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课标要求: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重点: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

1.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教师讲授:所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党和政府自己纠正失误,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标出基本知识点和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此,中共在当年9月召开八大,开始探索。)

2.八大确定了什么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三大改造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资产阶级大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八大对上述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4.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5.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

(它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大家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教师指出:三大改造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现象,这时人们的思想情绪更加狂热起来,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6.根据第28页插图《“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讨论: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画中诗句里,“肥猪赛大象”属于浮夸,“全社杀一口”的“社”指人民公社,“足够吃半年”是社员共同吃“大锅饭”,属于“共产”风。)

7.根据第28页“动脑筋”:你怎么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宣传是错误的,

违背了客观规律。) 8.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

(对国情分析不够细致,缺乏建设经验,存在急于求成情绪,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等。)9.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

(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教师指出:为此,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缩短基建战线,保证重点工程;在农村坚决纠正“共产”风;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等。这些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在这个时期的探索过程中,从群众和干部中都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取得显著的建设成就。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根据《地图册》“1958—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图,回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

教师归纳建设成就:①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两弹就指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又爆炸成功。在航天工业方面,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等)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可归纳为:

A.领导正确:“一五”计划符合当时国情和发展趋势,有效地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项目,带动经济建设全面展开,还取得了苏联的援助。

B.干群积极: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忘我劳动,无私奉公,作出了卓越贡献。)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时出现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根据下表“对号入座”、“接龙回答”:

大庆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第30页“练一练”:应选B(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基础训练上的题目。

3. 3.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教学反思]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第1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第一个五年计划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 第一个五年 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注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又称三大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行;1956年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又称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0课 建设之路的探索课后辅导练习

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0课建设之路的探索课后辅导练习第七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严重失误不包括(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大跃进运动的是( ) A、高指标 B、瞎指挥 C、浮夸风 D、共产风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图是某地的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其中1958年的亩产量远高于其他年份。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 C、杂交水稻技术的使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具有历史震撼力的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期间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 ) A、开展土地改革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进行文化大革命 D、进行大跃进运动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那一年: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②中共“八大”胜利召开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④“文化大革命”全面发(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设计二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设计二 课程目标: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 失误。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其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史实的分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学生会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指导学生课外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曾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的错误。你知道这些错误是怎样出现的吗?它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后果? *反映“大跃进”时期的漫画。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失误*播放中共八大的录像或展示图片。 *补充资料: *“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沿海各省的有利条件,……以帮助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全国的工业化。……”──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讲一讲:八大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简单讲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史料展示:(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在15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毛泽东1957年11月8日在64个党的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在十五年后苏联的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和超过美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机床、喷气式飞机、红旗轿车、南京长江大桥 多媒体演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让学生进入情境,调动他们的兴趣,来更好的复习旧知识)。 师:看到这幅图片同学们能回想起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请看大屏幕上两个问题: 1.三大改造都改造了哪三个方面? 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及标志? 生:三大改造是改造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生:三大改造时间是1959年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学过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做到自然的链接)。 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党和人民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呢?请同学翻书到第6课。 讲授新课: 师: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并尽快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多媒体演示:中共八大会址。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1956年底 生: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为了强化重点,使学生对中共八大有更全面的认识。引导他们进行讨论。(达到学生熟记重点内容的目的)。 多媒体打出讨论题: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师:请大家共同讨论,然后,学习小组选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中共八大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生:中共八大制定的任务是符合当时国情。 生:中共八大解决了当时的主要矛盾。 生:中共八大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师:各组代表发言都很好,有一定的水平,接下来我们切入本节课下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多媒体演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图片 多媒体演示:严重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师:看到这些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寓教于乐,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难点不难)。 生:火车拉一个大苞米太夸张了吧(同学大笑) 生:(模拟表演)那玉米和谷穗能坐小孩,我家种那黄瓜就能当单杠(同学们大笑,鼓掌)。 师: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发言和笑声,我想大家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那么当时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 师:请同学们看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看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 1.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2.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一、选择题: 1、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民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民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生产力 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2、"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 生活先好起来了,.. 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 使全国各族人民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建立人民公社 B. 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C发展乡镇企业 D 设立经济特区 3、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 借鉴资本主义经验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决和发展生产力 4、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用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5、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一公社社员写到: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说明了A.人民公社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伤的生活状况已经过去

C .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绿了神州大地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6、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A.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经济建设的速度一定要快速发展 C. 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 规 律 7、20 世纪 60年代山东,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 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晃晃,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A. . 人民公社 B. 大跃进 C. 农业合作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 "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9、《春天的故事》中唱到, "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 海边写下诗篇 " 诗篇的主题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0、小脚老太跳迪斯科,反映了 A. 迪斯科最适合小脚老太 B.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C. 人们社交礼仪的变化 D.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11、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 其中改变了所有 制性质的是 8、1950 年全国高考的作文试题是: 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不确立

2019-2020年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 建设之路的探索课后辅导练习七

2019-2020年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之路的探索课后辅导练习七 第1题【单选题】 某一年,《人民日报》曾刊登署名为“新华社记者于澄建”拍摄的一组照片《欢跃在早稻“卫星”上》,图片说明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孩子们站在稻穗上,就像站在软绵绵的沙发上似的。”该期人民日报发刊于(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等先进人物被誉为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公而忘私,艰苦创业 C、善于改革,勇于创新 D、反腐倡廉,崇尚节约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全国开展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袁隆平被提名为候选人。他们身上共同的优秀品质是( ) A、热爱祖国,敬业奉献 B、清廉执政,一心为民 C、献身科学,淡泊名利 D、会战石油,艰苦创业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创作了一首“稻谷赶黄豆,黄豆象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的民歌,你认为这首民歌创作的时代是(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根据所学知识,找出下列搭配错误的一项( ) A、“最可爱的人” 邱少云 B、“铁人” 王进喜 C、“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D、“两弹元勋” 钱学森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洋布、洋钉、洋油……”这些带洋字样的东西已经深深留在了那个时代,那么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结束了“洋油”历史的标志是( ) A、大庆油田的建成 B、胜利油田的建成 C、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长 D、新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文中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 A、抗美援朝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大跃进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在初级阶段 基本特征: 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完善(从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来分析) 6.如何理解3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15大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第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3年---19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

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019届中考历史专题训练卷: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含答案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2.到1957年底,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其中从湖北传出的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喜报是 A.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建成投产 B.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C.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D.汉阳钢铁厂建成投产 3.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公布了“一五”计划 D.确立土地改革的路线 4.北京同仁堂是我国著名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同仁堂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企业的道路。这主要实施了 A.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1956年各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图表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6.学习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丁同学:制订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甲同学B.乙同学 C.丙同学D.丁同学 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错误严重泛滥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8.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1958年开始的这条“更快捷的道路”带给中国的是 A.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挫折。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的原因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周恩来率团访苏。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 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参看资料苏共十二大及波凶事件) 影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探索的重大成果和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主题特征 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复习本单元时注意以下而二条历史线索。 1、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足,自1958年开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借鉴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模范。在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复习本单元应注意以下内容: 1、三项探索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三位创业模范:“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二.体系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背景:国内○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2、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全国人民正热情洋溢地投身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作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存在阶级矛盾。)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 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落实情况:中共八大的奋斗目标未能真正实行,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正确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原因:国内: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具体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 观经济规律。 表现: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评价)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危害:是一次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 “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对后来中国20年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经济建设必须稳步前进,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 调整: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提高,是有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建成。众多新兴

精选2019-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0课 建设之路的探索冀教版课后练习五十

精选2019-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0课建设之路的探索冀教版课后练习五十七 第1题【单选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的共同点是( ) A、都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B、都主张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都使我国从此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D、都纠正了我党在前一段时期错误的方针政策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图为1958年某报出版的“号外”,它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B、注重农业,忽视工业 C、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D、科学种田,成果丰硕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消息,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这一报道出现于( ) A、土地改革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如图这幅夸张的宣传画反映了“左”倾错误的泛滥,“左”倾错误出现的原因是( ) ①中共七大的指引 ②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奶奶给春生讲过去的事情。奶奶说:‘很久以前,大家都很穷。我们穿的衣服是用洋布做的,我们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你知道我们结束洋油时代是在何时吗( ) A、“一五”计划期间 B、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为克服1959-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局面,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展“大跃进”运动 B、实行改革开放 C、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D、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答案】: 【解析】: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

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讲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根据地意义。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等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收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有关事实,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关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考,培养学生对从我国国情出发,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感受到共产党人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从而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教学难点 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队伍进军农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播放2015年9月的抗战70周年大阅兵视频。 教师: 这次阅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强大,看到这段激动人心的场面,此时此刻,你们有何感受? 学生:畅谈各自的观感。 教师:今天强大威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这支队伍当初是怎么创建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追寻历史的足迹,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吧!导入并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 教师:播放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音像资料和屠杀共产党人的图片。 学生:谈感受。 过渡:1927年3月时尚有6万党员的中共,仅仅三四个月后,锐减到了不足1万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征服,他们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继续前行,开始了武装反抗。并由此发动了南昌起义。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独立完成下列练习。 1、南昌起义 (1)背景 (2)过程: 时间:年月日 领导人:、、、等人率领共产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部队,举行了南昌起义。 经过:革命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后受挫,剩余队伍转战湘南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人民军队的诞生地,8月1日成为诞生的纪念日。 学生:完成练习后,同位相互订正。 教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我们还应认识到南昌起义是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以后的革命,必须要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制定方针政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介绍了近现代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探索国家出路,改革浪潮中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体战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内容。本期的主要内容:《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在1956年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具体内容 都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具体的说: 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工人、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还应当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此外,他还提出,要尽可能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正确处理其它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积极性的问题。 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在思想文化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确立,适应了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党和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的指导方针。 ◆意义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介绍了近现代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探索国家出路,改革浪潮中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体战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内容。本期的主要内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发表。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不少人对新的社会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再加上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这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同时,国际上出现的波兰、匈牙利事件,也在国内引起了一些人的思想波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3年---19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和主要理论成果。 2、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 3、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理论成果 一、“以苏为鉴”,探索“第二次结合”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即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崭新的课题。如何对待苏联经验,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认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存在于党内,也存在于党外,既存在于国内,也存在于国际。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1、理论探索的背景 实践背景: 国际: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 国内: 1956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出现“闹事”(罢课、罢工和退社),各级干部处置不当,矛盾激化。 理论背景: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论述;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教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在1957年2月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2、《正处》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a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非对抗性的,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c 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