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材料及器件研究进展_刘承斌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材料及器件研究进展_刘承斌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材料及器件研究进展_刘承斌

前沿进展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材料及器件研究进展

*

刘承斌 范曲立 黄 维?

王 迅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 上海 200433)

摘 要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rgan i c fie l d -e ffect transist o r ,OFET )作为新一代半导体晶体管因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近年来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使之成为微电子和信息领域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中热门的话题之一.文章概述了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材料研究、器件制备技术以及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在各领域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关键词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半导体,制备技术

Rece nt advance i n organ i c fiel d -effect transistors :materi als ,devices ,and processes

LI U Cheng -B i n F AN Qu -Li HUANG W ei ?

WANG X un

(In stit u t e of Advanced Ma teri a ls ,Fudan U nivers it y ,Shan gha i 200433,Ch i na )

Ab st ract O r ganic fie l d -effect tr ansistor (OFET )as a ne w generati on of transist ors has been i m po rtantl y consi dered due to his potentia l app lications and br eakthr ough of technologies in t he fiel d o fm icroelectr onics and infor mation .The shifted focus in r esear ch is fro m nove l c he m ical str uctur es to fabrication tec hno l og ies .P r ogress in t he gro w i ng field of OFETs is being discussed in detai.l

K ey words OFET ,or ganic se m iconductors ,fabrication technologies

* 中国博士后基金(批准号:2003034285)、上海市科委光科技专

项(批准号:2F5B )资助项目

? 通讯联系人.Em ail :w ei -huang @f udan .ed u .cn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 r gan ic fie ld -effect tran -sistor ,OFET )因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而受到研究人员的极大重视:材料来源广、可与柔性衬底兼容、低温加工、适合大批量生产和低成本等.它用途广泛,可用于全有机主动显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记忆组件、传感器、有机激光、互补逻辑电路和超导材料制备等.

OFET 按源漏极和半导体层位置有两种结构(图1):顶接触和底接触.按载流子的传输性质也可

分为两种:一种是半导体层中空穴为主要载流子的p -沟道场效应晶体管,另一种是电子为主要载流子的n -沟道场效应晶体管.OFET 工作原理是:通过栅极电压V G S 来调控源漏电流I DS ,当栅极加上电压时,半导体与绝缘层界面的载流子浓度升高,I DS 增加,晶体管处于“开”态;当栅极电压为零时,I D S 很小,晶体管处于“关”态.“开”态和“关”态下的源漏

电流比I on /I off 定义为开/关比,它与反映载流子迁移能力的场效应迁移率μ一起是评价OFET 性能的两个关键指标,两者越高越好.

自1986年报道第一个OFET 以来[1]

,OFET 研

究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重大突破.目前,一些有机半导体的场效应迁移率和电流开/关比可与非晶硅相媲美;高介电常数的有机绝缘体材料为实现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打下坚实基础;OFET 制备技术逐步由工艺复杂、高成本向工艺简单、低成本方向发展.本文综述了OFET 材料的设计、制备、器件加工技术和应用的最新进展.

图1 两种典型OFET结构示意图 (a)顶接触;(b)底接触1 有机半导体材料

OFET半导体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单分子的最低空余分子轨道(L UMO)或最高占用分子轨道(HOMO)能级有利于电子或空穴注入[2,3];固态晶体结构应提供足够分子轨道重叠,保证电荷在相邻分子间迁移时无过多能垒[4];半导体单晶的尺寸范围应连续跨越源、漏两极接触点,且单晶的取向应使高迁移率方向与电流方向平行,理想情况是制备比器件尺寸更大的单晶薄膜[5];应具有低本征导电率,降低关态漏电流,提高器件电流开/关比.表1列出了1986—2004年文献报道最具代表性的p-沟道OFET的半导体材料.表2为1990—2004年文献报道最具代表性的n-沟道OFET的半导体材料.

表1 1986—2004年文献报道最具代表性的p-沟道OFET的半导体材料

年份化合物(成膜方法)*μ(c m2V-1s-1)I on/I off文献

1986Pol ythiophene(s)10-5103[1]

1992Pentacene(v)2×10-3—[22]

1995α-s ex t h i ophen e(v)0.03>106[23]

1996Ph t h al ocyan i n e(v)0.022×105[24]

1997Pentacene(v)1.5108[25]

1998PP V(s)0.2—[11]

1998Po l y(3-h exy lt h i ophen)(s)0.1>106[16]

1998α-ω-d i hexyl-quatert h iophene(v)0.23—[15]

1999α-ω-d i h exy l-qu i nquethiophene(s)0.1—[8]

2000S i ngle cr ys t alline pen t acene3.2108[18]

2001DH-FTTF(v)0.11—[26]

2002Pentacene(s)0.89107[21]

2003S ingl e crystalli n e rubrene8.0—[27]

2004E t B12T6(s)0.05>105[14]

2004S i ngle cr ys t alline pen t acene35—[19] * s表示溶液成膜,v表示真空蒸镀

1.1 p-沟道有机半导体材料

1.1.1 高聚物

聚合物溶液粘度、熵驱动相分离及固相缠绕有利于溶液法成膜的连续性[6—8].侧链的引入虽然改善了溶解性,但也降低了分子间π重叠,使场效应迁移率降低[9].另外,高聚物膜的整体有序性较差,也降低了场效应迁移率.区域规整聚3-烷基噻吩能形成高度三维有序的聚合物分子链,不过其场效应行为强烈地依赖于成膜所使用的溶剂[10];离子注入掺杂PPV制备的OFET空穴迁移率μh达到0.2

c m2/(V s)[11].

1.1.2 低聚物

以噻吩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低聚物在p-沟道OFET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一个OFET半导体就是低聚噻吩[1].低聚物分子结构通过灵活改变分子链长度和引入官能团来调节分子轨道能级,以控制

前沿进展

表2 1990—2004年文献报道最具代表性的n-沟道OFET的半导体材料

年份化合物(成膜方法)*μ(c m2V-1s-1)I on/I off文献

1990Pc2Lu(v)2×10-4—[28]

1994TCNQ(v)3×10-5450[38]

1995C60(v)0.08106[39]

1996C60(v)0.122[40]

1996NTCDA(v)0.003103[41]

1998F16CuPc(v)0.035×104[42]

1998PP V(s)0.5—[10]

2000DF H-6T(v)0.02105[32]

2000NTCD I-C8F(v)0.06105[43]

2000PTCD I-C18H(v)0.2—[44]

2000Pentacene(v)2.4108[35]

2001S i ng l e crystalli ne perylene5.5108[36]

2001BBL(s)0.06—[29]

2002PTCD I-C8H(v)0.6105[45]

2002BBL(s)5×10-4150[46]

2003DF H-4T(v)0.048105[47]

2003DCM T(v)0.2106[48]

2003Perfluoroarene-pol yt h iophenen(s)0.08—[33]

2003BBL(s)0.15×105[30]

2003PCB M(s) 4.5×10-3—[49]

2004Pol y fl uorene(s) 2.2×10-8—[31]

2004Perfl uoropen t acene(v)0.11105[50] * s表示溶液成膜,v表示真空蒸镀

和改善载流子的输运[12,13];端基取代对适宜液相沉积材料非常重要[14].低聚噻吩衍生物真空蒸镀膜μh 达0.23c m2/(V s)[15],溶液成膜μh达0.1c m2/ (V s),且I on/I off大于106[16],完全有可能在一些应用领域取代非晶硅.

1.1.3 有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拥有聚合物无法比拟的优点:易于提纯,减少杂质对晶体完整性的破坏,达到器件所要求的纯度;一定的平面结构大大降低了分子势垒,有利于载流子高速迁移;易形成自组装多晶膜,降低晶格缺陷,提高有效重叠;较容易得到单晶,极大地提高了场效应迁移率.不过有机小分子溶液粘度太低,难于用溶液法加工成膜,且多数有机小分子半导体对环境较敏感.

金属酞菁小分子[17,18]因具有以下优点而被广泛研究:良好化学和热稳定性、易通过升华或结晶来提纯、通过改变中心离子或取代基能灵活调节大π键的电子特性.并苯小分子[19—21](尤其是并五苯)也是目前研究热点,晶态并苯化合物的禁带随芳环增加而降低,有很强的电荷注入能力,表现出很高的载流子迁移率.A fzali[21]等采用溶液法制备的并五苯OFET常温下μh达0.89c m2/(V s),I on/I off高达107,完全可实现低成本制作高性能的实用型OFET.

1.2 n-沟道有机半导体材料

1990年报道第一个n-沟道OFET[28],大多数n-沟道有机半导体化合物对氧和湿度较敏感,有机阴离子(尤其碳阴离子)很容易和氧发生反应,造成场效应迁移率低和晶体管工作性能不稳定;n-沟道掺杂半导体材料的稳定性强烈依赖其超电势大小(如活化自由能),提高稳定性可以通过调节其电子亲合能(如引入强吸电子基团—CN、—NO2或—F 等来降低其LU MO能级,使得电子的注入和输运成为可能,这是目前获得高效n-沟道半导体材料的主要途径),或在其表面加一钝化层或完全包裹封

前沿进展

装来实现.n-沟道半导体是p-n结二极管、双极晶体管和互补C MOS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p型和n型沟道晶体管组成的互补C MOS电路是有机半导体的理想电路结构,具有极低的静态功耗.

1.2.1 高聚物

n-沟道高聚物半导体材料不是很多,PPV通过离子注入后,电子迁移率μe高达0.5c m2/(V s)[11];梯形聚合物BBL,经路易斯酸A l C l3或G a C l3掺杂后,μe达到0.06c m2/(V s)[29],介电层Si O2经硅氧烷修饰后μe高达0.1c m2/(V s),I on/I off大于105[30];最近又报道了聚芴类n-沟道半导体材料,不过μe只有10-8c m2/(V s)[31].

1.2.2 低聚物

Friend[32]等采用全氟烷基低聚噻吩衍生物

DF H-6T制备第一个n-沟道低聚物OFET,在蒸镀制膜条件下,室温时μe达0.02c m2/(V s),I on/I off 达到105;M ar ks[33]等报道全氟芳基低聚噻吩衍生物在溶液加工条件下,室温时μe达0.08c m2/(V s).它们在空气中能长时间运行,显示出非常诱人的应用前景.通过对低聚噻吩衍生物灵活多变的官能团的引入,可以得到优良的工作性能和加工性能的n-沟道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较低LU MO能级(<-4e V)的全芳香醚-亚酰胺化合物可作为潜在的n-沟道半导体材料[34].

1.2.3 有机小分子

n-沟道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酞菁(M Pc)、并五苯、四羧酸基萘酰亚胺类(NTC-DI)以及它们的衍生物等方面.早期的n-沟道有机小分子OFET稳定性不好,且场效应迁移率和器件电流开/关比都很低.直到2000年采用蒸镀制膜,得到并五苯OFET的μe达到2.4c m2/(V s),I on/I off 达到108[35];Pery l e ne[36]单晶OFET的μe高达5.5 c m2/(V s),分子晶体管的实现为晶体管微型化、大规模集成和超大规模集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器件的稳定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如卤取代的金属酞菁化合物[37]OFET在空气中半年后μe还维持在10-1 c m2/(V s)以上,I on/I off可达105.

2 绝缘体材料

目前OFET介电层主要是S i O2,A l2O3,Ti O2, Zr O2等无机材料.无机材料有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击穿等优点,然而固相高温和非柔性加工限制了它在晶体管微型化、大面积柔性显示、大规模

图2 典型的p-沟道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图3 典型的n-沟道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集成电路、低成本溶液加工生产中的应用.有机绝缘体取代无机绝缘体是场效应晶体管发展的必然趋势.OFET的有机绝缘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与有机半导体之间有很好的相容性;低表面陷阱密度、低表面粗糙度、低杂质浓度,尤其不能对相连接的有序有机半导体膜的结构和性能有所破坏;与柔性基底有很好的相容性,这是保证器件结构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实现柔性全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的前

前沿进展

提;能应用于低成本的低温、溶液加工技术,这是OFET实现商业化的关键所在.

目前应用于OFET的有机绝缘材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聚酰亚胺(PI)[51]、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 MMA)[52]、苯并环丁烯(BCB)[53]、聚乙烯苯酚(PVP)[54]、聚苯乙烯(PS)[55]、聚乙烯醇(PVA)[56]、聚四氟乙烯(PTFE)[57]、硅基倍半氧烷树脂(SR)[58]等.不过PI刻蚀温度要求高(>200℃),不适合大多数柔性塑料基底,且预转变可溶PI在常用溶剂中的溶解度较低,造成成膜过厚,晶体管操作电压过高;BCB热转变温度很高,在刻蚀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挤压,并且暴露在p型沟道OFET中关态漏电流很高,在n沟道OFET中场效应迁移率较低;以PVP为介电材料的OFET的电流-电压特性随时间剧烈变化,可能是PVP与有机半导体材料发生反应造成;PTFE在常用的溶剂中几乎不溶,限制低成本加工;P VA成膜致密性差;P M-M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并且有机溶剂对其性能的影响较大.相比而言,SR是有前途的一类有机绝缘体材料,不仅可以低成本加工,而且具有成膜均匀、无空洞,高介电强度,低泄漏电流,良好的水热稳定性,耐有机溶剂腐蚀等优点.介电材料的选择要结合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尽量使两者的表面能相匹配,保证电荷载流子在界面的有效输运[59].

3 O FET的制备

决定OFET性能的好坏,半导体材料的性能特征固然重要,如有序有机共轭分子的大π键的有效重叠结构可以提高载流子的传输性能,但晶体管性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半导体膜结构以及半导体薄膜与器件其他部件的接触,如选择匹配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和源漏电极材料来降低界面势垒高度.

3.1 半导体薄膜制备

3.1.1 真空镀膜

真空镀膜就是在真空环境下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质沉积在载体表面.它分为“化学气相沉积”和“物理气相沉积”两类,前者是通过气态的化学反应在基片表面生成固态膜,这种技术在OFET制备中用的不多[60];后者是用得较多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它包括热蒸镀和溅射两种技术.热蒸镀是利用物质受热后的蒸发或升华将其转化为气体再沉积在基底表面;溅射法是利用带电离子经过电场加速后轰击到靶物质上,将靶物质表面的原子溅射出来并沿着一定的方向射向基底表面形成薄膜.真空镀膜的特点就是膜的纯度高、均匀性好、厚度可控、有序度高,其场效应迁移率比其他成膜技术高一个数量级以上.不过真空成膜使用的仪器设备复杂,成本较高,不具备工业应用价值.

3.1.2 溶液成膜

低成本的溶液成膜技术是OFET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常用的溶液成膜技术包括电化学沉积、铸膜、甩膜、LB膜、自组装、印刷、印章等.前三种成膜技术在溶液成膜中技术要求不高,发展较为成熟.在此重点介绍后四种技术.

LB膜技术就是先将双亲分子在水面上形成有序的紧密单分子层膜,再利用端基的水亲水、油亲油作用将单层膜转移到固体基片上,是一种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精确控制薄膜厚度的制膜技术.首个LB-OFET[61]是聚3-烷基噻吩分子链在长链脂肪酸的辅助下铺展开并垂直沉积于基底上得到.贝尔实验室[62]在不添加脂肪酸的情况下制得稳定的区域有序的3-己基噻吩LB-OFET.目前的LB-OFET的场效应迁移率都不太高,因为侧链的引入使分子具有两亲性的同时却降低了整个分子的共平面性,降低了载流子的传输,在拉膜时带入的水分子对器件工作性能也有不利影响.

自组装膜是分子通过化学键或非化学键相互作用,自发地缔合形成热力学稳定的二维或三维有序的超分子结构.自组装膜能够通过精密的化学控制得到多样的具有特殊相互作用的表面,在新型功能材料设计制造和分子器件的组装方面都具有极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已有报道,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来制备OFET的带有功能端基(—SH、—SA c、—NC)的有机半导体层[63,64]和绝缘层[65,66].贝尔实验室[64]利用硫醇类化合物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制备了沟道长度为1—2n m、目前世界上最小的OFET.这一突破在研制开发低耗能微型计算机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分子晶体管技术现已成为晶体管发展过程中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分子自组装是实现分子晶体管最强有力的手段.

印刷成膜就是通过喷墨得到图案化薄膜的过程.两种典型的将油墨沉积到基体上的方法是连续打印法和脉冲法.连续打印法是用一个超声波喷口喷射带静电荷的一连串小墨滴,通过操作电压来控制油墨在基体上的位置.常用的是脉冲式打印,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压电系统利用由电信号控制跳动的喷嘴将油墨小液滴喷射到基体上,另一种是通过快速加热将油墨投向基体的热泡系统.用压电喷嘴

前沿进展

打印对有机/聚合物电子学很有吸引力,因为不需要对温度敏感的油墨加热.已有有关利用印刷技术来制备OFET[67,68]的报道.印刷成膜将是降低OFET 制备成本、实现商品化的一个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

印章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图案化薄膜制备技术.它是将待成膜的有机半导体[69]或绝缘体化合物[70]的溶液蘸在已定义图案的印章上,然后在衬底上生长出特定图案的自组装薄膜.这种技术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因此,印章技术在有机电子材料大规模图案化方面是大有希望的.这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印章材料的研究开发,它必须对待成膜化合物分子有一定物理吸附作用而对其化学性质没有破坏作用;印章材料能容易刻蚀成精细的图案.

3.1.3 单晶

OFET半导体层一般是多晶膜,膜中晶粒间的边界对载流子输运造成很大阻抗,甚至无法穿越.小晶粒间的接触阻抗小于大晶粒,但总体界面增大,使阻抗区域扩大;大晶粒间的接触界面虽然减少,但大晶粒间的空洞更大,这种空洞基本上具有无限大的阻抗[71,72].前面已经说过,结晶半导体的范围必须连续跨越源漏两极的接触点,而且需要合适的取向,以使高迁移率方向与所需电流方向平行.理想的情况是制备比器件尺寸更大的单晶薄膜.不过这种单晶膜只有在特殊条件下升华制得[73],一般的单晶膜可以由电化学沉积、扩散法沉积、气相法沉积等制备,溶液法很难得到高纯度、低缺陷单晶.单晶OF-ET研究主要集中在并五苯[18,19]、苝[36]和红荧素[27]等化合物,其中并五苯单晶OFET的场效应迁移率已高达35c m2/(V s),这是目前室温下获得的最高有机场效应迁移率.单晶技术是获得纳米晶体管器件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元件制备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3.2 OFET加工

从OFET材料发展趋势来看,可溶液加工的材料在电子领域的应用极具吸引力,然而只有与低成本的加工技术相结合时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传统的加工技术(如光刻和电子束刻蚀)需要昂贵和复杂的设备,成本高,另外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光刻胶、溶剂、显影剂等很难直接与有机活性材料同用,灵活性小.下面重点介绍对有机电子图案化有发展潜力的五种非光刻的低成本加工方法:丝网印刷法、喷墨打印法、毛细管微加工法、微接触打印法和印章法.

3.2.1 丝网印刷

丝网印刷是将油墨挤压通过预先制备的丝网模板来产生图案,是一种纯粹的叠加的方法,墨沉积和图案化一步完成,且打印线的精度可达75μm.这种打印法与光刻相比能极大地节省时间和降低成本[74],采用辊轴挤压油墨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75],就实际应用来说,晶体管的所有必备部件应能连续打印出来[76].因此必须采用液相加工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以便使打印技术能实现低成本、大面积,并具有柔性显示和存储.目前采用丝网印刷制得的晶体管的最小特征尺寸在75—100μm之间,还不能满足简单和高速电路设计最小特征尺寸在10μm以内的要求.另外,丝网印刷要求油墨有相当的粘度,以免导致因油墨的粘度过低而过早或不受限制地流过丝网,使得图案的分辨率很低.

3.2.2 喷墨打印

喷墨打印不但在制膜方面应用广泛,也用于OFET聚合物源漏电极的图案化,全聚合物器件的制作完全可以用喷墨打印来实现[77].喷墨打印在定义图案化时分辨率不太理想,因为油墨从喷嘴到基体的飞行轨道不好控制和油墨在基体上的扩散导致特征尺寸增加.现有的喷墨打印技术还不能满足OFET源漏电极图案化横向分辨率好于5μm的要求.喷墨打印在有机化合物图案化方面也面临以下几个挑战:产生具有均匀厚度的喷墨沉积层[78];提高打印液滴形状和尺寸的重复性;消除打印层中的针孔[79];扩大可被打印溶液的粘度范围.随着打印技术的改进,尤其结合辊接辊技术,喷墨打印在有机电子材料图案化方面会大有作为.

3.2.3 毛细管微加工法

目前,丝网印刷和喷墨打印在技术上还不能满足实用的有机电路要求,尤其很难精确控制源极和漏极的间隔和很难满足图案化所需的最好特征分辨率.毛细管微加工法具有足够的最小特征尺寸分辨率,可大大小于1μm[80—82].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图案是事先经过光刻而成的,并且导电油墨是在相连的毛细沟道中浸润流动,很难直接形成不相连的图案花样,缺少有机电子刻蚀图案化的高速度和灵活性.

3.2.4 微接触打印法

微接触打印法是在毛细管微加工法基础上的技术改进,不同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微接触印刷在弹性体上得到图案化的镀金膜,并可通过覆盖在单分子上的自组装膜来稳固,然后通过大面积辊接辊印刷得到批量图案化基底,然后涂上介电层、半导体和栅极即完成加工过程[83—85].该技术最大的

前沿进展

特点就是能够快速大面积图案化,刻入薄膜层的特征分辨率特别高(几十个纳米).微接触打印法已成功应用于特征尺寸小于0.1μm的OFET的制备[86—88].

3.2.5 印章法

印章法是一种具有大面积、高分辨、快速、工艺简单等特点的TFT制备技术.只要将需要沉积的目标溶液蘸在已定义好图案的印章上,然后印在基底上,除去溶剂便得到所需特征尺寸的图案化薄膜.在材料可溶的前提下,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可以采用印章法全程制备.目前采用印章法制备的源漏电极图案的特征尺寸小于0.1μm[89,90].

S irringhaus[91,92]等用“反浸润法”定义源漏电极图案的特征尺寸小于5μm.

4 O FET的应用

4.1 大规模集成电路

在迅猛增长的微电子低端应用市场(如身份证、电子标签和智能卡等),有机集成电路已部分取代非晶硅集成电路.Drur y[93]等制备出一个由326个聚亚乙烯基噻吩p-沟道OFET组成的全聚合物集成电路,并成功地制造了整流器、2-输入端的与非门栅极和七段环振荡器.贝尔实验室[94]用864个OFET制备了大规模集成互补C MOS电路,n-沟道半导体为氟酞菁铜,p-沟道半导体为聚α-6噻吩,基本的电路块由反相器和传输门组成,经过检测的最大电路是带有24个输出缓冲的48段位移寄存器,沟道宽度为7.5μm的振荡器振荡频率高达10 k H z,这是目前所报道的基于有机半导体的环形振荡器的最高频率.在数字电路中,晶体管参数的变化对最小能量耗散和电路性能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通过由p型和n型晶体管结合的互补逻辑来达到这些要求.因此制备高效、稳定p-n结型互补逻辑OFET是实现有机晶体管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的关键.

4.2 有源驱动显示

高速度、高能量放大和性能稳定的OFET在全有机有源驱动显示中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一些有机半导体的工作性能已经达到了非晶硅的水平,理论上它们应该能驱动低功耗器件,如有机发光二极管、液晶显示器等.然而这些显示器要求在显示速率上保持稳定,对器件稳定性有严格的要求.目前已有聚合物分布液晶显示器[95]和电子油墨显示器[96]使用OFET作为每个显示象素开关.也有报道使用OFET 驱动单个象素的有机发光二极管[97].有关OFET在有源驱动显示方面的应用已有综述报道[98].

4.3 传感器

OFET应用于气体检测已屡有报道[99—102].OF-ET气体传感器由化学选择感应层和物理转换器两部分构成,其中作为化学选择感应层的有机半导体是传感器的核心.有机半导体直接与气体分子进行选择性的反应,通过对晶体管电流-电压特性参数变化来对气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OFET还可以检测溶液中的离子,利用离子浓度的变化引起溶液与晶体管栅极电势差的变化来检测.场效应晶体管还用于生物检测,如酶、抗体、细胞器官、细胞和受体等在生物传感器中作为敏感探针,得到间断或连续的特征电信号[103,104].

4.4 有机激光

利用并四苯单晶[105]场效应晶体管的双极性特点在并四苯单晶两侧各构建一个场效应晶体管来实现电子和空穴双注入,这不同于传统的用单泵来激发活性材料.单晶边缘充当反射镜形成一个Fabr y-Perot共振腔,当注入电流超过一个临界值时,发射光谱宽度由120μe V下降到1μe V,最终实现激光发射.其关键技术是利用OFET实现高强度载流子掺杂,高载流子迁移率和平衡电荷载流子注入由栅极电压控制.与非晶有机材料相比,高质量有机单晶大大减少了电荷诱导吸收,提高了发光效率.

4.5 超导材料制备

在OFET栅极与源极间施加上一个电压以后,大量的电荷载流子集中在有机半导体薄膜与介电层的界面,通过调节栅极电压的大小,可控制该区域的电荷密度.这种通过有机场效应掺杂来控制电荷密度的手段可以用来研究高有序的有机材料的超导性,并利用场效应载流子注入来实现绝缘体材料向超导材料的转变[106].

5 总结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OFET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7—1993年),现有半导体材料性能和器件工作机理研究;第二个阶段(1993—1997年),薄膜形态控制、载流子传输机理、新器件结构和器件的新制备技术应用等研究;第三个阶段(1997年—),新半导体材料开发、薄膜形态控制、单晶有机晶体管和OF-ET的集成器件研究.

OFET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半导体材料方面,一些有机半导体迁移率和器

前沿进展

件的电流开/关比与非晶S i已十分接近,但很难获得大面积均匀膜.因而要探索具有良好工作性能和加工性能的新材料,尤其是稳定的n-沟道有机半导体材料.还应重视开发具有均匀成膜、没有针孔缺陷、表面光滑、低杂质、良好的稳定性和与有机半导体良好的界面相容性的有机介电材料,以实现全有机OFET.

OFET器件制备方面,应开发出新的成膜技术和更为简单、成本更低的制作工艺,使OFET的各组件都不涉及真空技术并与低成本的大面积辊接辊印刷技术相结合的加工技术是器件制备技术的发展方向.

另外,OFET器件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降解机理(器件性能降低的原因)的研究应得到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Ts u m ura A,K oez uka H,A nd o T.App.l Phys.Let.t,1986,

49:1210

[2]H ill I,RajagopalA,K ahn A eta l.App.l Phys.Let.t,1998,

73:662

[3]Sh i m ada T,H a m agu c h iK,Ko m a A eta l.App.l Phys.Le t.t,

1998,72:1869

[4]Laquindanu m J,Katz H,Lov i nger A.J.Am.Che m.Soc.,

1998,120:664

[5]Schon J,K l oc C,Lauu d ise R A et al.App.l Phys.Le t.t,

1998,73:3574

[6]Tessl er N,Roic h m an Y.App.l Phys.Let.t,2001,79:2987

[7]A ss adi A,Svensson C,W illanderM et a l.App.l Phys.Le t.t,

1988,53:195

[8]Bao Z,Dodaba l apu r A,Lovi nger A.App.l Phys.Le t.t,

1996,69:4108

[9Torsi L,Tanes e M,C i offiN et a l.J.Phys.C he m.B,2003, 107:7589

[10]Bao Z,Dodalapur A,Lovi ngerA.App.l Phys.Let.t,1996,

69:4108

[11]H oof man R,H aasM,S i ebbe l es L et a l.Nat u re,1998,392:

54

[12]H oro w itzG.J.M at er.Chem.,1999,9:2021

[13]van M u ll eko m H,Veke m ans J,H avi nga E et a l.M ater.S c.i

Eng.Rep.,2001,32:1

[14]Mu rp hy A,F r echet J,C hang P et a l.J.Am.Che m.Soc.,

2004,126:1596

[15]K at z H E,Lovin ger A,Laq u in dan u m J.C he m.M at er.,

1998,10:457

[16]S irri nghous H,Tw ssler N,Fri end R.S ci en ce,1998,280:

1741

[17]K at zH,B ao Z.J.Phys.Che m.B,2000,104:671

[18]Liu Y Q,H u W P,Q i u W P et a l.S ensors and A ct uators B,

2001,80:202

[19]Schon J,K l oc C,Batl ogg B.O rgan ic E lectron ics1,2000:57

[20]J u rches cu O,Baas J,Palstra T.App.l Phys.Let.t,2004,

84:3061

[21]A fzaliA,D i m trak opou lis C,B reen T.J.Am.Che m.Soc.,

2002,124:8812

[22]H oro w itzG,Peng X,Fichou D eta l.Synth.M e.t,1992,51:

419

[23]Dodabalapur A,Torsi L,KatzH.S ci ence,1995,268:270

[24]Bao Z,Lovinger A,Dodaba l apu r A.App.l Phys.Le t.t,

1996,69:3066[25]L i n Y,Gund l ach D,Ne l son S et a l.IEEE E l ectr on Device

Let.t,1997,18:606

[26]M eng H,Bao Z,Lovi nger A et a l.J.Am.C he m.Soc.,

2001,123:9214

[27]Posz orov V,Sys oev S E,Logi nova E eta l.A p p.l Phys.Let.t,

2003,83:3504

[28]Gu ill au d G,S adound M,M aitrot M.Che m.Phys.Let.t,

1990,167:503

[29]Ch en X,B ao Z,S chon J eta l.App.l Phys.Let.t,2001,78:

228

[30]B abelA,Jenekhe S.J.Am.C he m.Soc.,2003,125:13656

[31]Jan i etz S,Barche J,WedelA et a l.M acro m o.l C he m.Phys.,

2004,205:187

[32]FacchettiA,Deng Y,W ang A et a l.A nge w.Che m.In.t

E d.,2000,39:4547

[33]FacchettiA,Yoon M,S tern C et a l.Ange w.C he m.In.t

E d.,2003,42:3900

[34]D i ngemans T,P i cken S,M u rthy N et a l.C he m.M ater.,

2004,16:966

[35]S chon J,K l oc C,Batlogg B.O rg.E l ectron,2000,1:57

[36]S chon J,K loc C,Batl ogg B.App.l Phys.Let.t,2000,77:

3776

[37]B ao Z,Lovi nger A,B rown J.J.Am.Che m.S oc.,1998,

20:207

[38]B ro w n A,Leeu w D,Lous E et a l.Syn t h.Me.t,1994,66:

257

[39]Hadd on R,Perel A,M orris R et a l.App.l Phys.Let.t,

1995,67:121

[40]Dodab al ap ir A,Katz H,Torsi L et a l.App.l Phys.Let.t,

1996,68:1108

[41]Laqu i ndanu m J,KatzH,Dodab al apu rA eta l.J.Am.C he m.

S oc.,1996,118:11331

[42]B ao Z,Lovi nger A,B rown J.J.Am.Che m.S oc.,1998,

120:207

[43]KatzH,J ohns on J,Lovinger A et a l.J.Am.Ch e m.Soc.,

2000,122:7787

[44]S tru ij k C,S ievalA,Dakhorst J et a l.J.Am.C he m.Soc.,

2000,122:11057

[45]M al enfan t P,Di m itrakopou l os C,Ge l or m e J et a l.A p p.l

Phys.Let.t,2002,80:2517

[46]B abelA,Jenekh e S.Adv.M at er.,2002,14:371

[47]FacchettiA,Mu s h r u s h M,K atzH et a l.Adv.M ater.,2003,

15:33

[48]Ch esterfi eld R,Ne wm an C,Fris b i e C et a l.Adv.M ater.,

2003,15:1278

[49]W al dau f C,S c h ili nsky P,PerisuttiM et a l.A dv.M ater.,

2003,15:2084

[50]S aka m ot o Y,Suzuk i T,K obayas h iM et a l.J.Am.C he m.

S oc.,2004,126:8138

[51]B ao Z,Feng Y,Dod abal apu r A et a l.C he m.M at er.,1997,

9:1299

[52]邱勇,胡远川,董桂芳等.科学通报,2003,48(9):909

[Q i u Y,H u Y C,DongG F et al.S c.i Bu l.l,2003,48(9):

909(i n Ch i nese)]

[53]S ivoththa m an S,Jeyaku mar R,Ren L et a l.J.Vac.Sc.i

Techno.l A,2002,20:1149

[54]D r u ry C,M utsaersC,H artC et a l.App.l Phys.Let.t,1998,

73:108

[55]Yos h i da M,Uemu ra S,K odzas a T et al.Syn t h.M e.t,2003,

137:967

[56]Veres J,O gi er S,Lee m i ng S et a l.Adv.Func.t M ater.,

2003,13:199

[57]邱勇,胡远川,董桂芳等.科学通报,2002,47(8):580

[Q i u Y,H u Y C,DongG F et al.S c.i Bu l.l,2002,47(8):

580(i n Ch i nese)]

前沿进展

[58]Bao Z,Kuck V,Rogers J et a l.Adv.Func.t M ater.,2002,

12:526

[59]Kobayashi S,Nishika w a T,I w asa Y et a l.Nature M aterials,

2004,3:317

[60]Cailli eux S,de Caro D,Valade L et a l.J.M at er.Che m.,

2003,13:2931

[61]Pal ohe i m o J,Ku i va l ai nen P,S tu bb H et a l.App.l Phys.

Let.t,1990,56:1157

[62]Xu G,Bao Z,G roves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3854709.html,ngmu ir,2000,16:1834

[63]Coll et J,Lenfan t S,Vu ill au m e D et a l.App.l Phys.Le t.t,

2000,76:1339

[64]H end ri k J,M eng H,B ao Z.N at ure,2001,413:713

[65]Coll et J,Tharaud O,C hapoton A et a l.App.l Phys.Le t.t,

2000,76:1941

[66]Schon J,Bao Z.App.l Phys.Let.t,2002,80:847

[67]Bao Z,Feng Y,Dodabalapur A et a l.Che m.M ater.,1997,

9:1299

[68]Bao Z,Rogers J,KatzH.J.M at er.Chem.,1999,9:1895

[69]Sch m i d H,M ic h elB.M acro m ol ecu l es,2000,33:3042

[70]Odom T,Love J,W olfe D et a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3854709.html,ng m uir,2002,18:5314

[71]H oro w itzG,H ajl aouiM E.Adv.M ater.,2000,12:1046

[72]So m eya T,Katz H,Gelperin A et a l.App.l Phys.Le t.t,

2002,81:3079

[73]K at zH,Lovinge R,Laqu i ndanu m J.Che m.M at er.,1998,

10:457

[74]Bao Z,Feng Y,Dodabalapur A et a l.Che m.M ater.,1997,

9:1299

[75]Fox I,C l aypol e T,Get h in D.P IM ech Eng E-J Pro,2003,

217(E4):307

[76]Bao Z,Rogers J,KatzH.J.M at er.Chem.,1999,9:1895

[77]Forrest S.Nat u re,2004,428:911

[78]H ebner T R,W u C,M arcy D et a l.App.l Phys.Le t.t,

1998,72:519

[79]Bharat han J,Yan g Y.App.l Phys.Let.t,1998,72:2660

[80]H u J,Beck R,Deng T et a l.App.l Phys.Let.t,1997,71:

2020

[81]Rogers J,B ao Z,Raj u V.A p p.l Phys.Le t.t,1998,72:

2716

[82]Zh ang F,Nyb er g T,Inganas O.Nano.Letters.,2002,2:

1373

[83]X ia Y,W hit esi des G.A n ge w.Ch e m.In.t Ed.1998,37:

550[84]X i a Y,Zh ao X,W h it esidesG.Che m vM at er.,1995,7:2332

[85]B iebuyc k H,Larsen N,Dela m arche E et a l.I B M J.Res.De-

velop.,1997,41:159

[86]B ao Z.Adv.M at er.,2000,12:227

[87]Rogers J,B ao Z,M ei er M et a l.Synth.M e.t,2000,115

(1—3):5

[88]Leu f gen M,Lebib A,M uck T et a l.App.l Phys.Let.t,

2004,84:1582

[89]Zau m seil J,Someya T,B ao Z et a l.App.l Phys.Let.t,

2003,82:793

[90]Zau m seil J,B al d w i n K,Rogers J.J.App.l Phys.,2003,93:

6117

[91]S irri nghau sH,Kaw ase T,F riend R et a l.S ci en ce,2000,

290:2123

[92]W ang J,Zheng Z,L iH et a l.Nat u re M at eri a l s,2004,31:

171

[93]D r u ry C,M utsaers C,H art et a l.App.l Phys.Let.t,1998,

73:108

[94]C rone B,Dodaba l apu r A,L i n Y et a l.Nature,2000,403:

521

[95]Sh era w C D,Zhou L,H uang J et a l.App.l Phys.Let.t,

2002,80:1088

[96]C o m is key B,A l bert J,Yosh i za w a H et a l.N at u re,1998,

394:253

[97]S irri nghau s H,Tessler N,F riend R.Science,1998,280:

1741

[98]Ch abinyc M,Sall eo A.Che m.M at er.,2004,16:4509

[99]Bu rg m airM,F rerichsHP,Z i m m erM et a l.Sen s ors and A ctu-

at orsB-Che m i cal,2003,95:183

[100]Janata J,Bezegh A.Ana.l Che m.,1988,60:62R

[101]Nakata S,Sh i m an oe K,M i u ra N et a l.E l ectroc h e m istry, 2003,71:503

[102]B ouvetM,Gu ill aud G,Leroy A et a l.Sen s ors an d Act uators B:Che m i cal,2001,73(1):63

[103]Okhat a Y,Su rat a T,Jjiro K et a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3854709.html,ng mu ir,1988,4:1373 [104]L i vache T,Roge tA,Dejean E et al.Syn t h.Me.t,1995,71: 2143

[105]Verl aak S,Cheyns D,Debucquoy M et a l.App.l Phys.

Let.t,2004,85:2405

[106]Ka w ak a m i T,K it aga w a Y,M ats uoka F et a l.In t ernational Jou r n al ofQuan t u m Chem stry,2001,85:619

物理新闻和动态

105GHz低强度电磁辐射对植物的影响

最近法国鲁昂(Rouen)大学与英国肯特(K ent)大学的研究人员T affo reau等人报道了与全球移动通信(G S M)电话所产生类似的辐射对植物,如亚麻树苗(L i nu m usitatissi m u m L.)所引发的分裂组织成形(大约有6个稳定的分裂组织)的研究成果.他们将植物样本先脱钙两天,然后曝露在弱环境应力下,造成样本胚轴(样本的根部与样本胚芽上先长出的子叶间茎干的一部分)表皮分裂组织(主动分隔的细胞群)形成的共同响应.在机械式激励与冷休克(co l d s hock)情况下,经过一个月,会有稳定的10—20个分裂组织成形 法国与英国的研究人员为了模拟上述冷环境激励与全球移动通信(GS M)电话所产生的辐射所引发的分裂组织形成动力学(ki ne tics),将植物样本曝露2小时在使用G unn振荡器所产生的105GH z无热效应辐射下(也须经过两天的脱钙),得到同样类似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de Po m e ra i等研究人员曾将线虫(caeno rhabd itis e l egans)曝露在与全球移动通信(G S M)电话同样频率下的无热效应辐射内,用来合成一受应力蛋白质.

法国与英国的研究人员强调,即使在如此的(105GH z)辐射下有表皮分裂组织形成,但是植物样本的树苗没有损害,它们的生长率、萌芽、发芽仍一切正常.

参考文献

[1]Taff oreau M.VerdusM ari e-C laire,Norri sV et a l.B ioelectro m agnet-

ics,2004,25:403

[2]Pomerai D De,Dan i e ll s C,D avi d H et a l.Nature,2000,405:417

(新疆大学物理系 朱光华)

前沿进展

参考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研究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 摘要: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rgan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OFETs)是以有机半导体材料作为有源层的晶体管器件。和传统的无机半导体器件相比,由于其可应用于生产大面积柔性设备而被人们广泛的研究,在有机发光、有机光探测器、有机太阳能电池、压力传感器、有机存储设备、柔性平板显示、电子纸等众多领域具有潜在而广泛的应用前景。文中对OFET结构和工作原理做了简要介绍,之后重点讨论了最近几年来OFET中有机材料和绝缘体材料的发展状况,接着总结了OFET制备技术,最后对OFET发展面临问题及应用前景做了归纳和展望。关键词: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迁移率;绝缘体材料;柔性面板显示 0引言 场效应晶体管(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FET)是利用电场来控制固体材料导电 性能的有源器件。由于其所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热稳定性好、无二次 击穿现象以及安全工作区域宽等优点,现已成为微电子行业中的重要元件之一。 目前无机场效应晶体管已经接近小型化的自然极限,而且价格较高,在制备 大表面积器件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人们自然地想到利用有机材料作为FET 的活性材料。自1986年报道第一个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OFET )以来,OFET研究 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重大突破。由于OFET具有以下突出特点而受到研究人员 的高度重视:材料来源广,工作电压低,可与柔性衬底兼容,适合低温加工,适 合大批量生产和低成本,可溶液加工成膜等。从使用共扼低聚物成功地制造出第 一个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到全有机全溶液加工的光电晶体管的诞生,这些突破性 进展对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工业生产上都起到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1器件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评定 1. 1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基本结构 传统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主要包括底栅和顶栅两种结构,其中底栅和顶栅 结构又分别包括顶接触和底接触两种结构,如图1所示。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1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1) 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缩写(FET))简称场效应管。一般的晶体管是由两种极性的载流子,即多数载流子和反极性的少数载流子参与导电,因此称为双极型晶体管,而FET仅是由多数载流子参与导电,它与双极型相反,也称为单极型晶体管。它属于电压控制型半导体器件,具有输入电阻高(108~109?)、噪声小、功耗低、动态范围大、易于集成、没有二次击穿现象、安全工作区域宽等优点,现已成为双极型晶体管和功率晶体管的强大竞争者。 一、场效应管的分类 场效应管分结型、绝缘栅型两大类。结型场效应管(JFET)因有两个PN结而得名,绝缘栅型场效应管(JGFET)则因栅极与其它电极完全绝缘而得名。目前在绝缘栅型场效应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MOS场效应管,简称MOS管(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此外还有PMOS、NMOS和VMOS 功率场效应管,以及最近刚问世的πMOS场效应管、VMOS功率模块等。 按沟道半导体材料的不同,结型和绝缘栅型各分沟道和P沟道两种。若按导电方式来划分,场效应管又可分成耗尽型与增强型。结型场效应管均为耗尽型,绝缘栅型场效应管既有耗尽型的,也有增强型的。 场效应晶体管可分为结场效应晶体管和MOS场效应晶体管。而MOS场效应晶体管又分为N沟耗尽型和增强型;P沟耗尽型和增强型四大类。见下图。 二、场效应三极管的型号命名方法 现行有两种命名方法。第一种命名方法与双极型三极管相同,第三位字母J代表结型场效应管,O代表绝缘栅场效应管。第二位字母代表材料,D是P型硅,反型层是N沟道;C是N型硅P沟道。例如,3DJ6D是结型N沟道场

薄膜晶体管

薄膜晶体管的定义: Thin Film Transistor (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是指液晶显示器上的每一液晶象素点都是由集成在其后的薄膜晶体管来驱动。从而可以做到高速度高亮度高对比度显示屏幕信息。TFT属于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 补充:TFT(ThinFilmTransistor)是指薄膜晶体管,意即每个液晶像素点都是由集成在像素点后面的薄膜晶体管来驱动,从而可以做到高速度、高亮度、高对比度显示屏幕信息,是目前最好的LCD彩色显示设备之一,其效果接近CRT显示器,是现在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上的主流显示设备。TFT的每个像素点都是由集成在自身上的TFT来控制,是有源像素点。因此,不但速度可以极大提高,而且对比度和亮度也大大提高了,同时分辨率也达到了很高水平。 TFT ( 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屏幕,它也是目前中高端彩屏手机中普遍采用的屏幕,分65536 色及26 万色,1600万色三种,其显示效果非常出色。 平板显示器种类: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竞争、发展,平板显示器已进入角色,成为新世纪显示器的主流产品,目前竞争最激烈的平板显示器有四个品种: 1、场致发射平板显示器(FED); 2、等离子体平板显示器(PDP); 3、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OEL); 4、薄膜晶体管液晶平板显示器(TFT-LCD)。 场发射平板显示器原理类似于CRT,CRT只有一支到三支电子枪,最多六支,而场发射显示器是采用电子枪阵列(电子发射微尖阵列,如金刚石膜尖锥),分辨率为VGA(640×480×3)的显示器需要92.16万个性能均匀一致的电子发射微尖,材料工艺都需要突破。目前美国和法国有小批量的小尺寸的显示屏生产,用于国防军工,离工业化、商业化还很远。 等离子体发光显示是通过微小的真空放电腔内的等离子放电激发腔内的发光材 料形成的,发光效应低和功耗大是它的缺点(仅1.2lm/W,而灯用发光效率达80lm/ W以上,6瓦/每平方英寸显示面积),但在102~152cm对角线的大屏幕显示领域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业内专家分析认为,CRT、LCD和数字微镜(DMD)3种投影显示器可以与PDP竞争,从目前大屏幕电视机市场来看,CRT投影电视价格比PDP便宜,是PDP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但亮度和清晰度不如PDP,LCD和DMD投影的象素和价格目前还缺乏竞争优势。尽管彩色PDP在像质、显示面积和容量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但其发光效率、发光亮度、对比度还达不到直观式彩色电视机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其价格还不能被广大家用消费者所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彩色PDP 市场拓展。目前主要在公众媒体展示场合应用开始普遍起来。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的显示方案由于GaN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研制成功,从而一举获得了超大屏幕视频显示器市场的绝对控制权,但是这种显示器只适合做户外大型显示,在中小屏幕的视频显示器也没有它的市场。 显示器产业的专家一直期望有机薄膜电致发光材料能提供真正的象纸一样薄的 显示器。有机薄膜电致发光真正的又轻又薄,低功耗广视角,高响应速度(亚微妙)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基本知识.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基本知识 功率场效应管(Power MOSFET)也叫电力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单极型的电 压控制器件,不但有自关断能力,而且有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高、无二次击穿、安全工作区宽等特点。由于其易于驱动和开关频率可高达500kHz,特别适于高频化电力电子装置,如应用于DC/DC变换、开关电源、便携式电子设备、航空 航天以及汽车等电子电器设备中。但因为其电流、热容量小,耐压低,一般只适 用于小功率电力电子装置。 一、电力场效应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种类和结构有许多种,按导电沟道可分为P沟道和N沟道,同时又有耗尽型和增强型之分。在电力电子装置中,主要应用N沟道增强型。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导电机理与小功率绝缘栅MOS管相同,但结构有很大区别。小功率绝缘栅MOS管是一次扩散形成的器件,导电沟道平行于芯片表面, 横向导电。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大多采用垂直导电结构,提高了器件的耐电压和耐电流的能力。按垂直导电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2种:V形槽VVMOSFET和双扩散VDMOSFET。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采用多单元集成结构,一个器件由成千上万个小的MOSFET组成。N沟道增强型双扩散电力场效应晶体管一个单元的部面图,如 图1(a)所示。电气符号,如图1(b)所示。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有3个端子:漏极D、源极S和栅极G。当漏极接电源正,源极接电源负时,栅极和源极之间电压为0,沟道不导电,管子处于截止。如果在栅极和源极之间加一正向电压UGS,并且使UGS大于或等于管子的开启电压UT,则管子开通,在漏、源极间流过电流ID。UGS超过UT越大,导电能力越强,漏极电流越大。 二、电力场效应管的静态特性和主要参数

【CN109942585A】一种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制备方法、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及其制作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97494.7 (22)申请日 2019.04.15 (71)申请人 兰州大学 地址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 路222号 (72)发明人 张浩力 刘端武 徐倩倩 许主国  师自法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 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代理人 覃蛟 (51)Int.Cl. C07D 487/06(2006.01) C07D 487/22(2006.01) C09K 11/06(2006.01) H01L 51/05(2006.01) H01L 51/30(2006.01)H01L 51/40(2006.01)H01L 51/54(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制备方法、场效 应晶体管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57)摘要 一种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制备方法、场效 应晶体管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涉及光电材料领 域,以芘作为基础骨架,采用相同的合成策略,设 计、合成出一种新型半导体材料。新型半导体材 料的固体形态在365nm紫外光下均发出颜色深浅 不一的红光。通过热蒸镀及溶液法构筑场效应晶 体管器件。所构筑的薄膜场效应器件表现出不同 的电荷传输性能。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2页CN 109942585 A 2019.06.28 C N 109942585 A

1.一种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为具有如下化学式结构的化合物:式1: 式1中R 1为C n H 2n+1,其中,n为4,6,8,12中的任意一种,优选的,n为4或6,更优选的,n为4;R 2为X,硝基和氰基中的任意一种;X可以是H,F,Cl,Br和I中的任意一种;或式2:式2中R1为C n H 2n+1,其中,n为4,6,8,12中的任意一种,优选的,n为4或6,更优选的,n为4; 或式3: 式3中R 3为C n H 2n+1,其中,n为4,6,8,12中的任意一种,优选的,n为4或6,更优选的,n为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固体形态能在365nm紫外光激发下发出红光。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依次进行的步骤:分别提供如下化合物A和化合物B在冰醋酸回流条件下合成所述式1,或分别提供如下化合物A和化合物C在冰醋酸回流条件下合成所述式2,或分别提供如下化合物D和化合物E在氮气保护下加热合成所述式3; 化合物A :化合物B :化合物C :化合物D :化合物E: 其中,R 1为C n H 2n+1,其中,n为4,6,8,12中的任意一种,优选的,n为4或6,更优选的,n为4;R 2为X,硝基和氰基中的任意一种;X可以是H,F,Cl,Br和I中的任意一种;R 3为C n H 2n+1,其中,n 为4,6,8,12中的任意一种,优选的,n为4或6,更优选的,n为6。 权 利 要 求 书1/3页2CN 109942585 A

(完整版)对场效应管工作原理的理解

如何理解场效应管的原理,大多数书籍和文章都讲的晦涩难懂,给初学的人学习造成很大的难度,要深入学习就越感到困难,本人以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希望对初学的人有帮助,即使认识可能不是很正确,但对学习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场效应管的结构 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器件,功耗比较低。而三极管是电流控制器件,功耗比较高。但场效应管制作工艺比三极管复杂,不过可以做得很小,到纳米级大小。所以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小信号处理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大电流功率器件处理比较困难,不过目前已经有双场效应管结构增加电流负载能力,也有大功率场管出现,大有取代三极管的趋势。场效应管具有很多比三极管优越的性能。 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 结型场效应管又叫JFET,只有耗尽型。 这里以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为例,说明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图为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块N型硅,材料(沟道)上引出两个电极,分别为源极(S)和漏极(D)。在它的两边各附一小片P型材料并引出一个电极,称为栅极(G)。这样在沟道和栅极间便形成了两个PN结。当栅极开路时,沟道相当于一个电阻,其阻值随型号而不同,一般为数百欧至数千欧。如果在漏极及源极之间加上电压U Ds,就有电流流过,I D将随U DS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给管子加上负偏差U GS时,PN结形成空间电荷区,其载流子很少,因而也叫耗尽区(如图a中阴影区所示)。其性能类似于绝缘体,反向偏压越大,耗尽区越宽,沟道电阻就越大,电流减小,甚至完全截止。这样就达到了利用反向偏压所产生的电场来控制N型硅片(沟道)中的电流大小的目的。 注:实际上沟道的掺杂浓度非常小,导电能力比较低,所以有几百到几千欧导通电阻。而且是PN结工作在反向偏置的状态。刚开机时,如果负偏置没有加上,此时I D是最大的。 特点:1,GS和GD有二极管特性,正向导通,反向电阻很大 2:DS也是导通特性,阻抗比较大 3:GS工作在反向偏置的状态。 4:DS极完全对称,可以反用,即D当做S,S当做D。 从以上介绍的情况看,可以把场效应管与一般半导体三极管加以对比,即栅极相当于基极,源极相当于发射极,漏极相当于集电极。如果把硅片做成P型,而栅极做成N型,则成为P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结型场效应管的符号如图b所示。

有机浮栅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有机浮栅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1.1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1.1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基本结构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具有很多的优点:材料来源广、可以大量生产和能够实现低成本、可与柔性衬底兼容。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如有机集成电路、存储器件、柔性显示屏等。自20世纪80年代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诞生,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一些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已经得到实用化的程度,在载流子迁移率、开关电流比方面已经可与非晶硅相媲美。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按照源漏极和有机半导体的相对位置有两种结构(图2-1)底接触和顶接触,按照沟道中起传输作用的载流子的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和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8,9]。 图2-1 两种OFET结构:顶接触(左) 底接触(右) 1.1.2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与无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类似。下面通过对一个顶接触的p-沟的OFET进行分析,如图2-2所示:

图2-2 有机场效应管的原理示意图 我们在栅极上施加一个相对于源极的负偏压时(源极是接地的),栅极表面出现负电荷,相应的在沟道表面感应出正电荷。当增大栅极电压时,在沟道表面形成积累层并进而形成含有可动载流子-空穴-的薄层,源漏之间的电流主要是由空穴贡献,这是与无机场效应晶体管最大的不同,通过控制栅极电压来改变沟道中空穴的数量,进而控制漏极电流[10]。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有机材料作为有源区,我们在引用传统的EEPROM的模型时必须要进行修改。在本文中,我们考虑了Pool-Frenkel效应[11],在半导体和绝缘层接触面的电荷,接触势垒,陷阱效应,采用修正以后的漂移-扩散模型(DDM)[12],借助TCAD求解泊松方程和连续性方程(2-1),(2-2),(2-3)[13],来模拟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其中为静电势,为有机材料的介电常数,G为产生率, 和分别为捕获的电子和空穴的密度,和分别为电子和空穴的 电流密度。R是电子和空穴的复合率。[14,15],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MOS场效应管电源开关电路。 这是该装置的核心,在介绍该部分工作原理之前,先简单解释一下MOS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MOS 场效应管也被称为MOS FET,既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的缩写。它一般有耗尽型和增强型两种。本文使用的为增强型MOS场效应管,其内部结构见图5。它可分为NPN型PNP 型。NPN型通常称为N沟道型,PNP型也叫P沟道型。由图可看出,对于N沟道的场效应管其源极和漏极接在N型半导体上,同样对于P沟道的场效应管其源极和漏极则接在P型半导体上。我们知道一般三极管是由输入的电流控制输出的电流。但对于场效应管,其输出电流是由输入的电压(或称电场)控制,可以认为输入电流极小或没有输入电流,这使得该器件有很高的输入阻抗,同时这也是我们称之为场效应管的原因。

为解释MOS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我们先了解一下仅含有一个P—N结的二极管的工作过程。如图6所示,我们知道在二极管加上正向电压(P端接正极,N端接负极)时,二极管导通,其PN结有电流通过。这是因为在P型半导体端为正电压时,N型半导体内的负电子被吸引而涌向加有正电压的P型半导体端,而P 型半导体端内的正电子则朝N型半导体端运动,从而形成导通电流。同理,当二极管加上反向电压(P端接负极,N端接正极)时,这时在P型半导体端为负电压,正电子被聚集在P型半导体端,负电子则聚集在N型半导体端,电子不移动,其PN结没有电流通过,二极管截止。 对于场效应管(见图7),在栅极没有电压时,由前面分析可知,在源极与漏极之间不会有电流流过,此时场效应管处与截止状态(图7a)。当有一个正电压加在N沟道的MOS场效应管栅极上时,由于电场的作用,此时N型半导体的源极和漏极的负电子被吸引出来而涌向栅极,但由于氧化膜的阻挡,使得电子聚集在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缩写(FET))简称场效应管。一般的晶体管是由两种极性的载流子,即多数载流子和反极性的少数载流子参与导电,因此称为双极型晶体管,而FET仅是由多数载流子参与导电,它与双极型相反,也称为单极型晶体管。它属于电压控制型半导体器件,具有输入电阻高(108~109Ω)、噪声小、功耗低、动态范围大、易于集成、没有二次击穿现象、安全工作区域宽等优点,现已成为双极型晶体管和功率晶体管的强大竞争者。 一、场效应管的分类 场效应管分结型、绝缘栅型两大类。结型场效应管(JFET)因有两个PN结而得名,绝缘栅型场效应管(JGFET)则因栅极与其它电极完全绝缘而得名。目前在绝缘栅型场效应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MOS场效应管,简称MOS管(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此外还有PMOS、NMOS和VMOS功率场效应管,以及最近刚问世的πMOS场效应管、VMOS功率模块等。 按沟道半导体材料的不同,结型和绝缘栅型各分沟道和P沟道两种。若按导电方式来划分,场效应管又可分成耗尽型与增强型。结型场效应管均为耗尽型,绝缘栅型场效应管既有耗尽型的,也有增强型的。 场效应晶体管可分为结场效应晶体管和MOS场效应晶体管。而MOS场效应晶体管又分为N沟耗尽型和增强型;P沟耗尽型和增强型四大类。见下图。 二、场效应三极管的型号命名方法 现行有两种命名方法。第一种命名方法与双极型三极管相同,第三位字母J代表结型场效应管,O代表绝缘栅场效应管。第二位字母代表材料,D是P型硅,反型层是N沟道;C是N型硅P沟道。例如,3DJ6D

场效应晶体管

场效应晶体管中英文介绍(field-effect transistor,缩写:FET) 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通过电场效应控制电流的电子元件。它依靠电场去控制导电沟道形状,因此能控制半导体材料中某种类型载流子的沟道的导电性。场效应晶体管有时被称为单极性晶体管,以它的单载流子型作用对比双极性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s,缩写:BJT)。尽管由于半导体材料的限制,以及曾经双极性晶体管比场效应晶体管容易制造,场效应晶体管比双极性晶体管要晚造出,但场效应晶体管的概念却比双极性晶体管早。 历史 场效应晶体管于1925年由Julius Edgar Lilienfeld和于1934年由Oskar Heil分别发明,但是实用的器件一直到1952年才被制造出来(结型场效应管,Junction-FET,JFET)。1960年Dawan Kahng发明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MOSFET),从而大部分代替了JFET,对电子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基本信息 场效应管是多数电荷载体的设备。该装置由一个活跃的信道,通过该多数载流子,电子或空穴,从源到流向漏极。源极和漏极端子导体被连接到半导体通过欧姆接触。的通道的导电性的栅极和源极端子之间施加的电位是一个函数。 FET的三个端子是: 源极(S),通过其中的多数载流子输入通道。进入该通道,在S点的常规的电流被指定由IS。漏极(D),通过其中的多数载流子离开的通道。常规电流在D通道进入指定的ID。漏源电压VDS。 栅极(G),调制的通道的导电性的端子。通过施加电压至G,一个可以控制的ID。 场效应晶体管的类型 在耗尽模式的FET下,漏和源可能被掺杂成不同类型至沟道。或者在提高模式下的FET,它们可能被掺杂成相似类型。场效应晶体管根据绝缘沟道和栅的不同方法而区分。FET的类型有: DEPFET(Depleted FET)是一种在完全耗尽基底上制造,同时用为一个感应器、放大器和记忆极的FET。它可以用作图像(光子)感应器。 DGMOFET(Dual-gate MOSFET)是一种有两个栅极的MOSFET。 DNAFET是一种用作生物感应器的特殊FET,它通过用单链DNA分子制成的栅极去检测相配的DNA链。 FREDFET(Fast Recovery Epitaxial Diode FET)是一种用于提供非常快的重启(关闭)体二极管的特殊FET。 HEMT(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也被称为HFET(异质结场效应晶体管,heterostructure FET),是运用带隙工程在三重半导体例如AlGaAs中制造的。完全耗尽宽带隙造成了栅极和体之间的绝缘。 IGBT(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是一种用于电力控制的器件。它和类双极主导电沟道的MOSFET的结构类似。它们一般用于漏源电压范围在200-3000伏的运行。功率MOSFET仍然被选择为漏源电压在1到200伏时的器件.

伽马射线辐照对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性能的影响研究

γ射线辐照对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性能的影响研究 黄小发张济鹏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 730107) 摘要:通过制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并对晶体管在γ射线下进行辐照,研究辐照对不同栅压下场效应管输出特性曲线的影响,以及辐照对场效应管转移特性曲线的影响。实验证明辐照使场效应管的阈值电压负向漂移,辐照时非零栅源电压引起的场效应管输出特性变化明显大于零栅源电压情况。 关键词:有机场效应管;制备;辐照;阈值电压漂移 1.实验 1.1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制备 以高掺杂五族元素的硅作为衬底,即作为n型杂质,硅衬底表面的SiO2厚度为1025nm。本实验在上述衬底上通过真空蒸发方法镀一层酞菁铜(CuPc)薄膜,再在酞菁铜膜上镀一层金(Au)作为源级和漏极,SiO2层作为栅极,制成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下面详述实验过程: 1.1.1Si_n+衬底的清洁处理 将Si_n+衬底先后放入丙酮和乙醇溶液中清洗,然后用去离子水洗净,再经超声处理10~20分钟,之后用氮气(N2)吹干,放入烤箱中烘干。配制浓硫酸与双氧水的浓度比为3:1的腐蚀液(H2SO4:H2O2=3:1),将烘干后的衬底放入腐蚀液中40分钟,达到去油污的目的。对衬底进行OTS处理,OTS是有机低介电常数材料十八烷基三氧硅烷,可以修饰SiO2表面,提高器件的场效应迁移率,同时降低器件的漏电流。 1.1.2真空蒸镀酞菁铜 作为第一个被报道的有机半导体酞菁类化合物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有机小分子半导体材料,因为这类化合物具有二维共轭结构,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很大,这对于提高场效应迁移率非常有利,另外它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易真空蒸镀成膜的特性,所以酞菁类化合物是制备有机薄膜晶体管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而其中又以酞菁铜最为常用,关于酞菁铜作为有源层的有机薄膜晶体管已有大量的报道。本实验选用酞菁铜蒸镀得到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原理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原理 功率场效应管(Power MOSFET)也叫电力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单极型的电压控制器件,不但有自关断能力,而且有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高、无二次击穿、安全工作区宽等特点。由于其易于驱动和开关频率可高达500kHz,特别适于高频化电力电子装置,如应用于DC/DC变换、开关电源、便携式电子设备、航空航天以及汽车等电子电器设备中。但因为其电流、热容量小,耐压低,一般只适用于小功率电力电子装置。 一、电力场效应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种类和结构有许多种,按导电沟道可分为P沟道和N沟道,同时又有耗尽型和增强型之分。在电力电子装置中,主要应用N沟道增强型。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导电机理与小功率绝缘栅MOS管相同,但结构有很大区别。小功率绝缘栅MOS管是一次扩散形成的器件,导电沟道平行于芯片表面,横向导电。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大多采用垂直导电结构,提高了器件的耐电压和耐电流的能力。按垂直导电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2种:V形槽VVMOSFET和双扩散VDMOSFET。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采用多单元集成结构,一个器件由成千上万个小的MOSFET组成。N沟道增强型双扩散电力场效应晶体管一个单元的部面图,如图1(a)所示。电气符号,如图1(b)所示。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有3个端子:漏极D、源极S和栅极G。当漏极接电源正,源极接电源负时,栅极和源极之间电压为0,沟道不导电,管子处于截止。如果在栅极和源极之间加一正向电压U GS,并且使U GS大于或等于管子的开启电压U T,则管子开通,在漏、源极间流过电流I D。U GS超过U T越大,导电能力越强,漏极电流越大。 二、电力场效应管的静态特性和主要参数 Power MOSFET静态特性主要指输出特性和转移特性,与静态特性对应的主要参数有漏极击穿电压、漏极额定电压、漏极额定电流和栅极开启电压等。{{分页}} 1、静态特性 (1)输出特性 输出特性即是漏极的伏安特性。特性曲线,如图2(b)所示。由图所见,输出特性分为截止、饱和与非饱和3个区域。这里饱和、非饱和的概念与GTR不同。饱和是指漏极电流I D不随漏源电压U DS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基本保持不变;非饱和是指地U CS 一定时,I D随U DS增加呈线性关系变化。 (2)转移特性

功率场效应管(MOSFET)特性试验研究及仿真开题报告

沈航北方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功率场效应管(MOSFET)特性试验研究及仿真 专业:自动化 学生姓名:姓名 指导教师:杜维东 开题时间: 2015年3月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功率MOS场效应晶体管,即MOSFET,其原意是: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即以金属层(M)的栅极隔着氧化层(O)利用电场的效应来控制半导体(S)的场效应晶体管。 1.功率场效应管(MOSFET)的历史 场效应晶体管于1925年由Julius Edgar Lilienfeld和于1934年由Oskar Heil分别发明,但是实用的器件一直到1952年才被制造出来(结型场效应管)。1960年Dawan Kahng发明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从而大部分代替了JFET,对电子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功率场效应管(MOSFET)的组成 FET由各种半导体构成,目前硅是最常见的。大部分的FET是由传统块体半导体制造技术制造,使用单晶半导体硅片作为反应区,或者沟道。 大部分的不常见体材料,主要有非晶硅、多晶硅或其它在薄膜晶体管中,或者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中的非晶半导体。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基于有机半导体,常常用有机栅绝缘体和电极。 3.功率场效应管(MOSFET)的应用 功率场效应管(MOSFET),目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现代电子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数码相机、开关电源、LED照明领域、逆变电源,控制电路、液晶电视、数码音响、热释电传感器等就是以场效应管为基本器件构成和发展起来的。然而由于场效应管栅极河沟道之间的绝缘层易被电压击穿,特别是栅源之间的耐压只有几十伏,电流也仅为微安级,所以在拆、装、存、测过程中,都必须将栅源极短路。 MOS场效应管由于特殊的结构和工艺,其栅极与导电沟道没有电接触,即绝缘的,故它的输入电阻很高,可达109Ω以上,工作时几乎栅极不取电流,又栅-源极间电容非常小,极易受外界电磁场或静电的感应而带电,而少量电荷就可在极间电容上形成相当高的电压(U=Q/C),将管子损坏。通俗地说,MOS场效应管比较“娇气”。因此MOS场效应管出厂时各管脚都绞合在一起,或装在金属箔内,使G极与S极呈等电位,防止积累静电荷。管子不用时,全部引线也应短接。在测量时应格外小心,并采取相应的防静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这是该装置的核心,在介绍该部分工作原理之前,先简单解释一下MOS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MOS 场效应管也被称为MOS FET,既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的缩写。它一般有耗尽型和增强型两种。本文使用的为增强型MOS场效应管,其内部结构见图5。它可分为NPN型PNP型。NPN型通常称为N沟道型,PNP型也叫P 沟道型。由图可看出,对于N沟道的场效应管其源极和漏极接在N 型半导体上,同样对于P沟道的场效应管其源极和漏极则接在P 型半导体上。我们知道一般三极管是由输入的电流控制输出的电流。但对于场效应管,其输出电流是由输入的电压(或称电场)控制,可以认为输入电流极小或没有输入电流,这使得该器件有很高的输入阻抗,同时这也是我们称之为场效应管的原因。为解释MOS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我们先了解一下仅含有一个P 饱和漏源电流。是指结型或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中,栅极电压U GS=0时的漏源电流。 2、UP 开启电压。是指增强型绝缘栅场效管中,使漏源间刚导通时的栅极电压。 4、gM 对漏极电流I D的控制能力,即漏极电流I D变化量与栅源电压UGS变化量的比值。gM 是衡量场效应管放大能力的重要参数。

5、BUDS 最大耗散功率。也是一项极限参数,是指场效应管性能不变坏时所允许的最大漏源耗散功率。使用时,场效应管实际功耗应小于PDSM并留有一定余量。 7、IDSM UGS=0时的漏极电流。UP —夹断电压,使ID=0对应的UGS的值。P沟道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与N沟道类似。我们不再讨论。下面我们看一下各类绝缘栅场效应管(MOS场效应管)在电路中的符号。§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场效应管主要参数包括直流参数、交流参数、极限参数三部分。 一、直流参数 1、饱合漏极电流IDSSIDSS是耗尽型和结型场效应管的一个重要参数。定义:当栅、源极之间的电压UGS=0,而漏、源极之间的电压UDS大于夹断电压UP时对应的漏极电流。 2、夹断电压UPUP也是耗尽型和结型场效应管的重要参数。定义:当UDS一定时,使ID减小到某一个微小电流(如1μA, 50μA)时所需UGS的值。 3、开启电压UTUT是增强型场效应管的重要参数。定义:当UDS一定时,漏极电流ID达到某一数值(如10μA)时所需加的UGS 值。 4、直流输入电阻RGSRGS是栅、源之间所加电压与产生的栅极电流之比,由于栅极几乎不索取电流,因此输入电阻很高,结型为106Ω以上,MOS管可达1010Ω以上。 二、交流参数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原理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原理 功率场效应管(Power MOSFET)也叫电力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单极型的电压控制器件,不但有自关断能力,而且有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高、无二次击穿、安全工作区宽等特点。由于其易于驱动和开关频率可高达500kHz,特别适于高频化电力电子装置,如应用于DC/DC变换、开关电源、便携式电子设备、航空航天以及汽车等电子电器设备中。但因为其电流、热容量小,耐压低,一般只适用于小功率电力电子装置。 一、电力场效应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种类和结构有许多种,按导电沟道可分为P沟道和N沟道,同时又有耗尽型和增强型之分。在电力电子装置中,主要应用N沟道增强型。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导电机理与小功率绝缘栅MOS管相同,但结构有很大区别。小功率绝缘栅MOS管是一次扩散形成的器件,导电沟道平行于芯片表面,横向导电。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大多采用垂直导电结构,提高了器件的耐电压和耐电流的能力。按垂直导电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2种:V形槽VVMOSFET和双扩散VDMOSFET。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采用多单元集成结构,一个器件由成千上万个小的MOSF ET组成。N沟道增强型双扩散电力场效应晶体管一个单元的部面图,如图1(a)所示。电气符号,如图1(b)所示。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有3个端子:漏极D、源极S和栅极G。当漏极接电源正,源极接电源负时,栅极和源极之间电压为0,沟道不导电,管子处于截止。如果在栅极和源极之间加一正向电压U GS,并且使U GS大于或等于管子的开启电压U T,

则管子开通,在漏、源极间流过电流I D。U GS超过U T越大,导电能力越强,漏极电流越大。 二、电力场效应管的静态特性和主要参数 Power MOSFET静态特性主要指输出特性和转移特性,与静态特性对应的主要参数有漏极击穿电压、漏极额定电压、漏极额定电流和栅极开启电压等。 1、静态特性 (1)输出特性 输出特性即是漏极的伏安特性。特性曲线,如图2(b)所示。由图所见,输出特性分为截止、饱和与非饱和3个区域。这里饱和、非饱和的概念与GTR不同。饱和是指漏极电流I D不随漏源电压U DS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基本保持不变;非饱和是指地U CS一定时,I D随U DS增加呈线性关系变化。 (2)转移特性 转移特性表示漏极电流I D与栅源之间电压U GS的转移特性关系曲线,如图2(a)所示。转移特性可表示出器件的放大能力,并且是与GTR中的电流增益β相似。由于Power MOSFET是压控器件,因此用跨导这一参数来表示。跨导定义为 (1) 图中U T为开启电压,只有当U GS=U T时才会出现导电沟道,产生漏极电流I D。

场效应晶体管工作原理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MOS 场效应管也被称为MOS FET,既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的缩写。它一般有耗尽型和增强型两种。本文使用的为增强型MOS 场效应管,其内部结构见图5。它可分为NPN型PNP型。NPN型通常称为N 沟道型,PNP型也叫P沟道型。由图可看出,对于N沟道的场效应管其源极和漏极接在N型半导体上,同样对于P沟道的场效应管其源极和漏极则接在P型半导体上。我们知道一般三极管是由输入的电流控制输出的电流。但对于场效应管,其输出电流是由输入的电压(或称电场)控制,可以认为输入电流极小或没有输入电流,这使得该器件有很高的输入阻抗,同时这也是我们称之为场效应管的原因。 为解释MOS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我们先了解一下仅含有一个P—N结的二极管的工作过程。如图6所示,我们知道在二极管加上正向电压(P端接正极,N 端接负极)时,二极管导通,其PN结有电流通过。这是因为在P型半导体端为正电压时,N型半导体内的负电子被吸引而涌向加有正电压的P型半导体端,而P型半导体端内的正电子则朝N型半导体端运动,从而形成导通电流。同理,当二极管加上反向电压(P端接负极,N端接正极)时,这时在P型半导体端为负电压,正电子被聚集在P型半导体端,负电子则聚集在N型半导体端,电子不移动,其PN结没有电流通过,二极管截止。 对于场效应管(见图7),在栅极没有电压时,由前面分析可知,在源极与漏极之间不会有电流流过,此时场效应管处与截止状态(图7a)。当有一个正电压加在N沟道的MOS 场效应管栅极上时,由于电场的作用,此时N型半导体的源极和漏极的负电子被吸引出来而涌向栅极,但由于氧化膜的阻挡,使得电子聚集在两个N沟道之间的P型半导体中(见图7b),从而形成电流,使源极和漏极之间导通。我们也可以想像为两个N型半导体之间为一条沟,栅极电压的建立相当于为它们之间搭了一座桥梁,该桥的大小由栅压的大小决定。图8给出了P沟道的MOS 场效应管的工作过程,其工作原理类似这里不再重复。 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缩写(FET))简称场效应管。一般的晶体管是由两种极性的载流子,即多数载流子和反极性的少数载流子参与导电,因此称为双极型晶体管,而FET仅是由多数载流子参与导电,它与双极型相反,也称为单极型晶体管。它属于电压控制型半导体器件,具有输入电阻高(108~109Ω)、噪声小、功耗低、动态范围大、易于集成、没有二次击穿现象、安全工作区域宽等优点,现已成为双极型晶体管和功率晶体管的强大竞争者。 一、场效应管的分类 场效应管分结型、绝缘栅型两大类。结型场效应管(JFET)因有两个PN结而得名,绝缘栅型场效应管(JGFET)则因栅极与其它电极完全绝缘而得名。目前在绝缘栅型场效应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MOS场效应管,简称MOS管(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

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工作原理及特性

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工作原理及特性 场效应管(MOSFET)是一种外形与普通晶体管相似,但控制特性不同的半导体器件。它的输入电阻可高达1015W,而且制造工艺简单,适用于制造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也称为MOS管,按其结构不同,分为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和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两种类型。在本文只简单介绍后一种场效应晶体管。 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按其结构不同,分为N沟道和P沟道两种。每种又有增强型和耗尽型两类。下面简单介绍它们的工作原理。 1、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 2、图6-38是N沟道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示意图。 在一块掺杂浓度较低的P型硅衬底上,用光刻、扩散工艺制作两个高掺杂浓度的N+区,并用金属铝引出两个电极,称为漏极D和源极S如图6-38(a)所示。然后在半导体表面覆盖一层很薄的二氧化硅(SiO2)绝缘层,在漏-源极间的绝缘层上再装一个铝电极,称为栅极G。另外在衬底上也引出一个电极B,这就构成了一个N沟道增强型MOS管。它的栅极与其他电极间是绝缘的。图6-38(b)所示是它的符号。其箭头方向表示由P(衬底)指向N(沟道)。 图6-38 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 场效应管的源极和衬底通常是接在一起的(大多数场效应管在出厂前已联结好)。从图 6-39(a)可以看出,漏极D和源极S之间被P型存底隔开,则漏极D和源极S之间是两个背靠背的PN结。当栅-源电压UGS=0时,即使加上漏-源电压UDS,而且不论UDS的极性如何,总有一个PN结处于反偏状态,漏-源极间没有导电沟道,所以这时漏极电流ID≈0。 若在栅-源极间加上正向电压,即UGS>0,则栅极和衬底之间的SiO2绝缘层中便产生一个垂直于半导体表面的由栅极指向衬底的电场,这个电场能排斥空穴而吸引电子,因而使栅极附近的P型衬底中的空穴被排斥,剩下不能移动的受主离子(负离子),形成耗尽层,同时P衬底中的电子(少子)被吸引到衬底表面。当UGS数值较小,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强时,漏-源极之间仍无导电沟道出现,如图6-39(b)所示。UGS增加时,吸引到P衬底表面层的电子就增多,当UGS达到某一数值时,这些电子在栅极附近的P衬底表面便形成一个N型薄层,且与两个N+区相连通,在漏-源极间形成N型导电沟道,其导电类型与P衬底相反,故又称为反型层,如图6-39(c)所示。UGS越大,作用于半导体表面的电场就越强,吸引到P衬底

场效应管的使用注意事项(八套)

场效应管的使用注意事项(八套) 说明:本资料贴合实际,可编辑亦可直接使用,共八套。 目录: 场效应管的使用注意事项(一)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二) 接地线使用注意事项(三) 梯子使用注意事项(四) 梯子使用注意事项(五) 梯子使用注意事项(六) 梯子使用注意事项(七) 梯子使用注意事项(八) - 1 -

场效应管的使用注意事项一 (1)为了安全使用场效应管,在线路的设计中不能超过管的耗散功率,最大漏源电压、最大栅源电压和最大电流等参数的极限值。 (2)各类型场效应管在使用时,都要严格按要求的偏置接人电路中,要遵守场效应管偏置的极性。如结型场效应管栅源漏之间是PN结,N沟道管栅极不能加正偏压;P沟道管栅极不能加负偏压,等等。 (3)MOS场效应管由于输人阻抗极高,所以在运输、贮藏中必须将引出脚短路,要用金属屏蔽包装,以防止外来感应电势将栅极击穿。尤其要注意,不能将MOS场效应管放人塑料盒子内,保存时最好放在金属盒内,同时也要注意管的防潮。 (4)为了防止场效应管栅极感应击穿,要求一切测试仪器、工作台、电烙铁、线路本身都必须有良好的接地;管脚在焊接时,先焊源极;在连入电路之前,管的全部引线端保持互相短接状态,焊接完后才把短接材料去掉;从元器件架上取下管时,应以适当的方式确保人体接地如采用接地环等;当然,如果能采用先进的气热型电烙铁,焊接场效应管是比较方便的,并且确保安全;在未关断电源时,绝对不可以把管插人电路或从电路中拔出。以上安全措施在使用场效应管时必须注意。 (5)在安装场效应管时,注意安装的位置要尽量避免靠近发热元件;为了防管件振动,有必要将管壳体紧固起来;管脚引线在弯曲时,应当大于根部尺寸5毫米处进行,以防止弯断管脚和引起漏气等。 对于功率型场效应管,要有良好的散热条件。因为功率型场效应 2 / 2

p沟道mos管工作原理

P通道为空穴流,N通道为电子流,所以场效应三极管也称为单极性三极管。FET 乃是利用输入电压(Vgs)来控制输出电流(Id)的大小。所以场效应三极管是属于电压控制元件。它有两种类型,一是结型(接面型场效应管)(JFET),一是金氧半场效应三极管,简称MOSFET,MOSFET又可分为增强型与耗尽型两种。 N沟道,P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的D、S是由N(或P)中间是栅极夹持的通道,这个通道大小是受电压控制的,当然就有电流随栅极电压变化而变。可以看成栅极是控制电流阀门。 增强型是指:当VGS=0时管子是呈截止状态,加上正确的VGS后,多数载流子被吸引到栅极,从而“增强”了该区域的载流子,形成导电沟道。耗尽型则是指,当VGS=0时即形成沟道,加上正确的VGS时,能使多数载流子流出沟道,因而“耗尽”了载流子,使管子转向截止。栅极电压高低决定电场的变化,进而影响载流子的多少,引起通过S、D电流变化。 MOS管的源极和衬底通常是接在一起的(大多数管子在出厂前已连接好)。增强型MOS管的漏极d和源极s之间有两个背靠背的PN结。 主板上的PWM(Plus Width Modulator,脉冲宽度调制器)芯片产生一个宽度可调的脉冲波形,这样可以使两只MOS管轮流导通。当负载两端的电压(如CPU需要的电压)要降低时,这时MOS管的开关作用开始生效,外部电源对电感进行充电并达到所需的额定电压。当负载两端的电压升高时,通过MOS管的开关作用,外部电源供电断开,电感释放出刚才充入的能量,这时的电感就变成了“电源”,当栅-源电压vGS=0时,即使加上漏-源电压vDS,而且不论vDS的极性如何,总有一个PN结处于反偏状态,漏-源极间没有导电沟道。 MOS管 MOS管的英文全称叫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场效应管,属于场效应晶体管中的绝缘栅型。因此,MOS管有时被称为场效应管。在一般电子电路中,MOS管通常被用于放大电路或开关电路。而在主板上的电源稳压电路中,MOSFET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判断电位,它在主板上常用“Q”加数字表示。 一、MOS管的作用是什么? 目前主板或显卡上所采用的MOS管并不是太多,一般有10个左右,主要原因是大部分MOS管被整合到IC芯片中去了。由于MOS管主要是为配件提供稳定的电压,所以它一般使用在CPU、AGP插槽和内存插槽附近。其中在CPU与AGP插槽附近各安排一组MOS管,而内存插槽则共用了一组MOS管,MOS管一般是以两个组成一组的形式出现主板上的。 二、MOS管的性能参数有哪些? 优质的MOS管能够承受的电流峰值更高。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判断主板上MOS 管的质量高低,可以看它能承受的最大电流值。影响MOS管质量高低的参数非常多,像极端电流、极端电压等。但在MOS管上无法标注这么多参数,所以在MOS 管表面一般只标注了产品的型号,我们可以根据该型号上网查找具体的性能参数。 还要说明的是,温度也是MOS管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能参数。主要包括环境温度、管壳温度、贮成温度等。由于CPU频率的提高,MOS管需要承受的电流也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