,同时具备 更有助于诊断, 为诊断参考(详见: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1年第8卷第2期第6~8页)。

盛锦云 教授:M P肺炎并发脑炎,早期诊断的可取项目中血清M P IgM抗体的测定是首选,现已有微量外周血测定的EL ISA试验盒,可供使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将微量外周血测定与静脉血标本相比较,认为是值得采用的。因为取微量血时患儿家长易接受,结果可靠,是一有效的早期快速诊断的方法。根据血M P I gM(+)、胸片有整片絮状阴影或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炎及临床症状,可明确诊断M P肺炎。如同时出现神经系统脑炎的表现,考虑是支原体血症后的定位疾患(脑脊液可似病毒性脑炎的改变,或找不到病因的脑炎表现,脑脊液不浑浊,淡黄,细胞数不太高,蛋白稍高,糖不低,氯化物亦不低),最好用一元论解释,做脑脊液的PCR M P DN A检查,而不轻率说同时有病毒性脑炎。M P肺炎也可以发生变态反应性脑炎,则脑脊液的PCR M P DN A可以阴性,且一般发生在M P肺炎后期,这要确诊是否是M P脑炎就较为困难。如是支原体血症后的定位疾患,则M P肺炎一定属重型,阿奇霉素需要用6周或更长,开始时可能还需先静滴红霉素1周同时加阿奇霉素。如为变态反应性脑炎,则与一般接种后变态反应性脑炎或腮腺炎时的变态反应性脑炎一样处理。轻者对症,重者要用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

袁 壮 教授:在座谈中各位专家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和编辑部向各位专家表示感谢。

近10年来,M P已成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临床医生对此所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这次座谈会只是讨论了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可供临床医生参考,我想会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此外,由于时间和规模的限制,这一次仅邀请了12位专家参加座谈,我们诚恳地希望和欢迎没有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各位专家能就本次座谈会所涉及的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发表意见,撰写研究论文,并欢迎向本刊投稿。

第三届全国儿科微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学会儿科微生态学组定于2002年10月左右在海口市召开第三届全国儿科微生态学学术研讨会。现将论文征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征文内容:儿科微生态基础及临床的进展综述、论著及临床观察等。

2 征文要求:3000字以内全文及300~500字摘要(包括目的、方法和对象、结果及结论四部分),一式两份,全文及摘要应分别写清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编。来稿请寄:广州省深圳市儿童医院内科郑跃杰收。邮编518026。截稿日期:2002年7月31日。

最新小儿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小儿肺炎喘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小儿肺炎喘嗽 西医病名:肺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1.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不退。 1.3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若因病人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增多或正常。 1.6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年10月)。 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

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性细湿罗音。 2.4实验室检查: (1)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点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阴影。 (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增多。 (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证候诊断 1.风热闭肺证: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2.痰热闭肺证: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胸闷纳呆,泛吐痰涎,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于风关。 3.热毒闭肺证: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与阴虚肺热证) 在肺炎病程恢复期症状减轻,体温趋于正常,但表现有多汗、胃肠功

小儿肺炎的护理体会#精选、

小儿肺炎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提高对小儿肺炎患儿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方案针对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科收治的150例确诊肺炎患儿,通过给予合理抗生素治疗、雾化吸入等治疗,加强病情监测等对症治疗等措施,在常规小儿肺炎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呼吸道护理、输液护理、饮食护理、发热护理、心理护理、吸氧等护理干预措施,提高出入院宣教质量,以提高患儿依从性及家长的信任,进而提高疗效。结果150例肺炎患儿在合理治疗机良好的护理干预下均完全康复出院,无不良并发症发生,且无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结论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给予患儿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肺炎患儿治疗依从性,缓解病情,以提高患儿肺炎治愈率,利于预后,避免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小儿肺炎是由病毒、细菌或肺炎支原体等单独或协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四季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冬春季节和气候骤变时节[1],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严重的可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是导致我国儿童死亡的首要病因。若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2]。患儿入院后,除给予各种对症治疗外,小儿护理对疾病的恢复同样重要。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而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完全可以提高小儿肺炎的治愈率,并减少其相关并发症[3],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现对我科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150例小儿肺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科收治小儿肺炎患儿150例,男98例,女52例;年龄3岁±1.9岁;病程5-10天,均表现为咳嗽、咳痰半发热;X片可见

肺纹理增粗,片状阴影。 1.2治疗方法根据患儿病情给予解热、止咳化痰、维持水电解质平稳等。同时依据不同病原菌选用适合的抗生素治疗。同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呼吸道护理、输液护理、饮食护理、发热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 2结果通过正确合理的药物治疗等,同时给予细致综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治疗中积极加强病情监测,150例小儿肺炎患儿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无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 2护理干预措施 2.1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18 ~22℃,湿度为55% ~60%。防止病房干燥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适宜的温湿度可减少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可明显减轻患儿呼吸的症状[4]。让患儿多休息,尽量避免高强度的运动,因为适度的休息,可以减少机体的氧耗量,避免肺过度工作,保护患儿肺功能。同时在患儿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适当活动,以增加肺通气,促进分泌物的排出。各种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病室保持安静,有利于患儿保证睡眠,促进机体的恢复。如病房条件许可,最好要将急性期和恢复期;不同病原体感染的肺炎(如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及支原体感染等)患儿分别安置在不同的病室,防止交叉感染。病房每日双氧水喷雾消毒2次,保证室内空气清洁[5]。 2.2心理护理 患儿多伴有“打针疼,吃药苦”心理,因此对待患儿态度要亲切和蔼,耐心与其沟通,取得患儿的信任,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患儿安抚工作,给予安慰及鼓励,减少其恐惧心理,增加患儿治疗信心。多与家长交流,同时向患儿家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注意事项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注意事项 作者:刘秋伟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9期 小儿的肺器官、肺功能以及免疫系统都还没有完全发育,因此小儿的呼吸系统容易受到感染,导致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小儿一旦患上肺炎支原体肺炎,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科学的规范的治疗,并且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容易导致其他并发症,治疗难度较大,治疗所花费的时间也较长。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注意的,本文就将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在临床治疗的注意事进行简单叙述。 一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小儿如果患上肺炎支原体肺炎,往往会伴随着发热,而且发热的周期较长,可长达两到三周。另外,还可能伴随咳嗽的临床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这种咳嗽症状的周期也会较长,大多数可以持续到三到四周。当然,肺炎作为呼吸系统疾病,患上该病后,往往还会伴随着呼吸困难,还有少数患儿会伴随着皮疹、多器官衰竭等非肺部体征。如果前往医院治疗的患儿有上述疑似肺炎支气管肺炎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症状不可以作为最终诊断的依据。 第二,要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来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诊断。对于疑似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小儿,需要抽取患儿的血液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查,对血液的相关物质进行检查,多是指白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血沉、血清等情况进行检查。一般来说,患儿血液内的白细胞数量指标、蛋白指标和血沉情况一般参考价值,但是由于这三项指标的表现具有不典型性,因此,在诊断病因时不能仅依靠这三项指标。而对患儿血液中的血清检查结果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如果患儿感染了支原体肺炎,其血清指标就会高于正常值,并与感染的时间成正比。另外,感染了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小儿的血液中一般都含有病原体,还可以通过检查患儿血液,看血液内是否存在支原体来诊断。最后,对患儿进行x胸片检查是所有检查中最为重要的检查,胸片检查结果是诊断患儿是否是支原体肺炎的重要依据。患有支原体肺炎的小儿进行x胸片检查后,可从肺部检查结果看到小儿的肺部会有阴影。在现实生活中,我不少的人持x胸片检查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对小儿的影响更大,主张小儿患病后不要拍胸片。事实上。这种观点过于偏激,对小儿进行x胸片检查确实会有一定的辐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很严重,尤其是与未能及时诊断患儿是否患有支原体肺炎进而耽误了治疗,并导致其他并发症出现相比,这种影响更显得微小。 二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对患有支原体肺炎的小儿进行治疗时,要遵循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的治疗原则,这一点和治疗一般肺炎是相同的。总的来说,包括对患儿进行一般治疗,比如上呼吸机、降温等。另外,

小儿肺炎的护理心得

小儿肺炎的护理心得 发表时间:2011-11-03T15:18:40.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曹艳华[导读] 咳痰为大量脓性绿色痰为铜绿假单胞菌性肺炎。黏稠血性痰,易造成气道黏液梗阻,为肺炎杆菌性肺炎。 曹艳华(大兴安岭地区新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65023)【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4-0344-03 【关键词】小儿肺炎护理肺炎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尤其多见于婴幼儿,也是婴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 目前对肺炎的临床诊断分类,主要还是结合病理形态,病原体和病程。 一、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肺炎。尤多见于婴幼儿,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华南地区反而夏天发病较多。 (一)病因 支气管肺炎大部分由于肺炎球菌所致,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则少见。 病毒所致间质性支气管肺炎,主要为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二)临床表现 起病可急可缓,发病前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数日。早期发热多在38~39℃,高达40℃左右,热型为弛张热和不规则发热。弱小婴儿大多起病迟缓,发热不高,肺部体征不明显。呼吸系统症状及体征:咳嗽及咽部痰声,呼吸时呻吟,呼吸浅表、增快,每分钟达40~80次。常见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口周或指甲发绀明显,三凹症现象。胸部体征早期不明显,数日后,可闻细小湿啰音或捻发音,哭闹和深呼吸时才能听到。病灶融合扩大时,可闻到管状呼吸音,叩诊浊音。 重症病儿表现有其他系的症状及体征: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腹胀、腹痛等。循环系症状,常出现心音低钝,脉搏加速,每分钟140~180次。肝脏短时间内增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征象。神经系统症状,常有烦躁不安或嗜睡。晚期可出现惊厥及各种神经症状。X线检查,病因不同,X线表现的变化,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其特点。 (三)护理 (1)呼吸道隔离。按病原体、病程及病情轻重分室居住,腺病毒、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肺炎与危重病儿分放抢救室内,要求医护人员和家属戴口罩进病室,避免在原肺炎基础上继发感染。 (2)病室环境应清洁、整齐、舒适,每日通风3次,室内保持一定的温、湿度。 (3)发热、气促均应卧床休息,咳喘病儿取半卧位,病情稳定后适当活动。 (4)饮食应选用半流食,婴儿可选用乳类,呛咳病儿可选用糕干粉牛奶,用小孔奶头喂奶,每吸吮3~4次,拔出奶头让病儿休息片刻。每日总液量、热量、输液速度同腺病毒肺炎。 (5)口腔清洁。婴幼儿奶后饮水,学龄儿童早、晚漱口,重症病儿要作口腔护理。 (6)对症护理。①退热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方法,也可用中药。②烦躁:烦、喘、憋时,按医嘱给适量镇静剂,必要时可给氧气吸入或冷空气疗法。③腹胀:抬高床头,作肛管排气。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病儿的精神、神态、面色、脉率、呼吸、缺氧等变化,还应观察咳喘的性质。痰的颜色、量、气味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与医师联系,及早治疗。 二、细菌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主要致病菌是肺炎球菌占大多数。主要表现为大叶肺炎,属原发性;小叶或支气管肺炎则多是继发性,可继发于病毒肺炎。葡萄球菌在小儿属多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近年来白葡萄球菌败血症及肺炎在小婴儿有增多趋势。 (一)大叶肺炎 1.病因病灶局限在一个肺叶或一节段而不致扩散。大多数发病>3岁,婴儿时期偶见发生。病原体绝大多数为肺炎球菌,少数为其他细菌和病毒。 2.病理变化病理以肺泡炎为主,一般局限于一个肺叶或其大部分,右上叶或左下叶最为多见。肺最初充血2~3d肺泡内含纤维素渗出物,大量红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以及很多肺炎球菌充满肺泡,称红色肝变期。4~5d肺泡内充满网状纤维素,红细胞渐消失,肺叶由红变为灰色,又称灰色肝变期。 3.临床表现起病急,突然高热40~41℃,全身疲乏,烦躁不安,头痛。呼吸急促,鼻扇,面色潮红或发绀,咳嗽不重,无痰。重症可有惊厥,澹妄及昏迷等,大儿童可出现口唇疱疹。胸部体征:叩诊浊音或呼吸音减低,3~>5d出现大量啰音。晚期病例出现胸膜摩擦音。X线有均匀而致密的大片阴影。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可>2万,偶达5万~7万,尿检查可见微量蛋白尿。心电图急性期表现窦性心律不齐,甚至心肌受损的图像。 5.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胸部体征,X线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咳嗽和胸部体征不显。 6.护理 (1)病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环境清洁、安静。 (2)急性期要卧床休息,伴胸痛可患侧躺卧,体温恢复正常后可以下床活动,注意气候骤变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发病较多。 (3)饮食。选用易消化富有营养的半流食,恢复期改用软饭。 (4)注意观察用退热药后因出汗多,体温骤降而发生虚脱情况。及时用温毛巾擦去汗液,更换内衣。 (5)早期发现并发症肺脓肿或脓胸的发生,观察病情、病程关系,呼吸次数,缺氧表现,痰液性质及量,胸痛的部位及变化等;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治疗。

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的护理体会

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研究对患有支气管肺炎的小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00 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基础护理与加强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情况差异性。结果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2%,观察组为94%,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对象均存在咳嗽、发热等明显支气管肺炎症状,经实验室检查,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异常,在血清肺炎支气管抗体诊断下结果显示为阳性。 1.2 一般方法 1.2.1 加强沟通由于小龄患者对疾病治疗、吃药、注射等操作会存在一定抵触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须首先与患儿沟通,告知其疾病控制的重要性;同时与患儿家长积极交流,了解患儿喜好与过敏、病史情况[3] 。在与患儿交谈时应态度亲和、面带微笑,可从患儿喜欢的动画片、卡通人物着手,逐渐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之后鼓励其积极面对各项治疗操作,提升治疗依从性,消除紧张及不安的情绪。 1.2.2 不良反应护理由于支气管肺炎需在临床用药上使用的红霉素或阿奇霉素,这两种药物都可能造成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例如引发呕吐、恶心、腹泻、腹痛等不适感[4] 。因此护理中首先应告知患儿及家属胃肠道反应情况,并在输液时注意避免空腹状态下进行。输液过程中需加强对患儿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观察,注意稳定其输

液期间情绪,避免由于不耐受或恐惧影响到输液安全性。可根据患儿 的耐受程度及年龄调节滴注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5 滴左右即可。 1.2.3 加强观察由于患者年龄偏小,因此在支气管肺炎基础上还有可能出现其它疾病危险。因此护理人员需经常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尿量偏少、腹部疼痛、肢体浮肿、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心慌心悸、口唇发干等不适感,同时对其生命体征予以严密监护。当发现异常时,需立即上报主治医生并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患者病情变化。患者平稳期需观察其是否存在出血倾向,例如皮肤、牙龈、口腔、排尿等。若患者存在严重水肿或呼吸困难情况,可通过体位的变化减轻肺部负荷,也可给予利尿剂帮助体内多余水份排出。 1.2.4 饮食护理患儿住院期间应保持清淡的饮食,并加强营养的摄入。可制作鸡蛋羹、南瓜羹、红枣粥、山药粥等令患儿服用,同时加强新鲜蔬菜的摄入,例如菠菜。避免食用刺激性较大的食物以及油腻的食物,应合理搭配饮食,尽量少吃多餐。除此之外,还应做好 患儿的口腔护理,可及时用盐水将口腔彻 底清洁,避免口腔中滋生炎症。 1.2.5 呼吸道管理 由于患儿年龄偏小,因此在咳痰能力上存在一定缺陷。护理人员可通过拍背、体位变化使患儿正确地将痰液咳出[5] 定期将患儿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清除,也可采用雾化吸入方式,帮助将呼吸道中的痰液与分泌物排出,并且避免痰液回流。 1.3 统计学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0例临床检验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0例临床检验分析 发表时间:2017-09-21T17:21:35.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作者:黄敏 [导读] 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测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的检出率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临床检验探究。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了健康儿童进行对比分析,其具体检测方式为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结果:所有患者中,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检测结果为阳性且占比为93.3%(112例)。此外,在病因的探索上,自身免疫反应、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及细胞毒作用等均可能引起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问题。结论: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测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的检出率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漏诊误诊;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088-02 肺炎支原体感染(MP)的多发人群为儿童,在临床症状上多与肺部感染相类似,无其它特异性表现,因此,常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小儿支原体肺炎占小儿肺炎比例较高,即为20%,其原因多与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相关,进而导致了菌群失调。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进一步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手段和准确性的相关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9例,女性51例,患儿年龄在2~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2)岁。在临床症状上均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具体包括发热、高烧、干咳、恶心、腹泻和呼吸困难,且由于部分患儿年龄较小,情绪波动大,有食欲减退等问题。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诊断方法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即将试剂打开,滴加洗涤液2滴于反应孔中,待液体将膜完全湿润后加入50μl血清于反应孔中待液体充分吸入,再滴加洗涤液2滴待液体充分吸入,滴加金标液3滴待液体充分吸入,最后滴加洗涤液3滴待液体充分吸入后于3分钟内观察结果,其有两个红点视为阳性[1]。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中对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x-)以及百分比(%)进行表示,并选取P<0.05为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所有患者中检测结果为阳性且占比为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93.3%(112例),具体情况如表所示。此外,在病因的探索上,自身免疫反应、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及细胞毒作用等均可能引起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问题。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表现上多为肺部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呕吐等,且部分首发患者症状以肺外表现为主要形式,在诊断上有漏诊、误诊等情况。与此同时,及时的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能够防止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现阶段,我国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上采用的方法较多,包括高倍显微镜法、微生物快速培养法、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冷凝集试验法等,但是由于MP-IgM检测阳性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儿免疫功能、年龄等,因此加大了检测的难度和准确性。据相关实验表明,血清中肺炎支原体异性IgM抗体通常发生于感染后的一周,并在3~4周达到峰值,在9~12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2]。因此,需格外关注该疾病的潜伏期,特别是IgM抗体尚未达到检测水平的情况,其结果多显现为阴性。 在本次实验中选用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检出率最高,且具有费用低、操作便捷的优势。但是,该检测也存在不定量的缺陷,即难以对比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数值。与此同时,检测结果为阳性并不能被判断为本次疾病感染所致,而抗体一旦出现则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在疾病的判定上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此外,当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时也不能完全排除患有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即检测结果会受到患者免疫力(其他疾病使用的药剂所致)的影响,可呈现为假阴性。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数据不能被认定为疗效的最终结果和绝对的判定指标,需要在数月后的复查中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 与此同时,我们也对其他检测方式进行了了解,即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方面的方法包括:超高倍显微镜法、微生物快速培养法、冷凝集试验法等。其中,超高倍显微镜法通常需要对患者的咽后壁深部的咽腔分泌物进行处理和消毒,并将分泌物涂于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置于超高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即可见支原体呈现为蜂窝状排列,并为细小的黑色颗粒状[3]。当患者上皮细胞有支原体;白细胞或吞噬细胞内吞噬数量不等时,可判定为阳性。微生物快速培养法需要在口腔咽喉处采取分泌物,使用无菌咽喉拭子放于瓶内对着瓶壁进行挤压后取出,将其放置在37℃恒温箱内进行24小时观察,当培养基液变成清亮的淡黄色液体时则判断为阳性。冷凝集试验法对阳性滴定效价在1:32以上,且为恢复期效价的4倍增加更具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测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法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法的检出率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效果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8-01-17T13:52:58.6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4期作者:吴春岩 [导读] 给予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黑龙江省北安市妇幼保健院 164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0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数字分析法将其均分为研究、对照两组,每组各53例,给予研究组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红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结果:给予对照组患者红霉素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81%,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效果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select 106 cases of April 2013 -2014 year in May admitted to the pediatric mycoplasma pneumonia,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digital analysis can be divided into research and control group two,5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azithromycin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using erythromycin treatment,observe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children and the clinical symptoms. Result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erythromycin treatment,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zithromycin;after treatment,the study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23%,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4.81%,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control group,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azithromycin in the treatment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is remarkable,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the clinic.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treatment effect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如果此病不及时治疗,会给患儿身体部位的各个器官造成损伤,进而影响到患儿的健康成长[1]。本文主要就对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06例,给予其中53例红霉素治疗,另外53例阿奇霉素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为界内相关人士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106例,将其均分为研究、对照两组,每组各53例,本次所选的患儿均经家属以及患儿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3例,患儿年龄在1-14岁之间,平均年龄(8±2.33)岁;给予对照组患儿红霉素治疗,研究组中,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21例,患儿年龄在1-13岁之间,平均年龄(9±2.33)岁;给予研究组患儿阿奇霉素治疗,两组患儿均确诊肺炎支原体肺炎,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诊断标准 本次所选的患儿均依据《实用儿科学》相关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且血清检测MPlgM为阳性。 1.3治疗方法 对所有的患儿实施平喘、止咳嗽等辅助性的治疗,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对照组红霉素治疗:将1%,20ml葡萄糖液中添加20mg红霉素混合,为患儿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14天;给予研究组阿奇霉素治疗:将10mg阿奇霉素加入到1%,10ml葡萄糖液体中,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5天,停药4天后,将阿奇霉素进行口服,连续服用5天,停服4天,保持同样的治疗措施,直至患儿的病情稳定[2]。 1.4评定标准 治疗期间,严密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不良反应,并从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等四个方面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其中,痊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均消失,X胸线检查患儿的肺部无炎症;显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均消失,X胸线检查患儿的肺部炎症明显减少;有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X胸线检查患儿的肺部炎症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3]。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对照组患者红霉素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后,研究组中,治愈30例(56.60%),显效15例(28.30%),有效6例(11.32%),无效2例(3.77%),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中,治愈25例(47.17%),显效10例(18.87%),有效10例(18.87%),无效8例(15.0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81%,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关键性的病原体,其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严重影响着患儿的健康状况。在临床中,将红霉素、阿奇霉素应用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都能够有效的抑制患儿的病情,但相关学者认为,阿奇霉素的效果更为显著,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抑制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4]。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笔者对我院2013年到2014年间

小儿肺炎的诊断及治疗

小儿肺炎的诊断及治疗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肺炎 肺炎是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以发热、咳嗽、气促及肺部固定湿罗音为主要表现。若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超高热或体温不升、中毒性脑病,或伴较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则为重症肺炎。本病属中医“肺炎喘嗽”范畴,系外邪客肺,肺气郁闭,痰热内蕴所致。若正气不支。尚可出现心阳虚衰、内陷厥阴之变症。 【诊断要求】 临床表现:肺部体征早,可见小片或大片阴影。 1.③支原体肺炎血清冷凝集实验和肺炎支原体抗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并发脓胸时,穿刺液培养或涂片可找到病原菌。 ①支气管肺炎:急性发病,发热,咳嗽有痰,可有呼吸困难如鼻翼煽动、 三凹征、 点头呼吸、呻吟及发绀,肺部听诊有中细湿罗音。 ②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2岁以内发病的病毒性肺炎,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幼婴。突然发作性喘憋为其特点。常先有感冒症状,继之烦躁不安,呼吸、心率增快、有鼻翼煽动,三凹征,发绀明显,体温多不甚高。听诊两肺有广泛哮鸣音,不喘时可闻及中细湿罗音。 ③大叶性肺炎:多见于年长儿,发热或不发热,咳嗽和/或胸痛。肺局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语颤增强。 2.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核左移及中毒颗 粒。病毒 性肺炎白细胞综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200为细菌性肺炎,<100为病毒性肺炎。四唑氮蓝试验(NBT)>10%提示细菌性肺炎,<10%可能为病毒性肺炎。 ②X线检查:常见为斑片状阴影,毛细支气管炎还常有肺透明度增加;大叶性肺炎呈节段或大片阴影;支原体肺炎两肺下部呈云雾状阴影,有时可为游走型浸润;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在短时间内就可出现肺大泡或肺脓肿;腺病毒肺炎的X线改变比 3.主要并发症: ①心力衰竭:突然心率超过180次/分,呼吸超过60次/分,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肝脏迅速增大,可有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双下肢水肿。 ②心肌炎: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电图显示ST段下移和T波低平、倒置。 【鉴别诊断】应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肺结核等相鉴别。 【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常证: ①风热闭肺: ④支原体肺炎:起病可急可缓,体温可高可低,刺激性频咳,后有黏液痰,呼吸困难与肺部体征可不明显。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研究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124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相比于?φ兆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淋巴细胞比例为(36.03±9.92)%,淋巴细胞绝对值为(3.17±1.0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0.62±0.0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6.25±3.47)×109/L,白细胞计数为(10.68±5.94)×109/L,单核细胞比例为(4.45±2.06)%,单核细胞绝对值为(0.47±0.22)×109/L,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感染后患儿的血常规会明显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常规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01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感染MP所致肺炎的患儿在全部肺炎患儿中的比例约为20%。MP感染患儿的高发季节为秋冬季,潜伏期约为2.5w,

可损伤患儿支气管、气管、上呼吸道等,使患儿表现出咽痛、咳嗽等症状,甚至损伤重要器官、系统,影响其生长发育[1]。因此,及早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本研究分析了MP感染后小儿的血常规情况,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4例MP感染患儿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均表现出咳嗽等症状;经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未取得明显效果;冷凝集素IgM或MP抗体呈阳性。124例患儿中,男、女分别为60例、64例;年龄1~11岁,平均(4.89± 2.53)岁;病程3~70d,平均(35.59±6.88)d。并选择同期12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男、女分别为57例、67例;年龄1.5~12岁,平均(5.14±1.26)岁;病程5~65d,平均(36.07±5.45)d。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1.2 检测方法抽取两组空腹时2ml静脉血,经EDTA抗凝处理后,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标本,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等。分析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9.0软件分析两组结果,计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方差(),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占住院儿童CAP的10%~40%[1-2],是儿科医师广泛关注的临床问题。近年来,儿童MPP呈现不少新的特点,有关MPP的诊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疗程、激素使用等诸多问题亟须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组织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对儿童MPP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病原及发病机制 MP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革兰染色阴性,难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电镜下观察由3层膜结构组成,内外层为蛋白质及多糖,中层为含胆固醇的脂质成分,形态结构不对称,一端细胞膜向外延伸形成黏附细胞器,黏附于呼吸道上皮。MP直径为2~5μm,是最小的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固有耐药。 MP感染致病机制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MP侵入呼吸道后,借滑行运动定位于纤毛之间,通过黏附细胞器上的P1黏附素等黏附于上皮细胞表面,抵抗黏膜纤毛的清除和吞噬细胞的吞噬;(2)MP黏附于宿主细胞后其合成的过氧化氢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分泌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毒素等对呼吸道上皮造成损伤;(3)MP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外,同时也能引起其他系统的表现,提示免疫因素包括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多个环节在MP感染的致病中起重要的作用[3]。 2 流行病学 M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从密切接触的亲属及社区开始流行,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发生。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每3~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4-5]。MP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季节,不同地区的流行季节有差异,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多见[6],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节高发[7]。苏州和杭州地区的研究均发现,MP检出率与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与其他气象因素关系不大[8-9]。MPP好发于学龄期儿童,近年来5岁以下儿童MPP的报道有增多[10]。值得注意的是,MP进入体内不一定均会出现感染症状,有报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无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儿童,发现MP携带率为21.2%[11]。

小儿肺炎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肺炎诊疗“攻略”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儿科苏瑛刘桂英 肺炎的分类 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性中、细湿啰音。重症患者可累及循环、神经及消化系统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及中毒性肠麻痹等。常见肺炎分类方法如下。 按病理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 按病因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非感染病因引起的肺炎等。 按病程急性肺炎(病程<1个月)、迁延性肺炎(病程1~3个月)、慢性肺炎(病程>3个月)。

按病情轻症肺炎、重症肺炎。 按发生肺炎的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内获得性肺炎。 按表现是否典型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 临床上如果病原体明确,则按病因分类,有助于指导治疗,否则可按病理或其他方法分类。 支气管肺炎的特点 支气管肺炎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致病原最常为细菌和病毒,也可由病毒、细菌混合感染。病毒主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及副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多见,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和流感嗜血杆菌致支气管肺炎发病有增加趋势。病原体常由呼吸道入侵,少数经血行入肺。 病理和病理生理变化 病理变化以肺组织充血、炎性细胞浸润为主。临床上支气管肺炎与间质性肺炎常同时存在。 病理生理变化由于支气管、肺泡炎症引起通气和换气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临床特征 起病多数较急,发病前数日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固定性的中、细湿啰音,以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轻度腹泻或呕吐等全身症状。重症肺炎由于严重的缺氧及脓毒血症,除呼吸系统改变外,可发生循环、神经和消化等系统功能障碍。早期合理治疗者并发症少见。若延误诊断或病原体致病力强者可引起并发症,例如脓胸、脓气胸、肺大泡等。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28例临床检验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28例临床检验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28T14:48:43.20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5期作者:王庆丰 [导读] 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诊断的检验方法。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鹤岗市 154101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诊断的检验方法。方法:分析2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生化、血细胞分析、血常规、细菌培养、痰支原体培养、酶联免疫法检验、冷凝集试验、血气分析等临床检验的结果。结果:酶联免疫法检验结果显示,28例患儿中9例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10例急性支气管炎,5例支气管肺炎,4例支气管哮喘。痰微生物培养结果显示:28例患儿中支原体阳性10例,肺炎链球菌阳性6例,肺炎克雷伯菌阳性6例,阴沟肠杆菌阳性6例。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上升,其中白细胞计数<4.0×109/L 7例, (4.0~10.0)×109/L 8例,>10.0×109/L 13例;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血小板计数<10.0×109/L 5例,>10.0×109/L 23例。冷凝集实验结果显示:阴性患儿11例,阳性患儿17例。血沉>20mm/h患儿5例,C反应蛋白(CRP)>10mg/L患儿7例。治疗后,患儿血清CRP水平为(4.41±0.13)mg/L,低于治疗前的(21.43±1.2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一检验结果对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不具特异性,只有通过多种实验室检测技术,结合多种检验的结果综合分析,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提高诊断率。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诊断 Clinical analysis of 28 case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tic method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Methods: blood biochemistry, blood cell analysis, blood routine, bacterial culture, sputum mycoplasma culture, enzyme-linked immunoassay, condensation test and blood gas analysis were analyzed in 28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Results: enzyme-linked immunoassay showed that among the 28 cases, 9 cases ha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10 cases had acute bronchitis,5 cases had bronchopneumonia, and 4 cases had bronchial asthma.Sputum microbial cultur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28 patients, 10 were positive for mycoplasma, 6 were positive for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6 were positive for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6 were positive for enterobacter cloacae.The results of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mong which the white blood cell count <4.0 109/L in 7 cases,(4.0~10.0) 109/L in 8 cases, and >10.0 109/L in 13 cases.The platelet cou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5 cases of platelet count <10.0 109/L and 23 cases of >10.0 109/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1 children were negative and 17 were positive.Blood sedimentation rate >20mm/h in 5 children, c-reactive protein (CRP)>10mg/L in 7 children.After treatment, the serum CRP level was (4.41 0.13)mg/L, lower than (21.43 1.22)mg/L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single test result is not specific for the diagnosi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only through a variety of laboratory test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test result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duce false positive and false negative, improve the diagnostic rate. Keywords: pediatric pneumonia;Mycoplasma infection;Disease diagnosis 前言: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中比较多见,其具有流行性,易引发咽喉炎和扁桃体炎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让患儿脏器损伤,多器官功能出现障碍,危及生命[1]。所以,临床上要尽快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做出诊断、采取有效措施对症治疗[2]。本次研究旨在提升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的诊断效率,回顾了本院近两年诊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8例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近两年收治的2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年龄(3.4±2.2)岁,病程11~45d,平均病程(21.4±10.2)d。患儿均表现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符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呼吸道感染症状表现为阵咳、干咳、呼吸困难,伴有高热、哭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少量啰音,双肺呼吸音较粗、较低,X线检查可见肺部大片絮状阴影,肺门阴影增厚。 1.2检验方法 对患儿进行血生化、血常规、细菌培养、痰支原体培养、酶联免疫法检验、冷凝集试验、血气分析等临床检验。酶联免疫法:检测对象为特异免疫球蛋白M抗体的含量。在患儿空腹的状态下取静脉血液2ml进行离心分离,取血清放入肺炎支原体检测试剂盒中进行检验。检测结果呈阴性的患儿均需在7d后进行复查[3]。微生物培养:用无菌免拭子在患儿的口腔及咽喉部位反复捻转,采集足够的检验标本,涂抹至细菌培养基,将患儿痰液收集至无菌痰液收集器中,然后放入肺炎支原体鉴定培养基中,在37℃培养箱培养1d后观察培养基颜色:若由红色变黄色且清亮,则检验结果呈阳性;若颜色仍为红色,则检验结果呈阴性;若培养基变黄色但呈浑浊状态,则检验结果无效。冷凝集试验:患儿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液2ml,放入离心机中分离血清,将上层血清与明胶颗粒反应,若效价>1∶32,则检验结果呈阳性,反之则结果呈阴性。血常规检查:主要检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气分析:采集患儿前臂动脉血,用肝素抗凝,冰中待检,30min内放入相应仪器中进行检测。 1.3治疗方法 患儿进行阿奇霉素10mg/kg静脉滴注,1次/d,连续使用5d,若患儿症状较重则加用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待症状缓解后继续口服阿奇霉素10mg/kg,1次/d,服用3~5d。 1.4观察指标 分析临床检验结果,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RP水平。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酶联免疫法检验结果显示,28例患儿中9例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10例急性支气管炎,5例支气管肺炎,4例支气管哮喘。痰微生物培养结果显示:28例患儿中支原体阳性10例,肺炎链球菌阳性6例,肺炎克雷伯菌阳性6例,阴沟肠杆菌阳性6例。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