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肌张力评定登记表

脑瘫儿童肌张力评定登记表
脑瘫儿童肌张力评定登记表

脑瘫儿童肌张力评定登记表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诊断:

说明:按改良 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登记级别!

附表

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

级别评级标准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呈现最小的阻力或突然。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突然卡住,然后出现较小的阻力。

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内,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比较容易的进行被动运动。

III 肌张力显著增高:被动活动困难。

IV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而不能完成被动运动。

肌张力的评定 定义: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它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正常的肌肉张力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 (1)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为静止性肌张力。 (2)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3)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异常肌张力的分类: 肌张力低下: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对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轻度:1、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较弱2、肢体放置,短暂抗重力3、能完成功能性动作。中度和重度:1、不能完成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2、肢体放置,不能抗重力维持规定体位3、不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肌张力增高: 痉挛(spasticity):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僵硬(rigidity):无论做哪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对同一肌肉,运动的起始和终末的抵抗感是一样的,也就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体位和肢体位置、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不良心理因素、患者对运动的主观作用、合并问题的存在、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药物、环境温度等。 肌张力评定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法评定): (1)适应证:神经病变(如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疾患)所导致的肌张力异常(如增高、降低或波动);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所导致的肌张力改变。 (2)禁忌证:四肢骨折未作内固定,关节的急性炎症,四肢肌肉急性扭伤等。 肌张力分级(改良Ashworth分级): 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意识障碍的评定量表 严重脑损伤患者度过急性阶段进入病情稳定的恢复阶段后,多数患者进入VS。此时对病情评估相对于急性期而言,要求比较全面,并且尽量能够反应预后及转归。 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 (CRS-R):美国Edison的JFK医学中心New Jersey神经科学研究所的Giacino和Johnson康复研究所的Kalmar、Whyte等于2004年发表的JFK 昏迷恢复量表的修改版。早在1991年Giacino等就制定了CRS。它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言语反应、交流及唤醒水平等6方面。最低得分代表反射性活动,最高则代表认知行为。CRS 为欧美广泛使用,其有效性经多篇报道证实,可以用以判断预后和指导康复。由于使用者的意见反馈及Aspen工作组对MCS概念及诊断标准的提出并适应与VS的鉴别需要,2004年提出了现行的修改版CRS-R。CRS-R从0到23分,对原量表进行了较大修改,增加了敏感度高、区分神经行为变化好的条目,对部分条目重新命名,删除了一些不适合的条目。CRS-R更能适合鉴别MCS与VS,满足诊断与康复治疗的需要。 Wessex head injury matrix (WHIM):于2000年由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康复研究部的Shiel、Horn及剑桥的Wilson等根据之前的大宗昏迷患者自发行为或对刺激产生反应行为的时间观察所制定。145个行为表现分成交流、注意、社会行为、专注、视觉知晓、认知等6个亚量表,然后排列成62个条目。这62个条目按顺序分等级排列。在昏迷的恢复过程中,根据观察排在最前面的条目应该首先出现,故能够检测患者细微的变化。临床应用表明:WHIM 较之GCS、GLS等能够反应VS和MCS患者的变化,而后两者往往分数固定不变。尤其对MCS 患者更加敏感。需要指出的是,WHIM中的条目顺序并非绝对不变,某些患者可能出现先后次序的不同。 Sensory modality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SMART):SMART是由伦敦皇家神经残疾医院设计的一个用于评价和治疗的工具。从1988年以来历经不断完善,用以评估VS和MCS成人患者的觉醒程度及功能性交流能力。是目前唯一可用的专门设计提供系列感觉模式来鉴定VS患者的意识状况的工具。通过SMART的内容广泛的评定发现有43-45%的患者误诊为VS。SMART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5种感觉以及唤醒度、运动、功能性交流等模块。通过标准化的评价指导能够使患者最大程度地证明他们的能力。SMART还通过家庭、朋友、护理者地加入,密切记录患者对日常刺激的最佳反应。SMART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部分。非正式部分包括生活史问卷、评定前告知、评定告知。正式部分包括行为观察评定、感觉评定(8个感觉程序)、感觉治疗。一般采取最多3周的评估、8周治疗、3周再评估的方式进行,既可评估又可以治疗,熟练者评估一次需要30-40分钟。整个过程包括评定前的信息收集、正式评估、评定回顾、感觉治疗程序、再评定、治疗回顾等等8个连续的阶段。SMART需要经过培训和授权才能使用。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scale (DOCS):最早于1991-1992年间形成于美国Edward Hines退伍军人医院。1995年正式定为现名并经反复测试和修改。与CRS、WNSSP等不同,DOCS量表评定神经行为的整体性水平,包括基础观察、社会知识、味觉和吞咽、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定向、功能性物体运用等,从而区分患者的意识状态为正常、昏迷、VS、MCS。该量表细致而面广,灵敏度高,特别针对VS和MCS,可用于鉴别诊断和判断预后,但需接受专门培训。 Western neuro sensory stimulation profile (WNSSP):于1989年由Ansell、Keenan 等发表。通过唤醒、注意、听觉、视觉理解与追踪、物体使用、交流等6个亚量表33个条目来评估昏迷后患者的状态。 Coma near coma scale (CNC):于2000年由Rappaport对其之前DRS量表进行扩展而成。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疼痛刺激、执行命令、言语、逃避反应等方面,每个项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muscle tone)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必要的肌张力是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所必需的; 是保证肢体运动制控能力,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要的条件。 第一节概述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 (一)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 运动性肌张力 2.异常肌张力分类 肌张力减低(迟缓) 肌张力增高(痉挛) 肌张力障碍 (二)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1.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步运动。 ?2.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3.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保持该姿势不变的能力。 ?4.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5.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转换为固定姿势的能力。 ?6.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地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肌肉单独运动的能力。 ?7.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三)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的影响 ?2.精神因素的影响 ?3.并发症的影响 ?4.神经状态的影响 ?5.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 ?6.疾病的影响 ?7.药物的影响 ?8.外界环境的影响 ?9.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一)痉挛 ?(二)僵硬 ?(三)肌张力障碍 ?(四)肌张力驰缓 第二节肌张力的临床评定 ?包括以下内容: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二、临床分级 ?三、反射检查四、被动运动评定 ?五、主动运动评定六、功能评定七、痉挛步态的评定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肌张力降低

(二)肌张力增高 (三)影响肌张力异常临床检查的因素 二、临床分级 ?一)肌张力减低 ?(二)肌痉挛 ?(三)神经科分级 三、反射检查 常采取的反射检查 1.肱二头肌反射 2.肱三头肌反射 3. 桡骨膜反射 4.膝反射 5.踝反射(跟腱反射) 四、被动运动评定 ?(一)评分标准 1、神经科分级方法2、其它的等级评分法。 ?(二)注意事项 1.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2.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视诊时被确定为有问题的部位。 3.评定者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的徒手接触,并以恒定的速度移动患者肢体。 4.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5.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以便建立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6.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将非受累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 五、主动运动评定 ?通过主动运动评定可进一步鉴别肌张力异常的情况。例如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拮抗肌痉挛或协同收缩;不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原动肌力弱。 ?自主肌力的评定方法可采用常用的徒手肌力评定方法。 六、功能评定 功能评定可以对痉挛或肌张力异常是否干扰坐或站立平衡及移行等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具体可以包括是否有床上活动、转移、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损害及其程度等。 七、痉挛步态的评定 ?痉挛步态是一种牵张反射增高的状态,并迅速发展为对运动的抵抗。 ?反映皮质脊髓束或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脊髓与大脑损害所致痉挛就其临床特点略有不同。痛性肌肉痉挛多见于脊髓损害,有步行能力的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僵直呈轻度环行步态或双下肢交叉上下轻度跳跃步态。 第三节痉挛 痉挛(spasticity)是指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由于脑干和脊髓反射亢进而使局部对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大的一种状态。痉挛的评定,现在大多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Ashworth scale for spasticity,ASS)或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 一、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二、痉挛的临床意义 三、痉挛的评定量表 四、痉挛评定量表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肌张力评定 一、肌张力分类 1、正常张力被动活动肢体时,没有阻力突然增高或降低的感觉 2、高张力肌肉张力增高,高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肉张力 3、低张力肌肉张力降低、低于正常休息下的肌肉张力 4、张力障碍肌肉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的交替出现 二、关节活动范围 通过检查各关节部位的活动能够范围来了解肌张力,也是临床上的常用方法。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能够范围加大,常用的检查方法如下: 1、内收肌角 检查时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两膝关节,使其下肢保持伸直位,然后缓缓地将下肢向两侧展开到最大程度,观察测量两大腿之间的角度。 2、腘窝角 小儿仰卧位,屈曲大腿呈膝胸位,然后展开小腿使其尽量伸直,注意臀部不要离开床面,册来那个小腿与大腿之间的夹角。 3、足背屈曲 小儿仰卧位,屈曲髋膝关节,检查者以拇指抵小儿足底,其他手指握住小腿与足跟,将足向小腿方向背屈,测量足背与小腿前面的角度。正常时1岁内小儿在60—70之间,大于此角度表明肌张力增高。 4、足跟耳征 小儿仰卧位,扶小儿足部向同侧耳的方向尽量牵拉,臀部不离开桌面,测量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桌面的角度。

5、围巾征检查 观察上肢肌张力可作围巾征检查,检查者手托住小儿颈背部使呈半卧位,另一手将小儿手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使上臂绕颈部观察小儿肘部位置,正常新生儿肘不过躯体中线,4-6个月小儿可越过中线,肌张力增高时则达不到中线位置,肌张力降低时小儿手臂可围绕颈部,向围巾围住颈部一样。 不同月龄小儿关节活动度正常范围 检查项目1—3月4—6月7-9月10—12月 内收肌角40—80 80—100 100—140 130—150 腘窝角80—100 90---120 110—160 150—170 足跟耳征80—100 90—130 120---150 140---170 足背屈角60---70 60---70 60---70 60---70 以上所列数字单位为“度”

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 百分比 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1、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 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 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2)下肢肌力: 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 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分类 1、正常张力被动活动肢体时,没有阻力突然增高或降低的感觉 2、高张力肌肉张力增高,高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肉张力 3、低张力肌肉张力降低、低于正常休息下的肌肉张力 4、张力障碍肌肉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的交替出现 二、关节活动范围通过检查各关节部位的活动能够范围来了解肌张力,也是临床上的常用方法。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能够范围加大,常用的检查方法如下: 1、内收肌角检查时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两膝关节,使其下肢保持伸直位,然后缓缓地将下肢 向两侧展开到最大程度,观察测量两大腿之间的角度。 2、腘窝角 小儿仰卧位,屈曲大腿呈膝胸位,然后展开小腿使其尽量伸直,注意臀部不要离开床面,册来那个小腿与大腿之间的夹角。 3、足背屈曲小儿仰卧位,屈曲髋膝关节,检查者以拇指抵小儿足底,其他手指握住小腿与足跟,将足 向小腿方向背屈,测量足背与小腿前面的角度。正常时1 岁内小儿在60—70 之间,大于此角度表明肌张力增高。 4、足跟耳征小儿仰卧位,扶小儿足部向同侧耳的方向尽量牵拉,臀部不离开桌面,测量足跟与髋关 节的连线与桌面的角度。 5、围巾征检查 观察上肢肌张力可作围巾征检查,检查者手托住小儿颈背部使呈半卧位,另一手将小儿手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使上臂绕颈部观察小儿肘部位置,正常新生儿肘不过躯体中线,4-6 个月小儿可越过中线,肌张力增高时则达不到中线位置,肌张力降低时小儿手臂可围绕颈部,向围巾围住颈部一

样。 不同月龄小儿关节活动度正常范围 检查项目 1 —3 月 4 —6月7-9月10 —12 月 内收肌角 40—8080 —100100—140130 —150 腘窝角 80—10090---120110—160 150 —170 足跟耳征 80—10090 —130120---150140---170 足背屈角60---7060---7060---7060---70 以上所列数字单位为“度”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 (2007-06-05 15:27:25) 一般正常人昏迷指数是15,若是7以下叫深度昏迷,若是3~5之下,经插气管急救后,还未提高就有可能会成为植物人,昏迷指数最低就是 3,不可能再低。 昏迷指数指就是「格拉斯哥昏迷指数」(简写成GCS),是由于1974年于格拉斯哥提出。 这项指数在西元1977年做过小幅度修正。因为使用简单、客观之评估量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在这二十几年来已经成为全世界评估昏迷程度的主要标准,而其使用范围也不局限于头部外伤,如中风等可造成意识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大多使用此项指数。 昏迷指数的评估包含睁眼反应、语言反应与运动反应三个部份。其中睁眼反应若病患自己能张开眼睛得到4分,听到别人说话而张开眼睛得到3分,若因为检查者施以疼痛刺激而张开眼睛得2分,完全没有睁眼反应得1分。 语言反应若对时、地、人等定向问题可以正确回答得5分,若虽可回答问题,但答案错误则得4分,若回答文不对题,但仍有语言结构则得3分,若能发出声音,但无法了解其意思则得2分,若无法发出声音则得1分。 运动反应若可以遵从口头指示作动作则得6分,若疼痛刺激时,手脚可向刺激处移动得5分,若疼痛刺激时肢体可回缩得4分,疼痛刺激时肢体呈屈曲反射得3分,疼痛刺激时肢体呈伸张反射得2分,若身体全无运动反应则得1分。 将三个部分分数相加后昏迷指数总分满分为15分,最低为3分。头部外伤病患的昏迷指数,如果是13─15分,病情为轻度;9─12分,为中度;8分或更低的话,即是严重头部外伤 意识障碍的评定量 表3Glasgow coma scale(GCS):1974年由苏格兰格拉斯哥(Glasgow)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的Teasdale、Jennett于Lancet上发表。包括睁眼(E)、言语(V)、运动(M)三个子项15条,评分从最低3分到最高15分。这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的意识障碍评定量表,从最初的用于颅脑外伤后昏迷的评估到各种原因导致的各个学科的意识障碍。GCS也成为此后诸多量表的模板。但是,GCS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评价者的有限经验和缺乏训练等使得得分偏低;如果患者采用气管切开或插管辅助通气则言语评定受限;患者失语对言语的影响;眼睛损伤、眼周水肿、面部创伤、第Ⅶ颅神经损伤对睁眼的评定影响;E VM三个子项权重不一致等等。 Glasgow Leige scale(GLS):鉴于GCS没有将脑干反射纳入评定内容,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改进。1982年比利时列日大学的Born在格拉斯高昏迷量表的基础上增加了脑干反射的评定内容,称之为格拉斯高列日量表(Glasgow Leige scale,GLS)。包括眼前额反射(5分)、垂直眼前庭反射(4分)、瞳孔对光反射(3分)、水平眼前庭反射(2

2020年意识障碍的评定量表 (课件) 意识障碍的评定量表 严重脑损伤患者度过急性阶段进入病情稳定的恢复阶段后,多数患者进入VS。此时对病情评估相对于急性期而言,要求比较全面,并且尽量能够反应预后及转归. 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美国Edison的JFK医学中心New Jersey神经科学研究所的Giacino和Johnson康复研究所的Kalmar、Whyte等于2004年发表的JFK昏迷恢复量表的修改版。早在1991年Giacino等就制定了CRS。它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言语反应、交流及唤醒水平等6方面。最低得分代表反射性活动,最高则代表认知行为.CRS为欧美广泛使用,其有效性经多篇报道证实,可以用以判断预后和指导康复。由于使用者的意见反馈及Aspen工作组对MCS概念及诊断标准的提出并适应与VS的鉴别需要,2004年提出了现行的修改版CRS-R。CRS-R从0到23分,对原量表进行了较大修改,增加了敏感度高、区分神经行为变化好的条目,对部分条目重新命名,删除了一些不适合的条目。CRS-R更能适合鉴别MCS与VS,满足诊断与康复治疗的需要。? Wessex head injury matrix (W

HIM):于2000年由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康复研究部的Shiel、Horn及剑桥的Wilson等根据之前的大宗昏迷患者自发行为或对刺激产生反应行为的时间观察所制定。145个行为表现分成交流、注意、社会行为、专注、视觉知晓、认知等6个亚量表,然后排列成62个条目。这62个条目按顺序分等级排列.在昏迷的恢复过程中,根据观察排在最前面的条目应该首先出现,故能够检测患者细微的变化.临床应用表明:WHIM较之GCS、GLS等能够反应VS和MCS 患者的变化,而后两者往往分数固定不变。尤其对MCS患者更加敏感。需要指出的是,WHIM中的条目顺序并非绝对不变,某些患者可能出现先后次序的不同。? Sensory modality assessment and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SMART):SMART是由伦敦皇家神经残疾医院设计的一个用于评价和治疗的工具。从1988年以来历经不断完善,用以评估VS和MCS成人患者的觉醒程度及功能性交流能力。是目前唯一可用的专门设计提供系列感觉模式来鉴定VS患者的意识状况的工具。通过SMART的内容广泛的评定发现有43-45%的患者误诊为VS。SMART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5种感觉以及唤醒度、运动、功能性交流等模块。通过标准化的评价指导能够使患者最大程度地证明他们的能力.SMART还通过家庭、朋友、护理者地加入,密切记录患者对日常刺激的最佳反

康复评定学(肌张力)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被动牵拉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着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保证肌肉运动的连续、平滑,稳定进行称为运动性肌张力。肌张力异常的临床表现: 一.肌张力降低: 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肌肉松弛时做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消失的状态,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 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 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脑卒中后遗症迟缓期。 二.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见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分别表现为痉挛和强直。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性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锥体系病变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运动患者关节开始时阻力较大,终了时变小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强直就是关节做被动运动时各个方向的阻力是均匀一致的,主动肌和拮据肌张力同时增加。锥体外系病变表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肌张力的大小与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均等的阻力。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不伴震颤),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伴震颤)。 三.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肌张力损害、持续和扭曲的改变引起的异常的姿势与正在进行中的动作的阻断而出现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随意运动。是一组由身体骨骼肌的协同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且间歇持续收缩所造成的部分躯体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位置姿势的症状群。又称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可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基底核病变)或代谢性疾病引起原因不明等,前者称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后者称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疾病:1.扭转痉挛又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或变形性肌张力障碍。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为特征。肌张力在肢体扭转时增高,属于张力性肌肉变形,在扭转停止时则正常。 2.痉挛性斜颈是由于颈部肌肉痉挛性或强直性收缩造成的一种头部旋转性姿势,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锁乳头肌、斜方肌、三角肌及颈夹肌的收缩最为常见。起病缓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人起病多见。多见于锥体外系器质性损害。 3.麦杰综合征又称特发性眼睑痉挛或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以双眼睑痉挛和(或)口面部肌肉对称性不规则痉挛性收缩为临床特征。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

肌力及肌张力分级 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六级: 0级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 Ⅰ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Ⅱ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Ⅲ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肌张力分级几级 肌张力的分级 每一种病都有它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一般会越来越重,肌张力增加也有它的发展过程,也有它的等级区分,我们常常能听见别人说肌张力几级,那到底肌张力等级跟临床症状是怎么对应的呢? 被动活动(PROM) 肌张力分级标准 Ⅰ轻度:在PROM的后1/4时候,即肌肉处于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Ⅱ中度:在PROM的1/2是出现阻力。 Ⅲ重度:在PROM的后1/4,即肌肉处于最短位置时出现阻力。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意识障碍得评定量表 严重脑损伤患者度过急性阶段进入病情稳定得恢复阶段后,多数患者进入VS。此时对病情评估相对于急性期而言,要求比较全面,并且尽量能够反应预后及转归。 a recovery scale-revised (CRS-R):美国Edison得JFK医学中心New Jersey神经科学研究所得Giacino与Johnson康复研究所得Kalmar、Whyte等于2004年发表得JFK昏迷恢复量表得修改版。早在1991年Giacino等就制定了CRS。它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言语反应、交流及唤醒水平等6方面。最低得分代表反射性活动,最高则代表认知行为。CRS为欧美广泛使用,其有效性经多篇报道证实,可以用以判断预后与指导康复。由于使用者得意见反馈及Aspen工作组对MCS概念及诊断标准得提出并适应与VS得鉴别需要,2004年提出了现行得修改版CRS-R。CRS-R从0到23分,对原量表进行了较大修改,增加了敏感度高、区分神经行为变化好得条目,对部分条目重新命名,删除了一些不适合得条目。CRS-R更能适合鉴别MCS与VS,满足诊断与康复治疗得需要。 Wessex head injury matrix (WHIM):于2000年由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康复研究部得Shiel、Horn及剑桥得Wilson等根据之前得大宗昏迷患者自发行为或对刺激产生反应行为得时间观察所制定。145个行为表现分成交流、注意、社会行为、专注、视觉知晓、认知等6个亚量表,然后排列成62个条目。这62个条目按顺序分等级排列。在昏迷得恢复过程中,根据观察排在最前面得条目应该首先出现,故能够检测患者细微得变化。临床应用表明:WHIM较之GCS、GLS等能够反应VS与MCS患者得变化,而后两者往往分数固定不变。尤其对MCS 患者更加敏感。需要指出得就是,WHIM中得条目顺序并非绝对不变,某些患者可能出现先后次序得不同。 Sensory modality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SMART):SMART就是由伦敦皇家神经残疾医院设计得一个用于评价与治疗得工具。从1988年以来历经不断完善,用以评估VS与MCS成人患者得觉醒程度及功能性交流能力。就是目前唯一可用得专门设计提供系列感觉模式来鉴定VS患者得意识状况得工具。通过SMART得内容广泛得评定发现有43-45%得患者误诊为VS。SMART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5种感觉以及唤醒度、运动、功能性交流等模块。通过标准化得评价指导能够使患者最大程度地证明她们得能力。SMART还通过家庭、朋友、护理者地加入,密切记录患者对日常刺激得最佳反应。SMART包括正式与非正式两部分。非正式部分包括生活史问卷、评定前告知、评定告知。正式部分包括行为观察评定、感觉评定(8个感觉程序)、感觉治疗。一般采取最多3周得评估、8周治疗、3周再评估得方式进行,既可评估又可以治疗,熟练者评估一次需要30-40分钟。整个过程包括评定前得信息收集、正式评估、评定回顾、感觉治疗程序、再评定、治疗回顾等等8个连续得阶段。SMART需要经过培训与授权才能使用。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scale (DOCS):最早于1991-1992年间形成于美国Edward Hines 退伍军人医院。1995年正式定为现名并经反复测试与修改。与CRS、WNSSP等不同,DOCS 量表评定神经行为得整体性水平,包括基础观察、社会知识、味觉与吞咽、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定向、功能性物体运用等,从而区分患者得意识状态为正常、昏迷、VS、MCS。该量表细致而面广,灵敏度高,特别针对VS与MCS,可用于鉴别诊断与判断预后,但需接受专门培训。 Western neuro sensory stimulation profile (WNSSP):于1989年由Ansell、Keenan等发表。通过唤醒、注意、听觉、视觉理解与追踪、物体使用、交流等6个亚量表33个条目来评估昏迷后患者得状态。 a near a scale (CNC):于2000年由Rappaport对其之前DRS量表进行扩展而成。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疼痛刺激、执行命令、言语、逃避反应等方面,每个项目以0、2、4

意识障碍的程度或类型 意识障碍按原因分为两类: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和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多属于大脑皮层病损或抑制所致,分为1)谵妄状态(delirium)又称急性神经错乱状态,表现为意识清晰度降低,对客观环境的意识能力及反应能力均有轻度下降,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对周围环境理解和判断失常,常产生错觉或幻觉,多种伴有紧张、恐惧的情绪。2)醒状昏迷(vigil coma) 属于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双目睁开,眼睑开闭自如,但思维、情感、记忆、意识及语言活动均完全消失,对外界环境不能理解,毫无反应,肢体无自主运动,呈现意识内容消失。 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多为ARAS功能受损或抑制所致,分为: 嗜睡(drowsiness) 对周围事物无主动关心与兴趣,表现为持续性睡眠状态,但可唤醒。唤醒后回答问题正确,但停止呼唤后又立即进入睡眠状态。 昏睡(stupor)患者的觉醒水平、意识内容和随意运动均明显降低。呼唤或推动患者肢体不能使其觉醒。对痛觉刺激可有较强反应并能短暂觉醒,但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意识模糊(clouding of consciousness) 属轻度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觉醒与认识功能方面障碍以及嗜睡、眼球活动及眨眼减少,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且不清晰。 昏迷(coma) 意识障碍中最严重的一个等级,但昏迷的深浅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深昏迷时觉醒状态、意识内容以及随意运动严重丧失,可引起巴宾斯基征,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意识障碍按程度的分类各家未完全统一,常用的方法有: 1.临床分类法,主要是给予言语和各种刺激,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加以判断。如呼吸其姓名、推摇其肩臂、压迫眶上切迹、针刺皮肤、与之对话和嘱其执行有目的的动作等。按其深浅程度或特殊表现分为: (1)嗜睡是程度最浅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经常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较轻微的刺激即可被唤醒,醒后意识活动接近正常,但对周围环境的鉴别能力较差,反应迟钝,刺激停止又复入睡。 (2)昏睡(混蚀)较嗜睡更深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范围明显缩小,精神活动极迟钝,对较强刺激有反应。不易唤醒,醒时睁眼,但缺乏表情,对反复问话仅难作简单回答,回答时含混不清,常答非所问,各种反射活动存在。 (3)昏迷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无意识的活动,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唤醒。按刺激反应及反射活动等可分三度:浅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可伴谵妄或躁动。深昏迷:随意活动完全消失,对各种刺激皆无反应,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松弛、去大脑强直等。极度昏迷:又称脑死亡。病人处于濒死状态,无自主呼吸,各种反射消失,脑电图呈病理性电静息,脑功能丧失持续在24小时以上,排除了药物因素的影响。 (4)去大脑皮质状态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它与昏迷不同,是大脑皮质受到严重的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大脑皮质下及脑干功能仍然保存在一种特殊状态。有觉醒和睡眠周期。觉醒时睁开眼睛,各种生理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存在,喂之能吃,貌似清醒,但缺乏意识活动,故有“瞪目昏迷”、“醒状昏迷”之称。患者常可较长期存活。常见于各种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各种脑炎、严重颅脑外伤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