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马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效应比较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物理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钢尺(或塑料尺)、条形磁铁(2根)、小车(2辆)。 教学过程 物体对物体的这种压、拉、提、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就是力。 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不能,力的产生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问: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施力物体是否也同时受到力的作用呢? 你赞成谁的观点? 能举例哪些事例来支持你的猜想?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问: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一个是施加力,一个是受到力 教师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 问:这个现象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学生:磁铁是施力物体,大头针是受力物体 活动: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到力 实验1:用手指压铅笔尖和笔尾,你的手指有什么感觉? 手指很疼 疼就是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2:你用手推墙,你有什么感觉? 有向后退的感觉

实验3: 大量事实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怎样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举例说明:形变:挤压皮球,皮球变瘪 改变运动状态:把铅球推出去, 活动:什么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举例 (1)力的大小 实例: (2)力的方向: 实例: (3)力的作用点 实例: 三、课堂练习: 1.图甲是运动员射点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图乙是守门员奋勇地把球接住,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图丙中,运动员在用头顶球时,对头的施力体是,人头对飞来的球施力撞击,使球沿原来运动相反方向运动,由此可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本次作业是本门课程本学期的第1次作业,注释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26道小题) 1. 考虑力对物体作用的运动效应和变形效应,力是。 (A) 滑动矢量 (B) 自由矢量 (C) 定位矢量 正确答案:C 解答参考: 2. 考虑力对物体作用的运动效应,力是。 (A) 滑动矢量 (B) 自由矢量 (C) 定位矢量 正确答案:A 解答参考: 3. 图示中的两个力,则刚体处于。 (A) 平衡 (B) 不平衡 (C) 不能确定 你选择的答案:[前面作业中已经做正确] [正确] 正确答案:B 解答参考: 4.

作用力的大小等于100N,则其反作用力的大小为。 (A) (B) (C) 不能确定 你选择的答案:[前面作业中已经做正确] [正确] 正确答案:B 解答参考: 5. 力的可传性原理只适用于。 (A) 刚体 (B) 变形体 (C) 刚体和变形体 你选择的答案:[前面作业中已经做正确] [正确] 正确答案:A 解答参考: 6. 图示结构,各杆自重不计,则杆BC是。

(A) 二力杆 (B) 不能确定 你选择的答案:[前面作业中已经做正确] [正确] 正确答案:A 解答参考: 7. 图示作用于三角架的杆AB中点处的铅垂力如果沿其作用线移动到杆BC的中点,那么A、C处支座的约束力的方向。 (A) 不改变 (B) 改变 (C) 不能确定 你选择的答案:[前面作业中已经做正确] [正确] 正确答案:B 解答参考: 8.

图示构架ABC中,力作用在销钉C上,则销钉C对杆AC的作用力与销钉C对杆B C的作用力。 (A) 等值、反向、共线 (B) 分别沿AC和BC (C) 不能确定 你选择的答案:[前面作业中已经做正确] [正确] 正确答案:B 解答参考: 9. 如图所示,物体处于平衡,,自重不计,接触处是光滑的,图中所画受力图。 (A) 正确 (B) 不正确

交互作用分析 一、交互作用的概念 简单地说,交互作用指当两个因素都存在时,它们的作用大于(协同)或小于(拮抗)各自作用的和。 要理解交互作用首先要区别于混杂作用。 混杂作用 以吸烟(SMK)和饮酒(ALH)对收缩压(SBP)的影响为例,可以建立以下二个模型: 模型1:SBP = β0+β2’SMK 模型2:SBP = β0+β1ALH+β2SMK 假设从模型1估计的SMK的作用为β2’,从模型2估计的SMK的作用为β2。如吸烟与饮酒有关(假设吸烟者也多饮酒),而且饮酒与血压有关,这时可以假想两种可能: 1.吸烟与血压无关,但因为饮酒的原因,模型1中的β2’会显著,而模型2控制了ALH 的作用后,SMK的作用β2将不显著。 < 2.吸烟与血压有关,模型1中估计的SMK的作用β2’一部分归功于饮酒,模型2估计的β2是控制了ALH的作用后SMK的作用,因此β2’不等于β2。 是不是β2不等于β2’就意味着有交互作用呢不是的,这只是意味着β2’中有饮酒的混杂作用。 那么什么是交互作用呢 根据吸烟与饮酒将研究对象分成四组,各组SBP的均数可用下表表示: 吸烟与饮酒对SBP的影响,有无交互作用反映在β12上,检验β12是否等于零就是检验吸烟与饮酒对SBP的影响有无交互作用。而上面的模型2是假设β12等于零所做的回归方程。

交互作用的理解看上去很简单,但需要意识到的是交互作用的评价与作用的测量方法有关。以高血压发病率为例,看吸烟与饮酒对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就有两种情况。 I、相加模型: II、相乘模型: 相加模型检验Isa是否等于零,相乘模型检验B是否等于1,可以想象Isa等于零时B不一定等于1,因此会出现按不同的模型检验得出的结论不同。在报告交互作用检验结果时,要清楚所用的是什么模型。一般的线性回归的回归系数直接反映应变量的变化,是相加模型,而Logistic回归的回归系数反映比值比的变化,属相乘模型。 二、交互作用的检验 交互作用检验有两种方法,一是对交互作用项回归系数的检验(Wald test),二是比较两个回归模型,一个有交互作用项,另一个没有交互作用项,用似然比检验。本系统采用似然比检验(Log likelihood ratio test)方法。 如以吸烟与饮酒两个两分类变量为例,可以形成回归方程: 方程1:F(Y)= β0+β1ALH+β2SMK+β12SMK*ALH # 计算该方程似然数(likelihood),似然数表示按得出的模型抽样,获得所观察的样本的概率。它是一个很小的数,因此一般取对数表示,即Log likelihood,似然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拟合度。 如果我们假定吸烟与饮酒无交互作用,β12等于零,则方程为: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

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点: (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 (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 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70.力的两个效应和电流的三个效应 主题: 力有两个效应:物体的加速度和形变。电流有三个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 缺点: 上述分类可以在中学物理教科书中找到。为了弄清楚有关问题,我们来比较上面所引用的这两句话。这种比较并不是牵强附会,因为力也是一种流,是动量流。因此,这是关于流的效应的分类:在第一种情况中是指动量流的效应,在第二种情况中是指电流的效应。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上述分类的不一致性了。 1.我们先来看力的第一个效应:加速度。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示这种效应: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可以改变它的动量。对于电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流进物体(或从物体流出)的电流导致物体的电荷量发生变化。这一表述当然是对的。但为什么没有把它作为电流的一个效应?这个效应太显然了,没必要这样来强调。照这样说来,力的加速度效应也没必要这样来强调。当动量进入物体而没有马上流出时,物体中必然会积累动量。 2.下面我们来讨论电流的热效应。不仅仅只有电流会产生热,动量流(力)也会产生热(摩擦生热)。那为什么不把它作为力(动量流)的一个效应? 3.流的效应还远不至这些。力还有电效应(压电效应)、光效应(双折射)等。电流也有光效应(在LED中发生)、制冷效应(在珀尔帖元件中发生)等。 总之,我们可以这样说,上面所引用的两句话并没有完全描述这两种流的特征,并没有将这两种流的所有效应列出来,所列出的效应也并不是最重要的。总而言之,这种分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历史: 由于力学和电学是相对独立地发展起来的,因而人们在这两门学科中建立了不同的模型和教学习惯。相对于电荷守恒来说,我们对动量守恒(以牛顿定律的形式)太重视了。相反,我们把力学中的摩擦描绘成一种现象,这跟“电摩擦”(电阻)相比,只能削弱力学的重要性。 建议: 1.抛弃力(动量流)的加速度效应,或把电流的“电荷效应”也列入其中。但我们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知识点1: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弹力的基本特征: ⑴.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⑵.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知识点2:弹簧测力计 1、用途:测量力的大小。 2、构造:弹簧、指针、刻度盘等。 每个弹簧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拉力过大,弹簧测力计会被拉坏,使弹簧不能回复到

初二物理下册力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

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 z% n9 P& t l3 E4 c! [: h% v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0 t! K( r& e: ^3 R0 D0 v. l3 X: t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 r8 ?: [% N. Y% B& }; B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8 c1 Q# ^0 O" k7 l9 {5 }, B , B% p) P5 D' J( y5 y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f1 K8 ^4 N( d3 ?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 |% C) R6 w2 z4 m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6 @; o9 O2 W4 N8 U9 o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1 k6 u# _' u+ f; X4 _4 b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 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 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 I8 d8 m5 C9 z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 Y! e9 y! \: r - Y" m. K* n+ D C- v 4.摩擦力8 u4 V6 y9 f+ U \1 l. q / }1 p3 _! u9 K/ o7 ~; b! X8 ?! W& W$ V; H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 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 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 R' E% C9 S7 k. L1 e5 t1 H1 v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

力的效应探究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教育局教研室邢彦君 力是物理学中最常见的物理量,几乎所有的物理现象都与力有关。探讨力的效应,搞清力与作用效果间的关系,对学习物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力的放大效应 如图1所示,将一个力F分解为与F夹角均为α的两个力,由平行四边形定则有: F1=F2=,由此式可看出,只要α60o,则F1>F,若α接近90o,则F1

引起形变的外力的反作用力──弹力。因此胡克定律也可叙述为: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伸长量或缩短量)成正比。其中的比例系数由弹簧自身因素决定,叫弹簧的劲度系数。用 公式表示就是:F=k。 弹簧有了形变,就会具有弹性势能,这个势能的大小与形变有关,用公式表示就是: 。因此,弹簧发生形变的过程也就是外界物体的其他形式的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这就是力的形变效应。 例2质量为m的木块(可视为质点)与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相连,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在足够大的光滑水平桌面上的挡板相连。木块的右边与一细线连接,细线绕过质量不计的光滑定滑轮,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在下列情况下弹簧均处于弹性限度内。不计空气阻力及线的形变,重力加速度为g。 如图甲所示,在线的另一端施加一竖直向下的恒力F,木块离开初始位置O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弹簧发生伸长形变,已知木块通过P点时速度大小为v,加速度大小为A。方向向右。如果在线的另一端不是施加恒力F,而是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钩码,如图乙所示,还是在木块处在O点时,由静止释放钩码M。求:这次木块通过P点时的速度大小。 分析与求解:设OP间距为x,则木块经过P点时,弹簧的伸长量亦为x,此时木块受恒定拉力F和弹簧的弹力f的作用,由胡克定律有:,由牛顿第二定律有:。设此时弹簧的势能为E,由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知,木块两次从开始运动到经过p点,分别 有:,。解以上四式得悬挂钩码时,木块通过P 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三、力的瞬时效应

第一章 一、判断题 1、力有两种作用效果,即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形。 () 2、两端用光滑铰链连接的构件是二力构件。() 3、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成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线相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作用于刚体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而不改变其对刚体的运动效应。() 5、三力平衡定理指出: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然互相平衡。() 6、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的被约束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的。() 7、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等值、反向、共线的平衡力。() 8、力在力的作用线方向上可以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二、选择题 1.三力平衡定理是。 A 共面不平行的三个力互相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B 共面三力若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C 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互相平衡。 2、简单起重设备如图所示,AB为摆杆,CD为绳索。在以下四种表述中,错的应是。 A CD只能承受拉力 B AB是三力平衡杆件 C 由三力平衡必定汇交于一点可知: 反力R A的方向是确定的 D CD既能承受拉力,也能承受压力 3、以下有关刚体的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A 处于平衡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B 变形小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C 自由飞行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D 在外力作用下,大小和形状看作不变的物体是刚体 4、物体在一个力系作用下,此时只能不会改变原力系对物体的外效应。 A 加上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B 去掉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C 加上或去掉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D 加上或去掉另一平衡力系 5、人拉车前进时,人拉车的力与车拉人的力的大小关系为。 A 前者大于后者 B 前者小于后者 C 相等 D 可大可小 6.在下述原理、法则、定理中,只适用于刚体的有。 A 二力平衡原理; B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第八章偏倚与交互作用 第一节偏倚的概念 临床研究中,研究结果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偏离真实情况,这种偏离我们称之为误差(error)。虽然要在研究工作中完全避免误差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对于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误差,我们要在临床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尽量加以控制和预防,以使研究结论更符合实际情况。 临床研究中误差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随机误差(random error);一类是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随机误差是由于抽样误差所引起的,其大小可以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估计,但没有方向性,也就是说,这种误差的存在使研究结果随机的高于或小于真值;系统误差即偏倚(bias),是指研究结果系统的偏离了真实情况。与随机误差不同,偏倚的存在总是造成研究结果或高于真值或低于真值,因而具有方向性。由于在研究工作中定量的估计偏倚的大小很困难,而确定偏倚的方向却相对较容易。当偏倚使研究结果高于真值时,称之为正偏倚,反之,偏倚使研究结果低于真值时,称之为负偏倚。 第二节偏倚在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性 现阶段的临床研究中的不少结果可重复性较低,实用性差。造成这种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些研究工作中大量偏倚的存在。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加上双盲的观察方法,能够有效的控制已知和未知的偏倚的影响,除此以外的研究设计如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偏倚的影响。而目前进行的大部分临床研究没有采用随机对照加双盲的方法。偏倚在各类型的临床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它可存在于研究活动的各个阶段。如在对某新型诊断试验进行评价时,采用病人做病例组,采用健康人做对照组,无疑会使该诊断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提高。还有在观察疾病的结局时,由于疾病结局的多样性使得观察疾病结局时容易受到各种偏倚的影响。此外,像药物疗效评价研究中研究者或研究对象有意无意的倾向于该药物疗效好或差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偏倚。偏倚的存在将危害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如果在临床科研工作中不采取必要措施来控制偏倚,将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导致研究工作的失败。因此,了解临床研究中偏倚的类型及其控制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节偏倚的分类及其控制 临床研究中的偏倚一般分为三类,即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一选择性偏倚 (一)选择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出现于研究设计阶段,指由于研究对象选择不当而使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而产生偏倚。研究设计上的缺陷是选择偏倚的主要来源,在确定研究对象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常见的情况是在研究开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就存在着除诊疗措施以外的差异,而缺乏可比性。根据选择偏倚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下面常见的几种。 1、1、入院率偏倚又称伯克森偏倚(Berkson bias),指由于各种疾病的病人因疾病的严重程度、就医条件、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等因素而出现的不同的就医水平的现象,使得以医院对象进行研究时产生的偏倚。如:当研究某病A与因素X的关系时,以B病病人为对照。由于A病B病和暴露于因素X者的入院率的不同,导致医院所得的样本不能反映人群中病例和对照人群的实际暴露情况,而错误的估计暴露与疾病间的联系。 2、2、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 signal bias) 指选择病例时,部分病例因为某种与所研究疾病无关的症状或体征,而就医从而提高了所研究疾病的发现机会,而产生的偏倚。著名的例子是在研究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中,因为服用雌激素会至绝经期妇女子宫出血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现机会。而错误的推断服用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发生有关。 3、3、现患-新发病例偏倚又称奈曼偏倚(Neyman’s bias),指因现患病例与新病例的构成不同、只研究典型病例而排除轻症或非典型病例以及现患病例暴露状态发生改变而导致的偏倚。如以医院为基础研究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生的预后情况时,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部分病例在送医院前死亡,而常未被计算在该病的总发病人数内。而部分轻症病例,发作后经一般医疗机构治疗得救,或有些病例是无痛发作,经检查才发现。这类病例都可能会被排除在研究之外。而影响对心肌梗塞预后研究的判定,产生偏倚。这种偏倚在临床研究中最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外形.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爱好.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熟悉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熟悉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把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外形,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力有两种作用效果 第一章 一、判断题 1、力有两种作用效果,即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形。 ( ) 2、两端用光滑铰链连接的构件是二力构件。 ( ) 3、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成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线相 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 ( ( ( ( ) 4、作用于刚体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而不改变其对刚体的运动效应。 ) 5、三力平衡定理指出: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然互相平衡。 ) 6、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的被约束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的。 ) 7、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等值、反向、共线的平衡力。 ) 8、力在力的作用线方向上可以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 b5E2RGbCAP 二、选择题 1(三力平衡定理是 。 A 共面不平行的三个力互相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B 共面三力若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C 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互相平衡。 2、简单起重设备如图所示,AB 为摆杆,CD 为绳索。在以下四种表述中,错的应 。 A CD 只能承受拉力 p1EanqFDPw B AB 是三力平衡杆件 C 由三力平衡必定汇交于一点可知: 反力 R 的方向是确定的 A D CD 既能承受拉力,也能承受压力 3、以下有关刚体的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处于平衡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B 变形小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C 自由飞行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D 在外力作用下,大小和形状看作不变的物体是刚体 4、物体在一个力系作用下,此时只能 不会改变原力系对物体的外效应。 A 加 上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B 去掉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C 加上或去掉由二个 力组成的力系 D 加上或去掉另一平衡力系 5、人拉车前进时,人拉车的力与车拉 人的力的大小关系为 。 DXDiTa9E3d A 前者大于后者 B 前者小于后者 C 相等 D 可大可小

力是物体间的一种相互机械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产生变形。 刚体:在任何外力作用下,大小和形状始终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刚体。 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的直线称为力的作用线。 力系: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群力或一组力称为力系。 平衡状态:物体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力系:如果物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该力系称为平衡力系。 平衡条件:力系平衡必须满足条件。 等效力系: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系,如果可以用另一个力系来代替,而不改变力系对物体的作用效果,这两个力系互称为等效力系。 静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刚体。 材料力学讨论杆件的内力和变形,从而建立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其研究对象是变形固体。静力学公理:作用在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必要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的任意力系中,加上或去掉任意一个平衡力系,跨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力的可传性: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到刚体上任意一点,而不会改变该力对刚体的运动效应。 两个力合成一个力,叫力的合成。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两个力。 约束与约束反力 运动不受限制的物体叫自由体,运动受到限制的物体叫非自由体。 约束作用于物体以限制物体沿某些方向发生位移的力称为约束反力,简称反力。 约束反力以外地其他力称为主动力,工程上习惯称主动力为荷载。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结果是一个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系的汇交点,合力的大小与方向等于力系中各分力的矢量和。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力系中各分力在一对相交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同时为零。 力矩与力偶 力使物体绕某点转动的效果,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转动中心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D 成正比。这个垂直距离称为力臂,转动中心称为力矩中心,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称为力F 对点O之矩(简称力矩) 由力矩的定义可以得知: 1、力的大小为零,则力矩为零 2、当力臂为零时,力矩为零 合力矩定理 平面力系的合力对平面内任意一点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分力对同一点力矩的代数和。 力偶的概念 力学上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叫力偶, 力偶矩 与力矩类似,用力和力偶臂的乘积并冠以适当正负号来度量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称为力偶矩。 力偶矩的单位是牛.米 材料力学: 要求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所谓强度是指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低抗破坏的能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有:⑴_改变物体运动状态_;⑵_改变物体形状_。力的作用效果决定于力的_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在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力首先要校零,然后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测力时要使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拉力方向在一直线上。 4.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下,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重力的公式是G=mg。 5.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为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6.摩擦力的作用总是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比如:在结冰的路面上开车,司机往往要给车轮胎挂上铁链,这是为了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防止车轮打滑的;鞋底下做有花纹是为了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旅行箱装有四个小轮是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7.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支点,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省力杠杆是指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 8.杠杆的平衡: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做杠杆平衡。杠杆平衡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用公式表示为:F1×L1=F2×L2;或杠杆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用公式表示为: F1/F2=L2/L1。 9.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可以省力但要费距离;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杠杆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10.下列提供的杠杆属费力杠杆的是(填序号)F、G、M;属省力杠杆的是A、B、C、D、E、H、I、L;属等臂杠杆的是J、K。使用费力杠杆的优点是省距离。【提供的杠杆是:A、撬棒。B、抽水机手柄。C、独轮车。D、钢丝钳。E、汽水瓶盖起子。F、摄子。G、理发剪刀。H、羊角锤。I、道钉撬。J、定滑轮。K、天平。L、动滑轮。M、钓鱼杆。】 11.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动滑轮实际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所以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如果用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在匀速提起重物时,最多可用5根绳子承担物重,此时拉力的大小是物重的1/5。12.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是运动的。 1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结论也常常不同,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14.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先确定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比较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如果位置改变的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的物体是静止的。 15.按运动的轨迹是否变化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是否变化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6.以地球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的,月球也是运动的。以同步卫星为参照物,

一、交互作用的概念 简单地说,交互作用指当两个因素都存在时,它们的作用大于(协同)或小于(拮抗)各自作用的和。 要理解交互作用首先要区别于混杂作用。 混杂作用 以吸烟(SMK)和饮酒(ALH)对收缩压(SBP)的影响为例,可以建立以下二个模型: 模型1:SBP = β0+β2’SMK 模型2:SBP = β0+β1ALH+β2SMK 假设从模型1估计的SMK的作用为β2’,从模型2估计的SMK的作用为β2。如吸烟与饮酒有关(假设吸烟者也多饮酒),而且饮酒与血压有关,这时可以假想两种可能: 1.吸烟与血压无关,但因为饮酒的原因,模型1中的β2’会显著,而模型2控制了ALH的作用后,SMK的作用β2将不显著。 2.吸烟与血压有关,模型1中估计的SMK的作用β2’一部分归功于饮酒,模型2估计的β2是控制了ALH的作用后SMK的作用,因此β2’不等于β2。 是不是β2不等于β2’就意味着有交互作用呢?不是的,这只是意味着β2’中有饮酒的混杂作用。 那么什么是交互作用呢? 根据吸烟与饮酒将研究对象分成四组,各组SBP的均数可用下表表示: 吸烟与饮酒对SBP的影响,有无交互作用反映在β12上,检验β12是否等于零就是检验吸烟与饮酒对SBP的影响有无交互作用。而上面的模型2是假设β12等于零所做的回归方程。 交互作用的理解看上去很简单,但需要意识到的是交互作用的评价与作用的测量方法有关。以高血压发病率为例,看吸烟与饮酒对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就有两种情况。 I、相加模型:

II、相乘模型: 相加模型检验Isa是否等于零,相乘模型检验B是否等于1,可以想象Isa等于零时B 不一定等于1,因此会出现按不同的模型检验得出的结论不同。在报告交互作用检验结果时,要清楚所用的是什么模型。一般的线性回归的回归系数直接反映应变量的变化,是相加模型,而Logistic回归的回归系数反映比值比的变化,属相乘模型。 二、交互作用的检验 交互作用检验有两种方法,一是对交互作用项回归系数的检验(Wald test),二是比较两个回归模型,一个有交互作用项,另一个没有交互作用项,用似然比检验。本系统采用似然比检验(Log likelihood ratio test)方法。 如以吸烟与饮酒两个两分类变量为例,可以形成回归方程: 方程1:F(Y)= β0+β1ALH+β2SMK+β12SMK*ALH 计算该方程似然数(likelihood),似然数表示按得出的模型抽样,获得所观察的样本的概率。它是一个很小的数,因此一般取对数表示,即Log likelihood,似然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拟合度。 如果我们假定吸烟与饮酒无交互作用,β12等于零,则方程为: 方程2:F(Y)= β0+β1ALH+β2SMK 如果方程1和方程2得到的似然数没有显著差别,表明β12是多余的,或者说β12与零无显著性差异,吸烟与饮酒对f(Y)无交互作用。反之,吸烟与饮酒对f(Y)有交互作用。 三、交互作用分析 交互作用分析也可以理解为,在分层分析基础上对分层变量的不同层级水平上,危险因素对结果变量的作用的回归系数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如上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吸烟组,饮酒的作用是β1,在吸烟组中饮酒的作用是β1+β12,如β12=0则表示饮酒的作用在吸烟组与不吸烟组都一样。分析交互作用主要回答的问题是:有哪些因素影响危险因素

综 述 遗传易感性 环境交互作用研究方法进展 * 张军1,于石成2,杨功焕2 (1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济南 250001;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R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9153(2010)01-0058-05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淮河流域水污染与肿瘤的相关性评估 第一作者简介:张军(1973~),男,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肿瘤与环 境关系。 摘要: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被很多研究所证实,其方法学研究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对在交互作用研究中常用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 病例研究、病例父母对照研究、病例同胞对照研究等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基因 环境交互作用;遗传易感性;病例对照研究 肿瘤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慢性疾病,其危险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环境和遗传两类。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为很多研究所证实,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肿瘤病因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应用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4]。学者们从方法学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传统病例对照研究基础上发展了单纯病例对照设计、病例父母对照设计、病例同胞设计等非传统病例对照等研究方法,本文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条件、优缺点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1 遗传 环境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又称为效应修饰,它分为统计学意义上的交互作用和生物学意义的交互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暴露因素同时存在时所致的效应不等于它们单个作用相联合的效应时,则称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5] ,当前者大于后者时称为正交互作用,说明两种或多种因素同时存在时效应增强,其生物学意义为协同作用;但前者小于后者时称负交互作用,说明两种或多种因素同时存在时效应降低,其生物学意义为拮抗作用。它是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关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作用,在混杂被控制的情况下依然存在。肿瘤遗传 环境交互作用具有两层含义:不同基因型的人群中,环境暴露具有不同的患病风险;不同环境暴露的人群中,不同的基因型具有不同的患病风险[5],即为在携带不同的遗传易感基因型人群中,环境因素对肿瘤的效应有差别;或是在不同的环境暴露下,某易感基因型的效应有差别。 在交互作用的判定中模型的选择非常重要,而应选择哪种模型还存在争论[6]。统计学中交互作用常用的数学模型有两种:即相加模型与相乘模型。 相乘模型:OR interaction =OR exposure genotype /(OR exposur e ?OR genotype ) 相加模型:OR interaction =OR exposure genotype /(OR exposur e +OR genotype -1) 若效应大于1,则为协同作用,小于1为拮抗作用。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发病风险,其作用机理和模式还不清楚。Ottm an [7]提出了五种交互作用模式(如图1所示)基本概括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情况。模式A 中,易感基因导致或促进了环境因素的作用,环境因素的效应在没有易感基因的作用下也可以显现,暴露效应不会因为基因型而改变,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交互作用。模式B 中,易感基因对个体没有直接产生效应,只是加大了环境因素的效应。模式C 中,环境暴露放大了易感基因的效应,但它对个体没有直接的作用。模式D 中遗传和环境因素都是疾病危险增加所必需的。模式E 中,遗传和环境因素对疾病都有各自的效应,如果它们同时存在,其效应将大于或小于单独存在时的效应。2 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 传统的病例对照研究是研究遗传 环境交互作用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 。分析时以未携带易感基因的非 暴露组为参照,OR 为1,计算其它各种组合的OR 值。这一方法首先用于两个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 [8,9] ,后来逐渐应用于遗传 环境交互作用。传统的 病例对照研究可以计算每一个危险因素的主效应及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