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

No. C2007017 2007-12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1980-2007)

——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1

卢锋、谢亚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No. C2007017 2007年12月29日

1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00871。第一作者联系方式:(010) 6275-1599,fenglu@https://www.360docs.net/doc/e615190944.html,。非常感谢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盛来运副总队长、李永强处长、阳俊雄处长、伍娟花女士等人支持。感谢刘鎏帮助处理部分数据。本文初稿部分内容在2007年10月28日召开的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1次季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1980-2007)

——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2

卢锋、谢亚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No. C2007017 2007年12月29日

内容提要

本文在观察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经济基本数据基础上,探讨我国未来粮价短期走势和长期粮食安全问题。得益于市场化取向制

度改革和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以绝对短缺和匮乏为特征的传统粮食

安全问题早已发生实质性改变。受油价上涨刺激生物能源需求、国

际小麦价格上涨以及国内粮食供求周期变动等因素影响,我国粮价

走势在短中期存在相当不确定性。如果我国货币供应与总需求增长

不至失控,油价上涨导致粮价全面猛涨并把我国通胀率拉高到两位

数的可能性比较小。

2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00871。第一作者联系方式:(010) 6275-1599,fenglu@https://www.360docs.net/doc/e615190944.html,。非常感谢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盛来运副总队长、李永强处长、阳俊雄处长、伍娟花女士等人支持。感谢刘鎏帮助处理部分数据。本文初稿部分内容在2007年10月28日召开的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1次季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1980-2007)

——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1、引言

就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大势而言,近年大体处于改革时期第三个运行周期的相对紧缺阶段。市场粮价1995年达到峰值并很快推动粮食供求转而进入改革时期第三次相对过剩阶段,随后经历7-8年下降低迷期,直到2003年底开始强劲反弹,显示粮食供求再次进入相对紧缺阶段。2005年粮价经历小幅下降调整后,过去一年多又显著上涨。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粮食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近来再次成为广泛关注问题。

一是短期粮价变动与宏观经济走势关系问题。2007年新一轮消费物价走高,猪肉和食品价格上涨是一个直接推动原因。由于价格机制调节以及有关政策作用,猪肉价格入秋以来增速下降并趋于相对平稳3,估计未来进一步大幅增长空间有限。这一背景下粮价是否会较快上升并进一步推高消费物价,是宏观经济学家预测短期宏观经济走向关注的问题之一。例如宋国青(2007a,2007b)较早从未来粮价变动与短期宏观经济预测角度讨论了这一问题。

二是长期粮食供求关系与粮食安全关系问题。从以往几次粮价上行阶段情况看,粮食市场周期性与趋势性变动关系是容易被混淆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粮食供求出现改革时期第一次相对紧缺,曾被解释为粮食生产力萎缩并导致粮食流通改革政策出现第一次反复(卢锋,2002)。90年代中期粮价在周期性因素和通货膨胀作用下强劲上涨,被观察人士解读为“今后更大危机的先兆”(布朗,1996),粮改再次反复并一度导致成本高昂的价格保护政策。目前人们大都对我国粮食供求维持平衡能力抱有信心,然而也担心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将会长期处于偏紧状态4。理性分析评估长期粮食供求价格走势,对我国农业、土地制度以及涉及面更为广泛的政策调整问题都具有借鉴意义。

粮食供求和价格受到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其未来变动存在不确定性,准确预测存在很多困难。本文整理报告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粮食经济运行长期数据,观察和探讨粮食供求关系某些关键变量实际变动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粮价未来短期走势以及粮食长期安全问题提出评论和推测。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2节简略报告粮食产量和净进口数据,观察我国粮食供给总量变动大势及其结构特点。第3节观察长期人均收入变动与粮食表观消费关系,对我国粮食需求总量未来峰值

3猪肉平均价格每500克价格从2007年4月7.88元增长到5月8.71元、6月9.78元、7月11.53元、8月12.33元,此后增速下降,到11月为12.97元。

4如我国农业部一位负责人不久前在介绍《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时指出,“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因而紧平衡将是中长期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农业部:粮食供需将长期偏紧粮食局称能保证供应”,2006-12-17 09:34:55 新京报网络版,编辑:郑彦丹)。又据媒体报道,国家粮食局发言人也认为粮食紧平衡是常态(“中国养殖网”2007年4月26日)。不过他们都认为我国有能

以及粮食供求关系长期前景提出评论。第4节讨论我国粮食库存数据,并系统观察我国改革时期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演变趋势。第5节观察全球粮食供求和价格变动及其对我国影响。第6节是简短的结语。

2、我国粮食产量和贸易结构演变

作为拥有十多亿人口大国,我国粮食供给绝大部分来自国内生产。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开放度不断扩大背景下,粮食贸易对于调节国内粮食供求也具有重要意义。粮食生产和贸易数量规模及其结构变动是从供给角度观察我国粮食实际供求关系的起点。

图1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过去近30年呈现增长趋势,上世纪80年代以来总产量从3亿多吨增长到1990年代后期5亿多吨。在80年代前中期粮食总产趋势增长较快,由于需求和比较优势等方面因素约束,后来粮食产量增速显著下降。2004-2006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2006年达到4.97亿吨,三年累计增幅超过15%,是对此前7-8年粮食相对过剩阶段产量和库存下降的回调。本文成稿时2007年全年粮食产量数据尚未发表。据中国农业部公布,2007年夏粮产量为11534万吨,同比增加146万吨。另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达15.9亿亩,比上年扩大900多万亩5。推测全年产量有望再次超过5亿吨。

数据来源:《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聂振邦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

改革开放时期不同粮食品种产量变化差异很大。图2显示基本特点是稻谷、小麦增长幅度较小,玉米和大豆饲料粮增长幅度较大。大米增长幅度只有30%左右,小麦增长接近一倍,大豆增长一倍左右,玉米增长超过一倍。可见用于口粮的粮食品种产量增长较慢,大米由于其消费在较高收入增长阶段具有“次等品(inferior goods)”属性增长最慢,玉米、大豆等饲料粮则由于消费者对动物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较高而增长较快。

5见https://www.360docs.net/doc/e615190944.html,/Publish/data/200705/317563.asp。

数据来源:《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07页

除了国内生产粮食,粮食供给另一个来源是净进口。图3报告粮食进出口数据。我国大部分年份粮食进口大于出口因而具有净进口国地位。净进口规模与国内粮食周期大体同步。除了改革初期大量粮食进口外,另外几次净进口高峰都发生在国内粮食相对紧缺和价格上行或较高价位阶段,如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中期。世纪之交国内粮食经历第三次相对过剩,粮食净进口处于低谷时期,1998-2003年六年间平均每年不到100万吨。2003年底粮价快速上涨提示我国粮食供求进入改革时期第三次相对紧缺阶段,2004年净进口开始强劲增长,2005年净进口规模继1995年之后再次超过2000万吨,2006年增长到2572万吨,第一次超过500亿斤。

数据来源:《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31、133页

图4报告四类分品种粮食净进口数据。绝大部分年份我国是大米和玉米净出口国,玉米2003年净出口最高时达到1639万吨,大米1998年净出口351万吨。我国是传统小麦净出口国,1989年净进口最多时达到1487万吨,但是小麦净进口规模呈现下降趋势,近年甚至还出现净出口,如2003年净出口203万吨。过

去十年前后我国大米、玉米、小麦维持显著净出口地位,1997-2006年间大米和玉米分别累计净出口1575万吨和7375万吨,小麦净进口991万吨,三项加总累计净出口7959万吨,平均每年出口796万吨。这一结果与较早时期有关我国在21世纪会成为玉米和小麦大规模净进口国的预测结果大相径庭。

数据来源和说明:净进口量=进口量—出口量。大米进口与出口量数据来自《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31、133页。小麦1980-90、1992-2004 年进出口数据来自《2005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04、105页;1991年小麦进口数据见《2005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04页,出口数据来自《海关统计年鉴1991》;2005年进出口数据来自《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6》表15“农产品供需及价格情况:小麦”;2006年进出口数据来自《海关统计年鉴2006》。玉米1980-91、1994-99、2002、2006年进出口数据来自《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31、133页,1992年数据来自《海关统计年鉴1992》,1993、2000-01、2003-05年数据来自《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6》表16“农产品供需及价格”。大豆1980-82、1985-2006年数据来自《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31、133页,1983、1984年数据来自《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5》表17“农产品供需及价格情况:大豆”。小麦、玉米和大豆1993年及以后数据分别包括面粉、玉米粉和大豆粉数据。

近年大豆净进口量激增是我国粮食贸易结构发生的最为始料不及变动。就大豆贸易而言,1980年代初我国是小规模大豆净进口国,年净进口量不到50万吨;1980年代中期以后变成净出口国,1987年净出口高峰时曾达到145万吨;1995年再次成为净进口国,进入新世纪后大豆净进口量持续飙升:2002年突破1000万吨,2003年突破2000万吨,2006年达到创纪录的2788万吨。目前我国粮食净进口总量2000多万吨与十多年前较多预测结果比较接近,但是贸易结构演变情况又使几乎所有模型预测大跌眼镜。

表1报告2007年1-10月粮食贸易数据。大豆净进口达到241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 4.4%。然而其他粮食品种净出口增长:玉米、小麦、大米净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42.5万吨、189.6万吨和24.2万吨,总共达到760万吨,比去年同期304万吨增长456万吨,增幅为150%。由于主要谷物净出口增加,粮食净进口总量减少361万吨,下降幅度为17.9%。这涉及到宏观经济形势和粮食净进口关系问题。一种可能观察思路是,本来我国需要进口较多粮食,然而由于受到人

民币汇率低估因素影响,实际粮食净进口较少。给定其他因素,粮食净进口减少可能会对国内粮价带来上升压力。

表1、我国2007年前10个月粮食贸易数据(万吨,%)

粮食种类统计指标 2007年1-10月 2006年1-10月同比变动率

大米进口37.4 58.5 -36.1

出口99.9 96.8 3.2

净进口-62.5 -38.3 -63.2

小麦进口9.3 56.8 -83.6

出口233.9 91.8 154.8

净进口-224.6 -35.0 -541.7

玉米进口 1.3 6.2 -79.0

出口474.7 237.1 100.2

净进口-473.4 -230.9 -105.0

大豆进口2453.9 2349.8 4.4

出口39.0 30.5 27.9

净进口2414.9 2319.3 4.1

总计 进口 2501.9 2471.3 1.2

出口 847.5 456.2 85.8

净进口 1654.4 2015.1 -17.9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部网站进度数据。

进口数据见https://www.360docs.net/doc/e615190944.html,/rpt/reportControl/reports.aspx?Target=_self&ReportID=21

出口数据见https://www.360docs.net/doc/e615190944.html,/rpt/reportControl/reports.aspx?Target=_self&ReportID=20

粮食产量加净进口是粮食供给主体部分,从消费方面看则是表观消费量。可以用净进口占表观消费量比例衡量粮食供给/消费对外部供给的净依存度。图5显示这一比例经历三个较高值:1982年的4%,1995年的3.8%和2006年的4.9%。目前粮食贸易依存度水平与上世纪后期有关预测估计21世纪初中国粮食净进口会达到消费量5-10%估计值比较接近,不过如同上面提到,我国谷物仍维持显著净出口和大豆在净进口中占据支配地位,与当时几乎所有预测结果大相径庭。

数据来源和说明:表观消费量=生产量+净进口量。生产量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07

页;进口量、出口量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31、133页。粮食产量和进口量数据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大豆及其他粮食作物数据,其中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产量与进口量分别占粮食产量与进口量比重约为90%。

图6-9报告我国不同粮食品种净依存度数据。玉米在绝大多数年份是净出口,因而净依存度通常是绝对值为5%-10%的负值。小麦净依存度在改革初期超过15%,后来净依存度呈现下降趋势,近年净依存度已接近于零。大米作为传统净出口对象,净依存度在多数年份为负值,然而近年随着净出口规模下降净依存度也接近于零。随着大豆净进口持续增长,净依存度持续上升到目前接近60%高位。

数据来源和说明:表观消费量=生产量+净进口量。产量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07页。 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进出口数据见图4。

3、粮食消费与收入增长关系及其预测含义

对经历快速增长和结构变动的经济体,人口与收入增长是推动长期粮食需求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人口总量增长提升粮食需求时,人口结构变动也从不同方向影响粮食需求。如给定其他条件,劳动力占人口比例上升会增加粮食需求,人口老龄化则减少粮食需求。收入增长不同阶段对粮食需求产生不同影响。在低收入增长阶段,粮食需求对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是提升粮食需求主要因素之一;

在较高收入阶段粮食需求收入弹性降低,收入增长刺激粮食消费作用趋于式微。依据人口学界研究成果,我国人口未来变动趋势已经比较明朗,通过观察长期经验证据考察我国人均收入变动与粮食消费需求关系,对理解和推测我国长期粮食供求关系具有重要认识意义。

粮食产量加上净进口构成表观消费量,与实际消费量差别主要在于年度结转库存变动。由于库存变动具有某种周期性6,从几十年长期看即便没有直接考虑库存变动因素仍能观察到消费量趋势变动情况。因而对理解中国长期粮食需求变动趋势而言,表观消费量和人均收入长期趋势关系是关键变量之一。图10报告我国人均实际收入和人均粮食表观消费量关系,数据显示1980-2006年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增加了八、九倍,但是人均粮食表观消费量增长不多,大约只有13.8%。由于没有考虑年度库存吞吐增减因素影响,不同年份粮食表观消费量波动比较大,最低值发生在1980年,最高值在1996年,最高值比最低值高出20%。不过总起来看,人均收入增长似乎对粮食表观消费量增长带动作用较小。

数据来源和说明:人均粮食表观消费量=(粮食生产量+净进口量)/人口总数。粮食产量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07页。粮食进出口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31、133页。人口数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人均名义收入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表3-1,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为人均实际收入(1978年不变价),1978-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6》,2006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

然而不同粮食品种表观消费与人均收入之间关系差别很大。图11报告数据显示,三种主要谷物人均表观消费量20多年增长很有限,其中大米还略有减少。大豆增长最为强劲,2006年大豆人均表观消费量是1980年四倍。大豆需求较快增长主要受到对豆粕(soybean meal)等动物饲料需求强劲增长推动。业内人士指出,大豆实际上应被称作蛋白质籽粒而不是油籽(protein seed rather than an oilseed),因为大豆的油含量不到油菜籽和葵花籽的一半,但是占大豆重量近80%的豆粕是所有蛋白质原料中上等蛋白质饲料原料,特别适用作为家禽和猪的饲料原料(Laney,2000)。由于消费者对家禽和猪肉等动物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较高,

6宋国青从农户资产选择角度对农户库存与宏观周期变动关系提出分析,参见卢锋、彭凯翔(2002)第2

对豆粕间接需求收入弹性也较高,因而收入高增长时期豆粕需求增长较快7。

数据来源和说明:人均消费量=(生产量+净进口量)/人口总数。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生产量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07页;进出口数据见图4。人口数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

可以利用上述数据对我国人均粮食消费收入弹性做一个近似估计:分别取两个变量五年平均数,再把两个五年平均数年度增长率相除求得一个比率值作为近似弹性估计。图12显示这个近似弹性值存在很大年度波动,不过虚线表示的趋势值在过去20多年呈现明显下降走势,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大约为0.3开始,持续下降到90年代中后期接近于零,近年甚至进入负值范围。

数据来源和说明:粮食表观消费收入弹性近似值定义为“粮食表观消费五年移动平均值年增长率”除以“人均实际收入五年移动平均值年增长率”所得比率。数据来源见图10。

采用图12方法分别计算四种粮食表观消费量对收入变动近似弹性值,图13报告四种近似弹性值的对数趋势。不同粮食品种近似弹性值趋势变动存在显著差异。玉米变动较小,从1980年前期0.36缓慢下降到近年0.29。稻谷/大米下降较快,从1980年前期0.21缓慢下降到近年-0.18。小麦下降最快,从1980年前期

0.65大幅下降到近年-0.29。大豆上升最为强劲,从1980年前期-0.60上升到近年

1.05。

7如1990年代世界豆粕消费从6800万吨增长到1.02亿吨,涨幅约49%,其中大约56%增长来自经济增长

图13、分品种粮食消费近似收入弹性趋势值

(1980-2006)

-0.8

-0.6-0.4-0.20.00.20.40.60.81.01.21.41985

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数据来源和说明:数据变量是人均分品种粮食表观消费收入弹性近似值的对数趋势。粮食表观消费收入弹性近似值定义为“粮食表观消费五年移动平均值年增长率”除以“人均实际收入五年移动平均值年增长率”所得比率。人均分品种粮食消费数据见图11,人均收入数据见图10。

上述估计值不等于严格定义的需求收入弹性,关键在于过去20多年收入之外很多因素变化不同程度影响粮食需求量。例如上面提到大豆等高效率饲料粮间接消费增长无疑会对粮食需求总量产生影响,此外低粮耗动物产品如鱼类和奶制品人均消费大幅增加8、饲料加工利用效率提高、对耕地投入竞争性较低的水果等食物的生产和消费量大幅增长等等9,都会从不同角度影响总体粮食需求。由于没有考虑控制这类替代粮食以及提升粮食转化动物产品效率等“其他因素”影响,近似估计值可能会低估粮食需求的真实收入弹性。需要在常规需求函数框架下更仔细分析相关数据,才可能对我国粮食需求收入弹性做出比较准确估计。 不过这里观察的“近似收入弹性”对观察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仍具有认识价值。如果上述食物结构变动具有可持续性,近似弹性值趋势变动提示未来我国粮食总消费增长推动力将主要来自人口增长以及非食物需求增长。人口专家估计我国人口达到峰值时可能是14.5-15.0亿,比目前13.1亿人口增加约10-15%,显著低于较早时期预测的16亿甚至更多人口数10。从人口结构角度看,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趋势会对粮食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如果非食物需求不至于大幅增长,我国未来粮食消费需求总量趋势值大概会见顶于5.5-5.8亿吨,上限很难超过6.0亿吨。上世纪90年代有关我国未来粮食供求关系提出各种预测,认为我国“到2030年预测粮食需求总量少则6亿多吨,多则9亿多吨”(杜鹰,1996,第30页)。结合考察最新经验证据,我国未来粮食需求峰值可能显著低于十多年前绝大部分预测结果。

8

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1980年4.6公斤,增长到1995年20.9公斤,到2006年40公斤。牛奶人均占有量从1980年1.2公斤,增长到1995年4.6公斤,到2006年24.4公斤(见《中国统计摘要(2007)》137页)。 9

我国水果产量从1980年679万吨增长到1995年4215万吨,到2006年17216万吨(见《中国统计摘要(2007)》134页)。

这一观察对反思两点问题具有启示含义。一是有助于全面理解我国粮食生产增速逐步减缓根源。这一现象成因不仅受到粮食生产能力和比较优势因素影响,而且受到替代性食物生产能力扩张约束和粮食需求增长势头放缓因素制约。二是从未来粮食供求关系角度看,如果粮食消费总量趋势值见顶于5.5-6.0亿吨,意味着今后几十年需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达到5亿多吨国内产量基础上再增长10-20%。假设未来年均粮食净进口维持在3000-5000吨规模,则意味着未来20-30年每年大约平均提高0.3-0.5%产量,约为过去20多年粮食平均增长速度的1/4-1/5。即便假设大体保持目前年度粮食净进口规模不变,也仅需要每年增长约0.5-0.7%,大约相当过去年均增速1/3左右。

需要指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推进时期,对农地、水、能源等基础资源竞争性需求走强,农业劳动力仍将持续向非农部门转移,实现粮食生产上述增长要求会面临困难。不过从过去近30年农业经济运行实际表现看,凭借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条件,凭借改革开放时期建立培育的以农户产权和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制度条件,粮食产量实现上述相对小幅年均增长应不存在难以超越的特殊障碍。我们一直深深忧虑粮食安全会因为传统供给匮乏出大乱子,这类忧虑曾导致粮食政策改革多次出现摇摆反复,并对农村、土地、城市化等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追赶全局政策选择带来过多牵制。本文第一作者在上世纪90年代粮食政策讨论中提出,只要农业科技不出现倒退,只要市场化经济体制选择不发生倒退,粮食安全实际不会出大乱子11。本文观察的最新经验证据继续支持这一判断。

未来粮食供求是否会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笔者认为这一判断是否准确还需要探讨。比较接近实际的观察可能是:市场化取向制度改革和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实际早已为解决我国供给匮乏类型的传统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现实条件。过去一段时期以及今后粮食问题,当代开放市场经济环境下粮食问题,会主要表现为在粮食安全目标基本实现前提下,粮食市场价格周期变动调节供求关系问题,表现为城镇最低收入居民应对粮食和食物市场周期波动的承受能力问题,还会表现为食品质量标准控制等新型安全问题。抽象讨论场合粮食供给问题对于一个大国永远最为重要,然而现实意义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度和优先度更高的全局性问题,早已不是粮食供给不足和长期紧缺匮乏为特征类型的粮食安全问题,而是如何通过经济成长和城市化推动结构转型,并使包括粮农在内的农村居民普遍分享经济成长利益的问题。

4、我国粮食库存数据讨论与粮价走势观察

由于近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净进口较快增长,年度流量意义上供求关系应不存在严重短缺压力。不过上述讨论有一个重要局限,就是没有考虑粮食库存变动因

11粮食安全有多方面含义,从时态角度看,可以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粮食安全;从主体对象角度看,有国家、地区和家庭住户粮食安全;从供应链环节角度看,还可分为生产、加工、流通不通环节发生的粮食安全问题。有关新历史时期粮食安全内涵具体变化以及应对方法,需要超出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研究,这方面问题受到本文主题和篇幅限制不便展开讨论。

素。粮食库存是存量指标,年度结转库存不同方向变动构成流量意义上新增供给或需求:特定年份结转库存增加等于该年度库存需求增长,结转库存减少表示实际供给上升。因而即便供给需求增量大体平衡,即便长期供求关系不存在特别问题,如果特定时期粮食库存低于某种意义上均衡水平因而补充库存对粮食需求增长很快,粮食价格仍会面临较大上涨压力12。

粮食经济数据中,库存数据比较难得。宋国青较早提出通货膨胀通过改变农户存粮行为影响真实粮价观点13。卢锋(1999a,1999b)考查了我国当代三次粮食相对过剩中库存变动情况。黄季焜(2004)评论了库存降低历时性价格波动、长期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等目标之间关系问题。苗齐、钟甫宁(2007)通过估算粮食平衡表推测我国粮食储备规模。总起来看,有关粮食库存研究比较少,数据透明度、系统性以及质量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依据不同渠道获得数据,对粮食库存变动及其影响进行观察分析。

美国农业部估计了过去近半个世纪我国粮食库存规模,显示不同阶段不同品种库存虽然存在很大波动,但是近半个世纪经历一升一降的长程走势。图14显示我国库存估计规模从1960年700万吨上升到1999年3.2亿吨,此后大幅下降到2006年只有大约为1.15亿吨。这个数据统计口径应是商业库存,可能没有包括我国农户库存。仔细评估这一数据准确性大大超出本文范围。一个可供对照数据是,据报道1997年末我国国有企业粮食库存是2亿吨(陈红旗,1998),到1999年某个时点上升到3亿多吨也不无可能。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据系列提示过去几年我国粮食库存剧烈下降,如果实际情况确实如此,目前库存规模较小,补充库存带来需求增长压力可能对粮食价格带来显著上升压力。

数据来源和说明:USDA数据,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e615190944.html,/grain/circular/2007/11-07/graintoc.asp。

定义为期初库存(Beginning Stocks: The quantity of unprocessed, dry seeds, in metric tons, held in all known storage facilities, or in transit to those faciliti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pecified, 12-month, marketing year period, which normally corresponds to a local crop/marketing year.

12宋国青(2007a)分析目前粮价未来走势与通货膨胀关系时强调了这一问题。

13他和盖尔、约翰逊1995年合作发表的论文提出这一观点,该论文于1995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报告,其

Beginning Stocks Yt = Ending Stocks Y t-1).

除了个别年份零星数据,无法获得我国粮食商业库存和储备规模的完整时间序列数据。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对粮食库存进行专项检查,说明政府主管部门对这方面数据准确性也有存疑之处。国家粮食部门公布历年国有企业粮食购销量,国有企业粮食购销量差别并不等于库存变化,但是应与年度库存变化存在某种联系。如果把国有部门每年收购量减去销售量差值看作库存净增加,并与1978年美国农业部库存数据相结合,可见目前我国粮食库存上限应在3.46亿吨(见图15和图16)。当然这个上限值可能大大高估现我国现有粮食库存规模,因为统计报告粮食销售可能没有包括损耗,甚至大量陈化粮处理是否计入销售也不清楚,因而有理由推测目前国有粮食库存量应大大低于3.46亿吨。

数据来源和说明:粮食购销差=粮食收购量-粮食销售量。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27、129页。

图16、利用国有粮食购销差估计粮食商业库存上限(亿吨,1960-2006)

0.0

0.51.01.52.02.53.03.54.04.5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

数据来源和说明:以1978年USDA 对中国粮食的库存估计为基数,加上每年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差额,估算出我国粮食商业库存上限。USDA 估计粮食库存包括玉米、大米、小麦,数据来自USDA,(https://www.360docs.net/doc/e615190944.html,/grain/circular/2007/11-07/graintoc.asp )

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和销售量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27、129页。

这里又涉及学界多年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定期公布国家粮食库存数据问题14

。持有粮食库存根本目的是为调节粮食产出季节性与消费平稳性不一致矛盾,公布粮食库存数据有助于减少市场不确定性从而帮助微观主体更有效进行决策。计划经济和准备打仗的历史时期,粮食持续匮乏,库存规模很小,考虑问题具有政治敏感性而把库存数据作为机密信息对待可以理解。今天我们处于开放度不断扩大的市场经济环境,现实粮食经济问题早已从长期匮乏的政治敏感问题,转变为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调节保证粮食供求和价格相对平稳问题,提高库存数据质量并定期公布可靠粮食库存信息对于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具有积极意义。公共部门耗时费力获得粮食库存数据而又不向外公布,等于人为增加了不确定因素,政策手段与目标并不自洽。建议有关部门改进完善粮食库存统计,并定期公布国家掌握的粮食库存数据,使之更好发挥降低粮食市场长期波动的积极功能。 商业库存除外,农户持有大量库存是我国粮食经济重要结构特点之一。农民种植收获粮食,部分用于出售求利,部分自家食用消费,因而不同时点会持有不同数量存粮。图17报告改革时期我国农户存粮数据,显示农户人均粮食库存量从1978年128公斤上升到1998年662公斤,但是最近几年农户人均粮食库存下降,2005年下降到535公斤。

图17、我国农户人均存粮及年度变动

0100200300400500600700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150

-100-500

50100150

数据来源:1980-1997年数据见卢锋(1999a )表1,1998-2005年数据由农调队住户处提供。

目前我国农户平均人口四人左右,如何解读四口之家平均持有2000多公斤存粮数据?首先要了解存粮数据在11月底调查取样,与不同地区新粮收获季节平均还差半年左右,统计存粮中相当一部分要用于这一时期农户自我消费。另外

14

卢锋(1999b )提出,把粮食库存看作机密做法在过去计划经济和冷战时期也许有必要性,然而“在新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环境下,粮食库存是否应当作为机密数据,或保密期应有多长才适当,应当依据其利弊分析重新考虑。例如,在国有粮食库存充足时,定期公布的库存信息本身就可能对市场短期不真实紧缺预期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有助于市场稳定性。现行保密制度下,库存信息的这一潜在积极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黄季焜(2004)批评把粮食储备作为国家秘密的做法,主张应当公开粮食储备和库存数量。宋国青

农户商品粮销售可能较多在春季进行。考虑上述数据并非等于结转库存(carry-over stock),农户人均粮食库存500多公斤是可以理解的15。

上述数据系列截至到2005年。国家发改委2007年进行农户粮食库存专题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4月1日我国农户户均库存1102公斤,比上年同比减少20公斤左右,减幅约为1.8%16。发改委调查结果比统计局数据报告的2005年存粮数量似乎要小得多,其主要原因应是两类数据调查取样时点差异。发改委数据取样时点是4月1日,与统计局数据11月底取样相差4个月,其间发生的农民自我粮食消费和销售存粮应是上述数据差异的主要因素。发改委调查样本量为16321户,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区)825个县,每个县平均只有20户,可能有点偏小。另外发改委调查抽样如果较多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户均粮食库存也可能小一些。总起来看,两组数据似无根本矛盾。

图18报告我国三种主要谷物市场名义价格数据。改革时期我国市场粮价变动大体显示三个周期。上世纪80年代粮价先降后升形成第一个周期。90年代前中期经历第二个周期。粮价在1995年达到高峰后进入第三个周期,随后7-8年持续下跌,直至2003年底才开始反弹。粮价在2005年前后波动调整,过去一年多又显著上涨。2007年9月三种谷物平均价格为1.8元/公斤,接近1995年7-8月达到的1.92元/公斤最高值。

数据来源与说明:月度粮价数据系列是在本文第一作者三阶段相关研究基础上整理而得。一是1980年1月-1999年12月数据整理。三种谷物分品种价格是主产省区农村集市价格数据,原始数据利用了包括原商务部、农业部农研中心、国家统计局农调队三个时间相互交叉的数据样本,计算全国分品种粮价时有关主产省区选择方法详见卢锋、彭凯翔(2002)讨论,全国粮食价格是三种谷物价格简单平均值。二是2006年进行粮价研究,采用第一阶段研究方法整理农调队分省区农村集市粮价数据把粮价系列延伸到包括2000年

15比如对于一个四口之家,假设冬春季卖掉1000公斤粮食,自家在新粮收获前半年多消费500-700公斤粮食,最后一户结转库存大概只有500多公斤。

16发改委粮食库存调查情况参见“形势要点:全国农户粮食库存连续两年减少”,《安邦简讯》总第2946期,2007年6月7日。

1月-2006年5月数据。新样本数据没有单独列出大米价格数据,不过包括籼稻和粳稻价格数据,整理衔接数据时用籼稻和粳稻简单平均价格除以73%这一估计稻谷加工出米率折算为大米价格。三是进行本文研究时获得2006年1月-2007年9月全国(不再是分省区)分品种农村集市粮价数据,利用2006年1-5月作为两个数据样本衔接期把数据延伸到2007年9月。具体方法是先计算2006年1-5月大米、小麦和玉米新样本全国平均价格与原有样本主产省区价格比率,三者平均值分别为1.029、1.051和1.183,然后用这三个系数对新样本2006年6月及以后每月数据进行通缩处理得到延伸至2007年9月数据。

图19报告我国三种主要谷物用1978年不变价衡量的实际价格年度数据,在周期变动过程中明显呈现出下降趋势,2006年实际粮价约为0.34元/公斤,仍显著低于1995年0.47元/公斤。上面有关我国粮食供求变动长期实证观察显示,十多年前关于中国粮食供求缺口将导致全球粮食危机观点错得离谱,目前认为我国粮食供求未来将长期处于紧平衡关系判断是否准确也可以商榷。这里观察的实际粮价趋于下降事实也说明,虽然会有短期性紧缺和周期性变动,总体上看我国粮食供求关系趋于宽松。改革以来30年我国膳食结构历史性改善,真实粮价同时趋势性走低,从一个侧面说明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早已解决以供给不足和匮乏为支配形态的传统粮食安全问题。科学解读这方面经验证据对土地制度、三农政策设计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数据来源和说明:用名义粮价除以1978年为基期的CPI指数得到实际价格。名义粮价数据见图18,1978-2005年CPI指数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6》,2006年CPI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7年是该年前9个月数据。

目前实际粮价仍比上一次周期的1995年前后峰值低大约三成左右。从上述数据观察,目前粮价似乎处于改革时期第三个供求关系变动周期上行阶段,仍有可能进一步上升。今后一段时期实际粮价能否回升到1995年高峰水平,对预测未来粮价是具有某种参照意义的问题,也是难有准确答案的推测性问题。考虑1995年通货膨胀率很高,当时粮价上涨部分具有对通货膨胀调整反应甚至超调性质,因而有理由推测如果宏观经济政策能保证总需求不至于像90年代前中期那样失控性过度增长,粮食实际价格达到1995年水平可能性不大。

5、国际粮食供求变动及国内外粮价比较

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粮价与世界粮食供求存在紧密联系,因而需要讨论世界粮食市场变动及其对我国粮价未来走势影响。图20报告世界粮食主要品种产量数据。总起来看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稻谷、小麦、玉米三种谷物产量从上世纪70年代末12亿多吨,增长到目前接近20亿吨,增幅约为60%。但是不同品种粮食增幅有明显差距,小麦仅增长约40%,稻谷增长约60%,玉米增幅最大超过90%。大豆产量增长也很快,2007/08年比1994/95年增长近60%。长期粮食生产结构变动与粮食消费结构演变具有一致性。

数据来源:USDA数据。

稻谷、小麦、玉米数据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e615190944.html,/grain/circular/2007/10-07/graintoc.asp,

大豆数据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e615190944.html,/oilseeds/circular/Current.asp。

图21和图22报告过去约半世纪主要粮食品种月度价格数据。与其他大宗资源性商品类似,粮价经历巨大波动并表现出某种周期属性,周期峰值与低谷可能有几倍差距。例如大米价格在1974年4月受第一次中东战争危机冲击曾经达到629美元/吨“天价”,然而2001年1月低谷时只有170美元左右,不到峰值的三成。大米价格两次峰值分别发生在1974和1980年,说明两次石油危机对国际大米价格异动产生重要影响。玉米和小麦价格在两次中东危机时也有较大增长,

数据来源和说明:IMF,IFS Database-Commodity Price。小麦用“No.1 Hard Red Winter, ordinary protein, FOB Gulf of Mexico”;大米用“5 percent broken milled white rice, Thailand nominal price quote”。

数据来源和说明:IMF,IFS Database-Commodity Price。玉米用“U.S. No.2 Yellow, FOB Gulf of Mexico, U.S. price”;大豆用“Chicago Soybean futures contract (first contract forward) No. 2”,大豆数据起自1980年1月。

如果说名义价格在剧烈波动中可能还呈现出某种上涨趋势,剔除通货膨胀因素计算的实际粮价,则在过去半个世纪显示明显长期走低趋势。图23和图24报告数据显示,1982/84年美元不变价计算,目前大米价格约为160美元/吨,比1957年450-500美元/吨下降大约三分之二;大米1974年价格峰值为1200多美元/吨,是目前价位的7-8倍。但是不同周期阶段价格变动很大,例如目前大体处于价格上行阶段,比2001年不到100美元低谷价位比较已经上涨一半左右,接近于20年前1987年左右价格。玉米和小麦实际价格走势也有类似特点。

数据来源:大米名义价格数据见图21,美国CPI数据见U.S. Department of Labor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5190944.html,)。

数据来源:小麦、玉米名义价格数据见图22,美国CPI数据见U.S. Department of Labor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5190944.html,)。

近来全球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几方面引人注目特点。一是小麦价格最近几个月猛涨近70%。名义价格图形数据看,过去半个世纪小麦价格通常相当于大米价格一半左右,然而近年出现重要变化,如2002年10月小麦价格为190美元/吨,超过同月大米价格185美元/吨。从本文成稿获得2007年9月最新数据看,小麦价格达到326美元,仅比同月大米价格330美元/吨低4美元。据媒体报道,两个小麦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由于天气干旱和灾害减产可能是小麦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人们预期麦价高涨会刺激休耕地投入生产等调节行动,我国2007年小麦出口大幅增长显然也受到国际高位麦价推动。不过小麦2007年9月实际价格为157美元/吨,仍低于上一次1996年5月峰值168美元/吨,更远远低于1974年2月最高价位的466美元。

二是受到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替代型需求增长影响,玉米消费的“其他消费量”增加较快。图25报告四种粮食其他消费量1990-2005年数据,显示玉米该项消费量增长最快,2004年上升到1.36亿吨,其它消费量相当于2004/05年玉米产量19%,相当于当年四种主要粮食总产量的6.3%,比2002年0.45亿吨增长大约9000万吨。与上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主要通过预期急剧变动推动粮食价格猛涨情况不同,新时期国际经济大势演变推动石油价格走高,主要通过刺激包括生物和其它替代能源需求影响粮食供求价格。在人类寻求替代能源这一更为宏大的经济画面中,玉米等谷物用于能源加工仅仅是其中因素之一,其未来走势受到更为复杂而不确定因素影响,更需要持续观察分析。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19T08:38:51.293Z 来源:《赤子》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建成 [导读]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定与团结。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定与团结。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家之一,目前在粮食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条件下,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以及损耗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粮食消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因此,对我国的粮食消费形势进行全面分析,把握粮食消费特点与发展趋势,是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粮食消费;发展;需求1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基本构成 1.1消费现状。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粮食消费最多的国家。粮食属于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粮食价格高低变化对粮食需求影响幅度很小。 1.2粮食消费的基本构成。口粮、饲料用粮、加工用粮、种子用粮以及损耗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其中口粮是最主要的粮食消费途径,另一重要途径是饲料用粮。由于近年来食品、医药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工用粮成为粮食消费中仅次于口粮和饲料用粮的又一重要消费渠道,种子用粮相对平稳。 2 我国粮食消费存在的问题 2.1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的矛盾。根据世界粮食供求形势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然将坚持粮食供给以国内生产为主的方针。农业生产系统不仅要满足现有13亿多人口和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要把目前人均粮食供给仅为世界发达国家1/2的水平逐步提高,这就给生产粮食的主要资源耕地和水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1)计划生育少生4个亿,减轻了1亿吨以上的粮食需求和6亿亩以上耕地的人口压力,成绩显著。粗略估算,1970年以来,因实施计划生育因素,少生4亿人口。以人均消费粮食350~375kg计算,相当于减轻了1.4~1.5亿吨的粮食需求压力,约为中国目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1/4;以目前的粮食平均单产3.5t/hm2计算,需要耕地4000万hm2(6亿亩)以上,超过现有耕地面积的1/3。应该说,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缓解了中国日趋严重的耕地、粮食与人口矛盾,减轻了耕地与粮食压力。 (2)30年来新增人口4个亿,约消耗新增粮食产量的1/3。尽管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1971~2003年中国人口仍由8.52亿增加到12.92亿,净增4.4亿;虽然中国粮食同期生产力翻了一番,由2.5亿吨的产粮水平增加到5亿吨,但粮增人增,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只有 400kg。结果是,新增粮食产量的34%用于新增人口消费,只有2/3可以用来提高食物消费水平、改善膳食营养结构。可以预见,21世纪初期的20~30年内,中国人口仍将持续增长;由人口总量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带来的粮食消费总量扩张势头难以遏制。 2.2饲料用粮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饲料用粮主要为玉米、稻谷、小麦、高粱及薯类等直接用作饲料或它们加工后的产品。近年来,人们的膳食结构得到改善,营养水平得到提高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在全部食物消费中,动物性食物消费所占比重增加。随着畜禽业和水产业的快速发展,饲料用粮食呈逐年递增趋势,饲料粮消费正成为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增加的一个主要需求方面。饲料粮消费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食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多,要求畜牧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 我国畜、禽、水产品消费快速增长,人均动物蛋白食物消费量从1978年的11.44kg/人增加到2002年的38.33kg/人,年均增长速度为 9.79%。同期饲料用粮增长速度远远超出粮食增长速度。未来我国饲料用粮呈快速增长趋势,饲料用粮占粮食总需求的比例将由1995年的25.93%增加到2010年的34.38%。饲料用粮过快增长是导致我国出现粮食供求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控制饲料用粮过快增长,甚为重要。 随着人们食物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特别是畜、禽水产品消费的持续高速增长,畜禽饲料用粮增长已远远超出同期粮食产量的增长,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压力。 3 针对问题的对策 3.1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协调发展。中国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问题与耕地保证程度研究表明,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扩张,中国未来人口的耕地规模和人均耕地面积会进一步下降,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粮食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在人均粮食420~435kg的消费水平上,基于18亿亩耕地资源保证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基本满足1 4.3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在人均450kg的消费水平上,中国未来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足以支持人口高峰时期14.73亿人的粮食需求,但受18亿亩耕地资源约束,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很难有进一步提高。从耕地、粮食与人口关系来看,中国未来人口的粮食安全必须向食物安全转变,从耕地资源约束的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驱动的食物消费两端着眼,建立动植物并重型食物结构;从生产与消费两方面来认识和解决中国中长期人口发展的食物安全问题。 3.2“藏粮于土”工程。实施“藏粮于土”工程,全面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应成为中国人口中长期发展的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2000年以来,世界谷物连续4年出现大额缺口,粮食储备降至30年来的最低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对未来20年世界谷物市场的预测均得出了需求大于供给和贸易量不增的结论。在全球粮食形势严峻、国家粮食生产徘徊不前、耕地人均量持续下降、粮食生产面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增长双重压力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耕地与粮食安全问题,即使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资源安全战略之下,90%以上的贡献仍有赖于中国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因此,必须注意中国食物总量需求增加与农业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矛盾,实施“藏粮于土”工程,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土”工程,近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国家级耕地保护区。严格“耕地动态总量平衡”和“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必要时实施“耕地储备”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在现有各类耕地保护区基础上,与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适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建立一批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级耕地保护区”,稳定我国耕地资源保有量,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确保国人粮食安全。 第二,合理开发利用荒地、继续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实施“拓荒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现有的1亿亩后备耕地,以补充耕地之不足;一方面搞好土地复垦,继续土地整理,把城镇与乡村改造和土地复垦有机结合起来,有望增加耕地1亿亩。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保持耕地面积稳定的前提下,全面提高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三,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单位面积产出率。要因地制宜地配套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农田基本建设和基

我国粮食生产状况

我国粮食生产状况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由此观之,我国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增长带来极大困难。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人口增长率已超过粮食增长率,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势态,就不能保持我国粮食持续供给,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增长考虑。控制我国人口的恶性增长和合理利用,保持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是解决我国今后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 二、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 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5—2.8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230 m3,在世界排名88位。按联合国人口行动组织(PLA)提出2000 m3/人.a标准为严重缺水,1000 m3为人类保障线来衡量,目前我国低于2000 m3有18个省市,低于1000 m3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据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26亿t,长江片220亿t,黄河片39亿t,其中工业废水60%未达标排放,湖北襄阳峦河水D.0为0,嗅气难闻,鱼草不生,水体土地受重金属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使我国130多个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农业只能靠污水灌溉,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后,生产力难以提高,制约了粮食安全增长。 (二)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林是农的保障。我国森林面积12664万hm2,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林地仅0.12hm2,,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7%,全国因建设、毁林开荒、山火、病虫害等原因,每年损失林地约150万hm2。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面积262.3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7.3%,且每年以3436km2速度扩展。40多年我国水土流失减少耕地367万km2,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50亿t,致使塘库泥沙淤塞,河床升高,黄河、长江下游变成“悬河”。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内容摘要: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1.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2008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为1365元/t,低于进口美国玉米到岸价165元/t(10.8%)。 大米:从大米情况看,2007年底以前,国内大米批发价与进口到岸价差距不大,南方市场如广东大米价格略高于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黑龙江批发价略低于进口到岸价。2008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攀升时,黑龙江、广东市场大米批发价比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低50%~60%,2008年下半年始泰国大米价格大幅回落,两者价格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

第7讲粮食贸易

第七讲、粮食经济和粮食贸易 (1953-1995) 1)粮食贸易概况观察 2)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3)制度背景和贸易决策程序 4)决定因素和数量分析 5)几点总结性评论

20世纪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 解放前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粮食进口国,20-30年代进口高达200-300万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是粮食(特别是大米)的净出口国。 然而到六十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成为了粮食净进口国。 八十年代,中国平均每年粮食进口量为900万吨。另外80年代中期以来,在净出口和净进口地位上多次改变。 ——粮食贸易从不同方面成为研究和政策议题(潜在需求量、贸易方向和数量改变等)。

由于受经济环境、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新中国粮食贸易经历了多次巨大变动。 第一阶段:净出口时期 (50年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粮食出口。出口量从1950年122万吨增至1951年200万吨。到50年代中后期,年平均出口量一直高于200万吨。主要是大米和大豆的出口,占1953至1960年粮食出口总量的83%。这一时期粮食进口量一般较少。工业化初始阶段急需外汇注入,粮食净出口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估计,这时期粮食净出口所得外汇占国内总出口所得外汇的12%——19%。

第二阶段:饥荒和恢复时期 (1960年——1965年) 1959至1961年饥荒,同时标志中国粮食贸易转折点:从50年代粮食净出口国转变为饥荒后的粮食净进口国。从1960/61年开始,只得大幅度减少出口并同时大幅增加进口。 这段时期粮食平均年进口量为590万吨。进口主要为小麦,占粮食进口比重从1961年的约2/3上升至1963年的93%,且在1965至1966年间有了更大涨幅。据估计,这段时期粮食净进口所需外汇支出占总进口外汇支出的13%。

我国粮食供求预测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南京农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农业经济学研讨班 学号姓名2010106093 熊皛白 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胡浩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印制

我国粮食供求预测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对我国未来粮食供求情况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保持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着较大压力。本文进而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剖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针对不同要素提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关键词:粮食供求情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日趋剧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权威组织纷纷表示,未来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国际粮价变动通过贸易等途径影响我国,对我国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水平提出新的挑战。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如何在全球粮食供求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障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显得非常重要。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2010年12月,中国向世界宣布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在世界粮食生产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上述趋势难以逆转,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南方销区、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存在缺口。粮食主要品种中,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选取我国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对其做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国后,在经历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浩劫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也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也不断上升。可是农村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也制约着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粮食产量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1978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回归

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后,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1年的34组数据,从数据个数来看完全满足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需要。选取1978年以后的数据主要是因为1978年之前,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农业数据的浮夸形象,以及文革期间农业生产的停滞等非正常社会现象会影响模型的分析,故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选取数据。1978年-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数据表 三、模型设定 1、分别做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 2、X 3、X 4、X5)的散点图,结果如下: 由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故对原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建立新的回归方程 3、为了方便计算,对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在eviews对话框中输入genr y=log(y) genr x1=log(x1) genr x2=log(x2) genr x3=log(x3) genr x4=log(x4) genr x5=log(x5) 建立新的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Y 2.4080780.078124X10.603457X20.401626X3 1.461565X40.128441X5 四、模型的检验与调整

“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简介及评述

“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简介及评述 崔彦鹏 20142095110002 一、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主要内容及其调整 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放开后,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2004年、2006年起国家在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小麦两个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该政策,是为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中储粮公司),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据发展改革委公布数据显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实施的10年中经历多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收购价的调整:2008年以来,针对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的情况,国家连续6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13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至每斤1.39元、1.12元,6年累计分别提高0.67元、0.41元,提高幅度分别为92%、57%。 另一方面是收购种类的调整:2005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国家启动了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2007年、2012年启动了粳稻预案,2006年—2009年、2012年、2013年启动了小麦预案。 2014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粮食生产农户只需到各地由中储粮公司开设的粮食收购站卖出其生产的粮食便可享受这一保护政策。 二、针对“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这一政策主要通过粮食市场供求模型去解析。 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但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这也是就是经济学里面的一个经典问题“谷贱伤农”。而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同时,中国人口众多,粮食的需求量比国际粮食市场上的总供应量还要多,确保中国粮食的高自给率,确保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对中国的国家稳定十分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其破解途径之一就是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保障种粮农户的利益,从而维持其种粮积极性。 三、“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效果

粮食贸易公司简介范文

粮食贸易公司简介范文 粮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物资,没有粮食人类就无法生存。本文是整理的是粮食贸易公司简介范文,希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欢。 粮食贸易公司简介范文1 一、公司的基本情况 河北中恒泰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坐落于河北省徐水县华龙路北侧,公司始建于20xx年8月,注册资金1.6亿元,是集粮食收购、储存、销售、货物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相关企业。 中恒泰达占地面积305亩,主要经营粮油期、现货购销、物流等业务。设备设施主要有:12排36栋标准仓库,库容30万吨,大型粮食专用运输车100辆,每年收购运转60万吨,配套设备齐全,拥有汽修厂、加气站、化验室、地磅房、药品库、器材库、烘干塔等设施。业务覆盖石家庄以北、保定市区20多个县及京广铁路周边方圆200公里,为客户提供"代收、代储、代运、代销"的服务项目。 公司有职工三百余人,实行规范化管理,率先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评为国家粮食贸易公司简介A级仓储物流企业,河北省物流行业50强企业;20xx年被列为保定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xx年被评为服务行业标准化示范单位;20xx年被评为3·15诚信万里行示范单位。公司的发展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公司拥有的30万吨库容被国家粮食局审定授予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授予了"黄金客户"的荣誉称号。总经理张亮在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组织的20xx年度中国物流企

业创新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物流企业创新人物。20xx年3月应商务部邀请,公司总经理张亮作为我国唯一一个粮食系统代表于20xx年4月24日-5月4日随温家宝赴波兰、匈牙利参加"中国-中东欧国家第二届经贸合作论坛"。多年来公司秉承董事长张志信提出的管理、学习、巩固、创新的工作方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改革创新思维、加速发展经济效益、落实完善粮食经营、弘扬企业文化理念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二、公司纳税情况 河北中恒泰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于20xx年9月成立,现已投资1.7亿元,20xx年下半年投产,到20xx年已实现缴税970万元,截止20xx年已缴税1100万元。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粮食购销企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的黄金客户。 三、行业特点 粮食流通、仓储行业是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繁荣,符合国家的稳定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战略,基本没有环境污染,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 每年2—5月是玉米收购旺季,6—8月为小麦收购旺季,此间公司资金需求量最大。每年9—10月为玉米销售旺季,12月—次年2月为小麦销售旺季。 四、公司经营方式及利润来源 公司经营方式主要有自行收购销售粮食、代购代储粮食、公路运

粮食供需形势的分析

关于粮食供需形势的分析

————————————————————————————————作者:————————————————————————————————日期:

关于粮食供需形势的分析 一、当前我国粮食供需形势 我国粮食在经历了1996--1999年连续四年丰收后,2000年产量减少到9213亿斤,当年生产和消费已经开始出现缺口,现在已经连续四年靠挖库存弥补。今年我国还可以靠挖库存平衡国内市场供求,但我国粮食形势正由供过于求向供求偏紧过渡。 (一)关子2003年粮食供需形势和市场情况的简要回顾 2003年是我国粮食由供过于求向供求基本平衡转变的一年,由于粮食减产较多,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国家粮食库存下降幅度较大,市场粮价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 1、粮食产量减少,消费量平稳增加,进出口大体平衡,年度末国家粮食库存下降较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粮食产量8613亿斤,比上年下降529亿斤,是1990年以采粮食产量最低的一年。粮食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全年粮食消费在9760亿斤左右。当年产需缺口为1147亿斤。据海关统计,2003年1—12月共进口粮食456亿斤(其中大豆415亿斤),出口444亿斤,进出口大体平衡。因此,当年产需缺口主要靠动用库存来弥补。2003年,我国国家粮食库存下降较多。 2、2003年下半年市场粮价较大幅度上涨。 由于粮食连续四年减产,粮食库存减少,粮食供需形势逐步发生变化,供求形势的变化促使价格回升。 2003年上半年市场粮价开始稳中略涨,2003年10月以后,在大豆和食油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小麦、大米、玉米三大品种的平均涨幅达20%--30%。综合分析粮食生产,库存,国际市场粮价等因素可以看出,国内市场粮价上涨是恢复性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合理上涨空间。 3、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 1998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17.07亿亩和10246亿斤。自那以后,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和国家粮食库存逐步减少,这表明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重要转折。 (1)耕地面积连续六年减少。近几年,平均每年减少1430万亩。

1949年——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分析

1949年——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分析 12级经济班2012420140 袁文超 前言: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大陆粮食产量达5亿895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人均粮食拥有量也终于远离徘徊多年的400公斤左右,达到创纪录的435.4公斤。 2012年,全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2.8亿吨,世界总人口约70.9亿人。 则世界人均粮食拥有量为321.7公斤。可见中国人均粮食已达世界平均水平的1.35倍以上。中国的粮食安全,已赢得很有富余度的较充分保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这确实是个值得讴歌的奇迹!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1949年至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资料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分析法:从人大论坛公布的数据资料出发,收集中国从1949年开始到2012年的人口数据于粮食产量。结合相关历史史实,分析各年度大事综合得出结论。 1.2.2 数量研究法:分析各年度的环比增长率,比较各年度平均数据,绘制表格分析数据的大体走势,从而得到一些结论。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数据统计表格 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表(1949-2012) 年度产量(万吨)粮食产量环比 增长率人口(亿) 人口环比增长 率 人均粮(公 斤) 1949 11318 - 5.4167 - 208.9 1950 13213 16.74% 5.5196 1.90% 239.4 1951 14369 8.75% 5.6300 2.00% 255.2 1952 16392 14.08% 5.7482 2.10% 285.2 1953 16683 1.78% 5.8796 2.29% 283.7 1954 16952 1.61% 6.0266 2.50% 281.3 1955 18394 8.51% 6.1465 1.99% 299.3 1956 19275 4.79% 6.2828 2.22% 306.8 1957 19505 1.19% 6.4653 2.90% 301.7 1958 19765 1.33% 6.5994 2.07% 299.5 1959 16968 -14.15% 6.7207 1.84% 252.5 1960 14385 -15.22% 6.6207 -1.49% 217.3 1961 13650 -5.11% 6.5859 -0.53% 207.3 1962 15441 13.12% 6.7295 2.18% 229.5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李靖1,栾敬东2,刘鹏凌2 (1.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北京100125;2.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摘要:对2003-2008年全国粮食分品种、 分区域增产状况进行了研究,全国粮食增产区域特征为主要来源于主产省生产能力恢复与提升。固定面板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区域粮食增产影响因素按贡献率排序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成灾面积减少>有效灌溉面积增加>高产作物比例增加。分品种看,粮食产量区域结构变化特征为:水稻为东北增、华南减、长江流域“双改单”;小麦增产主要来自黄淮海地区;玉米增产省份较多,但主要来自华北和东北地区;豆类是东北北部增加,东北南部减少,西部地区略有增加;薯类则向西北转移。 关键词:粮食;品种结构;区域布局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10)02-0001-05 Th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China ’s Grain Supply in Recent Years LI Jing 1,LUAN Jing-dong 2,LIU Peng-ling 2 (1.Institution of Plann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Beijing 100125,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 anagement,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the grain supply structure from 2003to 2008shows that the successive rich harvests contribute mostly to the recovering and promoting of the producing power of the major grain-producing provinces.The contributingfactors,inthedescendingorder,include increase ofacreage,decease ofdisaster,improvementof irrigation and increment ofhigh-yieldingcrops.The supplies ofdifferent varieties show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PaddysupplyincreasesintheNortheast,butdecreasesintheSoutheast.M ostfarmers cropped paddytwotimes in a yearafewyearsago ,butnowonlycroponetimeintheYangtzeRiverarea.M ostincrementintheyieldofwheatisfrom Huanghuaihai area.Yield ofmaize in most provinces are increasing ,but most contributions are fromthe Northeast and the North ofchina.Increment ofsoybean is happeningin the northern part ofthe Northeast and the South of china,butisdecreasinginthesouthernpartoftheNortheast.IncrementofpotatoishappeningintheNorthwest. Key words:grain;variety structure ; regional structure 2003-2008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由4.31亿 吨增长至5.29亿吨,增加了9801万吨,打破了“两增一减”的历史周期率,除广东、广西、海南和西藏四省区外,其余27个省份均有不同程度 的增产,但各省的贡献存在很大差异。我国粮食供需状况长期处于“紧平衡”[1],增量的意义尤为重要,我国各区域粮食增产贡献率有多大?其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保障粮食总量平衡的同时还需 收稿日期:2010-01-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JY019:《粮食主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机制与模式研究》)作者简介:李靖(1981-),男,汉族,安徽芜湖人,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工程师,博士。 栾敬东(1963-),男,汉族,江苏六合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刘鹏凌(1971-),男,汉族,安徽桐城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2010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 .,2010第19卷第2期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9No .2 ·1·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走势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需求也受到影响,国际粮价是否对中国构成冲击,值得关注。 1. 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 0 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 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 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 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 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 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 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 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 左右,由于2007 和2008 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 年3 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 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 。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 年 3 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 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 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 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 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 年9 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 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2]

1990—2050年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在广泛地比较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和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1990—2050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和GNP的增长情况做了预测,预测结果列于表1中。目前,许多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认为中国的人均GNP被低估了,为了更加充分地估计中国未来的人均谷物和粮食需求量,将1990年中国的人均GNP提高一倍,上调到740美元,以此为基数进行预测分析。将各预测年份的人均GNP预测值带入前面从国际经验分析中得到的经验公式,就可以得到对应年份的人均谷物需求量的推测值。当人均谷物需求量推测值小于1990年的实际值时,预测值取两者中较大的数值。假定谷物占粮食的比例不变,由人均谷物需求量预测值可以推出人均粮食需求量的预测值。由此方法得到的全部预测结果列于表2中。决定一国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它的人口和自然资源的比例;二是它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三是它的资源配置机制。因此,当两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时,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国家,其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也应当较低。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用国际经验公式推测的人均谷物需求量必然是偏高的,再考虑到预测值是从推测值和1990年的实际值中取大的,因此我得出的预测值只能偏高,不会偏低。认为未来20年中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是错误的。我们的政府不应该不负责地向人民许诺为他们提供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食品消费水平,我们的人民也不应该不切实际地期待享受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食品消费水平。中国目前的低收入-高食品消费模式没有持久存在的根据。由总人口和人均粮食需求预测可以得到粮食总需求预测,结果列于表3中。2中国粮食产业的长期趋势1950—1994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1.32亿吨恢复到1.64亿吨。从1952年到1977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1.64亿吨提高到2.83亿吨,25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1%。从1977年到1984年,粮食产业从2.83亿吨提高到4.07亿吨,7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5.33%。从1984年到1994年,粮食产业从4.07亿吨提高到4.45亿吨,10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90%。1978—1984年期间中国粮食产业的高速增长在1985年猝然而止,并就此进入为期10年的徘徊时期。这种重大转折出现的原因有四:一是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减少。农业财政补贴已经大大超过了政府的能力,不堪重负。二是粮食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同时谷物的大规模进口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三是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启动之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农业生产成本也随之上升。四是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降低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使得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从粮食生产部门向非粮食生产部门大量转移。总之,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产业之间的比较收益格局和社会政治力量对比格局共同决定了1978—1984年之间的粮食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这一时期的粮食生产的的确确是“超常规增长”。同时,1978—1984年之间中国粮食产出的增长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存在有利的经济条件,中国的粮食产出就能实现快速增长,粮食增产的潜力是存在的而且很大。这也告诉我们,中国目前的粮食问题不是能不能增产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增产的问题,是经济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empirenews.page--]1984—1993年中国粮食产出空间格局的变化:我根据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84—1993年之间经济发展、人均耕地、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将它们分成四类:Ⅰ类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海南;Ⅱ类地区包括山东、辽宁、黑龙江、新疆、北京和天津;Ⅲ类地区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山西;Ⅳ类地区包括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安徽、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Ⅰ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4—1993年之间,它们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在减少,合计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下降了3.83个百分点。Ⅱ类地区中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经济发达地区,如果经济发展速度不是很快,那么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不会下降;这类地区中人均耕地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经济发达地区,即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它们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也在增加。1984—1993年之间,Ⅱ类地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2.52个百分点。Ⅲ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4—1993年之间,尽管它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