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弘扬精神

——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学生到了大学时期,个性及思想都已经成形,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人生导向需要、思想政治需要、人际关系发展需要、职业发展需要等,这些合理的需要如果能够与核心价值体系有效的结合,那么大学生就会主动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从这几个主要点看来,这些都是对于学生将来学习工作发展有良性指引的,在大学生求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校方和老师要想办法帮助解决和处理,让大学生感受到厚重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样能更好的让学生先感受核心价值给自己带来的受益,也能更好的认识这一关键点,并且自我发挥核心价值作用。

大学校园生活就像个实践的课堂,又像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人的思想、感官意识、自我认知都开始呈现出来,学生对于事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看法,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给出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营造一个好的校园氛围,要尽量将传统的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找个契合点,融入进校园生活,当这个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时,

也会给学生一个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变化,逐渐接受和认知。大学生是即将走入社会开始工作生活的,所以也可以举办一些有意义的大学实践生活,像校区法制宣传、关爱孤寡老人、暑假下乡体验、社会积极事件分享等,从这些实践和参与中能够更好的认识总结社会核心价值的真正意义,引导学生人生路的正确展开。

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社会新闻网络讨论区,也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实际事例的宣传教育,有事件有结果,可以让学生从他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善于运用好学校大环境的教育环境,很好的利用起辅导员、教导处老师、心理辅导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思想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融合,更好的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大学生长期的处在这样一种健康的氛围中,也能让学生将核心价值成为一种习惯衡量自己的处事标准。

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应用,才能对学生的未来工作和进入社会起到一个正确的指引和促进他们事业的积极发展,应用模式是多样的,要在不断的尝试中不断总结并改进,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国、利民、利己,开启他们的美好人生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为新时期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让每个大学生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我们针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相对不足,专业划分过窄、过细,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的个性发展平台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自觉性、针对性、实效性亟待加强,素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和倾向,开展了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紧密结合,最终实现其全面素质提高。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是在以往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素质教育新模式。“双服务”素质教育理念是2008年由河北北方学院率先提出的。多年来,学校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白求恩精神(以下简称“两种精神”),积极探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学

校发展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之路,逐步形成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志愿“双服务”理念,探索出一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那么,何为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是指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课题,充分发挥大学生智力优势,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白求恩精神,开展学党史、地方史、校史教育,把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有机统一,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首要内容,以服务经济社会为重要途径,促进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既要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又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素质教育。

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既是一种素质教育观念,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实践。“双服务”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充分发挥大学职能为目的,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既是富有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模式的一个重要探索。

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一是创新教育方式,它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有效方式,克服了理论说教教育模

式带来的弊端,充分发挥了社会教育的作用,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自我感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型向参与体验型的转变;二是大学生在“双服务”素质教育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促使其思想道德认知内化为思想道德意识,然后外化为思想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粘合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裂痕,发挥了服务他人、教育自我、优化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功能,培育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尚,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与以往的素质教育模式相比较,从教育思想上,顺应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同发展的趋势,顺应高等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解决了教育与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个人成长成才与社会责任感、“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的问题;从培养目标与规格上,以整体素质为目标,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时代特色,实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变“单一专业文化型”为“基础、能力、责任感”相统一的素质型人才;从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上,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需要,解决了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相统一的问题;从运行机制上,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为核心目标,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综合改革,架起了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

总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是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的重点,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做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团校八班王文瀚

“互联网+”时代下幼儿教育的创新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2629642.html, “互联网+”时代下幼儿教育的创新分析 作者:赵永芳 来源:《速读·中旬》2019年第11期 ◆摘; 要: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幼儿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路径之一。“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使得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获取和使用知识,摧毁了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正逐步重塑一个开放的新的幼儿教育生态。 ◆关键词:幼儿教育;“互联网+”;创新教育 人们常说科技改变生活,互联网这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已逐渐融入社会各领域中,充分发挥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社会各传统行业也在纷纷拥抱互联网,投入到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中,幼儿园作为一个学前教育机构,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并使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职责,互联网信息传播成本低、速度快、覆盖面广。互联网与幼儿教育的紧密结合可以有效打破信息流通壁垒,有利于幼儿教育机构透明化发展。 一、互联网技术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当前,中小学的网络环境常常设立一些虚拟的情景来促进学习,如PPT幻灯片指导教 学,视频辅助语文教学等等。幼儿园网络环境同样也可以为幼儿创设相同的虚拟环境,如宽阔热闹的马路,动物园等在幼儿园内无法实现的场景,这些虚拟的场景是培养幼儿想象力、提升幼儿学习兴趣的关键。 比如微课以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展开教学,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中,无论有没有老师、家长的陪伴,幼儿都能通过观看微课的视频,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并且,由老師按照微课程要求,按照模块化进行授课拍摄,经过后期剪辑转换,形成微课程,做到课堂无幼儿,心中有孩子,弥补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弱点。此外,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音乐活动中的应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多媒体软件鲜艳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悠扬悦耳的音乐,唤起了幼儿高涨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二、互联网技术下幼儿教育的创新分析 (一)正确理解创新教育,科学创设网络情境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我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以人为本” 长期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让学生写,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教法灵活,引导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异义相析,启发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可贵的创新意识之中。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张扬个性” 个性是指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方案

XX学校 2017年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全面提升我县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和科技实践创新能力。为此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立足我县的资源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深入探索我现科普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促使我县师生感知科学、爱好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根据我校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科普教育教学活动: 1.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2.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科普综合实践活动 分阶段开展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学生参观我县各类科普基地—参观宝箴塞文化景区、欣赏龙女湖美景、感受美丽自然风光-白坪飞龙旅游度假区、接受红色教育、品尝武胜美食等,让学校全体学生参与到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中来,活动结束后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以图画、作文、手抄报、科普作品等方式展示。 1. 科普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流程 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每学期一次,分为春季和秋季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全校统一组织安排,以班级为单位设立主题,要求每个班全员参与。 科普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流程:各班主任确立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制定安全预案)—报学校科技辅导员审核—报校长审批—开展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对本次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汇总所有资料形成一个完整的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2. 科普综合实践活动目的 全校学生参与科普活动要学习相关的科普知识,在活动过程中感知到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开阔视野,提升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把自己一天学到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爱上科学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从事科学创作。 华生园蛋糕梦幻城堡科普综合实践活动 由中央工厂、中央广场、游客中心、欧洲小镇、博物馆、旗舰店、梦幻生态园、购物休闲中心等组成。游客可参观现代化中央工厂、蛋糕DIY、真人CS镭战等,系集旅游观光、康体娱乐、科普教育、亲子乐园、实作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 (1)参观华生园蛋糕梦幻城堡 华生园蛋糕梦幻城堡为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在城堡里学生可以参观到各个国家的古建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的大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学会了制作蛋糕的整个过程同时也了解了各国的民俗文化。 (2)动手做蛋糕——我是小小蛋糕师 做蛋糕之前要先对自己的小手进行消毒哦! 现在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对自己的蛋糕进行设计 这是满天星蛋糕! (3)成果展示——我们的蛋糕 蛋糕新鲜出炉 笑脸蛋糕 在华生园,孩子们参观了华生园的创建历史、学习了蛋糕的制作过程、并参与进去做自己喜

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11-03-23T15:11:04.60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第1期供稿作者:李同海[导读]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李同海(邯郸县第十二中学河北邯郸 056100)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顺应21世纪的时代潮流,高扬创新教育的主旋律,肓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创新能力,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①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25日)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YING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中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砺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YING导学生各SHU已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语、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MEI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如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精神笑貌,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心中要发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观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有望了。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是决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让我们师生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春天!收稿日期:2011-01-20

浅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

浅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12-02T11:44:51.99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8月下期供稿作者:杨立科[导读] 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 杨立科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8-0000-02摘要:建构可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机制,旨在促进艺术设计院校(或系)有意识地加强创新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狭窄的专业技能教育转变到知识面较宽、适应能力较强、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的综合素质教育上来,并为探索更好的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促进相应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教育培养实践性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这必将给艺术设计的设计需要、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带来变化。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对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而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所确定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定位和教育宗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所制定的培养模式,与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其区别是通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达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改变学生思维模式,拓展创新思维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包豪斯认为,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创造让学生探索个人的设计道路,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的设计观念、方法或是某种风格传授给学生,包豪斯确立了三大构成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运用事物共同的构成因素及构成法则进行创造,至今西方许多国家的设计学院还参照包豪斯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强调设计的创造性这一点从专业确立之初就被视为艺术设计的灵魂。也正因为这一点艺术设计才得以蓬勃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核心。 (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往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偏向单一人才类型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除纯理论性的艺术设计专业外,设计理论课程、科技知识和人文学科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占的比重很少。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新体系建设构想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特殊教育阶段,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反映了时代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因而,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的学科课程呈各自分离的知识体系状态;一是设计基础课,二是专业设计课程。 (一)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设计我们知道,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在教学中的先行性与普遍性,及对以后的专业课程,如:广告、包装、书籍装帧等专业的影响力,说明了它的重要地位。 深化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强调观察认识分析能力决定表现的能力,掌握视觉表现的策略与方法,要求学生对不同材料与技法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获得对各种各能表达方式的了解,并具备足够信心与创新力,并能用科技产品媒体与技法进行高水平的交流,作业有:涂鸦、碎片、写实、抽象、装置、文字、图像、拼贴、表现、秩序、版式…… (二)“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教学体系的原则 就教育的性质而言,其对于人的素质培养比例重于“专业”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更有突显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因此具有个性化的设计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开放式教学模式 首先,要开放思想,从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趣味化、灵活化,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有利的上课平台。 其次,开拓思路,在专业教学中,不保守、不僵化,除专业角度外,也可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方面去学习分析。锻炼学生的阐述能力,辩析能力,掌握的东西更带有普遍性与规律性,以探讨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奇妙关系。 2.引导式教育模式 采用引导式的教育模式,就是避免填鸭式教学。要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讲,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而设计教育的重点是什么?是创意。因为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技法,程序只是一种手段,创意是设计思想的瞬间迸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创意是不可教的,不可教,又要教,这就是设计教学的难度所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向个性创意的方向发展,是艺术教育的根本性的方向,是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三)模拟命题的方法与实际创造相结合进入企业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住宅室内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阶段时,以模拟命题的方法与实际创造相结合。创作意为有创造性的作为,它能检验学生自身的全面素质能力,通过完成每项作业来测试自己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诠释会使你清楚地认识到他所擅长的领域。

科技教育工作计划

科技教育工作计划 本文是关于科技教育工作计划,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科技教育工作计划篇一 把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贯彻落实《徐汇区关于深化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科技素养的实施意见》,做精做优学校科技特色项目,在我校被评为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创建区级绿色学校。紧密依托区域内有效整合的各种科技教育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各方的工作积极性,全方位、多渠道的实施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合区科技教育工作和学校工作,制订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1、注重三个整合,即科技教育的实施与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相整合,与课程教材改革相整合,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重视渗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实践活动,从由点带面到全面推进,实施以探究型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科技教育,提升我校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发展我校的科技特色,推出我校的科技明星。 三、工作内容 1、积极参加市区级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 从学校具体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特长,有选择性、有重点地参加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以及各级各类科技“杯赛”。 2、继续开展知识产权教育主题的科技活动。 我校已成为“上海市知识产权教育试点校”,争取在原有基础上加快发展,并为全区的知识产权教育贡献力量。以所承办的“市二初中杯”知识产权科普系列竞赛活动(4月)为载体,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按照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法律法规实现青少年的科学发展。把青少年发明创造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

国外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及其启示

2008.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66 ARCHITECTURAL EDUCA TION 国外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及其启示 邵郁 邹广天 1 引言 1.1 创新教育与建筑设计创新教育 1)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在创新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高等院校不只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场所,而是产生创新知识的场所。美国波士顿学院林奇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安迪?哈格里夫斯指出:“只有教学被寄予这样的厚望:培养和创造人的技能和能力,使个体和团体能够在当 今的知识社会中生存下去并获得成功。” [1] 在世界各国,创新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在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在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 建筑设计创新教育 从广义上讲,建筑设计创新教育是指提高各种建筑学专业人员的建筑设计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讲,建筑设计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里进行的,系统化、规范化地培养建筑设计创新人才的教育活动。纵观世界建筑史,各种设计思潮的发展,都是以学校的实验性教学为先锋的。在学校进行的研究型设计,更容易产生新思想,并成为提升学科学术水平的有效途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同时担负着培养建筑设计创新人才和推进建筑学学科发展的任务。 3) 建筑设计创新教育的特征 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具有适时性。学校的教育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使受教育者在今后的社会设计实践中起到主流和先锋的作用,使得整个行业向积极方向发展。同时,学校的教育领先于社会普遍的流行趋势,并能在今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新的创造产生。它关注的不仅是表层的适应社会的创新能力,更意味着深层的创造潜力。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具有规范性。在建筑教育过程中,应始终贯穿创新的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规范地引入创新性思维和技法训练的环节,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同时鼓励各校的个性化办学理念和风格。 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具有系统性。建筑设计创新教育是一个由学生和教师主体、教学原则、教学设计等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系统的整体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建筑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其中各子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系统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 充实和发展,使系统具有开放性。建筑设计 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它的创新性体现在构成创新教育的所有元素,都能突破旧的框框,从规范化的制度和实施方案等方面的变化,都是“革命”性的。 1.2 从国外建筑教育解读建筑设计创新教育的目的 建筑设计创新教育是建筑教育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宝贵的部分。通过考察国外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建筑设计创新教育的印记和轨迹。这些教育实践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思潮,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国外建筑教育中解读建筑设计创新教育,有助于在我国的建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建筑设计创新教育的水平。2 巴黎“鲍扎”教育—新古典主义的开端 巴黎“鲍扎”教育转变了人们的艺术观念,将建筑学带出行会的控制,使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涉及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精神。法兰西建筑学院的成立是建筑学学科的开始,之后成立的各类建筑学校,开始把土木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工作分开,完善了建筑学科的配备,使建筑学开始稳步发展。“鲍扎”教育形成了以素描、理论争鸣和院士讲座为主体的规范的教学体系,使秩序、光影、比例等成为主流美学意识,最终成为新古典主义艺术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美术学院的成立提高了工艺和工业生产领域的水平。 3 美国新学院派—美国建筑职业教育的起点 美国建筑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源于职业背景,负有快速提高全社会建筑设计水平的责任。巴黎鲍扎体系因具备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教学体系,能迅速提升建筑品味,而受到青睐,成为美国建筑教育的主流。美国新学院派表现出与巴黎鲍扎不同的职业特征,增加了公共课和人文教育的内容,对加强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理性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创新源泉有重要作用。与巴黎学院派教育的另一个区别,就是虽然采纳了巴黎鲍扎的体系和美学原则,但并不拘泥于古典的样板,鼓励创新,反对抄袭,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呈现出开放性的形态。 摘要/ 从建筑设计创新角度对建筑设计创新教育进行定义,对国外建筑教育的发展及其建筑设计创新教育进行解读,揭示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思潮形成的内在联系,阐述成熟的教育体系对建筑学学科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以期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创新教育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建筑设计创新建筑教育 ABSTRACT/ Defining the education f or innov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for innov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t displays the inner link betwee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ren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ought, and e xpound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ripe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The author hopes this expatiation will be ben-eficial to raising the leve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to foster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KEY WORDS/ education for innov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of a 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01)收稿日期:2008-09-16

20xx年初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计划简易版_1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20xx年初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计划简易版

20xx年初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 作计划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计划文件应用在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党中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 平的创新型国家,对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教育 是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在学校开展 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精神,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为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能够良好 开展并不断向前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 他们从小就尝试手、脑并用,倡导科技与艺术 的融会交流,展示学生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

和展望; 2、满足三个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 3、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实践大教育思想理念。 二、活动要求 1、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既要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又要注意参赛项目的数量、质量。 2、体现特色、突出个性。各班在组织科技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效和个性特色。 3、科技创新、与时具进。紧密结合我校科技教育方面的特色,围绕活动主题,充分调动

《互联网 》时代的教学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体现了国家和政府最高决策层对互联网推动社会转型进步的高度重视。随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其中提出了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创新有什么趋势和热点?如何认识“互联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本刊特邀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为我们分享“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观点。 胡小勇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信息化教学创新、微课与翻转课堂、中小学科研指导等。任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评审专家、“教育部-上外”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智慧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智慧学习环境下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3)、教育部科技司战略研究“信

息化教学有效模式和方法研究(2014)”等项目。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创新;热点;翻转课堂;MOOC;创客 记者:胡教授您好。您认为“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是否会发生进一步的变革? 胡小勇:谢谢您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在“互联网+”背景下,两个明显变化决定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然性。 第一个重要变化,是育人目标的变化。什么样的时代,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像几十年前,商店营业员要会打算盘。到了信息时代,就算算盘打得再虎虎生风,这种人才也无法适应便利店的工作。人才培养不能和时代错位,否则就生不逢时,学而无用。有本著作叫做《21世纪技能:为我们生存的时代而学习》。它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生存于21世纪的技能。这包括学习创新技能、数字素养技能、职业生活技能。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地球。数字素养技能的内涵将更丰富,更重要。这些无不对培养创新型的时代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个重要变化,是和时代同行的学生也变了。2001年,美国北卡大学的马克?普连斯基(Marc Prensky)教授,提出了一个“重新划分人类分类”的新框架。他把“现存于世”

创新教育的课程设计

交通高教研究 2003年第3期 文章编号:1004-6585(2003)03-0001-03 创新教育的课程设计 肖云龙,田凌云 (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作者简介:肖云龙(1946-),男,湖南永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创新教育原理。 摘 要: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或一种教学原则,而且还是一种教育改革实践,这种实践的核心工作是进行创新教育课程设计。论述创新教育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以及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纷纷站在未来时代要求的高度,对本国的教育系统进行重大改革,教育改革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改革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就高等教育而言,各国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大学生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集中地概括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人们也发现要培养这种能力,仅靠传统的传承教育已难以胜任。于是,创新教育应运而生。 创新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或者认为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新教育原则,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认为,仅仅将创新教育视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原则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在这种改革实践中,创新教育“课程化”是基本活动,其核心工作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课程设计,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实施方案设计。1 创新教育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的概念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Cursum Race Cours ),原意指“跑道”、“进程”或“人生的历程”。后转意为教育术语,意思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目的计划指导下的学习“进程”与“路径”。中文“课程”一词的含义为: 课,计也;程,式也。合之即“定式授意”之意。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将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称之为课程,这是对“课程”的狭义理解。对“课程”的广义理解是将学校有计划的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都称之为课程。与狭义课程相比,广义课程既包括教学计划内的,也包括教学计划外的;既指课堂内的,也指课堂外的;它不仅指各门学科,而且指一切使学生有所获得的努力。 创新教育课程设计,既可采用狭义课程的概念,也可采用广义课程的概念。无论采用哪种课程概念,课程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设计具体课程计划的依据。课程目标的确定不能凭主观臆想,而应当根据“目标源”来科学地思考。所谓“目标源”,通俗地说就是目标设计者是从哪个渠道获得这些目标的,或者说是目标的出处。美国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在其专著《课程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年)中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并认为课程目标一般有三个来源: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关于课程目标源的思想对创新教育课程目标设计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无论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的需要,还是学科专家的建议,课程都应当是时代的产物。即是说,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适应当今时代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 在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凸显,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愈加频繁。教育在将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因此,创新教育课程,应当将学会“做人”的时代理念注入到课 1

聚焦“互联网+”创新教学模式

聚焦“互联网+”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面临着一场信息革命,传统产业行业即将面临信息革命的冲击实行转型什级,一些行业和企业即将为适应信息化的形势实施整改并组,教学要紧跟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战略思维,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的人才支撑,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要紧紧围绕互联网+的战略思维导向,面向人才市场需求,立足当前实际,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人才市场竞争能力,是当前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角度出发,就抓紧人才培养,把教育融入“互联网+”的模式,谈谈一些教学看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形成人才培养的科学导向。 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单一教学模式向多元的教学向多元的教学模式向转变,实施同专业不同方向、同专业不同层次、同专业不同类别,因人施教、因势施孝、因需施教,注重共性教育的同时兼顾个性教育,针对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的内在潜能确定学生的重点发展方向,一些学生适合理论研究、一些学生适合教育教学、一些学生适合从事其它工作,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在潜能和兴趣爱好确定个性发展发方向,采取鼓励引导、辅助激化等办法,激发

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引导。紧紧围绕国家人才战略需求和人才供需矛盾情况,围绕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更新换代,实现计算机专业领域人才向多行业、多专业、多方向、多层次、多渠道转移。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为起点,紧紧围绕“互联网+”的战略思维,领会国家政策导向、凸现显专业技术优势、寻求多方合作机遇、实现创新共享发展。坚持把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专业实际,培养急需性人才,转移过剩性人才、消化饱和性人才、挖掘潜能性人才。“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决定了未来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将成为各行各业的载体和工具,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互联网转化为各行各业成为载体和工具的人才支撑。针对人才市场需求,指导大学生就业方向。把教育形式以学历教育为主转移到以能力教育为主上来。紧密结合“互联网+”的思维,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人才的需求,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就业和创业的形势,积极探索工“互联网+教学”,实现教学领域适应信息革命的发展,推动教学转型发展。 二、打牢专业基础,形成人才发展的基本支撑。 把好教学中的教与学两个环节,在重教与重学上同时一功夫,教师在课前备好课,课堂讲好课,在课堂上要把知识点讲全、讲清、讲透、讲深。要做好课前预告、课中辅导、

创新教育方案设计

创新教育方案设计 创新教育的开展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创新教育方案设计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一、精选活动内容紧扣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可有多方面学习内容我们既要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又要针对文章的核心和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新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例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我让学生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学生兴致盎然又是翻书又是讨论填完履历表以后学生立刻明白了其社会地位、个性特征和悲惨遭遇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些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而活跃气氛却不是语文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我们不能只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我们设计实施的每一个活动都要符合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素养只有能充分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才是最好的活动游离教学目标的活动无论其多么新颖都是失败或多余的活动 例如苏教版七(上)《七颗钻石》结尾写道:“从水罐中跳出了七颗巨大的钻石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闪亮的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作者想借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寓意希望可贵的爱心普照人间然而有位教者在教学最后环节设计安排如下活动: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爱我家》这个活动缩小了主题的外延和内涵会使学生曲解文章主题这无疑是败笔 二、设计实施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课堂活动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全身心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不仅指学生与教学客体之间的对象化过程也包括学生在学 习中与其他主体构成的交往过程包括学习语言感知、习得技巧、训练思维、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等多方面 设计实施的活动可以是听、说、读、写、议、演、画等有较明显的行为动作表现的外显活动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如想象、联想、比较、赏析、品味、思考探究、体验、感悟等内化活动两种类型的活动结合可以让课堂既“活”又“实”教者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实施多样的活动 例如写字教学可设计巧记生字词竞赛、小组互考等活动阅读教学中的可开展概括信息、评析美点、疑难探究、讨论或辩论、美读比赛、精彩情节表演、即时背诵等活动;口语交际中可开展情境对话、讲述见闻、模拟采访、新闻发布、时事评论等作文教学可设计佳作欣赏、仿写、想象写作、口头作文、活动写作、合作评改等活动即使同一种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形式也可有多种 例如在名著导读课上我们可以设计开展“讲述精彩情节”、“评说书中主要人物”、“精彩语段赏读”、“撰写名著推荐语”、“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活动形式不但要力求多样、新颖还要注意可行活动设计要考虑开展的条件、具体方法、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和能力能否自主或合作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找到能让自己

2018年初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计划

编号:_____ 2018年初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计划 学校: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1 页共4 页

2018年初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计划党中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对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在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能够良好开展并不断向前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从小就尝试手、脑并用,倡导科技与艺术的融会交流,展示学生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2、满足三个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 3、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实践大教育思想理念。 二、活动要求1、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既要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又要注意参赛项目的数量、质量。 2、体现特色、突出个性。各班在组织科技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效和个性特色。 3、科技创新、与时具进。紧密结合我校科技教育方面的特色,围绕活动主题,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 三、组织机构: 1、组委会组长:桑风华副组长:王永亮桑兴文崔绪亮 2、辅导老师科普“征文”辅导:语文教研组负责科普黑板板和小报报辅导:政教处负责科普绘画辅导:美术教研组负责科普电脑绘画:信息技术教研组负责科技制作辅导:科学教研组负责四、活动内容:本年度青少年 第 2 页共 4 页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发表时间:2014-12-16T09:06:04.75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10月总第161期供稿作者:刘芳 [导读]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式,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 刘芳湖南凤凰县高级中学416200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笔者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如下: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式,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1. 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了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2.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下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3.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对这类问题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应鼓励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冲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的人格力量。 1.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 2.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思想,一位教师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4)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5)柔石在狱中学德文;(6)龙华枪杀烈士现场;(7)鲁迅提笔著文;(8)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云,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1.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放胆作文。我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