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_养禽与禽病防治_课程系列化教材建设的思考

高职_养禽与禽病防治_课程系列化教材建设的思考
高职_养禽与禽病防治_课程系列化教材建设的思考

第34卷第1期家畜生态学报Vol.34No.12013年1月Acta Ecologiae Animalis Domastici Jan.2013高职《养禽与禽病防治》课程系列化教材建设的思考

李云甫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 要] 《养禽与禽病防治》课程系列化教材建设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课之

一。其系列化教材建设是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的需要,同时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理论教材建设应以产业对人才知识的要求为

模块,以知识的关键环节为重点,突出强调知识实用性;实践教材应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生产

技术岗位任务为目标进行建设。同时指出了建设电子辅助教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另外,

对养禽与禽病防治系列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养禽;禽病;课程;教材;技能

[中图分类号] S81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228(2013)01-0094-03

教材是知识和技能传播的主要载体。教材构建的知识体系、知识边界与内涵,承载内容的新旧,编印的质量等因素均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强调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2]。要达成此目的,相应地,教材建设即成为基础性任务。

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畜牧兽医专业是直接服务于畜牧产业发展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在其课程体系建设中,《养禽及禽病防治》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由于我国禽业近三十年的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标准化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大量应用,要求课程教材内容必须快速更新,教材形式也必须紧跟教学实际,因此,必须重视《养禽及禽病防治》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1 系列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学生获取知识、技术,提升能力的途径不断扩展。传统的课堂讲授、实验室操作、现场教学等教学手段已难满

足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而养禽与禽病防治技术较强的实践性,其理论与操作技能用语言描述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建设养禽系列教材,以多种教材形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条件十分必要。

养禽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发展迅速,生产环境完全人工控制,人工调光、控温、控湿、通风系统自动化、智能化。自动给料给水系统、自动集蛋、自动清粪等现代工程技术广泛应用。其调控正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向智能化、远程化控制方向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人工进入鸡舍的情况越来越少,完全的“全进全出”生产方式给养禽课程教学实习带来新的问题。学生越来越不方便进入鸡舍进行现场实习。因此有必要通过可视化的影像反映家禽生产细节,以Flash或者影像的慢动作反映其操作要领进行辅助教学,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2 系列化教材建设的思路

2.1 理论教材的建设

养禽理论学习是提高学科理论素养、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从业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理论教材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为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高级人才为其培养目标的[3]。为此,在理论教材的建设中应以产业对知识的要求为模块、以知识的关键环

[收稿日期] 2012-12-17

[作者简介] 李云甫(1964-),男,陕西蓝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教学、科研及生产。E-mail:ufnuyil@126.com

节和关键内容为重点、突出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构教材的知识体系。

就养禽生产而言,它不但要求培养的人才既掌握养禽生产、禽病防治的知识与技能,而且也必须具备有关工程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能管理,也会经营。因此可以以养禽生产、禽病防治、经营管理、养禽场建设等为模块构建《养禽与禽病防治》教材。为解决禽病防治内容多而杂,而且牵扯面广的问题,教材编写中打破原有家畜内科、家畜外科、家畜寄生虫等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其所涉及的禽类疫病防治为重点构建禽病防治技术。注重体现“养”和“防”的知识统一,把“防”渗入到“养”之中,把“防”作为“养”的关键环节对待。这也和养禽的生产环节相一致。关于家禽场建设则可有针对性地强化补充家畜环境卫生课程中家禽场建设相关设计、工艺与技术的知识与案例。同时增加和养禽生产有关的电器操作技能等。

2.2 实践教材建设

为了使学生了解养禽生产各技术岗位的工作任务、熟练掌握相应的技能操作规范,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技术创新,建设实践教材十分必要。2.2.1 以实践操作为核心,重构教材技术体系 在实践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应在全产业链的视野下,突出“禽场规划建设”、“家禽人工授精技术”、“家禽孵化技术”、“家禽饲养管理技术”“家禽疫病防治技术”、“禽场经营管理技术”等六大技术。为体现养禽生产以养为主,禽病防治以防为主的理念,把禽病防治技术渗入养禽的生产环节,从而强化养禽生产中,“养”和“防”的重要性。这种各自独立的技术体系,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既能解决高职教育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在校学习时间短的矛盾,又能满足学生将来自主学习的需要。

2.2.2 以岗位任务为目标,构建实践教材技能学习标准 各具体生产岗位是养禽生产的最小单位,是由若干个具体的生产技能构成,各岗位的生产情况都可以用和该岗位技能操作水平有关的生产指标的完成情况来衡量。因此在实践性教材中,可以事先对各岗位制定出生产目标,然后根据生产目标的不同,给出不同的技能标准和操作项目。如人工授精技术岗位,可以先制定出受精率标准,然后根据实际受精率衡量技术掌握状况。

2.2.3 以岗位技能要求完善实践教材内容 每一生产岗位所要求的实践技能很多,在实践教材中,应按照每一生产技术岗位技术操作的先后顺序详细列

出技能操作步骤、操作要领、操作规范。如,孵化岗位按孵化用蛋的选择、种蛋消毒、孵化机操作、孵化效果检查、雏鸡出壳后的管理与免疫、雏鸡的运输等顺序,对各项技能或技术的操作步骤、操作要领、操作规范进行编写。这样整个实践教材就会成为一本养禽生产的操作指南,方便学生使用。

2.3 电子辅助教材建设

电子辅助教材是辅助实践教学,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工具,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运用(网络、视频、Flash、PPT等)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拓展视野和教师的直观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可以以理论教材、实践教材为蓝本,建设电子网络教材;同时对有关单项技能操作,可以分解动作进行录像,以视频方式表现;对于不直观的技术环节或者难以用录像反映的教学环节,可以Flash的形式表现;也可以对教师的讲授进行全程录像,以DVD或者网络视频的形式用于教学。

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3.1 理论教材

理论教材存在体系庞杂、边界不清,内容重复的问题。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相当长时间其专业建设、教材建设等仍沿用学历教育的本科、专科、中专或者“两者”甚至“三者”互借的模式,从而导致了理论教材体系庞杂、边界不清,内容重复问题的出现[4]。虽然也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内涵进行了改革,但理论教材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现存的养禽与禽病防治教材也不例外。

为解决此问题,需在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在全产业链的视野下,理清养禽产业对生产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要求,以知识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内容为重点、突出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进行养禽与禽病防治教材建设。对于知识边界不清、内容重复的问题,可结合畜牧兽医专业建设,通过课程整合解决。如重构的《养禽与禽病防治》教材,为避免和《养猪与猪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疫病防治》有关疾病防治内容的重复和雷同,可筛选出三门课程的共性内容,单独开设专业基础课《动物疫病临床诊疗技术》和《动物流行病学基础》。只在养禽与禽病防治课程中涉及具体的禽类疫病防治技术。

3.2 实践教材

实践技能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但目

第1期 李云甫:高职《养禽与禽病防治》课程系列化教材建设的思考

前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材技术体系不完善、关键技术梳理不清、教学目标不具体、实践体验不够的问题突出存在,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

学习自主性较差成为常态。为解决此问题,一是必须建设和理论教材相配套的养禽与禽病防治教材实践操作教材,在教材中明确技能目标;二是对养禽与禽病防治生产岗位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化梳理,明确各生产岗位需要掌握的技能项目,同时制定出各项技能的考核标准;三是完善养禽与禽病防治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紧密校企关系,

为探究式、体验式学习创造条件。3.3 辅助教材

目前,辅助教材存在建设力度不够,应用意识不强、效果不佳等问题。虽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我国已经普及,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手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对这些现代教学手段重视不够、应用意识不强的问题。教师单一的专业技能,也使

得电子辅助教材的制作、开发受到限制,造成应用网络、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手段效果不佳。

为此,在养禽与禽病防治辅助教材的建设中,一是要在提高认识基础上,

加强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意识;二是在加强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建设由养禽与禽病防治专业教师、网络工程师、影像(包括PPT、Flash)制作师等组成的辅助教材建设团队,通过多专业合作共同开发、制作电子辅助教材。参考文献:

[1] 胡永信,白 义.借鉴“

职业带”理论设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J].教育与职业,2007(29):17-

19.[2] 黄永春.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J].新华教育导刊,2010(10):13-

15.[3] 邓福田.

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义[J].高教论坛2012(5):9-

11.[4] 周晓健,

章文清.对高职教材建设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3(20):15-

18.Thought on Series Textbook Construction on Poultry 

andPoultry 

Preventionin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LI Yun-

fu(Yangl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Yangling,

Shaanxi 712100,China)Abstract:The course of Poultry and Poultry Prevention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sfor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ajor.Its series textbook construction can satisfy both the need ofstrengthening students'skill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through modern teaching 

methods.In themeantime,it helps students'autonomic learning and lifetime learning.The theoretical textbook construc-tion is supposed to compile modules based on the demand of industry 

for talent's knowledge,focus on thekey links of knowledge and stress the practicability of knowledge;the practice textbook should take prac-tice as the core and aim at production and technical positions.Meanwhile,the idea that compiling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textbook i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was put forward.In addition,someproblems in series textbook construction of Poultry and Poultry Prevention were analyzed,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Key 

words:poultry rearing;poultry disease;course;textbook;skill6

9家畜生态学报

第34卷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创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将有利于创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1.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同时,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使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从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5年来,高职院校普遍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机制,探索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与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 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现存的问题 1.高职院校虽然理论上采用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强调技能进课堂,明确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但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科知识本位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从教学方式和课程导向上真正转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 2.由于教育部大力倡导推行工学结合,一些高职院校给所有的课程都贴上了“工学结合”的标签,要求所有的课程都要进行工学交替,套进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模板进行教学。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取得较好效果,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于 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而事与愿违。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可行措施 (一)课程改革必须审慎选择重点专业 选择课程改革专业时必须审慎、科学、可持续,关键是考查其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具有改革的可操作性,其改革成果是否具有可对比分析和参考性。例如,有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考证对接,主干课程全部为社会考证课程,如果强行进行课程改革,会致使学生失去考取证书的优势。而有些专业虽然近年很热门,各大院校争相开设招生,但办学历史短,招生人数少,甚至有

教材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旅游产业要素和首都旅游人才发展规划,以及产学研一体、国际化办学要求,汲取先进教育理念,调整并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管理,提升我系、我校在旅游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人才在旅游行业中的竞争力。 二、专业基本情况 (一)专业名称与属性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专业属性:归属一级学科“工商管理”(1202) ?专业方向: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 ?与专业对应的相关产业(职业领域):旅游业 (二)专业发展历程回顾 我系旅游管理专业下设酒店管理和旅游综合管理两个方向。学科专业已毕业学生达200余人。目前有在校7个班级,学生总数约为270人。 经历了坚持调整、改革、发展的过程后,我系旅游管理专业结构逐步拓展,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科梯队的学术水平有一定提高,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组织研讨、制定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2012年以来,学科专业建设主要是巩固现有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规范各专业方向的培养计划,探索新的专业方向。 2、组织新的专业与专业方向的调研与论证 学校30余名教师进行社会急需专业方向的调研与论证,2013年完成了“民族旅游方向”、“旅游经济方向”、两个个专业方向的积极论证及申报工作。 3、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布局 从专业布局方面看,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从2012年始,我系逐步调整专业方向,增设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并开始招生。 4、积极开展申报重点学科专业、特色专业及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我校组织专业团队,积极申报旅游管理学科专业的重点建设,目前由于受到学科级别要求未予通过。2012年,我系参与国家特色专业申报。此外,在上级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分析批判的鉴别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针对“两课”课程设置体系和要求的新变化,结合高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两课”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倡导改革以来,一直是在围绕着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来展开的。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两课”课程设置体系和要求的新变化,主要是针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在体系上力求系统化的表现。在“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中,国家对每一门课程的基本纲要都作了修订,这应当是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必须把握的基本平台。在总体上,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改革要始终围绕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展开,即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心的“两课”体系。 (一)要在内容的讲授上创造兴趣点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内容的重点和关键点,但这些重点内容并不都是令人感兴趣的。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创造兴趣点,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从而增加学生主动接受课程内容的意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更应该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明了课程不同章节的重点、难点,还要充分做好资料的准备,精心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围绕重点概念、关键词、基本观点和原理展开背景论述和分析,引史据实,尽量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使“两课”内容鲜活起来。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遵循课程的基本大纲,必须注意基本观点的导向问题,不能单纯以增强学生兴趣为借口而偏离原则和方向。就目前的内容改革来说,要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的基本要求为框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妥善处理好内容新颖、视角多元、材料丰富等与课程性质之间的关系。 (二)要在分析讲授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基本点和重点、难点 “两课”的内容改革要防止脱离重点和教学目的,不能学生喜欢听什么就讲

课程项目化_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路海萍 摘要: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符合三个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思考性原则。同时,要注意选取项目的内容、组织项目的顺序,以及解决好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工作体系;知识表征方式 作者介绍:路海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和教育心理研究(江西南 昌 330013)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 不协调造成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课程项目化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长期主导高职教育的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所建立的学科门类 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学科课程模式主导的局面必须改变。课程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 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工作知识是在以建设、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而学科知识是在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尽管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在工作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

(2020年编辑)教材建设方案

汽车专业教材建设方案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基础性措施。教材建设是学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反映教学改革成果、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建设的好坏不仅反映一所学校教学与科研的水平,也关系到专业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其中校本教材是我专业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积极推进我校汽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我专业教材建设工作更好地适应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根据我校汽车专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专业教材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我校的办学定位,牢固确立人才质量观,遵循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进教材创新。校本教材的建设要依托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批体现我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科水平、反映最新科学技术发展、能得到国内职业教育同行认可的教材。教材建设必须全面反映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充分体现优秀教学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优化结构,突出特色。通过精品教材建设,抓好重点教材,全面提高质量,突出我专业特色,力争系列配套,逐步建设立体化教材体系。 二、汽车专业教材建设原则 (一)非自编教材与自编教材均应在国内同类教材中具有较高水平。教材的建设要反映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能够充分体现本学科的最新学术理论研究成果。 (二)教材的建设要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要充分体现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特别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既传授知识,又引导能力的提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改革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改革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当前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两大弊端 1.实践环节薄弱。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当下的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理论知识依然是教育内容的主宰。这就必然造成课程建构与课程目标的冲突、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的背反,其结果只能离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远。 2.课程结构不当。专业课比例过大,而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重课堂教学,而轻活动课程;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等。其结果是课程门类多,课时多,学生负担重,自学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才能。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1.基础性。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各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虽然是要培养技术应用 型人才,但是并不是说只学专业课就可以了,基础课就不重要了。相反,强调基础课的学习和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基础课的学习,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基础课的学习,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 2.针对性。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培养目

高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探析

高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探析 摘要:本文就尝试从高校教材的规划、出版、征订、选用、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期望能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高校教材建设供应体系和管理体系。 关键词:教育教材改革 在各种教材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满足学科自身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已成为各高校的教学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教材的供应流程和方式来看,传统教材供应方式和流程存在弊端,难以适应教材出版趋势和教育发展现状。 ①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调整,以及培养人才规格层次的教学计划变更,使得合适的教材出版和供应明显滞后。 ②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其它教学管理制度的一并实施,使教学计划不再成为预定教材科目、数量的可靠依据。 ③高校招生办法的改革使教材供应内容、数量不确定性增加。出现了部分教材积压,部分教材供应不足,加剧了教材供应的不确定性。 ④学生自由购买教材的意愿和要求使教材供应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导致教材征订难度增加,出版社教材出版无所适从。 (2)从教材出版的方向来看,基础类课程教材重复出版现象严重、管理混乱,而特色教材(小学科)发展缓慢、举步维艰。

①出版单位经营模式影响特色教材的出版,转企改制后的出版单位削弱了对特色教材的支持力度。发行量、定价、利润总额等因素,无疑是一个特色教材难以逾越的障碍。 ②目前特色(小学科)教材的出版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资助出版。一方面由学校出面组织设立出版基金以全额或部分额度给予资助;另一种方式是作者自费出版。其中,部分教师自筹资金兼顾评职称等自费出版的特色教材,由于受出版经费的制约,及作者水平、经验等不同,同时也缺乏学科专家必要的把关,故此编写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特色(小学科)教材的出版形象。 (3)从教材编写流程来看,部分高校片面追求自编率,一味低端重复建设,难以保证教材质量。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专业的进一步调整,各高校自编专业教材的数量迅速增加。一些高校为了评比和评定,片面追求本校教材自编率,一味追求数量,轻视质量,导致内容大同小异。其结果是各院校之间互相排斥,形成单位或地方保护主义,助长了相互抄袭的不良风气,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屡有发生,精品教材缺乏,教材的生命力短暂。 同时,由于人力和财力有限,部分教材一旦写完不再修订或修订的幅度、程度都很有限,教材内容与教学发展不同步。高校的自我封闭、内部循环现象,也加剧了高校教材片面追求自编率现象的发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罗锐鹏。很荣幸在此与大家分享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得体会。 我谈论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看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总体评价一、对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内容的建议 我是一名大二学生,大一开设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二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经过两年来的学习,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有以下几个优点: 1、理论知识系统完整具体,介绍详尽细致,如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教材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5个方面高度系统性,整体性地剖析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 2、知识的体系结构明晰,便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思想主线清楚,体系严谨; 3、能够在较大程度实现全国教材的统一,便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 4、尤其是《概论》教材,能做到不断的与时俱进。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到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都有所体现,使当代大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容。 以上,若能举例来说更好。(四门课程的教材再大致看一遍) 经过两年来的学习,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有这样几方面的想法: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教材内容应做到与时俱进 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在“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我们热议的内容时,在“中国梦”成为人们共同价值追求时,我们还在学习编写到科学发展观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材。为确保内容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尽快更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内容。

专业教材建设综述材料

专业教材建设综述材料 教材是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衡量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专业历来重视教材管理和教材建设。按照省教育厅和学校的相关文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本专业制定了相应的教材选用及评价制度。现综述如下: 一、以专业建设为目标,制定了科学严谨的教材使用与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教材使用情况,确保专业教学质量,以《***学院教材选用评价制度》为指引,***系在教材的选用方面实行了严格的审核制度,规范教材征订、使用、评价各环节,坚持任课老师推荐、教研室主任初审、主管教学副主任审核、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学院教务处统购、用后评价与分析等科学制度。 经过这层层把关,本专业确保了使用教材的质量。 二、仔细、严格的教材评价制度 以《***学院教材选用评价制度》的意见建议基础上,系部建立了合理的教材选用评估体系。 (一)明确了在教材的选用上要严格遵守六大原则: 适合原则、优选原则、更新原则、统一原则、组织选用原则、减轻学生负担原则。 (二)科学的教材选用评价论证制度。 各学期各教研室应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对统一课程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广泛调查、评价和论证,提出课程教材的初选目录和备选书目,同时做好书面选用记载。 (三)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对试用进行质量评议。 根据学科的研究进展,进一步研讨现用教材的内容体系,分析教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以便对今后的教与学起到指导作用。课程结束后,各教研室应组织教师对新选用的教材进行认证分析,并组织学生对使用教材进行评议,了解教材使用的教学效果,分析其

质量状况。 三、立足大纲要求,优选教材 我专业教材的选用以培养方向为出发点,在严格的教材选用及评价制度的基础上,选用的教材均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坚持优选原则,选用把握本学科、本课程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材,传授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一)选用教材质量高 而在同级别的教材甄选中,本专业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重点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 (二)选用教材出版社档次高 本专业选用、征订由国家级出版社、重点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作为专业课程教材,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等。 四、图书资料逐年增多,能满足师生教学、科研要求 (一)学院现有本学科拥有的专业图书总量为24970种,共50091册,供学生阅读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纸质国内期刊216种。(参见3.4.3英语专业图书目录一览表) (二)学校统一购买知网、超星读秀知识库等网络资源,并购买了53个电子期刊数据库,为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成员馆,共享全省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参见3.4.1英语专业信息资源建设综述)(三)专业图书资料、资源购置投入经费逐年增加,累计投入投入近180万元,不仅新建了大量的英语专业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而且增添了大量的图书资料与数字资源。(参见3.3.2英语专业图书资料经费投入情况一览表) (四)目前图书资料覆盖英语语言学、文学、教学论、翻译及相关学科专业领域。

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适用性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适用性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19-05-21T10:00:10.57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作者:韩明玉张超 [导读] 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 哈尔滨剑桥学院哈尔滨 150000 摘要: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从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企业需求及学生认知能力等多个角度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适用性”规范,确保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康发展。 关键词:本科院校应用型适用性教材建设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并且受西方先进高等教育思潮的启发,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新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新型本科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新问题,其中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很难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应用型”的特色就难免流于形式,最终必将陷入发展困境。 2.我国大学“金字塔”式的分类模式 (1)研究型、学术型大学 研究型、学术型大学处于“金字塔”的塔尖。主要指一本院校(985、211),占我国高等院校的3%~5%。其提供全面的学士学位计划,致力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承担国家基础性、原创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培养理论型、学术型和创新型的研究型人才。 “研究”二字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研究性大学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研究性人才,拥有卓越的师资队伍,产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担负起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杰出人才。 (2)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处于“金字塔”的塔身。主要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指二本和三本院校。 “应用”二字,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高职、高专院校 高职、高专院校处于金字塔的塔基。主要指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培养面向具体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教学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学术型人才培养,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的误区。地方型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大力学习和模仿985高校及211大学的“成熟”办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在教材选择上易与这些研究型和学术型大学的所选用的“经典”教材一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国内教材中存在部分教材的内容陈旧滞后于科技进步,缺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匹配性和地方适用性,缺乏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评价标准。学校政策导向及教师晋升渠道的限制导致教材建设不受重视,教材数量急剧增长,教材内容千篇一律,质量普遍下降;学校教材管理不完善导致教材选择无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匹配。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这类“经典”权威教材吃力,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理论精髓,使学生的厌听、厌学情绪加重。同时,由于缺乏与应用型培养相一致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实际应用技能,导致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学术性欠缺、技能性不强的局面,无法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4.专业教材适用性建设 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通过第三部分的剖析,专业课教材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的选用两个方面。因此,需从这两个方向入手,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材适用性评价规范。 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经典”教材大多由985或211高校的知名教授或学者编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模仿编写,且编写原则仍沿用这些研究性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层次,未能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导致教材无法更好地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应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材编写团队建设,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特色编写应用型教材。 建立专业教材选用和监控制度。在教材选用过程中,教材管理部门应对教材的质量和选用严格把关。每门专业教材的选用,需二级学院教材使用团队或教师进行调研、申请,由二级学院审核把关监控,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信息反馈,不断跟踪和优化教材的适用性,使其切合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 市场导向,优化教材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课教材要适合区域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市场调节和优化教材建设,使其与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5.结语 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其“应用型”的特色就难免流于形式。应确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分类层次,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从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企业需求及学生认知能力等多个角度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适用性”规范。 参考文献: [1]郑殷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研究――教学管理的视角:以TZ学院材料物理专业为个案[D].2012:1-99.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一)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一)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课程建设和改革为重点,课程改革应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做到“三个接轨”、“三个融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课程建设和改革为重点,创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把课程设在职业岗位的“缺口”和岗位能力要求上,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按照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弃旧图新、紧跟时代的思路,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中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果。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实现“四个转变” 1.在理念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是单向传授的教学观,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当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重塑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师,而是“导”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尽可能地尝试进行确立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相应岗位任务,内化和固化职业技能,完善职业素养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总结评价和反思活动的过程

与结果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体验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观察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设计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等,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不断巩固、强化所学职业技能,显示出学习主体性,从而实现由教程向学程转变。 2.在价值取向上,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纵向为主的框架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目标。而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重视和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3.在教学方式上,由老三中心(课堂、教师、书本)向新三中心(学生、在做中学、经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本位,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岗位能力需求,难以适应社会需要。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过

教材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

30 教学研究 第9期(总第162期) 焦雨梅:教材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 教材建设是高校的基本建设,教材质量是教材建设的核心。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索和研究教材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教材的本质特征和教材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分析教材建设对高校人才质量培养的影响。 1 教材的本质特征 1.1 教材的基本特征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教材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通过优化设计而组织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它是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和教学改革而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从国家及社会制度看,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与人类文明发展并存的永恒事业。教材的变革与发展应服务和适应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和教学改革。就教材的整体而言,一定的教材体系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在经济、政治、科学、文化以及道德伦理和教育思想等诸方面的最集中、最精炼、最系统、最基本的综合反映,具体体现着该时期社会对人才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要求。 1.2 优秀教材的品质特征 优秀教材是人世间的精品,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培养造就一代或几代人才。高校优秀教材应具备如下品质特征。 1)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优秀教材和科学著作一样,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阐述必须准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教材的内容必须准确、先进、系统,要理论联系实际。优秀教材要反映学科科技发展水平的先进性,教材内 10.3969/j.issn.1671-489X.2009.09.030 教材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 焦雨梅 辽宁医学院高职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1 摘 要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建设是高校的基本建设,它对于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教材的本质特征和教材建设对高校人才质量培养的作用,分析教材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关键词 教材;教材建设;人才培养;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8-0030-02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Jiao Yumei Abstract Teaching materials are the tools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is the basic task in colleg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goals of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on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basic natur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role of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on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teaching materials;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important role Author’s addres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f Liaoning Medical College,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容要与本学科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科学理论的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和建立科学的教材体系是编写优秀教材的关键所在。科学体系可以保持教材的生命力,即可以在体系不变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教材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而不被淘汰。优秀教材又具有自身严谨的科学体系,此体系既要体现本学科科学发展规律,又要反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先进的教学水平。优秀教材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和教学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的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教材不仅要充分考虑课程大纲的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处体现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应符合四性。第一,内容规律性。选材合理,内容充实,少而精炼。第二,教学适应性。教材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循序渐进,便于自学,具有可读性。第三,结构完整性。教材体系合理,脉络分明,结构严谨。第四,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新世纪的人才应该具有更大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人才培养应着重培养学生新颖的、独特的和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下功夫,通过阐明“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 3)先进的思想性。优秀教材应努力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学生在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上受到启迪。教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科学给人以知识,科学史给人以智慧。结合讲解的理论适当地引入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科技名人的奋斗经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兴趣。 4)高水准的文图水平。教材是为学生准备的教科书,首先是要让学生能看懂它。要让学生看懂、让学生明白,就

加强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促进高职发展 张俊玲高林 教材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基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这不仅仅因为教材建设的成果已成为高等学校规模和水平的标志之一,更主要的是教材建设能够带动和促进教学改革,直接反映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一、教材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材,课程体系主要是由教材体系体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在教材中,往往中途搁置,事倍功半。因此教材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真抓好教材建设,也是推广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成果的有效途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现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实体。通过选用教材建设成果,并给教师培训,有利于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得以落实和推广。我校就曾提出:“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素质和能力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课程建设为重点,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手段,以教材建设为着力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通过加强教材建设,带动和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使改革的成果得以普及。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1996年以来的教材建设的研究与编写,我们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应该有它独具的类型、体系、特色、和编写原则。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类型 教材的类型是由课程的类型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可分为技术基础课程、技术专业课程和技术实践课程。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由技术基础课程教材、技术专业课程教材、技术实践课程教材三种类型组成。由于它们的性质、任务和目标不同,教材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1.技术基础课程 所谓技术基础课程是指专业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含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与学科教育的基础课是有区别的。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课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这里的专业是按行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的)知识、培养职业能力和增加专业适应能力打基础的,在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强调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与技能和基本方法(含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方法等)的培养。除理论知识以外,还把培养基本能力和训练基本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列为基础课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教材,应该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两部分。在内容与体系上都需要进行重新构建与整合并体现在教材中。 技术基础课程与技术专业课程相比,在内容上相对稳定。其理论部分多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并辅以其他形式的教材。 2.技术专业课程 技术专业课是指学生需要学习的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包括专业理论与技术、专业技能与实践。这里的专业是根据社会需求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或技术领域设置的,而不是按学科设置的。因此,专业理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高校教材建设委员会章程

XXXX大学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下,其建设特征和内涵具有应用性和理实一体性。搞好教材建设与管理,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做好我校教材建设工作,结合学校实际,成立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制定以下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负责研究、指导和推动本校教材建设工作的审议、监督和咨询专家(学术)机构,指导全校本专科教材建设工作。 第二条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设校、院二级学术机构。各专业学院成立XX 专业(群)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业(群)教材建设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学校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19-23人,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3名,委员若干名,由学校聘请校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编审能力较强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其中来自企业、行业专家不少于20%。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由分管质量工程处长分管其日常工作。 第三条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四年。为保持委员会的稳定性及工作的延续性,换届时成员更换原则上不得超过三分之二。 第四条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根据工作需要,一般每年召开2次。 第五条委员会成员必须遵守保密制度,对评审、选优等会议内容不得泄密。 第六条学校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责。 1. 贯彻执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方针政策,确定学校教材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制订、修订和讨论有关教材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 2. 了解和研究教材改革的动态、方向,审定学校教材建设年度计划,制定学校教材建设规划,并检查实施情况。 3. 指导各专业(群)教材建设委员会开展研究和建设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发表时间:2012-01-12T10:48:10.80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崔立华曹骑豹 [导读] 高等,就是区别于中等教育,强调必要的理论知识,要给与学生未来可以发展迁移的足够空间。 崔立华曹骑豹(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和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关键所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同类教育中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一项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文章对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解决策略,供讨论商榷。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自从2009年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本科院校扩招,高职教育又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课程是学校教学的载体和平台,教学是围绕课程的教学,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高等,就是区别于中等教育,强调必要的理论知识,要给与学生未来可以发展迁移的足够空间;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约给出的定义是:“包括教育过程的各种形式和各种层次,它除了一般知识的传授外,还涉及技术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技能、专业知识、态度和看法的掌握。”[1]2006年职教16号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件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它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不能作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是中专教育的“发面馒头”。高职教育有别于以知识体系为主的普通教育,以应用能力作为教学体系;有别于只限于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的培训,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重视职业的适应性和应变性,要让学生以全面的能力和实力去迎接未来多元善变的社会职业,为个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高职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必须围绕学生的可迁移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 高职教育的课程要涵盖专业知识、经验知识以及任何与学生成长有关的活动知识,包括价值观、自我认知等。课程不但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学校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各种因素中。总之,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课程,高职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最好产品就是课程,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课程这一产品必须具备“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内容适用性这三个特征”。[2]即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就业需求,主要技能的获得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延展性要能满足教育对象以后工作中对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需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扩大,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4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47%-48%,随后几年,高职和本科教育同步增长,到2008年,高职学生比占到了51%,第一次超过了本科院校,数量上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从2009年,本科学生人数再次上升,并从此居高不下,大多学生宁可选择读三本,也不愿意来高职。尽管近几年高职的就业率要超过普通本科,但是学生还是不愿意做蓝领。有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都持上涨态势,如果职业教育萎缩,我国将出现严重的人才结构失衡。著名教育家熊丙奇说:“我们必须解决高职院校招生难的窘境,改革刻不容缓。”[3]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增强自身内涵建设,彰显高职办学特色,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问题,灵活调整学科、专业,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生源。高职的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而课程改革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所在。2006高教部16号文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2008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标准中,再次提出了要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而课程改革正是保证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 三、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 首先,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借鉴了本科教育的“三段式”课程结构,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模式。其学科本位论非常明显,课程设置按照抽象到具体、基础到应用,构成了一个封闭的正三角,处在三角形最下端的是公共基础课,中间的是专业基础课,最上端的是专业课,学生的学习顺序也是按照这种正三角形的顺序逐层推进的。[4]“三段式”课程实质上只是对普通教育课程模式的职业化改造,其根本思想还是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其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研究型的人才,因此,这种普通教育课程的职业化改造不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其次,课程内容职业特色不强,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要。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一边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部分行业人才急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人才蓝皮书》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将高达8127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高技能、农村实用人才等需求独占鳌头。特别是近年来“用工荒”来势猛、缺口大,已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开始向中西部蔓延扩大。而有的高校毕业生实践技能和素质还不如农民工,被讥讽为农民的“替补队员”。就像很多学生所质疑,我们这样辛辛苦苦地学习大学英语,花一个学年或者两个学年去学习,然后拿一个B级证书,对我们将来从事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即使要学,也应该是专业英语,而不是大学英语。开设的课程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受到许多学生的质疑。 2、教学方法枯燥,考核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厌学。 当前的高职院校课堂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上课迟到,睡觉,聊天,吃东西,玩手机;教师上课自说自话,只要求学生到教室,至于听或者不听,根本不关心。教师的课堂教学多是重视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后期的实习、实训课也仅仅是理论的验证和延伸。这对于学习本来就有困难的高职院校学生,就像是高中学习的延续。高职院校学生,应该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实行“做中教,做中学,工学结合”,但事实上由于高职在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实践教学大多没有落到实处。职业院校要教给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