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新浙教版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课题 3.1机械运动(一)时间2014.4.10

教学目标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需要参照物,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能根据物体运动判断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3.能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重点难点1. 参照物

2. 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引入]毛主席曾经有一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为什么坐在地上的人却能够行八万里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一、机械运动

1.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观察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

⑴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

⑵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教学过程教师小结: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

小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请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这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3.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

⑴读图2-18,2-19,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要求找出它们的差异)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般说来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

⑵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

小组讨论后回答: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运动快慢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将直线运动进行分类?

教师小结: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小结] [巩固练习]

反思1. 对于参照物的理解,学生还是建立在亲身体验过的事能判断,而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往往茫然。这也是这些学生的特点吧。

2. 该考虑让学生建立一种模型的思想。

课题 3.1机械运动(二)时间2014.4.11

教学目标1.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重点难点速度的概念

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引入]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需要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问题。比如赛跑时,谁跑得最快,谁获得冠军。同样,比如火车提速,就是人们认为原来的火车不够快,这也是人民所关心的。

一、[思考]那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答:观察他们哪个在前,谁在前面就谁快...

[结论]: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得快。

问:百米赛跑时,如何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

答: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问:如果有好几组运动员比赛,他们怎么比较运动快慢呢?

教师归纳:因为通过路程都是100米,是相等的,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探究实验

1.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实验设计: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

(1)比较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较慢。

(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长的运动较慢,反之较快。

2.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3.如何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提问: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4.小组交流: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三、速度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v和t分别是英语速度和时间的第一个字母,s是德语移动距离的第一个字母]

教学过程3.关于速度的单位,要说明它是依据公式v=S/t得到的。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如果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位用小时,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时”。

问:“米/秒”和“千米/时”这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介绍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推导出:1米/秒=3.6千米/时

4.阅读课本图2-22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感受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5.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如何通过读图获得解题所要的信息)

汽车在两块指示牌之间通过的路程是牌上这两个数据之差。

汽车通过两块指示牌所用的时间是两次时钟读数之差。

根据速度公式统一单位后求解。

四、平均速度

讨论:用速度公式能够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吗?

师:虽然无法用一个速度值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运动的快慢,但可以利用公式得知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由公式v= 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严格说来,

任何一个平均速度总是对应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离开了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平均速度就失去可意义。

[课堂小结]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3.速度公式的应用。

4.平均速度。

反思1. 虽然速度学生在小学里面已经学过,但是学生对于速度的理解,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偏差。

2. 由于应用题做怕了,很多同学对于计算的内容“恐惧”

3. 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存在部分学生搞不明白的问题。

课题 3.2力的存在(一)时间

教学目标1. 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

2.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 能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改变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气球橡皮筋磁铁,小球

教学过程[游戏引入] 抛汽球。汽球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呢?引出概念:力。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怎样来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要求自己举身边的有关力的例子)

总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我们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从“树动知风”这一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判断风的存在),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力的存在。

⑴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⑵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

学生自己用身边的物体来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

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介绍:对于看不见的形变可采用放大措施转变为看得见的形变。

2.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若给你一颗钢珠和一块磁铁,看看你能使它的运动发生哪些变化?学生探究后交流:a.球由静止变运动b.球运动由慢变快c.球运动由快变慢

d.球运动变为静止e.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小结: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讨论:生活中存在哪些力的形式:

⑴拉力、压力、推力、提力等:接触力

⑵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磁铁对铁的吸引力:非接触力。说明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力的相互性: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味各自的感受。

当一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讨论:1、送神舟五号升空的火箭推进力来自哪里?

2、磁铁能吸引铁块,反过来铁块能吸引磁铁吗?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打人和被打,是一样的吗?

[小结

板书]

学生对于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还差,哎,还是要继续努力啦。

课题 3.2力的存在(二)时间

教学目标1. 感受弹力,确认弹力存在的普遍性。

2. 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3.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重点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学准备弹簧演示用弹簧秤

教学过程

[引入] 由力的大小引入力的测量。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拉力使弹簧伸长] 2.两位只手分别拉弹簧,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只手的拉力大?怎么知道它的拉力大?

[ 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

在科学主要利用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一、力的单位: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

举例使学生对1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二、弹簧测力计: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

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 弹簧秤的原理

①准备一个弹簧,标出弹簧下端所对的位置。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________,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_______。

③撤去拉力,弹簧将__________。[讲解]

2. 弹簧秤的构造

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3. 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

弹簧秤的量程是:___________最小刻度值为:_________ 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______,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_______牛顿。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小结]

板书

问题1.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学生还是不容易判断。

课题 3.2力的存在(三)时间

教学目标1.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力的图示作图

3. 了解力的示意图的意义和作用,并会用它来表示具体的力

重点难点

掌握力的图示作图的基本操作教学准备弹簧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思考]: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因素?

一、力的三要素:

实验1:用力拉弹簧,一次用力小,一次用力大。观察作用效果。[大小]

实验2: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向两边拉与用力向中间压,感受一下两种情况弹簧受力后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方向] 实验3 :在分别弹簧的中部、顶部用力,弹簧将如何变化?[作用点]

解释:开门时,为什么习惯按远离门轴的一边。请学生举几个例子

总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思考:那么如何描述一个力呢? [语言文字叙述...但不直观引出]

二、力的示意图: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关心力的方向,而不太关心力的大小和作用点,这时我们只需在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说明课文中几个例子,并介绍在解题时的一些应用。

[小结] 画图练习

板书

反思力的图示内容比较多,课本上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里面的内容却很多,这是新课程的课文内容的特点。

如何选择课外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课内的知识外还要掌握课外的一些内容,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增加过多的负担,教师要好好努力啊!

课题 3.3重力(一)时间

教学目标1. 能叙述重力的意义,确认重力的方向。

2. 会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3. 知道重力的测量方法,会用弹簧秤测物体受到的重力

重点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用弹簧秤测量物体重力

教学准备弹簧秤重垂线铁架台小木块

教学过程[引入] 以身边的物体抛出后的结果,引出问题: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一、重力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产生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向下的吸引力。

[板书]:1.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符号为G

思考:重力也有三要素吗?(引出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重力的方向

实验:⑴铁架台放在水平桌面上,重锤静止时观察悬线所处的状态。

⑵铁架台倾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重锤静止时观察悬线所处的状态。

学生观察总结:无论铁架台是否倾斜,重锤静止时悬线总是处于竖直状态。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思考:为什么重垂线可以用来检查墙面是否竖直?(出示重垂线,请同学试试。)

3.重力的大小

重力有大有小,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桶水比一杯水重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你们猜测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教师: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做一做】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探究实验一: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器材:2~3人一组,4只质量为100g的钩码、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

步骤:用弹簧测力计先后测出4个钩码的重力,并填在表中:钩码数/只质量(千克) 重力(牛顿) 重力跟质量的比值(牛顿/千克)

分析数据: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

[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 [比值为9.8牛顿/千克]

9.8牛顿/千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2. 重力/质量=9.8牛顿/千克。

重力用G表示,单位是牛(N);质量用m表示,单位是千克(kg);

9.8牛顿/千克用g表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G=mg或g=G/m,

式中的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在粗略计算中,g常取10牛顿/千克。

例:一袋质量为50千克的水泥受到的重力是多大?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规范,对典型错误作出纠正与评价。[小结] ⑴重力的意义⑵重力的方向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

⑷g的数值与意义

反思1. 牛顿的故事学生很熟悉,但是也导致了重力与地球引力的混淆,这点是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 重力的方向某些同学由于在实验的时候没有注意观察,导致理解发生错我,仍然认为是垂直向下。

3. 关于g的物理意义,学生仍旧比较难以理解,需要给学生一个实验。

课题 3.3实验: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时间

教学目标1. 掌握弹簧秤的使用

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弹簧秤的使用

数据分析,获得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弹簧秤铁架台小铁块 5个50克重的钩码细线学生准备的器材

教学过程一、弹簧秤的结构:

二、熟悉弹簧秤的使用:测量身边的物体,感受1牛的力有多大

三、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个数钩码的质量,分析实验数据。

---------------------------------------

弹簧秤的结构部分大家一起来熟悉

1. 面板、钩子、圆环、弹簧、指针等

2. 单位、量程、最小刻度值等

3. 受力时弹簧的变化:

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参照实验记录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记录数据

数据分析。

介绍关于 g 的物理意义等内容。

反思

本次实验从效果上来看,老师在给学生一个方向后,放手给学生自己设计和进行实验,能提高同学的兴致,锻炼学生的能力,比单纯的老师讲解,学生操作更加有效果。

从最后实验记录的数据来看,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1. 曲线图有部分同学画不怎么来

2. 部分小组的实验操作基本由一人担当了,虽然已经强调过。

3. 在记录数据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单位的不同

课题 3.4 牛顿第一定律(一)时间

教学目标1. 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确认力并非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重点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准备小车斜面木板

教学过程[引入] 牛顿: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小实验] 桌面上的书本,小球等在推动后发生运动,停力后最终又停止。

分析得: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实验] 小车从斜面上下滑后,在水平木板上运动。

速度越来越慢,停止,受到摩擦力作用。

1. 设计实验。

2. 设计记录表格

3. 数据分析处理

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_____,通过的距离越______,运动时间越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

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分析结论中的最重要的内容。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分析]生活中有那些例子是在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发生变化的?

[小结] 牛顿第一定律

[作业]

反思1. 对于学生的实验要加强指导,许多学生自己做还不行。

2.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点学生不容易理解。

3. 在分析事例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4. 小车用钢珠替代,操作更加简便,效果更加明显。

课题 3.4 牛顿第一定律(二)时间

教学目标1. 惯性的意义

2. 一切物体,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都具有惯性。

3. 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难点

惯性的意义

教学准备杯子、泥人、电话卡,象棋,…

教学过程[引入]:小实验,玻璃杯上的卡片被弹开后,上面的泥人落在杯子中。

1、分析: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的性质。得到惯性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演示课本图2-65,观察到:小车突然遇到阻碍停止,木块向前倾倒。

请同学进行讨论,解释原因,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演示图2-66实验,观察到:塑料卡片飞弹出去,卡在硬币掉入水中。

解释原因,体会由于惯性而具有的现象。

4、探究:以汽车突然启动时,站在汽车中的乘客为例。

设疑:(1)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向前倒还是向后倒?

(2)乘客为什么向后倒?

(3)这里的乘客要保持原来什么状态?

(4)汽车突然刹车时,站在汽车中的乘客怎样运动?

5、教师总结:

1)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惯性。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等一切外部因素无关。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

2)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是指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两种情况。3)惯性和惯性定律的联系和区别:惯性是描述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把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性质定义为惯性,它是物体的属性,与物体有无受力,处于什么状态无关。

6、教师演示课本图2-87实验。

提问:如何用惯性理论解释上述实验现象:?

再演示:将钢笔套竖直压在纸下,纸条放在桌边,急速抽出纸条,可看到钢笔套仍竖在原处。

学生体会操作。

三、小结。

实验非常重要啊!好的实验能吸引学生的目光。

今天用的泥人和电话卡,都是生活中平常的物品,但经过这样的实验后,学生能记得更多的东西。

课题 3.5 二力平衡的条件时间

教学目标1、知道二力平衡的意义,能说出二力平衡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能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判断平衡力;物体在受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教学准备二力平衡的演示器材

教学过程[引入] 复习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一、二力平衡的定义

现象:保持静止状态。假设:与它受到的力有关。

进而提出问题:受几个力的作用,每个力叫什么名称?谁施加的力?

学生互议、得出:受到重力和拉力两个力的作用,重力是地球施加的,拉力是乳胶管施加的。 受两个力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一起举出一些生活中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现象……并投影

1、荷叶上一只静静的青蛙;

2、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

3、悬挂的日光灯管等指出:这些物体是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的,科学中我们把这两个离称作一对平衡力,即二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1)什么叫力的三要素? 2)什么叫力的示意图?

根据对二力平衡的理解,只画出一个示意图

二力平衡的条件:同物、同线(?)、等大(?)、反向。

针对上述有争议的平衡力是否等大,是否同线,再按课本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就演示过程和演示现象进行进行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然后擦掉板书中的?号。

演示:缺少这四个条件中的一个时,两个力还能不能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节:请学生完成。

五、布置作业。

反思二力平衡的关键是能判断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但部分同学不知道是没听还是怎么的,反正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课题 3.6 摩擦力时间

教学目标1. 知道摩擦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气体和液体产生摩擦力。

2. 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理解摩擦力的利和弊,并懂得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方法。

重点难点1.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懂得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教学准备斜面钢珠毛巾棉布木板

教学过程[引入]当你在平坦的马路上骑自行车时,若脚不踩脚踏板,车子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若想使行进中的车很快停下,应采取何种措施?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一、学生探究——固体、气体、液体存在摩擦

1、学生探究实验:分组操作图2-5

2、2-5

3、2-54及自行设计的其它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对操作要领适当加以指导,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固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存在着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2、观察图2-55并阅读航天器的盔甲——烧蚀材料,讨论。

总结:固体与气体间存在着摩擦。举例。

3、观察图2-56,思考、讨论

固体与液体间存在着摩擦,这一摩擦比相同条件下固体在气体中的摩擦大。

结论:不但固体会产生摩擦力,气体和液体间也会产生摩擦力。气体和液体间的摩擦力有时会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四)摩擦的有害作用

1.损耗能量,由各种形式的能量所转化成的机械能,由于摩擦作用,将进而转化为热能而散。

2.引起磨损。它使机械效率降低,润滑油和功率的损耗增加,零件丧失精度乃至损坏,因而需要更换。

(五)摩擦的有利作用

1.传动作用,各种动力机、驱动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动装置(如皮带、传动链、齿轮、蜗轮、蜗杆等)和各个联动部件之间的静摩擦力,带动各种工作机运转。

2.制动作用,各种机械和交通工具乃至行人的减速和停止运行,都是借助于摩擦作用。据此制成制动器和离合器。

(六)、讨论:假如没有摩擦,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小结:

作业布置

反思对于摩擦大小对生活的影响学生较好,但对于世界如果没有摩擦的想象能力,却很不足,这些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是不够的。

课题 3.7水的压强日期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压力的特点和压力的作用效果。

2、确认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可以很好地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3、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能由公式出发得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重点难点分析压力概念与重力的区别;压强概念的建立压强公式的教学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引入】创设情境:约翰.墨里的实验

一、压力和压强:

1、压力:力作用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成因: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分析:1手指按瓶子:手与瓶子相互挤压,手的压力作用在瓶的表面上,并与接触面相互垂直。

2压路机压地面,滚筒与地面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地面上,并与地面垂直。 3钳子夹核桃,钳子与核桃之间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核桃壳上,并与核桃壳表面垂直。

2、压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物体的表面产生凹陷的效果。

【实验】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说明:控制变量法;控制实验条件

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定量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注意:1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水平支持面上静止时 F=G

2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或面积。

3单位统一 N/m2

单位:1帕=1牛/米2,了解帕的大小

例题教学:P15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二、水的压强

1、实验: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验两点:

1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2水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演示实验】看哪个孔的水射的远……(无实验器具用自制的矿泉水瓶代替,课件不得已的时候用)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也是水压强作用效果的另一种表现)

推出不光是水,其他液体也有这个性质(水银也有)

2、水的内部也存在压强

回想前面讲过的约翰.墨累的实验已经自己在游泳时胸闷等感受,得出水的内部也存在压强。

那么水内部的压强有什么特的呢?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让水内部压强的效果表现出来呢?

3、探究:研究水内部压强的特点。

1提出问题:水的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水的压强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水的压强可能跟水的深度有关,即可能会随着水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也可能跟方向有关,水向下的压强可能大于向上的压强和向侧向的压强。(提示前面的实验特点)

3设计实验:怎么样比较水的压强大小呢?——压强计

1、观察压强计:自己研究,发现压橡皮膜越重,U形管左右两液面的高度差越大——>>>>压强越大,高度差越大;压强计可以转动,可以比较水内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压强大小。

2、制订实验方案:不同高度,相同的方向;不同方向,相同的高度进行比较。(设计表格)

橡皮膜朝向金属盒所在深度/cm压强计U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cm

朝上

朝上

朝上

朝下

朝侧面

4交流实验方案并做及时的记录。

5得出结论:水的内部存在着压强,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6推广:一般液体的压强和水的压强特点一样。

7深化:液体压强除了和高度,方向有关,还和液体本身的什么有关呢?

【实验】同一高度,同一方向,水和浓盐水压强大小的比较,水和浓盐水的密度不同——>>>>>在不同的液体的同一深度,密度大的液体,压强较大。

4、压力和压强小结:

5、课堂练习(书后面的课后练习,进行巩固)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12题;共36分) 1.1010可以写成() A. 102·105 B. 102+105 C. (102) 5 D. (105)5 2.计算(ab)2的结果是() A. 2ab B. a2b C. a2b2 D. ab2 3.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A. x2?x3=x6 B. 3﹣1= C. ﹣2+|﹣2|=0 D. 3+=4 4.(x2-px+3)(x-q)的乘积中不含x2项,则p、q的关系为() A. 相等 B. 互为倒数 C. 互为相反数 D. 无法确定 5.将 6.18×10﹣3化为小数的是() A. 0.618 B. 0.0618 C. 0.00618 D. 0.000618 6.计算(﹣xy2)3,结果正确的是() A. x3y5 B. ﹣x3y6 C. x3y6 D. ﹣x3y5 7.已知a=2005x+2004,b=2005x+2005,c=2005x+2006,则多项式a2+b2+c2﹣ab﹣bc﹣ac的值为() A. 0 B. 1 C. 2 D. 3 8.在等式a3?a2?()=a11中,括号里面的代数式是() A. a7 B. a8 C. a6 D. a3 9.下列运算结果为a6的是() A. a2+a3 B. a2?a3 C. (-a2)3 D. a8÷a2 10.(π﹣3.14)0的相反数是(). A. 3.14﹣π B. 0 C. 1 D. ﹣1 11.已知a=8131,b=2741,c=961,则a,b,c的大小关系是() A. a>b>c B. a>c>b C. a<b<c D. b>c>a 12.已知,则下列三个等式:① ,② ,③ 中,正确的个数有() A. 个 B. 个 C. 个 D. 个 二、填空题(共7题;共16分) 13.人体内某种细胞的直径为0.00000156m,0.00000156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 14.肥皂泡的泡壁厚度大约是0.0007mm,将0.0007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 15.要使(3x+k)(x+2)的运算结果中不含x的一次方的项,则k的值应为________. 16.计算:[(﹣x)3]2=________. 17.如果(x+a)(x﹣4)的乘积中不含x的一次项,则a=________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机械运动 1、 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这个标准, 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 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 3、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匀速直线运建 宜线运动一 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5、比较物体运动 快慢的方法: 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 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是扌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公式: 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 ,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 /时,符号:km/h ,读 ⑤常识:人步行速度:米 /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X 108米/秒 第二节、 力的存在 &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 如吸铁石;相互 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 10、 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 谨约匚:h 换算?它表来的米般千米(时,匀速#行时千米出时詔(”米秒 :2m/s=2 X 3. 6kmM=h (过程单位同后)的时间对的谨度,或巷是相同賂 ■/ ?乙 程时的时间,再用公式计算 AT 图像,頁线汽匀速运动 卜t 图像,曰詢匀速运动, :①单位换算过程 ?0 40 19 ,乙九加速运动 (J )平均违度—皂路捏 吋阿(求棊段路程上朗平均逮度.必须扰出该诺毎及对应的时司). < ■ 1 I 4V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除研究对象本身外),科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做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4.机械运动的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5.比较物体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大的速度快;⑵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用时少的速度快。 6.速度和平均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科学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②计算公式:v=s/t ;变形公式:s=vt t=s/v ③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记作:m/s常用单位:千米/时,记作:Km/h 换算关系:1米/秒= 3.6千米/时“1米/秒”表示: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为1米。 【注意】Ⅰ在速度计算中,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要带单位计算。 Ⅱ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速度是一定的,不能认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Ⅲ速度常识:人步行的速度为1.3 m/s,自行车的速度为4.2 m/s,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100 Km/h,动车组的速度约为200 Km/h,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约为900 Km/h,空气中 声速为340 m/s,光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速度3×108 m/s。 ⑵平均速度: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t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即平均速 度等于某段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的比值。 二.力的存在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 整式的乘除 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整式的乘除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3分)若(a m b n)3=a9b15,则m、n的值分别为() A.9;5B.3;5C.5;3D.6;12 2.(3分)计算的结果是() A.B.C.D. 3.(3分)若a+b=10,ab=11,则代数式a2﹣ab+b2的值是() A.89B.﹣89C.67D.﹣67 4.(3分)某商场四月份售出某品牌衬衣b件,每件c元,营业额a元.五月份采取促销活动,售出该品牌衬衣3b件,每件打八折,则五月份该品牌衬衣的营业额比四月份增加() A.1.4a元B.2.4a元C.3.4a元D.4.4a元 5.(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项式乘以单项式,积可以是多项式也可以是单项式 B.多项式乘以单项式,积的次数等于多项式的次数与单项式次数的积 C.多项式乘以单项式,积的系数是多项式系数与单项式系数的和 D.多项式乘以单项式,积的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等 6.(3分)如图,甲图是边长为a(a>1)的正方形去掉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乙图是边长为(a ﹣1)的正方形,则两图形的面积关系是() A.甲>乙B.甲=乙C.甲<乙D.甲≤乙 7.(3分)若3m=5,3n=4,则32m﹣n等于() A.B.6C.21D.20 8.(3分)若(x+1)2=(x+2)0,则x的值可取() A.0B.﹣2C.0或﹣2D.无解 9.(3分)已知(x﹣m)(x+n)=x2﹣3x﹣4,则m﹣n的值为() A.1B.﹣3C.﹣2D.3 10.(3分)下列计算①(﹣1)0=﹣1;②;③;④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测试题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测试题(1) 一、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土壤中物质的是( ) (A)矿物质(B)氧气(C)水(D)臭氧 2.土壤中死亡的生物体,最后被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因为( ) (A)土壤氧气氧化的结果(B)小动物食用后排出 (C)微生物分解(D)植物根呼吸作用的结果 3.如右图所示,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的残留物是( ) (A)小细砂(B)蛋白质 (C)无机盐(D)金属 4.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认识有错误的是( ) (A)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B)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 (C)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D)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5、下列各项中关于破坏土壤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恣意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B)草原的过度放牧会引起沙漠化 (C)焚烧作物秸杆后土壤无须再施肥(D)烧山开荒将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6、周末,小明和爸爸想找地方挖蚯蚓做鱼饵,他们在哪个地方能找到蚯蚓( ) (A)乱石堆里(B)干硬的土堆中(C)小水洼(D)湿润的草地 7、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开始就有土壤 (B)风和流水、太阳共同作用使岩石变为土壤 (C)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也会使岩石变为土壤 (D)岩石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的分裂,最后形成土壤 8、以下三种土壤样品中,哪种通气性能最差,哪种保水性能最强() (A)甲,甲(B)甲,乙(C)乙、乙(D)乙、丙 9.小明同学在探究植物根系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了下列假设,你认为哪个假设最不适宜() (A)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土壤结构有关 (B)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 (C)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通气状况有关 (D)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地下水位高低有关 10.根尖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 (A)根冠(B)根毛区(C)分生组织(D)侧根 11.小明一连几天用妈妈清洗过咸水鱼的水浇一株花卉,不久后发现该花卉枯萎死亡其原因可能是() (A)营养过多(B)因阳光过强 (C)因细胞失水而死(D)水分蒸发过多

浙教版科学复习 运动和力专题

中考系列之运动和力复习 一、机械运动 考点一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 ①描述参照物的概念 a ②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a 1.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是() 2.A.飞奔的猎豹 B.放在桌面上的书 C.慢慢爬行的蜗牛 D.站在上升扶梯的人 3.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4.A.“嫦娥一号”从地球奔向月球,以地面为参照物,“嫦娥一号”是静止的 5.B.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6.C.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路灯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7.D.小船顺流而下,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考点二速度和平均速度 ①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a ②知道速度的概念 a ③知道速度的单位 a ④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c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 ② ③ 3.火车的速度比汽车的速度大,表示() A.火车通过的路程较多 B.火车比汽车所用的时间少 C.火车比汽车运动得慢 D.在相同的时间内,火车比汽车通过的路程多 2)速度 ①计算公式:v=s/t ,变形s= ,t= 。 ②单位:m/s或者km/h,1m/s= km/h 4.下列运动物体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5.A.正在匀速通过拱桥的汽车 B.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 6.C.地球绕太阳匀速转动 D.在空中匀速盘旋的飞机 5.对于公式v=s/t,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反比? B.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运动的时间成反比? C.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D.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反比 6.“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 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 位置.下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 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测试题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12题;共36分) 1.1010可以写成() A. 102·105 B. 102+105 C. (102)5 D. (105)5 2.计算(ab)2的结果是() A. 2ab B. a2b C. a2b2 D. ab2 3.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A. x2?x3=x6 B. 3﹣1= C. ﹣2+|﹣2|=0 D. 3+=4 4.(x2-px+3)(x-q)的乘积中不含x2项,则p、q的关系为() A. 相等 B. 互为倒数 C. 互为相反数 D. 无法确定 5.将 6.18×10﹣3化为小数的是() A. 0.618 B. 0.0618 C. 0.00618 D. 0.000618 6.计算(﹣xy2)3,结果正确的是() A. x3y5 B. ﹣x3y6 C. x3y6 D. ﹣x3y5 7.已知a=2005x+2004,b=2005x+2005,c=2005x+2006,则多项式a2+b2+c2﹣ab﹣bc﹣ac的值为() A. 0 B. 1 C. 2 D. 3 8.在等式a3?a2?()=a11中,括号里面的代数式是() A. a7 B. a8 C. a6 D. a3 9.下列运算结果为a6的是() A. a2+a3 B. a2?a3 C. (-a2)3 D. a8÷a2 10.(π﹣3.14)0的相反数是(). A. 3.14﹣π B. 0 C. 1 D. ﹣1 11.已知a=8131,b=2741,c=961,则a,b,c的大小关系是() A. a>b>c B. a>c>b C. a<b<c D. b>c>a 12.已知,则下列三个等式:① ,② ,③ 中,正确的个数有() A. 个 B. 个 C. 个 D. 个 二、填空题(共7题;共16分) 13.人体内某种细胞的直径为0.00000156m,0.00000156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 14.肥皂泡的泡壁厚度大约是0.0007mm,将0.0007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 15.要使(3x+k)(x+2)的运算结果中不含x的一次方的项,则k的值应为________. 16.计算:[(﹣x)3]2=________. 17.如果(x+a)(x﹣4)的乘积中不含x的一次项,则a=________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第三章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是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准备移栽的茄子秧、黄瓜秧的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了() A。减少根部水分的散失 B.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折断损伤 C。防止营养流失 D.防止植物不适应新的土质 2.把幼嫩植物的茎掐断,从断面上流出的白色汁液来自() A.筛管 B.木纤维 C.韧皮纤维D.导管 3。正在结果的黄瓜植株,其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B瓜果的膨胀 C。经气孔散发D。植株的生长 4.科学研究发现,用适量的“汽水”(一种能释放二氧化碳的弱酸性溶液)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原因是它能() ①增强呼吸作用;②改良碱性土壤;③增强光合作用;④增强蒸腾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植物体进行的下列活动中受到气孔开闭影响的是() ①水分的吸收和运输;②无机盐的运输;③光合作用;④呼吸作用;⑤蒸腾作用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6.根毛区是根尖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从结构上说其原因是() ①根毛细胞有大液泡;②生有大量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③有输导组织; ④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通常比土壤溶液的浓度高 A。①和④B。①和② C。②和③D。以上都是 7.如图是某科研小组研究某种植物吸水速率与蒸腾速率关系时绘制的曲 线图,图中两曲线表示一天内光照和黑暗环境下吸水速率与蒸腾速率的 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时刻蒸腾速率等于吸水速率B.a到b时间段内,蒸腾速率大于 吸水速率 C。光照时,蒸腾速率有可能会小于吸水速率,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大于 蒸腾速率 D.光照时,蒸腾速率有可能会小于吸水速率,黑暗时吸水速率总是小于蒸腾速率 8.双子叶植物的茎能加粗的原因是() A。茎中导管、筛管的运输能力特别强 B.双子叶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 C。韧皮部细胞是活的细胞 D.形成层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9.近年来,我国四大海域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赤潮”现象,严重地影响到了近海养殖业和渔业的生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3.4平方差公式专题训练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3.4平方差公式专题训练 知识精炼 例题1: (1)(b+2)(b-2) (2)(b-2)(-b-2) (3)(3y-2m )(3y+2m ) (4)(ab 3—c )(-ab 3—c ) (5)(3a+2b)(2b-3a) (6)(x 2+y)(-y+x 2)-(-x)2(-x 2) (7) (5x-3)(5x+3)-3x(x-7) (8) (2a-b+c)(2a+b-c) 例题2、简便计算: (1)-1002×998 (2)4932×503 1 (3)12021201920202+? 例题3、计算 (1)(x+y)(x-y)(x 2+y 2)(x 4+y 4)(x 8+y 8); (2)(2+1)(22+1)(24+1)(28+1)(216+1)(232+1)+1;

课堂练习 1、以下各式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A.(a-2b)(a-2b) B.(-a-2b)(a+2b) C.(-a-2b)(a+2b) D.(a+2b)(a+2b) 2、与5a-b 的积等于b 2-25a 2的因式为() A.5a-b B.5a+b C.-5a-b D.b-5a 2、填空 (1)已知x ,y 满足方程组{3252-=+=-y x y x ,则x 2-4y 2的值为 ; (2)(-3x 2+2y 2)( )=9x 4-4y 4. (3)已知x 2-y 2=8,x-y=4,则x+y 的值为 ; (4)观察下列各式:1×3=22-1,3×5=42-1,5×7=62-1...把发现的规律用含n (n 为正整数)的等式表示出来: ; 3、计算: (1)(3m-4)(3m+4) (2)(31a+21b)(31a-2 1b) (2)(2m+3n)(2m-3n) (4)(2x+1)(2x-1)-1 (5)(2a-1)2-(-3a+1)(1+3a) (6)(a+2b+c)(a+2b-c)-(a+b-c)(a-b+c) 4、(1)若a+b=5,a 2-b 2=5,求a 与b 的值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单元测试测试卷

七下科学-优化训练-第三章力和运动 单元测试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如图所示的做法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有如下操作:①轻轻来回拉动挂钩两次;②把待测力加在挂钩上;③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明确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④调整弹簧测力计指针位置;⑤待指针稳定后读数。上述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①⑤ C .④①②③⑤ D .③④①②⑤ 3、在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市民上下班由坐汽车改骑自行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行车时,相对于车上的人,车是静止的 B .行车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比停止的时候大 C .刹车时,车很快停下来主要由于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D .骑车能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4 甲 乙 丙 丁 A .甲图和丙图 B .甲图和丁图 C .乙图和丙图 D .乙图和丁图 5、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雨是竖直下落的,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雨滴的下落方向是( ) A .竖直下落 B .斜向东下落 C .斜向西下落 D .斜向南下落或斜向北下落 6、大雪过后,往往给车辆和行人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交通部门提醒大家“雪天路滑,请注意交通安全!”下列关于冰雪道路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 .“雪天路滑”是指下雪后物体与地面间的接触面变光滑了 B .同一车辆在冰雪地面上行驶比在没有冰雪的路面上行驶惯性大一些 C .冰雪地面行车必须慢速驾驶,主要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带来的危险

D.人在冰雪地面行走时容易摔倒,其原因与惯性有关 7、如图,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 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①向右做加速运动②向右做减速运动③向左做加速运动④向左做减速运动 A.①B.③ C.②③D.①④ 8、在广场上游玩时,小明将一充有氢气的气球系于一辆玩具小汽车上,并将玩具小汽车放 置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无风时细绳处于竖直方向,如图所示.当一阵风沿水平方向吹向气球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小汽车可能被拉离地面B.氢气球仍处于静止状态 C.小汽车一定沿地面滑动D.小汽车仍处于静止状态 9、如图所示,A、B是两只相同的齿轮,A被固定不能转动,若B齿轮绕A齿轮运动半周, 到达图中C的位置,则B齿轮上所标出的竖直向上的箭头所指的方向() A.竖直向上B.竖直向下 C.水平向左D.水平向右 10、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用轻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将小球拉至A点,使细线处于拉 直状态,由静止开始释放小球,不计摩擦,小球可在A、B两 点间来回摆动。当小球摆到B点时,细线恰好断开,则小球 将( ) A.在B点保持静止 B.沿BC方向运动 C.沿BE方向运动 D.沿BD方向运动 11、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正在向右运动,物体速度逐渐变大,分析物体受到的力 有() A.重力、传送带的支持力 B.重力、传送带的支持力、向右的摩擦力 C.重力、对传送带的压力 D.重力、传送带的支持力、对传送带的压力 12、我国公安部规定:小汽车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 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A.倒车B.车速太慢 C.突然起动D.紧急刹车 13、地球距离月球约3×108米,人类发射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在月球 上行走,且每隔5秒向地球发射一次信号。某时刻,地面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前方相距32米处存在障碍物,经过5秒,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距离障碍物22米;再经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整式的乘除3.1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步测试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整式的乘除3.1同底数幂的乘法 一、单选题 1.计算()22x y -的结果是( ) A .42x y B .43x y - C .22x y D .22x y - 2.下列各运算中,计算正确的是( ) A .(3a )2=9a 2 B .(a 3)3=a 6 C .a 3?a 6=a 18 D .7a 2+2a 2=9a 4 3.已知x 3y m ﹣1?x m+n y 2n+2=x 9y 9,则4m ﹣3n 等于( ) A .8 B .9 C .10 D .11 4.已知3a x =,5b x =,则2a b x +=( ) A .50 B .45 C .11 D .65 5.下列说法中: ①0的相反数是0;②(﹣1)2=2;③4的平方根是2;④227是无理数;⑤(﹣2x)3?x =﹣8x 4.正确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6.化简a 2?a 4的结果是( ) A .a B .5a C .6a D .8a 7.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210mm ?,则它的体积是( ) A .23810mm ? B .53810mm ? C .63810mm ? D .63610mm ? 8.当a <0,n 为正整数时,(-a )5·(-a )2n 的值为( ) A .正数 B .负数 C .非正数 D .非负数 二、填空题 9.已知102a =,103b =,则2310a b +=________. 10.计算:()()56410510???=_________ (结果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11.计算(x ﹣y )2(y ﹣x )3(x ﹣y )=__(写成幂的形式). 12.2345922222=22n ?????,则 n 的值为_____. 13.若x +2y -3=0,则2x ·4y 的值为______________ 14.201920200.125(8)?-=____.若2?4m ?8m =221,则m =____.

2019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课时检测:第3章 质量评估试卷

第3章质量评估试卷[学生用书活页P67]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依次是(B) A.神经元、反射弧 B.神经元、反射 C.神经中枢、神经细胞 D.神经、神经细胞 2.下列哪一组疾病是由于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A) A.甲亢B.侏儒症 C.糖尿病D.呆小症 3.一位运动员在跳马比赛中,不幸摔倒而造成下肢截瘫,可能摔伤的部位是(C) A.大脑B.小脑 C.脊髓D.下肢骨骼 4.下列各项中,属于激素调节的是(D) A.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 B.强光射来时,迅速眨眼 C.看电影感动得落泪 D.男同学在青春期喉结突出 5.2016年3月,一场以人工智能AlphaGo获胜的围棋人机大战引人瞩目。与AlphaGo对弈的棋手分析棋局并作出判断的神经结构属于反射弧中的(B) A.感受器B.神经中枢 C.传出神经D.效应器 6.为了进一步了解血糖调节机能,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测定了一正常人在不同时期的血糖浓度(在测定期间被测人只在实验室内轻度活动)。下表中最有可能表示此测定记录的选项是(D)

7.一位同学突然抓起一个烫手的馒头后,来不及思考就迅速松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A.这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因此不需要通过神经系统 B.完成该反射的结构是反射弧 C.松手是在大脑作出判断之前就进行了 D.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 8.建立下列复杂反射的正确顺序是(D) ①铃声响,狗就分泌唾液②吃肉时,狗分泌唾液③铃声成为条件刺激④吃肉时,铃声响,狗分泌唾液⑤多次反复 A.②④③⑤①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D.②④⑤③① 9.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D) ①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 ②周围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脊神经组成 ③中枢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组成 ④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10.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B)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提出“天圆地方”这一观点的是( ) A.古代中国人 B.古代印度人 C.古巴比伦人 D.古埃及人 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的港口灯塔会( ) 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塔顶和塔身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D.整个灯塔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3.从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是因为( ) A.地球上的物质是蓝色的 B.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 C.大气是蓝色的 D.地球表面主要由植被覆盖 4.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线 5.在比例尺为1∶的地图中,图上1cm 表示的实际距离为( ) 6.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我国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地形都以平原为主,形成这类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作用 B.生物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8.有关地形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不平 9.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顶A 的海拔高度是( ) 米米以上 米~500米之间米以下 10.量得图上两个山顶之间的直线距离是厘米,其实际距离是( )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 11.下列四幅图(经纬网)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是( ) 时间7时11时19时24时 经纬度20°N,118°E °N,115°E °N,114°E 22°N,113°E 13.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4.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2020-2021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章 整式的乘除自我评价练习 浙教版

第3章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计算a 2·a 3的结果是(A ) A. a 5 B. a 6 C. a 8 D. a 9 2.计算|-6|-? ????-130 的值是(B ) A. -5 B. 5 C. 523 D. 7 3.计算5x (3x 2+1)的结果是(C ) A. 8x 3+5x B. 15x 3+1 C. 15x 3+5x D. 15x 2+5x 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0000907,正确的是(B ) A. 9.07×10-4 B. 9.07×10-5 C. 9.07×10-6 D. 9.07×10-7 5.下列运算正确的是(D ) A. a 2·a 2=2a 2 B. a 2+a 2=a 4 C. (1+2a )2=1+2a +4a 2 D. (-a +1)(a +1)=1-a 2 6.如果(x +4)(x -5)=x 2+px +q ,那么p ,q 的值为(C ) A. p =1,q =20 B. p =1,q =-20 C. p =-1,q =-20 D. p =-1,q =20 【解】 (x +4)(x -5)=x 2-5x +4x -20=x 2-x -20, ∴p =-1,q =-20. (第7题) 7.如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给出了四种表示该长方形面积的代数式:①(2a +b )(m +n );②2a (m +n )+b (m +n );③m (2a +b )+n (2a +b );④2am +2an +bm +bn .其中正确的是 (D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8.已知多项式ax +b 与2x 2-x +2的乘积展开式中不含x 的一次项,且常数项为-4, 则a b 的值为(D ) A. -2 B. 2 C. -1 D. 1 【解】 (ax +b )(2x 2-x +2)=2ax 3+(2b -a )x 2+(2a -b )x +2b .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详解 §2.1 空气 1.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78% ) (21%)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共占1% 2.空气成分的检验: ①水:通常用 来检验,现象为 变 色。 原理:CuSO 4(白色粉末) + 5H 2O = CuSO 4·5H 2O (蓝色晶体) ②CO 2:通常用 来检验,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 。 原理: (化学方程式表示) 3.空气的利用 ①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化工原料;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②氧气化学性质 ,可支持 ;支持 。 用途:急救病人、登山、潜水、气焊、气割、炼钢等 ③稀有气体:化学性质 , 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用途:保护气;各种电光源;激光技术。 ④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 ,不支持 ,也不支持 。 用途: 作为制冷剂;工业原料;灭火;气肥。 4. 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原理: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氮气及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红磷、汞) ,利用氧气与该物 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气体压强减小,引起瓶内水位变化,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分析: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 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 ②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 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点燃红磷,塞紧胶塞后,未关闭弹簧夹,使瓶内部分空气逸出,致使瓶内气压偏 小,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增大。 注:①CO 2、SO 2易被NaOH 溶液吸收,因此如用NaOH 溶液代替水时,可用硫粉、木炭代替红磷做该实验。 ②因镁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故不可用镁来做该实验。 3)反应结束后充分振荡水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 5. 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 色、 味 体;标准状况(0℃、1标准大气压)下密度为 1.429×103Kg/m 3 比空气略大; 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 ℃时液化成 色液氧、 ℃时凝固成 色 状固态氧。 氢氧化钠溶液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 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 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 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地幔>地壳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 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 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 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4.经线和经度 (1)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 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 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 5.东西半球的划分 (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 半球。 (2)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 是东半球。 (3)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 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 特殊区域:0°—2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东半球 160°—18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西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 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6.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7.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地轴是假 象的轴。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0°经线或者0°纬线。另外需要了解在地球上方(下方)俯视(仰视)时,经纬线各呈什么形状。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二.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2.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没有给出比例尺时,可以根据比较表示范围的大小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单元练习学习资料

整式的乘除周末练习 姓名: 1.计算:= . 2.若(x ﹣2)0=1,则x 应满足条件 . 3.如果等式(x ﹣2)2x =1,则x= . 4.若m +n=10,mn=24,则m 2+n 2= . 5.计算:3a 3?a 2﹣2a 7÷a 2= . 6.计算:8xy 2÷(﹣4xy )= . 7.已知10m =3,10n =2,则102m ﹣n 的值为 . 8.已知m +n=mn ,则(m ﹣1)(n ﹣1)= . 9.若(7x ﹣a )2=49x 2﹣bx +9,则|a +b |= .10.已知a +=3,则a 2+ 的值是 . 11.若a 2+2ka +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12.若x 2﹣y 2=12,x +y=6,则x ﹣y= . 13.(2+1)(22+1)(24+1)(28+1)(216+1)+1= . 14.有两个正方形A ,B ,现将B 放在A 的内部得图甲,将A ,B 并列放置后构造新的正方形得图乙.若图甲和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1和12,则正方形A ,B 的面积之和为 . 题14图 15图 15.如右上图,边长为(m +3)的正方形纸片剪出一个边长为m 的正方形之后,剩余部分又剪拼成一个矩形(不重叠无缝隙),若拼成的矩形一边长为3,则另一边长是 . 16.要使(x 2+ax +1)?(﹣6x 3)的展开式中不含x 4项,则a= . 17.(x 2+nx +3)(x 2﹣3x )的结果不含x 3的项,那么n= . 18. 若(x +a )(x +2)=x 2﹣5x +b ,则a= ,b= . 19、一组数据为:x ,-2x 2,4x 3,-8x 4,…观察其规律,推断第n 个数据应为 . 20.计算:x 2y?(﹣3xy 3)2= . .(﹣b )2?(﹣b )3?(﹣b )5= . 21.已知2a =5,2b =10,2c =50,那么a 、b 、c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是 . 22. 已知x 2+y 2=25,x+y=7,且x>y,则x -y 的值等于_______. 23. 已知y =x -1,则(x -y )2+(y -x )+1的值为 . 24. 已知当x =1时,2ax 2+bx 的值为3,则当x =2时,ax 2+bx 的值为 . 25.计算:(1)a 2?(﹣a )3?(﹣a 4);(2)(x +y )3?(x +y )5; (3)(a +b )2m ?(a +b )m ﹣1?(a +b )2(m +1). 26、先化简,再求值: 2b 2+(a +b )(a -b )- (a -b )2,其中a =-3,b = 21. 27、化简关于x 的代数式()()222231x x kx x x ??+---+?? 。当k 取何值时,代数式的值是常数 28、已知x+y=-2,试计算 13()4()3()()22 x y x y x y x y x y +-----+++的值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第一节:空气与氧气 1.常见气体和物质的检验 ①二氧化碳(CO2)的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氧气(O2)的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水(H2O)的检验:能使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 2.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N2)和氧气(O2)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3.空气的成分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测量原理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红磷(P)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O2),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内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3)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广口瓶加入少量水,将剩余瓶子容积用记号笔分成5等份。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并观察现象。 ③分燃烧后(等火焰熄灭),振荡广口瓶直至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4)实验现象 ①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5)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6)注意事项:(1)装置不漏气(2)红磷应足量(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7)思考与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红磷,用木炭代替红磷是否可行?为什么? 答:不可以。木炭燃烧消耗氧气,但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瓶内气压有效减小。而红磷燃烧生成的是固态的五氧化二磷(P2O5),能使瓶内气压有效减小。 (2)在这个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①红磷的量不足或燃烧不充分,没有完全消耗掉氧气。 ②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3)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答:①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②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4)此实验说明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5.空气的利用 6.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液态氧气为淡蓝色,固态氧气为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O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机械运动 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 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 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 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公式: 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读 作千米每时。换算: 1米/秒=3.6千米/时, 1千米/时= 1/3.6 米/秒 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7.2km/h(过程单位同后) 10米/ 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8 秒 第二节、力的存在 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 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 10、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 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1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比如两车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