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车盈利模式分析本科专业论文

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探析

—以滴滴打车为例

专业:金融学

学生:良鱼指导老师:加摩尔

摘要

2015年,中国的上网人数将达到总人数的一半,即每两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网络使用者。互联网的急速发展所带来的信息大爆炸,已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首先提出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在各行各业都扮演起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商业公司更应该具有大数据思维。互联网作为当代信息技术的主要载体,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以及云计算的出现,特别是移动支付的普及化,已经对当代人的现代生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不同,互联网金融模式也被称为“第三方财政融资模式”。本科毕业论文将专注于创新性的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的分析,依托大数据背景,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等热门的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APP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来详细的探析大数据时代下的商业公司的盈利模式,并对着重分析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写作目标是通过是代表软件的分析,以探讨出互联网金融其中的打车软件市场金融的盈利模式。最后得出结论报告,并慎重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打车市场移动支付盈利模式

The Profit Mode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Under The Era Of Big-Data-Focused On DIDI Taxi

Major:Finance

Student:Liang Yu Supervisor:Jia Moer

Abstract

By2015,the Internet penetration of China's will approach to50%,the blowing of Internet have made it been a member of Chinese daily lif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working life.The "big data"era by world-renowned firm M.c Kinsey first proposed undoubtedly take the Internet Express has arrived O2O in Baidu's interpretation is an online and off line integration of the emerging business model.It shows that the feature is on any one part of the industry.Chain has become the entrance there is a possibility.The paper made assay of that necessity of the Internet in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the current major profit model.Then,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financial profit model of Internet innova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Followed by case studies demons trate the existence of problems,mainly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popular"Didi taxi"and profit model"fast taxi"Both the soft ware an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profit Internet finance.Finally,the report concludes,and make recommend in the end.

Key words:Big-Data Internet-financial taxi-markets profit-model mobile-payments

目录

1导论 (1)

1.1选题意义 (1)

1.1.1选题背景 (1)

1.1.2选题目的 (3)

1.2本文的思路及结构 (3)

1.2.1本文的思路 (3)

1.2.2本文的结构 (3)

1.3文献综述 (3)

1.3.1国外打车软件市场背景 (3)

1.3.2国内打车软件市场概况 (4)

1.3.3国内外打车软件市场对比 (4)

1.3.4自我总结 (5)

2大数据的概述、互联网金融的概述及部分引申 (5)

2.1大数据的概述 (5)

2.2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6)

2.2.1互联网金融 (6)

2.2.2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商金融 (6)

3“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对抗 (7)

3.1滴滴和快的的兴起 (7)

3.2滴滴发展 (8)

3.2.1发展背景 (8)

3.2.2滴滴的投资环境 (8)

3.3打车市场互联网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8)

3.3.1商业模式的不明确 (9)

3.3.2用户需求和习惯不明 (9)

3.3.3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9)

3.3.4变革方式肤浅,用户忠诚度备受考验 (10)

3.3.5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政策 (10)

4滴滴等打车APP盈利模式探析 (10)

4.1打车市场商业模式 (10)

4.1.1滴滴补贴方式简述 (10)

4.1.2滴滴们的盈利模式分析 (11)

4.2滴滴们的目前主要困境 (11)

4.3滴滴们最近发展状况 (12)

4.3.1滴滴、快的“闪婚式”合并 (12)

4.3.2合并背景 (12)

4.3.3打车市场新走向 (13)

4.4滴滴们的未来前景分析 (13)

5盈利模式改革探索 (14)

6.总结与建议 (15)

参考文献 (15)

外文参考文献中文译文 (18)

一次关于Uber的通宵抬杠 (18)

1法律 (18)

2人身安全 (19)

3保险 (19)

4商业司机和普通司机区别 (19)

5review和评级系统 (20)

6特殊和紧急事件 (20)

7生活方式、质量和思路改变 (21)

外文参考文献(原文) (24)

One-night bickering about Uber (24)

1.Legal (24)

2.Personal safety (25)

3.Insurance (25)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5930059.html,mercial drivers and ordinary drivers distinction (26)

5.Review and rating systems (26)

6.Special and emergency (27)

7.Lifestyle,quality and ideas change (27)

1导论

1.1选题意义

1.1.1选题背景

2012年以后,大数据一词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提起。大数据常被用于描述大量的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由公司创造巨大数据量。如何正确的使用这些数据将对公司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正如《纽约时报》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样,“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在商业、经济和其他领域,决策将越来越多的取决于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而不是经验或者直觉。”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正好与网上银行的兴起同步,“网银时代”也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截止2014年6月底,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已经6.32亿,占互联网用户总人数的46.9%,互联网的普及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已经基本完成,智能手机用户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群体,而这对于每一个依托互联网发展的企业来讲,都是必须争取的一个市场。

伴随智能机对传统手机的取代基本完成,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如图1所示)

图1: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

不难看出,互联网呈现从PC端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和商业PC

用户已经迁移到移动终端。据数据统计,中国移动互联用户达到39.1%的渗透率,这意味着将近40%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在使用手机上网。依托这个概念提出了互联网金融(IT FIN)——在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国互联网业务光速发展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所有企业为抢占移动终端的市场份额展开了无数次如火如荼的“战争”。从“微博与微信红包抢夺战”到“糯米美团百团大战”到“微信支付对抗支付宝”,再到年末硝烟猛烈的“滴滴打车PK快的打车”,互联网的支付市场潜力从各大商家的火热拼抢中就能看出巨大的潜力。

由下列数据(见图2)不难看出,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已成规模,并持续增长中。

图2: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统计及预测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普及迅速涌现除了大量的网上支付方式。譬如借贷俱乐部代表的P2P模式,阿里巴巴代表的电商融资模式等。以互联网金融模式为核心的电商金融异军突起,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其中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帝国公司支持下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代表的打车软件引爆了去年下半年最激烈的电商模式。而本文的目的在于关注大数据时代下的电商金融盈利模式,以滴滴打车为代表着重分析。为叙述方便,以下文中均以“APP金融”带至以电商为平台、以互联网为核心、以移动终端为网上支付载体的金融模式,以滴滴代替以滴滴打车代表的此类打车软件,旨在探析出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规律,并总结。

1.1.2选题目的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和金融相结合的新式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力是当前所有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本为选题将立足于从新型APP软件“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所带来的新型出行方式和盈利模式灵感,意在探究出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并对比传统金融盈利模式优劣,力在总结归纳出现有的盈利方式特征,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互联网金融在今后发展道路中的改进提供有效参考和建议。

1.2本文的思路及结构

1.2.1本文的思路

在本文中,宏观介绍整个大数据时代背景和该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之后,首先从“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款打车软件兴起背景谈起,借助参考传统金融盈利模式与传统互联网行业的盈利模式,对当前大数据背景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有效的数据分析此等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并对比传统的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对于新兴的这一板块目前研究尚不十分明朗,所以这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一部分。最后,根据实例研究提出合理的总结归纳,并提出有效建议和改善的方法。

1.2.2本文的结构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研究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的背景,并提出文章的思路结构行文脉络,总结国内外当前打车市场的盈利模式、发展现状等。第二部分是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内容详细阐述,总结依托于大数据背景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的盈利模式等情况。第三部分介绍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兴起背景和发展现状等,主要为后续分析当前打车软件盈利模式做铺垫。第四部分着重分析滴滴打车为代表的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和缺陷,由于发展尚浅固有研究并不是十分明晰,所以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五部分分析当前的盈利模式的弊端。最后一部分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进行总结。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打车软件市场背景

打车软件的兴起并不是起源于中国。在美国和英国已经有过尝试。英国的Hailo,Get Taxi等等。美国的Uber(优歩)则是获得了风投青睐的出租车APP。Hailo主要是专门为伦敦黑色出租车开发的智能手机应用,覆盖伦敦大部分地区,操作简单、覆盖面广、合作者众多是Hailo的特点。并且这款APP获得了政府政策上的许可,也会将打车收入的一部分付与司机作为佣金。

同类型的美国的Uber则是一个相对高端的乘车服务应用程序。当乘客需要用车时,只需要打开手机应用,APP就能自动通过GPS定位用户位置,并主动分配最近的司机接受订单,以此完成打车交易。这款APP不仅为乘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也可以为更多的需求者在高峰期提供转车。

目前Uber主要覆盖用户群集中于纽约、芝加哥、华盛顿等主要大城市。且公司已经计划发展全球业务,亚洲市场也在计划之内。这款APP在上市之初就拟定好了收费模式,这样从一开始就提出的高价化策略,或许在用户选择多样化上面有所受限,但高质的服务是主要竞争优势。为了改善这一缺点,Uber开发出车库测试项目,意在出租车相对丰富的城市通过收取服务费的方式,以提供更低价格和更多选择性的出租车服务。

1.3.2国内打车软件市场概况

打车APP是通过定位用户所在位置,显示在用户搜索范围内的所有空车信息,用户通过点击相应图标通过与司机通话约定以实现打车服务的定制。目前,我国国内的打车软件市场是一个以滴滴和快的为寡头的市场。

打车软件市场前景广阔,光是以杭州为例,共有约1.2万辆出租车,而通过安装打车软件每辆出租车能够实现20次均价20元左右的单。而全国大概有差不多三十个左右同杭州同等市场规模的城市,照此估算每天的成功交易额可以达到2亿元左右。而打车软件公司通过提供服务,并从中抽成仅按1%计算,保守估计每个月的盈利额也能达到0.54亿。同时还会有软件内额外的广告收入等,这无不昭示着打车市场的庞大。

但由于兴起时间较短,尚处于探索时期。故而也是问题多多。单纯的为顾客和司机双向提供免费服务导致的商业模式单一问题,将不断督促着企业发展新的盈利模式——这也是公司要面临的首要且重要的问题。其次在信用方面由于对顾客和司机双方缺乏约束性所以导致存在部分“拒载”或“单方面取消订单”的情况。这一点可以参照淘宝的中间平台方式来引导形成互信友善的氛围。以上是我国国内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两个问题。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潜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的新兴市场。本论文也将着重分析和探索。

1.3.3国内外打车软件市场对比

总而言之,在国外已经有着相较成熟的打车市场,但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特征总结如下:

国外政策相对较为宽松:例如Uber提供的服务并不受政府干预限制,甚至在某些地方私家车资源的整合获得政府支持。

2.用户习惯与我国不同:国外用户习惯使用叫车服务由来已久,用户电召习惯形成,本身对于APP的推广有利。而我国乘客用车主要以街边挥手现召现用为主,这也是造成空乘率与召车难并进的原因之一。

3.国外盈利模式明朗:打车软件客户市场多集中于出租车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在向乘客提供便捷的打车服务同时,也向司机收取服务费用。明朗的收费模式与国内“双向补贴”不同,有利于APP的持续经营。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现有的资料研究大多停留在一些低层面上,大量的研究都是一些文字性的表述,进行计量实证分析的却鲜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影响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也将越来越复杂化,过去的研究结果和推论需要持续加深完善。

1.3.4自我总结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文献期刊和研究成果,积极思考总结完成。这一切写作都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电商金融的发展背景,以及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关键问题,着重研究了此类新兴的“APP金融”软件代表下的盈利模式分析总结,并力图总结规律,以提出有效的参考建议。

与文献综述的区别是:本文不仅仅是广阔地谈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是同滴滴打车等新型移动支付方式等的个人业务发展背景相结合,给出真实的统计数据和图标,通过数据的分析,对其进行分析总结。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互联网金融盈利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的规律,并列出相关的方程。结尾,通过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列举一些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建议并进行总结。

本文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本人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不足,资料和数据获取的困难,只对互联网金融这块大蛋糕做出粗略宏观的分析,具体案例的研究上也并不十分深入,虽微观的结合了两款打车软件的实例,但实证也许并不够精确,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指导实践有所欠缺,敬请各位老师进行指正。

2大数据的概述、互联网金融的概述及部分引申

2.1大数据的概述

大数据,英语:Big data[1]或Megadata,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大数据几乎无法使用大多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处理,而必须使用“在数十、数百甚至数千台服务器上同时平行运行的软件”[14]。大数据的定义取决于持有数据组的机构之能力,以及其平常用来处理分析数据的软件之能力。2012年《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中就写到,“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这意味着大数据也带来了的更多的机遇。大数据的包含了各种个人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掌握在互联网巨头手中。伴随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大数据时代也已到来,并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以及互联网市场等。

2.2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2.2.1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IT FIN)——指依靠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出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并非单纯的互联网和金融业的合二为一,而是在保证安全、借助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在被用户了解并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这是过往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与传统金融行业的相比,不同的地方在于互联网金融的媒介主要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工,金融参与者更是深刻理解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互联网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2]

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特别是在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的支持下,互联网金融已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了根本影响。其中尤以电商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异军突起,以广泛又深刻的参与度引起整个金融行业的关注。但“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隐患多以及法律地位不明确,且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对金融体系安全、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冲击,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已经刻不容缓。”——高级经济师王景武先生如是说到。[3]我国金融的改革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同步发展的,在传统金融部门和互联网的促进下,中国金融的整体架构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将主要分析以移动互联网为媒介、移动终端为载体支持下的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实例以滴滴打车及快的打车两款软件为基本,为叙述方便此后皆以“APP金

[1]White,Tom.booksid=Wu_xeGdU4G8C&pg=PA3Hadoop:The Definitive Guide].O'Reilly Media. 2012-05-10:3.ISBN978-1-4493-3877-0.

[2]银监会龚明华互联网金融不能重用户体验轻风控.人民网[引用日期2013-12-23].

[3]互联网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2014-03-16[引用日期2014-03-16].

融”指代以电商为平台、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移动终端支付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

2.2.2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商金融

电商金融,是电子商务和金融相结合体。电商金融依附着数据库记载的电子商务贸易信息和数据,组成了大数据,综合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证,依靠互联网产业为基础的快速信息流,加速了物流、商品流、资金流的流通速度譬如阿里巴巴、京东、eBay等。而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指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的金融服务。大数据的关键是从大量数据中快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或者是从大数据资产中快速变现的能力。因此,大数据的信息处理往往以云计算为基础。大数据,便是整个电商金融运行的基础。

电商金融对于我国市场而言,巨大交易量和成交量的电子商务是促使电商金融形成的基础。交易成本低、信息共享以及交易速度快捷是显著特点。交易模式如图3所示

图3:电商参与的互联网交易模式图

APP金融,便是电商金融中与用户日常生活绑定的颇为紧密的一项,此后本文将着重从“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为代表进行论述,为叙述方便,此后皆以“滴滴”代表此类打车软件。

3“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对抗

3.1滴滴和快的的兴起

“滴滴打车”是一款免费的打车软件,2012年在北京中关村诞生,在北京上线,采用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目的在于改变传统打车方式,建立培养出了互联网时代的现代化出行方式,并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融合线上线下(O2O模式),从打车初始阶段到下车使用线上支付费用,形成了乘客与司机之间完美闭合的交易环。目的在于提升乘客用车体验的同时,也改变出租车司机传统的等客方式,为减少司机和乘客的沟通成本、降低空驶率做出效果,成效显著的节省了资源和时间。同类的软件还有一款备受关注的“快的打车”也运用此类商业模式。

“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在2014年打车业务上的对抗应该可以算是社会影响力最

大的狭路相逢战。不仅对于用户来说有喜闻乐见的补贴大战,也在年末拉着微信进行了一场公关大战。2014年11月末,快的抨击微信朋友圈拒绝分享快的红包,含沙射影的指出腾讯进行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很快微信做出回应,虽没有进行正面回答,但公关一直强调自己是坚决打击朋友圈恶意诱导营销行为的。这件事情迅速引起了广泛讨论,因为朋友圈虽然不能分享快的红包,但是满屏的滴滴红包却与微信公关所述的打击诱导营销相悖,不免令人怀疑,微信是否真的是开放。

“滴滴打车”是腾讯投资支持的,“快的打车”是阿里巴巴股份掌控的。不难看出,这场对抗仅仅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互联网帝国的拉锯战的一个小小缩影。有趣的是,本以为会一直对抗下去的两家打车公司,竟然在2015年2月14日“在一起”了,两家公司选择合并之后,打车大战或选告一段落,合并之后的公司市值预计达到60亿,毫无疑问在打车软件市场已占据绝对领先优势,这也大大加强了公司未来在互联网专车市场抢占用户的实力。为后文叙述方便,此后皆以“滴滴”代表此类打车软件。

3.2滴滴发展

3.2.1发展背景

2012年以来,我国的信息服务产业与技术服务产业不断发展,软件产业市场也整体呈现平稳态势,仅2012年我国的软件产业便实现了2.91亿元的收入,且保持着百分之二十的增长速度。而打车一向是与居民生活日常相关紧密的活动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与日俱进。交通问题提上日常问题列表,同时对于日渐增强的环保意识对于普通用户来讲,如果能够选择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是更愿意放弃自主驾驶的。

然而在滴滴出现之前,中国软件市场并没有代表性的打车软件。“大城市出租车空载率高”却“大部分人仍然打不到车”矛盾明显;“基础的出租车市场”与“专车服务市场”需求显著,市场要求”打车“能够信息化与数字化迫在眉睫。

3.2.2滴滴的投资环境

在良好的发展前景背景下,滴滴应运而生,并迅速席卷打车市场。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打车APP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4年第二季度》数据来看。到2014年6月底,中国打车类APP累计账户资金已经达到1.3亿规模。而其中滴滴和快的打车两款软件累计垄断了中国打车APP市场99.13%份额。两家软件公司强强联合之后,市场寡头地位不再可撼动。

就当前统计的信息来看,滴滴总共获得超7亿美元的融资,这笔资金主要由国际投资集团DST、知名投资机构淡马锡以及依托微信绑定大量客户群的腾讯主导。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目前为止最大的一笔投资,同时也是中国互联网非上市公司中最大的单笔融资之一。从知名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亦能看出打车市场的火爆。

3.3打车市场互联网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打车APP市场的发展,APP软件发展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向也是逐渐变化着的,盈利模式是投资者和开发者都最为关心的问题。伴随市场的逐渐充盈,众多创投机构的蜂拥而至,市场估值的不断堆高,滴滴在中国具有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打车APP软件市场发展迅速,伴随而来的问题也比较多。

3.3.1商业模式的不明确

目前,打车软件市场的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尚不明确。市场上由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独占鳌头,可观察到的运作模式只能以这两家企业为参照。但这对于市场的客观判断无疑是有影响的。当前滴滴多采取“团购预约”的营销模式,依靠一定比重的打车补贴以“烧钱”的方式培养用户。

同时,根据2014年度第二次的交通运输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所提出的意见来看,“出租车电召服务,如若使用双向物质奖励,可能会导致市场公平性失衡。”故而,如今部分城市已经推出部分条例以禁止使用“约车服务”。北京交管委运输管理局也下发了《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提供便利的通知》,通知严禁私家车用于汽车租赁、企业经营,同时汽车租赁公司配备代驾司机也是被禁止的。这对于商务租车无疑是当头棒喝。

当前的市场的不明确,值得人们关注和分析。

3.3.2用户需求和习惯不明

在目前的打车市场上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用户多由企业疯狂补贴吸引而来的膨胀式发展,并且产品设计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基础上。尽管公司借助如今卓越的云计算方式收集到了大量数据,但对于用户的习惯和需求仍并不十分明确,随着补贴的减少和转移,用户数量与司机数量逐步下降,不免令人担忧用户的忠诚度。虽然不少投资者、创业者都认为,打车服务是大数据时代下移动互联网O2O最好的呈现形式之一,但对于目前打车市场的用户需求把握仍然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方面。而滴滴最初提倡的转车服务个性化,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形象宣传推广上,而不是真正的量身定做。“打车APP”竞争激烈,而导致的“乘客被选择”尴尬的出现,便是此类问题的一个缩影。

3.3.3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营销对于任何一款产品的发展都是相当重要的。滴滴从一开始的营销方式便是采取的“用户与司机双向补贴”。从滴滴在官网上公布的数据可知,自2014年1月-10月底,仅仅是补贴就已经达到14亿之巨。其中乘客分享到了补贴中的60%,出租车司机分享到了剩余的40%。

这样疯狂烧钱的效果是显著的,在用户数量上,用户数目突破了1亿人。在司机方面,

司机数量增加至九十万人。日均订单从原有的35万激增至521.83万,采用微信支付的方式达到了88%。对于推动微信支付的使用普及率来讲,滴滴打车的推动效应是显著的。

但这样疯狂“烧钱”补贴的方式,十分令人担心到底能持续多久。目前,滴滴和快的的打车补贴已经从最高的20元陆续的降低到现在赠送购物网站的现金券或购物券上面了。虽然对于公司来说补贴压力减小,但也着实打击到了用户和司机的热情,直接体现为数量的同步下降。这不得不令人扫兴,但这样的困境其实也是体现了行业困境。出租车行业属于社会公共交通的范畴,自然也受到行业的严格监管并享受着政府的优渥待遇,公平是这个行业最明显的特征。虽然打车软件可能会使得一部分人的生活变得方便,但也很可能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毕竟,对于弱势群体而言,能够伸张的公平也只有依托政府力量了。但滴滴的打车服务,无疑对于这群人来讲,从一开始就是不太公平的。

3.3.4变革方式肤浅,用户忠诚度备受考验

用户在使用滴滴时,无论是乘客或者司机,都会面临一个“等车”的尴尬。等乘客有打车需求而使用滴滴来发布需求的时候,将等待司机的回应。如果订单未被接受错过时间,乘客必须再次下单。这无疑将主动权交付在了司机手中,乘客面临一个被动地位。而当司机接受订单到到达乘客指定地点之时,这将又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等待的过程中,诸多随机问题将会产生,爽约时有发生。可见此类软件很容易形成“时倍功半”的尴尬局面。乘客与司机的矛盾凸显,这对于滴滴又是一个新的考验。

3.3.5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政策

由于滴滴等代表的打车软件兴起时间尚短,这类依托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而渗透生活的APP软件,政府尚没有十分明确的管理条例或法律,各地对于出租车行业的监管政策与模式也不尽相同,隐藏的政策风险也着实令人担忧。没有统一要求的互联网产品,必然会造成运营上的诸多不便。而出租车作为一种政策性较强的行业,打车应用也应该顺势而为。但当前的市场和监管政策并没有统一而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得此类应用进入“后补贴时代”之后,用户和商家的权益保护方面还需完善。

4滴滴等打车APP盈利模式探析

4.1打车市场商业模式

4.1.1滴滴补贴方式简述

目前,国内的打车软件市场仍然处于成长阶段,为培养用户使用习惯,自2011年推出打车软件以来,经历2年的磨砺,已初步培养了客户群体以及司机群体,电召习惯仍然需要培养。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手机软件通过给予部分乘客补贴,以及给予司机补贴的

方式,是吸引乘客和司机的主要方式,但这样的高额补贴方式也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以下是各不同软件公司给出的奖励情况,见图4。

图4:各打车软件对司机、乘客的奖励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大软件公司目前主要的拉拢用户的手段是疯狂的“烧钱补贴。”以至于多轮融资之后依然资金需求巨大,入不敷出的严峻压力使得滴滴们在今年已经逐渐转为赠送各类代金券。但这样的方式能持续多久却难以预料。

4.1.2滴滴们的盈利模式分析

盈利模式,又被叫做商务模式。这个概念通俗易懂,但凡生产产生,除非公益行为,否则最终目标都是追求盈利,简而言之便是企业赚钱的途径。对于移动终端的软件行业而言,普遍的盈利方式多为:a.软件下载收入 b.广告植入收入 c.用户服务费用收入 d.第三方服务费用收入 e.增值服务收入 f.绑定移动终端制造收入等单一模式或多种收入方式的综合。

然而纵观目前滴滴们的运营方式,却难以发现他们利润来源。滴滴们自进入市场以来,为吸引用户使用而提供的免费服务和疯狂补贴,难以实现收入账目。主要资金来源于风投而来的营运资金——滴滴获得了超过1,80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快的获得来自阿里巴巴1. 6亿元的投资。但大部分的投资都被用于了各项补贴之中,可以说这个阶段的滴滴们毫无盈利可言。

4.2滴滴们的目前主要困境

1.收支失衡:高昂的补贴却基本没有盈利收入,导入的收支失衡,使得后期的运营陷入尴尬。作为商业产品却没有盈利能力是最大的弊端。这也将是今后滴滴们改革盈利模式的主要方向。

2.用户粘连度不强:滴滴们在前期主要的拉拢客户源手段是采取高额的补贴方式,但这样拉拢的客户源在补贴取消之后无疑造成了一部分流失。意味着这部分用户身上发生的补贴费用将成为沉没成本。而另一部分看中打车服务方便快捷的客户并非因为高额补贴而选择打车软件,这些客户将是打车软件忠诚用户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如何处理好这部分用户与滴滴的粘连,也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3.司机与乘客地位的不平衡:由于上文已经介绍过在下单与接单中存在的主要“时间等待”问题矛盾是当前显著问题之一,此处不再赘述。对于司机来讲,如何能方便快捷的接到“打车订单”是最重要的。这款软件虽然为司机提升了接单率并降低了空乘率,方便了司机的时间合理安排,但将客户推向被动地位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服务过程中难免产生的抢单现象与服务监管不到位值得思考。

4.3滴滴们最近发展状况

虽然目前滴滴们已经募集到大量资金,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资金都用在了产品推广和巨额的补贴上面了。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营销效果,将广告费用投入到补贴之中,声势浩大的将软件推入了消费者视野,并绑定了大部分的年轻用户。新型的打车体验为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同时也冲击了原本的出行方式。但随着市场覆盖的扩大,产品弊端也逐渐凸显。

4.3.1滴滴、快的“闪婚式”合并

目前打车市场最新的一个格局变化是——今年春节前夕2月14日情人节当天两车软件的“光速”合并。双方迅速成立了一家新公司,采取联合CEO的模式,而快的的CEO 吕传伟、滴滴的CEO程维将出任新成立公司的CEO。新公司的董事会将七位来自腾讯和阿里巴巴的代表组成。但两家打车公司的品牌和业务将继续保留,现有的员工架构也会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已平行模式发展。对于基本垄断了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两家公司来说,强强联手形成的寡头地位将变得无可撼动,对于公司来说是件普天同庆的好事。然后对于市场其他竞争对手来说无疑是个噩耗。

合并消息一出,易到用车立即向有关部门申报提出合并导致了市场垄断,并提出请求立案。相比之前受到国家发改委普遍群众评论支持的情况,这一次,易到用车的指控并未获得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在2月16日商务部门的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沈丹也只是简单回应了关于两家公司合并的报道,但并未深入解释。

4.3.2合并背景

租车软件从一出现开始便受到广泛的用户参与和关注。汽车共享经济一向被投资者视为最具吸金能力、最有投资价值的领域。据有关材料显示,仅仅是去年,我国的汽车领域融资金额便接近24个亿19次之多,这其中包括滴滴、快的、PP租车等。正如有些分析师提出的“中国汽车租赁行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细分领域逐渐形成,但市场整体格局尚未明朗。加上2014年热门投资行业并不多,大量融资涌入打车市场也就变得情有可原。”或许从分析师的话中可以看出2014年打车投资热爆发的一部分原因。经历了去年一年的“烧钱摸索”,消费者的大致习惯已经在逐渐浮出水面,在接下来的一年,毫无疑问依然继续是一场“烧钱探索”的时期。

4.3.3打车市场新走向

可以预测的是,滴滴和快的的联合是美好的。但高层管理的聚合,必然导致了两方各有团队高管绝尘而去,无论是出于结构精简,抑或是成本控制考虑,都会导致大量的员工流失。过渡期结束之后,在合并中取得更多股票份额而占据了主要话语权的滴滴很可能也拿到了人事的主导权。看上去似乎滴滴和快的的“补贴大战”伴随合并已经化干戈为玉帛,但背后的投资人阿里巴巴和滴滴在其他互联网方面的竞争仍将继续。打车市场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探索更切合实际的盈利问题,这也是众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4.4滴滴们的未来前景分析

虽然目前打车市场商业模式初显,但是是不成熟的,充满弊端的。但这个市场所带来的新的商机和价值是巨大的。

1.多平台发展:打车市场借助互联网化,形成有利的平台模式,也为先行O2O模式的打车软件市场提供先例,并具备大数据价值。盈利方向更倾向于丰富的跨界合作模式,例如扩充产品功能与服务功能,提升平台的附加价值,积极与其他厂商合作,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等。在继续以为用户提供便捷优惠的服务同时,实现多平台的共同盈利,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2.市场需求有效增加: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用户电召习惯形成。并在国家日渐提倡环保的促动下,预计将有更多家庭选择放弃自驾出行的方式。尤其是对于北京、上海等交通问题比较紧迫的大城市而已,减少交通道路上行驶车辆的数目是有效解决拥堵问题的有效手段。而打车软件服务的推出,无疑为人们在出行方式上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的选择。对于这部分对时间有需求的用户,无疑是商家值得发展的有效优质客户资源。伴随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类需求群里将是乐观增长的。

3.国家政策扶植:对于具备高技术型的产业,我国的政策一向是乐疏不堵的态度的。虽然对于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有待商榷,但与前文论述提到的部分政策来看,政府是鼓励此

类新型软件在保证市场公平性前提下发展的。根据国际惯例。专车服务是有专门的法律标准的。例如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分类国际标准》、《英国统计标准》等来看,代驾租赁都是合法受保护的。但在中国,代驾却未获得合法的地位和身份。但随着滴滴等的市场逐渐扩大,相应的国家政策颁布也是指日可待的。这将有助于为滴滴们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4.建立良好信用模式:在信用方面由于对顾客和司机双方缺乏约束性,所以导致存在部分“拒载”或“单方面取消订单”的情况。针对这一点可以参照淘宝的中间平台方式来引导形成互信友善的氛围,譬如将司机当作淘宝的“卖家”,而乘客便是“买家”,并进行实名联网核对登记制度。

通过购买“打车服务”这项商品,并在交易完成之后实行“评分”,这些评分将计入司机“信用等级”排名。乘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司机服务进行“好评、中评或者差评”。为避免恶意差评,也可以为司机提供差评回复的服务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培养司机的良好服务和信用建立意识,同时也能简化操作。另一方面通过实名制的管理和信用排名管理,也为消费者在进行叫车服务时提供一定监督保障。

5盈利模式改革探索

根据目前国内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为了保障该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具体的改革模式仍处于探索期,分析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乘客“加急”服务收入:前文已经提到过,在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普遍问题是“空乘率”与“打车难”并存,出租车所处的供方市场明显小于乘客所在的需求市场。适当添加“加急订车费”旨在在用车高峰为需求用户提供优先召车权,这对于部分客户的紧急需求将提供便利,也是为乘客所能接受的。

2.广告植入收入:伴随打车软件的推广普及,用户数目的稳步扩大,适当植入广告将成为滴滴们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之一。在从打车软件主要使用群体收入分析来看,大部分打车软件使用群里属于城市中收入相对中等偏上的群体,这也是广告商们的目标客户。在恰当的位置和时间有针对性的植入广告,将有利于滴滴们实现盈利增收。

3.多平台间交易手续费收入:这部分收入将是来源于出租车本身方面。原本高大40%的空乘率无疑是出租车资源的巨大浪费,但借助打车APP实现的定向打车服务,将有助于改善这一情况。而适当收取“电召”收入的服务费用,使滴滴们处于一个中介收费服务地位,交易量的扩大,这也将是收入的一大来源。

4.软件版权收入:伴随专车服务的逐渐发展,消费人群在不同场合的专车需求将会差异化发展。而将打车软件开发出专业版,再将版权买与需求公司、企业用户,目标用户主要为租赁公司等,而使用户数据共享的话,在实现专车更专的目的同时,也将为APP公司带来不菲的版权收入。

5.为特殊人群提供打车服务:这一服务,主要针对特殊人群,比如老人,残障人士等,

当前的打车软件只针对智能手机用户,并且要安装相关软件以及电子支付软件才可以使用,这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阻碍。打车软件企业应及时调整或新增服务模式,完善自身服务,通过为特殊人群可以提供特殊通道,并且收取适当的费用,来方便此类人群打车。比如代叫服务、或者代付服务等方式,这类人群可以通过家人的帮助实现专项用车。

6.总结与建议

出租车APP的兴起代表着一种新兴的出行方式的产生,目前在国内外均是广受关注的一个点。在此本科论文中,笔者主要通过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现状,结合打车APP,主要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为例,探究了当前我国打车APP市场面临的问题和现状,结合以借鉴自国内外的经验和报告,提出一些意见。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APP公司们来说,也应当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遵循市场规律,根据用户体验和习惯,创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盈利实现的同时,推动中国打车市场数据化和互联网化积极向前。

参考文献

[1].阿里巴巴与腾讯全方位博弈[J].中国商人,2014,05:50-57.

[2]于洁涵,梁雪琴,谢绍晖.手机打车软件盈利模式浅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4,02:63 -65.

[3]汪思思.互联网金融中平台企业的运营与可持续性分析——从盈利模式的视角[J].经营管理者,2014,05:190-191.

[4]张绪旺.打车软件不拼补贴拼什么[J].商周刊,2014,11:59.

[5].打车软件再现阶段性补贴竞争向生态圈演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3:12-1 3.

[6]王健.打车软件未来仍具想象空间[J].中国电信业,2014,06:20-21.

[7]丁紫瑶.中国打车APP的利弊解析[J].企业研究,2014,19:74-75.

[8].中国打车APP累计账户1.3亿滴滴快的平分秋色[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7:1 3.

[9]于晶晶.打车软件如何盈利及其价格大战背后的目的[J].人力资源管理,2014,10:279-281.

[10].打车软件面临更加艰巨的商业化之路[J].商业故事,2014,25:53-54.

[11]本报记者姚轩杰.打车软件融资规模创纪录[N].中国证券报,2014-12-13006.

[12]本报记者贺骏.滴滴打车宣布获7亿美元融资腾讯两日之内砸金两家公司[N].证券日报,2014-12-10C01.

[13]罗东,阿细.滴滴红包的大数据狂欢[J].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2015,01:66-67.

[14]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08:18-23+11 6.

[15]周宇.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J].探索与争鸣,2013,09:67-71.

[16]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17]记者齐琳曲忠芳.两大打车软件对战有条件补贴[N].北京商报,2014-06-12003.

[18]本报记者张惠.烧钱停歇打车软件商业模式仍不清晰[N].中国商报,2014-08-22P06.

[19]袁满,汪金川.浅析手机应用的商标保护——从嘀嘀打车涉嫌侵权谈起[J].科技视界, 2014,21:58+82.

[20]赵杭平.谁掌控“滴滴专车”的命运[J].计算机与网络,2014,23:18-19.

[21]朱娜.以打车类APP为例浅谈竞品分析[J].通讯世界,2014,20:181.

[22]仓剑.软件业盈利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

[23]张翔.滴滴、快的合并后,租车大战新走向[J].华东科技,2015,03: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