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等太平洋西海岸附近带来丰富的降水。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发生改变,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正常年份的丰富的降水,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大面积的海水温度增高,造成东太平洋上空水蒸气量加大,西向信风减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常态,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形成原因

一、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与其有关;

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正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南赤暖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东南信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这个环流称之为沃克环流;沃克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

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

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厄尔尼诺的气候影响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厄尔尼诺对世界的影响:

1、影响全球大气环流,使世界各地出现气候异常,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重大损失: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2、西太平洋沿岸的亚欧大陆东部、澳大利亚发生严重的干旱,粮食减产,经济作物破坏;印尼、澳大利亚森林火灾。

3、东亚许多国家出现冷夏,水稻严重减产。

4、使本来在寒流影响下气候较为干旱的东太平洋沿岸的秘鲁等地出现频繁的暴雨,造成水涝和泥石流灾害。

5、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水温升高,造成秘鲁渔场渔业减产。

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削弱了西太平洋沿岸的季风环流,使我国冬夏季风势力减弱。

一、厄尔尼诺年夏季风势力弱,全国整体降水偏少,夏季雨带滞留南方特别是华南地区时间长,北方大部高温少雨;南涝北旱。使北方夏秋连旱,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二、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

三、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四、登陆我国台风偏少。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

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的危害

拉尼娜现象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使季风环流增强,提高我国冬夏季风的强度

1、我国多寒冬,冬季风增强,冬春多强沙尘天气。推迟南方早稻播种的时间。

2、夏季风加剧,使雨带滞留北方时间增长,北涝南旱,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

3、冬春季节加剧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

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沃克环流,其方向相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缩小,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相反,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2.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东北信风带 B.沃克环流的改变 C.季风的影响D。全球变暖 解析:选B。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沃克环流发生改变造成的。 近些年,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而捕上来的多为鱼子鱼孙,科学家分析说此种现象除人为原因外,自然原因也有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出现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B。海水变浅了 C.冰川融化 D.海底火山爆发 4。实行休渔制度应该选择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厄尔尼诺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大量暖海水倒流,西太平洋暖水性鱼类减少。我国休渔是因为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一般选择夏季. 答案:3、A4、B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将增加 B。秘鲁渔业将喜获丰收 C.中国可能出现寒冬 D。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森林大火 6。图示时间()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中国南极长城站出现极昼 C.尼罗河正值汛期 D。开普敦温和多雨 解析:第5题,图中反映出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水温异常偏高,这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容易造成秘鲁渔业减产,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中国可能出现暖冬.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多发生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5、D5、A

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沃克环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2.举例说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一、沃克环流 1.含义: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接近东西向的①热力环流。 2.成因及意义:沃克环流的②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含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⑥异常升高的现象。 2.影响 (1)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⑦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2)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水温度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⑧减少,旱灾严重。 (3)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3.成因 ⑨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东南信风减弱时,南美洲西岸的⑩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三、拉尼娜现象 1.含义: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3.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联性: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4.减轻和预防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带来危害的途径 (1)加强对二者的?监测与预报。 (2)加强?地区与国际间的合作。

(3)研究并预测其影响。 思维活动 1.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受灾严重的有哪些地区? 答案受灾最重的地区就是太平洋和环太平洋地区,由于太平洋东南信风的消失和西太平洋热水东流,使得太平洋西部地区变得不仅风平浪静,而且炎热、干旱,草木枯萎,易发生火灾。此外,受厄尔尼诺影响的另一个地区是南美大陆的中纬和低纬地区,因沃克环流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减弱或消失,甚至带来上升气流,给这里带来狂风暴雨。 2.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西两岸地区,分别会引发水灾还是旱灾?为什么? 答案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出现旱灾加剧,主要受增强的下沉气流控制而成;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会引发洪涝灾害,主要受增强的上升气流控制而成。 3.拉尼娜现象对我囯天气有何影响? 答案(1)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在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海平面气压比常年偏高。 (2)在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海平面气压比常年偏低。 (3)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由于大气环流以及副热带高气压的变化,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明显增强,强劲的夏季风将大量暖湿空气带到内陆,使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增多。 (4)西太平洋的“赤道暖流”温度偏高,使热带风暴能量充足,因而台风发生的次数比常年要多,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也相应增多,台风的移动范围向西增加。 探究点一沃克环流 探究活动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上画出箭头,形成完整的热力环流。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并理解,并能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影响,通过读图并整理数据信息,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 【学习过程】 一、沃克环流 概念: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带东西向的热力直接环流。首先由J.皮耶克尼斯在1969年提出,他认为这和早先G.T.沃克所称的南方涛动有联系(见大气活动中心)。在东太平洋赤道 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又由于东风所引起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海水上翻,形成了一条从南美西岸沿赤道向西伸延的冷水舌,致使赤道区太平洋西部和东部之间,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就多年平均来说,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地区海水的水温较秘鲁沿岸水温约高 8°C以上。这样,通过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就使暖空气在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一带上 升到高层之后,一部分向东流动,到达中、东太平洋冷水区上空下沉,在低层转而向西流动,形成了一个热力直接环流。这就是太平洋地区的沃克环流。 (1)成因: “沃克环流”由1960年雅各布.皮叶克尼斯(Jacob Bjerknes)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2)影响: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海洋温度分布发生巨大变化,大气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中、东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上升而下降(高压减弱、气压降低),西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下降而 上升(低压减弱、气压升高),热带太平洋两侧气压差值变小,导致赤道东风减弱和向东撤 退,沃克环流也会被削弱。同时,随着西太平洋暖水区向东移动,沃克环流的上升支和下沉 支的位置也发生偏移,对流活动的中心移至中太平洋上空,中、东太平洋上升气流大大加强,降水显著增加;而西太平洋上升气流明显减弱,变成少雨区,形成大范围干旱。当拉尼娜发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

通常指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大范围的持续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并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圣婴"。该现象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附近,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在一般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表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准平衡态。每隔2-8年,这种准平衡态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气流伴随雷暴东移,使得整个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时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前的几个月里,太平洋赤道暖水发生大规模的自西向东移动,圣诞节前后,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暖水沿着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南下,水温异常声高,最大时比常年升高5到6℃。由于暖水区迅速向西扩展,热带多雨带也随之南下。原来干旱的赤道太平洋东部降水量剧增,河水泛滥成灾;本为雨季的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此外,世界各地的气候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拉尼娜(La Nina)现象:厄尔尼诺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中、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①② B.②③ .①③ D.②④ 解析:选。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沃克环流,其方向相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缩小,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相反,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2.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东北信风带B.沃克环流的改变 .季风的影响D.全球变暖 解析:选B。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沃克环流发生改变造成的。 近些年,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而捕上的多为鱼子鱼孙,家分析说此种现象除人为原因外,自然原因也有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出现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B.海水变浅了 .冰川融化 D.海底火山爆发 4.实行休渔制度应该选择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秋季D.冬季

解析:厄尔尼诺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大量暖海水倒流,西太平洋暖水性鱼类减少。我国休渔是因为海洋渔业资衰退,一般选择夏季。 答案:3A 4B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将增加 B.秘鲁渔业将喜获丰收 .中国可能出现寒冬 D.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森林大火 6.图示时间(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中国南极长城站出现极昼 .尼罗河正值汛期 D.开普敦温和多雨 解析:第5题,图中反映出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水温异常偏高,这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容易造成秘鲁渔业减产,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中国可能出现暖冬。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多发生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5D 5A 7.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 ①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多低于年平均值②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③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A.①② B.②③ .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厄尔尼诺现象是某些年份秘鲁沿岸洋流发生异常,导致海洋生态环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习题1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沃克环流,其方向相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缩小,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相反,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2.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东北信风带B.沃克环流的改变 C.季风的影响D.全球变暖 解析:选B。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沃克环流发生改变造成的。 近些年,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而捕上来的多为鱼子鱼孙,科学家分析说此种现象除人为原因外,自然原因也有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出现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B.海水变浅了 C.冰川融化 D.海底火山爆发 4.实行休渔制度应该选择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解析:厄尔尼诺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大量暖海水倒流,西太平洋暖水性鱼类减少。我国休渔是因为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一般选择夏季。 答案:3.A 4.B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将增加 B.秘鲁渔业将喜获丰收 C.中国可能出现寒冬 D.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森林大火 6.图示时间()[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中国南极长城站出现极昼 C.尼罗河正值汛期 D.开普敦温和多雨 解析:第5题,图中反映出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水温异常偏高,这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容易造成秘鲁渔业减产,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中国可能出现暖冬。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多发生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5.D 5.A 7.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①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多低于年平均值②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③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选B。厄尔尼诺现象是某些年份秘鲁沿岸洋流发生异常,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和局部地区天气发生剧烈变化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使秘鲁寒流水温升高,破坏了南太平洋正常的大洋环流,进而打乱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原有规律,形成了严重的气象灾害。 以水温上升为特征的海水大范围的增温现象,科学家称之为厄尔尼诺,与此现象相反的现象,科学家称之为拉尼娜。由于这两种现象的影响,1998年7月,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洪灾严重。据此回答8~9题。 8.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A.东赤道太平洋海区B.西赤道太平洋海区 C.东赤道大西洋海区D.西赤道大西洋海区 9.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之间的强耦合事件的例子。大气环流(风)施加于海洋的应力是海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来自海洋的热量,特别是蒸发作用对大气环流有极大的影响。 厄尔尼诺的简化模型表明了能量在海洋中传播过程中的不同波动的作用。在这个简化模型中,海洋中的被称为罗斯贝波的波动,从赤道附近的异常暖的海面向西传播。当它达到海洋的西边界时会被反射成一种不同的波,称为开尔文波,这种波向东传,它起着抵消或改变原来的暖海温距平符号的作用,并引发降温事件出现。整个厄尔尼诺事件中这半个循环所需时间是由这些波传播的速度决定的,它大约需要2年。 这一现象本质上由海洋动力学驱动,与之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面温度确定的(反过来大气的变化会加强海洋温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简化模型表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预报的。 厄尔尼诺的起因

厄尔尼诺已成为当今妇孺皆知的“气象怪物”,不少人对它颇有神秘之感。而厄尔尼诺一词的原意也确实给人以神秘的想象,它是西班牙语“上帝之子”或“圣婴”之意。但现在的气象上的含意已完全没有这些意思了。它表示一系列的海--气反常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区的消失,(2)太平洋赤道地区东南信风的消失,(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热水向东部扩散,(4)由上述三种现象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反常。从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的三种现象可知,在非厄尔尼诺时期应出现与上述三种现象相反的现象,即(1)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片冷水区,(2)太平洋赤道地区吹着东南风,(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着大范围的热水,如能搞清这三种现象的原因,对厄尔尼诺的起因也就不难了解了。 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着的海--气异常,只是在近30年来才逐渐清楚的,最早的厄尔尼诺仅仅是与东太平洋冷水区的消失相联系。在一般年份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大片冷水区,这些冷水是从海洋深处翻出来的,为什么这里能上翻冷水,我们下面讨论。这些上翻的冷水带有大量的营养物,引来大量的鱼虾来这里觅食和产卵,无疑,这对当地渔民而言是丰年。冷水区一旦消失,鱼虾不来了,既使来了因水温偏高,造成鱼虾的大量死亡,这对当地的渔民来讲,无疑是灾年。冷水区的消失都开始于圣诞节前后,当地人认为,这是上帝让他的儿子给人间制造的不幸,所以把这一现象称“上帝之子”或简称“圣婴”。现在的人谁也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上帝有什么联系,仅仅反映气象中的一些现象,或者认为是气象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含量新名词。现在人们关注的已远不是厄尔尼诺出现导致的某些现象,而是它对气候、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更多的人在研究厄尔尼诺的起因问题。 一、厄尔尼诺的起因及形成过程 我们先把厄尔尼诺形成的主要原因告诉大家,然后再逐一地加以解释,(1)全球气温的上升,(2)春季西风带的加强,(3)沃克环流回归点的东移,(4)安第斯山对回归的沃克环流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之厄尔尼诺现象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之厄尔尼诺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的概念: 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相反,当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面暖水被刮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国降水的分布为北多南少型。 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拉尼娜

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 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也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威力较厄尔尼诺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但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4.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利方面: (1)使我国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变得更为丰富,积温增多,生长季延长和霜冻期缩短。它将使现有的农业气候带和各种种植熟制界限向北推移,有利于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缓解困扰北部寒冷农作区的低温冷害,有利于农作物最终产量的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等太平洋西海岸附近带来丰富的降水。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发生改变,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正常年份的丰富的降水,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大面积的海水温度增高,造成东太平洋上空水蒸气量加大,西向信风减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常态,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反常。厄尔尼诺形成原因 一、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与其有关; 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正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南赤暖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东南信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这个环流称之为沃克环流;沃克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8094954.html,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作者:莫彬 来源:《科学》2015年第04期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与极端气候灾害将愈加频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宏观管理和系统调控力度,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报。 气候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分析气候变化的内因,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应对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接受的挑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两种太平洋水温异常的现象 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是指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在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由于热带太平洋的大范围增暖,常造成全球气候的显著变化。例如,在3次有记录的厄尔尼诺年份中,我国都发生异常自然灾害。第1次是1972年,我国北方大面积水资源奇缺,发生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全国性干旱;第2次是1982—1983年,连续发生异常天气,洪水泛滥导致数万公顷农田被淹,1982年8月黄河出现有记录以来第二大最高 水位,1983年7月长江水位许多观测站达历史最高值;第3次是1997—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大洪水。 拉尼娜(La nina)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其表现与厄尔尼诺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度现象。 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会造成冷冬热夏事件的异常增加。通常情况下是拉尼娜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厄尔尼诺年后随之就是拉尼娜年,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从近几十年的表现看,拉尼娜同厄尔尼诺相比,有逐渐变弱的趋势。如1991—1995年中,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太平洋水温异常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浩瀚无比,它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如果让全球海洋里100米深的表层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供整个地球的大气增温5~6℃。因此,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水温变 化,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就非常明显。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是通过赤道太平洋上空的纬向沃克环流来实现的。沃克环流控制着东西半球的热量、动量、水汽的交换和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乱,地球上的天气就会出现异常。在一定程度上首先使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一带,以及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东部沿岸一带,气候发生异常,随后出现气象灾害。

1.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东北信风带B.沃克环流的改变 C.季风的影响D.全球变暖 解析:选B。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沃克环流发生改变造成的。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现象无关 B.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渔业遭受严重损失 C.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秘鲁发生旱灾,印度、澳大利亚发生水灾 D.2016年春季我国北方连续多次受沙尘天气的影响,根据科学家研究,与拉尼娜现象有密切联系 解析:选B。厄尔尼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湿润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引发旱灾。 3.目前人类为减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所带来的损失,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人工降雨②监测和预报 ③国际合作④控制和疏导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选B。加强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监测和预报、加强地区与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并预测其影响,是人类当前为减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所带来的损失采取的主要措施。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月度报告指出,太平洋温度在前几周里愈发低于正常值,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据此回答4~5题。 4.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月度报告说明() A.沃克环流即将形成 B.厄尔尼诺现象即将形成 C.拉尼娜现象即将形成 D.沃克环流已经削弱 5.受“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的影响() A.秘鲁西海岸出现暴雨的概率增加 B.秘鲁渔场减产概率增加 C.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将增加 D.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将减少 解析:第4题,太平洋温度低于正常值,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圣婴)全球作乱 1.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一词的音译,是指太平洋赤道带出现呈2——7年周期性的不规律海水升温(水温上升0.5度以上,时间持续半年)现象,它不仅是海洋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气象现象,即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信风原来向西吹,现改变为向东吹,使得原本应在太平洋西部的高温洋流向东移动,致使赤道太平洋海域出现两大范围的浪峰)。 “厄尔尼诺”现象在5000前就已发生,1950年以来共发生过13次,最近在1998年前后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来势猛、发展快、危害大。 2.危害:①农业减产,亚太地区干旱严重,澳大利亚损失近13.5亿美元,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越南农业大幅度减产,有的地方如朝鲜连遭水灾,颗粒不收。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多雨,也深受其害。②严重打乱了全世界的气温和降雨规律,非洲南部气温上升很高,严重干旱;而非洲中部却降水量增多。③拉丁美洲沿海地区大雨滂沱,严重水灾,鱼群因水温升高(原来是寒流经过)而离开秘鲁沿海,甚至死亡。巴西、乌拉圭、阿根延也因大规模降雨,农作物损失惨重,人们被迫逃离家园。总之,每次“厄尔尼诺”现象会带来上百亿元的损失。 “厄尔尼诺”现象正在深入研究,相信在未来,人类会降服这个魔鬼。

———————————————————— 文章来源: 枫叶地理>> 气象部门介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有三股:一是从极地过来的冷空气,比如贝加尔湖方向。这股冷空气较强,主要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二是冷空气团从西伯利亚方向过来,也会带来大风降温的天气,但强度不如前者;还有一种,是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比如从冰岛起程,经欧洲地中海,自西向东而来,这类冷空气容易带来大范围的降雪过程。 对于近期我国频繁出现的寒潮天气,气象专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冷空气围绕着北极圈,在高空呈西风环流。然而受海温异常的影响,西风环流受到扰动,出现了蛇形的起伏,分成了西南风和西北风。 这次西风环流出现了三大缺口,西北风便趁机像潮水般一泻千里。一股从加拿大北部吹向美国东部并一路南下;一股从北欧西部南下影响整个欧洲;另一股从我国新疆一路横扫,直至两广、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 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

通常指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大范围的持续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并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圣婴"。该现象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附近,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在一般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表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准平衡态。每隔2-8年,这种准平衡态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气流伴随雷暴东移,使得整个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时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前的几个月里,太平

洋赤道暖水发生大规模的自西向东移动,圣诞节前后,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暖水沿着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南下,水温异常声高,最大时比常年升高5到6℃。由于暖水区迅速向西扩展,热带多雨带也随之南下。原来干旱的赤道太平洋东部降水量剧增,河水泛滥成灾;本为雨季的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此外,世界各地的气候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拉尼娜(La Nina)现象:厄尔尼诺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中、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 气候的影响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100506 学号:100506120 姓名:马耀茹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呢?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一样,都是一种海水温度大范围季节性异常变化的现象。由此可导致一些地区的天气异常,从而形成气象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每隔若干年发生一次大规模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这种现象明显出现在南太平洋东岸,即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国的西部沿海。那里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渔业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5左右。可是每隔2至7年,这里的海水温度便会异常升高,结果造成鱼死鸟亡,海洋动物迁移,渔业收成大幅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目前还没有搞清楚。它的出现一般在圣诞节前后或稍后一两个月,于是讲西班牙语的当地人把它称作了“厄尔尼诺”,即“圣婴”。 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变冷的现象。为此,讲西班牙语的当地人就把它称作“拉尼娜”,即“圣女”的意思。 一般认为,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 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都会引起全球气候系统的异常变化而形成气象灾害。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正常的热量、水蒸气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种海水和空气温度的异常升高的结果,往往是全球范围的异常天气变化。使得一些地区到了该冷的时候冷不下来,另一些地区该热的时候热不起来;那些原来是多晴少雨的地区却出现了雨量猛增而形成洪涝灾情,那些原来雨量充沛的地区反而烈日当空久旱缺雨。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赤道太平洋中部、东部地区降雨量通常都会大大增加,而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不雨;北半球的很多地区都会出现冬天气温偏高而夏季气温较低的暖冬凉夏现象。 拉尼娜现象一般会紧随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热量向空气扩散,热空气再被太平洋上空的大风吹走,上层海水的温度逐渐下降。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海水再翻上来,使得

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情景导入目标定位 说到“厄尔尼诺”这个不明觉厉的名字,还是南美洲西岸的渔民们给取 的,在西班牙语中“El Ni o”意为“圣婴”或“小男孩”。这个取名源 于渔民们观测到的怪现象:在有些年份的10月到次年3月期间,沿着海 岸会出现一道暖流,使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将冷水鱼类统统热死,导致 以渔为生的渔民们血本无归。而这种现象经常在圣诞前后最为严重,于 是不明所以的渔民便认为是上帝之子“圣婴”在捣乱。后来,随着科学 家对海洋和气象研究的深入,人们渐渐揭开了厄尔尼诺现象的神秘面纱, 而厄尔尼诺这个名称则沿用了下来。 虽然说全球变暖在影响极端气候的出现,但是厄尔尼诺可能也在进一步 加强对气候的影响。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确认,年为“厄尔尼诺年”,关 于厄尔尼诺的自然现象,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其主要指太平洋东 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 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十年前,2009就是厄尔尼诺年,这就像是10年之约一样,年刚好也是 厄尔尼诺年,根据科学预报显示,厄尔尼诺的出现可能会在未来更加的 频繁,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也是影响它的因素之一。 根据NOAA的科学报告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在年3月继续存在,在4月也 是在发展之中。3月份海洋热量异常降低,但是平均值依然是偏高的, 赤道上空平均温度在3月初就已经达到了峰值。 【思考】全球频发的气候异常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系吗? 1.了解厄尔尼诺、 拉尼娜现象。 2.举例说明厄尔 尼诺、拉尼娜现象 对全球气候的影 响。 沃克环流的定 义,厄尔尼诺和拉 尼娜现象形成的 机理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 一、沃克环流 1.形成: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一、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

通常指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大范围的持续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并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圣婴"。该现象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附近,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在一般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表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准平衡态。每隔2-8年,这种准平衡态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气流伴随雷暴东移,使得整个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时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前的几个月里,太平洋赤道暖水发生大规模的自西向东移动,圣诞节前后,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暖水沿着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南下,水温异常声高,最大时比常年升高5到6℃。由于暖水区迅速向西扩展,热带多雨带也随之南下。原来干旱的赤道太平洋东部降水量剧增,河水泛滥成灾;本为雨季的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此外,世界各地的气候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拉尼娜(La Nina)现象:厄尔尼诺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中、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现象概念图 二、走近厄尔尼诺――成因研究 厄尔尼诺现象怎样形成的,又为什么会影响到大气的状态和变化呢?这一直是国际海洋和气象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世界气象组织制定过从1985年开始为期十年的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TOGA),其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寻求提高对厄尔尼诺及异常气候的预测能力。中美两国科学家也执行过"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计划。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是海洋温度异常的一种反应,由于海水的异常会导致大气环流等的异常,从而导致太平洋沿岸,甚至全球灾难性气候异常。大致情况如下; 一、厄尔尼诺想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西班牙语“圣婴”一词的音译,是指在赤道太平洋东部的大面积海域,呈现2—7年周期性的海水异常竲高现象。它既是一种海洋现象,又是一种大气想象,即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信风原来向西吹,现改为向东吹,使得原本应在太平洋西部的高温洋流向东移动,致使赤道太平洋海域出现两大范围的浪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竲高,致使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汽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冷热失去均衡,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中国厄尔尼诺年,一般河套一带干旱;淮河下游一带多雨;东北常出现低温冷害,粮食减产;南方梅雨期入梅偏迟或空梅。在厄尔尼诺的下一年,河套一带多雨;淮河下游则干旱。 二、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保持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方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大致与厄尔尼诺相反,但其影响和威力较厄尔尼诺要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女南部等地降雨偏多,在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拉尼娜年,我国容易出现冷冬热夏,即冬季气温较常年偏低,夏季偏高。另外,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呢?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一样,都是一种海水温度大范围季节性异常变化的现象。由此可导致一些地区的天气异常,从而形成气象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每隔若干年发生一次大规模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这种现象明显出现在南太平洋东岸,即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国的西部沿海。那里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渔业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5左右。可是每隔2至7年,这里的海水温度便会异常升高,结果造成鱼死鸟亡,海洋动物迁移,渔业收成大幅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目前还没有搞清楚。它的出现一般在圣诞节前后或稍后一两个月,于是讲西班牙语的当地人把它称作了“厄尔尼诺”,即“圣婴”。 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变冷的现象。为此,讲西班牙语的当地人就把它称作“拉尼娜”,即“圣女”的意思。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都会引起全球气候系统的异常变化而形成气象灾害。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正常的热量、水蒸气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种海水和空气温度的异常升高的结果,往往是全球范围的异常天气变化。使得一些地区到了该冷的时候冷不下来,另一些地区该热的时候热不起来;那些原来是多晴少雨的地区却出现了雨量猛增而形成洪涝灾情,那些原来雨量充沛的地区反而烈日当空久旱缺雨。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赤道太平洋中部、东部地区降雨量通常都会大大增加,而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不雨;北半球的很多地区都会出现冬天气温偏高而夏季气温较低的暖冬凉夏现象。 拉尼娜现象一般会紧随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热量向空气扩散,热空气再被太平洋上空的大风吹走,上层海水的温度逐渐下降。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海水再翻上来,使得海水表面温度进一步下降。如果大范围上层海水持续变冷达6个月以上,其温度低于常年0.5℃以上,就形成了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季节并不固定,持续时间短的为半年,长的一两年。一般每隔2至7年出现一次。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出现越来越频繁了,不仅周期在变短,而且持续时间在变长,对我国的影响也变得更明显了。虽然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探索研究还在进行中,但是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的愈演愈烈与全球变暖有密切联系,也就是与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影响是:从东南海洋上吹向我国的夏季风强度大大减弱,造成了我国夏季降雨带的位置偏南。结果南方因此暴雨成灾,高温季节温度比往年低了不少;北方却出现持续高温无雨天气,造成了罕见的旱灾。 厄尔尼诺现象使得我国出现南方洪涝成灾,北方干旱成灾。这次厄尔尼诺现象是促成1998年长江全流域洪灾的罪魁祸首。 拉尼娜现象对气象灾害的催化作用要小得多。一般来说,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年份,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会降雨偏多;在太平洋东部、中部地区、美国南部、赤道非洲等地会出现干旱。 对我国的影响不会十分明显。一般是冬天变得稍冷些,夏季变得更热些,在西太平洋与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的数量比正常年份略多些。 然而,这一次拉尼娜现象却在我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南方地区酿成了百年未遇的特大冰雪灾害。这完全不是冬天变得稍冷些那样简单,这场冰雪灾害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拉尼娜现象惹的祸。不过,这场冰雪灾害提醒我们,拉尼娜现象不一定会像以往那样对我国只产生不明显的冬冷夏热现象,热带气旋登陆我国的次数也不一定只是略多些。很可能今年夏季会变得特别热,热带气旋登陆我国特别多。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一样都是一种海水温度大范围季节性异常变化的现象,由此可导致一些地区的天气异常,从而形成气象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每隔若干年发生一次大规模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在赤道南北两侧,由于长年受到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吹拂,形成两股自东向西的洋流,而下层冷海水上涌补充,使得太平洋海面的水温西高东低。但是,有的年份东南信风突然变弱,使得南赤道洋流也变弱,太平洋东部上升的冷水减少,而更多的暖水随赤道逆流涌向太平洋东部。厄尔尼诺现象明显出现在南太平洋东岸,即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国的西部沿海,周期一般为2—7年。它的出现一般在圣诞节前后或稍后一两个月,于是讲西班牙语的当地人把它称作了“厄尔尼诺”,即“圣婴”。 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变冷的现象。拉尼娜的发生与赤道偏东信风加强有关。偏东信风加强,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堆积,成为全球水温最高的海域。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比较暖的海水向西输送后,深层比较冷的海水就来补充,因此造成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偏低,从而引发拉尼娜现象。讲西班牙语的南美当地人就把它称作“拉尼娜”,即“圣女”的意思。 一般认为,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形成示意图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都会引起全球气候系统的异常变化而形成气象灾害。厄尔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