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

第八节:鱼病防治

一.鱼病的预防:

俗话说“养鱼不瘟,富得发昏”,可见鱼病的发生一直是困扰水产养殖的一大难题。随着近些年鱼种投放密度的不断加大,鱼种和成鱼的地区间交流不断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蔓延速度越来越快,很多以往只在小范围内发生的鱼病变成在大范围内流行,再加上许多养殖户忽略了鱼病的预防工作,造成各养殖区的鱼病发生情况越来越严重,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鱼病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有因素。

鱼病的防治应该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关键要抓好防病工作。防病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开支,减少鱼体发病带来的死亡损失,而且可以降低水体大量用药对水体环境的破坏,提高鱼体的生长速度和对饲料的利用率。

鱼病的预防主要是抓好“四消”“四定”的工作。“四消”即鱼塘清整消毒,鱼种消毒,食场、工具、饵料消毒,水体消毒;“四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1.食场消毒:有泼洒和挂篓.挂袋两种方法。

在发病季节每隔10-15天,每个食场用漂白粉1-2斤或生石灰15-20斤泼洒一次,也可以使用颗粒状的强氯精直接撒在食场处。

挂袋或挂篓一般在食场周围进行,让鱼在吃食的时候得到浸洗。实际生产中多使用尼龙袜,里面同时放一小块石子作沉子,扎紧袋口

后挂在水面以下40公分左右即可。主要在高温季节使用。防治细菌性疾病时多用漂白粉,每袋用100克;防治寄生虫病时,可以每两周一次在食场悬挂晶体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5:2)药袋,每袋装敌百虫100克、硫酸铜100克、硫酸亚铁40克。每个食场挂4-6个袋。如果挂篓、挂袋后鱼不来吃食,可以减少靠近池塘中央的袋或篓的数量。

2.水体消毒:包括杀虫和杀菌。

每年清明节前后,细菌和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这时要用晶体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5:2)化水全池泼洒。过3-4天后再用含氯消毒剂或生石灰全池泼洒,生石灰剂量15-20公斤/亩米。在6-9月份,每个月要全塘消毒一次,最好是含氯消毒剂和生石灰轮流使用。

3. 工具和饵料消毒:小型工具可以在使用后放入10PPM漂白粉溶液中浸洗十分钟,大型工具可以在阳光下晒干。投喂螺蛳等活性饵料要求新鲜,而且使用前要用清水清洗。投喂水草时要将水草先放在6PPM 的漂白粉溶液中浸洗20-30分钟。粪肥应按每500公斤加150克漂白粉搅拌均匀并发酵好后再使用。

二.鱼病的分类:

三.鱼病的诊断:

1.鱼病的诊断:目前鱼病的诊断难点在于往往不是单一种疾病发生,病症交叉和病因交叉导致诊断和治疗都比较困难。

1.1 日常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行为异常,如在水面打圈.狂游,跳跃,反应迟钝等。②体色变化,如很多鱼病都会造成鱼体表发黑③体表粘液变化,一般情况下,体表粘液增加是由寄生虫引起。④体型变化,如鲫鱼的粘孢子虫病会造成腹部膨大象气球。⑤摄食情况变化,天气正常的情况下,鱼的摄食量下降往往预示着水体或鱼体有问题。

⑥体表是否有炎症,包括是否出血,是否有虫体寄生。

1.2 鱼病的诊断步骤:①了解死亡情况的变化。死亡数量不大,但又日渐增加,是慢性病的表现;大批死亡时,要考虑急性病和中毒两种可能。②鱼体组织检查。捞取即将死亡或刚死亡的鱼,先检查体表是否充血、糜烂、掉鳞、肿胀,是否有肉眼可见的寄生虫、水霉等。再打开腹腔观察是否有积水,各器官是否有病变。必要时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镜检,病毒病要用血清学的方法确诊③分析可能的原因并结合以往的用药情况进行排查④确定鱼病并制定治疗计划。

1.3 几种常见的鱼病的行为:

四.鱼药的选择及使用:

1. 鱼药的选择应该遵循有效、最小有效剂量、低残留、经济的原则。

(1)有效,要保证所选药物对治疗这种疾病有效,即对症下药。(2)最小有效剂量,要求用药剂量合理,过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时反而容易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过大不仅造成用药成本的增加,有时还会导致鱼体中毒。

(3)低残留,不能因为在鱼体内富集而威胁人、畜的健康。

(4)经济,多种治疗方案均有效的情况下,要选用成本最低的方案。(5)选用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要注意药物间的拮抗作用(疗效降低)或协同作用(疗效增强)。

如大蒜素与喹诺酮类的药物合用会降低喹诺酮类药物的效果。有些药物配合使用能起到增效作用,最常见的就是甲氧苄氨嘧啶(TMP)

与磺胺类药物合用能增强效果二十倍左右。

2. 鱼药的使用方法:

药物的使用方法有遍洒法,浸泡法,挂篓挂袋法,口服法和注射法等。

用药的原则:一般的细菌性疾病都要求内服外用相结合。外用药先用,然后增氧1-2个小时,增氧机停止后再喂食。喂食时一定要注意药物在血液内的浓度和每一天的用药次数,如蒽诺沙星在鱼体内的半衰期在12个小时左右,每天拌料一次即可。病情缓解后再用一次外用药巩固疗效。

降低饲料营养对鱼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生产中可以通过减少投喂量来实现,一般建议减半投喂。

2.2.1遍洒法:用药时必须准确测定水体容量,确定用药量后用水稀释,再全池均匀泼洒。时间最好选在晴天的上午九点左右或下午四点左右,特别是卤素类消毒剂如漂白粉,溴氯海因等见光容易分解。鱼浮头时千万不能用药,也不要在强光下直接施用。

2.2..2浸泡法:用药时要计算好用量,特别是腐蚀性或毒性较强的药物。动作要轻,减少损伤。浸泡过程中要严密观察鱼的活动状态,发现鱼不正常时要马上将鱼放回水中。

2.2.3挂篓挂袋法:药物挂在水面以下40公分左右的地方,如果发现鱼不来吃食,应减少挂药数量。

2.2.4口服法:制作药物饲料时可以先将药物与适量面糊混合均匀,再均匀地拌在饲料上,用水量不宜超过饲料的3%,以免饲料散开。

中草药要用开水浸泡或煮一段时间,然后加入面粉制成糊状,冷却后均匀地拌到饲料上。药物饲料做好后要风干30分钟以上再用,不要暴晒。

2.2.5注射法:应先配好药物并将用具消毒。注射时速度要快,部位要准。

五.鱼病的治疗:

1.病毒性疾病:

1.1 草鱼病毒病:呼肠孤病毒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每年的6-9月份为高发期,水温在27度以上最易流行,25度以下逐渐消失。主要危害2.5-15公分的草鱼种和一足龄的青鱼。

根据病鱼表现和剖检变化可以分成三种类型:1.肠炎型,肠道严重充血,部分肠道或全肠鲜红色,肠壁韧性好,气泡和黏液很少,这一点与肠炎病不同。2.红肌肉型,肌肉明显充血,严重的全身肌肉发红,鳃瓣失血严重,呈白色,但外表仅有轻微充血。体长7-10公分时多见。3.红鳍红鳃盖型,鳍条基部、鳃盖、口腔、头顶及眼眶等处充血明显,有的鳞片下充血,而肌肉充血较少或局部有点状充血。在体长13cm以上的草鱼多见。

防治方法:

(1)加强鱼塘的清塘消毒,最好用大剂量的生石灰处理。

(2)加强饲养管理,供给优质全价饲料增强鱼体抵抗力。

(3)免疫预防,用疫苗注射或浸泡免疫。

(4)在鱼种发病期,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每隔15天用一次。

(5)前期使用高档饲料尽快将鱼种养到15公分以上对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很有意义。

(6)每100公斤鱼用0.5公斤大黄或三黄粉,再加0.5公斤食盐拌料投喂,7天一疗程,可连用两个疗程。

1.2 鲤鱼痘疮病:鲤孢疹病毒,主要危害鲤鱼,鲫鱼等。有报道说全塘泼洒二氧化氯,连用2次,间隔一天,然后换水,比较容易治好。

1.3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具体见后面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章节。

2. 细菌性疾病:

2.1 细菌性败血症: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鲁克氏耶耳森氏菌中的一种或几种。生产中常说的“暴发性出血病”。

细菌性败血症是最近几年发病最严重,危害品种最多,面积最广的一种鱼病。病体一般表现为: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有大量积水,并有溶血现象;有时伴有眼球突出,鳞片竖起,鳃丝末端腐烂等症状。与草鱼的病毒性疾病难以区分,确诊困难。

实际生产中常根据死亡鱼的品种来做判断。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病程度深浅不同,死亡鱼的品种会有变化,由轻到重依次为野杂鱼、鲫鱼,然后是鳊鱼、白鲢、鳙鱼,最后是草鱼,如果草鱼发病,表明病情已经比较严重,治疗会比较困难。建议:(1) 由于野杂鱼对这种病非常敏感,如果鱼塘内有麦穗鱼、黄颡鱼等野杂鱼死亡,并且体表发红,很可能鱼塘内已有暴发性出血病潜伏;(2)如果池塘内死鱼品种在2种或2种以上,基本上可以判断池塘内发生了细菌性

败血症;(3)细菌性败血症的致病菌在鱼体内可以潜伏较长时间但并不引起主养鱼死亡,但此时鱼体的抗应激能力非常差,一旦受到刺激如天气陡变等,很容易大批死亡。

治疗方法:四步治疗法。

(1)第1天,杀虫,鱼体表有寄生虫时会造成疾病难以治疗彻底。实际生产中发现用菊酯类或辛硫磷类水剂加硫酸铜合用对治疗这种病效果比较好。

(2)第2-6天连续使用内服药物5-7天,消灭体内病原菌。用蒽诺沙星、诺氟沙星、盐酸土霉素等均可,剂量见后面药物使用说明。或者使用海大公司生产的B型药物饲料。

(3)水体泼洒消毒剂,疾病早期在第3天用一次即可,发病严重时在第3、第5天连续两次。

(4)病情稳定后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调节水质,对防止该病的反复发作很有好处。

注意:由于该病的病原菌能产生毒素,引起病鱼溶血、出血。组织损坏严重,肝、肾、胰脏功能障碍,抗应激能力比较差,在治疗期间和刚治好时不要大量换水或冲注新水,也不能拉网和下化肥,否则会导致鱼病加重或复发。

2.2 细菌性烂鳃:嗜纤维菌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4-9月份,每年的6-9月份为高发期。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

病鱼体色发黑,食欲减退,打开鳃盖,可见鳃盖内侧表皮充血

发炎,严重时鳃丝末端软骨外露呈“扫帚”状,鳃盖中央腐烂成一圆形小洞,俗称“开天窗”。

治疗方法:

(1).水体全池泼洒生石灰、漂白粉、强氯精等消毒药物,间隔一天,连用两次。

(2)内服海大公司生产的A型药物饲料,连续3-5天。

(3)复方新诺明拌料内服,每100公斤鱼第一天10克,第2-6天减半,6天一疗程,可以连续使用两个疗程。

(4)盐酸环丙沙星拌料内服,10-15克/1000公斤鱼体重,连续5-7天。

(5)氟哌酸(诺氟沙星)拌料内服,20克/1000公斤鱼体重,连续5-7天。

2.3赤皮病:荧光假单胞菌引起。拉网或运输时受伤易引发此病。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无明显的发病季节。主要危害当年草鱼种和二.三龄草鱼,常与肠炎.烂鳃并发,俗称“老三病”。

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病灶处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最为突出,有时在鳞片脱落出有水霉生长,鳍条基部充血,末断常腐烂成扫帚状,常称“蛀鳍”。

治疗方法:

(1)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或强氯精0.4克或二氧化氯0.2--0.

4克全塘泼洒。

(2)内服海大公司生产的A型药物饲料,连续3-5天。

(3)五倍子2PPM煎水全池泼洒。

(4)磺胺类药物每100公斤鱼第一天10克,第2-6天减半,6天一疗程,可以连续使用两个疗程。

2.4 肠炎病:肠炎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4-9月份,水温18度以上流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也可以发病。

主要症状:体色变黑,特别是头部更黑,俗称“乌头瘟”。病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严重时肛门外突。挤压腹部有黄色或白色黏液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粘膜坏死。

治疗方法:

(1)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或强氯精0.4克或二氧化氯0. 3克全塘泼洒。

(2)坚持投食“四定”原则,不使用变质饵料。

(3)把大蒜头捣烂,制成每公斤含大蒜200克的药饵,每天喂一次,连续3-5天。

(4)内服海大公司生产的A型药物饲料,连续3-5天。

白头白嘴病:嗜纤维菌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5-7月流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白鲢.鳙鱼夏花鱼种,尤其是草鱼夏花。

症状:病鱼额部和嘴周围皮肤的色素消失,呈现白色。严重时额部和嘴发生溃烂,尾鳍出现蛀鳍。

治疗方法:

(1)彻底清塘,不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2)用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全池泼洒。病情严重的间隔一天再用一次,考虑到鱼苗比较脆弱,不建议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

漂白粉、强氯精治疗。

(3)生石灰20-25公斤/亩米,化水全池泼洒。

(4)五倍子2PPM煎水,连渣带汁全池泼洒。

白皮病:白皮极毛杆菌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5-7月流行,主要危害白鲢夏花鱼种。

主要症状:发病初期,在尾柄或背鳍基部出现一些白色小点,以后迅速扩大,使鱼体后半部全部变成白色,严重时尾鳍全部烂掉,尾上头下,身体与水面垂直,不久死亡。

治疗方法:

(1)主要由拉网.过筛.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鱼体受伤引起,因此操作一定要小心。

(2)治疗方法同2.2。

3.寄生虫病:

成鱼养殖阶段原生动物病一般不容易引起鱼体死亡,只有粘孢子虫和小瓜虫危害大一些。蠕虫病在湖北也不多见;指环虫只可能在春季初和秋季末发生,高温季节不可能寄生,一般建议在四月份杀虫一次即可。

3.1 隐鞭虫病

病症:当病情严重是,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吃食减少,甚

至不吃食,鱼体发黑,鳃或皮肤上有大量黏液。病程短,死亡率高,在高倍镜下检查可以发现大量的隐鞭虫。

流行季节与危害对象:主要寄生在鲮、鲤、草、青、鲢、鲫、鳊等鱼的皮肤和鳃上。大量寄生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流行于5-10月,尤以7-9月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⑴全池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使池水成0.7PPM 浓度。

⑵鱼种放养前用2-4%盐水药浴2-15分钟。

3.2 碘孢子虫病:粘孢子虫的一种

主要症状:虫体寄生部位,肉眼可见不同形状的孢囊,呈香肠状、带状、球状、线状,使组织受到破坏,充血,产生炎症、腐烂,外观极为难看。

流行季节与危害对象:目前在湖北主要养殖区域均已发现此病,主要寄生在鲤鱼、鲫鱼等身上。

防治方法:见后面的粘孢子虫病

3.3 小瓜虫病(又名白点病)

病症: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有白色囊孢,病鱼瘦弱,鳍条破裂,多数漂浮水面不动或游动缓慢,最后死亡。

流行季节与危害对象:每年3-5月、10-12月为流行盛期。危害大多数鱼类。注意:千万不能使用硫酸铜治疗,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1)观赏鱼可用2PPM醋酸亚汞或硝酸亚汞溶液浸洗。

(2)干辣椒0.5PPM+生姜2.5PPM,加水熬煮,连汁带渣全池泼洒,连用3天。

(3)使用有些鱼药厂生产的专治疗小瓜虫的药物,例如瓜虫灵等。

3.4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主要寄生在鱼的鳃、皮肤和鳍上,主要危害幼鱼。每年5-8月为其流行季节。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的情况下最易发生,尤其在用大草或粪肥直接沤水饲养鱼苗和鱼种的塘中,是车轮虫病发生的只要场所。

防治方法:

⑴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消毒清塘。用堆肥代替沤肥。

⑵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2)全池泼洒。

3.5 复口吸虫病

又叫“白内障病”、“瞎眼病”。由复口吸虫的尾蚴和囊蚴寄生引起的。急性感染时病鱼头部脑区或眼眶周围充血,在水中挣扎,鱼体颤动弯曲,短期内可以大量死亡。慢性感染时,病鱼眼球浑浊,呈乳白色,严重时水晶体脱落成瞎眼,多发生在鲢、鳙鱼身上。主要流行季节为夏季。一般8月份之后都是白内障症状。

防治方法:

⑴鱼种下塘前彻底清塘,杀灭椎实螺。

⑵发病时用0.7PPM硫酸铜或氯化铜全池泼洒,24小时用药两次。或用水草诱集椎实螺清除。

⑶驱赶水面上鸥鸟。

3.6 中华鳋病

中华鳋有大中华鳋和鲢中华鳋,雌雄异体。在中华鳋雌虫寄生在草鱼鳃上,形状似蛆,又叫鳃蛆病,病鱼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重时整个鳃丝末端、鳃瓣边缘发白变烂。此病汉族要危害一龄以上草鱼和白鲢。每年5-9月份盛行。

防治方法:

⑴生石灰彻底清塘。

⑵鱼种投放前每立方米水用硫酸铜5克,硫酸亚铁2克浸洗20-30分钟。

⑶病鱼池用0.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泼洒,隔5天再重复一次,连续3次。

⑷用0.25-0.5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隔5天再重复一次,连续3次。

3.7 锚头鳋病

锚头鳋以雌虫寄生,雌虫头部呈铁锚状,钻入鱼体组织内,胸、腹露在鱼体组织外,头部钻入鱼体吸鱼体营养,使鱼体消瘦,钻入部位鳞片破裂,肌肉红肿发炎,可见红斑。大量感染时,好象披着蓑衣,故又称“蓑衣病”。对各种鱼均有危。以夏季最严重。但是只有寄生在白鲢和鳊鱼体表时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

(1)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虫卵。

(2)每亩放15尾以上的黄桑鱼,有较好的效果。

(3)用90%晶体敌百虫0.25-0.5PPM或用0.1PPM的晶体敌百虫面碱合剂(1:0.6)全池泼洒,连续三次,每次根据水温间隔5-10天。水温越低,间隔时间越长。

3.8孢子虫病:各种鱼都有可能发生。孢子虫种类非常多,寄生的部位,症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孢子虫病虫体会形成较大的包囊,肉眼比较容易观察到异常。有的并不形包囊,或形成的包囊较小,必须借助仪器检查。孢子虫包囊肉眼观察要注意与小瓜虫的包囊区分。这几年孢子虫病的危害范围和程度在迅速增加。

(1)鲫鱼常见寄生在肝脏、脑、体表、鳃等处,主要危害当年的鲫鱼鱼种,死亡率不高,但患病鱼失去了商品价值。

(2)鳊鱼常见的孢子虫从五月份开始出现,最初是各鳍条上出现白色小点,两到三天内迅速蔓延至全身,鱼的吃食量也急剧下降,目前还没有发现导致鱼体死亡的情况。

(3)斑点叉尾鮰的孢子虫病则在全身各处都发现过,开始时鱼体摄食情况变差,体表及各器官被损坏,严重时会导致鱼体死亡。

有的孢子虫病虫体会形成较大的包囊,肉眼比较容易观察到异常。有的并不形包囊,或形成的包囊较小,必须借助仪器检查。孢子虫包囊肉眼观察要注意与小瓜虫的包囊区分。

治疗方法:

(1)清除池塘底部的过多淤泥,并用大剂量生石灰干法清塘,可以杀灭池塘内的孢子虫孢囊。

(2)从外地引进鱼种时要严格观察,最好能经过专业检疫。

(3)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多次,有预防作用,并可以减轻体表及鳃上寄生的粘孢子虫病。

(4)寄生在肠道的孢子虫可以用晶体敌百虫或盐酸氯苯胍或盐酸左旋咪唑内服治疗。盐酸氯苯胍第一天用100毫克/公斤鱼体重,第2-4天用30-40毫克/公斤鱼体重;盐酸左旋咪唑用4-8毫克/公斤鱼体重,每天分1-2次投喂,连续3天。也可以两种药物合用,效果更好。

(5)目前很多厂家都推出专用杀孢子虫的药物,可以选用。4.营养性疾病:

4.1.目前营养不足的情况比较少见。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4.1.1营养太高,主要是营养不平衡或投喂量太大,吸收不了,不仅容易造成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偏高,而且容易对鱼的内脏器官造成损害,如鱼的脂肪肝病。现在见得比较多的肝胆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就与营养过剩很有关系。

4.1.2食物中毒:重金属或一些药物超量添加都容易造成鱼的食物中毒,如很多饲料厂家为了让鱼生长更快,长期在饲料中大量添加喹乙醇,造成肝胆综合症,结果养出的鱼不能拉网,拉网时鱼体全身发红、脱粘、掉鳞,极易死亡,极不耐运输。

4.2. 肝胆综合症:

4.2.1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1)水体内有毒物质如亚硝酸盐,硫化氢,氨氮等含量太高。(2)饲料营养过剩,如用鲫鱼料养草鱼。(3)投喂变质饲料。(4)饲料中大量添加喹乙醇等。

4.2.2主要症状:(1)腹腔有腹水。(2)肝脏颜色变浅,浮肿,用手指轻敲易碎。(4)胆囊肿大,胆汁浸肝造成肝发黄或发绿。(5)轻敲肾脏有水流出,即肾肿。

4.2.3治疗注意事项:

(1)初期出现花肝时可以治疗,千万不能使用杀菌杀虫药物外用或内服,只能使用保肝药物内服,添加维生素对疾病的治疗有帮助,7天一个疗程,最少2个疗程。可以同时添加抗生素内服,防止细菌感染,但最多用3天。

(2)如果是喹乙醇过量添加引起的,基本上难以治疗,彻底治愈最少4个月以上。所以养殖户在饲料的选择上一定要重视。

5.鱼药使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5.1.在鱼病的高发期提前进行预防,在鱼病发生前期已经有异常时尽早治疗,不要等鱼病发生并开始大量死鱼时才急着去治疗。平时应加强食场消毒和发病季节到来前的预防工作。

5.2.鱼病治疗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杀虫杀菌,还要考虑水质问题。从这几年鱼病治疗的经验来看,暴发性出血病反复发生的池塘,草鱼烂鳃病很难治疗的池塘往往水质有问题,应在消毒前使用水质调节药物,特别是有机物含量比较高的池塘。

5.3.鱼病发生后,不要总是先杀虫,再杀菌。考虑到目前杀虫药的

主要成分(如敌百虫.硫酸铜等)与消毒药物容易产生拮抗或协同作用,不建议全部采用先杀虫再杀菌的办法。

5.4 一般细菌性鱼病和病毒性鱼病的治疗都要考虑内服外用相结合。外用药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鱼病的继续感染,改善环境;内服药则可以消灭体内血液中的病源体。

5.5 一般的杀虫消毒和水体杀菌药物都可以在水体内维持较长的时间,不提倡短期内连续多次使用。特别是漂白粉、强氯精等刺激性比较强的药物,以免鱼的应激反应太强。

5.6鱼和畜禽不一样。一方面,鱼对脂溶性的药物吸收利用率差,最好使用水溶性药物内服,如土霉素对畜禽效果比较好,对鱼的效果就较差,最好用盐酸土霉素。另一方面鱼是变温动物,水温不同,饲料的投喂量也不同,计算内服药的剂量时就不能以饲料量为标准,而应以鱼的体重为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药物在鱼体血液内的浓度达到杀菌的浓度。

5.7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广谱抗菌的药物内服,容易导致细菌对这种药物的抗药性增强,如蒽诺沙星这几年大量使用在治疗暴发性出血病上,效果已经越来越差。建议几种效果差不多的药物轮流使用。5.8死亡的病鱼到处乱扔,有的直接丢在鱼塘池埂上,更坏的是直接丢进水沟,碰到下大雨或抽水,鱼病就会大量发生。最好的办法是挖坑,在上面撒一点漂白粉或生石灰,然后用土掩埋。保护好自然环境对降低鱼病的发生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5.9. 遵守用药的疗程,鱼病判断准确并选好药物后,要坚持使用,

不要2-3天死鱼没减少就换药。一般来讲,如果用药五天病情还没有好转才考虑是否鱼病诊断或用药错误。

5.10. 注意药物使用时的配伍禁忌,以免产生毒性或失效。如敌百虫与碱性药物合用会生成敌敌畏,毒性增强10倍以上;盛药容器与所用药物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如使用二氧化氯时不能用金属容器盛装。六.一些常见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剂量:

1.外用杀菌药物:

1.1. 二氧化氯:有多种产品,以稳定性一元二氧化氯为好,安全性高,对各种病毒、细菌及其芽孢、霉菌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对藻类杀灭作用小。用量0.1-3ppm,全塘泼洒。使用时不能用金属容器盛装,而且因挥发快,要贴着水面泼洒。

1.2. 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安全性高,对鱼体刺激性小,0.1-0.15ppm。

1.3. 漂白粉:1.0—1.2ppm,防病时每半月泼洒一次。疾病发生时可以间隔一天再用一次,对藻类杀灭作用强,用后要培水。

1.4. 二氧异氰尿酸钠:商品名也叫漂白精、鱼康、氯杀灵等,含量45—69%、用量0.3—0.5ppm,间隔2天可重复泼洒一次。对藻类有杀灭作用,用后要培水。

1.5. 三氯异氰尿酸:商品名有“活化氯”“强氯精”等。各厂家生产的产品含量区别较大。用量0.2—0.5ppm,间隔2天,可重复泼洒一次。对藻类有杀灭作用,用后要培水

1.6. 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商品名为聚维酮碘:对病毒、细菌、真菌都有效,用量:10%药液500—600ppm浸泡15—20分钟或每100kg鱼

每天用2—5g拌料内服,连续10—15天。

1.7. 高锰酸钾:对细菌、原虫及单殖类吸虫病效果较好。见光易分解;在碱性水中容易生成二氧化锰而失效。用量:全池泼洒:0.3—0.5ppm;浸泡:10—15 ppm,15—20分钟。剂量过大时容易破坏鱼体鳃组织。

1.8生石灰:具有清塘、杀菌和调解水质的作用。用125—150公斤/亩米,带水清塘,可杀死所有生物;50—70kg泼洒于池塘,可杀病源体;15-25公斤/亩米,防治细菌和病毒病,并可改良水质。高剂量时对黏液破坏作用大,不建议在鱼的生长期超剂量使用。生石灰同时具有提肥作用,使用生石灰后的3天内水质一般会变肥,应密切关注,防止鱼浮头或泛塘。

2.杀虫药物:

2.1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治疗除小瓜虫外的原虫,如车轮虫和斜管虫等,由于硫酸铜是重金属,毒性比较大,而且对藻类的杀灭作用强,用量要严格控制,使用后三天内要密切注意水体变化,防止鱼浮头或泛塘。一般将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按5:2的比例合用,剂量0.7PPM,可以减少硫酸铜的用量。硫酸亚铁遇水易潮解生成硫酸铁而失效。2. 2 敌百虫:以90%以上晶体为好,外用常用于治疗单殖吸虫和甲壳类动物导致的疾病。全池泼洒用0.3—0.5ppm或按1:0. 6的比例与面碱合用,剂量0.1—0.2ppm;内服驱线虫,棘头虫和绦虫时,每100kg鱼每天用2—4克,拌饵2—6天。淡水白鲳和虾类,鳜鱼成鱼对它比较敏感。碱性水体中毒性增强,高温季节使用容易造成鱼长时间停食。

常见鱼病防治

常见鱼病防治 1.白点病 其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后,病鱼皮肤粘液增多,鱼的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上肉眼可见一层密密麻麻的白点。患病初期,病鱼聚在缸角互相摩擦,患病后期,病鱼呆滞地浮在水面,投饵不食。防治方法:根据小瓜虫在水温25℃以上不易繁殖、28℃时开始死亡的生理特点,可将水温缓慢地升高到28℃,静养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开始脱落,及时更换新水,病鱼即可康复。也可选用O.05— 0.07%的红汞药液放在10千克水中,将病鱼浸洗5—10分钟。 2.肤霉病 又名水霉病或白毛病。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O.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3.烂鳃病 其病原体是粘球菌。患病个体鳃部溃烂并附有较多粘液,严重时鳃丝溃烂形成一个个圆洞,病鱼呼吸困难,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3—4片土霉菌,溶于100千克水的水族箱中,低浓度浸泡,多次用药后可痊愈。 4.烂鳍病 其病因是由于水质不良导致细菌侵染所致。病鱼各鳍腐烂,皮肤干涩无光泽。有时,也可能是鱼体相互撕咬,鱼鳍破损又遭细菌感染。防治方法: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分钟。也可选用呋喃唑酮3—5片,溶于100 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或选用土霉素5—8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0分钟。 5、肠炎 其病原体是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它是由于鱼吃了不洁食物,或摄食过饱消化不良等引起。病鱼静卧缸底,投饵不食,粪便呈乳白色,肛门红肿。防治方法:可选用2片呋喃唑酮,溶于80 x 50 x 40厘米的水族箱中,多次用药后可康复。也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6、眼球凸出症 病鱼两眼外凸,眼球周围红肿发炎,多是由于水中细菌感染所致。有时病鱼6艮球有白色絮状菌丝侵染,如不及时治疗,眼球失明或脱落。本病发病率较低,但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防治方法:可用2—3片土霉素,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20 分钟。也可用0.02克孔雀石绿,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5分钟,多次用药后可痊愈。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1]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 https://www.360docs.net/doc/e816079862.html,/UploadFile/,仅供学习,严 禁传播 肤孢虫病 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 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 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 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 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 组织充血。 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 2、每50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5克,药饵可防伤口溃烂;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痘疮病 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 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2 龄鲤鱼、红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秋 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 时易发病。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 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 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 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 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 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 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 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 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 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 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 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 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 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 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 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 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鳍上;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当鱼体大量感染车轮虫时,由于车轮虫的骚扰,不能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剥取鱼的组织为营养,破坏鳃组织,严重影响鱼的呼吸,使鱼致死。 每年5-8月,鱼苗饲养成夏花鱼种的池塘,常发生车轮病,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此病一般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尤其是经常用稻草或粪肥直接沤水饲养鱼苗、鱼种的池塘,水质一般比较脏,是车轮虫病发生的主要场所。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1、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鱼被大量小 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严重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Q℃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 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右。【病原体】多子小瓜虫(寄生虫)。 【症状】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早期,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中期,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晚期,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治疗】此病要综合治疗,只用药收效不大,加强饲养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减少污染,保持水温恒定,升温比原水温高2-3℃为佳。在没有水草的情况下可适当投药, 水草对各种药物敏感很快枯死。热带鱼常用验方如下:参考验方1:早期可投入0.5%--1%食盐,可取得一定效果。2:

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剂洒全箱。用火柴 棍蘸甲基蓝结晶粉,涮入病鱼箱内变色即可,都有较好效果。3:早期、中期,将红汞放入水中,变成淡红色即可,有很 好的消灭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复使用,因汞有毒,鱼不易排出体外。4:中期、晚期,特效药为硝酸亚汞,但鱼对此 药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况下不采用。90×45×60(厘米)箱放绿豆粒大小一块即可,此药也不能反复使用。也可选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治疗。或如前所述调高水温达28-30℃连续3天,杀灭幼虫后换水。2、出血性腐烂病:为细菌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细菌。传染途径为水蚤或病鱼以及被污染的工具。此病不易根除,好了后常常是带菌者,水质恶化立即又发病,死亡率较高,一般为50%左右。 【症状】鱼体出现出血点,各鳍由鲜红充血变成苍白而烂掉,腮丝也由红变白,部分烂掉。解剖内脏有出血点。常并发肠炎。发病急,蔓延快(2-3天)易造成大量死亡。本病春末 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死去. 【治疗】停食4-5天,全箱投抗生素药物青霉素:90×45×60(厘术)箱80万单位,上、下午各1支,连续3天为一个 疗程。一般4-5天可治愈,初期可治愈,中期可以得到控制,烂掉的鳍需1个月左右才能长好。把患病箱内的水草拔出用清水冲净并用美蓝消毒(用火柴棍蘸一下美蓝结晶变化即可)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一、锚头虫(锚头鳋)(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三、血鞭毛虫—昏睡病(隐鞭虫,现在也包括锥桨虫和锥体虫)(一)、感染的迹象。传染上隐鞭虫的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受到严重侵害的鱼死亡。锥体虫看来是相对不致病的,并且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症状。(二)、感染详述。隐鞭虫和锥体虫都是具有茸毛状鞭毛的单细胞生物体(原生动物),因此得学名“鞭毛虫”,它们作为寄生虫生活在血液里。有危害的隐鞭毛虫有两根鞭毛,而完全没有危害的锥体虫只有一根鞭毛。要在血液涂片上看到这种寄生虫,需要用到少300倍的显微镜。两种寄生虫都是经第二寄主—水蛭传播的。鞭毛虫无害地生活在水蛭的肠内,水蛭叮咬时将其传到鱼身上。(三)推荐的治疗方法。还没有发现能有效防治观赏鱼身上血鞭毛虫的化学处理剂。由于只有受水蛭侵袭的鱼受传染,因此只需要取出受传染的鱼并且除掉水蛭。但是在水族箱里这样做相当容易,而在受到传染的池塘里解决这个问题要困难的多。四、斜管虫(斜管虫)(一)、感染的迹象。受侵害的鱼在硬物体上摩擦,合拢鳍。皮肤上覆盖着发白的蓝色不透明体,尤其是在关部和背鳍之间。如果鳃部受到侵害,呼吸的频率显著加快。在感染的晚期,皮肤表面肿胀然后脱落。(二)、感染详述。斜管虫是纤毛虫,一种单细胞的、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生物体,不均匀地覆盖着茸毛,茸毛推动虫体在水中前进。使用中等倍数显微镜能看到斜管虫,但是必须迅速采到标本,因为斜管虫在鱼死后两小时之内就离开了鱼体。这种寄生虫首先侵袭受了伤的鱼,但是在拥挤的环境条件里传染到健康的鱼。斜管虫病使鱼变得非常弱,严重的病例能对鳃造成长久的损伤。斜管虫*

夏季常见鱼病防治

夏季常见鱼病防治 高温高湿的夏季是鱼类生长最迅速的黄金时期,也是鱼类最易生病的时期。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变坏,高温、水质、饲料等因素往往引起鱼病发生,必须及早防治,正确诊断,才能保证鱼类旺食速长,高产高效。 分类防治 细菌性鱼病 1、草鱼、青鱼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治疗这“三病”,可用“灭菌灵”进行有效防治。发病初期每50公斤鱼用药1小包即可控制。 2、鲢、鳙鱼的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 细菌性烂鳃病:亩用生石灰15—20公斤,全池泼洒,即可得到有效防治。 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种和鱼苗,用呋喃唑酮—均匀泼洒全池,或按每50公斤鱼体重5—10克投喂口服,效果理想。

病毒性鱼病 由病毒引起的鱼病,草鱼危害最严重,有效防治措施主要是采用免疫注射疫苗。 水质性鱼病 水质性鱼病是因不良水质引起的鱼病,其主要症状是泛池,治疗方法:及时灌注清水,开动增氧机或者泼洒化学增氧剂“鱼浮灵”或“过氧化钙”进行急救。 在正确诊断出鱼病之后,确定用药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药物在混合使用时要谨慎。如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均不能与生石灰同时使用; 2、对症下药,不要胡乱用药; 3、药物要充分溶解之后才能使用; 4、轮换用药,综合预防,避免单一用药; 5、注意药物质量,药物变质失效,不能使用。用药时,注意药物的安全浓度。 内外预防

预防体外鱼病每天捞尽食场中的饲料残渣,定期清除水中漂浮的青草和霉变的饲料,保持水质、食场清洁及饲料新鲜。同时,用竹秆或草辫做成三角形或四方形的食场框,每边挂一只竹篓,篓口露出水面,篓内装入100克漂白粉,每天换药1次,连续3天,以消毒食场。也可用硫酸铜100克和硫酸亚铁400克装入布袋,每月挂3天,每天换药1次,可有效预防草鱼中华鳋病、鱼种的寄生虫性鳃病和皮肤病。此外,用新鲜青松毛15—20公斤,分成4—6把,在食物框架上浸挂一周取出,预防锚头鳋效果也很好。 预防体内鱼病在饲料中拌药投喂预防。草鱼、青鱼的肠胃病,可用大蒜预防,每100公斤鱼用大蒜0.5公斤,与200克食盐一起捣碎,拌在面粉糊中,同饲料一起连喂4天。也可用磺胺胍5克或干地锦草250克同饵料一起连喂6天进行预防。每100公斤鱼用地锦草、庆大霉素药粉1公斤拌饵料,连续投喂4天,可有效防治烂鳃病。每100公斤鱼用4%碘液30毫升或碘酒60毫升制成药饵投喂4天,可防治青鱼球虫病。 特殊性鱼病的防治

孔雀鱼常见病病的防治

孔雀鱼白点病的防 欧阳学文 病原体为小瓜虫,热带鱼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状和病变 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常呆滞状浮在水面,严重的全身似洒满白粉,多在春、秋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活饵的尾部下容易流行。此病传染速度很快,如不及时治疗会二次感染合并水霉病及细菌感染,严重时,药物无效,会大批死亡。要及早治疗。 治疗方法 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

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C、“尿砖”,将新砖在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病鱼的水族相中,数日后就能见效。 G、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或泼洒在水族箱中,也有一定效果。 孔雀鱼的疾病与治疗:口腐病 口腐病 症状:口部周边或颊部附近呈白棉花状而不能再进食,不久,将会衰弱而致死。 原因:与烂尾病一样,卡拉姆那里斯细菌感染为原因,输入孔雀鱼带来的新感染 症状:鳃部肿胀而在水面痛苦中勉强呼吸,并且合闭尾鳍而不时在摇头,做不自然的游水动作,不久,鱼体呈白浊状而衰弱致死。

原因:由输入孔雀鱼带进来的细菌为感染因素。 而一旦发现感染的鱼只时,必须随即隔离于其他鱼缸。初期者,只有换水或加入盐水也可改善。 治疗 可使用一些市售的杀菌剂来进行药浴,大部份的情况都会有所改善。若仍然无法痊愈,原因可能在于一些导致细菌性的感染的因素,并未消除,如水温过低,死鱼未捞出等。患水霉病症者,可能要注意水质,应捞除死鱼或残饵,并赶快换水,而松球病可能要优先改善水质,药浴除去水中的病原,待鱼较有食欲后,用细菌治疗的药饵喂食。至于烂鳍、烂尾等外表症状的鱼只,换水并佐以药浴,情况也能改善。 孔雀鱼针尾病的治疗方法 孔雀鱼针尾病又叫鱼类暴发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病症最初见鱼儿烦躁不安各鳍条紧夹不展游泳时呈蛇行或只甩尾巴不怎么前进似在挣扎进而眼眶下颌体表胸鳍基出现小块或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仅供学习,严禁传播 肤孢虫病 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组织充血。 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 2、每50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5克,药饵可防伤口溃烂;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痘疮病 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2龄鲤鱼、红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秋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时易发病。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 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

鱼病防治技术

鱼病防治技术 荆州海大饲料有限公司 鱼类病害的诊断 一、现场调查 1、全面了解池中病鱼的各种现象。 鱼病的发生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鱼病,病鱼在外表与正常鱼区别不大,但一旦出现死亡,死亡率就会急剧上升,常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慢性型鱼病,病鱼体色变黑,游动缓慢,死亡率缓慢上升。还有一种情况,病鱼外表变化不大,但鱼体在水中躁动不安,上窜下跳,有时急剧狂游,出现此情况要么是因寄生虫侵袭,要么是水中含有毒物质。若是前者原因,鱼会慢慢死亡,损失不太大;若后者原因,则往往突然出现大批死亡,各种家鱼及野杂鱼都不例外。 2、调查鱼类饲养管理情况 养殖鱼类发病,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如:放苗种前不清塘,放养品种规格大小相差过大,放养密度不当,投喂饵料不当,施肥不当等因素都会引发鱼病。 3、调查有关环境因素 鱼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大有关系的。如水源中有无污染源,水体本身理化因子有无变化,水温变化及周围有无施放农药情况,池底质情况的好坏,鱼池大小及水深情况等。 鱼池往年的发病史,每年何时开始发病;在同一鱼池中是某一种鱼发病,还是几种鱼同时发病;每天死鱼的数量等,对于准确诊断鱼

病也十分重要。 二、鱼体检查 鱼体的检查是鱼病诊断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检查方法是由表及里,先检查鱼体体表,再检查鱼体的内脏。检查鱼体的某一部位,先用肉眼检查,再用显微镜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相结事,才会更全面完整。 1、目检 一般来讲,病毒性鱼病是鳃盖、眼眶以及肌肉和肠道充血;细菌性鱼病则表现为局部充血、发炎、脓肿、腐烂,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竖鳞等症状;寄生虫鱼病常见症状是体表粘液过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胞囊等症状。一些大型的寄生虫,用肉眼可以识别出来。 目检鱼体包括体表、鳃、内脏三个部分。顺序和方法如下: ◎体表:将病鱼置于白色解剖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部位仔细观察。 ◎鳃:检查的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或变成透明,然后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丝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粘液,鳃丝末端是否肿胀或腐烂变白。 ◎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剪掉一侧的腹壁,观察有无腹水流出或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其次观察内脏的外观是否正常。在后剪断靠咽喉部位的前肠和靠肛门部位的后肠,取出内脏,把肝、胆等器官逐步分开。把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去掉肠道中粪便和食物,用剪刀剖开观察。

鱼病防治技术

鱼病防治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鱼病防治技术 荆州海大饲料有限公司 鱼类病害的诊断 一、现场调查 1、全面了解池中病鱼的各种现象。 鱼病的发生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鱼病,病鱼在外表与正常鱼区别不大,但一旦出现死亡,死亡率就会急剧上升,常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慢性型鱼病,病鱼体色变黑,游动缓慢,死亡率缓慢上升。还有一种情况,病鱼外表变化不大,但鱼体在水中躁动不安,上窜下跳,有时急剧狂游,出现此情况要么是因寄生虫侵袭,要么是水中含有毒物质。若是前者原因,鱼会慢慢死亡,损失不太大;若后者原因,则往往突然出现大批死亡,各种家鱼及野杂鱼都不例外。 2、调查鱼类饲养管理情况 养殖鱼类发病,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如:放苗种前不清塘,放养品种规格大小相差过大,放养密度不当,投喂饵料不当,施肥不当等因素都会引发鱼病。 3、调查有关环境因素 鱼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大有关系的。如水源中有无污染源,水体本身理化因子有无变化,水温变化及周围有无施放农药情况,池底质情况的好坏,鱼池大小及水深情况等。

鱼池往年的发病史,每年何时开始发病;在同一鱼池中是某一种鱼发病,还是几种鱼同时发病;每天死鱼的数量等,对于准确诊断鱼病也十分重要。 二、鱼体检查 鱼体的检查是鱼病诊断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检查方法是由表及里,先检查鱼体体表,再检查鱼体的内脏。检查鱼体的某一部位,先用肉眼检查,再用显微镜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相结事,才会更全面完整。 1、目检 一般来讲,病毒性鱼病是鳃盖、眼眶以及肌肉和肠道充血;细菌性鱼病则表现为局部充血、发炎、脓肿、腐烂,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竖鳞等症状;寄生虫鱼病常见症状是体表粘液过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胞囊等症状。一些大型的寄生虫,用肉眼可以识别出来。 目检鱼体包括体表、鳃、内脏三个部分。顺序和方法如下: ◎体表:将病鱼置于白色解剖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部位仔细观察。 ◎鳃:检查的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或变成透明,然后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丝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粘液,鳃丝末端是否肿胀或腐烂变白。 ◎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剪掉一侧的腹壁,观察有无腹水流出或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其次观察内脏的外观是否正常。在后剪断

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介绍二十种常见鱼病 一、车轮虫、斜管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而引起的鳃病。这些原虫对幼鱼和成鱼都可感染,在鱼种阶段最普遍,严重时成“跑马病”。虫体常成群地聚集在鳃丝边缘或鳃丝缝隙里,使鳃丝腐烂,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池水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可杀死鳃上车轮虫。 2.最好第二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二、小瓜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成虫为球形,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圆形,大核香肠形或马蹄形。病鱼的体表有许多被小瓜虫侵袭而形成的白色小脓泡,故又称白点病。寄生处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呼吸困难而死亡。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鱼危害最为严重。 (二)防治方法 1.放养时用亚甲基兰10ppm浸泡10—30分钟。 2.用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三、指环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指环虫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鳃病。病鱼大量感染指环虫时,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苍白,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20克洗浴10—30分钟。 2.用90%晶体敌百虫0.2~0.5ppm全池遍洒,对杀灭指环虫也有很好效果。

七、孢子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鲢碘泡虫寄生在鱼的脑腔中引起鱼“疯狂病”。鲢碘泡虫的孢子为椭圆形或倒卵形,前宽而后稍狭,前端有2个大小不等的梨形极囊。病鱼极度消瘦,体色暗淡无光,尾巴上翘,在水中狂游乱窜,似疯狂状,故又名疯狂病。主要感染鲢鱼。其它孢子虫的孢囊寄生在鱼体表、鳃丝、鳃盖等部位,引起发炎甚至溃烂。鲫鱼最易发此病。 (二)防治方法 用孢虫净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八、绦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九江头槽绦虫、马口头槽绦虫等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主要危害草鱼种,病鱼黑色素增加,口常张开,但食量剧减,故又称“干口病”。严重的病鱼,腹部膨胀,剖开鱼腹,可见肠道形成胃囊状扩张,破肠后,即可见到白色带状虫体聚集在一起。 (二)防治方法 1.用90%晶体敌百虫或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杀灭剑水鳋,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2.内服肠虫速灭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九、低氧综合症 (一)病因病症 低氧综合症是由于氮循环受阻,氨氮和亚硝酸盐超高而溶氧偏低,水质变坏发黑、发臭或“转水”,鱼表现为减食或停食,夜晚甚至大白天“老泛头”,躲避增氧机,先是少数鱼在池边抽搐而死,继而大批死亡,造成“泛池”。 (一)防治方法 1.改变养殖模式。改传统的畜禽粪便养鱼、化肥养鱼为生物肥养鱼和“80:20养鱼”模式。 2.调节水质。平常采用开增氧机、加新水排底水;施生石灰、底安、净水宝、精博神菌等方法控制好水质,能够有效预防低氧综合症的发生。 3.及时治疗。一但发生“老泛头”要及时检测水质,针对不同情况施用固粒氧、水仙、硝氨净、益菌多、解毒救星、维C应激灵等解救。 十、肝胆综合症

观赏鱼三十三种常见疾病和治疗

观赏鱼三十三种常见疾病及治疗 一、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观赏鱼33种常见病与治疗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 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 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 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 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 达到大约20毫米。 (二)、感染详述。 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 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 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 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 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 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 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 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 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 或继续产几次卵。 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 由此鱼类 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 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 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 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 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 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 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 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 、感染的迹象。 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 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 时也出现 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 、感染详述。 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 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 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 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 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 在水鸟的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 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 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 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 幼虫寄生于 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 当寄 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 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 轻微 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 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 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 、推荐的治疗方法。 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 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 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 *近池塘或水族 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三、血鞭毛虫一昏睡病 (隐鞭虫,现在也包括锥桨虫和锥体虫) (一) 、感染的迹象。 传染上隐鞭虫的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 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 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受到严重侵害的鱼死亡。锥体虫看来是相对不致病的,并且 不会产生 如此严重的症状。 春季从卵孵化出来 一旦贴上,它们就 然后交配过的雄性

观赏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观赏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最近看了《观赏鱼疾病及防治》([英]内维尔.卡林顿博士)一书,此书只是一本小册子,但书中论述相当专业,看后受益良多,尤其是对新鱼、饵料入缸前的检疫、消毒有了新的认识。现把书中〈常见的寄生虫和疾病〉一节内容传上,供各位参考。由于现今观赏鱼治疗药物的商品化已有相当程度,所以书中只是详细论述了疾病病因及症状,而涉及的具体治疗药剂不多。还有可惜的是书中的病变示范图谱无法贴上。 一、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 (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靠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一、鱼病的预防 1、做好消毒工作 (1)鱼体消毒水温15℃以上可用15-2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15-20min;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2)饲料消毒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3-5min。 (3)工具消毒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消毒液用600mg/L 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2、严格检疫制度 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3、科学管理 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它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4、药物预防 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二、鱼病的诊断 1、现场调查

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2、目检 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1)体表将刚死不久或未死的病鱼置于解剖盘上,对鱼体的头部、嘴、眼睛、鳃盖及鳍条等仔细观察,检查皮肤有无充血、发炎、有无溃烂、体表粘液多少,鳍基部是否充血,边缘是否正常,看是否有大型的病原生物或特殊的症状表现。 (2)鳃鳃部检查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然后打开鳃盖,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较多,鳃丝是否肿大和溃烂。鳃盖内侧是否开天窗,有无肉眼可见寄生虫等。 (3)内脏将病鱼的体腔剪开,首先观察肠、肝脏、胆囊、生殖腺、脾脏、鳔等的形状和颜色是否正常,有否充血发炎和大型寄生虫寄生等。内脏的检查:中肠是检查的重点,应将病鱼的肠剥离开,看看肠是否充血,有无腹水,体腔内有无大型寄生虫,有无充血发炎和溃烂现象。 3、镜检 (1)镜检方法刮取病鱼的鳃部粘液、体表粘液和内部器官做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体的寄生情况。 (2)查找病原检查鱼病时若发现有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出现,就要对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强度和对鱼的危害程度以及病鱼的表现症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主次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三、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1、用药方法 (1)鱼体浸洗法在一定的容器内,配制高浓度的药物,用较短的时间,浸洗鱼体,从而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浸洗时间的长短,主要根据水温的高低和鱼体耐药程度而定。通常水温高时,药效快,毒性强,浸洗时间要

常见鱼病及防治

常见鱼病及防治 1.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病原、鱼体、池塘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鱼类的摄食、呼吸、排泄、生长等一切生命活动均在水中进行,因此水环境对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超过任何陆生动物。水中存在的病原体数量较陆地环境要多,水中的各种理化因子(如溶氧、温度;ph值、无机三氮等)直接影响鱼类的存活、生长和疾病的发生。体质健康的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对疾病也有较强的抵御能力。但在养殖池塘中,由于放养密度的提高(较自然水域增大几倍甚至几十倍),人工投饵量的增大,鱼类的排泄量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增大,使得环境极易恶化,同时疾病的传染机会增大。当环境的恶化,病原体的侵害超过了鱼体的内在免疫能力时,就导致了鱼病的发生。 二、鱼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一)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主要为温度和透明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透明度降低,病原体的繁殖速度加快,鱼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喜低温种类的病原体除外,如水霉菌、小型点状极毛杆菌(竖鳞病病原苗)等。 2.化学因素水化学指标是水质好坏的主要标志,也是导致鱼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在养殖池塘中主要为溶氧量、ph值和氨态氮含量,在溶氧量充足(每升4毫克以上)、ph值适宜(7.5~8.5)、氨态氮含量较低(每升0.2毫克以下)时,鱼病的发生率较低,反之鱼病的发生率高。如在缺氧时鱼体极易感染烂鳃病,ph值低于7时极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氨态氮高时极易发生暴发性出血病。 (二)生物因素 与鱼病发生率关系较大的为浮游生物和病原体生物。常将浮游植物含量过多或种类不好(如蓝藻、裸藻过多)作为水质老化的标志。这种水体鱼病的发生率较高。病原体生物含量较高时,鱼病的感染机会增加。同时中间寄主生物的数量高低,也直接影响相应疾病(如桡足类会传播绦虫病)传播速度。 (三)人为因素 在精养池塘,人为因素的加入大大加速了鱼病的发生,如放养密度过大、大量投喂人工饲料、机械性操作等,都使鱼病的发生率大幅度提高,所以精养池塘的鱼病发生率高,防病、治病工作也更为重要; (四)池塘条件 主要指池塘大小和底质。一般较小的池塘温度和水质变化都较大,鱼病的发生率较大池塘为高。底质为草炭质的池塘ph值一般较低,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鱼病的发生率较高。底泥厚的池塘,病原体含量高,有毒有害的化学指标一般也较高,因而也容易发生鱼病。 三、发病鱼的体质因素 鱼的体质是鱼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鱼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为品种和体质。一般杂交的品种较纯种抗病力强,当地品种较引进品种抗病力强。体质好的鱼类各种器官机能良好对疾病的免疫力、抵抗力都很强,鱼病的发生率较低。鱼类体质也与饲料的营养密切相关,当鱼类的饲料充足,营养平衡时,体质健壮,较少得病,反之鱼的体质较差,免疫力降低,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极易感染而发病。同时在营养不均衡时,又可直接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如瘦脊病、塌鳃病、脂肪肝等。 2.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一、现场调查

淡水鱼养殖的病害预防

淡水鱼养殖的病害预防 作者:平月菲 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10期 平月菲 本文对淡水鱼病害的防治方法进行介绍,为进一步推广、介绍淡水鱼病害的防治技术和最 新动向,以期对淡水鱼养殖起到指导促进、作用。 我国的水产品在世界上产量最大,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水产品养殖量超过捕捞量的国家。我国淡水资源丰富,有纵横交错的河流和广袤的湖泊。因此淡水鱼类在我国水产品产量中 占据着较大的份额,这就要求水产工作者,必须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淡水鱼病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我国对于淡水鱼病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 的淡水鱼病害防治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保护渔业资源和环境 1.1需要对养殖用水的污染进行处理 需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政策,做到治污和建厂的同步规划,同步进行;应该进一步改良我国 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方法,改善使用结构,合理调整使用量。 1.2淡水养殖要根据水域环境容量合理开发、合理布局,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绝对不能采用破坏环境、掠夺资源为代价的盲目发展方式,一味的追求产量的增长。只有 这样才可以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长盛不衰。 2淡水鱼养殖的治理和消毒 2.1池塘的治理和消毒 1)对淡水鱼养殖池塘的治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池塘的大小选择要因地制宜,以0.27~ 0.53 hm2亩为宜,如果网具、机械等硬件设施良好,池塘的保水性好,池塘面积可以稍稍扩大。如若土质渗漏较为严重,需要使用薄膜铺地防渗,以及各种配套硬件设备情况较差,则池塘的 面积不宜过大,选择0.13~0.33 hm2为佳。鱼塘治理工作的重点是池深,这需要每年对池底的淤泥进行一次清淤工作,以保证夏季池塘水位深度。由于北方气温偏低,水位深度应保持在2 m以上,而南方气温偏高,池塘水位深度在2.5~3 m为佳。 2)对于池塘养殖的消毒,通常采用的药物有生石灰、茶饼、漂白粉等。生石灰也是国际上最为通用和有效的药物之一。采用生石灰清塘,具有以下优点:能够杀灭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昆虫、病原体、青泥苔、野杂鱼等,以及一些根茎浅软的水草;生石灰遇水之后会生成氢氧化钙,之后会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池底,碳酸钙可以使池底的淤泥结构变疏松,进而改 善池底淤泥的通气条件,产生加速细菌分解有机质的作用和效果,分解和释放出磷、氮、钾等 元素,使池底的淤泥矿化;碳酸钙还能与水中的碳酸、二氧化碳等形成缓冲物质,保持稳定的 水质pH值,利于鱼的生活。生石灰还有助于水中的悬浮胶状有机物胶结沉淀到塘底,澄清水质;生石灰中的钙也可以作为鱼不可缺少的元素被利用。漂白粉一般多用于带水清塘。茶饼多用于 浅塘,水深1 m的浅塘,每亩施用茶饼50 kg,捣碎之后浸泡24 h,加水对池塘进行均匀泼洒。 2.2水库和湖泊的治理和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