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

1.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2.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补虚泻实,清热温寒。

3.治神守气:(1)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

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2)守气: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经气即经络之气,也称“真气”,是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总称。

4.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病邪。

(一)虚则补之:是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弱病症。诸如精神疲乏、肢软无力、气短、腹泻、遗尿、产后乳少以及身体素虚、大病、久病后气血亏损、肌肉酸软无力、肢体瘫痪失用等。

补虚就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脏腑组织的功能,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抗病邪。

(二)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所谓“陷下”有多种含义:一是指中气不足,失于固摄而导致脏腑功能低下或有关组织下垂;二是指血络空虚;三是指脉像沉伏无力;四是指阳气暴脱,脉微欲绝之

危象。针灸临床对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走,对气血和内脏失其固摄能力而出现的一系列气

虚病症,如久泄、久痢、遗尿、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常灸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俞、

胃俞、足三里等穴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三)实则泻之:实证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例如对高热、中暑、昏迷、惊厥、痉挛以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实热病症,在正气未衰的情况下,取大椎、合谷、太冲、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等穴,

只针不灸,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即能达清泻实热之目的。若病属本虚标实,正气已衰退,则应泻实与补

虚兼顾,或者先行补虚,而后泻实。

(四)宛陈则除之:是“实则泻之”的一种。“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变。“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血实者决之”即

瘀血闭阻或邪入营血郁结不解、久痛入络形成的血实证,应用刺血之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例如由于

闪挫扭伤,毒虫咬伤,丹毒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即可选用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们施行三棱

针点刺出血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非病症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脏,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

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一时性的气血紊乱,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血病。在临床上,

虚证和实证的表现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诸如有表虚里实或表实里虚、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还有

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5.清热温寒:热性病证用“清”法,即以寒治热;寒性病证用“温”法,即以热治寒,均属于正治法。“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1)热则疾之(2)寒则(温之)留之(3)温清并用

6.经络辩证:25页(辨证归经,辨位归经)

7.选穴原则:(35页)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辨证选穴、随症选穴

8.针灸处方包括二个方面:穴位的选择,刺灸法的选择

9.五输穴十二经脉有什么五输穴:

经络井(木)荥(火)腧(土)经(金)合(水)

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胆经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10.子母补泻: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10.原络配穴表

11.俞穴募穴表

13.下合穴

合治内腑是指下合穴14.八脉交会穴

15.治痿独取阳明

针灸治疗眩晕的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针灸治疗眩晕患者,以达到平肝熄风、健脾化痰的作用,从而减轻眩晕的症状。常见于高血压、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及贫血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一次性使用毫针(1.5寸),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辨证取穴 (1)风阳上扰:风池、肝俞、肾俞、行间、太冲; (2)痰浊上蒙:中脘、内关、丰隆、阴陵泉、头维; (3)气血亏虚: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 2. 进针法 以上穴位均采用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3. 进针角度 所取穴位可分别采用直刺、斜刺和平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45度角、15度角左右垂直刺入(头部穴位采用平刺,四肢和腹部采用直刺,背部采用斜刺)。 4. 深度 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5. 行针基本手法 5.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5.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6. 补泻手法 风阳上扰型用泻法,痰浊上蒙型用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气血亏虚型用补法,并可用艾灸。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令患者平仰卧,充分暴露背部和双侧肢体。 3. 对针刺穴位进行常规消毒 4. 穴位用0.5-1.5寸30号针进行针刺,针刺深度依据患者体形及穴位可刺深度而定,分别采用泻法、平补平泻手法和补法,行针调气。 5. 待针刺结束后,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 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 2. 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3. 针灸治疗本证效果较好,但应分辨标本缓急。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或发作间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针灸治疗学 上篇总论 第一章针灸治疗总论

第四节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法组合而成。做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处方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因此,针灸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各种刺灸法的特点和腧穴的特异性,严密组合,做到配穴精练,方法得当,以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穴位的选择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的先决条件,人体每个穴位都有相对的特异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穴位的选择应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 选穴原则是临证选取穴位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近部、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则,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例如,眼病取晴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皆属于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适用于所有病证,尤以经筋病和筋骨病最为常用,如《灵枢·经筋》指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是“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素问·调经论》也说“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都说明经筋病和筋骨病皆应以局部选穴为主,如面瘫属阳明经筋病,宜首取面部穴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网球肘、踝关节扭伤等筋骨病也都应取局部穴位为主。 2、远部选穴 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例如,耳鸣取中渚,胃痛取足三里,巅顶头痛取太冲,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痛取水沟等,均为远部选穴的具体应用。 远部选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尤以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躯干、脏腑病证最为常用。《灵枢·终始》所说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都属于远部选穴。“四总穴歌”之“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更是远部选穴的典范。 3、辨证选穴 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有些病证,如发热、昏厥、虚脱、癫狂、失眠、健忘、嗜睡、多梦、贫血、月经不调等均属于全身性病证,因无法辨位,不能应用上述按部位选穴的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脏腑或经脉,然后再按经选穴。例如,失眠,若心肾不交者,归心、肾两经,应在心、肾两经选穴,可取神门、太溪;属心胆气虚者,归心、胆两经,应在心、胆两经选穴,可取神门、丘墟;属心脾两虚者,归心、脾两经,应在心、脾两经选穴,可取神

1.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2.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补虚泻实,清热温寒。 3.治神守气:(1)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 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2)守气: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经气即经络之气,也称“真气”,是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总称。 4.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病邪。 (一)虚则补之:是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弱病症。诸如精神疲乏、肢软无力、气短、腹泻、遗尿、产后乳少以及身体素虚、大病、久病后气血亏损、肌肉酸软无力、肢体瘫痪失用等。 补虚就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脏腑组织的功能,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抗病邪。 (二)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所谓“陷下”有多种含义:一是指中气不足,失于固摄而导致脏腑功能低下或有关组织下垂;二是指血络空虚;三是指脉像沉伏无力;四是指阳气暴脱,脉微欲绝之 危象。针灸临床对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走,对气血和内脏失其固摄能力而出现的一系列气 虚病症,如久泄、久痢、遗尿、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常灸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俞、 胃俞、足三里等穴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三)实则泻之:实证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例如对高热、中暑、昏迷、惊厥、痉挛以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实热病症,在正气未衰的情况下,取大椎、合谷、太冲、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等穴, 只针不灸,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即能达清泻实热之目的。若病属本虚标实,正气已衰退,则应泻实与补 虚兼顾,或者先行补虚,而后泻实。 (四)宛陈则除之:是“实则泻之”的一种。“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变。“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血实者决之”即 瘀血闭阻或邪入营血郁结不解、久痛入络形成的血实证,应用刺血之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例如由于 闪挫扭伤,毒虫咬伤,丹毒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即可选用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们施行三棱 针点刺出血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非病症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脏,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 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一时性的气血紊乱,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血病。在临床上, 虚证和实证的表现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诸如有表虚里实或表实里虚、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还有 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5.清热温寒:热性病证用“清”法,即以寒治热;寒性病证用“温”法,即以热治寒,均属于正治法。“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1)热则疾之(2)寒则(温之)留之(3)温清并用 6.经络辩证:25页(辨证归经,辨位归经) 7.选穴原则:(35页)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辨证选穴、随症选穴 8.针灸处方包括二个方面:穴位的选择,刺灸法的选择 9.五输穴十二经脉有什么五输穴: 经络井(木)荥(火)腧(土)经(金)合(水) 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胆经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10.子母补泻: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针灸治疗原则,就是应用针灸治疗所遵循的准则,在论治过程中,均以治疗原则为指 导。关于针灸对疾病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 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针灸施治的方法,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性质来决定的,疾病性质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施治时总不离其准则,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疾病的表现,灵活施治。对针灸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可从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和三因制宜等方面予以阐述。 一、标本缓急 标与本、缓与急是相对的概念,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标本缓急复杂多变。《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强调了治疗疾病掌握治标治本原则的重要性。 (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临床疾病表现症状只是疾 病反映于外表的现象,通过辨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机制,然后归纳为某一证型,从这一证型大体上概括出疾病的本质,再针对这一具体证型立法处方,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例如头痛,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感、血虚、血瘀、痰阻、气郁、肝阳上亢等等,仅用止痛的方法选取局部腧穴治疗,虽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但容易复发,因此必须针对引起头痛的原因,分别采取解表、养血、活血化瘀、化痰、理气解郁、平肝潜阳等方法,选取相应经脉的腧穴予以治疗,才能收到根治的效果。 (二)急则治标在特殊情况下,标与本在病机上往往相互夹杂,其证候表现为标病急 于本病,如不及时处理,标病可能会转为危重病证。论治时则应随机应变,先治标病,后治本病。例如治疗某些疾病引起的二便不通,则当先通其便,然后治其本病,即张景岳所说:“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三)缓则治本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病情稳定,或虽可引起其他病变,但无危急证候 出现,或标本同病,标病经治疗缓解后,均可按“缓则治本”的原则予以处理。如前所述,治疗某些疾病引起的二便不通,若已通其便,标病缓解者,则应治疗本病。 (四)标本兼治当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或俱急的状态时,均可采用标本兼治法。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间者并行。”指病情稳定,无危急证候者,可用标本兼治的方法。例如:由肝失疏泄而引起的脾胃不和,出现胁肋胀痛、嗳腐吞酸、食少呕吐、大便溏泄等症状,可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兼调脾胃。本病标病俱急的情况亦可采取标本兼治之法。例如:热病中症见高热、神昏,又兼见小腹胀满,小便不通时,则应表里同治,既泻热开窍,又通利小便。 总之,病有标本缓急,治有先后独并。治病求本是治疗的大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则是根据具体病情制定的具体原则。 二、补虚泻实 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针灸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运用 针灸补虚泻实这一原则,除正确掌握针灸补泻、*作方法外,还必须熟悉本经补泻、异经补泻和子母补泻等方法。

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神守气。——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 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 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名词解释 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 2.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3.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针灸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5.脏腑证治:是对脏腑病变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脏腑,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大法,称为脏腑证治。 6.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处,位于胸腹部,又称腹募穴。 7不通则痛: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疾病。 8.扶正祛邪,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9.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01-26T16:52:41.5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6期供稿作者:肖远维 [导读] 体针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人体十二经穴及奇穴进行针刺,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肖远维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350101)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256-02 “颈性眩晕”中医称“项痹”,其有痹阻不通之意。临床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1-2]。针灸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3-4],但不同的针灸方法取得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此次研究分析了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针刺疗法 1.1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人体十二经穴及奇穴进行针刺,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体针疗法的理论依据是刺激感应和传导,探明体针疗法的作用原理,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阮建国等研究结果表明[5],针刺颈夹脊(双侧)、风池(双侧)、太阳(双侧)、百会等穴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1.2头针疗法 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夏秋芳的研究结果表明[6],针刺四神聪、风池、太阳、神庭、印堂、大椎穴,实施快速捻转手法,可以增加刺激量,改善眩晕症状。 1.3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罗仁浩等研究结果表明[7],取百会、风池(双侧)、风府、颈C1-3夹脊穴,行电针治疗的效果很好,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可达100.0%,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的60.9%。 1.4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范彩霞等研究结果表明[8],薄氏腹针疗法可以有效提高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5芒针疗法 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一般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其形状细长如麦芒,通过深刺腧穴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超云等研究结果表明[9],以风池穴透刺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治愈率可达100%。 2.灸法治疗 2.1化脓灸疗法 罗敏然等研究结果表明[10],化脓灸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取足三里、大椎、悬钟等穴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X线检测有效率可达53.1%,临床病症体征改善率可达86.5%,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高。 2.2热敏灸疗法 热敏灸又可称为热敏悬灸,全称为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临床用于针灸替代疗法,疗效显著。蔡国伟等研究结果表明[11],热敏灸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取天柱(双侧)、C6夹脊穴,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基底动脉血流状况,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1.9%。 2.3温针灸疗法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梅江等研究结果表明[12],以百会穴为主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0.0%。 3 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指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临床上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具有醒脑开窍,泻热消肿,去瘀止痛等作用。顾利军的研究结果表明[13],针灸刺血拔罐、TDP照射、穴位注射联合眩晕停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5.00%。 4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和永生的研究结果表明[14],推拿联合穴位注射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5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有很多,但治疗原则是类似的,均可改善颈椎受压部椎动脉的供血状况,以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状况,达到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晓美,孙志成. 弱交变磁场联合温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近期疗效 [J]. 实用老年医学, 2011, 25(4): 308-310. [2]蔡望洲,张燕,陈亮.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老年颈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5):1194-1195. [3]朱金柳.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J]. 四川中医, 2012, 30(12):130-131. [4]王非,孙海东. 近五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概况 [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4): 143-144. [5]阮建国,徐天舒,李明. 体针热补法结合耳穴疗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 (1):184-186. [6]夏秋芳. 头针快速捻转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J]. 上海针灸杂志, 2011, 30(3):144-145.

总论 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 一、填空 1.针灸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2.(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6.经络闭阻不通,因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由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作用,可以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9.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偏补偏泄 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二、选择题 (一)A型题(在题下五个备用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全书同。)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B) 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 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D) A消炎B行气C镇静D调和阴阳E都不是 (二)B型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用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全书同。) A止痛B升压C降压D安眠E增乳 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A) 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D) A咳喘取肺俞B亡阳灸关元C失眠补照海、泻申脉D嗜睡泻照海、补申脉 E都不对 3.阴病治阳:(A) 4.阳病治阴:( B )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 (三)D型题(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全书同。)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A)( B) 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龙虎交战D阴中隐阳E阳中隐阴 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阴阳治疗作用的是:(C)(D) A补心俞B泻行间C补照海D泻申脉E补胆俞 三、改错(在下列各题下划线部分内,找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改正,全书同。) 1、《灵枢·官针》篇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2.针刺补法和艾灸,其抑制作用大于兴奋作用。 四、简答题

业务学习 时间:2015.6.11 地点:护士站参加人员:全体护士 主讲:魏娟内容:针灸治疗作用及治疗原则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对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不仅从多方面证实了针灸具有上述治疗作用,而且深化了人们对针灸治疗作用机制的认识。 一.治疗作 1.疏通经络是指针灸通过调理经气,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 正常生理功能,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灸方法的作用.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调和阴阳是指针灸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 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根本目的。‘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运用针灸方法调节阴阳偏胜偏衰,可以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从而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 3.扶正祛邪是指针灸可扶助正气而祛除病邪,扶正祛邪既是疾 病向良性方向转归的基本保证,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 疾病发生. 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扶正祛邪是依据补虚泻实的原则。通过相应的腧穴配伍和针灸方法来实现,针灸相关的经络,穴位。通过补虚泻实,既可以调和人体自身气血,又可以祛除侵入的病邪。 二.治疗原则 针灸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补虚泻实,清热溫寒,标本缓急,三因制宜。 1.补虚泻实是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 基本原则。临床上,补虚泻实是通过腧穴的选择和配伍,针灸补泻手法的不同等实现的,不同的针灸用具也有一定的偏补偏泻的作用,有其特殊的含义。

A 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虚则补之’是指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同义者还有‘虚则实之’。针刺治疗虚证,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补虚作用的腧穴,选用具有补虚作用的针灸方法,采用刺灸手法之补法等来实现。‘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即指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B 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实则泻之’,是指实证采用泻法治疗。 ‘菀陈则除之’,属于‘实则泻之’的范畴,是实证泻法的一种。 C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指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 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于本经自病者,治疗应取本经穴。临床应用时还要注意,当针下得气后,一般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使本经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2.清热溫寒是指治疗热证用清法,溫寒是指治疗寒证用溫法。 A 热则疾之‘疾’与‘急’想通,有快速针刺之义。‘热则疾 之’是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放血,手法宜 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短暂留针,以清泻热毒。因为病性属热,故只针不灸,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B 寒则留之‘留’有留针之义。指出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 深刺而久留,以达溫经散寒的目的。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 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灸更能助阳散寒,使阳气 得复,寒邪乃散。 3.治标治本‘标’‘本’是相对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具有丰 富的内涵,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如从正邪双方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而 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的先后来看,旧病.原发病为 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治病分标本缓急,就是抓主要矛盾。 A 治病必求于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本质,然后 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 过若干症状表现出来,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 B 急则制其标,缓则制其本在一般情况下,治病求本是一个根 本法则,但在紧急某些情况下,应按‘急则制其标,缓则制其 本;的原则,先制标病,后治本病。 C 标本同治当标病和本病处于倶重或倶缓的状态时,单纯的扶 正或祛邪都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4-07-09T15:08:04.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陈启波[导读] 中医将颈性眩晕归于眩晕的范畴,分析病因,主要是外邪侵入、内犯于脑,以致气血不足、精血无法上承空窍造成。陈启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530021)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6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针灸治疗,对照组则使用西比灵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75)高于对照组(73.3%),且两组的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性眩晕症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颈性眩晕症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124-02前言颈性眩晕症在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外伤或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椎内外失去平衡,继而引起椎-基底动脉(即颈动脉颅外段)供血不全而形成的一种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病症[1]。目前,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很多,如口服中药法、卧位拔伸法、颈部三区小针刀法、西药治疗法等。我院采取针灸治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女性19例、男性11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3.4±6.2岁;病程1个月~11年,平均病程3.2± 2.6年。对照组30例,女性17例、男性13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5.1±5.9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病程 3.4±2.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⑴观察组:给予该组患者针灸治疗,以华佗夹脊穴和风池穴作为针刺的主穴,同时,在百会穴配合悬灸[2]。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风池穴出进行针刺,注意针尖微下,向下颌或者鼻尖方向进针约0.6寸。向颈椎斜刺或对夹脊穴直刺,使用施平补平泻法,使用艾灸时,点燃艾条一端并对准百会穴,在距离皮肤约2cm处进行熏烤,以患者局部无灼痛感为宜。针灸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一般5~8min)。每天针灸2次,连续30d。 ⑵对照组:给予该组患者西比灵胶囊治疗,口服,5mg,每天2次,同样连续治疗30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2个月无复发情况;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好转,头痛症状也有所缓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比较。用P<0.05表示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 3.3%,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3.讨论中医将颈性眩晕归于眩晕的范畴,分析病因,主要是外邪侵入、内犯于脑,以致气血不足、精血无法上承空窍造成。中医认为,应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治疗颈性眩晕,并主要抓住脑供血不足这一关键环节。由于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不具典型性,因而易与其他眩晕混淆。因此,要治疗颈性眩晕,应首先做好鉴别诊断工作。并主要与以下几种眩晕类型进行鉴别。 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该病多发于青年人,尤其是女性,属于周围性位置性眩晕,主要是由于特定头位改变而引起的一种具有阵发性的短暂眩晕,是比较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类型。多由外伤造成,大多数病例无明显的诱因,但可能多为外伤导致。而颈性眩晕的发作与体位无关联,且多发于中老年。⑵梅尼埃病:常突然发作,属于周围性眩晕,患者发作时通常闭眼,不敢转头,多发于年轻人,容易与颈性眩晕混淆。该病的症状一般较重,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有一定的发病规律,但不存在脑干缺血和神经系统症状,易反复发作,且会影响听力。颈性眩晕则大多与转颈有关,属于中枢性眩晕,与梅尼埃病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伴有脑干缺血症状体征,应注意鉴别[3]。⑶神经官能症:多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等大脑皮质功能减退症状,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行x线检查呈阳性征象,无颈椎症状。⑷第四脑室的占位性病变:当肿瘤压迫到四脑室底部时,会对迷走背核和前庭神经核形成刺激作用,引起呕吐和剧烈眩晕现象。该病症属于位置性眩晕,一般需依靠MRI或CT确诊[4]。鉴别颈性眩晕后才能对症治疗。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满意效果,该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3.3%,分析原因,针灸治疗时,取华佗夹脊穴和风池穴能有效祛风,起到疏泄肝胆热度的效果,取百会穴则有助于提气,从而达到镇静安神、疏经通络的功效,进而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有助于缓解眩晕的症状。而对照组使用西药西比灵胶囊,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易使患者产生疲惫、嗜睡等症状,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抑郁症,因而建议使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参考文献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瞧到的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瞧到的就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针灸治疗原则,就就是应用针灸治疗所遵循的准则,在论治过程中,均以治疗原则为指 导。关于针灸对疾病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 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针灸施治的方法,就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性质 来决定的,疾病性质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施治时总不离其准则,从中医整体观念出 发,根据疾病的表现,灵活施治。对针灸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可从标本缓急、补虚泻实与三因制宜等方面予以阐述。 一、标本缓急 标与本、缓与急就是相对的概念,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标本缓急复杂多变。《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就是谓妄行。”强调了治疗疾病掌握治标治本原则的重要性。 (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就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临床疾病表现症状只就是疾病反映于外表的现象,通过辨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原 因,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机制,然后归纳为某一证型,从这一证型大体上概括出疾病的本 质,再针对这一具体证型立法处方,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例如头痛,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感、血虚、血瘀、痰阻、气郁、肝阳上亢等等,仅用止痛的方法选取局部腧穴治疗,虽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但容易复发,因此必须针对引起头痛的原因,分别采取解 表、养血、活血化瘀、化痰、理气解郁、平肝潜阳等方法,选取相应经脉的腧穴予以治疗, 才能收到根治的效果。 (二)急则治标在特殊情况下,标与本在病机上往往相互夹杂,其证候表现为标病急 于本病,如不及时处理,标病可能会转为危重病证。论治时则应随机应变,先治标病,后治 本病。例如治疗某些疾病引起的二便不通,则当先通其便,然后治其本病,即张景岳所说: “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三)缓则治本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病情稳定,或虽可引起其她病变,但无危急证候 出现,或标本同病,标病经治疗缓解后,均可按“缓则治本”的原则予以处理。如前所述, 治疗某些疾病引起的二便不通,若已通其便,标病缓解者,则应治疗本病。 (四)标本兼治当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或俱急的状态时,均可采用标本兼治法。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间者并行。”指病情稳定,无危急证候者,可用标本兼治的方法。例如:由肝失疏泄而引起的脾胃不与,出现胁肋胀痛、嗳腐吞酸、食少呕吐、大便溏泄等症状,可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兼调脾胃。本病标病俱急的情况亦可采取标本兼治之法。例如:热病中症见高热、神昏,又兼见小腹胀满,小便不通时,则应表里同治,既泻热开窍,又通利小便。 总之,病有标本缓急,治有先后独并。治病求本就是治疗的大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标本兼治则就是根据具体病情制定的具体原则。 二、补虚泻实 补虚就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就是祛除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就是针灸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运用 针灸补虚泻实这一原则,除正确掌握针灸补泻、*作方法外,还必须熟悉本经补泻、异经补泻与子母补泻等方法。 补虚针灸补虚主要通过补其本经、补其表里经与虚则补其母的方法选穴配伍,并结合

四、填空题(每空格0.5分,计10分) 1、根据经络辨证,前额头痛属_阳明头痛;偏头痛属少阳头痛;后头痛属_太阳头痛;巅顶痛属_厥阴_头痛。 2、八脉交会穴是:内关公孙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外关足临泣。 3、气的病症一般分虚实两大类。虚有_气虚、气陷_之分,实有_气滞、气逆_之别。出血的常见证型有_气不摄血血热妄行阴虚火旺瘀血内积。 4、眩晕临床可辨证分为_、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不足肝肾阴虚_等四型。 5、腹痛宜取_任脉_和_足阳明胃_经腧穴为主。基本处方为_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_。 6、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分为__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7、八会穴是_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悬钟。 8、糖尿病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 9、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咳嗽、咳喘等范畴。 10、消化性溃疡以周期性发作规律性上腹部疼痛上消化道出血为特征。 11、泌尿系感染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腰痛为主要特征。 12、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表现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后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 13、慢性鼻炎属中医学“伤风感冒范畴,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针灸基本处方用穴迎香鼻通印堂合谷 14、面瘫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歪主要为、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15、急惊风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神昏为主症;俗称“抽风 1.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 治疗小儿疳积的效穴是四缝。 4. 五脏病多取俞穴,六腑病多取募穴。 5. 八脉交会穴中列缺通于任脉,申脉通阳跷脉。 6. 痹证分为痛、行、着和热痹。 7.痿证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又称。 8.针灸的取穴原则是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对症取穴。 9.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称为崩漏。 10. 针灸的治疗作用主要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11.小儿急惊风具有突然起病的特征,可见有热、痰、风、惊四证。 12.八会穴中脉会太渊。 13.八脉交会穴中列缺穴和内关穴均为络穴相配。 14.小儿遗尿是指 3 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证,俗称尿床。 15.八会穴中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五、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计20分) 1.解结:即疏通经络。针灸治病就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理,在腧穴部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取得通其筋脉调其血气的作用,从而排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2. 子母补泻法:以五输穴与五行配合,结合脏腑的五行属性,运用时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为取穴原则的这种方法称子母补泻法 3. 消渴:消渴由禀赋不足、阴虚燥热所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其中口渴引饮为上

一、针灸治痛的三个原则:简称“三则” 1、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古人从病机方面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时就要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达到气血通调疼痛可止。这就提出了以下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气血不通是那个脏腑、那条经络气血不通这对治痛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总结针灸治痛十法的根源。 2、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 经络病而致的疼痛,应当选取与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贯穿的经络穴位来治疗。也就是说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经络的循行与分布,这很重要的。古人也有进一步的具体指教,如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也就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时,可取相交、相贯经络的原穴、络穴、交位、会穴来治疗。这是由于经络病而引起的疼痛的治疗原则。 3、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 脏腑气血不调时,用带门字(如期门、章门)或海字(如气海、血海)的穴位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募穴来治疗,通过这些穴位来调和脏腑气血,达到治疗因脏腑病而引起的疼痛的目的。 疼痛常常影响到人的精神,病人烦躁、坐卧不安、失眠等。这就是疼痛影响到人的神明,影响到心。也有一些疮疡疼痛,兼有红肿,而又烦躁,是疼痛影响到血脉,而心主血脉、主神明,也同时影响到心的表现,因此病机十九条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依据此理,在治痛时不论因脏腑还是是经络,只要病人出现坐卧不安,精神烦躁,脉数尿黄,均配以清心之法(穴如:大陵、间使、心俞。药如: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连翘、黄连),均能取得满意效果。 二、针灸治痛十个立法:简称“十法” 1、疏风止痛法 风为阳邪,性主疏散、伤人肌表,荣卫失调,以致疼痛,治用疏散风邪、调和荣卫。穴用风池、风府、风市。风池可袪风解表,风府袪风清神,风市袪风通络。此法以治外风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处,不是固定一点疼痛为特点。有汗、脉缓、头痛、腰痛、四肢痛因外风者都可以应用。

眩晕试试针灸 (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以患者自觉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的运动错觉症状,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出现故而统称为眩晕。轻者可以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汗出,甚至昏倒等。可分为旋转性眩晕,多因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以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的倾倒感觉为主;另一种为一般性眩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而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多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内耳迷路病(如眩晕综合征,迷路炎)、脑性眩晕、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心电图,电测听,脑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检查;有条件者可做CT、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祖国医学历代文献对眩晕论述较多,如《内经·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多属肝的疾病。《河间六书》认为眩晕是因风火为患,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平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主张辨治眩晕当以“治痰为先”。《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等等。中医学认为眩晕其虽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归纳起来眩晕不外乎虚实二证,虚证多由患者体质虚弱,忧思过度,心脾两虚,气血不能上输于头目;或因房事不节,肾阴耗损,不能生精补髓益脑皆可导致眩晕。实症多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风内动;或体质太胖,湿盛生痰,风阳夹痰上扰以致眩晕。自古以来针灸就是调治眩晕的主要方法之一,虚证眩晕可取百会、神阙、足三里、太冲、合谷。伴有不寐者加神门;有耳鸣者加听宫。实症眩晕可选中脘、丰隆、太冲、合谷、印堂。嘱患者将所选穴位部充分暴露,取舒适卧位双眼自然闭合,全身放松,均匀腹式呼吸,消除过于紧张的心态。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足三里、中脘各1.2寸,太冲、合谷、神门、听宫各直刺0.8寸均施以缓慢捻转手法约1分钟;毫针直刺丰隆2寸,针尖向上沿皮刺印堂0.8寸施以大幅度提插泻法。其中足三里穴以针感沿胫骨外侧向足部方向传导;中脘穴以针感向左下腹部方向传导为佳。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每日一次,15次一个疗程。起针后将百会、神阙的位置及取穴方法、施术法教给患者,令患者自行在家施艾条

中医针灸处方的四大要素是什么 针灸是中医里使用率极高的治病方式,中医针灸处方要按照疾病的类型而定,当然也要观察患者的皮肤是否有过敏、损害等,可防止针灸时皮肤受到感染,对患者继续针灸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患者未明确针灸的治疗原则时,不要盲目的采取针灸治疗,最好去医院确诊后实施此法的治疗,那么中医针灸处方的四大要素是什么呢? 针灸配穴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补泻方法组合而成的,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步骤。腧穴的选取是否恰当,处方的组成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故针灸配穴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交叉交会和腧穴的分布、功能及特异性,结合疾病涉及的脏腑、病情的标本缓急进行严密组合。做到有发有方、配穴精炼、酌情加减、灵活多变。 针灸首先要定穴取穴。准确取穴要求病人有一定的体位,如正坐、侧卧、伸掌、握拳等;常用的取穴方法,一种是根据人体

的自然标志来取穴,如两耳尖直上头顶取百会;一种是以病人一个手指或几个手指某部分的宽度为标准来取穴;还有一种是把人体各部分的距离,规定为一定的寸,以骨度来取穴。只有确认标志,量好骨度分寸,注意本穴与上下、左右邻近穴的关系,才能达到准确取穴的目的。 (1) 中医、针灸辨证即根据中医、针灸理论和诊疗方法,对疾病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制定出诊断、治疗、观察等的原则和方法。 (2) 治疗法则根据上述辨证,即可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比如中医辨证属膀胱湿热,针灸医师就用清热利湿法;脾肾阳虚就用温补脾肾法。 (3)选穴、配穴针灸治病是通过各种刺激方法作用于穴位来实施的。光有治疗还不行,医师要根据一定方案来选取穴位,把不同穴位配合在一起,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4) 具体实施方案找准穴位后,医师就会确定用针刺还是用艾灸,用补法还是用泻法,等等。有了这些具体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治疗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