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的32个不一定

化学中的32个不一定
化学中的32个不一定

化学中的32个不一定

1.原子核不一定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氢的同位素(11H)中只有一个质子。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HMnO4的酸酐,是金属氧化物。

3.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都不能与碱反应,是不成盐氧化物。

4.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5.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不一定是酸。如苯酚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酚类,不属于酸。

6.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金刚石与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二者混合所得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7.晶体中含有阳离子不一定含有阴离子。如金属晶体中含有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而无阴离子。

8.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金刚石→石墨,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因反应前后均为单质,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9.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有金属离子。如NH4Cl属于离子化合物,其中不含金属离子。

10.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与水反应生成碱

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硝酸,但不是硝酸的酸酐,硝酸的酸酐是N2O5,Na2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碱—NaOH,但它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是过氧化物。

11.pH=7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只有在常温时水的离子积是1×10-14,此时pH=7的溶液才是中性。

12.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试纸用蒸馏水湿润,测得溶液的pH不一定有误差。

13.分子晶体中不一定含有共价键。如稀有气体在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不含共价键。

14.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不一定是SO2,如Cl2、O3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15.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如Fe3+可被还原为Fe2+。

16.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不一定被还原。如2H2O=2H2↑+O2↑,氢元素被还原而氧元素被氧化。17.强氧化物与强还原剂不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浓硫酸是常见的强氧化剂,氢气是常见的还原剂,但可用浓硫酸干燥氢气,因二者不发生反应。

18.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很容易发生,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不能发生。如碳与氧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但须点燃;Ba(OH)2·8H2O与NH4Cl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在常温下很

容易发生。

19.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如AlO2-。

20.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元素不一定是非金属元素。如周期表中ⅣA、ⅤA、ⅥA中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均多于4个。

21.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不一定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如HCO3-、HS-等离子既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也不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

22.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不一定越高。一般情况下该结论是正确的,但因H2O、HF、NH3等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熔沸点均比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高。

23.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晶体不一定属于分子晶体。如NH4Cl属于离子晶体。

24.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如CCl4、CO2等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25.铁与强氧化性酸反应不一定生成三价铁的化合物。铁与浓硫酸、硝酸等反应,若铁过量则生成亚铁离子。

26.具有金属光泽并能导电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属。如石墨、硅都具有金属光泽,它们属于非金属单质。

27.失去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不一定强。如稀有气体原子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

28.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

KNO3的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因KNO3的溶解度较大;Ca(OH)2的饱和溶液浓度很小,因Ca(OH)2微溶于水。29.强电解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导电性的强弱与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大小有关,如果某强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很小,那么它的导电性可以很弱,而某弱电解质虽然电离程度小,但如果离子浓度大时,该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可以较强。

30.弱电解质被稀释时,离子浓度不一定减小。如冰醋酸在稀释时,H+、CH3COO-浓度先逐渐增大而后减小。

31.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一定增大。

32.1mol某气体的体积是22.4L,该气体所处的状态不一定是标准状态。

高中化学考点二 警惕“陷阱”设置,突破离子共存

考点二警惕“陷阱”设置,突破离子共存 在离子共存问题上,常常设置一些“陷阱”,做题时应引起注意 1.警惕“颜色陷阱” 若限定溶液无色,则Cu2+、Fe3+、Fe2+、CrO42-、MnO4-等有色离子不能大量存在。 2.警惕溶液酸、碱性的几种表示方法 (1)表示酸性溶液的是①pH<7或c(H+)>c(OH-)或c(OH-)=10-(8~14) mol·L -1(25 ℃)。②能使pH试纸显红色的溶液。③能使甲基橙显红色或橙色的溶液。④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 (2)表示碱性溶液的是①pH>7或c(H+)7加酸或加碱抑制水的电离)。③与 NH4HCO3或(NH4)2CO3等反应放出气体的溶液。 3.警惕几种隐含情况 (1)含有大量Fe3+的溶液,隐含是酸性溶液,并具有强氧化性。 (2)含有大量NO3-的溶液,隐含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3)含有大量AlO2-的溶液,隐含是碱性溶液。 (4)含大量S2-、SO32-的溶液,隐含不是酸性溶液。 4.警惕相互促进水解的几种情况 (1)NH4+与CH3COO-、CO32-,Mg2+与HCO3-等组合中,虽然存在相互促进水解情况,但水解程度较小,在溶液中仍然能大量共存。 (2)Fe3+、Al3+与CO32-、HCO3-、AlO2-、HS-、S2-相互促进水解,生成沉淀或气体,不能大量共存。 题组一题干中有限制条件的离子共存问题的判断 1.在pH=13的无色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

“陷阱题”50例

高考英语典型“陷阱题”50例(含答案解析) 同学们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题目看起来似曾相识,轻而易举就可选出“正确答案”,结果往往发现自己错了。这些题目就是我们所说的“陷阱题”。它们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解答。出题者往往设下“陷阱”,如果大家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就会误选答案。近年来,高考试卷中也常有这种性质的试题出现。当同学们遇到这种题时,既不可“轻易下手”,也不可不知所措,而应做到先三思而后行。首先,同学们要认真审题,发现“陷阱”。要灵活地运用语法规则,理顺思路,寻找“陷阱”。其次,要运用多向思维,分析“陷阱”。不要用习惯的、单一的、片面的思维去解题。再次,要去伪存真,识别“陷阱”。要抓住基本知识点及特殊现象,不厌其烦地归纳理解,认清选择题目中的“鱼目”及“珍珠”,避免落入“陷阱”。最后就是要加强验证,跳出“陷阱”。这就要求学习者要有良好的检查验证习惯,掌握验证的方法,即使落入了“陷阱”,也能在验证过程中,发现“陷阱”,并迅速地跳出来。 下面是—些比较典型的“陷阱题”.请大家做做看: 1. Mr Wang made up his mind to devote all he could ______ his oral English before going abroad. A. improve B. to improve C. improving D. to improving 2. Everything he ______ away from him before he returned to his hometown. A. took B. had been taken C. had had been taken D. had taken 3. Before he went abroad,he spent as much time as he _____ English. A. could learning B. learned C. to learn D. could learn 4. You can never imagine what great difficuly I have ______ your house. A. found B. finding C. to find D. for finding 5. The person we spoke to ______ no answer at first. A. making B. makes C. make D. made 6. The person we referred to ______ us a report tomorrow. A. giving B. will give C. gave D. give 7. The days we have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_______ soon. A. coming B. will come C. came D. have come 8. The person we talked about ______ our school last week. A. visiting B. will visit C. visited D. has visited 9. The man whose songs we are fond of ______ in our city next week. A. singing B. to sing C. will sing D. sang 10. Not only ______ the jewelry she _____ been sold for her son’s gambling debts but also her house. A. is;has B. has;had C. has;has D. 不填;has

化学平衡状态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考点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建立 1.可逆反应 (1)定义 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①二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小于(填“大于”或“小于”)100%。 (3)表示 在方程式中用“”表示。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建立

(3)平衡特点 深度思考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H2O电解 2H2↑+O2↑为可逆反应( ) 点燃 (2)可逆反应不等同于可逆过程。可逆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可逆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 (3)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指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若用不同物质表示时,反应速率不一定相等( ) (4)一个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就是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 ) 2SO3(g) ΔH=2.向含有2 mol的SO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氧气发生2SO2(g)+O2(g)催化剂 加热 -Q kJ·mol-1(Q>0),充分反应后生成SO3的物质的量 2 mol(填“<”、“>”或“=”,下同),SO2的物质的量 0 mol,转化率 100%,反应放出的热量Q kJ。 题组一极端假设,界定范围,突破判断 1.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mol·L-1、mol·L-1、mol·L-1,

[原创]高考化学选择题中的“陷阱”回避策略doc高中化学

[原创]高考化学选择题中的“陷阱”回避策略 doc高中化学 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王风利邮编257400 在中学化学高考试题中,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它能够校正学生把握知识不准确、考虑咨询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躲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如何样躲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同学们参考。 一.正确明白得差不多概念躲开〞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假如概念把握不清、明白得不透,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 例1.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在①锰、②二氧化锰、③高锰酸钾中,能够做催化剂的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 D.②③ 分析:假如对催化剂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只要能使氯酸钾受热分解速率加快的物质确实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中锰与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分解也能产生二氧化锰,以此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选B,事实上催化剂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①改变反应速率;②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由此得出此题答案为C. 例2.以下物质是非电解质的是 A.Cl2 B.NH3 C.NaCl D.CH3COOH 分析:此题专门容易错选A,要答好这道题,第一要明确非电解质是:〝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A选项不是化合物,因此不在被选之列,此题答案应为B。 练习: 1.NH3氧化制HNO3时,在吸取塔里发生如下反应:3NO2+H2O2HNO2+NO;△H<0,为加快此反应的反应速率,以下措施可行的是 A、降低温度 B、升高温度 C、及时分离出NO D、增大吸取塔中的压强 2.常温下,在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以下固体物质,复原到常温,溶液的pH一定可不能发生改变的是 A、NaOH B、Ca(OH)2 C、CaO D、NaHCO3 3.酸式盐NaHB在水溶液中存在以下反应: ①NaHB==Na++HB-,②HB-H++B2-,③HB-+H2O H2B+OH- 且溶液中c〔H+〕>c(OH-),那么以下讲法一定正确的选项是 A、NaHB为强电解质 B、H2B为强酸 C、H2B为弱电解质 D、HB-的电离程度小于HB-的水解程度 参考答案:1.BD 2.BC 3.AC 二.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躲开〝陷阱〞 物质的性质不能单单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躲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1.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硝酸和2mol硫酸的稀溶液中,那么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A.2 mol B.3 mol C.4 mol D.5mol 分析:该题利用稀硝酸的性质,设下了〝陷阱〞,专门多同学只考虑到Cu与稀硝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专门快写出了化学反应方程式: 3Cu+8HNO3=====3Cu(NO3)2+2NO↑+4H20

化学计量教案和高考阿伏伽德罗常数常用陷阱

一、知识点说明 1.基础概念 1)物质的量 (1)基本概念 (2)物质的量与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 n= N NA。 2)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符号:M,单位为g/mol或g·mol-1。 (3)物质的量与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n=m M 。 (4)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如O 2 的摩尔质量为32_g/mol。 3)气体摩尔体积 ①固、液体体积的决定因素有粒子数目、粒子大小,粒子间距忽略不计。 ②气体体积的决定因素有粒子数目、粒子间距,粒子大小忽略不计。气体粒子间距决定因素有温度、压强。

4)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 (2)使用范围:任何气体,包括混合气体。 5)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中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中各气体 的体积之比(同温同压)。 6)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内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 符号为C 单位为mol/L 公式:c=n V 7)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气体溶解度 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一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固体的溶解度=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X 100g 8)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之比 符号ω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X 100g=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X100%= 溶解度 100+溶解度 X 100% 2.关联知识点 (1)电离与水解 1)弱电解质溶于水,部分电离产生的离子在溶液中相互碰撞有会结合成分子。

化学人教版重点高中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压强与化学平衡移动的经典陷阱题例析

化学人教版重点高中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压强与化学平衡移动的经典陷 阱题例析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压强与化学平衡移动的经典陷阱题例析 邱发贵(江西崇仁二中344200) 一、化学平衡移动的含义 因为条件改变,旧的平衡被破坏,引起混合物中各物质百分含量随之改变,从而达到新平衡状态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平衡移动的含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化学平衡移动只与平衡状态有关,而与达到平衡的过程无关。是从新旧平衡的结果进行比较的,而不是指新平衡建立的过程,更不能由化学反应的瞬时进行方向作为平衡移动的方向;二是指出了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标准—各物质的百分含量是否变了,如果两状态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完全相同,就是同一平衡状态,如果不完全相同,才是不同的平衡状态,那么同一平衡状态之间是不存在平衡移动的。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对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1)按原平衡的投料比例再投料。若在恒温恒压下,按压强不变判断;若在恒温恒容下,按增大压强判断。 (2)充入惰性气体。若在恒温恒压下,按减小压强判断;若在恒温恒容下,按压强不变判断。 (3)按各气态组分的平衡量之比投料。判断方法同(1) (4)对于气相化合型或分解型的可逆反应达平衡后,投入化合反应中的生成物或分解反应中的反应物,以及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只有一种的气相可逆反应达平衡后,投入其中的任意一种物质或二者的混合物,判断方法仍同(1)。 (5)恒温下,水溶液中的可逆反应达平衡后,同倍数改变各物质的浓度。若浓度均以相同倍数增大,可按气相反应增大压强判断;若浓度均以同倍数减小,可按减小压强判断。 三、典型例题 例1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molPCl 5,发生反应PCl 5(g)PCl 3(g)+C12(g),达到平衡后: (1)若再向容器中加入amolPCl 5使反应达到平衡,此时的平衡状态情况与最初平衡状态相比如何变化? (2)若再按物质的量之比n(PCl 3):n(C12)=1:1充入PCl 3、Cl 2,结果会怎样? 解析:(1)若为定温、定容容器;再加入amolPCl 5,相当于加压,平衡逆向移动,PCl 5的总转化率降低;但PCl 5、PCl 3、C12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都增大。 若为定温。定压容器:再加入amolPCl 5,平衡不移动,PCl 5的浓度、转化率不变,但PCl 5、PCl 3、C12的物质的量成倍增加平衡不移动,但PCl 5、PCl 3、Cl 2的物质的量成倍增加。 (2)若再按物质的量之比n(PCl 3):n(C12)≠1:1充入PCl 3、C12,无论是定温、定容容器,还是定温、定压容器,平衡都逆向移动。 例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 和4molB ,发生反应A(g)+2B(g)2C(g) +D(g),达到平衡后: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准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准 1、本质: V正 = V逆 2、现象:浓度保持不变 mA(g) + nB(g) = pC(g) + qD(g) 本质:v A耗 = v A生 v B耗 = v B生 v C耗 = v C生 v D耗 = v D生 v A耗﹕ v B生 = m﹕n …… 现象:1、A、B、C、D的浓度不再改变 2、A、B、C、D的分子数不再改变。 3、A、B、C、D的百分含量不再改变。 4、A、B、C、D的转化率或生成率不再改变 5、体系温度不再改变 6、若某物质有色,体系的颜色不再改变。 引申:mA(g) + nB(g) = pC(g) + qD(g) + Q 对 m+n ≠ p+q 的反应(即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1、体系的分子总数不再改变 2、体系的平均分子量不再改变 3、若为恒容体系,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 4、若为恒压体系,体系的体积、密度不再改变 注意:以上几条对m+n = p+q的反应不成立。 以反应mA(g)+nB (g) pC(g)为例,达到平衡的标志为: A的消耗速率与A的生成速率

A的消耗速率与C的速率之比等于 B的生成速率与C的速率之比等于 A的生成速率与B的速率之比等于 例题:1、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A(s)+3B(g) 2C(g)+D(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2、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 A(g)+3B(g) 2C(g)+2D(s)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 )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 molA,同时生成3a molB 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④A、B、C的分压强不再变化 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⑦ A、B、C、D的分子数之比为1:3:2:2 A.②⑦ B.②⑤⑦ C.①③④⑦ D.②⑤⑥⑦ 元素推断:已知A、B、C、D、E、F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A< B<C<D<E<F。其中A、B、C是同一周期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DC的晶体为离子晶体,D 的二价阳离子与C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C2为非极性分子。B、C的氢化物的沸

中考化学试题中常见的“八大陷阱”

中考化学试题中常见的“八大陷阱” 一、概念混淆 例1. 下列物质俗名、化学名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 干冰 二氧化碳 CO 2 B. 胆矾 硫酸铜 CuSO 4 C. 食醋 醋酸 CH 3COOH D. 盐酸 氯化氢 HCl 分析:本题中的“陷阱”是把结晶水合物与无水粉末、溶液与溶质等混淆起来,那些概念不清的同学往往在这里会出现错误。本题答案为A 。 二、条件多余 例2. 用氢气还原CuO a g ,当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使其在氢气流中冷却,称取残留固体质量为b g ,得到水为c g ,共用去氢气d g ,此时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 ) A. (a -b )g B. 40d g C. 40c/9g D. a g 分析:本题条件很多,但所给数据中,只有得到的c g 水是有效的,因为它是参加化学反应生成的。其实本题只需抓住由CuO 反应生成Cu 要失去氧元素,而由氢气反应生成水要得到氧元素,而且在反应过程中,得、失氧必然会相等去解题就可以了。设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x x cg ·×·×1680100%1618 100% x =40c/9g 选C 。 三、隐含条件 例3. 在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并加微热,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再向滤液中放入一薄铁片,足够时间后取出,铁片无任何变化。根据上述现象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铜,不可能有铁 B. 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有铜,也可能有铁 C.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铁,不可能有铜 D. 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 分析:本题隐含了一个化学反应,即Fe +CuSO 4=FeSO 4+Cu ,且该反应比铁与H 2SO 4反应更易进行。根据题给信息,滤液中放入铁片无任何变化,说明滤液中无H 2SO 4和CuSO 4,由此推断滤液中一定有FeSO 4,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至于铁粉无剩余不能确定。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为B 。 四、隐含答案 例4. 只用紫色石蕊试液就可将三种溶液区分开的有( ) A. NaCl HCl NaOH B. NaOH MgSO KNO 43 C. Mg NO NaCl HNO ()323 D. BaCl Ba OH KNO 223() 分析:很多考生根据指示剂变色情况迅速作出判断,认为正确答案为A ,而对隐含的答案B 就不再深入思考了,造成漏选。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考生对鉴别物质的方法考虑不全面,正确思路是:B 项,利用紫色石蕊试液首先可鉴别出NaOH 溶液,再由NaOH 溶液与MgSO 4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从而区别出MgSO 4,进而剩下的就是KNO 3溶液了。故本题应选A 、B 两个答案。 五、“定势”诱导 例5. 下列各元素中化合价最高的是( )

高中化学错题整理

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了断裂 D.氯化钠溶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B 下列化学式能真实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是 ,电子式是.

B元素为Cl,C元素为S,故答案为:K、Cl、S;(2)18e-微粒中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双原子分子为HCl,故答案为:HCl;(3)含18个电子的微粒中氧化能力最强的为F2,故答案为:F2;(4)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三原子分子为H2S,电子式为,故答案为:H2S,;(5)含有4个原子的18e-微粒中,分子式为H2O2或PH3,故答案为:H2O2或PH3;(6)含有8个原子的18e-微粒为C2H6,故答案为:C2H6. 点评:本题考查18电子微粒的结构和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常见10电子和18电子微粒,把握相关物质的性质. 已知反应②2CH3OH(g) CH3OCH3(g) + H2O(g)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CH3OH ,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 ②若加入CH3OH后,经10 min反应达到平衡,此时c(CH3OH) =_________;该时间内反应速率v(CH3OH) =__________。 )SiF

)SiF )SiF

已知同位素原子 35 17Cl和 37 17Cl的实际质量分别为ag和bg,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 A,则 35 17Cl和 37 17Cl的相对原子质量(M、N)分别为M=_________、N=_________ 23Na分别跟 35 17Cl和 37 17Cl(已知氯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 35.5)所构成的10gNaCl中含有37Cl的质量为() A、1.14g B1.58 g C1.52 D1.49 g 16.如图所示,,用轻绳跨过定滑轮使之与盛有沙子小桶相连,已知质量为M,小桶与沙子总质量为m,从静止状态释后,小桶下落竖直高度为h过程中,若不计滑轮及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A.绳拉车的力始终为mg B.m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C.小桶获得的动能为m2gh (M+m) D.小车获得的动能为mgh 考点:动能定理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专题:动能定理的应用专题. 分析:对整体分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再隔离分析求出绳子的拉力,判断出在什么条件下绳子的拉力等于桶与沙子的总重力.小车和桶与沙子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求出小车的速度. 解答:解:A整体匀加速运动,故m处于失重状态,轻绳对小车的拉力小于mg,故A错误 B、小桶与沙子处于失重状态,但加速度小于g,故菲完全失重,故B错误 C、小车和桶与沙子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 ,mgh= (M+m)v2,故沙子获得的动能为1 2 1 2 m2gh

化学反应平衡的判断

如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已达平衡,方法很多,本文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根据化学平衡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即:化学平衡的根本标志是V(正)=V(逆):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某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该物质的生成速率;说明该反应达平衡。 因为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比。所以要描述一个可逆反应达平衡,必须一个描述正反应,一个描述逆反应,且描述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比。 例1:对反应N 2+3H 2 2NH 3 而言,以下不能说明反应达平衡的是( )。 A.同一时间内消耗1 mol N 2的同时生成3 mol H 2 B.同一时间内消耗1 mol N 2的同时消耗2 mol NH 3 C.1 mol氮氮三键断裂的同时,6 mol氮氢键断裂 D.某时刻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解:A中消耗1 mol N 2描述的是正反应,生成3 mol H 2 描述的是逆反应。(根 据方程式生成3 mol H 2的同时一定生成1 mol N 2 ),所以A可以说明该反应达平 衡。 B中消耗1 mol N 2描述的是正反应,消耗2 mol NH 3 描述的是逆反应; (根据方程式消耗2 mol NH 3的同时一定生成1 mol N 2 ),所以B可以说明该 反应达平衡 C中1 mol氮氮三键断裂描述的是正反应,6 mol氮氢键断裂描述的是逆反应; (根据方程式6 mol氮氢键断裂的同时一定生成1 mol氮氮三键),所以C可以说明该反应达平衡。 答案选D 二、根据其他条件判断 (一)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1)平均摩尔质量M=m(总)/n(总) ①如果全为气体:

高考化学的32个知识陷阱.doc

高考化学的32个知识陷阱 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化学的32个知识陷阱,更多高考资讯我们网站的更新! 高考化学的32个知识陷阱 1.原子核不一定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氢的同位素(11H)中只有一个质子。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HMnO4的酸酐,是金属氧化物。 3.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都不能与碱反应,是不成盐氧化物。 4.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 Al2O3是两性氧化物。 5.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不一定是酸。如苯酚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酚类,不属于酸。 6.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金刚石与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二者混合所得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7.晶体中含有阳离子不一定含有阴离子。如金属晶体中含有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而无阴离子。 8.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金刚石→石墨,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因反应前后均为单质,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9.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有金属离子。如NH4Cl属于离子化合物,其中不含金属离子。 10.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硝酸,但不是硝酸的

酸酐,硝酸的酸酐是N2O5;Na2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碱—NaOH,但它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是过氧化物。 11.pH=7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只有在常温时水的离子积是 1×10-14,此时pH=7的溶液才是中性。 12.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试纸用蒸馏水湿润,测得溶液的pH不一定有误差。 13.分子晶体中不一定含有共价键。如稀有气体在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不含共价键。 14.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不一定是SO2,如Cl2、O3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15.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如Fe3+可被还原为 Fe2+。 16.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不一定被还原。如 2H2O=2H2↑+O2↑,氢元素被还原而氧元素被氧化。 17.强氧化物与强还原剂不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浓硫酸是常见的强氧化剂,氢气是常见的还原剂,但可用浓硫酸干燥氢气,因二者不发生反应。 18.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很容易发生,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不能发生。如碳与氧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但须点燃;Ba(OH)2·8H2O与NH4Cl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在常温下很容易发生。 19.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如AlO2-。 20.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元素不一定是非金属元素。如周期表中 ⅣA、ⅤA、ⅥA中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均多于4个。 21.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不一定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如HCO3-、HS-等离子既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也不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八大“陷阱”

中考试题中的八大“陷阱” 一、概念混淆 例1. 下列物质俗名、化学名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 干冰 二氧化碳 CO 2 B. 胆矾 硫酸铜 CuSO 4 C. 食醋 醋酸 CH 3COOH D. 盐酸 氯化氢 HCl 分析:本题中的“陷阱”是把结晶水合物与无水粉末、溶液与溶质等混淆起来,那些概念不清的同学往往在这里会出现错误。本题答案为A 。 二、条件多余 例2. 用氢气还原CuO a g ,当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使其在氢气流中冷却,称取残留固体质量为b g ,得到水为c g ,共用去氢气d g ,此时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 ) A. (a -b )g B. 40d g C. 40c/9g D. a g 分析:本题条件很多,但所给数据中,只有得到的c g 水是有效的,因为它是参加化学反应生成的。其实本题只需抓住由CuO 反应生成Cu 要失去氧元素,而由氢气反应生成水要得到氧元素,而且在反应过程中,得、失氧必然会相等去解题就可以了。设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x x cg ·×·×1680100%1618 100% x =40c/9g 选C 。 三、隐含条件 例3. 在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并加微热,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再向滤液中放入一薄铁片,足够时间后取出,铁片无任何变化。根据上述现象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铜,不可能有铁 B. 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有铜,也可能有铁 C.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铁,不可能有铜 D. 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 分析:本题隐含了一个化学反应,即Fe +CuSO 4=FeSO 4+Cu ,且该反应比铁与H 2SO 4反应更易进行。根据题给信息,滤液中放入铁片无任何变化,说明滤液中无H 2SO 4和CuSO 4,由此推断滤液中一定有FeSO 4,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至于铁粉无剩余不能确定。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为B 。 四、隐含答案 例4. 只用紫色石蕊试液就可将三种溶液区分开的有( ) A. NaCl HCl NaOH B. NaOH MgSO KNO 43 C. Mg NO NaCl HNO ()323

高中化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总结

一、化学史 (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Cl2的发现者——舍勒(瑞典); (7)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8)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9)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10)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1)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 (12)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 (13)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4)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 二、俗名(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SO4)2·12H2O 漂白粉:Ca(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2·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准图文稿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 准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准 1、本质: V正 = V逆 2、现象:浓度保持不变 mA(g) + nB(g) = pC(g) + qD(g) 本质:v A耗 = v A生 v B耗 = v B生 v C耗 = v C 生 v D耗 = v D生 v A耗﹕ v B生 = m﹕n …… 现象:1、A、B、C、D的浓度不再改变 2、A、B、C、D的分子数不再改变。 3、A、B、C、D的百分含量不再改变。 4、A、B、C、D的转化率或生成率不再改变 5、体系温度不再改变 6、若某物质有色,体系的颜色不再改变。 引申:mA(g) + nB(g) = pC(g) + qD(g) + Q 对 m+n ≠ p+q 的反应(即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1、体系的分子总数不再改变 2、体系的平均分子量不再改变 3、若为恒容体系,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 4、若为恒压体系,体系的体积、密度不再改变 注意:以上几条对m+n = p+q的反应不成立。 以反应mA(g)+nB (g) pC(g)为例,达到平衡的标志为:

A的消耗速率与A的生成速率 A的消耗速率与C的速率之比等于 B的生成速率与C的速率之比等于 A的生成速率与B的速率之比等于 例题:1、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 明A(s)+3B(g) 2C(g)+D(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2、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 A(g)+3B(g) 2C(g)+2D(s)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 )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 molA,同时生成3a molB 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④A、B、C的分压强不再变化 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⑦ A、B、C、D的分子数之比为1:3:2:2 A.②⑦ B.②⑤⑦ C.①③④⑦ D.②⑤⑥⑦ 元素推断:已知A、B、C、D、E、F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们 的核电荷数A<B<C<D<E<F。其中A、B、C是同一周期的非金属元 素。化合物DC的晶体为离子晶体,D的二价阳离子与C的阴离子具有相 同的电子层结构。AC 为非极性分子。B、C的氢化物的沸点比它们同族相 2

新东方-一轮复习阿伏伽德罗常数陷阱

阿伏加德罗常数经典陷阱例析 陷阱之一:标准状况与常温、常压以及气态与非气态的难辨别性 例1: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N A个氧气分子的体积小于 B. 标准状况下的辛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分子数为8N A C. 标准状况下, CH3Cl中所含的分子数为N A D. 常温下常压下, 氯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 A 总结:只有体积才与温度、压强有关,而质量、物质的量与温度、压强无关。关于气态与非气态的判断:标准状况下,无机物中常见的SO3、H2O、Br2等为非气态;有机物中,碳原子数4以内的烃为气态,烃的衍生物中只有甲醛、一氯甲烷为气体。 陷阱之二:物质组成的特殊性 例2: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g淀粉和葡萄糖混合物中共含碳原子数为 N A B. 2CaSO4·H2O含有的结晶水分子数为 N A(2CaSO4·H2O式量为290) C. 在100 g 98%的浓硫酸中含氧原子个数不等于4N A D. 1L、L氨水中NH3·H2O的个数为 总结:常见特殊组成有如下几种情况:①有些物质最简式相同,如乙烯、丙烯等单烯烃、葡萄糖与果糖、淀粉与纤维素等、饱和一元羧酸与饱和一元酯等。②有些物质中某元素的百分含量相等,如Cu2S和CuO中Cu,甲苯与甘油中的氢、CaCO3、KHCO3中的碳等。③有些物质中阴阳离子个数的比值易混淆,BaO2中Ba2+与O22-之比为1︰1,Na2O2中Na+与O22-为2︰1。④计算溶液中氢、氧原子个数时,应算溶液中水的氢、氧原子。 陷阱之三:化学反应的隐蔽性 例3: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和一定量的任意酸反应,只要放出2g氢气,则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含有O2-离子数为NA

化学高考化学常见设题陷阱

高考化学常见设题陷阱 1. 原子核不一定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氢的同位素(11H)中只有一个质子。 2.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HMnO4的酸酐,是金属氧化物。 3.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都不能与碱反应,是不成盐氧化物。 4.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5.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不一定是酸。如苯酚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酚类,不属于酸。 6.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金刚石与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二者混合所得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7.晶体中含有阳离子不一定含有阴离子。如金属晶体中含有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而无阴离子。 8.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金刚石→石墨,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因反应前后均为单质,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9. 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有金属离子。如NH4Cl属于离子化合物,其中不含金属离子。 10.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硝酸,但不是硝酸的酸酐,硝酸的酸酐是N2O5,Na2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碱—NaOH,但它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是过氧化物。 11.pH=7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只有在常温时水的离子积是1×10-14 ,此时pH=7的溶液才是中性。 12.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试纸用蒸馏水湿润,测得溶液的pH不一定有误差。 13.分子晶体中不一定含有共价键。如稀有气体在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不含共价键。 14.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不一定是SO2,如Cl2、O3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15.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如Fe3+可被还原为Fe2+。 16.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不一定被还原。如2H2O=2H2↑+O2↑,氢元素被还原而氧元素被氧化。 17.强氧化物与强还原剂不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浓硫酸是常见的强氧化剂,氢气是常见的还原剂,但可用浓硫酸干燥氢气,因二者不发生反应。 18.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很容易发生,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不能发生。如碳与氧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但须点燃;Ba(OH)2·8H2O与NH4Cl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在常温下很容易发生。 19.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如AlO2-。 20. 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元素不一定是非金属元素。如周期表中ⅣA、ⅤA、ⅥA中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均多于4个。 21.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不一定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如HCO3-、HS- 等离子既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也不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 22.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不一定越高。一般情况下该结论是正确的,但因H2O、HF、NH3等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熔沸点均比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高。 23.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晶体不一定属于分子晶体。如NH4Cl属于离子晶体。 24.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如CCl4、CO2等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25.铁与强氧化性酸反应不一定生成三价铁的化合物。铁与浓硫酸、硝酸等反应,若铁过量则生成亚铁离子。 26.具有金属光泽并能导电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属。如石墨、硅都具有金属光泽,它们属于非金属单质。 27.失去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不一定强。如稀有气体原子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 28.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KNO3的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因KNO3的溶解度较大;Ca(OH)2的饱和溶液浓度很小,因Ca(OH)2微溶于水。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考点过关(上)考点3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改变的状态,叫化学平衡状态。其特点有:逆,指化学平衡状态只适用于可逆反应,同一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无论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方向开始,或同时从正、逆反应方向开始,以一定的配比投入反应物或生成物,则可以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动,指动态平衡,即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等,指“v正=v逆≠0”,即某一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物质的量浓度和生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也可以用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表示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定,指参加反应的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即各组分的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均保持不变;变,指平衡移动。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某一条件改变时,原平衡被破坏,化学平衡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某一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一定,这也是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平衡的直接标志,除直接标志之外,还有一些衍生的等价标志。 1.直接标志 (1)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也就是v(正)=v(逆)。对于这个标志的使用有注意两点:一是反应速率应有一正一逆,二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2)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一定,也就是不再发生改变。 2. 等价标志 (1)与v正=v逆等价的标志:从物质的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角度进行判断,对于同一物质,某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对于不同物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之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的化学反应速率;从同一时间物质的变化角度进行判断,对于同一物质,同一时间内,生成的物质的量等于消耗的物质的量,对于不同物质,同一时间内,生成的物质的量与消耗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系数之比;从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角度进行判断,正逆反应速率不再发生改变;从物质的微观变化角度进行判断,如从单位时间内化学键的变化情况、单位时间内电子得失情况的变化、单位时间内分子的变化情况等等。对反应N2+3H2?2NH3,当有3mol H—H键断裂,同时有6 molN—H键断裂,则该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 (2)与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一致等价的标志:从质量角度进行判断,如各组分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反应物总质量或生成物总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等;从物质的量角度进行判断,如各组分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反应物总的物质的量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