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导演全计划完成

李安导演全计划完成豆邮(2) 顺流逆流2010的帐号 退出 豆瓣社区 豆瓣读书 豆瓣电影 豆瓣音乐 豆瓣同城 豆瓣FM 更多
九点阿尔法城 首页 首页我的豆瓣我的小组我的小站浏览发现 Manchild的日记
Manchild的主页广播相册推荐喜欢二手活动发豆邮李安导演全计划完成
2011-02-08 21:21:41
李安导演全计划完成(仅考虑了李安作为导演的11部作品),从2月4日开始历时5天。现在小小的总结一下。本来想做一个个人推荐的榜单,但是发现单项的排行榜单也许对评价李安的电影来说并不公平。李安虽然不能跟库布里克这位影坛导演多面手相提并论,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李安也指导过、尝试过不同风格与类型的影片。这就像《死亡诗社》中比较莎士比亚和拜伦的诗歌谁的更好一样,我们不敢承诺拿出一个公正的评价。虽然任何榜单必然不能反应公平且必然反应了参评人的个人喜好,但毕竟多多少少算得上的观影参考。很遗憾在假期期间没有机会查阅到更多关于李安导演的导演笔记、传记和电影相关方面的研究。这里的榜单仅仅当作个人完成第一个导演计划的一点总结和感触。感谢TLF论坛的资源。

个人榜单
自小学开始就接受美式开放式的教育,李安的跨文化背景必然已经融入了他的电影中。这里可以简单将他的电影做东西方文化的横向区分,同时也有叙事手法区分。而纵向就个人喜好大致将他的电影分作四等。

《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喜宴》和《推手》作为李安早期发家的作品,都是他自己仅有的三部自己编剧的作品都是根植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并且三部影片在叙事手法都采用了传统的经典叙事手法。说不上是好莱坞风格,但也不是写实主义的手法。《饮食男女》像是台湾的《东京物语》,描绘的传统的东方传统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分崩离析。不过不同的是朗雄老师的这个家庭的三个女儿,从一开始就预示了最终必然分散的结局,而二女儿的转变表现了人们在重新反思东方家庭意义和做出的尝试反而成了影片的重点。

《喜宴》

《喜宴》中虽然讲述的是赵文瑄的一对同性恋人在美国的生活,但实际喜宴是在植根于赵文瑄父母中国家庭的背景的传统。而《推手》跟《刮痧》的场景设定相似,朗雄老师饰演一个退休后来到美国的中国老人与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媳妇和孙子一起生活。这部电影已经成了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学文本。影片通过多处细节非常细致的体现了老爷子和外国媳妇的表面和平下的文化冲突,但实际上真正感人的是朗雄老爷子的骨气让人联想起中国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也算是中国人的

文化性格。

总体来说,三部影片都可以算作李安最好的作品,个人最为偏爱《饮食男女》,《喜宴》次之,《推手》再次之。除了《推手》有家庭政治的痕迹(反应家庭成员内部的伦理关系),其他两部作品基本上还是探讨家庭和文化环境的关系(《推手》本身也是跨地域的文化文本)。不管是纵向上不同时代文化环境下的《饮食男女》,还是横向不同地域文化环境下的《喜宴》。所以,这三部影片实际上都是建立在跨文化背景之下的。


《断背山》
《断背山》和《色,戒》不管是从创作时间上还是题材上都可以被分到另一类风格的作品中,而《冰风暴》和《与魔鬼同骑》也可以勉强的成一组。从《断背山》《色,戒》开始李安电影在保持着细腻的特质之外,制作上开始变得精致,也包括后来的《制造伍德斯托克》同样十分精致。这两部作品应该是李安最为著名的作品,这里也不多说。《断背山》必然最佳,而我个人对《色,戒》也持有保留意见,总感觉结局的仓促让影片原本的精彩程度都打折扣。

《冰风暴》

对于这几部作品,刘小枫老师就曾经指责李安是不道德的导演。刘老师引用了阿里斯托芬《蛙》中埃斯库洛斯和欧里庇得斯争执,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诗人应该有崇高的任务去教导人而将丑陋的东西遮蔽起来,还认为李安写《色,戒》的境界太低(不过刘老师口误《色,戒》是李安写的,其实应该是张爱玲写的,这样看来也不奇怪了)。而这样看来,从我的榜单中靠右的这几部作品确实为把道德作为影片的指导。《冰风暴》无疑就是刘老师所指责的表现情爱与婚外恋的典型,而《与魔鬼同骑》在南北战争的背景中也抛弃了战争所谓的进步意义,将南北两方都描绘成残忍、嗜血的野蛮人,将战争视为“邻居”之间的战争。当然,刘老师认为标榜自由和人性可以有很坏的作用,这个我肯定赞同。可是说人境界低,我怕就不能同意了。事实上《冰风暴》和《与魔鬼同骑》是很有味道的两部电影,个人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总觉得这里边有科恩兄弟的味道。看《冰风暴》有看《严肃男人》的意思,看《与魔鬼同骑》又有看《大地惊雷》的意思。前者都有一种冰冷的情感基调,充斥着冷静与无奈,故事都在一场自然灾害中结束,而后者都有一种马背上典型的美国情调。不过,重点在于这两部电影都聚焦个体,虽然不是边缘人物但是都尝试去了解他们,去理解他们。同时,这也是我们理解我们自身。这其实已经成为主流叙事方式,而并非故意占有人性的制高点。相反某些导演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做法在中国却屡试不

爽。刘老师过度强调电影中意识形态的负面作用,不如指责大众媒体扭曲和煽动的负面作用。个人认为,作品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剩下的几部片子,自己不大喜欢:《制造伍德斯托克》《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绿巨人》《圣子》,勉强也把他们几个分作一类。《制造伍德斯托克》制作比较精致,风格跟《冰风暴》比较相似。《理智与情感》是《饮食男女》《喜宴》和《推手》后的第一部作品,成了英国的“家庭”剧,个人不怎么感冒。《卧虎藏龙》《绿巨人》和《圣子》,如果不是应景之作也不大见得李安的痕迹。


感谢 推荐 11人 喜欢 2011-02-08 21:35:16: 兮兮黄 (叫我忧愁少年兮兮黄。) 学术男。。。
其实我觉得也没必要把看电影弄成这么严肃的事情。不过貌似你的生活态度就很严肃。。。


2011-02-08 23:33:13: 芾扬 (bababa) 0 0文化背景是神马?需要了解的文化背景越高?


2011-02-08 23:44:43: Manchild (难以想象,如此勤奋。) 东西方文化




你的回应 · · · · · ·



> Manchild的日记> 举报不良信息 ? 2005-2011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7327713.html,,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帮助中心 · API · 手机豆瓣 · 品牌俱乐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