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1

中国现代史1
中国现代史1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运动

1840--1916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运动过程&主要内容:

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

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

运动特点&成就影响

1、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晚清出现了话剧萌芽。中国最早的话剧团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1917---1927五四文学革命运动

发生背景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运动过程】

1、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2、1918年1月首刊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5月,刊登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3、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主要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3、介绍、翻译外国文学。

代表人物&论争观点

【胡适】

1、《文学改良刍议》:①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②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③推崇白话小说,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

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现实主义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陈独秀】

1、《文学革命论》:①“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②从内容(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和形式(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③还从政治革命、伦理道德革命角度论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

2、《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周作人】

1、《人的文学》:提出新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从理论上反对违反人性的那种表现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的旧文学;

2、《平民文学》: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则,“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主张;【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斥桐城派为桐城谬种;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运动特点&成就影响

【成就】

1、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3、文学革命提出了小说,戏剧的地位,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

4、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破旧立新,在创作上显示了实绩。

【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对旧文学的革命,是文学观念、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2、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3、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偏颇不足】

对中国古代文学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缺乏分析批判。

1928---1937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翼)运动

发生背景

1、国民党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

2、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

3、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

运动过程&主要内容

1、1928年1月,创造社、太阳社以《创造月刊》《太阳月刊》《文化批判》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开始鼓吹革命文学;

2、鲁迅、茅盾分别撰文批评论争;

3、革命文学的论争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纠正了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理论错误,使他们对鲁迅、茅盾的态度有所改变;并形成翻译介绍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热潮,使革命文学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提高了论争双方的思想,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1930(-1936)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主要刊物:《北斗》、《萌芽》等;1930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成立,中国现代的戏剧运动,这时期也从“爱美的”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1932年,中国诗歌会成立,会刊:《新诗歌》,主要成员穆木天、蒲风等,诗会是一个自觉地与无产阶级革命取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5、1935年,党中央根据日寇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936年春,左联自动解散,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两个口号【“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由于鲁迅、茅盾的努力,1936年10月,代表文艺界各派别签名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发表,标志着左翼文学界经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显示了抗日救亡新形势下文艺界的广泛团结,为过渡到下一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较充分的思想条件。

代表人物&论争观点

【创造社、太阳社】

1、文学观点:①文学是有阶级性的;②文学是宣传的武器;③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2、存在错误:①对当时中国社会缺乏准确的分析,因而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任

务、革命的对象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②夸大文学的作用,说文学能“组织生活”;③对“五四”以来的文学进行错误批判。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鲁迅】

1、《文艺与革命》:①批评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不相信文艺有旋乾转坤的力量;②肯定文艺的宣传作用,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③革命文学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批评那些脑子里存着许多旧残滓的自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

2、《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①“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②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③战线应该扩大,应该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④联合战线目的都在工农大众。讲话成为左联纲领性的指导文献,是鲁迅对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鬰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对两个口号的论争的主要意见:①赞成一切文学家,任何派别的文学家在抗日的口号下统一起来的主张;②不能说:作家在“国防文学”的口号下联合起来;③在文学问题上仍可以互相批判,革命文学的领导责任要“更加重,更放大”。

运动特点&成就影响

【左联的成就和贡献】

1、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剧联、中国诗歌会使左翼文艺运动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运动

2、左联密切了文艺与革命的联系,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自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翼,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斗争;

3、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对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

4、十分重视理论批评,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学习和运用;

5、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进行了三次规模很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6、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对革命文学初期创作中的错误倾向,特别是“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进行了批评、清算,贡献了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精神,构成新文学第二个十年创作的繁荣局面;

7、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为新文学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

【左联的错误及缺失】

1、政治上的左倾错误;

2、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倾向;

3、组织上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

1937----1945抗日战争文学运动

发生背景

1937·7·7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文学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运动过程&主要内容

1、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鲁迅风》;孤岛戏剧运动特别活跃,于伶反映现实和斗争的戏剧《长夜行》,阿英的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等,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影响很大;

2、上海沦陷,武汉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成立。它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学家、艺术家。会刊:《抗战文艺》(1938·5-1946·5);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3、1938年郭沫若主持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厅)成立,领导了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日文艺宣传活运蓬勃开展,朗诵诗、街头诗、街头剧、报告文学等小型作品的涌现,是这一时期文学活动的重要特点。但由于这一时期作家对抗战现实的认识不够深入,因而抗战文学也有着热情多于理智、内容空泛和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

4、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郭沫若脱离第三厅,1940年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历史剧《屈原》发表和演出,冲破国统区沉闷空气,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5、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后,为使文学为抗战服务,在国统区,1938年文学界曾展开“利用旧形式”和“旧瓶装新酒”的讨论;1940年前后又有民族形式的论争,并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此外,1938年还发生了抗战文学主流和梁实秋的文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

6、解放区文艺运动对国统区影响很大。1944年4月,何其芳、刘白羽从延安到重庆,向国统区进步文艺界传达《讲话》,周恩来亲自领导了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对《讲话》的学习;

7、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进步作家积极参加了人民大众反独裁、争民主的运动,闻一多因此遭国民党特务暗杀。暴露国民党腐败黑暗统治的小说、政治讽刺剧、政治讽刺诗等喜剧形式,成为国统区文艺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

代表人物&论争观点

【向林冰】

《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强调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自己作风与自己气派”,对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加以否定;

【葛一虹】

《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在所谓“民间形式”吗?》:肯定新文艺,对旧形式全盘否定;【郭沫若】

《“民族形式”商兑》: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毫无可疑的,是现实生活;

【茅盾】

《旧形式·民间形式·民族形式》:要吸收过去优秀传统,更要学习外国古典文艺和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的典范,要继续发展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于今日的民族现实,提炼熔铸其新鲜活泼的质素;

【胡风】

《论民族形式问题》: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

解放区文学运动

发生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许多左翼作家及大批文艺青年来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使解放区文学运动蓬勃兴起。中国新文学运动在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大区域沿着同一方向推进。运动过程&主要内容

1、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2年以前以延安为中心先后建立起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和各种文艺团体,解放区文学运动与现实斗争和工农兵群众密切结合,报告文学、文艺通讯、短篇小说、街头诗、朗诵诗活动等十分活跃;

2、1942年日寇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严峻的形式要求文学对民族革命战争以更好的协助。于是,5月,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作“引言”,经过作家三次热烈的讨论,23日毛泽东作了“结论”发言。“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党对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文艺政策的依据;

3、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作为贯彻《讲话》精神在文艺上显示最初成绩的是新秧歌运动,如鲁艺的《兄妹开荒》;其次是具有更深远意义的作家下乡,促使文艺工作者思想感情和创作发生变化,创作了一批主题和题材新、人物新、语言和形式大众化的中、长、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抒情诗、长篇叙事诗、话剧和新歌剧等,显示了解放区文学崭新面貌;

4、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在文艺界开展了整风和一系列文艺思想批判,其中以中央研究院对王实味的批判斗争最为激烈;

5、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的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文学历史阶段的结束和当代文学历史阶段的开始。在会上,周扬和茅盾分别代表解放区和国统区做了《新的人民的文艺》和《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主题报告,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代表人物&论争观点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2、如何去服务-强调指出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并从生活、思想、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的途径;论述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强调指出在当时条件下向工农兵普及的任务的迫切性;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并把政治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第一标准。

运动各阶段相对独立性和主体联系

①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②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④1942年后,现代文学显著地出现了以地区为特色的现象。其一,以陕甘宁地区、延安、广大农村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农村土改;其二,以大中城市广大地区为代表的国统区文学,突出描写对象是知识分子、广大市民的命运。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思潮

时段:1917----1920

总体特征

1、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

2、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

3、现代主义有所介绍,但尚未产生纯粹的现代派作品。

思潮名称思潮表现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五四时期新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封建主义复古思潮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代表人物/社团/流派/刊物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文学革命倡导为人生的写实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胡适介绍易卜生的现实主义、个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提倡抒写真实的人生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破旧创新的浪漫主义文学:郭沫若·《生命底文学》、诗集《女神》等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1、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戏,总题《文学革命之反响》;

2、林纾(琴南)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与攻击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倡导者;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蔡元培致林君琴南函》批驳林纾,蔡元培申述了“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时段:1921---1927 总体特征

1、“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

2、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这时期也占有一席之地;

4、新文学内部这时期还出现了革命文学思潮。

思潮名称

代表人物/社团/流派/刊物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论文《论睁了眼看》批判旧文艺的瞒和骗)

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

3、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很大的语丝社和鲁迅领导的莽原社、未名社等,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介绍。

思潮名称

思潮表现

文学革命深入发展期的多元文学新思潮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思潮 资产阶级右翼倒退思潮 1、“问题与主义”之争 2、“整理国故”思潮 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 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

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1、学衡派

2、甲寅派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

2、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

3、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

4、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扑,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适合青年知识分子反抗斗争的要求。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如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得到介绍,现代主义作品的翻译也有一定数量;

2、许多现实主义作家、浪漫主义作家,也常吸收现代主义因素于创作中,或运用现代主义方法创作一些作品;

3、出现了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象征诗派。代表诗人:李金发·《艺术之本原与其命运》——“朦胧”、“含蓄”、穆木天·《谈诗——寄沫若的一封信》——“诗是要暗示的”象征诗最本质的特征。

革命文学思潮

1923—1924年间,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进行革命文学倡导,提倡创作革命的文学,强调作家要有革命的实际生活和革命的思想感情,要求革命文学家要从事革命实际活动,到劳动群众中去。

【意义】有助于新文学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及劳动群众的联系。

【偏颇】

1)对非革命“工具”的文学简单否定,尤其是共产党人作家蒋光慈对叶绍钧、冰心、俞平伯的作品以“市侩”的评价粗暴否定;

2)对文学的艺术特征重视不够。

时段:1927---1937

总体特征:

1、总的特点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这两大文潮的并存和论争:革命文学以文学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革命的工具、武器;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则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或强调文学脱离政治的自由;

2、革命文学思潮,就其主流而言,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的,但也掺杂了严重的机械论和庸俗社会学的理论错误,如文学与革命的关系问题、文学与群众的关系问题等;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比上一时期有所发展,产生了现代诗派和现代派小说。

思潮名称思潮表现

无产阶级革命(左翼)文学思潮1、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1、京派

2、论语派

3、新月派

4、“自由人”“第三种人”思想论战

右翼反动文学思潮民族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现代诗派

2、现代派小说

心理分析派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

3、现代派戏剧

代表人物/社团/流派/刊物

无产阶级革命(左翼)文学思潮:

1、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占主潮地位。左翼的创作,奉现实主义为圭杲。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同时也否定浪漫主义而推崇现实主义,郁达夫小说中现实主义的成分加重了;象征派诗人冯乃超、穆木天也成为革命文学倡导者、大众化诗歌的主干人物;浪漫主义戏剧团体南国社转向,自我批判浪漫主义,田汉剧作的现实主义成分也增加。左翼作家茅盾、丁玲、张天翼、沙汀等创作一批现实主义小说;艾青、臧克家、田间及中国诗歌会的诗作倾向是现实主义;民主主义作家老舍、巴金、曹禺等、文学研究会作家叶圣陶、王统照、鲁彦等创作了各具特色的现实主义杰作;这时期出现的东北作家群创作了一批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的抗日救亡文学。

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比起前一时期大大减弱。创造社转向;后期新月派向现代派转化;弥洒社、湖畔诗社早已停止活动。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1、京派:30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高蹈于现实功利

上,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论语派:本时期一个散文流派,宣扬“世事看穿”“自然幽默”,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3、新月派

新月社同人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提出“健康”、“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发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等文,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由此引发1928-1930年左翼文坛与新月派的思想论战,这是新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学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第一次重大的论争。

4、“自由人”“第三种人”思想论战

1931-1933年。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1932年张闻天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冯雪峰发表《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清算。

民族主义文学

1930-1931年,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出版《前锋月刊》,竭力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借民族主义来抹煞阶级斗争,以民族意识否定阶级意识。而其所谓民族意识,是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鲁迅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揭露了它们“宠犬派文学”的本质。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现代诗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为一股不小的潮流,有人称之为中国新诗的黄金时代,有人称之为诗的成熟期。现代派诗歌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特点。

2、现代派小说

心理分析派

1)代表作家:施蛰存·《梅雨之夕》《春阳》《石秀》《将军的头》等;整部作品都是写各种心理的。

2)创作特色: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

1)代表作家: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

2)创作特色:

1、在快速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

2、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建立;思想上有一部分存在相当突出的颓废悲观乃至绝望色情倾向

3、现代派戏剧

曹禺在发表了标志着话剧艺术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雷雨》《日出》后,又推出了借鉴表现主义剧作《琼斯皇》的某些表现手法反映农村阶级茅盾和斗争的剧本《原野》,是该时期具有浓重现代主义色彩的剧作。

时段1937----1949 总体特征

1、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

2、现实主义是国统区抗战文学的主潮,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有存在;

3、现实主义几乎成为解放区唯一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没有丝毫地位,浪漫主义也只是作为因素附丽于现实主义;

4、从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就是工农兵文学。

代表人物/社团/流派/刊物

1、文学大众化思潮

1938“利用旧形式”和“旧瓶装新酒”的讨论;1940年前后又有民族形式的论争。

2、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

抗战以后,一些现代派诗人面向抗战现实,诗风大变,趋向现实主义,1937年10月胡风主编的《七月》创刊。《七月》等刊物发表了许多战斗的、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的诗歌,以艾青、田间为首,培育了绿原、阿垅、曾卓、鲁藜、冀访、邹荻帆等一批青年诗人,形成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

3、胡风文艺思想“主观战斗精神”

关于现实主义如何适应于抗战现实问题的讨论。胡风为了克服抗战文

思潮名称 思潮表现

国统区抗战文学思潮

1、文学大众化思潮

2、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

3、胡风文艺思想“主观战斗精神”

4、后期浪漫派

5、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九叶诗派”

6、战国(策)派

抗战无关文学思潮 梁实秋的论争 解放区工农兵文学思潮

工农兵文学思潮

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十分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

4、后期浪漫派

以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具有浪漫的手法,抒情的笔调;郭沫若的历史剧,主题富有现实战斗性,但创作方法主要倾向是浪漫主义。

5、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九叶诗派”

40年代国统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较多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使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较好地结合起来。

6、战国(策)派

1940年陈铨、林同济等创办《战国策》半月刊,错误地提倡“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自称是抗战文学思潮中的另一种声音。他们虽然也主张和宣传“抗战”,但却错误地称当时的时代是“战国时代的重演”,抹煞了德日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正义性的根本区别。代表作是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

梁实秋的论争

1938年12月,梁实秋主编《中央日报》副刊《平明》对“抗战八股”作了彻底否定,因此而引发论争。

工农兵文学思潮

毛泽东: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讲话》反复强调现实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社团&流派

时段:1917----1927

社团·流派·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

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4、

《新青年》

1、1915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1917年1月、2月,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3、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同年5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

4、“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同时出现了一个被称作“新青年”作家的创作群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

文学研究会

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有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2、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3、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4、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在当时和以后都对新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创造社

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等;

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等,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

4、创造社的作品,尤其是郭沫若的诗歌和郁达夫的小说,对当时和以后的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文学研究会成为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

5、1925年五卅后是创造社后期,宣传和倡导革命文学。

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3、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可以看作是他们对新诗的新格式、新音节的理论主张;

4、以《诗镌》为阵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对提高新诗的艺术性和对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

5、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在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原则,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1年新月派诗人又创办《诗刊》,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18人的诗,展示了新月诗派的阵容及诗作创作成就。

语丝社

1、1924年成立,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2、《语丝》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莽原社

1、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还有高长虹、向培良等;

2、《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语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

未名社

1、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主要成员还有韦素园、台静农等,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

2、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狂飚社

1、1926年,高长虹、向培良等从莽原社分裂出去,与高歌、尚钺等另组狂飚社,出版《狂飚》周刊及狂飚社丛书;

2、狂飚社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表现出“虚无的反抗”的特色。

浅草社

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1925年停刊。

沉钟社

1、1925年《浅草》停刊,浅草社同人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创办《沉钟》刊物,至1934年停刊;

2、沉钟社是致力于创作的团体,文艺思想接近创造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山源等,创办《弥洒》月刊,文艺思想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

湖畔诗社

1、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四人,被称为“湖畔诗人”;

2、湖畔诗人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此外,还有专心致志作象征诗的李金发等,形成新诗中的象征诗派。

南国社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田汉,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主要是在1928-1929年开展戏剧活动。

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19世纪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因该派创办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

2、鸳鸯蝴蝶派提倡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趣味,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文学思想,其创作主流是言情小说,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的《玉犁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坏的支流是黑幕小说,这些都受到了文学研究会的严厉批判和抨击;

3、在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起过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迎合市民趣味,一些作家以营利为目的,大量制作,粗制滥造,质量低劣,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

学衡派

1、1922年,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在南京创刊,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啸等,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都是欧美留学生,摆出一副学贯中西的架势,在《学衡》杂志上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称文学革命者“浅陋”,鲁迅、茅盾等著文批驳。

甲寅派

1、1925年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称为甲寅派;

2、章士钊维护封建教育,压迫北京女师大学生运动,提倡读经,在《甲寅》上举古书为例,赞美文言,非难白话,攻击新文化运动。鲁迅、郭沫若等批判了这一封建复古思潮。

时段:1928-----1937

社团·流派·运动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1、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演,是左联纲领性的指导文献;

2、左联的成立,推动了革命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先后出版《北斗》《萌芽》等刊物,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和培养青年文学作者等,同时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对中国革命、对新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3、1936年由于形势变化,左联自动解散。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剧联

1、1927年以后,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中国现代戏剧运动也从“爱美的”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1930年左联成立后,艺术剧社、南国社、青鸟剧社等联合组成左翼剧团联盟,是年8月改名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

2、剧联成立后,在学生、工人中组织成立剧社,开展戏剧演出活动,推动戏剧的大众化建设。

中国诗歌会

1、1932年9月成立,发起人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等,是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会刊《新诗歌》,除上海总会外,还在北平、广州等地建立分会,各自出版诗歌刊物;

2、诗歌会在诗的内容方面提出“要抓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是一个自觉与无产阶级革命取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两个口号的论争

1、1935年,党中央根据日寇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935年底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解散左联。1936年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从延安到上海。鲁迅、冯雪峰、胡风等商量后,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以进行补救。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于是发生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这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鲁迅著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反对并批评了左的关门主义和右倾偏向。

2、1936年10月,由于鲁迅、茅盾的努力,代表文艺界各派别的21人签名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发表,标志着左翼文学界经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显示了抗日救亡新形势下文艺界的广泛团结。两个口号论争得到了积极的结果,为过渡到下一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较充分的思想条件。

京派

1、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艺术风格在本质上有较为一致之处;

2、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等;

3、“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底蕴,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并有所发展变化。

论语派

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以创办《论语》刊物而得名,后又办有《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自由人”

指30年代初《文化评论》的胡秋原。他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他一方面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实在是反民族的文艺”,另一方面也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由此引发了和左联的思想论战。

“第三种人”

指30年代初《现代》的苏汶。文艺主张有着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左联曾和他展开论辩,批评了他的文艺倾向。通过辩论,左联也检讨了理论上和策略上“左”的错误。东北作家群

1、指出身东北,九·一八东北沦陷后流亡到关内的一批年轻作家,主要成员有萧军、萧红、端木贡良、骆宾基、舒群等;

2、作品以东北人民生活和斗争为内容,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具有激昂悲愤的感情色彩和浓烈的乡土气息。

现代诗派

1、1932年《现代》大型文学杂志出版,在杂志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

2、现代派追求的是“纯诗”,诗歌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特点。

心理分析派小说

1、30年代初出现的现代派小说之一,代表作家施蛰存;

2、主要特点:运用弗洛伊德学说于小说创作,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等,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3、代表作品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

1、也称海派小说,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流派,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穆时英被认为是该派最成功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

2、新感觉派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1)在快速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2)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3)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建立;4)思想上有一部分存在相当突出的颓废悲观乃至绝望色情倾向。

民族主义文学

1、30年代初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由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等人组成,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借民族主义来抹煞阶级斗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反动性质十分明显;

2、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代表作品有黄震遐《陇海线上》、《黄人之血》等。

时段:1937----1949

社团·流派·运动

孤岛文学

1、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2、孤岛文学中杂文写作和戏剧活动较活跃。杂文界发生过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于伶和阿英分别创作了很有影响的现实剧和南明史剧,如《长夜行》、《碧血花》等。

抗战文艺运动

1、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文学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是全国规模的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并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几十个分会;文协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创刊,1946年停刊,是抗战时期历史最久的文艺刊物;

2、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

3、抗日战争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大会推举老舍、郭沫若、茅盾等为理事,理事会推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

2、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创刊,1946年停刊,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

3、文协在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厅)

1、1938年4月在武汉成立。郭沫若主持,阳翰笙任该厅秘书,田汉掌管艺术宣传的第六处处长;

2、第三厅领导了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日宣传活动,并组织各种戏剧、电影演出,到全国各地进行抗日宣传,使文艺工作者扩大了视野,丰富了创作题材。

七月诗派

1、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是贯串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2、七月诗派发表了许多战斗的、以抗战现实为主要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的诗歌作品,以艾青、田间为首,并培育了绿原、阿垅、曾卓、鲁藜等一批青年诗人;

3、主要刊物:《七月》《希望》《泥土》等。

九叶诗派

1、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诗歌主要发表在《诗创造》、《中国新诗》刊物上;

2、九叶诗派的特点: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在现实主义中又较多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战国策派

1、活动于抗战中期,因创办的刊物《战国策》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陈铨、林同济;

2、文艺上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

解放区文艺运动

1、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许多左翼作家及大批文艺青年来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使解放区文学运动蓬勃兴起。

2、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2年以前以延安为中心先后建立起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和各种文艺团体,开展大众化抗日宣传活动如街头诗、街头剧等;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新秧歌运动蓬勃发展,作家的思想面貌和文艺思想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涌现了一大批语言和形式大众化的中、长、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抒情诗、长篇叙事诗、话剧和新歌剧等,显示了解放区文学的崭新面貌。

延安文艺座谈会

1、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极其艰苦的相持阶段。严峻的形势要求文学对民族革命战争以更好的协助。当时解放前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文艺思想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学习提高,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缺点,于是,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

2、会上,毛泽东作了“引言”和“结论”的两次发言,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精辟论述了如何服务的问题,强调作家要到群众斗争中去汲取创作源泉,改造世界观;

3、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新文艺尤其是解放区文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

1、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会师了。这是继往开来的大会,是总结和动员的大会。会上,周扬和茅盾分别代表解放区和国统区做了《新的人民的文艺》和《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主题报告,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总报告,指出新文艺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艺”。

2、大会标志着现代文学历史阶段的结束,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当代文学发展阶段。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1949.10以后)阶段特征及通史整合: 阶段分期:1949.10——1956底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1957.1——196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阶段特征: 1、1949.10——1956年底过渡时期 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尚未完全清除,不甘心失败,因此,当时政治上主要的任务一方面还是要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如,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解放区进行土改、镇压国民党特务等等,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另一方面,人民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开始,如,逐渐建立和形成人代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经济上:建国之初,主要是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业已崩溃的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从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和一五计划(生产力)。 文化上:新中国成立后,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如《论十大关系》(1956)等。在文艺和科研领域,新中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如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等。教育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这一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体表现为“一边倒”。外交成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53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等。 2、1957——1966.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经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法建交;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 思想: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政治:“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1973)、邓小平(1975)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想:极“左”思潮泛滥。 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76年之后) 政治: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进一步完善三大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中国历史资料

一、单选题 1.北京人哪一种古代人类属于直立人阶段 B.山顶洞人 C.丁村人 D.金牛山人 2.物种起源不属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A. 女娲造人 B.上帝造人 D.亚当和夏娃 7.下列鲁庄公不属于五霸之一。 A.齐桓公 B.晋文公 D.楚庄王 8.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诸子百家中实力最强的两家是儒家和墨家。 B.儒家和道家 C.儒家和法家 D.法家和道家 9. 秦朝采用的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A.老子 C.墨子 D.孔子 10.在汉代以前,汉民族称作华夏。 11.“七王之乱”发生在汉景帝在位期间。 A.汉高祖 B.汉文帝 D.汉武帝 12.黄巾大起义的领导人是张角。 A.张鲁 B.张修 D.于吉 13.秦汉文化中能体现统一王朝恢弘气势的不包括《史记》 A.马王堆帛画 B.万里长城 C.秦陵兵马俑 14.印刷术不是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A.《九章算术》B、造纸术的改进D.《神农本草经》 15.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是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16.南朝皇帝中,最后被隋朝俘虏的皇帝是陈叔宝 A.刘裕 B.萧衍 D.萧统 17.以思想领域为依据,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魏晋时期是玄学。 A.尊奉宗教 B.独尊儒术 D.百家争鸣 18.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A.《齐民要术》 B.《禹贡地域图》 C.《缀术》 19.建安年间,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 B.《木兰诗》 C.《悲愤诗》 D.《七哀诗》 20.到了隋唐时期,三公九卿制直接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B.秦 C.汉 D.魏晋南北朝 21.赵翼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这是因为隋“得天下”是以外戚身份辅政篡权 A.利用农民起义之时机 C.以武装政变方式夺取皇位 D.利用土族和庶族地主的矛盾 22.在以下的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是翻车、筒车 23.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 24.负责官吏选拔的唐朝中央行政机构是吏部 25.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办法 26.对中日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高僧是鉴真 27.隋唐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各项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造纸术发明

[实用参考]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组员:于梦黄宇翔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字:五四运动;学生;爱国主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

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何年何月何日?它的成立有何伟大意义? 答:⑴1949年10月1日。⑵、国内意义:它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新时期。国际意义:它是20世纪世界的伟大事件之一,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何地召开?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伟大意义?这次会议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哪些重大变化? 答:⑴时间:1978年底;地点:北京。⑵主要内容: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⑶意义: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④变化[略] 3、请回答下列关于建国后党的历届会议上的有关问题: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怎样的总方针? B、党的“十三大”何时召开?它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①1987年在北京召开;②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新,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C、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各是何时召开?各作出了什么决定? 答:①党的“十四大”1992年召开;决定: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党的“十五大”1997年召开,决定:把邓小 1 / 4

中国现代史部分阅读书目

中国现代史课程部分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2、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早期共产党人的著作。 3、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文库:《陈独秀文集》、《李大钊全集》、罗亦农、张太雷、苏兆征、澎湃、陈潭秋、向警予、赵世炎、刘志丹、王尽美、蔡和森、邓恩铭、高君宇、瞿秋白、方志敏等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2013年版)。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992年版。 5、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共1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叶永烈:《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共10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07年版。其中6-10卷是现代史内容,分别如下:《民国的初建1912-1923》(汪朝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王奇生)、《内战与危机1927-1937》(杨奎松)、《抗日战争1937-1945》(王建明、曾景忠)、《中国命运的决战1924-1949》(汪朝光)。8、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6册),中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 10、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2、胡华主编:《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13、《五四时期的社团》(4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中国青年运动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版。 14、刘明逵等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史》1—6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马宝珠:《中国新文化运动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17、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 18、孙中山全集 19、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21、黄修荣:《国民革命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22、《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98年版。 23、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有哪些_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讲解

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有哪些_20世纪中国 历史事件讲解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发生了规模较大的罢工、罢课和请愿等群体性事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高度关注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和研究。今天给大家精心挑选了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讲解,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1905年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举为,黄兴等任庶务;除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1]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黄兴为副。会上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中国同盟会宣言》、《中国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由黄兴等起草的会章。会章共30条,以后经

过修改、成为24条。当天,还选举了总部的主要干部。孙中山被一致推选为中国同盟会。黄兴被推为负责执行部的庶务。中国同盟会的本部设在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确认其政纲为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该纲领后又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学说;发行《民报》作为机关刊物(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主张保皇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中国同盟会的前身是湖南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和广东兴中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继兴中会之后,全国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出现,主要还有江浙光复会(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中国同盟会在1907年一度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离开日本,导致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而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二: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复习资料03708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影响: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及革命派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张: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2.革命派控诉清政府卖国媚外的罪行,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认为革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治疗社会的捷径;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革命派还反驳了改良派提出的革命会招致天下大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之谬论。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特点:1.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2.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2.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改造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事并举的总路线,实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1.他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特别是他坚持14年之久。革命势力扩展到18个省,这是以往历次农民起义都比不上的。2.它是旧式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点。特别是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的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改革方案。3.它对儒家经典给予严厉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4.它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意义: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五四运动官方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群众性的革命。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山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1.指导思想: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的表述。他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洋务事业:a.兴办近代企业。江岸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b.建立新式海陆军。

中国现代史部分中考真题演练及参考答案

中国现代史部分中考真题演练 2011年 12.“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先进人物,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①艰苦创业②国际主义、人道主义③同仇敌忾抗击侵略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照片,能记载历史的瞬间;照片,能记录成长的足迹……下面两幅照片,成功记录了共和国成长史上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是 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乔冠华(左)在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4.王伟的爷爷说:“爷爷象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 王伟辩解道:“你们那时吃饭只求‘吃饱’,我们现在吃饭不但要求‘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15.小强同学深受《行知天下》一书的影响,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某国际蔬菜博览会参观,看到了长1.45米、重17.5千克的“墨龙吊瓜”,外观奇特、长2米的盆栽蛇瓜。他去的地方是 A.高密B.寿光C.诸城D.青州 16.飞天,自古以来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大厅里悬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最早发明和放飞风筝、被称为“鸢都”的是 A.青岛B.烟台C.威海D.潍坊 22.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16分) (1)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分)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1重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近代中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A )。 A、英国 B、日本 C、沙俄 D、法国 2、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D ),割去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在近代,通过战争向中国勒索赔款最多的国家是( D )。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日本 5、在近代中国,规定中国向列强支付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火烧圆明园发生在( B )期间。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规定外国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 B )。 A、《南京条约》 B、《五口通商章程》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8、规定允许外国在中国办工厂的条约是( 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运动 10、被称为“中国不败而败的战争是( C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1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 C )后达到高潮。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C )。 A、列强之间的矛盾 B、国际舆论的谴责 C、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D、清政府的妥协 13、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 A )。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维新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14、被誉而“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 A )。 A、林则徐 B、魏源 C、李鸿章 D、康有为 15、“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 B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盛世危言》 16、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B )。 A、帝国主义的强大 B、社会制度的腐败 C、经济技术的落后 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低下 17、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 C )。 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18、1895年,响亮喊出“救亡”口号是(C)。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孙中山 19、( C )翻译的《天演论》中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中国人民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孙中山 20、“振兴中华”的口号的提出者是( A )。 A、孙中山 B、周恩来 C、鲁迅 D、梁启超 21、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D )。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22、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 C )。

中国现代史有感

史学习心得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试卷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 A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教思想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 B )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贩卖奴隶 D、掠夺土地 3.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 D ) A、宣传自然、科学的思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帮助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C、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 D、为帝国主义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 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D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打败 C、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6.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 D )。 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7.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 C )。

A、文化渗透 B、经济掠夺 C、军事侵略 D、政治控制 8.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C )。 A、中国落后的经济制度 B、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C、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统治集团的腐败 9.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B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 D、西方列强主观上没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意图 10.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B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宣告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的条约是( D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近代中国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D ) A、李鸿章 B、魏源 C、郑观应 D、林则徐 13.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 D )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孙中山 1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A ) 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 15.鸦片战争爆发前,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优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含义是( B )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

厦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第一讲课件! 第一讲、导言:多元视野中的“中国近代史” 一、多元的视野与“中国近代史”的建构 二、“中国近代史”中的”晚清史”:事件与脉络 三、关于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几点建议 四、中国近代史之研究趋势 五、本讲主要参考书目 一、多元的视野与“中国近代史”的建构 (一)革命史的视野:国内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二)近代化的视野:美国汉学界 (三)日本汉学界:在亚洲思考和把握中国的“近代” (四)前苏联汉学界:欧洲中心观和俄国革命史观 (一)革命史的视野:国内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1、中国近代史的上限与下限: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的入侵;—→1919年五四运动(革命性质变化的转折点);—→1949年新****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性质或社会形态的根本转折点)。 2、理论背景:(1)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李达、蔡和森)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开始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史的研究,为中国历史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1928-1938年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张闻天、郭沫若、吕振羽、何干之等)。—→(3)******《中国革命与中国******(1939年12月)》、《新****主义论(1940年1月)》: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为指导和分析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又是最主要的矛盾;根据对这一阶级矛盾状况的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认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因此革命的双重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中国历史进入民族****革命时期(包括旧****主义革命和新****主义革命,这也是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革命);******以上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基本矛盾、基本线索和革命的基本任务的论述,为中国近代史体系(乃至整个中国通史体系)的建构确定了的基调,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原则。—→(4)1939—1941年,在******的倡导和关怀下,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范文澜、尹达等)和重庆(郭沫若、翦伯赞、吕振羽等)两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讨论了中国社会史问题,撰写了一批包括几部通史在内的有影响的历史著作,把中国通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上册1941年,中册1943年)。吕振羽(1900-1980)《简明中国通史》(前七章1941年,后八章1948年)。翦伯赞(1898-1968)《中国史纲》(第一卷1943年,第二卷1947年)。郭沫若(1892-1978)主编《中国史稿》(1-6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至1987年陆续出版。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1-4册),1961年至1966年编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共三编,四册),人民出版社1949年第1版,1964年第2版。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原名《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注:1940年,范文澜先生来到延安,受****委托编写一本十几万字的中国通史,即《中国通史简编》,初版于1942年,在延安发行;建国后重新改写,1953-1965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近日闲暇之余,在淘宝网站上闲逛,一本名为《中国现代史》的书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商品中使我眼前一亮。就是你了,多日来我都在思考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路径和中国未来的走向的困惑将在你这里解开,我毫不犹豫地拍了下来,不多日,《中国现代史》便如约而至地到了我的手中,我欣喜着。 读史使人明智。“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看到手上捧着的这本崭新而又精致的《中国现代史》,待我轻轻地抚摸过她的封面后,我翻开了她的扉页。 这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讲,先后用七个章节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北洋军阀的末路、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系列过程,最后用单独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属于“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中的哲学、科学和文化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让读者在为祖国和民族承受着巨大历史灾难而扼腕叹息之时,对国家未来的走向有更深沉更深刻的思考。 同样,我的思考也由此开始。 中国现代史的七个阶段 1.1919.5-1923.12: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师、汇文大学、中国大学等13所大学3000多学生,冲破教育部代表和军警官吏的阻扰到天安门前集会,学生们手执写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的旗帜,一致要求惩办曹汝林、陆宗舆、张宗祥三个代表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贼。集会演讲后,即列队游行示威,这就是名垂史册的“五四爱国运动”,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52、中国共产党打败蒋介石进攻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的1946年7月和9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先后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指示,制定了打败蒋介石进攻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政治方针:在党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争取和团结一切可能争取、团结的人们,建立一个最广泛的反对美蒋反动派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军事原则: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歼灭敌人之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 12.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实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仍然是代表城市 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的统治。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独裁专制统治;中国仍然没有 实现独立自主。所以,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成为中国革命的首要目标。特点:(1)它与北洋 军阀相比,是以国民党为旗帜控制中央政府,实现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比旧军阀更有欺骗 性。(2)它又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国家机器,实行残酷的法西斯主义的反动统治,比 旧军阀更具残酷性。(3)对外更依靠帝国主义,比旧军阀更有买办性。 18、试评第三党的政治主张(简答或论述) 大革命失败后,由原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和谭平山组织。他们既不满意国民党的政策,也不满意共产党的纲领,主张组建第三党。1930年邓演达考察回国,第三党的名称正式定为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通过纲领文件《政治主张》,基本主张是对内进行“平民 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对外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在一定前提下恢复与苏联的邦交。 这是试图一小资产阶级为主导建立平民政权,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是行不通 的。 1947年,改党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57、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简答) 1949年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 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 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 炮弹”的进攻。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l、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再次得到发展机会。重工业在这一时期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轮船航运为主。中国的新式银行是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时期兴起的。大战后期,中国经济领域出现资本集中的现象,形成了一些大的民间 资本集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渗入农村,加速了商品化农业的发展。至 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达200万左右。 影响:(1)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生产技术提高,大机器生产的工业产生;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 产阶级革命和改革。(2)推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 命开始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3)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及军事侵略起了一定的抵 制作用。(4)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4、论述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政策的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