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__导学案打印

宋明理学__导学案打印
宋明理学__导学案打印

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姚厚胜

【学习目标】

1、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导入:阅读: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思考: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的作者是谁?他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三教合一)

二、宋明理学的兴起发展

1、什么是理学?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理解)

2、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

2)主要思想观点:A、认为是世界的本原 B、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C、主张通过的方法去把握“理”

3)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思考问题一:理学与儒学的关系?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当场消化1】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该皆此理之流得,无所适而不在。”其说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A.“理”是世界是本原 B.“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C.“理”的社会实践就是三纲五常 D.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标准

【当场消化2】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陆王心学

思考问题二:理学与心学的关系?

【当场消化3】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三、评价:(要求背诵)1、实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

2、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课宋明理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宋明理学:①“三教合一”的表现;②程朱理学的主张及评价;③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及对陆王心学的评价。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1.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 原因: 结果:儒学吸收、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主张,主张以为主,调和并吸收、的理论。 (3)唐朝:奉行的政策,即、、,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程朱理学 (1)概念 宋明理学亦称“”。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基本流派:和 (3)兴起的背景 ①理学适应了的需要 ②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迅速,科学文化进步瞩目,引起了理学家对 和的思考 ③理学是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 (4)内容 二程观点朱熹观点 世界观(核心)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理之源在于 天理即 道德观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天理就是,存灭人欲 方法论“”把握“理”“格物致知”明之善 (5)、实质是,是为辩护。 (6)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7)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地位:适应统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②有力地维护了统治; ③纲常名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需求; ④《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依据的教科书; ⑤影响海外: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乃至 3.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心学集大成者 世界观“”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宣扬“”“心外无理”的命

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3课宋明理学 【课堂达标】 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解析:选C。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 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B.佛学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文天详的这种气节与理学中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相符,可得出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 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 解析:选C。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地认识。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 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解析:选A。王阳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的斗志。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1,得出问题中的目的就是材料中的“为……”,把这三个“为……”解释出来即可;第(2)问的解答抓住材料2中的目的词即可。 答案:(1)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 (2)追求:通过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等级制度与天理结合起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神圣性,从而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 解析:选C。题中四段历程分别为春秋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

宋明学案

宋明理学——国学(张忠奎老师讲解部分)■理学建构■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一、理学建构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精致、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精致、最为完备和理论体系。它是儒、道、佛三大思想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时期的新综合。它是儒、佛三大思想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时期的新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两家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两家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理学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成熟的历史条件。然的,而是有其成熟的历史条件。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自汉末以来,国事纷乱,道德颓丧。即使未读史书《三国志》,熟悉三国故事者对此也会有感同。唐代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朝代,但人伦破败,世风日下。单以唐代王室为例,荒淫无耻,乱伦败德,父子兄弟相残,层出不穷。唐宋之际,异族崛起,列国纷争,史称“五代十国”,各少数民族的道德观念也渗透到汉文化之中。总体上说,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在文化上处于纲常松弛,道德式微的状况。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家学者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上学的主观努力。对于理学家忧国忧民忧文化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我们应该充分予以肯定。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理学可分成道学、心学与气学三派。1.周敦颐、邵雍是理学的开创者,对后来的道学、心学、气学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2.程颢、程颐兄弟是道学的奠基者,朱熹则集其之大成。 3.陆九渊是心学一派的创立者,王阳明则集其之大成。 4.张载既是气学的开创者,又是道学的开创者。经王廷相、吴廷翰、方以智等人的发展,至明清之际的王船山而集大成。道学、心学和气学,三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是儒学如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存在与发展,特别是如何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和落实儒家思想价值。对此,三派哲学的解决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其中,道学侧重于从哲学上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永恒性和至上性,在实践上强调对于儒家伦理纲常价值的认识和内化;心学侧重于说明道德的内在根据与道德主体性,在实践上强调道德的外化和践履。气学的立场则接近于道学,但在哲学论证的方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二、三教合一进入封建社会中期以来,儒学与佛教、道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出现了“三教合流”的局面。三教合流,又有“三教合一”的说法。“三教”即指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以来,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三教合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顶峰。三教合流的特点:第一,作为社会的意识力量,儒、道、释各有影响范围,可以说三分天下,虽然其间常有高低先后之争。第二,所谓三教归一、三教一家之类的说法,不论是出于那一家之口,无一不是从维护社会道德,有利政治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认为在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所谓“三教虽殊,同归于善” 。这种“一”致被强调的结果,实际上是将儒家理念作为三教的取舍标准,故反对三教并提的一方,也是以佛、道二家不具备能与儒家等量齐观的社会功能作为一条重要理由,认为三者在道德趋向上仍未一致,甚至还有所牴牾。不过在魏晋,乃至隋唐,反对方始终不是社会主流意见,至少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未被最高统治者所采纳。第三,三教仍然各自保持着独立的形态,不过相互间在观念和思想方式上,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融合,一定程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加深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三教合流的评价宋代是中国古代学术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学术史,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为,宋学兴起并最终取代汉学,古文运动兴起并最终取代

第3课宋明理学 导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 编写:阳冬云审核:童传荣终审:徐成志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华,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宋代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发展为新兴的儒学;陆九渊提出的“心”就是理,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能力培养: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心学的出现既反映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正确评价理学与心学的历史地位并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链接】 唯心主义哲学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它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存在,当做世界的本原,当做第一性的、决定一切的东西。 【自主学习】 一、三教合一 1.西汉:汉武帝以后,○1_______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2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3“”。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4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5。 2.主要思想: (1)程颢、程颐认为○6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心,私欲也,危而不安;道心,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7。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8“”。 3.方法论: (1)“二程”提出○9“”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朱熹则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10_________,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11________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着的○12《》,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宋明理学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第三节内容。宋明理学是儒学的重要发展,儒家思想在此阶段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以后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宋明理学在本专题以及整个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节内容哲学色彩较浓,比较难于理解。本课的学习对学生全面把握儒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政治学科相关哲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通过了解宋明理学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使学生能清晰把握理学发展过程,理解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朱熹的理学思想。运用概念教学法,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朱熹的经典语录作为背景材料来分析,提高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难点: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和评价宋明理学。通过情景教学法和移情探究法,设置课堂历史情景剧降低课题难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突破难点。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高二政治已经学习相关哲学内容,因此学生对此课的学习有一定思想基础。但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

宋明理学教案20

对《宋明理学》一课教学有效性的追问 《宋明理学》这一课被老师们公认为比较难讲的一节课,之所以难突出体现在三点上:一是备课方面,教师没有大量阅读这些思想家的文章、著作,以致于无法领悟他们的思想观念,结果只能根据教材和教参硬生生给学生灌进去;二是备学生方面,师生缺乏沟通交流的空间,学生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宋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它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什么样的危局?程朱理学又怎样具有了挽救危局的能力?我们为什么又需要三纲五常呢?三是实际生活方面,限于时间和财力,我们无法去到那些思想家生活学习过的地方去感受和体验,没有见过贞节牌坊,不能充分感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束缚。 我曾设想编制一个情景剧,再现“鹅湖之会”辩论的场景。但是学者的思想境界岂是仅仅一个情景剧概括地了。学生们也经常呼吁,“老师讲境界吧”,那么又如何才能讲出境界呢?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位世界史的老师讲美国的南北战争一课,以他自己写作的一篇文章《追寻伟大境界的殉葬者——林肯》为蓝本来讲的,文中详细刻画了林肯面对南北分裂,面对危局时的心情,最后如何做出艰难的决定,这里不用去讲林肯起了多么关键的作用,用了这些描写心情的文字境界全出,伟人的形象也顿时伟岸高大。《百家讲坛》最初兴起的时候,着实掀起了一场国学热。如若让这些大师来给中学生上课,必定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讲的有思想、有深度,而且有趣,甚至还引发了他们的共鸣。我想这就是讲出了境界吧。这些大家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也有三点值得借鉴:一是有心用心去搜集并研究了资料,对自己所讲了熟于心;二是不拘泥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也不拘泥于任务自由地展开;三是努力做到与听众的共鸣。我想这大概可以和开头提出的三点相对照,去探索出课堂教学的境界。 具体到宋明理学这一课,实际怎么操作呢?西安铁一中学的李元亨老师有一个结合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标题是《理想的力量------追寻守仁向阳逐明之路》。他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提出“两种不同课型的纠结”的理念非常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具体是这样的:“两个不对接”的无助:“教”的理想与“考”的现实,“想”的丰满与“做”的骨感;“两个够不着”的尴尬:高考标准老师够不着,老师的标准学生够不着;“两个不清楚”的无奈:学生不清楚老师要讲什么,老师不清楚学生掌握什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老师是有心无力。那么怎么办呢? 经过热烈的评课和自我反思,我也慢慢从中悟出了一些东西。 要达到有效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课有吗?有,那只是课程标准里边的硬性规定,我只不过是做了一回搬运工而已。还是应该有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现有接受能力,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具体目标和立意,这样的教学才更具有方向性。 其次,突出课堂中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几个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并且留出充足的学生自学和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课堂闪耀着思维的光芒,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这里的问题要在历史故事里适时地插入,而且要符合历史本身的逻辑,突出故事中的人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共鸣。正如,许纪霖先生所讲“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讲故事,八倍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的讲给学生听,让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喜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许纪霖、郑志峰《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5(5)) 再次,注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存天理,灭人欲”怎样压制了人性,现实中小脚女人和贞节牌坊的例子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还有正面思想情感的激发,民族大义由文天祥和林则徐事迹的适时呈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是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落地。学生已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他们需要更大空间和场景,完成历史长时段的演绎和短时段的切换,才能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最后,教师的教不能成为表演的艺术,而应不拘泥于时间,教学任务,应以学生掌握为主,在编制导学案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爬坡之后得到提升。老师要善于搭建沟通的桥梁。否则过强的设计感就会削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行云流水般的讲述也会掐断了学生的思考与质疑。

第3节宋明理学学案

第3节宋明理学学案 第3节宋明理学学案 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百家争鸣和儒

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前准备 .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设计教师:潇潇夜雨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 1.概括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等理学家的思想主张,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能从时代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影响等方面掌握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分理学和心学探究“理”的方法,体会古人的严谨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辨别理学和心学的主要观点以及求“理”方法。 【学习难点】理学概念的理解。 【学法指导】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完成学案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带★的题目有一定难度。 【知识梳理】(阅读课文13~16页,完成以下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儒学面临危机,形成“三教并立”局面; 背景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士大夫掀起复兴儒学运动。 含义:把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创立周敦、邵雍——开辟理学建立的道路; 北宋五子过程张载开创了“气学”一派,准确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程颐确立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其核心是“仁”。 本体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修养论:(方法论:格物致知);强调“仁”和“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政治理论: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儒家具有天然干政的权利。 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成为理学经典。 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标志: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南宋,心学开创者 陆九渊 主张心即理也;本心体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发明本心。 明朝,(王阳明)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 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物事,心外无理;注重内心反省。 【概念释疑】 1、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2、知行合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导学案3宋明理学

专题一:三宋明理学 【预习目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 【预习重点】 1.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 2.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预习任务】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困境:东汉末年以来,儒家思想遭到质疑,其统治地位不断被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后期,________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 (2)北宋时期,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________运动,当时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北宋五子的思想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________,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__”,认为天理的核心是“________”。 2.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________”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朱熹的学说 (1)理气论:理比________更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2)修养论: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强调教育日积月累,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强调道的价值内涵是“________”,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4)主要著述: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________,并为之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2.历史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提出的核心命题是“________”,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 2.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强调“________”。 3.历史地位: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________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当堂测试】 1.右图为位于五岳之一恒山上的悬空寺,它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座道、佛、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体现。该庙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汉武帝时期B.东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2.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由此可知() A.儒学和佛教遭到打压B.道学成为统治思想 C.此举促使了三教对立D.此举皆在巩固统治 3.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4.“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句话评价的应是() 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 C.两宋理学D.道家学说 5.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其中“天理”是指() A.孔孟之道B.自然规律

第三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吧,孙悟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大家肯定会说就一猴子呗,那么在这个猴子身上体现了哪些宗教的思想和精神?在他的身上体现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那么怎么体现出来的呢?你们知道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谁?就是教他72变得那个,菩提祖师,菩提祖师是一个白胡子老道,他哪教派的形象,道教。体现了道家思想。孙悟空西天取经的故事,取回来佛经,这是一个佛家思想。同时最难理解的,孙悟空身上怎么能看出儒家的思想?在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降妖除怪的浩然正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以及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这种等级观念,都是儒家思想的痕迹,从这里面我们在悟空身上我们看到了佛教、儒教、道教三教合一的思想,三教合一无处不在,时常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就先讲讲三教合一。 二、新课讲授: (一)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汉武帝以后,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使得儒学呈现繁荣的景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候儒学地位却受到挑战了,为什么这时候儒学

地位受到挑战呢?因为这时候佛教开始盛行,与此同时道教也开始盛行,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西汉末年通过丝绸之路传进来,到了东汉才慢慢被关注起来,当时一个东汉皇帝汉明帝做了个怪梦,梦见一个身材高大头顶着白光在皇宫里飞来飞去。于是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叫大家来解一下梦,有一位非常博学的大臣傅毅说道:我听说西方有个神,他的名字叫佛,就跟陛下你说的一样。为了圆梦,皇帝拍了18 个人往西方寻佛。在印度遇到两位高僧,并且邀请他们两去中国。两人欣然同意,一伙人以白马驼着一大堆佛经回到中国,这佛经就是四十二章经,就是韦小宝里的四十二章经,到了洛阳。皇帝还特意建立了一个白马寺供着这两位高僧和白马,这就是早期的佛教传入,与之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佛教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为什么佛教在中国那么盛行呢?其一是统治者大力支持,为什么支持呢?只要人们沉醉在宗教里的时候,就没有心思犯上作乱了,有利于维护他们的统治。那么支持到什么程度?皇帝舍身佛寺,南朝梁武帝,就三次舍身入寺院,每次出来都要捐很多钱以表示对佛的虔诚。其二社会矛盾尖锐,那时候社会动荡不按,人们都渴望在宗教

《宋明理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

三、宋明理学 【内容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 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 他人,龙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本目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过程 课前知识提问: 1、魏晋时期直接冲击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2、唐代中后期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的是谁?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 子之道又是谁? 3、“北宋五子”是哪几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道路的是谁?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的是 谁?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的是谁? 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谁?他的理学体系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 5、陆王心学指的是什么?标志着重健儒家理论的任务已经完成的是什么?心学的开创者 是谁?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心学的集大成者是谁? 新授: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讨论后归纳) 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 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 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 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 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 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 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 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 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 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新导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宋明理学 导学案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 2.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比较归纳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并综合其本质作用。 【学习过程】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________也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又称“____________”。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________提出复兴儒学。 细节点拨学习宋明理学之前,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

二、程朱理学 1.形成:北宋时,________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 (1)核心:_____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把天理和____________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____________”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 (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____________,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________________”。 (3)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细节点拨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后期的儒学主流,在评价其历史影响时,应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从肯定积极作用和指明消极作用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 三、陆王心学 1.主张 (1)陆九渊: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题;提出“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学说。 2.传播: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细节点拨认识历史现象要采取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理解理学的内容及其影响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问题思考】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有哪些? 2.程朱理学为什么能被官方化? 3.我们如何认识宋明理学所起的作用? 探究一程朱理学

高中历史13宋明理学试题人教版

第3课宋明理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彼此之间的相互陈述与辩论。这种现象的意义在于 A.佛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 B.道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 C.促进了儒释道“三教合一” D.促进了无神论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三教直接进行交流争论,促进了相互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成果,促进了三教合一,结合时代背景也可以得出三教合一的结论,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2.【题文】宋代程颐认为:“帝王之道,教化为本”。这是强调 A.以德教化天下 B.应加强法制建设 C.心学不如理学 D.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材料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要靠教化,而程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其所说的教化即指用儒家思想道德进行教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心学与理学的关系,不选BC两项。“格物致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3.【题文】“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可知,材料表明获取“理”的方式是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选B项。AC两项是心学思想主张,不选AC

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带答案)

第3课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理解宋明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3.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4.探讨宋明理学的主要影响。 预习内容 一、三教合一的趋势 三教:、、。 1.魏晋南北朝:三教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学:吸收、的精神,呈现新的发展。 (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逐渐中国本土化。 (3)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2.隋唐时期:三教的发展和融汇。 (1)隋朝 ①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②主张以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 ①统治者奉行“”的政策:尊道、礼佛、崇儒。 ②佛、道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③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两宋:程朱理学 1.理学含义 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儒家学者融合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从而建立了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1)二程:①核心思想:“”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②“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提出“”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朱熹强调“”:理之源在于,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是人性的;深化“”:①“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②“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而不是。 3.理学影响

(1)适应了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长期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 (2)朱熹编著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流传至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朝鲜、日本形成了“”学派。 (4)程朱理学的纲常名教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宋明: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 (1)生平:南宋儒学家,号“象山先生”。 (2)观点:“”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强调“,”,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心学: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1)概况:号阳明先生,继承发展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形成“陆王心学”。 (2)主要观点: 心即理:①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 ②宣扬“”“”。 致良知:①认为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易被侵蚀。 ②主张加强,去人欲,恢复良知本性。 知行合一:①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用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②无法科学地说明。 合作探究 1.什么叫格物致知?从学习程朱的思想中,你认为他们是为了让人们探究真理吗,为什么? 2.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呢? 3.理学是吸收佛、道而形成的新的儒家思想体系。你能根据所学,从理学当中找到佛、道思想的影子吗?

3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 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 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 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 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 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 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 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导学案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一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韩愈、李翱等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了理学创立的先声。 2宋代封建经济发达和知识分子的活跃,冲击了传统的社会伦理规范。 3宋代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科举制的改革推动了新儒学的产生。 4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新养分;宋代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书籍的传布和文化的普及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为新儒学的产生提供了群众基础;宋代宽松的文化政策,促进了儒学复兴运动。 问题探究二依据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并指出其消极影响?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道德观天理即是三纲五常;认识论上,格物致知;个人修行上,存天理,灭人欲。 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问题探究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良知即天理;方法论:“致良知”,即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问题探究四依据上表的内容,和先秦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特点是什么?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哲学化。 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儒学在哲学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代的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又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等。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的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由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宋明理学作为哲学思潮或者作为儒学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