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营利织与营利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之探讨

关于非营利织与营利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之探讨
关于非营利织与营利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之探讨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之探讨

摘要:针对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的原因背景及现状。系统分析了现有的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战略联盟发展所必要的关键因素和存在的合作风险,阐述了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行性,论述了其建立的重要意义,并总结了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多种形式,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的战略联盟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战略联盟

1.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

1.1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公共事业组织有许多种不同的指称,包括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非营利机构(NPI)、第三部门、公益组织(PSO)、志愿者组织、公民社会、公益慈善团体等等。其中非营利组织(NPO)的概念在西方发达的国家是指那些“以推进科学、教育或慈善事业,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私人机构。”

它的原义,指的是由私人为实现自己的某种非经济性愿望或目标而发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不仅包括基金会、慈善筹款会等公益类中介组织,也包括社交联谊、互助合作、业主和专业协会等公益类组织,还包括私人创设的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艺术团体、博物馆、研究机构等服务类组织,。美国甚至把教堂也归入非营利组织。1973年,美国学者T

列维特(T.Levitt)首次使用第三部门(Third

Sector)这个名词,用以统称这些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

[①]此后这个概念在美国被频繁使用,并且流传到全世界。

根据社会结构理论,现代的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三大类型。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不以营利为自身活动目标的社会组织,它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70年代至80年代兴起的通讯革命,将全世界包括最偏僻的地方都连在一起,第三世界成人教育水平和识字率有了显著提高,这些因素都使得民众的组织和动员比以往容易多。过去的几十年间,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规模和范围与日俱增,他们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地,并且在跨越全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地位。根据国际社团年度报告,

在1997年,国际承认的这类组织的总数已经超过16000个 [③],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1994年在南半球(经济部发达地区)从事活动的地方非营利组织大约有50000个

[④],

这还不包括在社区活动的草根组织。这个部门国家一级规模以美国为最大,1996年美国大约有150万个非营利组织,其中包括在政府登记的341000个宗教团体

[⑤]

。而目前我国约有130万个事业单位,另有70多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依法登记的近13万个社会团体,约5.62万所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46753个可划为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福利机构,380家注册的社会公益团体。这些组织都将社会公益作为机构的性质。

以美国为例,早在1985年起非营利组织的从业人员就已经占到全国就业人员的25%,拥有国民私人财富的15%,私人的非营利组织占全美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体企业的52%,其中包括10000多家非营利性的医院和疗养院,4600多所研究院与学院,100000多所私立或公立的初、中级学校,350000多所教堂和数以千计的慈善组织和服务组织。据统计2000年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从业人数占该年度全部从业人数的44.2%,而同期在经济部门从业的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的74.6%。与国际其他国家比较,我国非营利组织从业人数的比例与奥地利(45%)和西班牙(45%)接近。如果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从业人数增加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700多万个就业岗位,如果达到英国1995年的水平(72%),就会增加1266万个就业岗位,如果达到荷兰1995年的水平,就会增加5820万个就业岗位。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个充满就业机会的领域,发展这个领域可以为解决就业寻求新的途径。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个发育完善的社会,对于保证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只有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

非营利组织也在解决和缓解社会矛盾过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社会保护的主要对象是当前在向市场过渡过程中处于不利状态的人们和社会群体,包括失业者、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等。在当前我国的转型时期,扩大就业、消除贫困、采取措施迎接老龄社会的到来,合理安置流动人口显得尤为突出,同时还要关注妇女、儿童、残疾人和其他社会边缘群体。因此,社会保护在外延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社会保障的内容。

自1990年开始,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莱斯顿.萨拉蒙教授为了对全球的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进行研究,主持了一个非营利组织的全球比较研究项目。据该项目在26个国家的调查,9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的第三部门的支出总额高达112000亿美元,在这些国家第三部门工作的雇员相当于3100万全职雇员,这大约是非农业劳动力的6.8%。在西欧,有三分之二的雇员集中于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领域,在中欧和东欧,这三大行业的非营利组织雇员比例为40%左右,

在拉美,第三部门的雇员集中于教育领域。第三部门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服务收费和会费,而不是慈善捐款,政府拨款仅次于服务收费。据25个国家1995年的统计,服务收费、政府拨款和私人慈善捐赠平均分别占到总收入的51%、39%和10%。但是以上的统计没有记入志愿者捐献的劳动时间的价值,如果记入这部分价值,则服务收费、政府拨款和慈善捐赠占总收入的平均比例就改变为28.1%、30.5%和41.4%。

[⑥]

1.2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通过对这些的非营利组织的有关研究,总结出了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2.不以营利为目的;

3.非营利组织并非不能有营运节余,但其节余不能“分红”。捐赠者不能享受任何形式的投资回报,非营利组织的志愿待遇不能超过处于相似情况、履行相似职责、执行相似任务的其他人员的待遇;

4.非营利组织经常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包括减免所得税;

5.非营利组织受到社会和政策的严密审视,有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

6.财产处置的特殊性。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不是私有的,其财产不能在市场交易,不能被勉强兼并,但可以自愿联合、合并。对产权的归属问题的明确约束。具体来讲,是对“个人营利”、“团体营利”及“税法”的约束

1.3非营利组织的不足之处

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崛起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非营利组织常常被涵盖在“非政府组织”的概念之内,主要是指与公共福利目标有关的慈善组织、教会发展机构、学术思想库及其关注人权、性别、健康、农业发展、环境、土著、社会福利等问题的组织,其它如私立学校、医院、宗教团体以及准自治非政府组织

[25]均不在此列。

当然,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要达到这些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还要走相当长的路,但是至少说明,发展这个领域可以为解决就业寻求新的途径。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个发育完善的社会,对于保证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只有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

非营利组织也在解决和缓解社会矛盾过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社会保护的主要对象是当前在向市场过渡过程中处于不利状态的人们和社会群体,包括失业者、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等。在当前我国的转型时期,扩大就业、消除贫困、采取措施迎接老龄社会的到来,合理安置流动人口显得尤为突出,同时还要关注妇

女、儿童、残疾人和其他社会边缘群体。因此,社会保护在外延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社会保障的内容。

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国家包办依然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一个基本特征,事业单位主体的国营化,既扩大了政府的事业职能,也增加了财政负担,又抑制了社会办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单一与事业单位活动的国家包办与拨款,这就从制度安排抑制甚至禁止了私人及其他社会团体兴办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可能性,造成了事业单位主体的国营化。国家包办一切是计划传统体制下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传统计划体制的基本特征,即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计划化和行政化。最终结果是国有事业单位结构僵化,缺乏活力,政府负担加大。变过去国家包办一切的事业为国办、民办、社会办等多元主题办事业的格局,实现事业主体多元化,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必然的选择。

2.战略联盟的出现

战略联盟本身并不是一件新生事物和新的概念。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军事上的同盟与外交上的结盟,已经屡见不鲜。但是作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战略结盟及其构成,的确是一种带有战略意义的合作模式的新尝试。其中成功的典范是早期的“欧共体”和今日的“欧盟”。

战略联盟作为一种重组,是介于硬性资产重组与软性技术重组之间的一种紧凑型的合作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既具备了资产重组的某些优势,又不为可能存在的人、财、物的闲置所拖累;既有软性重组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又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所以说,随着市场经济运作及其机制的日益深化和对WTO规则的日渐理解,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做大做强”和效益共享的重组整合方式,将是新时期众多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新一轮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运作模式,也是地区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催化剂。

目前,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企业优势互补、拓展竞争地位、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作为一种很好的竞争手段,已经在很多领域兴起。正是因为战略联盟可以快速地实施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所以它符合了市场环境中对注重发展速度和控制成本的要求。有关数据表明,至2004年,战略联盟的价值可能达到全球生产和服务产出的市场总值的16%--25%,达25--40万亿美元。

就联盟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未来的战略联盟将呈现两大趋势:

(1)与以前的互补性联盟不同,未来会有更多与竞争对手的联盟,也就是所谓的“竞争合作”。经过多年的自由竞争,很多行业逐渐发展成熟,市场趋于饱和,每个竞争者从对手抢夺一点市场份额都很难,必须联盟共同把市场做大,形成“多赢”。

(2)将来会有更多的国际联盟。中国本土企业要想在国际联盟中受益,需要搞清楚未来的国际合作伙伴大体上奉行的是“全球战略”还是“全球地方”战略。此外,需要将品牌或分销权等重要的无形资产加以长期保护。最重要的是要事先想清楚联盟的目的。人们经常把联盟比作婚姻,但一个成功的联盟不一定要长期存在下去。成功的标准不是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3. 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背景

3.1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双向选择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优势主要取决于三个最基本的方面:达到战略目标;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减少风险;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这种优势具体表现为:

1协同性,整合联盟中分散的各类资源凝聚成一股力量;

2提高运作速度,尤其是当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联合时更是如此;

3分担风险,使合作双方能够持有较大的胜算;

4加强合作者的技术交流,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

5 通过联盟可获得重要的市场情报,营利组织可以顺利地进入新的市场。3.1.1 非营利组织选择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因

首先,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相比存在许多不足与不成熟之处

1.在管理上,非营利组织缺乏营利部门所具有的底线,非营利部门必须具有一个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并且必须把这些抽象的目标变成可操作的目标和可以实施的行动方案。当然,如果营利部门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会陷入混乱,他们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但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资金底线内,营利部门可以混乱,缺乏目标。非营利部门则不可这样,否则,它马上会陷入混乱,非营利部门必须不断重申自己的使命,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非营利部门依赖于捐赠者、志愿者,或者兼而有之。它的发展需要借助营利组织现代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因为营利组织无论在企业战略、市场战略、人力资源培养、财务制度等方面,已形成一整套的管理体系,这正是非营利组织所欠缺的。就目前来说,我国非营利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决策。在中国年轻的非营利组织中,常常以创始人的个人魅力作领导,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和制度。而且,非营利组织的低待遇难以吸引到有知识、有经验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且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相对不固定,缺少系统的培训和技能,导致人力资源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利组织可以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做出迅捷的反应,而非营利组织的运行和操作容易缺乏效率。对于还不成熟的非营利组织来说,最大的压力就是从社会有效地筹集到所需要的资源。

2.在激励机制上,营利组织设立较丰厚的物质回报,而非营利组织必须屈从经济利益之外找到激励。

3.在监督机制方面,营利组织的投入是个组织的创始人或股东,其投入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利润回报,因而他们很关心该企业的运行发展情况,由此注重对企业的监督和控制活动。而在非营利组织中,其资金来源是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他们通过非营利组织投入与社会,不计回报。这样既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管理和规范对投入资金的渠道和力度的控制,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效率。

4.在服务对象上,营利组织中的服务对象是消费者。营利组织经过专业研究和分析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人群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获取经济利益。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它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或“大众”,考量后的研究结果仍存在限制性,说服力不强。

其次,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政府投资日益减少,成本增加,捐赠和资助减弱;竞争加大,商业公司通过自身努力正在进入社区服务领域,非营利组织征寻求拓展新资金的来源。

非营利组织如果有意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就不能等待营利组织的上门联系,应采取积极的策略主动出击。非营利组织应明确的分析出自己能给合作者带来的巨大价值。非营利组织首先要知道营利组织与自己联盟绝不是在进行慈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双向选择”,为使联盟建立得更加稳妥,非营利组织应摆正自己在联盟中的角色。为了吸引营利组织应先对组织的社会形象、知名度及非营利组织对合作对象的受关注程度有准确的定位,具体划分出非营利组织的目标群体、作用区域等,还有本组织是否有能力极丰富的经验来参与到联盟中去。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站在合作对象的角度,对本组织社会形象进行一个全新视角的评估。具体在以下方面进行评估:

(1)组织的社会形象。即社会大众对其的认可程度。如果已经有颇佳的社会声誉,则它将使众多公司合作的目标。如果组织本身在社会口碑不佳,只有先调整好内部,提升自身形象,再考虑与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2)组织从事的业务。营利组织都希望非营利组织能为自己提供必要服务。例如许多大公司在之名大学设立奖学金和举办各种合作项目。另外一些服务对公司也会有吸引力。尽管公司从非营利组织得到的好处是间接的,但从总体上看,双方的合作还是有必要的。虽然几乎每个地方的慈善机构都致力于改善当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但并非任何一家当地公司都能成为它的合作伙伴。最佳的公益事业战略联盟,需要双方有着相辅相成的目标和利益。

(3)组织的目标群体。如果非营利组织的目标群体与大量的潜在消费者,往往会倾向与非营利组织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比如,生产儿童服饰的企业通常会选择服务儿童事业的慈善组织进行合作。

(4)组织推广事业的迫切性。最具迫切性的公益事业往往带给营利组织较高的收益,而被公众认为次要的公益事业给公司带来的回报则较低。

所以,非营利组织要想吸引营利组织成为合作对象,必须对自身的情况有准确的定位。

3.1.2 营利组织选择与非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因

随着日益增多的营利组织以低利润目标进入公共事业传统领域,会员型的社会服务组织也迅速发展起来。营利组织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战略性慈善活动。如福特对Komen基金会的赞助,他想通过赞助乳腺癌防止来改变福特过于男性化的品牌形象,牢牢占据着汽车业独家赞助商的位置。营利组织把捐赠集中在某一项慈善事业或某一个备受尊崇的非营利组织身上。因为这样的做法远比以往散乱的企业捐赠活动的效果好。如果选择得当,就可以把公司形象与选定的某一非营利组织合作伙伴或公众事业的崇高形象联系起来,从而提升了营利组织的声誉。里贾纳.E赫兹琳杰(Regina.E.Herzlinge)认为,“非营利组织必须运行良好。因为我们托付给他们的是最重要的社会职责----启迪心智、升华灵魂、保护健康和安全”,她认为非营利组织不应排斥营利行为,关键是要在剩余索取权上加以限制。公众业应对非营利组织运行加强监督。

一个组织要想生存发展,提供的产品必须让别人有兴趣,非营利组织应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计算进去,这属于事物正常发展的趋势。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Osborne

& Ted

Gaebler)著名的《政府再造》中直接指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通过在公部门、私部门与非政府部门这三个部门服务提供者中,培养竞争机制来阻止各项公共服务,不仅耗费公共资源,而且导致公共机构过分矿长职能降低服务质量与效果的趋势,结果当然是更多的效率,更多的回应性以及一种奖励个新的环境”(登哈特Denhardt,2003)

因此,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理解为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理性让营利组织不断追求更大的利润目标的同时不忘记得到社会形象,奠定了品牌文化的基础。如福特在中国出资举办“福特汽车环保奖”,以表彰位中国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除设“自然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奖项以外,还特别增设了“青少年环境项目”奖,在少年儿童中推广环境意识和行为。还有洛克菲勒捐钱创立了芝加哥大学、福特基金的设立等等都属此类。这样,营利组织才愿意克服自我保护本能,追求更加高贵的目标,最终赢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而真正的战略性捐赠活动瞄准的正式与竞争环境相关的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贡献出其独有的资源和专业化,从而使企业和社会两者都受益,使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达成一致。

3.2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决定因素

非营利组织一旦对自身的实力和不足做出了评估,而且将自己引入到营利组织的公益事业的联盟项目,它就应该列举出若干潜在的合作企业,并开始逐一调查。

非营利组织的调查者们应该与尽可能多的人交谈,确认哪些营利组织可以带来较大收益,最后选出最合适的合作对象,与之建立良好的战略联盟关系。其中选择合作伙伴的首要因素是自己的公益事业营销行为是否与营利组织的目标相辅相成,营利组织能否最终增长公司的利润。同时应该考虑的其他因素还有:

(1)价值

公司必须清楚的意识到公益事业营销活动可能带来的价值。这样,非营利组织才能相对容易地将合作的意向推销给公司。

(2)辅助公益事业的首要性

即其推广行动应该是营利组织一定时期内营销战略中最基本的、最合乎逻辑的部分。合作关系如果不能适应某公司的战略,或是与它的中心兴趣相距甚远,将使联合行动流于形式。

(3)坚持组织宗旨

确保营利组织不从事与组织宗旨背道而驰的商业行为。非营利组织要与营利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必须尽力了解对方的道德标准,以及它支持这样标准的严格程度。公司不得强加给非营利组织不合理的限制或干涉。

(4)营利组织的高层管理者的高度热情否则,联盟不可能维持长久。

(5)地理方面的就近性

许多营利组织倾向资助与它位于统一区域的非营利组织。

(6)营利组织以前有过支持类似项目的经验。例如有些公司致力于慈善事业、教育事业、表演艺术、博物馆、医疗事业等方面已取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

把握好以上因素,使非营利组织更加全面、深入的考虑索要合作的对象,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时间,精力及资金上的浪费。这样,才能保证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战略联盟一举成功。

4.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行性分析

以万通地产为例,2004年3月28日,万通地产举行隆重仪式与著名环保组织“地球村”结成公益战略合作联盟,致力于建立中国首个“绿色社区标准指标体系”,

万通地产此次行动,旨在将公司的长期的公益策略规范定位到“绿色环保”上,并提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充分显示公司对公益活动的重视与热忱。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参与建设绿色社区,是体现其社会责任,为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做贡献的良好方式。同时也是提升公司威信,树立企业形象的大好机会。可以说,这次万通与绿色环保组织“地球村”结成战略联盟,共同致力于绿色环保事业建设,

既是前瞻性地思考,又是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将商业行为与社会责任高度统一起来。

4.1 战略联盟对非营利组织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战略联盟能够帮助非营利组织创造发展机会和机构业务,确定如何利用机会克服机构内部存在的不足而形成发展的合力;战略联盟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非营利组织领导人的视野,发挥机构的优势、避免劣势;战略联盟为非营利组织勾画出一个合作框架,改善每项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第二,战略联盟能够使一个非营利组织的不利条件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达到最小;战略合作不断推动机构的主要决策者更好的支持和实现以建立的战略目标;使机构的机会选择御侮哦投入的时间和资源安排相匹配;在战略实施阶段使用较少的资源和很少的时间专门用于纠正错误或做出正确的行动计划,以实现机构的战略目标。

第三,战略联盟能够为扩大非营利组织在人际之间协调和交流的范围,帮助机构的美味志愿为机构的宗旨和长期目标而努力奋斗,战略联盟将为机构的每位职员设计出明确的责权,适当鼓励更多的职员超前思考,为机构的未来发展出谋献策。

第四,战略联盟为非营利组织的全体职员提供互相合作和顾全大局的机会,鼓励每位职员面对外部的变化环境采取积极的姿态,寻找一个适合非营利组织进行管理的规范和程序。

4.2战略联盟对营利组织的影响

营利组织选择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的关键即非营利组织的公益形象。这样可以帮助营利组织努力摆脱目前单一重复的广告竞争、价格竞争的局面,所以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起到开拓新的营销途径,建立新的营销理念,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美国运通信用卡公司为例。该公司在旧金山地区发行了一种运通卡,用户每使用一次该卡公司将提取5美分捐献给几家艺术类组织。此外,该地区每增加一名运通卡用户公司就提取2美分作为捐献。这个营销活动为期不长,但极为成功。仅3个月,美国运通卡公司就捐献出10.8万美元给艺术类组织,自己的业务也有很大增长。公司还发现,与使用运通卡的商业人士的关系加强了,各地还有更多的人决定使用运通卡。在美国运通卡公司取得了成功之后,雅芳(Avon)、美洲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宝丽来(Polaroid)、沃尔玛连锁店(Wal-Mart

Stores)等著名大公司也纷纷效仿,与全国性的非营利组织建立了协作关系。在我国国内,公立大学、非营利性医院、各类体育协会及其他非营利组织也纷纷开始建立与营利性组织的联盟。

5.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主要形式

目前两者主要的联盟形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与交易关联的公益推广活动。在这种类型中,公司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以现金、食品或设备的形式捐赠给非营利组织。例如:农夫山泉在一段时期内每出售一瓶纯净水,就从中抽取1分钱将其捐给希望工程。

第二种形式是共同主题营销。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在商议后,共同除具有公益性质的商业活动。通过分发产品和宣传资料以做广告等方式共同解决某个社会问题。例如:<案例>

联盟的第三种形式是非营利组织在收取一定的费用或提取部分收入的条件性批准营利组织使用其名称和商标,合法许可证的方式进行营销。例如,在佳洁士的广告中注重强调该产品是经中华医学会验证并推广使用的。大大提升了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6.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风险分析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战略联盟同其他联盟一样存在着风险。美国斯坦福大学J.格雷戈里.迪斯(J.Gregory

Dees)教授警告说,“非营利组织商业化面临着许多危险”,“如果出现计划的情况,奢华经营有可能葬送(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服务宗旨”,“当非营利组织变得更加企业化时,会受营利组织竞争者的抵制。竞争者认为,非营利组织在税收优惠、低劳动成本、资本和供应等方面占据了优势是不公平的竞争。如果竞争继续升温,营利组织竞争对手将向政府施加压力,使它重新考虑非营利组织享有的免税优惠。”

而且,我国现有的规范非营利组织行为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联盟在非营利组织的环境中创建一个营利组织,即在一个文化实体中在建立另一个文化实体,这中间是存在风险的。因为营利组织在商业行为中所承受的风险是为了谋求最大利润,这是营利组织与之建立联盟的推动力。而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文化差异较大,非营利组织最主要的价值观念是吸引本机构成员为其工

作和赢得外部支持的因素。因此,可以说非营利组织带有双重基本目标,既有社会使命的责任,又有经济利益的负担。而且,同一个机构内非营利组织活动和营利组织活动两者同时并存的情况下,他们的目标和经营方式也存在互相混淆的风险。

目前,存在着“只有原则法律规定,而无具体界定标准,限制性规定及实施细则;有关法规的原则规定本身不明确、不严密、不具体或自相矛盾,有的还与税法有关规定相抵触;原则性法律规定与国家政策相矛盾等许多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非营利组织背负着更大的风险。<案例>因为非营利组织是公益、慈善的化身,它从事着人类最为神圣的事业。非营利组织的任何违规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国计民生,还影响着公众的道德观。失去公众的信任,非营利组织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甚至非营利组织滥用公共资源的恶果比其他机构的违规操作更令人发指。所以,非营利组织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营利组织无端利用,成为不法经营者的非法营利的工具。加强自身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不做任何有损非营利组织形象的事情。

7.建议

为确保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时能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下去,成为一个成功的战略联盟,我认为需要着重强调以下方面:

(1)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选择合作伙伴时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方能提出合作意向。合作的项目有准确的定位及其预计达到的目标。如果一开始对合作项目双方领导者想法差异较大,就无法正常进行。因为,即使非营利组织对潜在的合作公司做了多么细致的研究,又如何成功的推销了自己,合作双方如果开始时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公益事业的营销联盟就很可能失败。为了确立一个互利的联盟,双方首先言明各自的目标和期望,最好写入合同,如列明合作计划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加以衡量;公司是该组织唯一的合伙人或是某一行业的唯一合伙人;各方提供多少资金以及各自负责哪些方面等等。

(2)开展试点。在计划项目开始之前,可在局部地区或短时间内进行试点。合作双方必须定期会面并记录进展状况。双方都要尽可能诚实地看待结果。评价项目进展状况的指标有:自身形象的改善与否,顾客忠诚度,职员和顾客的满意度等。

(3)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非营利部门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运作,政府应当为社会团体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法律环境,在法律之外不要再给非营利部门强加什么框框,或者是更多的约束。

(4)诚信。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要树立自己的诚信形象,在此应强调指出:在战略联盟中建立相互信任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双方对评估的结果都能诚实相待,合作关系就会持续下去。Lewis(1990)指出,在选择伙伴、缔结联盟以及联盟建立之后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一套经常性的、持续的内部评估和审核分析体系对每一个合作伙伴和所创建的联盟的市场结构属性、联盟的性质、行为机制、选择者的风险偏好等具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双方均要表现出对合作方的充分信任以及自身的可信度。联盟成员必须在交往过程中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提高行为的透明度。只要联盟双方长期注意沟通的改善,关注高层管理人员在计划等方面的默契合作,以及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的建立,那么联盟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紧密,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也会加强。

(5)加强联盟基础建设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非营利组织目标管理基础上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与非营利组织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有效融入营利组织成功的管理模式,对非营利组织加大薄弱环节的管理,适时进行可行的创新管理。最大潜力的开发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让人的力量充分发挥到组织中去。使其使命和目标不仅局限于解决社会问题,而且能逐渐扩展到谋求和维护行业的利益方面。

(6)对战略联盟实施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指对联盟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信息资源,及时地把握机会,做出决策,增进运行效率的过程。例如可以创建联盟专属的互联网站,介绍联盟的建立宗旨,加大宣传力度,使活动深入人心。提高对所获得的反馈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分类、加以分析的效率和可靠性,使联盟管理的决策科学化。

(7)合力构建联盟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从而有助于增强联盟的应变能力。在发生危机事件时,能够通过严密的监督机制找到解决方法。

(8)建立相关的辅助管理平台。进一步整合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各项资源或服务要素,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效率和管理效率。使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顾客或消费者之间信息共享。搭建广泛的交流空间,获得与战略联盟相关的实用信息,定期对实际成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分析。组织建立绩效评价报告监控组织。及时找出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使联盟的各项活动有序的进行,更好的符合战略规划的要求。如果缺乏相应的预算执行体系的分析评价,或者忽略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只注重水平分析,而不注重结构分析和因素分析,就会使绩效考核缺乏预算的配合。所以,构筑良好的辅助管理平台,有助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科学发展。

能够成功建立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战略联盟并不容易。但如果能从组织形式、人员配备、监督检查以及办公地点等方面把非营利性质与营利性质分开,就找到了成功建立战略联盟的关键点。同时,可以为从事营利工作的专业人员提供适当的奖励,采用不同于非营利组织的报酬政策;将最终营利的负责权明确地授予非营利组织理事会中的负责小组。

8.结语

通过对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可以得知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结成战略联盟是有效发展的必然趋势。双方在管理思想、成立背景、多种发展形式等方面互补性的交流,将充分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和极大地促进双方健康有序的发展。不但利于非营利组织获取更丰富的社会资助,也使非营利组织更加充满活力,对其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而就战略联盟来说,未来会出现更多与此类似模式的组合,并会有更多具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加入联盟的行列中。只有依靠有效的战略联盟,共同扩大市场,达到形成“多赢”的局面。加之一些跨国公司强而有力的国际联盟,一旦与当地的非营利组织组建联盟,将有效改善其发展环境。无论从政策、税收、人员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均能抓住优势。减小了跨国公司在新市场环境中的阻力,降低了重新组建产品销售网络的风险,可以更加迅速的熟悉当地市场环境,排除了营利组织经营的最大一块绊脚石。

总而言之,事实证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战略联盟是符合现今市场发展要求的,也从失败的案例中吸取了教训。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迫切的发展远景规划,这种创新性的战略联盟必将给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最新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资料

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 2014春行政管理 刘征东 非营利组织自发展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加强政府和民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合作管理,还能集约社会资金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然而中国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发育不完善、自创性收入缺乏,而国家的财政补贴又有限,导致活动经费匮乏,近年来随着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下降,各种存在已久的问题凸显,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悠久历史传统的公益事业在现代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纳市场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公民社会现出雏形,这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思想和社会的禁锢,加之市场化带来的人们思想和行为、心理的不利因素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使它健康成长,还需要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在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个人修养上为之付出努力。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并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个政策导向为非营利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机制越来越成熟,政府职能逐渐被替换,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和经济领域发挥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然而,从中华慈善总会发票事件到中国青基会中非希望工程事件,从“郭美美事件”到河南宋基金事件,无论是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违背基本公德的言行,还是一系列的令人费解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孰是孰非的争论,对我国社会组织的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果。这些都加重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英文简称为NPO,是以从事公益事业(活动)为目的不分红的组织的统称。它不是法律概念,多义、复杂,是对从事各种不同的公共目标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代称。它由私人发起,各种活动不断起伏变动着各种机构松散的集合,是公民社会的个人组织,是民主社会合作网络的关键部分。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组织性。 它必须是一个机构性实体,有自己的组织章程、组织的运行规则、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对持久的指标。 2、独立性。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分离,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不为政府所控制,自己监控自己的活动,有内部治理程序,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私营企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在这个意义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毕崇明 0801070901) 摘要: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垃圾分类,大到各种国际纷争和区域冲突,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本文将在中国国情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关键词:组织非营利发展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还很不成熟,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特色。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社会力量复杂,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诸如行业协会、各种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以及一些比较隐蔽的“会党”或者秘密结社,如洪帮青帮等。 这一时期,为了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1932年10月,国民党曾公布过一部名为《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规。 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在整个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变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被加以取缔,包括反动帮派和封建落后的组织等。经过这次整顿,中国的社会团体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时期。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然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断了社会团体在法制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快反映到民间组织的发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非营利组织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组织数量和志愿人员人数与日俱增,活动领域也日趋广泛,日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但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切实存在着对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为了保证志愿者人力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工作分析、人员招募、人员培训、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来探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目录 1.前言 (1) 2.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1) 3. 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3.1结构松散性影响提升 (1) 3.2激励因素复杂 (2) 3.3绩效评估的困难 (2) 3.4培训与开发较为缺乏 (2) 3.5体制特征与实际工作中的矛盾 (2) 4.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向 (3) 4.1工作分析 (3) 4.2人员招募 (3) 4.3人员培训 (4) 4.4激励机制 (4) 4.5评估 (5) 4.5.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5) 4.5.2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 (6) 5. 愿景 (6)

6.参考文献: (7)

非营利组织,简称 NPO,又称“第三部门”,是一个自美国发源并向世界流传的新名词。在国外,这类组织的人力资源构成主要包括:有酬员工和志愿者。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志工等,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几大类构成。国内学者一般将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非营利组织构成中,人力资源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志愿者又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类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就是组织的生命源泉。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组织竞争加剧的挑战,非营利组织如何站在战略高度,科学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管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对志愿者的管理将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目前,笔者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当前,在中央精神的指引和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首先是打造了一批如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环境保护、海外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亚运志愿者、奥运志愿者等精品项目,既发挥传统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势,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志愿服务项目的新领域。其次,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已有商务部、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山东、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湖北、浙江、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还有多个省市正准备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或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2008年立法计划。再次,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与此同时,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也大大提高: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的“前沿话题”转变为“80后”青年的“生活时尚”;志愿者主体,从系统职工和大学生延展到整个青年群体;志愿服务项目,从临时活动逐渐形成有延续性接力机制的事业,从“人人能为”的普通服务逐渐转变为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志愿服务领域,从过去单一的社区服务,已经逐步延伸到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为大型赛会服务、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领域;志愿服务区域,由原来的城市社区已经发展到整个城市建设,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现在志愿者已经跨出国门,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特别是,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 2.关于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给志愿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难题: 2.1组织结构的松散性影响组织效率的提升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特点,使得志愿组织带有较强的松散性与个体倾向,权力与依附感的缺乏使得组织中难以形成传统官僚制下的权威与效率。参与越是志愿,行动越是自由,组织的效率就越是建立在个体情感的基础之上,效率实现的条件就越苛刻,即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对于组织及其

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统计调查方案

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统计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为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全面反映服务业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国家统计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部分行业事业单位统计调查,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方案要求,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北京市统计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服务业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法人单位统计调查,特制定本方案。 二、调查范围 1.辖区内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且年收入合计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社会工作、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 2.辖区内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且年收入合计2000万元及以上的卫生行业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法人单位。 三、调查内容 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等。主要指标有:单位详细名称、单位所在地及区划、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期末及平均用工人数、应付职工薪酬等。 四、统计原则 辖区内调查单位按照在地原则进行统计。调查单位不得“打捆”和重复上报统计数据。

五、调查频率、报送时间 调查频率为月报。调查单位报送时间为月后20日前,区级统计机构月后22日前完成数据审核、验收和查询,市级统计机构月后24日前完成数据审核、验收和查询(1月免报)。 六、上报要求 采取联网直报方式上报数据。调查单位按统计部门的统一要求,通过联网直报平台按时填报基层表、审核和上报数据、接受数据查询。各级统计机构负责对调查单位网上直报数据进行审核、验收和查询。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9月,第37卷第5期,Sep.,2007,Vol .37,No .5 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 收稿日期:2007204203;修回日期:2007206225 作者简介:李晓明(1963—),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从事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 【公共管理研究】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李晓明 (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72) 摘 要:为了综观近30年来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并为学术界和实践提供参 考,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非营利组织治理和国内研究四个方面详细地回顾了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国际上非营利组织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存在明显不足;国内研究相对落后。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任重道远,有着巨大的扩展和完善空间。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国内研究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31(2007)0520147207 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 之间的那些社会组织(如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独立部门、第三部门、市民组织、市民社会、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草根组织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迅猛,学术界也掀起了相应的研究热潮。本文拟对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以按照研究内容的分类,进行一番述评。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 (一)法律定义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美国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通过组织是否具有免税资格来认定的,即满足免税条件的组织在法律上被认可是非营利组织。 英国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定标准如下:①该组织为公众而非私人利益设立;②该组织雇用一些志愿服务、不领薪水的人员;③领薪水的人员放弃应有的报酬(如接受比一般行情低的薪水);④盈余不得 分配给会员;⑤不支薪会员的理事负责管理该组织事务;⑥其资金来自不同的组织。 日本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其收入不得用于分发给成员的社会组织,但非营利并不意味着不能参加营利性经营活动,而是必须把各种收入用于公益事业。 联合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根据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来定义的。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则是非营利组织。由于各个国家此类组织在资金来源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此标准并不具有普适性。 (二)学术定义 列维特(Levitt )则是从部门划分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并使用第三部门(Third Sect or )这个名词,用以统称这些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 社会组织[1] 。非营利组织更多地表现出社会责任,具有持续更新社会价值、信念和规范的活力,洞察社会的道德取向、预测社会的趋势,并能开发新的社会服务方式来满足民众需求,他认为这类组织的特征 7 4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公共事物日益复杂和繁重和新的政府治理理论的出现及新一轮的政府行 政改革的进行,政府的职能定位必然发生变更;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 ,以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管理主体体系的构成和格局也必然发生变化。在社会管 理主体多元化进程中 ,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突显 ,它成为公共管理中一个不 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非营利组织同政府、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三大支柱 ,因此非营利组织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有着特殊意义。正如著名学者王绍光所言“忽视非营利 部门的发展将是一个战略性错误”。但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强大政府和愈加繁荣的企业相比 ,非营利组织仍然显得那么无力与弱小。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述 非营利组织,也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等,在我国统称为“社团”。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将社会组织归纳为第一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第二部门(提供私人产品的企业)和第三部门(相对独立于第一、第二部门的社会领域,即非营利组织)。 由此可见 ,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缺乏一致性 ,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其内涵都是指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机构 ,只是对这些机构所涵盖的范围不同而已。我们一般认为 , 非营利组织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 ,承担政府与私企“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事务的公共服务组织。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社会团体、 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治性社区组织都符合这些条件。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现状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社会。国家掌握了社会中的绝大数资源的 控制和配置权,政府长期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突出表现在政府化和调整 ,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面临新的分化和定位。在这种新的环境下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 还很不发达,不仅先天不足,而且缺乏动力,尚处于一个艰难的创业时期。我国非营 利组织的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中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外在环境:政府、社会支持不够(二)内部因素: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四、解决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因此,我们寻求解决 问题的方案必须从多角度出发,并设计可行的方案。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讲课教案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背景资料 非营利组织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福利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质量,集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目前的发展空间和可用资源很有限,而且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难以得到与事业单位同等的地位,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广泛的非营利组织参与,而不是像我国这样以事业单位为单一的提供机制。通过比较,反映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因此当前应该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充分发挥它们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和优势。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弱质”主要表现在: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能力,还是作为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的主要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同时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制度、社会支持、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相对来说还不健全。外在环境的政府、社会支持不够;内部因素的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细化来看,当前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 根据对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7%的非营利组织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短缺问题居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之首,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1)慈善捐款吸纳能力弱。有些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作为志愿性组织 ,其主要经费来源是成员会费和社会捐赠。不过这个问题不仅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上出现,国外的情况也并不太乐观。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和其所得的捐助相差甚远。美国私人捐助不到资源总量的1/5 ,瑞典非营利组织2/3经费来源于政府,政府财政支持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政府资助有限,而且其支持重点可能随时转移。这是一个相当普遍和严峻问题,在一些调查资料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处于严重资金不足状况,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于名存实亡“休眠状态”。也有一些

国内非营利组织的状况

国内非营利组织的状况 一、信息披露的含义 1非营利组织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其组织目标,它通过吸收政府资助、整合社会捐助来达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 2其组织机构中不具有像营利企业中所有者性,组织自身利益与组织成员及捐赠者利益相关程度较低; 3财务管理中,其所占有的财产不能够在其组织中进行分配; 4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没有赚取利润的压力,其披露的信息由自己掌握,并且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宗旨及使命,管理层不必担心自己管理的非营利组织被收购或者兼并,必然存在追逐私利的可能;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他人的金钱》路易斯●布兰戴斯(Louis.D.Brandeis)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 审计长所说:“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

国家体育总局因在2000年—2006年间擅自挪用2787万元彩票公益金投资股票而被审计署查处。 自然科学基金会会计贪污挪用公款2亿元被判死缓 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400多万元被判无期。 根据广东、山西等地的纪检监察部门对当地2009年“小金库”治理的通报,教育系统的“小金库”事件占相当比例,成为小金库重灾区。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10年无法言说的痛。 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 河南宋基金投资房地产失败,巨额亏损。 一.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是制度需求下的制度供给 非营利组织审计是政府的需求,捐赠者的需求,受益者的需求,非营利组织自身的需求。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亟待加强 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要接受税务机关的审查,受州检察长的监督,招标政府部门,也会对其监督,最重要的还会受到事务所的审计,帮助公众评价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度和工作绩效。以前我国基金会的财务报表实施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及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目前山西、四川、广西等省市正在积极探索将公立医院、高等院校等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范围。 二、几个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状况 1.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信息披露方式: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来披露信息

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已经开始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形成了“政府—非营利组织—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非营利组织活动涉及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倍受大家关注,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篇论文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特征和范围入手,与非政府组织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提出了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存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问题对策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China has started to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and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the formation of a "government -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 the market," the three pillars of the situation. Many aspect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the activities of modern society, much of our attention,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still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 This paper from the concep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start,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were compare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roposed the existence of non-profit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环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3244959.html,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环境研究 作者:刘翠菊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1期 摘要: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制定的主导,政府对非营利组 织的双重管理体制不利于其自主地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遭到限制,组织发展模式在制度环境下趋同。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来分析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环境特性及其对组织运行的影响,还从三种制度趋同性机制的角度来分析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形式。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合法性;制度趋同性 一、概念界定 非营利组织强调组织与企业的区别,指这类组织是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非营利部门。部分学者也把“非营利组织”用作“非盈利组织”,或“非赢利组织” (曹晶,2006),三者在内涵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本文以采用“非营利组织”作为统一概念,使用时不与其他概念作具体区分。在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上,美国学者塞拉蒙教授的概括得到了国际学界的普遍认可。他认为非营利组织必须具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正规性——有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合法的组织身份;独 立性——既不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也不附属于政府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的收入不用于组织成员的利润分配;自治性——组织有其独立的、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志愿性——组织的管理、运转以及很多开展都由组织成员志愿参与;公益性——组织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何卫卫,2007)。我国学者王名则进一步将非营利组织的特性概括为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组织性、公益性以及排除特性。在此基础上,他将我国非营利组织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独立于党政体系之外的正式的社会组织”(王名,刘培峰,2004)。 二、发展的制度环境 影响非营利组织发展最重要的是非营利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尤其是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现有制度在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成立条件、税收优惠与监管、配套政策等各方面的规定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王向南,2014)。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国务院就在民政部设立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部门,并在1988年9月和1989年10月先后颁布了《基金会管理办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两项法规奠定了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规范的基础,其中双重管理、非竞争性原则等制度一直保留至今,严重阻碍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梁娟,2010)。 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成立是在严格的双重管理制度下运行的,其自身受政府制度约束性比较大,行政化倾向严重,缺乏灵活的工作方式和全新的管理体制(吕晓丹,2008)。全部同时达到登记申请要求的非营利组织的条件是很难的。另外,非营利组织在申请成立时还需找挂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摘要:就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探讨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非营利性组织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非营利性组织;现状;问题;改革 综合有关资料,非营利性组织可以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有大家公认的非盈利性、中立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营利组织之间的中间部门,即“第三部门”。这也就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超脱于政府和私营之外,因此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在我国,因各个方面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改革自身的风险性,致使我们处于一种日益变化的生活环境之中,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也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在应对发展中的问题时,如应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问题时,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我们在强调政府、个人、企业三者的作用时,不应该忽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从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的实践来看,由国际慈善组织、国际志愿组织、红十字会、中国抗灾救灾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募捐形成的基金已成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营利组织承担了以往应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责任,解决了公共财政资金对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合理优化了资源配置,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真正的公共财政体制。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进城务工者、下岗职工、失业者、退休人员、老弱病残等,他们不仅需要增加福利,更需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与此相伴的是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环境问题、流动人口问题、老年问题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些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来承担一部分责任以弥补政府成本的不足,而非营利组织具有互助、互惠、利他的特点和公益精神,其恰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进而必然会对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意义。另外,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发展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从而有利于政府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出现权利寻租等腐败现象。 经济社会中,有必要形成非营利组织来维护分散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如分散的企业需要通过专业协会与外界交涉,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为了使农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卖出好价钱,需要建立农产品协会等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依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来解决。尤其是现在我国加入WTO,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贸易摩擦加剧,需要通过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整体利益。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近二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救助对象较广、涉及公众较多、影响较大。但其发展的制度环境却相当滞后,相关制度的缺陷和缺失已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非营利组织报告

非营利组织报告 (一)概念 非营利组织或非牟利机构(英语: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或团体,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因此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公共政策、宗教、学术、环保等,分别担任起弥补社会需求与政府供给间的落差。 (二)产生 二战后,一方面,人们对两次大战进行了反思,战争给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和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民族间的、地区间的、国家间的差别和矛盾继续存在,并可能激化。人们发现,社会中的两大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蛹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也就是社会公益部门。如出现了联合国,以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世界银行,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扶贫性质的援助性贷款工作;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关注支持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与健康问题;WTO组织也属于这种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些公益组织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大。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三大部门内在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改造和建设,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因市场化的选举竞争和规则的执行使政府腐败逐渐消除,社会服务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非营利性组织则通过公平的竞争主体和公行的自律互律准则,促进公益市场的透明化,提升公益组织的效率,增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三)性质及分类 实际上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与企业一样是需要产生利益,但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是为组织倡导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而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专家认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因之而具有独立、公共、民间等特性。因此,今日社会中,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第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借由公开筹款,或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慈善团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而非政府组织也可能同时是非营利组织。 根据美国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专家莱斯特*萨拉蒙教授的研究,非营利组织有六个特性: (1)组织性,即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独立法人; (2)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在组织机构上独立于政府; (3)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可以营利,但所得利润必须用于组织使命所规定的工作,而不 能在组织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中进行分配; (4)自治性,非营利组织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动; (5)志愿性,在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都有相当程度的志愿参与; (6)公益性,即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根据中国现行的法规和管理体制,非营利组织要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才能成为合法的民间组织,因此,各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实际上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

人力资源管理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 理研究

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可是非营利组织对志愿人员的管理却不尽人意。如何充分、永续地开发和运用此类人力资源,就成为非营利组织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壹、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 现代社会中,非营利组织的大量涌现和健康发展,对于提高社会福利程度,促进社会稳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壹)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完善了社会结构,但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的短缺志愿者的参和大大降低了组织的成本,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分担了专职人员繁重的工作任务,仍带来了专业的知识,弥补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 (二)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志愿者通过和服务对象的接触,能够积极地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问题和需求,能够拓展新的领域,帮助非营利组织提供切合社会需求的服务志愿者和专职人员的合作,能于更广的层面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积极和热情对专职人员是壹种鞭策和鼓励。所以,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三)参和志愿活动有利于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1、志愿者参和志愿活动,拓宽了生活空间,更深入地体验了社会和人生,能够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做出客观的判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 2、参和志愿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和学习培训的机会。于志愿工作中,志愿者能够发挥自己的壹技之长,充分感受到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仍能够通过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责任感和正确的工作态度,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可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是志愿者参和志愿活动的原动力,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是对这种追求自我价值行为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志愿者的这种原动力,使志愿者能够更积极地行动起来。 二、志愿者服务的特点决定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于世界各国,志愿服务及志愿人员工作的价值虽然已经被普遍地承认和认同,但对于如何进壹步地推广和开展志愿服务,则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志愿人员于志愿组织和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志愿人员人力资源等等,往往被人们忽视,非营利组织通常将志愿服务当作开展工作的辅助手段,认为志愿人员的地位和岗位是短期的和不明确的,壹旦志愿人员完成任务后,他们的职责就完成了,志愿服务也就不复存于。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源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身特点:首先,志愿服务是志愿人员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于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人员的参和是建立于自己对社会和自身价值的认知基础之上,于参和过程中,不存于强制力的约束,也较少有功利性的诱导。这种参和且不受制于传统官僚制组织的权威,其进退也不为世俗的利益交换所左右,而是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次,志愿服务对于非营利性组织而言是辅助其完成自身职能的手段。非营利组织壹般均有自己的于编人员,可是由于公共事务的大量增长,使得这些组织的现有人力资源不能完全满

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

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 发展问题的探讨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我国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现象,即: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以及它们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活动。现在,非营利组织己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了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开始兴起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发展;举措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年间,特别是90年代以来,伴随着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幸福工程等知名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国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非营利组织渐趋活跃,数量也日益增多,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迅速增多,组织实力也不断增强。总体来看,中国非营利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既满足了社会成员个人成长的需要,促进了社会成员的自我实现;又丰富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内涵,加速了社区建设的步伐;同时,还解决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推动了我国向公民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在我国

社会,非营利组织正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蓬勃地发展着,其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认识到, 与我国社会的转型需求不相协调的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不足: 1,大量非营利组织“官办化”特点突出“政府化”倾向明显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官办化”、“政府化”色彩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政府在处理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时仍然固守计划体制时的思维方式,认为非营利组织从属于政府。大量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事实上仍由政府委派,人员编制由政府核定,部分人员流动由政府管理,资金的来源也出自政府财政,俨然成了政府下属的一个部门。目前,有近2/3的非营利组织的干部或者直接来源于业务主管部门的派遣和任命,或者由组织提名再通过业务主管部门批准。这样做的结果是非营利组织丧失了对本组织人事的任免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社团的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人员任命方式导致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利益和工作程序的“政府化”,完全不具有“民间性”,远离社会和公众。 2,非营利组织过多过滥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在急剧增加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在成立和发展中的缺陷。这主要表现为,有的非营利组织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和手续就随意成立,没有明确的职能、目标、性质和责任;有的非营利组织无限扩大活动范围,有些行业内非营利组织巧立名目跨行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战略管理

非营利组织发展地战略管理 Strategy management for NPO development in China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黄浩明 Huang Haoming China Association for NGO Cooperation, Beijing 100011, China (北京北三环中路18 号,100011) 概要:中国自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非营利组织有了长足地发展,非营利组织在解决经济、教育、文化、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维护权益和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上,长袖善舞,起到了政府和企业力所不及地作用,在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交流、对话和合作地平台.而当今社会中,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从战略上考虑非营利组织地长远发展问题,如何利用机会,减少威胁,使非营利组织能够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为中国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作出新地贡献.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trategy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in China, includ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threats etc. Based on a strategy analysis system of NPOs in China, the paper provides six effective ways to increase capacity building: 1.Strategy design for NPO, 2.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for NPO, 3. Strateg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for NPO, 4. Cooperation model for NPO-state interaction, NPO- business cooperation as well a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NPOs, 5. How to creativ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nternal learning mechanism both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6. How to utiliz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strong NPOs networks. Key words: NPOs; Strategy management; cooperation approach 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机会 1.国际化趋势明显,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进入了全球化地时代.国际非营利组织地逐步进入,正推动着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显.从1978年开始,中国在国际多边经济技术合作方面采取了“有给有取”地方针.1979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了双方之间地合作协定,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接受国际多边组织提供地经济技术援助.1984年,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驻华代表孔雷飒先生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议,即接受国际组织援助地同时,能否能够接受国外民间组织地援助.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支持下,1984年第一个开展国际非营利组织合作地工作小组出访了欧洲四国,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寻求合作渠道.时至1985年,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简称交流中心CICETE),成立了国际民间组织联络处.1987年,国务院正式确认交流中心为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事宜地协调机构.从80年代初直至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前,中国人对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都非常陌生.从1987年至今日,越来越多地国际非营利组织进入了中国,从刚开始从事以扶贫、技术援助地项目为主,到目前为止地合作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