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的文本分析与演奏风格初探

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的文本分析与演奏风格初探
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的文本分析与演奏风格初探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的文本分析与演奏风格初探姓名:梅雅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课程与教学论钢琴教学法指导教师:邹逢时20090415 摘要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在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方面,他首先确立了四个乐章的组合原则和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的配器原则,还确定了奏鸣曲的曲式原则,这些成就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是世人公认的“海顿爸爸”、“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关于海顿音乐作品的研究,人们更多地关注其交响乐、弦乐四重奏,而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却显得有些薄弱。本文以《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49)的文本作为分析基础,从钢琴演绎的角度迸一步研究如何恰当地表现作品的精神内涵,对海顿晚期音乐中的旋律、和声特征、节奏、装饰音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归纳,较深入地研究了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降E大调奏鸣曲》是十八世纪后半叶五部最有影响的奏鸣曲之一,它展现了海顿在键盘创作方面的所有努力和才华,是海顿最伟大的钢琴奏鸣曲之一。通过对《降E大调奏鸣曲》的文本分析研究,不仅对演奏者从不同的角度演绎这首作品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也为研究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风格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海顿;钢琴奏鸣曲;古典主义;晚期;文本;演奏风格ABSTRA

CTFranzJosephHaydnisoneoftheViennaclassicalfamouscomposers.Inthecreationaspectofsymphonyandstringquartet,hehadfirstestablishedtheprinciplewhichfourmovementscombinationandthesymphonyorchestraestablishment,butalsohaddeterminedtheprincipleofsonataform,theseachievementscausedhimtobecomefounderofViennaclassical.Haydniscalled‘“papaHaydn’’。‘。fatherofthesymphony’’and“fatherofthestringquartet”.AboutHaydnmusicworkresearch,peoplemorepaidattentiontosymphonyandstringquartet,butresearchonpianosonataactuallyappearssomewhatweakly.Thisarti

cletakes“SonatainE—flatMajor’’(Hob.XVI/49)thebasisofanalysis,explainhowtoexpressthemeaningofworksappearedmoreproperlyandserialissuessuchasmelody,ornament,harmony,rhythminHaydn’Slaterworks.ThisarticlefirstintroducesbiographyofHaydnandthemusicwork.SecondchaptersimplyanalysesHaydn’Ssonatafromstagesaswellascreation.Thirdchapterindetailintroduces‘。SonatainE-flatMajor’4creationbackground

andtheeditionspread.FourthchapterFifthchapterfromspeed,dynamics,touch,pedal,ornamentandSOon,thoroughlystudiesperformancegenreofHaydn’Slateperiodp

ianosonata.Theconclusionmakesthebriefoutlinetothearticleresearch.‘。SonatainE-flatMajor’4isoneoffivemostinfluentialsonatasinthelateeighteenthcentury,ithasunfoldedal1endeavorandtalentofHaydninkeyboardcreationaspect,isthegreatestpianosonata。Through“SonatainE-flatMajor’’differenteditioncomparison,notonlyhaveverystrongtheorysignificanceandpracticesignificancetodeducethisworkfromdifferentangle,simultaneously,butalsoforstudiescreationcharacteristicandperformancegenreofHaydn’Slateperiodpianosonataprovidesnewmentality.Keywords:Haydn;

Pianosonata;Classicalism;Laterperiod;Text:PerformancestyleII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年月日引言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大师,他的创作标志着古典主义风格高峰期的到来。海顿常被世人称为“交响曲之父”,虽然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以及钢琴奏鸣曲在海顿之前已有许多作曲家开始进行创作,但是海顿的创作将这些题材推进为高度发展的古典主义风格范式,他在这些领域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

富。以往对海顿的研究多着力于他的交响曲或弦乐四重奏领域,而对其钢琴奏鸣曲领域,尤其是晚期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则没有那么深入。选择海顿的晚期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49)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因为虽然其晚期奏鸣曲数量不多总共只有五首,却是他最富有独创性、风格最为成熟的作品,其丰富的音乐技巧与表现,平淡形式下反映出的无穷智慧、悟性与崇高人性吸引本人做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海顿在这首奏鸣曲中融合了多个时期的音乐特点。通过研究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源自的传统,曾帮助建立的传统,甚至是它们引入的传统。另外,海顿还是一位善于学习新鲜元素、接受新兴事物的作曲家,这使得晚期作品更多地体现出钢琴的炫技性、戏剧性。离开艾斯特哈齐宫廷也使得海顿能够更为自由地创作作品,抒发自己的感情。海顿通过吸取巴赫和斯卡拉蒂等先辈作曲家的创作经验,最终确立了钢琴奏曲的曲式原则,这对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从二十世纪以来,音乐家们开始发掘海顿钢琴作品那些难能可贵的音乐理念和激情,其钢琴奏鸣曲的重要意义也逐渐被认同。国内对海顿奏鸣曲的研究较少:郑三兴编著的《海顿钢琴奏鸣曲研究》一书在曲式结构、谱面标识等方面做了浅层说明,缺少较为透彻详尽的研析;孙国忠编著的《海顿,古典的风范》一书中,对海顿的时代背景

以及他众多的创作风格进行比较和分析。国外对海顿钢琴奏鸣曲的分析较多,如JohnMcCabe的《(BBC音导读18海顿钢琴奏鸣曲》一书,把海顿钢琴奏鸣曲分为三个创作阶段,从曲式的角度分析了每首奏鸣曲;BernardHarrison的《Haydn’Skeyboardmusic:studiesinperformancectice》,是一本专门研究海顿钢琴奏呜曲演奏技巧的专著。作者从音色、节奏、速度、装饰音等方面,阐述了海顿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LdszldSomfai的(ThekeyboarddatasofJosephHaydn}一书,第一部分介绍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时期以及在装饰音、速度、力度、音色等演奏风格方面的特点;第二部分对海顿钢琴奏鸣曲进行分类研究:第三部分介绍了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和风格。德国历史学家、音乐学家阿贝特·赫尔曼说:现在是从整体上来挖掘海顿钢琴奏鸣曲的时候了。”纵观国内外研究海顿的现状,国外的资料较为丰富,而国内,特别是第一手资料翻译得十分有限,对海顿钢琴奏鸣曲,特别是晚期奏鸣曲的研究资料与成果都比较少。因此,研究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能够深化我们对维也纳古典音乐,特别是德奥钢琴奏鸣曲的认识,所以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值得投入与关注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发展脉络、海顿的创作环境、当时的文化思潮与音

乐风格,多角度确定其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从钢琴演绎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如何恰当的表现作品的精神内涵。探讨在演奏海顿钢琴奏鸣曲时使用的技法处理和表现技法的差异,通过速度、力度、触键、踏板、装饰音等方面,深入研究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为演奏者演绎海顿钢琴奏鸣曲提供一种理论的参照和广阔的思路。2第一章海顿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1.1海顿生平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年生于奥地利罗劳,1809年卒于维也纳,纯日耳曼血统的作曲家。海顿的父母非常喜欢音乐,这使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自幼即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才能,对音乐有很强的感知力。海顿六岁时,亲戚弗郎克发现了他的音乐才能,并且成为小海顿的音乐启蒙老师。1740年,海顿进入维也纳的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成为一名童声歌手。在这里,海顿获得了大量的音乐实践。在变声期间,他被合唱团赶出,一时流落街头,只能靠钢琴教学挣钱糊口。教学的同时,海顿开始学习作曲技法。他曾接受过两位老师的教诲:其一是侨居维也纳的意大利那波里派作曲家、歌唱家波尔波拉,海顿从他那里学到了意大利学派华丽的歌唱风格,这对他日后宽广如歌的旋律写作大有益处;其二是24岁时曾随巴赫的次子“情感风格’’的创始人C·P·E巴赫学习作曲和钢琴。这一时期,海顿开始创作重奏音乐、钢琴奏鸣曲、舞台剧等,

获得成功。1761年是海顿一生的转折点,他来到匈牙利的艾斯特哈齐亲王府,任职长达30年。海顿偶尔也去维也纳,这使他能够跟上音乐界的发展。亲王非常喜欢音乐,经常参加宫廷乐队演奏。宫廷的娱乐设施非常豪华和完善,这为海顿的音乐创作提供了较好的创作条件。海顿的主要工作就是举办各式的音乐活动。海顿曾经说过:“亲王欣赏我的每一项工作,表扬我。作为乐队指挥我可以进行试验,观察是什么乐器加强或削弱了效果,从而改进、替换、省略或试用新的东西。我与世隔绝周围没有人干扰我、把我引入歧途。因此,我是被迫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亲王虽然很喜欢他,但是仆人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他与艾特哈齐家族所签的合约中明确规定:他穿仆人的制服,必须参加听候主人每日分派工作,必须依照主人的吩咐写作,而且他的全部创作均属主人的财产等等。作为奴仆,他心情很压抑。1790年,尼古拉·艾斯特亲王逝世。即位人虽然给海顿增加了工资,但是他本人并不喜欢音乐。同年,海顿对于30年的仆人生活感到厌倦,所以辞去职务,成为一名自由作曲家。1791年底到1795年8月,海顿曾应邀两次访问伦敦,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欢迎。1792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格劳特,帕利斯卡著.西方音乐史〔劬.汪启蟑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9).P5343他“音乐博士”的荣誉称号。在伦敦,他受到启发,谱写了著名的12部《伦敦

交响曲》。1794年他应萨洛蒙之请重访英国。此次访问从1794年2月到1795年8月,在艺术上尤其是经济上甚至比第一次更为成功。这时埃斯特哈奇家族已重建其音乐机构,海顿只需为一些重大节庆创作音乐,并获准集中精力从事专业作曲。1809年5月,海顿在维也纳逝世。海顿一生相对地说过得稳稳当当,他不像莫扎特那样,敢于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更比不上贝多芬,英勇主动地向黑暗现实发动猛攻。海顿虽然有时对屈辱的处境感到痛苦,却能安于现状,自得其乐。但在他卷帆浩繁的音乐创作中,几乎每一首都不乏可喜的奇笔。在他所有的音乐中,新的锐气永不涸竭。凡是采用过的体裁他都加以发展、扩充和改造。他的交响曲杰出地显现了这一点:他是如何把一种特定形式加以发展,使之具有深邃感情、戏剧效果、优雅情趣和睿智。这些话同样适用于他的四重奏:键盘奏鸣曲也不可忽视。他的音乐风格正如他的个性:乐观、亲切、真诚、爽朗、幽默。1.2海顿的音乐创作与音乐风格1.2.1海顿的音乐创作海顿一生以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音乐遗产。海顿写下了108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62首钢琴奏鸣曲,推动了交响曲、四重奏和奏鸣曲的最终完形,确立了以弦乐四声部为基础、双管制的现代管弦乐队体制,誉为“交响曲之父一、“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的全部音乐作品中,交响乐占有重要的地位。他

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创作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废除了数字低音,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原则和近代管弦乐的编制配器原则,奠定了古典主义器乐创作的基本原则。其创作原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深刻的哲理性与完美匀称的艺术形式。在他一百多部交响乐作品中广泛流传的主要有第44号《哀悼》、第45号《告别》、第92号《:牛津》、第94号《惊愕》、第100号《军队》、第101号《时钟》、第103号《鼓声》、第104号《伦敦》等。他的弦乐四重奏,在音乐发展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弦乐四重奏更富于抒情性,所写的68首弦乐四重奏中以作品第3号、20号、64号、76号、774号最有名、最重要。交响乐中的创作思想同样运用在四重奏中,创作手法和复调的运用也更大胆。海顿的钢琴音乐作品在他的全部创作当中虽只占次要地位,然而其独特的音乐个性与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深人研究。海顿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的数量,至今无法确定。安东尼·范·霍博肯(AnthonyvanHoboken)版中,共有52首;克里斯塔·兰敦(ChristaLondon)编辑的维也纳原版(Urtext)核订出62首(包括新发现的7首):费德尔(GeorgFeder)核订的海顿研究所(JosephHaydn—InstitutKoln)的新全集中有54首;而《新格罗夫音乐词典》中只列举了3

1首;Henle出版两册共21首;Peters版共49首;Kamus版共43首;Breilkopf版42首;Hartel出版四册共42首。本文拟就海顿的钢琴音乐作品《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49)探其音乐特性与艺术成就,以期对海顿的钢琴音乐作品的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在教学、演奏上更好更准确地把握其作品。1.2.2海顿的音乐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贯穿了他的整个音乐生涯过程。他发展了前古典主义时期流传下来的奏鸣曲式,对其进行细加工并形成了成熟的曲式结构。为了将奏鸣曲式用于钢琴作品,海顿还编写了大量的键盘奏鸣曲,这对后来的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顿奏鸣曲初听时不像莫扎特的奏鸣曲那样迷人,会使人感到冗长、粗暴甚至是野性,海顿不十分关心钢琴上的歌唱性,而更致力于纯正的表情。其作品中有一种朴实的热情,并有无比的幽默感。他的慢乐章暗示农民而不是宫廷人士的气质。与莫扎特充满灵性的天籁般迷人的旋律不同,海顿的奏鸣曲作品继承巴洛克遗风,表现出特有的中庸平和之美。在他众多的乐曲中,听不到复杂的对位式织体,也没有倾诉般的个人情怀流露,却处处荡漾着富有朝气、纯朴快乐的生命情绪,他的音乐是对宽大为怀的造物主的一首赞歌。海顿一生经历了音乐界的剧变。海顿少年时期受到教会学校带有浓厚的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熏陶,青壮年时期处于维也纳古典

主义繁荣时期,而晚年则生活在浪漫主义初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几乎都受到当时音乐流派的冲击,他的音乐作品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流派对其音乐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他的音乐作品可以说体现出十八世纪中叶音乐风格逐渐变化的轨迹,从早期的“洛可可”,5经过“情感风格”到“维也纳古典风格”·,甚至有些音乐史学家从海顿的作品中找出了预示浪漫主义风格的印迹。虽然海顿的晚年曾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但他的思想却仍保持着革命爆发前的水平,创作中没有深刻地反映出革命年代德奥进步人民强烈的革

命激情。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海顿在十八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P1936第二章海顿的钢琴奏鸣曲2.1海顿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与分析由于海顿生活的年代长久,一生跨越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几乎整个古典时期的漫长阶段。所以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风格上的演变过程。海顿的钢琴音乐风格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作品以钢琴奏鸣曲为主,按照克·兰敦编订的版本,共计有62首。从海顿生活的社会背景来看,其创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早期(1767年以前),中期(1768—1788年)和晚期(1789年以后)·。(一)早期钢琴奏呜曲巴洛克时期,键盘乐创作繁荣,由维吉那乐派的舞曲演变而来的巴

洛克组曲内容更为丰富,一般有四个乐章,按照慢一快一慢一快排列,慢的乐章已初显慢板乐章的模型。直到前古典主义时期,古典奏鸣曲的奠基人C·P·E巴赫确立了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并开始重视慢乐章的创作。而他写得最成功的就是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慢板乐章也在他这里成为独立而有意义的一部分存在于奏鸣曲中。而后,钢琴奏鸣曲作为古典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体裁之一,得到了作曲家们的发展和充实。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可以分为1766年以前写的即从第一首到第十九首,以及1766年到1767年写的第二阶段的奏鸣曲即从第二十首到第三十首。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主要受到C·P·E巴赫的影响,即在奏鸣益式中,主题的性格趋于一元性,第二主题往往从第一主题的动机演变而来。动机展开的手法富有逻辑性,在结构形式上比C·P·E巴赫更为严谨。后者的创作中含有更多即兴幻想性的因素,而海顿的各个乐思之间却有更多有机的联系。海顿早期奏鸣曲规模不大,风格未完全成熟,大部分作品各乐章调性统一,每个乐章都分为两大段,显然还未脱离二段体组曲的影响。奏鸣曲中的慢乐章几乎都采用小步舞曲的形式,3/4拍。海顿早期的奏鸣曲虽在结构上不如后期的庞大、完整,在各种素材的运用上也不像后期作品那么灵活多变,但在曲式、节奏、和声的使用上己具有其独特的色彩与风格,应当为后人所重视。其创作早期,即从第一首到第三

十首奏鸣曲,主要是为他的学生,而不是为公众创作的。海顿将·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11,68-807这一时期的奏鸣曲称之为《帕蒂塔》(有时被译为《帕尔蒂亚》或者《嬉游曲》o),其规模都不大,带有组曲的特征,风格也未完全成熟,还带有洛可可艺术的痕迹,原来被认为较次要,乏人问津但最近这些早期作品也以其独特的个性而得到承认。因为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不仅体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而且很好地继承了先辈们创造的成果,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和发展。海顿早期最典型的类似嬉游曲的奏鸣曲是G大调奏鸣曲(Hob.XVI/11)。它只有4页长,但有三个乐章,其中两个乐章都是微型的。第一乐章Presto有一个节奏型的主题,它稍作扩展即再次出现,G小调对比部分的不同织体提供了少许变化,然后从头反复第一部分。中间乐章Andante是三个乐章中最扩展和先进的,有两个简短主题,简单地进行发展,然后再现。最后乐章完全是典型的嬉游曲风格,是一首优雅的小步舞曲和对比性的基于三连音动机的中部。为了强调主到属功能和声的进行,持续音在海顿的早期作品中开始使用,用以确定、强调某一调式。海顿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中,虽然和声语汇简单,但是这种简练的和声语汇却清晰地表达了乐曲的调式、调性及基本乐思。但虽然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已有不少独特风格的显露,但大多“听

命作曲”的产物,并未用他心底的情感去写成。宫廷音乐文化的束缚和贵族个人音乐嗜好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

的创作深度。(二)中期钢琴奏鸣曲这个时期是钢琴艺术史上古典时期的开始,也是海顿创作的转折点。中期的钢琴奏鸣曲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767年到1779年创作的第二十首、第三十一首一第五十一首;第二阶段为1780年到1788年创作的第五十二首至第五十七首。中期的钢琴奏鸣曲已为槌击钢琴而写,乐曲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形式的也不断变化丰富,奏鸣曲中小调作品比例大大上升,如c小调,e小调,f小调,升f小调等。这正是他个人情感激动的呈现,这个时期的慢板乐章中的感情也更为深刻、成熟。这一时期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主题常具有当时各种民族音乐的音调,如德国的阿列曼德舞曲、奥地利的连德勒舞曲、匈牙利舞曲等民间音乐的音调。就连他创作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清唱剧《四季》中,也可以看·嬉游曲(divertimento)是18世纪时期的组曲。分几个乐章,是消遣性的、轻快的音乐,有时在露天演出,演奏人数不多,又称之为“小夜曲”或“遣兴曲”。8到他运用了大量纯朴的民间音乐来反映农村生活、大自然景色以及农民形象。这使他的钢琴奏鸣曲音乐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具备形象鲜明、质朴开朗和幽默的艺术特点。在德国,突出表现为以席勒、歌德等人为代表的“狂飚运

动.’’,它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早期那种轻快、幽默、让贵族欢娱的嬉游曲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被热情的、戏剧性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广大人民群众可接受的音乐取而代之。顺应时代潮流,海顿创作的出发点“已不再是过去那些模进音型、急促音型和爆炸性的姿态’’,而是如何将“细碎短小的动机语言组织成连续性的,富于严密逻辑性的交响语言”。同时,海顿逐步放弃了嬉游曲的音乐形式,摆脱了对德国式对位技术的依附,摒弃了意大利式追求华丽外表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和大胆的试验与创新,寻求一种新的、更反映时代精神的器乐风格。1767至1771年间,海顿的音乐技巧逐渐深化,他敏锐地感觉到了每一调式的表情特性和调性中心,深深浸染于精湛的键盘语言技巧,织体通体透明,形式也相对清新。同时,他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也明显地更为热情。1771年完成的C小调奏鸣曲(Hob.XVl/20),正是海顿钢琴奏鸣曲中最先出现“奏鸣曲”标题曲式的宏大作品,是.

肖邦所有音乐作品一览表

肖邦所有作品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 肖邦全部作品列表(按作品编号)Published during Chopin's lifetime Op.1, 回旋曲Rondo in C minor (1825) Op.2, 《根据莫扎特“唐璜”主题变奏曲“请伸出你的玉手”》Variations on " La ci darem la mano" from Mozart's opera Don Giovanni, in B-flat maj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1827) Op.3, C大调引子与华丽的波兰舞曲(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 Introduction an d Polonais e brillante in C major for cello and piano (1829) Op.5, 玛祖卡舞曲型回旋曲Rondo àla mazur in F major (1826) Op.6, 4首玛祖卡舞曲4 Mazurkas (1830) No.1 in F-sharp minor No.2 in C-sharp minor No.3 in E major No.4 in E-flat minor Op.7, 5首玛祖卡舞曲 5 Mazurkas (1830–1831) No.1 in B-flat major No.2 in A minor No.3 in F minor No.4 in A-flat major No.5 in C major Op.8, 钢琴三重奏Trio for Violin,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1829) Op.9, 3首夜曲3 Nocturnes (1830–1831) No.1 in B-flat minor No.2 in E-flat major No.3 in B major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 ---- 以(作品号Hob. XVI/20)为例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是古典奏鸣曲中包罗万象的微型世界,是巴洛克与古典风格演变的桥梁。现在从曲式、调式、节奏、装饰音四个方面分析海顿早期奏鸣曲作品号Hob.XVI/20的风格特点,并阐述其钢琴演奏的意义。 从海顿最早的钢琴作品到1766年的作品是海顿早期的钢琴作品。因为1766年是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海顿供职的艾斯特哈兹家族(Esterhazy)在纽锡德尔湖教区新建了艾斯特哈兹行宫。海顿随同艾斯特哈兹亲王住进了艾斯特哈兹,并在此走过了长达30年的音乐生涯。 海顿已出版的所有奏鸣曲中有18首是完整的早期作品,另外7首仅仅是主题部分。海顿本人对他自己的早期作品并不很欣赏。在给莱比锡出版商的书信中,他写到:“那些我年轻时的作品,不值得保存。”海顿所谓“年轻时的作品”,其实是写给人们的习作,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教学细节内容。海顿没有想到这些早期作品中遗留的点点滴滴,已成为当今人们学习古典作品的最佳教材,并成为后人了解当时欧洲音乐风格不可缺少的宝贵钥匙。幸好出版商们仍保留了少量的早期奏鸣曲供后人欣赏和研究。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正是难度适中,连接于巴洛克与古典风格之间的最佳桥梁性作品。 一、多乐章的奏鸣曲 作品号Hob. XVI/20三个乐章的篇幅较长,内容简洁明了,自然就成为人们学习完整地演奏奏鸣曲,掌握对这一重要古典音乐曲式总体结构的最佳选曲,为今后完整地演奏大型奏鸣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调式的特殊性 作品号Hob. XVI/20是被作曲家本人首次称为“奏鸣曲”的乐曲,也是他全部钢琴奏鸣曲中唯一采用c小调的一首作品。 三、人物化的节奏型 海顿的音乐风格以幽默而著称,他的幽默首先就表现在节奏特点方面,即便是最短小的作品都有着丰富的节奏变化。作品号Hob. XVI/20中出现较多、较难掌握的节奏型有三种: 附点节奏、连音节奏 和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 海顿巧妙地运用这三种节奏型,并赋予它们生动的人物个性化特点,从而展现其幽默风格,

《泰坦尼克号》电影音乐赏析论文

《泰坦尼克号》电影音乐赏析 【论文摘要】: 多年以后,人们回忆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脑子里能想起来的,除了那震撼人心的画面,那就是爱情;当然,那首经典的爱情旋律《My Heart Will Go On》也会不时的在我们脑海中回荡。多年以后,爱情这个选项在社会里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人们获得一次机会,重温《泰坦尼克号》,重温爱情。在《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中,音乐与叙事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既可以抒情,又可以渲染气氛,还可以让人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更可以塑造完美的银幕艺术形象。而通过研究电影本身这样一个画面与音乐共存的载体,也能看出音乐与叙事的关系。本文从《泰坦尼克号》入手,分析电影音乐是怎样在影片中参与、烘托和强化叙事的。 【关键词】: 电影音乐、《My Heart Will Go On》、《泰坦尼克号》 如果当时的电影只是在海水的咆哮声和众人的叫喊声中进行的话,那将会让观众少了多少情感?其实电影音乐在其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电影音乐不仅能够渲染引人入深的环境气氛,而且电影音乐还能够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电影剧情发展并深化主题思想、凸显美学功能,并且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乐是一部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为

电影增添意蕴和魅力,并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发挥叙事的功能。从最早的黑白默片开始,电影音乐就开始辅佐电影画面,直到现在,各大电影公司出品的大片都配以了气势磅礴或优雅动听的音乐。它与电影视觉画面一起展现在银幕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剧情的表现力,使画面富有节奏感,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现在,我们以《泰坦尼克号》,讨论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关系。 电影《泰坦尼克号》在1997年12月拍摄完成,是当时电影史上第一昂贵的电影,在前期投入(2亿美金),这部荣获了第7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11项大奖的影片,其音乐方面则是以一首主题曲带多段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其他乐曲组成。 该片的主题曲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My Heart Will Go On》。还有《Hymn to the sea》(《大海的咏叹》)。 第一次出现是在开场时由女声演唱,用“啊”声代替原曲中的歌词,飘渺之中蕴含着安静,目的就是将观众引入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情节。然而,之后每一次主题曲的出现,都有其深刻的含义,下面逐次分析。 第二次主题曲出现是在该片Rose登上船尾欲跳海时。该场景首先引入一段画外音:Rose对富有和俗不可耐的未婚夫Cal充满了厌倦。她讨厌上流社会假惺惺的应酬和阿谀奉承,她实在闲的无聊,便离开大厅跑到船尾的甲板上,翻过栏杆,面对波涛汹涌的茫茫大海,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试想,一个上流社会的人,其生活条件和人缘关系想必都不差,但也就是身处上流社会,人们必须要进行应酬或奉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 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你知道中国也有古典音乐吗?你知道中国音乐也能发烧吗?中国古典音乐 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 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当音乐自你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叶落、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 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 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音乐和中国民乐乐器的特有魅力。体会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悠久长远。在现代重金属流行音乐盛行的喧嚣声中,来听听具有 传统风味的丝竹乐器,相信您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古典音乐的真正精品则如秀外慧中的成熟女性,给人的不仅是单纯的外貌之美,更是一种综合了外在、内在美的更深层次的美感。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大都属于内向型,内心世界丰富敏感,情感细腻。原因很简单:古典音乐的美是那么微妙含蓄、意境深远,没有敏感的内心和非凡的感知力又怎能体会到它蕴含的宁静致远、冲淡平和的意境。 古典音乐用纯净、朴素洗去这世界的纷繁复杂,用严格秩序、完美和谐去淡

世界经典轻音乐欣赏

●幽默曲——德沃夏克 首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是作者于1894年创作的。当时作者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作者一连写了八首“幽默曲”,皆为钢琴独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包括种种舞曲在内,大约有八十余首,但唯有这首《幽默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本曲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小提琴天才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后来本曲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其他各种乐器的独奏曲以及轻音乐等,甚至还有人为本曲撰写了哀伤或充满朝气的歌词,可见它的流行程度。 “幽默曲”是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各个段落的表情极富变化为特征。但本曲似乎更类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并没有任何“诙谐”的成分在内。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以第一主题为中心构成第一段,经过转成降g小调的中段后再予以反复,为复合三段体。反复时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为简单。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其中《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升f小调,这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作品于1852年创作。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因其旋律优美,在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大独裁者》中作为插曲出现。理发师按此音乐的节奏为顾客刮胡子的片断,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片段。 *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g小调,稍快的快板,2/4拍: 一开始即呈示出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以匀称平整的附点节奏写成,柔和抒情而略带淡淡的忧愁。移高八度反复时,情绪变得更为缠绵。接着,出现了节奏活跃、带有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中那种快速段落风格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了生动的对比。随后乐曲进入中间部,奏出情绪激昂的主题,表现了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速度忽慢忽快的中间部后半部分表情丰富,体现了匈牙利吉普赛音乐即兴性的特点。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一部音乐剧想要获得喝彩,一首优美得令人难忘的歌曲是不可或缺的。「Don’ t cry for me, Argentina」这首强调爱家爱国的抒情宣言最是赚人热泪。歌曲中贝隆夫人愿生死与人民同在的誓言,满溢热爱人民的情思,也表达愿以一己之力革除国家弊端的决心。整首曲子在麦当娜充满感情的嗓音发挥下,更加令人动容。麦当娜演绎的的贝隆夫人,刚强有余,歌曲中充满了坚毅的情绪,字字句句掷地有声,体现了一位性格刚毅,具有百折不挠精神的伟大女性。 麦当娜无疑又一次超越了自己,唱快歌出身的她,在这首既大气恢宏又凄戚婉转的歌中,扮演了困境中争取尊严的角色。让人吃惊的是,她竟然以那种饱受不平而近乎哭泣的女低音开始,在管弦乐队隐隐约约的伴奏下渐渐抬起了头,而且还挺起了胸,用女性特有的那种弱小但坚强的声音一再在向一个民族唱歌:“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那或许就是音乐的力量,它让一个人释放出了她自己所没有的光芒。就像小草钻出了地面,顶翻压在头顶的石块,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2篇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2篇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一:欧美电影音乐赏析 在高校中开展的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程,是一种以电影为载体、音乐欣赏为主要内容的非专业音乐教学课程。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电影音乐,掌握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以及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我国教育部门规定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一门公共艺术类课程,并取得2个学分,才能够毕业。因此,许多高校开设了欧美电影音乐赏析选修课程,借助欧美电影来了解电影音乐的风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充分地发挥了音乐教学的情感性和创造性。 一、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程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与学生们在进行课程选修时呈现的热情形成了巨大反差。通过不断地分析发现,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在开展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也略显陈旧。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参与欧美电影音乐赏析失去兴趣。第二,由于一部分老师在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差距,无法让学生通过音乐赏析来形成共鸣与关注。第三,由于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是一门选

修课程,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放松了自我要求,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二、革新教学内容增强音乐教学新体验 (一)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在开展音乐赏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的教学形式通常以讲解为主,然后进行音乐欣赏,最后再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来完成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时,老师通常会选择一些经典影片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对于具有个性化要求的学生而言相对较为固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无法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影片或者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影片素材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阳光、青春气息的影片中寻找到学习的方向。此外,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该打破教材的限制,不要只把重点放在好莱坞作品上。可以借助音乐赏析的教学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比如:我们在以神话主题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神话电影片段,同时也要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一些神话电影来增强学生对影片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电影题材所采用的不同音乐表达方式。 (二)借助影片中的古典音乐来渲染学习氛围 在一些欧美影片中,经常会出现古典音乐,尤其是电影内容涉及到某位音乐家时,在影片中会更多地使用古典音乐作品。比如:《一曲难忘》中所刻画的主角就是肖帮与乔治,在《不朽的情

浅谈肖邦钢琴夜曲的风格及特点

浅谈肖邦钢琴夜曲的风格及特点 夜曲原始“夜间的音乐”的意思,他是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的抒情器乐短曲。大多为钢琴曲,伴奏音型常常采用分解和弦。 在19世纪前叶是浪漫思想风起云涌的时代,肖邦的作品充满浪漫的色彩,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在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他的想象献给了键盘,他的天才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在他的音乐中的源泉,精致的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都安排得得心应手,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 肖邦没有写过交响乐,也没有写过歌剧,他的一生都致力于钢琴的创作中。在这些创作中,夜曲是他的创作中最具特色风格的一种体裁,也是他音乐创作中最精彩的一组珍品。肖邦特别适合演奏夜曲,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尚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深刻情感。在肖邦短暂的生命岁月中,共创作了21首夜曲,他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他的夜曲旋律恬静、优美、抒情。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形式多样而色彩绚丽。在夜曲中,肖邦把他的整个心灵都打开了。它不像大型音乐作品那样充满矛盾和斗争,揭示出深刻的哲学和社会问题,他就像诗歌、散文一样,有眼泪,痛苦和愤怒,也有乐观和美好的愿望。 肖邦夜曲有以下几个来源: 1、受费尔德的影响,通常左手为分解和弦,右手有大气息的处理, 音乐处理细腻。 2、受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奏鸣慢乐章中悠远、亲切、宁静风格的 影响。 3、意大利歌剧咏叹调中常富于变化及旋律中悠长、气息,对肖邦夜 曲的创作影响很大。 但是,肖邦夜曲又有着明显的个人气质:忧郁沉思,淡淡的伤感,自然而真

中国古典音乐赏析

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音乐赏析摘要: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浪漫、温馨。《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典音乐之一,除此之外还包括《梅花三弄》、《夕阳箫鼓》、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单单《汉宫秋月》、《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沉浸其中,再加上由传统乐器古筝、古琴、琵琶的演奏,声音优雅,尽现中国韵味之美。 关键词: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传统乐器古筝古琴 1.典故 《高山流水》这首乐曲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传说春秋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但俞伯牙是晋国的大夫,钟子期却是楚国的樵夫,两人虽然国别不同,地位悬殊,却都精通音律,酷爱琴艺,堪称古代的两位音乐家。两人萍水相逢,即由于“知音”而结交为“契友”。 2.版本派别 作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2.1山东筝派 "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2.2河南筝派 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2.3浙江筝 浙江筝派的曲调优美。在最开始,右手跨三个八度同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3.《高山流水》谱本 此曲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3.1琴曲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朝《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

经典音乐赏析

听《克罗地亚狂想曲》有感 音乐,是人类最美妙的艺术,很难想象简简单单的音符在幻化的排列中能够演奏出如此的天籁之音,没有音乐的世界是可怕的,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厌倦了自己机械般的发音,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暗淡无光,因此我们真的很需要这最美的艺术,感谢上帝赐予声音。 最近听到一首美妙的钢琴乐曲,一打听才知道演奏者是被誉为欧洲新古典王子、钢琴圣手的克罗地亚人——马克西姆。 不得不说,马克西姆是个钢琴奇才,不仅仅在音乐上将这种古典与流行结合得完美无缺,更将这种形式的具体体现结合得相当唯美。闭目凝听这首曲子,能感受到马克西姆神奇魔幻的诠演才华,沉稳洗炼的演绎风格,甚至能感受到他指尖跑动的速率和身心所迸发出的激情,让人的全身的每一个脉搏都有种律动感。 这首由钢琴、小提琴、爵士鼓建构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完美和弦三音古典乐,一开场就在钢琴流水般神秘的奏击下让人魂飞亚得里亚海,看到一片大气的蔚蓝。那几个有力的钢琴顿奏,好像阳光下这个高大热情的克罗地亚男人,有力的点头鼓励着我们去幻想奇妙的克罗地亚之旅。 当到达乐曲的高潮部分,我们能感受到四射的激情、澎湃的热力和那种无处不在的节奏感。而在这一切忙碌喧嚣下,我们看到了在断垣残壁中,有着一朵小白花,它静静的开放,纯洁的叶子在风里微微的摇曳,它看着人们面无表情的来来去去,看着鸟儿偶尔慌张驻足,想在人烟散尽的石缝中找寻一点面包屑···

然后乐曲有五个舒缓的节拍。像有一位安详的爷爷,在给我们讲述一段美好的青春回忆时,突然停下来,看着远方,目光安详。 接着就是我最喜欢的那段了——钢琴与小提琴协奏的那段,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叫人低回沉醉。短促、急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好像俩个顽童在争着追逐一只美丽的蝴蝶。最后,在蝴蝶的带领下,两个孩子见到了美丽的景象,或许就是那多在微风中摇曳的小白花,不管怎样,这是新生的希望。 忽然节奏加快,钢琴与小提琴协调到完美的相得益彰,我们能感受到身体飞奔,记忆返回,似乎已经到了萨格勒布上空,俯瞰着克罗地亚的一切,脉搏也被音乐带着跳动。吞噬,燃烧,欣喜若狂,穿越了萨格勒布之夜的激情燃烧。 最后,声音铿尔,徒留钢琴的颤音。 也许只有夜晚来时,我们才看得到平静,在这块紧邻着亚得里亚海的土地上,本来车水马龙,而到灯火阑珊时什么都已散去。 这样的夜里当然有一点点的悲伤,却是清静比悲伤多。不得不再次说曲子和弦极致的美,也许美的东西都让人心些许的伤感与无奈。 作为一名大学生,音乐已经成为了我生活当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每当我郁闷的时候,我会听一曲《克罗地亚狂想曲》,澎湃的热力和那种无处不在的节奏感,伴随着马克西姆的音乐,我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的喜怒哀乐走,这就是音乐的魔力,他会让我忘却心中的不快;当我自己迷茫的时候,Beyond将是我的不二选择,那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励着自己穿越眼前的迷雾,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朋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3.1--1849.10.17)是一位波兰伟大的作曲家。父为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为波兰人。肖邦出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师从阿达尔贝·瑞夫尼。七岁时创作第一首波洛奈兹舞曲(g小调),八岁时登台公演。其父为法浯教师,在华沙担任多种职务,他坚持肖邦除受音乐教育外必须同时受普通教育。十岁时,歌唱家卡塔拉尼为肖邦的演奏所感动,赠送给他一只怀表。十五岁时肖邦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演奏,沙皇赠他钻戒一枚。十六岁入华沙音乐学院,从约瑟夫·埃尔斯纳学习作曲。波兰民间音乐、意大利歌剧的美声线条和胡梅尔的风格,都正在对他产生影响。1829年他创作了《f 小调钢琴协奏曲》(通常称为第二协奏曲,虽然实际上它在作为第一协奏曲出版的e小调之前写成)。同年在维也纳举行两场音乐会,访问了德累斯顿和布拉格,回国后向歌唱家康斯坦契娅·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爱情。但翌年在华沙演奏了他的两首协奏曲后,就离开了被俄国古领的波兰,于1831年定居巴黎,开始授课并举行音乐会演出。他与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和贝利尼结识,1837年开始与女作家乔治·桑交往。当时刚刚废除了他与马利亚·沃德津斯卡的秘密婚约。1838至1839年冬与乔冶·桑同居在玛略尔卡岛上,但恶劣的气候及筒陋的生活条件影响了他的健康,此后他的结核病不断恶化。1840至1847年仍和乔治·桑共同生活在巴黎和她在诺安的别墅中。比他大六岁的乔治·桑悉心照料他,有助于焕发他的才华。许多最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b 小调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都是在他们结合的时期写成的。他们的关系破裂(乔治·桑的两个孩子挑起了争吵)后,肖邦的灵感和健康日益衰退,但仍继续教课并举行私人音乐会。1848年,虽然病情严重,他仍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他的学生简·斯特林把肖邦带到她姐夫托菲肯勋爵的乡村别墅内休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一万五千法郎。在伦敦,他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生活使他精疲力竭。翌年死于巴黎。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钢琴曲。他从菲尔德和胡默尔的作品中学到一些东西,对巴赫作品的学习也使他获益匪浅,但当时的主要作曲家对他几乎没有影响。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富于个性的键盘写作艺术,其优点为钢琴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织体。他精通言近指远的喻意手法,他所开拓的和声境界远远超过当时的传统界限。其它影响有的来自波兰民间音乐,在《玛祖卡舞曲》中特别明显;往往要求高度辉煌技巧的旋律风格则源自意大利歌剧。但肖邦谨慎地指出,他的玛祖卡“不是供跳舞”用的,事实上它们也是他的最有个性的作品,犹如私人的记事录,记下了一生事业中听作的和声和节奏试验,所探索的最为精致和变化多端的钢琴音色,也记下了他的全部情绪变化。最早一首《玛祖卡舞曲》是在1830年离开故乡之前写的;最后一首(f小调)感情强烈的吉光片羽,是他一生所写的最后一曲。肖邦使钢琴上的《玛祖卡舞曲》成为他所独有的形式;他所作的叙事曲(共四首,受密茨凯维奇的诗歌的概括的启发而写)和键盘谐谑曲也是如此,他使谐谑曲具有与贝多芬谐谑曲大异其趣的尖刻嘲讽的性质。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每首用一个不同的调,是肖邦对巴赫艺术的创造性贡献。肖邦认识到他的天才的用武之地主要在于比例完美的钢琴小曲,他在这类作品中注入了丰富而又强烈的诗意,但在奏鸣曲中也表明他有驾驭大型作品,不致使材料松散的能力。迂腐的学究也许会有争议,说它们不是“严格的”奏鸣曲(虽然每部奏鸣曲都遵守由几个乐章构成的传统形式),但是人们不会希望这些奏鸣曲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因为它们的结构别有一种使人感到惬意的逻辑性。他的协奏曲(往往被人们低估)也是如此,某些评论者认为他的配器不甚高明,其实远非如此。他的配器手法总是灵活而敏感的。有时甚至富于积极的独创性(如大管的应用)。他的演奏在细腻及紧张度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把他的同时代人

《海顿小夜曲》音乐鉴赏

《海顿小夜曲》音乐鉴赏 音乐赏析 ——《海顿小夜曲》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生活需要音乐。 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具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 欣赏音乐,要通过音响感知较准确地去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 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得到的音响效果,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得到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对人的影响还会产生时空的超越,使欣赏者远离此时此景,身临音乐中所表现出的那个环境与时代,能够与表现的内容产生共鸣。 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感受,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提起音乐,人们首先肯定都会想到音乐圣地维也纳.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便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涌现. 在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毫无疑问应该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贝多芬是音乐的巨人,当之无愧的“音乐的普罗米修斯”。莫扎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

音乐天才,西方音乐史上一个耀眼的瞬间。海顿则被誉为”交响乐之父”,由他开创了古典主义音乐时代。 海顿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他的一生中写了十二部交响乐。而其中《小夜曲》可谓是世界经典曲目,耳熟能祥。 《小夜曲》是一种音乐体裁,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 《海顿小夜曲》系弦乐四重奏曲,原作为《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后来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管乐合奏曲、小提琴独奏曲、吉他曲等。这部作品主旋律全部由第一小提琴担任,用弦乐四重奏形式演出时,由第一小提琴加上弱音器奏出的主旋律流畅而亲切,充满了欢快的情绪。其他三个声部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用拔弦奏法模仿情歌式小夜曲用吉它伴奏的音响效果。 《海顿小夜曲》色彩明朗、轻快,具有一种典雅质朴的情调,轻松的漫步节奏和娓娓动听的旋律,表现了无忧无虑的境界,在展开的旋律进行中,时而出现极其自然的大跳音程,使曲调更富于生气。 。 这就是海顿的风格,倾听他的作品总是能够让人轻易的感受到热情、典雅,其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如同优美的田园诗一样的自然与深厚醇美的浑融意境。 音乐是人生的艺术,离开人生便无所谓音乐。音乐是情趣的表征,生活就在音乐之中。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音乐可以包容一切,在熟悉的旋律中听到几分感动,在左耳进右耳出的时候品味那种激情与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 一.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二.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四.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

深度分析肖邦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813163793.html, 深度分析肖邦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 作者:韩婷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2期 【摘要】肖邦的音乐作品富有一定的民族风色彩,并且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容,在整个音乐创作领域中其被定义为独树一帜的特点,所以说在整个浪漫主义时代中肖邦是最有特点的创作家。肖邦的音乐作品仅仅只有四首曲子涉及到叙事思想,但是每一首曲子都包含了肖邦浓浓的情感与天才的创作灵感,每一首曲子特点不一,有极其富有统一性,能够非常容易地打动人 【关键词】肖邦;风格;特点;叙事曲 肖邦的音乐作品曲风优美动人,又不失细腻,整个曲子音调跌宕起伏,并且凭借极其具有个性的音乐特点,很容易地让人深入其中,深切地感受到音乐的强烈情感,认识到音乐的独特魅力,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肖邦的曲风很容易让人识别出来,由于他的作品从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体现出他那独特的创作风格,将优美旋律进行不断的净化并且再次加入深厚的情感给人以自然的享受。 一、肖邦作品能够体现出爱国精神和民族风采 肖邦的出生地是在具有风情的波兰,从小就深深受到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在1830年11月1日时,他开始接受巴黎浪漫氛围的渲染。到11月29日华沙沦陷,他就再没投入到家乡的怀抱。他把所有思乡的感情全部转化为音乐的灵感,将爱国的情怀全部寄托到音乐作品巾,借此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且夹杂对于国家衰亡的思念之情(如《第一叙事曲》《革命练习曲》《降b小调奏鸣曲》等)。也有对家人的思念、家乡的眷恋等幻想曲目(如一些夜曲和幻想曲)。他演出的观众不在于是否位居高位,却是常常为同胞们公益演出。1837年,肖 邦根本不接受沙俄给予他的荣誉称号,他用行动和宣言呐喊出“波兰依然存在”。到了晚年时期的肖邦饱受着背井离乡的孤寂之情,并且希望在他离去的时候把自己的心带回祖国,肖邦的一生并非那么顺利,但是他对于钢琴的热爱之情却从未减少过,他是一个内心敏感的钢琴家,但是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充满思想性的爱国情怀和属于肖邦的民族风采。 二、肖邦作品的独树一帜 (一)肖邦钢琴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他的旋律独具特色 肖邦的作品不仪仪适用于弹奏,并且还能够进行优美的演唱,这与意大利歌剧影响是分不开的。他的音乐曲子张弛有力并且具有层次性与结构感,将手指让在琴键上跳舞仿佛就像钢琴自己在独唱一首优美的歌剧,赋予了钢琴会唱歌的灵性,也就是说声乐性的旋律与器乐旋律能够自由地转化,对比贝多芬的动机性结构是根本没有吻合之处的旋律。在肖邦的旋律当中,总

大学音乐鉴赏——欣赏海顿

欣赏海顿 摘要:介绍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生平,对其著名代表音乐作品《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进行简单赏析,由此分析出作曲家海顿作品的特点和风格,以及总结出他的一生在音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海顿、《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赏析 在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形成了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派。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也是古典音乐风格的创始人,在创作上最有成就的领域是交响乐、四重奏和清唱剧。他在音乐史上突出的贡献是确立了古典奏鸣交响套曲的形式结构和奏鸣曲式原则。 他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卒于维也纳。海顿出生于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海顿父亲虽然是

个工匠,但爱好音乐,能弹竖琴,也喜欢唱歌。那时在奥地利民间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消遣。海顿自幼受到这种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从孩提时代就显示了出众的才华。他有漂亮的童声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听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制的小提琴上拉出这些旋律。海顿的亲戚──海恩堡教会合唱团指导J.M.弗兰克看中了他,从此6岁的海顿永远离开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会合唱团里唱弥撒曲,学习乐理和常用乐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学业艰辛,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样“鞭挞多于膳食”。两年后,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乐长G.罗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顿被选进了唱诗班。 17岁这一年,海顿因变声被解雇,开始了一贫如洗备尝辛酸的生活。为了糊口他教几个孩子学音乐。一位朋友为他在维也纳找到了一间阁楼栖身,聊以自慰的是阁楼里有一架旧哈普西科德。在这里,他勤奋自学,练键盘乐器、小提琴,研究理论。1754年他认识了当时颇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声乐教师N.波尔波拉,海顿向他学习作曲、意大利文和声乐,同时为他的声乐课弹伴奏,兼当仆人。1755年海顿受菲恩贝格伯爵邀请,参加在其府邸举办的四重奏晚会,担当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次年,海顿的第1部《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经菲恩贝格伯爵介绍,1759年海顿应聘担任了捷克莫尔津伯爵府邸中的乐队指挥和室内乐作曲家。在这一年里,海顿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1761年是海顿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莫尔津伯爵遣散了乐队,海顿就去艾森施塔特任P.A.埃斯泰尔唁济亲王的宫廷副乐长,不久任乐长。从1761年起直至1790年乐队解散,海顿在埃斯泰尔哈济宫廷度过了一生中最可贵的30年。作为一个贵族宫廷的乐长,首先是附属于主人的奴仆,要按照亲王的意旨办事:他创作管理和指挥乐队,对歌唱者进行训练,以至保管乐器,抄写分谱。宫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

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摘要:《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命运交响曲》蕴含了贝多芬的精神寄托,反映了人类永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 关键词:经典音乐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而作曲家就是高超的建筑师。在《中外经典器乐作品鉴赏》课上,我对著名作曲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尤其是对贝多芬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命运交响曲》了。 这首交响曲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因此这部作品被称作《命运交响曲》(以下简称《命运》)。《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从1805年开始写作这部作品,直到1808年才得以完成。[1]这部作品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情人离他而去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尔后,他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等一系列作品中。 [2]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1]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命运》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对人生的感触极深,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处处充满自信.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类的爱,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

肖邦作品风格与特点

肖邦作品风格与特点 在19世纪的编年史中,肖邦(1810--1849)被称为“钢琴诗人”,这是一个恰当的称号。他那孕育与浪漫主义精 神的艺术,构成了钢琴这一乐器的黄金时代。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人们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就把想象力献给了键盘,他在这个狭窄的范围中创造出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为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亚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自然,音乐几乎象是自己歌唱出来的。 肖邦有很多作品至今仍是钢琴家的演奏曲目,这是值得注意的。他的夜曲----正象这名字所含有的意思一样,是夜晚的歌曲----带有各种不同的忧郁色彩,这些曲子通常是三部曲式。他的前奏曲都是幻想的片段,有些有一页长,有几首只

有两三行。他的练习曲是教学用的最好文献,在这些乐曲中,钢琴技术也变得具有了诗意。他的即兴曲奇异而有变化莫测,但它们却都圆满无缺。他的圆舞曲反映了沙龙里的鲜艳色彩和娇媚姿态,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心灵舞曲。他的玛祖卡舞曲取自波兰的农民舞曲,显现了他青年时代所见到的理想景色。在大型作品中,肖邦写了四首叙事曲。这些乐曲是有宏大结构的史诗,象是游吟诗人讲述的传奇。他写的波兰舞曲再现了一种庄严的情感,这是波兰贵族向国王欢呼时跳的列队舞蹈。这些舞曲具有英雄性的曲调,回荡着战斗中的铿锵声,颂扬了英雄的功绩。这位民族的诗人使同胞们记起祖先的光荣,加强了他们渴望自由的愿望。《摇篮曲》、《船歌》、《F小调幻想曲》的谐谑曲都显示出肖邦在他的艺术中在他的艺术中达到了顶峰。《B小调奏鸣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E 小调钢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协奏曲》都完全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肖邦在20岁时就完全形成了他所显现出的 风格,他不象一些大师如贝多芬或是瓦格纳那样长期的思想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肖邦与同时代的舒曼和门德尔松一样,在风格上是真正的抒情诗人。这三个人去世都很早,他们都用青年时代自发的抒情性达到自己事业上的顶峰,他们是浪漫主义第一阶段最杰出的代表。可以说肖邦在他的成熟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件是凭借传统技巧和曲式写成的。肖邦没有象舒伯特那样忍受过贫困和轻慢,也没有想舒曼那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