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暨南大学基础化学考察目标,真题解析,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经验

2015年暨南大学基础化学考察目标,真题解析,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经验
2015年暨南大学基础化学考察目标,真题解析,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经验

分析化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 章节小结 1.基本概念及术语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可采用t 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2.重点和难点 (1)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准确度与精密度具有不同的概念,当有真值(或标准值)作比较时,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或重现性。虽然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但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因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只有在消除或校正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的分析结果才是可取的,因为它最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衡量精密度的偏差也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性质、来源、减免方法及相互关系系统误差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系统误差是由某些确定原因造成的,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可通过与经典方法进行比较、校准仪器、作对照试验、空白试验及回收试验等方法,检查及减免系统误差。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引起的,其方向和大小都不固定,因此,不能用加校正值的方法减免。但偶然误差的出现服从统计规律,因此,适当地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取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可以减小偶然误差。二者的关系是,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平行测定次数越多,偶然误差就越小,其平均值越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 (3)有效数字保留、修约及运算规则保留有效数字位数的原则是,只允许在末位保留一位可疑数。有效数字位数反映了测量的准确程度,绝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在计算一组准确度不等(有效数字位数不等)的数据前,应采用“四舍六入五留双”的规则将多余数字进行修约,再根据误差传递规律进行有效数字的运算。几个数据相加减时,和或差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依据;几个数据相乘除时,积或商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相对误差最大(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即在运算过程中不应改变测量的准确度。

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 1、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离子的活度是指其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有效浓度。由于溶液中离子间存在静电作用,它们的自由运动和反应活性因此受到影响,这样它们在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浓度与实际浓度间存在一定差别。如果以i c 表示第i 种离子的平衡浓度,i a 表示活度。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i i i c a γ=,比例系数i γ称为i 的活度系数,它反映了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之间偏差的大小。对于强电解质溶液,当溶液的浓度极稀时,离子间距离变得相当大,以至于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小至可以忽略不计。这时可将其视为理想溶液, 离子的活度系数可视为1,即i i c a =。对于稀溶液(< 0.11 -?L mol )中离子的活度系 数,可以采用德拜—休克尔公式来计算,即?? ? ? ?? +=-I a B I z i i &1512.0lg 2 γ,其中i z 为,i 离子的电荷数;B 是常数,25℃时为0.00328;a &为离子体积参数,约等于水化离子有效半径,以( ) m pm 12 10 -记,一些常见离子的a &值表列于下表;I 为溶液的离子强度。 当例子强度较小时,可不考虑水化离子的大小,活度系数可按德拜—休克尔公式的极限式计算,即I z i i 2512.0lg =-γ。离子强度与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及所带的电荷 数有关,稀溶液的计算式为∑==n i i i z c I 1 2 21;溶液中中性分子的活度系数近似等于1。 离子的 &值

2、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常数 ⑴酸碱反应的种类 ① 溶剂分子之间的之子转移反应称为质子自递反应,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剂分子的质 子自递常数。 ② 酸碱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反应叫做酸碱的解离,其平衡常数叫做溶质的解离常 数。 ③ 酸碱中和反应的反应常数叫做酸碱反应常数。 ④ 水解反应。(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⑵用活度或同时用活度和浓度表示反应平衡常数。 假设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为+ -+=+HB A B HA 当反应物及生成物均以活度表示时,其平衡常数为HA A H B A a a a a K + --=ο ,ο K 称为活度常 数,又叫热力学常数,它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各组分都用平衡浓度表示时,则[][][][] HA B A HB K c - + = ,c K 称为浓度常数,其大小不仅与 温度有关,还与溶液的离子强度有关。ο K 与c K 之间的关系为 [][][][] - + - + + -≈? =-= - + A H B c HA B A HB HA A H B A K HA B A HB a a a a K γγγγγγο 。 若+ HB 用活度表示,其他组分用浓度表示,则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总结

1. 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即E a=x?x T,误差越小,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越接近,准确度越高;反之,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当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时,误差为正值,表示测定结果偏高;反之,误差为负值,表示测定结果偏低.相对误差:指绝对误差相 当于真实值的百分率,表示为:E r=E a x T ×100%=x?x T x T ×100%,相对误差有大小,正负之 分. 2. 偏差(d)表示测量值(x)与平均值(x )的差值:d=x?x .平均偏差:单次测定偏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 d=1 d1+d2+?+d n= 1 |d i| n i=1 单次测定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d r)为:d r=d x ×100%. 3. 单次测定的标准偏差的表达式是: s= (x i?x )2 n i=1 相对标准偏差亦称变异系数:RSD=s r=s x ×100%. 4. 精密度←偏差←偶然误差→增加平行实验次数 ↓ d,s,RSD 准确度←误差←系统误差→针对产生的途径减免 ↓ E a,E r 5. 设测量值为A,B,C,其绝对误差为E A,E B,E C,相对误差为E A A ,E B B ,E C C ,标准偏差为s A,s B,s C,计算 结果用R表示,R的绝对误差为E R,相对误差为E R R ,标准偏差为s R. ⑴系统误差的传递公式 ①加减法:若分析结果的计算公式为R=A+B?C,则E R=E A+E B?E C. 如果有关项有系数,例如R=A+mB?C,则为E R=E A+m E B?E C. ②乘除法:若分析结果的计算公式R=A B C ,则E R R =E A A +E B B ?E C C ,如果计算公式带有系数,如 R=m AB C ,同样可得到E R R =E A A +E B B ?E C C . 即在乘除运算中,分析结果的相对系统误差等于各 测量值相对系统误差的代数和. ③指数关系:若分析结果R与测量值A有如下关系R=m A n,其误差传递关系为E R R =n E A A , 即分析结果的相对系统系统误差为测量值的相对系统误差的指数倍. ④对数关系:若分析结果R与测量值A有下列关系R=mlgA,其误差传递关系式为 E R=0.434m E A A . ⑵随机误差的传递,随机误差用标准偏差s来表示最好,因此均以标准偏差传递.

分析化学笔记总结.docx

精品文档 第一章 .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1. 1概述 一.定量分析过程 任务:测定物质中某种或某些组分的含量。步 骤:①取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样)。 ②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 ③分离及测定。 ④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评价。 二. 分析试样的制备及分解 1.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m Q k d 2 k :缩分常数的经验值,试样均匀度越差,k 越大,通常k 为 0.05 ~ 1 kg mm2。 m Q0.2 620.2 367.2kg 2.试样的分解:①溶解法:溶剂为水、酸、碱、 混合酸等②熔融法: 三.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1.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 2.待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①固体试样: m B m S g g 1( 106 );ng g1(109);pg g 1( 1012 ) ②液体试样: a. 物质的量浓度:mol L 1 b. 质量摩尔浓度:待测组分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单位:mol kg 1 c. 质量分数:量纲为1 d.体积分数: e摩尔分数: f . 质量浓度:单位体积中某种物质的质量,m g L 1、g L 1 ③气体试样: 体积分数表示。 § 1.2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一.真值(

1.理真: 2.量学定真:些真可是知道的 3.相真: 二. 平均(x):n次量数据的算平均。 x x1 x2 x3x n 1 x i n 三.中位数 x M:一量数据按大小序排列,中一个数据即中位数。 四. 准确度和精密度: 1.精密度:表各次分析果相互接近的程度。① 重复性; ②再性。 五. 差和偏差 1.差 E :定果与真(x T)之的差。 x x T E ( E 正,x x T;E, x x T) ① 差 E a:定与真之差。 例: x =81.18%, x T=80.13% E a= x - x T=81.18%-80.13%=+1.05% ②相差:差与真中所占的百分率 E r E a 100% x x T 100% x T x T 2.偏差d:表定果与平均果之的差。 d x x 1n x x i n i 1 d1 x1 x ; d 2x2x ;??; d i x i x 。 n n1 d i x1 x x2 x x i x x i n i 1i 1n ①平均偏差:(表示精密度) d1 d2 d n1n d i d n n i 1 n x i0 i 1 ②相平均偏差: 六.极差R:一量数据中,最大(

最新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教学内容

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1.共振吸收线:原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产生的谱线。 2.分配系数K :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s)与流动相(m)中的浓度(c)之比。K=C s /C m 3.分离度R :是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4.化学位移δ: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进动频率,吸收频率)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5.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停留的时间或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体积的数值。 6.直接电位法:是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浸入待测溶液中组分原电池,通过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根据Nernst 方程直接求出待测组分活(浓)度的方法。 7.电极电位:金属与溶液之间的相界电位就是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8.离子选择电极(ISE ),饱和甘汞电极(SCE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 ),红外吸收光谱发(IR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质谱法(MS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9.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光源→单色器→吸收池 →检测器→信号指示系统,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温度,溶剂,PH,时间。 10.化学位移标准物一般为四甲基硅烷(TMS ),影响因素屏蔽效应和磁各向导性、氢键。 11.自旋偶合是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 12.有机质谱中的离子: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离子、亚稳离子。 13.色谱法:气相(GC ),液相(LC ),超临界(SFC ),气固(GSC ),气液(GLC ),液固(LSC ),液液(LLC ),柱(填充柱、毛细管柱、微填充柱),平面(纸、薄层TLC 、薄膜) 14.色谱法基本理论:热力学理论、塔板理论、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 15.评价柱效: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16.气相色谱仪:气路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控制系统 17.气相色谱检测器 FPD )、热离子化(TID ),浓度:热导(TCD )、电子捕获(ECD ) a ,热导检测器(TCD )浓度型,原理:根据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原理制成。样品选择:几乎对所有物质都有响应,通用性好,如酒中水含量检测。 b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原理:利用含碳有机物在氢火焰中燃烧产生离子,在外加的电场作用下,使离子形成电子流,根据离子流产生的电信号强度,检测被色谱柱分离的组分。样品选择:大多数含碳有机化合物,对无机物,水,永久性气体基本无影响。 c ,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浓度型,原理:是一种放射性离子化检测器。样品选择:对有电负性物质的检测有很高灵敏度,特别是检测农药残余。 18.非极性键合相:十八烷基硅烷(ODS ) 19.高效色谱监测系统:浓度型:紫外(UVD )、荧光(FD ) 20.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干扰效应大致上有光学~、化学~、电离~、物理~、背景吸收干扰。 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方法:校正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22.多普勒变宽是原子无规则运动,洛仑兹变宽是吸光原子与其他气体分子或原子间碰撞。 2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液增加1倍,样品的调整保留时间会增加1倍。 24.测定保留指数时,选择正构烷烃作为参比标准的依据是正构烷烃的调整保留值的对数与它们的碳原子数成线性关系。 25.在分配色谱中,被分离组分分子与固定也分子的性质越相近,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越大,该组分在柱中停留时间越长,越后流出色谱柱。 26.气液色谱法的流动相是气体,固定相在操作温度下是液体,组分与固定相间的作用机制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1.分析方法的分类 按原理分: 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光学分析方法:光谱法,非光谱法 电化学分析法: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等 色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 其他仪器方法:热分析 按分析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按分析对象: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生物分析,环境分析等 按试样用量及操作规模分: 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 按待测成分含量分: 常量分析(>1%), 微量分析(0.01-1%), 痕量分析(<0.01%) 2.定量分析的操作步骤 1) 取样 2) 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 3) 分离及测定 4) 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评价 3.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 反应要定量进行 反应速度较快 容易确定滴定终点 4.滴定方式 a.直接滴定法 b.间接滴定法 如Ca2+沉淀为CaC2O4,再用硫酸溶解,用KMnO4滴定C2O42-,间接测定Ca2+ c.返滴定法 如测定CaCO3,加入过量盐酸,多余盐酸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返滴 d.置换滴定法 络合滴定多用 5.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基准物质: 能用于直接配制和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要求:试剂与化学组成一致;纯度高;稳定;摩尔质量大;滴定反应时无副反应。标准溶液: 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配制方法有直接配制和标定两种。 6.试样的分解 分析方法分为干法分析(原子发射光谱的电弧激发)和湿法分析 试样的分解:注意被测组分的保护 常用方法:溶解法和熔融法 对有机试样,灰化法和湿式消化法

7.准确度和精密度 准确度: 测定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衡量。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间的差值, 用 E 表示 E = x - x T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占真值的百分比,用E r 表示 E r =E /x T = x - x T /x T ×100% 精密度: 平行测定结果相互靠近的程度,用偏差衡量。 偏差: 测量值与平均值的差值, 用 d 表示 平均偏差: 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n x x d n i i ∑ =-=1 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00%100%相对平均偏差1?-=?=∑=x n x x x d n i i 标准偏差:s () 112 --=∑=n x x s n i i 相对标准偏差:RSD %100?=x s R S D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1.精密度好是准确度好的前提; 2.精密度好不一定准确度高 8.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具单向性、重现性、可校正特点 方法误差: 溶解损失、终点误差-用其他方法校正 仪器误差: 刻度不准、砝码磨损-校准(绝对、相对) 操作误差: 颜色观察 试剂误差: 不纯-空白实验 主观误差: 个人误差 随机误差: 又称偶然误差,不可校正,无法避免,服从统计规律 不存在系统误差的情况下,测定次数越多其平均值越接近真值。一般平行测定4-6 次 9.有效数字: 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得的数字,包括全部可靠数字及一位不确定数字在内 运算规则:加减法: 结果的绝对误差应不小于各项中绝对误差最大的数。 (与小数点 后位数最少的数一致) 0.112+12.1+0.3214=12.5 乘除法: 结果的相对误差应与各因数中相对误差最大的数相适应 (与 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一致) 0.0121×25.66×1.0578=0.328432 10.定量分析数据的评价---解决两类问题: (1) 可疑数据的取舍 ? 过失误差的判断 方法:4d 法、Q 检验法和格鲁布斯(Grubbs)检验法 确定某个数据是否可用。

分析化学笔记总结

第一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1。1 概述 一.定量分析过程 任务:测定物质中某种或某些组分的含量。 步骤:①取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样)。 ②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 ③分离及测定。 ④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评价。 二.分析试样的制备及分解 1.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2d k m Q ?≥ k :缩分常数的经验值,试样均匀度越差,k 越大,通常k 为1~05.02-?mm kg . kg m Q 2.7362.062.02=?=?≥ 2。试样的分解: ①溶解法:溶剂为水、酸、碱、混合酸等 ②熔融法: 三。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1.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 2。待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①固体试样: S B m m = ω 1-?g g μ(610-);1-?g ng (910-);1-?g pg (12 10-) ②液体试样: a.物质的量浓度:1 -?L mol b.质量摩尔浓度:待测组分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单位:1-?kg mol c 。质量分数:量纲为1 d.体积分数: e摩尔分数: f.质量浓度:单位体积中某种物质的质量,1-?L mg 、1-?L g μ ③气体试样: 体积分数表示。 §1。2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一。真值(T x ):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数值.

1.理论真值: 2.计量学约定真值: 这些真值可认为是知道的 3。相对真值: 二。平均值(x ):n 次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 ++++=i n x n x x x x x 1 321 三.中位数M x :一组测量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一个数据即为中位数。 四。准确度和精密度: 1.精密度:表各次分析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①重复性; ②再现性。 五.误差和偏差 1.误差E :测定结果与真值(T x )之间的差值。 E x x T =- (E 为正值,T x x >;E 为负值,T x x <) ①绝对误差a E :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 例:x =81.18%,T x =80。13% 则a E =x —T x =81.18%-80.13%=+1。05% ②相对误差:误差与真实值中所占的百分率 () %100%100?-=?= T T T a r x x x x E E 2。偏差d :表测定结果与平均结果之间的差值. ∑=- -=-=n i i x n x x x d 1 1 --=x x d 11;--=x x d 22;……;- -=x x d i i 。 - - - =-++-+-=∑x x x x x x d i n i i 2110111 =??-=∑∑==n i i n i i x n n x ①平均偏差:(表示精密度) ∑=- ?=+++=n i i n d n n d d d d 1 211 ②相对平均偏差: 六.极差R :一组测量数据中,最大值(m ax x )与最小值(m in x )之差称为极差。(全距或范围误差)

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知识点---大一要点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系统误差:由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具有单向性、重现性、 可校正 ●偶然误差:随机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大小正负难以 确定,不可校正,无法避免,服从统计规律 (1)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2)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准确度: 在一定测量精度的条件下分析结果与真值的接 近程度,用误差衡量 ●精密度(precision):多次重复测定某一量时所得测量值的 离散程度。用偏差衡量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精密度好是准确度好的前提;精 密度好不一定准确度高 ●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 (1)对于偏差较大的可疑数据按Q检验法进行检验,决定其取舍; (2) 计算出数据的平均值、平均偏差与标准偏差等;复习p12例题 ●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有效数字:实际能测得的数据,其最后一位是可疑的。对于可疑数字一般认为有±1的误差

例:滴定管读数21.09 mL 分析天平读数0.2080 g 最后一位为可疑值 注意: (1) “0”的作用:有效数字(在数字的中间或后面)定位 作用(在数字的前面) (2)对数值(pH、pOH、pM、pK等)有效数字的位数取决 于小数部分的位数。 计算规则:(1) 加减法:计算结果小数点后的位数与小数点后 位数最少的数据一样。 (2)乘除法(乘方、开方、对数)计算结果的有效位数与有效 位数最少的数据一样。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基本概念:化学反应进度、体系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状 态函数的特征)、热与功(热与功的符号、体积功的计算W p V)、内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定律第一定律数=-?? 学表达式ΔU = Q + W) ?r Hθm的计算 △r H m:摩尔反应焓变,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反应进度为1mol 时的反应热 ?rHθm:化学反应中,任何物质均处于标准状态下,该反应 的摩尔反应焓变 ?f Hθm:在温度T及标准态下,由参考状态单质生成1mol物

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2.分配系数K: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s)与流动相(m)中的浓度(c)之比。K=C s/C m 3.分离度R:是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4.化学位移δ: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进动频率,吸收频率)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5.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停留的时间或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体积的数值。 6.直接电位法:是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浸入待测溶液中组分原电池,通过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根据Nernst方程直接求出待测组分活(浓)度的方法。 7.电极电位:金属与溶液之间的相界电位就是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8.离子选择电极(ISE),饱和甘汞电极(SCE),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红外吸收光谱发(IR),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核磁共振波谱法(NMR),质谱法(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9.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指示系统,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温度,溶剂,PH,时间。 10.化学位移标准物一般为四甲基硅烷(TMS),影响因素屏蔽效应和磁各向导性、氢键。 11.自旋偶合是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 12.有机质谱中的离子: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离子、亚稳离子。 13.色谱法:气相(GC),液相(LC),超临界(SFC),气固(GSC),气液(GLC),液固(LSC),液液(LLC),柱(填充柱、毛细管柱、微填充柱),平面(纸、薄层TLC、薄膜) 14.色谱法基本理论:热力学理论、塔板理论、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 15.评价柱效: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16.气相色谱仪:气路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控制系统 17.气相色谱检测器FPD)、热离子化(TID),浓度:热导(TCD)、电子捕获(ECD) a,热导检测器(TCD)浓度型,原理:根据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原理制成。样品选择:几乎对所有物质都有响应,通用性好,如酒中水含量检测。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分析化学学习总结

分析化学学习总结 【篇一:最新分析化学专业毕业自我总结】 最分析化学专业大学生 毕业自我总结优秀范文 个人原创欢迎下载 在分析化学专业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分析化学相关理论,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分析化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到了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除了分析化学专业知 【篇二: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分析化学及其任务和作用 定义: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按任务分类 定性分析:鉴定物质化学组成(化合物、元素、离子、基团) 定量分析:测定各组分相对含量或纯度 结构分析:确定物质化学结构(价态、晶态、平面与立体结构) 二、按对象分类:无机分析,有机分析 三、按测定原理分类 (一)化学分析 定义:以化学反应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分析法. 分类: 重量分析:用称量方法求得生成物w重量 滴定分析:从与组分反应的试剂r的浓度和体积求得组分c的含量反应式:mc+nr→cmrn xv w 特点:仪器简单,结果准确,灵敏度较低,分析速度较慢,适于常量组分分析 (二)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分类:电化学分析 (电导分析、电位分析、库伦分析等)、光学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 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等)、色谱分析(液相 色谱、气相色谱等)、质谱分析、 放射化学分析、流动注射分析、热分析 特点:灵敏,快速,准确,易于自动化,仪器复杂昂贵,适于微量、痕量组分分析 四、按被测组分含量分类 -常量组分分析:1%;微量组分分析:0.01%~1%;痕量组分分析; 0.01% 五、按分析的取样量分类 试样重试液体积 常量分析 0.1g 10ml 半微量 0.1~0.01g 10~1ml 微量 10~0.1mg 1~0.01ml 超微量分析0.1mg﹤0.01ml 六、按分析的性质分类:例行分析(常规分析)、仲裁分析 第三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1、取样(采样):要使样品具有代表性,足够的量以保证分析的进行 2、试样的制备:用有效的手段将样品处理成便于分析的待测样品,必要时要进行样品的分离与富集。 3、分析测定:要根据被测组分的性质、含量、结果的准确度的要求以及现有条件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4、结果的计算和表达:根据选定的方法和使用的仪器,对数据进行正确取舍和处理,合理表达结果。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 章节小结 1.基本概念及术语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 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特点:〔单向性,重复性〕

分析化学笔记

分析化学 第一章绪论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基本概念: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就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分析化学的任务可归纳为三大方面的主要任务: 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 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 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二、分析方法的分类 第二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一、测量误差及其表示方法 1.基本概念与公式 准确度(accuracy):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表示。 误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δ)。 μ δ- =xχ-测量值,μ-真实值 绝对误差可以为正值,表示测量值大于真值;也可以为负值,表示测量值小于真值。测量值越接近真 值,δ越小。反之,越大。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通常以%或‰表示。反映测量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比例。在分析工作中,常用相对误差来衡量分析结果。 %100%100?-=?μ μμδx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一般有固定的方向与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也称为可定误差(determinate error)。根据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它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操作误差三种。 特点:以固定的大小与方向出现,并具有重复性,可用加校正值的方法消除。 偶然误差(accidental error):由一些偶然的、不可避免的原因造成的误差,也称随机误差(indeterminate error)。 特点:大小与方向(正负)都不固定;服从统计规律(正态分布);不能用加校正值的方法消除。可以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免。 精密度(precision):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实验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 各测量值之间越接近,精密度就越高;反之,精密度越低。精密度用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来表示。实际工作中多用相对标准偏差。 偏差(deviation,d ):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称为偏差 。 x x d i -= 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偏差。 n x x d n i i ∑=-= 1 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在测量值的平均值中所占的百分数。 %100/)(%1001 ?-=?∑=x n x x x d n i i (使用平均偏差与相对平均偏差表示测定的精密度比较简单,但不能反映测量数据中的大偏差。衡量测量值分散程度用得最多的就是标准偏差。) 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有限次测量,各测量值对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分析化学笔记

第一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1.1 概述 一.定量分析过程 任务:测定物质中某种或某些组分的含量。 步骤:①取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样)。 ②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 ③分离及测定。 ④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评价。 二.分析试样的制备及分解 1.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2d k m Q ?≥ k :缩分常数的经验值,试样均匀度越差,k 越大,通常k 为1~05.02-?mm kg 。 kg m Q 2.7362.062.02=?=?≥ 2.试样的分解: ①溶解法:溶剂为水、酸、碱、混合酸等 ②熔融法: 三.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1.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 2.待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①固体试样: S B m m = ω 1-?g g μ(610-);1-?g ng (910-);1-?g pg (1210-) ②液体试样: a .物质的量浓度:1-?L mol b .质量摩尔浓度:待测组分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单位:1-?kg mol c .质量分数:量纲为1 d .体积分数: e 摩尔分数: f .质量浓度:单位体积中某种物质的质量,1-?L m g 、1-?L g μ ③气体试样: 体积分数表示。

§1.2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一.真值(T x ):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数值。 1.理论真值: 2.计量学约定真值: 这些真值可认为是知道的 3.相对真值: 二.平均值(x ):n 次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 ++++=i n x n x x x x x 1 321Λ 三.中位数M x :一组测量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一个数据即为中位数。 四.准确度和精密度: 1.精密度:表各次分析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①重复性; ②再现性。 五.误差和偏差 1.误差E :测定结果与真值(T x )之间的差值。 E x x T =- (E 为正值,T x x >;E 为负值,T x x <) ①绝对误差a E :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 例:x =81.18%,T x =80.13% 则a E =x -T x =81.18%-80.13%=+1.05% ②相对误差:误差与真实值中所占的百分率 ()%100%100?-=?= T T T a r x x x x E E 2.偏差d :表测定结果与平均结果之间的差值。 ∑=- -=-=n i i x n x x x d 1 1 --=x x d 11;--=x x d 22;……;- -=x x d i i 。 - - - =-++-+-=∑x x x x x x d i n i i ΛΛ2110111 =??-=∑∑==n i i n i i x n n x ①平均偏差:(表示精密度)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分析化学及其任务和作用 定义: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按任务分类 定性分析:鉴定物质化学组成(化合物、元素、离子、基团) 定量分析:测定各组分相对含量或纯度 结构分析:确定物质化学结构(价态、晶态、平面与立体结构) 二、按对象分类:无机分析,有机分析 三、按测定原理分类 (一)化学分析 定义:以化学反应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分析法. 分类:定性分析 重量分析:用称量方法求得生成物W重量 定量分析 滴定分析:从与组分反应的试剂R的浓度和体积求得组分C的含量 反应式:mC+nR→CmRn X V W 特点:仪器简单,结果准确,灵敏度较低,分析速度较慢,适于常量组分分析 (二)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分类:电化学分析 (电导分析、电位分析、库伦分析等)、光学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等)、色谱分析(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质谱分析、 放射化学分析、流动注射分析、热分析 特点:灵敏,快速,准确,易于自动化,仪器复杂昂贵,适于微量、痕量组分分析 四、按被测组分含量分类 -常量组分分析:>1%;微量组分分析:0.01%~1%;痕量组分分析;< 0.01% 五、按分析的取样量分类 试样重试液体积 常量分析 >0.1g >10ml 半微量 0.1~0.01g 10~1ml 微量 10~0.1mg 1~0.01ml 超微量分析 <0.1mg ﹤0.01ml 六、按分析的性质分类:例行分析(常规分析)、仲裁分析 第三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1、取样(采样):要使样品具有代表性,足够的量以保证分析的进行 2、试样的制备:用有效的手段将样品处理成便于分析的待测样品,必要时要进行样品的分离与富集。 3、分析测定:要根据被测组分的性质、含量、结果的准确度的要求以及现有条件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4、结果的计算和表达:根据选定的方法和使用的仪器,对数据进行正确取舍和处理,合理表达结果。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 章节小结 1.基本概念及术语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1.共振吸收线:原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产生的谱线。 2.分配系数K: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s)与流动相(m)中的浓度(c)之比。K=C s/C m 3.分离度R:是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4.化学位移δ: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进动频率,吸收频率)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5.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停留的时间或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体积的数值。 6.直接电位法:是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浸入待测溶液中组分原电池,通过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根据Nernst方程直接求出待测组分活(浓)度的方法。 7.电极电位:金属与溶液之间的相界电位就是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8.离子选择电极(ISE),饱和甘汞电极(SCE),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红外吸收光谱发(IR),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核磁共振波谱法(NMR),质谱法(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9.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指示系统,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温度,溶剂,PH,时间。 10.化学位移标准物一般为四甲基硅烷(TMS),影响因素屏蔽效应和磁各向导性、氢键。 11.自旋偶合是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 12.有机质谱中的离子: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离子、亚稳离子。 13.色谱法:气相(GC),液相(LC),超临界(SFC),气固(GSC),气液(GLC),液固(LSC),液液(LLC),柱(填充柱、毛细管柱、微填充柱),平面(纸、薄层TLC、薄膜) 14.色谱法基本理论:热力学理论、塔板理论、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 15.评价柱效: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16.气相色谱仪:气路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控制系统 17.气相色谱检测器FPD)、热离子化(TID),浓度:热导(TCD)、电子捕获(ECD) a,热导检测器(TCD)浓度型,原理:根据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原理制成。样品选择:几乎对所有物质都有响应,通用性好,如酒中水含量检测。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原理:利用含碳有机物在氢火焰中燃烧产生离子,在外加的电场作用下,使离子形成电子流,根据离子流产生的电信号强度,检测被色谱柱分离的组分。样品选择:大多数含碳有机化合物,对无机物,水,永久性气体基本无影响。c,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浓度型,原理:是一种放射性离子化检测器。样品选择:对有电负性物质的检测有很高灵敏度,特别是检测农药残余。 18.非极性键合相:十八烷基硅烷(ODS) 19.高效色谱监测系统:浓度型:紫外(UVD)、荧光(FD) 20.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干扰效应大致上有光学~、化学~、电离~、物理~、背景吸收干扰。 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方法:校正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22.多普勒变宽是原子无规则运动,洛仑兹变宽是吸光原子与其他气体分子或原子间碰撞。 2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液增加1倍,样品的调整保留时间会增加1倍。 24.测定保留指数时,选择正构烷烃作为参比标准的依据是正构烷烃的调整保留值的对数与它们的碳原子数成线性关系。 25.在分配色谱中,被分离组分分子与固定也分子的性质越相近,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越大,该组分在柱中停留时间越长,越后流出色谱柱。 26.气液色谱法的流动相是气体,固定相在操作温度下是液体,组分与固定相间的作用机制

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教学文案

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1.共振吸收线:原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产生的谱线。 2.分配系数K: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s)与流动相(m)中的浓度(c)之比。K=C s/C m 3.分离度R:是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4.化学位移δ: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进动频率,吸收频率)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5.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停留的时间或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体积的数值。 6.直接电位法:是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浸入待测溶液中组分原电池,通过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根据Nernst方程直接求出待测组分活(浓)度的方法。 7.电极电位:金属与溶液之间的相界电位就是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8.离子选择电极(ISE),饱和甘汞电极(SCE),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红外吸收光谱发(IR),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核磁共振波谱法(NMR),质谱法(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9.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指示系统,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温度,溶剂,PH,时间。 10.化学位移标准物一般为四甲基硅烷(TMS),影响因素屏蔽效应和磁各向导性、氢键。 11.自旋偶合是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 12.有机质谱中的离子: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离子、亚稳离子。

13.色谱法:气相(GC),液相(LC),超临界(SFC),气固(GSC),气液(GLC),液固(LSC),液液(LLC),柱(填充柱、毛细管柱、微填充柱),平面(纸、薄层TLC、薄膜) 14.色谱法基本理论:热力学理论、塔板理论、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 15.评价柱效: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16.气相色谱仪:气路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控制系统 17.气相色谱检测器FPD)、热离子化(TID),浓度:热导(TCD)、电子捕获(ECD) a,热导检测器(TCD)浓度型,原理:根据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原理制成。样品选择:几乎对所有物质都有响应,通用性好,如酒中水含量检测。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原理:利用含碳有机物在氢火焰中燃烧产生离子,在外加的电场作用下,使离子形成电子流,根据离子流产生的电信号强度,检测被色谱柱分离的组分。样品选择:大多数含碳有机化合物,对无机物,水,永久性气体基本无影响。c,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浓度型,原理:是一种放射性离子化检测器。样品选择:对有电负性物质的检测有很高灵敏度,特别是检测农药残余。 18.非极性键合相:十八烷基硅烷(ODS) 19.高效色谱监测系统:浓度型:紫外(UVD)、荧光(FD) 20.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干扰效应大致上有光学~、化学~、电离~、物理~、背景吸收干扰。 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方法:校正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22.多普勒变宽是原子无规则运动,洛仑兹变宽是吸光原子与其他气体分子或原子间碰撞。 2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液增加1倍,样品的调整保留时间会增加1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