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系统

浅谈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系统

作者:章智东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5期

摘要:随着综合布线工程的普及,用户变更网络连接的频率也在提高,而布线系统是影响网络故障的重要原因,如何能通过有效的办法实现网络布线的实时管理,使网管人员有一个清晰的网络维护工作界面呢?这就需要有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系统。

关键词: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199-02

引言

如今的写字楼、住宅楼、教学楼甚至政府机关中的大部分数据、语音等的传输都是基于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架构上。网络系统的基础是物理层,所有基于网络的通讯都要依靠物理层来实现将语音、数据传到目的地。

随着综合布线工程的普及,及其布线灵活性的不断提高,用户变更网络连接或跳接的频率也在提高,而影响网络故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布线系统,根据高德纳咨询公司调查显示,企业中的80%的宕机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为操作引起的,而这些操作绝大部分又是发生在网络变更当中的,而一旦发生故障,我们整个恢复过程中80%的时间都是在做诊断,20%的时间用来恢复操作。那么,如何能通过有效的办法实现网络布线的实时管理,使网管人员有一个清晰的网络维护工作界面呢?这就需要有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系统。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系统能实时监视布线的连接状态和设备的物理位置,同时有任何更改的时候,能准确的更新布线文档数据。这样可以连续提供可靠、安全的连接,防止任何无计划的、无授权的更改,降低整个网络系统的事故时间、运行和维护费用,最终能有效的管理整个网络资源,提高布线管理效率。

1 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系统的概况

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系统,也可称电子配线架系统,其实就是将传统综合布线系统与智能实时管理联系在一起的系统。它的特点就是通过将管理元素全部电子化,实现对布线系统的直观、实时和高效的无纸化管理。其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利用智能型配线架和智能型跳线,将网络连接架构及其变化自动传给系统管理软件,管理系统将收到实时信息进行处理,用户通过查询管理系统,可随时了解布线系统的最新情况。

目前,结构化布线设计一般采用国际标准,将语音、数据的配线统一在一套布线系统中。系统按工作区(设备与信息座之间的跳线)、水平配线(楼层的水平布线)、垂直配线(层与层之间的垂直干线)、设备间(层网络交换机、配线架等连接器件)、管理(计算机网络中心、电话总机房)、建筑群子系统(各建筑物间的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六个子系统进行设计。

2 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系统组成

在传统的网络连接的最初的安装中,配线端口到客户端端口的网络连接已经被安装完成,在日后被很难改动。所以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跳线才是我们机房管理的重点。

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硬件部分包括:

电子配线架:目前常见的有超五类、六类和光纤配线架,它们都在端口上方装有内置传感器,这是24位实时接口的一部分,和接口电缆连接器一起为网络连接提供“实时”信息。

主、副扫描仪:主要是用来对现有的基于RJ45的设备实施管理。

实时跳线:它的长度与跳线相同,也可称为第九条导线,其两端各连一个监视针脚,为配线架端口传感器和扫描仪的连接提供电子触点。

实时链路电缆:每个电子配线架的背面都有一个扁平电缆接口,用来和扫描仪相连接。

另外还可以配一个保安控制器,这样能使整个系统连接远端的装置。保安控制器具有有密码登陆安全机制,这可以让整个实时布线系统变得更安全。

软件部分主要是指智能实时管理软件:由服务器端和工作站端构成标准的Client/Service系统体系。服务器端的数据库系统是构建在Microsoft SQL Server7.0基础上的,可以对各项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而客户端一般承担着数据库系统与管理员之间的交互式地管理职责,多数是自行研发的系统。

目前的服务器,甚至PC机的硬件配置基本都可以满足要求;同时需要安装Windows WorkStation/Server 4.0并安装SP4以上补丁,以及Microsoft SQL Service 7.0和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客户端只需要一般的PC机即可,操作系统安装Windows NT/2000及以上即可。

3 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要求网络系统维护、管理也提出了方便快捷的要求,即根据不同的需求能随时进行改变和调整。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整个网络的布线情况,并能及时的跳接。根据TIA/EIA-606标准的规定:传输机房、介质终端、双绞线、光纤等都须有明确的编号标准和方法。通常为保证线缆两端的正确端接,会在两边都贴上一致的标签。这样就可以这个唯一编码,在配线架和面板插座上识别线缆。但到这样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时间一长,加上频繁的跳线调整,会导致标签脱落现象严重,而且设备间内的线缆必将错乱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