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美关系

当前中美关系有什么新特点?如何构筑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

中美关系和此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更上层楼的中美关系呈现出五大特点:全面、丰富、深入、互恵、复杂。

全面:从这份《中美联合声明》中,可以看到中美关系比以前更加的全面。现在的中美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继续发展之外,在过去军事交流方面也有很大进展。声明中专门对中美两军前段时间的交流予以肯定,并提出:深化两国反恐、继续推动两军关系取得更大的进展。此外还包括了民间交往、气候问题等各个领域,可以说非常全面。

丰富:更上层楼的中美关系比过去更加丰富。以这次两国国家元首政治会谈的议题看就可以看楚这一点。本次访华议题有中美战略互恵关系及具体领域,如:加强反恐磋商合作及执法合作、上海世博会、中美科技会作、航天科学合作、民用航空合作、农业合作、卫生合作、加强教育合作、在促进全球复苏、朝核六方会谈、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等。与过去的中美首脑会谈相比,讨论的议题及内容从来没有这么丰富。

深入:对这次中美首脑外交的过程分析可认识到,当前的中美关系比过去更加深入了。在过去己开拓的合作领域里,又进一步深入下去。以中美教育合作为例,《中美联合声明》中表示:目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人员已接近10万人,美方将接受更多中国留学人员赴美学习并为中国留学人员赴美提供签证便利。美国在华留学人员约有两万名。美方将启动一个鼓励更多美国人来华留学的新倡议,今后四年向中国派遣十万名留学人员。中方欢迎美方上述决定。这么具体明确的声明在过去中美交往中是很少见的。又如关于卫生合作,具体规定了将在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监控、报告和控制以及禽流感、艾滋病毒及艾滋病、肺结核、疟疾。双方还将加强在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方面的合作。

互恵:中美关系现在正向构筑战略互恵关系方向发展。1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奥巴马总统举行会谈时,温家宝总理说:中美建交三十年来,双边贸易额大幅度增长,这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合作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损;互信则进,猜忌则退。合作比遏制好,对话比对抗好,伙伴比对手好。

复杂:中美关系还具有相对的复杂性。中美两国从建交到现在的三十年时间,双边关系发展十分迅速。但其间也经历了多次曲折反复,有时甚至还很严重。美国国内有少数人总是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发展不满意并多方干扰,企图干涉中国内政。中美之间也有些矛盾和问题。如温家宝总理和奥巴马总统举行会谈时说:希望美国改变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提高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同时两国应加强在能源、环保、高科技等领域的相互投资与合作,促进双边贸易趋于平衡。对当前中美之间存在美国贸易保护问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也不会很快解决。

在美国霸权体系的状态下,中国已经比较成功地和平发展了三十年。这已经是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大国长期和平共处的一个奇迹。问题是:从现在开始,中国还能不能在这个体系下继续生存和发展?

第一、形势发生了变化。

一个变化就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对世界的冲击力很大。尤其是对当前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冲击力更大。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乐观估计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二是在2015年,我们整整提前了五年实现了这一预期,比很多中国人的预期也更快。这跟金融危机爆发有一定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中国力量的上升跟美国遭遇到的困境形成反差,这种反差导致

彼此心态发生变化。

如果中国比以前更加自信,那么美国显得比以前更加急躁。这种心态的变化使得两国关系同以前相比出现了变化。过去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则、框架、准则是否适用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中国成功地跟美国共处了三十年,从今往后还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能否做到,我觉得取决于两国的互动,取决于中国能否有效制定和规划新时期的对美外交。未来中美两国能不能避免历史上大国之间由摩擦到对抗的“宿命”,取决于两国的努力。第二,全球化时代,威胁多元化、信息化、多极化,国与国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度增加。

美经贸3800亿美元的规模,中国的巨额美国债权,使得两国经贸关系唇齿相依。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政治上,两国在这个多元化时代里,正如奥巴马所说,都在寻求“多伙伴的世界”,彼此虽然不一定成为朋友,但也没有必要成为对手,大家完全可以成为伙伴——伙伴是可分可合的,但为了共同的利益,大家至少可以暂时在一起朝好的方向努力。

威胁多元化意味着美国还难以把中国定位成主要的战略对手。因为,美国目前至少面临着四重挑战:首先,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巴基斯坦反恐局势、朝核问题、伊核问题等安全关切,都需要中国的合作、配合、支持和协调。其次,美国需要重建国内经济基础,以此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重振经济不仅关系到奥巴马个人的前途,也关系到美国霸权的未来。美国无法承担中美全面交恶的代价,需要中美携手共同实现双边经贸以及全球经贸的再平衡。再次,美国面临气候变化、G20等一系列全球性议题,肩负领导责任,如果缺乏中国的支持就很难有所作为。如果实现不了对这些具体问题的领导权,何谈对全世界的领导?最后,美国面临着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在这方面,中国似乎是一个标志,但中国绝不是唯一的新兴大国,至少有“金砖四国”。面对群体性崛起大国的共同挑战,美国无法集中所有的资源、精力对付中国。这些都决定着它必须找到新的出路和办法跟中国打交道。这是中美可以寻求继续和平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

第三,在新时期,两国领导人也应该具有新的战略思维、视野和胸襟,也应该用新的视野来看待两国关系。

最后,中美关系既是双边关系也是全球关系。

全球有很多事情等着中美共同去努力应对和解决。如果因双边矛盾而置全局责任于不顾,中美都负不起这个责任。两国的这层顾虑也有利于控制危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国可以找到新的合作基础和稳定的方向,使两国关系继续向前推进。如何构筑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

第一,保持现有沟通渠道的畅通,对于存在的分歧,要坦率交流,交换意见,这样反而有助于增进战略互信。

第二,不断扩大彼此合作的领域,合作中增进战略互信。如果合作是互利双赢的,自然会增进战略互信。

第三,中美关系已经不止是中美双边关系,还关系到全球以及各地区。因此,在各地区一体化进程中,采取开放、包容性立场,也有利于增进战略互信。比如,在东亚,中国已向美国表明,中国无意挑战美国,也无意将美国赶出东亚地区。

第四,要扩大民间交往,在留学生、孔子学院、中国各省与美国各州、中美友好城市等各个层面上增加和扩大交流,因为双方的战略互信的根基,应该扎根于双方民众中。[转载]分析2011年的中美关系走向

分析2011年的中美关系走向:不会全面对抗

回顾2010年的中美关系,虽然双方关系有所紧张,但目前还构不成对抗的局面.总体来说,2010年中美双方相还处于一个相互的战略摸底阶段,也是双方的战略布局阶段.进入2011年,中美是继续相互摸底或继续战略布局?还是进行战略对抗?目前还不好说,这恐怕要看中美双方最后的战略决心和胆量,也要看中美两国目前各自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恐怕只有等到胡奥会谈之后才能明确.

一.目前对中美两国来说各自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1.对中国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和发展.发展需要稳定的局面,因此稳定是必备的条件.首先就是要稳定国内形势,而稳定国内形势的最重要的前提则又是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了国内才能稳定.所以对中国来说稳定和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其次就是要稳定周边,周边的稳定是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保证.因此中国一定要稳定周边局势.

2.对于美国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摆脱经济危机,实际上也是一个发展问题.虽然美国也强调要面对一些非传统的安全问题,但这个问题实际上对美国来说不构成重大威胁,这实际上是美国为了介入全球事务而自造的一个借口.

从以上来看,实际上中美两国目前各自最主要的任务都是发展.只是美国的国内稳定和国家安全问题要弱一些.中国周边的稳定与安全问题是美国对中国的优势,也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就是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一点.

二.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矛盾重点是什么?

中美两国的战略矛盾或冲突主要也取决于目前两国各自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中美两国的战略冲突与矛盾主要的还是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的矛盾.虽然说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霸权不利,但总体上来说目前还基本上构不成重大的挑战,美国目前还是把中国定位为潜在的对手.中国目前还无力全面挑战美国的霸权,中国也无心挑战争美国的霸权.

所以霸权之争不是中美矛盾的焦点,经济上的冲突才是目前最大的矛盾.目前中美之间的一切对抗或称之为不合作都是围绕着经济这一主题.也就是中美贸易问题和人民币升值问题是目前中美关系的焦点.

三.中美两国目前各自的优势或长处是什么?

中美两国相较,当然美国是占有明显的优势的.由于美国目前经济危机困难的重重,其最能发挥的优势就是强大的军事实力,这是占有压倒性优势的.

对于中国来说总体的实力不如美国,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相较于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而言),目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已经不在美国之下,甚至于有超过美国之势.经济总量是中国3-4倍的美国不能很好的发挥经济实力优势.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危机是美国的引发的,受冲击最大的自然是美国.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极端的利已主义.美国向来是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以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本国利益,也就是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不会去尽力挽救世界经济,自然对世界的影响力就缩水了.

已往美国的优势是有强大的同盟,而中国始终是受孤立的一方.但由于欧洲连自保都困难,加上中国强大购买力的诱惑,使得欧盟不能给美国提供全面的支持与帮助,最多只是站脚助威而已.

而中国目前虽然还孤立,但新兴经济体金砖五国本身利益的共同性,决定了这些国家不会完全站在美国一边来孤立中国.中国手里的余钱是各国所希望得到的,虽然不能救世但却可以救市,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巨大的帮助,这也决定了一些国家不会完全站在美国一边.

因此,美国在总体实力和军事实力上占优,中国在经济影响力上占优.

四.胡奥会谈的意义是什么?会谈的焦点是什么?

这一次胡奥会谈的意义基本上将决定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实际上就是博弈双方要在这次会谈中亮自己的底线,亮出自己的底牌,双方好根据对方的战略底线来重新作战略调整.因此,会谈的焦点首先是军事上的交流,避免误判而冲突.另一方面就是中美贸易问题与人民币升值问题.这是关系到美国能够从中国身上捞取多少利益的问题,也是中国能否帮助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寻找中美双方的战略平衡.

至于东亚问题则只是中美博弈的一种表现形势,是美国向中国施压的一种手段,根本就不是中美博弈的焦点.但是胡奥会谈如果双方都不让步,中美将走向对抗,如此一来,东亚局势将会进一步的紧张,中美双方恐怕将会通过东亚的博弈胜负来逼对方妥协让步.

中国的底线肯定是经济发展不能受阻,核心利益不能受到严重侵犯.

美国的底线恐怕是中国不能严重挑战美国的霸权,中国必须对美国作出适当的让步.

目前东亚战争危机已经如箭在弦,胡奥会谈双方没有亮出各自的底线,双方不能达成战略上的平衡,那么东亚危机就会演变成东亚战争,中美对抗的局面就很容易出现.

五.未来的中美关系是走向对抗还是合作?

总体上来说,合作还是中美关系的主题,但竞争还将继续.中国不只是经济影响力巨大,中国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与中国全面对抗,美国是肯定要付出巨大,承受不起.中美经济关系密切,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这也决定了中美对抗是一个双输的结果.因此,中美关系的主题恐怕还是合作.

中国虽然不结盟,但中俄关系非常密切,中俄有着相似的处境和相同的战略利益.俄罗斯是中美对抗中的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这是美国所忌惮的.

目前美国的战略是胁迫中国合作,也就是美国领导下的中美合作,是想把中国也变成美国的一棵棋子.美国知道,遏制中国发展是不大可能的事,但必须要胁迫中国发展.否则中国一旦崛起,自然就对美国霸权形成挑战.

中国目前的战略并不是挑战美国的霸权,中国目前只不过是要拓展发展的空间,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维护和争取自己在世界上应得的利益. 发展是中国的主要任务,维护主权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中国即不会主动挑战美国,也不会想要出现中美全面对抗的局面.但中国必须有一个所能承受的底线.中国不会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来分享霸权,那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同时也要面对众多的国际麻烦.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直不肯承认G2论的原因之一.另外,美国的过速衰败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美国过速的衰败会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同时在许多问题上美国也可以说一个挡箭牌.但中国也不会被美国的强大压力所胁迫,那意味着将失去更多的主权利益.

只要美国对中国的要求不太过分,中国有可能做出一定的让步,以避免出现中美全面对抗的局面.而美国同样也必须对中国的一些安全主权要求做出一定的让步,以作为中国对美国让步的的交换条件.也就是说中国不会无条件的对美国强硬做出让步.

而如果美国也同样不想与中国全面对抗的话,那么美国同样也不会给中国太多的压力,当中国的主权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的时候,中国也只能是与美国全面对抗了.

目前的一个最大的不确实因素是,奥巴马面临选举问题,每临选举,美国都会拿中国说事,如果奥巴马不对中国强硬,就很难得到高分.而如果对中国太过强硬,中国肯定奉陪,中美关系就会停滞或倒退.中美关系取决于美国对中国的强硬程度.美国越强硬,中国也将会越强硬.

六.中美军事关系走向以及对东亚局势的影响

中美军事关系的走向是中美关系的缩影,可以从中美军事关系的走向来判断中美关系.军事施压一向是美国的重要手段,制造了东亚紧张空气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对中国进行军事施压.在胡主席访美之前,美国在西太平洋集结了三个航母战斗群,恐怕是为胡奥会谈制造气氛.然而中国方面不会被美国的强大军事压力所动.最近网上突然公开的四代机图片,如果是真的,其目的也肯定是对美国的军事回应.再加上最近有意无意的曝光一些有关东风21导弹的信息和航母的信息,这似乎是在告诉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施压无用.也说明中国不会对美国做出重大的让步.

在胡主席与奥巴马会谈之前,中美开始了军事接触,互摸军事底线,一定是为胡奥会谈定一个基调,各自提前亮出筹码.军事交流的信息及成果,对中美关系取决定性作用.美国如果不想与中国对抗,中美军事关系就一定能回暖.中美的军事关系目前恐怕是要通过东亚特别是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度来体现.如果中美选择了对抗,那么东亚恐怕就一定要有战争.

总之,中美全面对抗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合作应当是中美关系的主题,但对抗的可能

性依然是存在的.胡奥会谈将决定今后一个时期内中美关系的走向,也就是说2011年是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要么对抗,要么加强合作.如果中美选择对抗,也很难出现面对面对抗的局面,恐怕是通过第三方来实现.

浅谈2011年中美外交走向

2011-1-4

伴随着2010年最后一声钟响,人们送走了2010年,迎来了2011年的到来。跌宕起伏的2010年终究不能让人释怀。

中美两国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奥巴马总统上台以来的微风扑面的蜜月期,到现如今的暴风骤雨的冰冻期。自从美国高调的向世界宣布:美国要重返亚洲的那一刻起。中美两国的关系就变得十分的敏感和复杂,并在一定时期里变得更加的脆弱,仿佛整个世界都处在了一触即发的军事对抗当中。

为了能为中国领导人访问华盛顿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中、美两国在这一敏感时期,可以的制造出了一种祥和友好的两国关系,以为胡锦涛总书记的美国之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在这时期美国的挑衅动作并没有停止。在美防长盖茨访华前夕,美国的另一艘核动力航母“罗纳德·里根”也奉命前来搅局。虽然美国一再声称:里根航母的到来只是为了震慑朝鲜而采取的“临时之举”。但是,美国的这种辩解并没有打消中国的顾虑。

美国究竟为什么要重返亚洲?由美国重新洗牌的亚洲的格局会是什么样的?中国如何在美国制定的“遏制中国”“围堵中国”的战略决策当中,如何发挥自己的软硬两种势力来抗衡美国。而美国又是如何制定反遏制反围堵的决策,将是中美两国所有外交关系当中的重点之重

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美国的战略重心一直是以欧洲为主。尽管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欧洲的重要性并没有因此有丝毫的减弱。相反的还加强了与欧洲盟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里的全面合作和发展。可是,随着苏联的垮台,华约的崩溃离析,特别是欧洲最后一个共产党政权国家南斯拉夫政权的被颠覆,欧洲已经纳入了美国的政治版图内。虽然,欧洲还有俄罗斯。可是现在的俄国已经无法靠自己的实力来独自抗衡美国的挤压。同时欧洲的油水已经没有了,欧洲对美国的吸引力并不想当初那样的迷人了。

因此,美国开始重新制定它的全球战略决策,将他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了欧洲以外的地区。从近二十年的世界局部战争上来看,亚洲成了当今世界最不安定和最不稳定的地区。第一次海

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伊朗核危机,朝鲜半岛的持续紧张态势,都为美国在亚洲的军事部署和干预打下了良好的借口。

美国人历来都是以世界老大的身份来自居的。为了能改自己找到一个军事扩张和军事存在的理由,美国利用一切甚至以一种见不得人手段来制造矛盾和事件为自己赚取利益。在制造矛盾的同时他也在寻找他下一个敌人。哪怕这个敌人根本不存,在他也要制造出来一个敌人。这就是美国。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具举足轻重的国家中国很“不幸”的纳入了美国视线范围内。作为世界新兴的经济国家中国无疑是美国最大的敌人。美国在处理对华关系上,从来就没有将中国当成“可信赖、可依靠”的伙伴。美国在战略层面上,是将中国当成美国最危险的最可怕的敌人,在战术层面上将中国列为,可以利用和可支配的不可缺少的“临时”盟友。这就是美国对中国所奉行的胡萝卜加大棒的一贯手法。

而中国由于自己在对美关系上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在一些国际事务上或是对美交往当中,采取了忍让步步后退的方略。这种忍让让美国尝到了甜头,只要美国不爽,中国政府的大笔订单,就会出现美国市场上,中国这种思想的并没有为改善两国关系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恰恰相反,美国更是变本加厉的对中国横加指责。中国在与美国的交锋当中,不但失去了领导权、支配权。甚至连话语权都丧失了。中国不像美国那样的将美国列为自己的敌人。在战略决策上,中国将美国列为了不可信赖的不确定的敌人,而不是最危险和最主要的敌人。在战术层面上,中国将美国当成了可以学习借鉴的敌手。这两种战略战术上的不同导致了中美两国的关系的复杂化。

中美两国的关系在一定时期是斗而不破,长期斗争,长期合作的一种非典型的国与国的外交模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谁也离不开谁。

美国是金融帝国,钱财是美国的一切。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的经济命脉,都攥在中国的手里,人民币就是美国的催命符,要命鬼。打贸易牌中国奉陪,打资源牌,中国可以利用自己的稀土优势,将美国科技神话打碎。利用自己的军事,撕破美国打造的“c”型包围圈,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加紧与美国为敌的国家的联系,在委内瑞拉、古巴、朝鲜、伊朗、缅甸、叙利亚,这些美国看不顺眼的国家的合作。将美国的后院闹得鸡犬不宁。让美国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让美国寝食难安。看他还有没有功夫倒蹬中国的事务。

展望2011:中美话语权之争将更尖锐

2010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经以其在金融危机中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话语权,但与此同时,也面临来自既有利益体系强大“反洗牌”压力。2011年,是世界主要国家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关键之年,既有的国际体系也必将面临更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能谋得多少话语权?2011年将在法国戛纳举行的新一届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或能窥见端倪。

在国际体系中,话语权是现有世界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中国的崛起,谋求更多国际话语权,也成为这一过程应有的“题中之义”。

中国开始不做“追随者”

改革开放31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就现有的世界秩序来说,中国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参与者”,还不是重要的“决策者”。而随着中国崛起和对世界事务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开始影响、甚至部分参与重组不同议题上的国际话语体系。

例如在气候问题上,1992年联合国地球公约签署以来有关减排问题的国际谈判和对话进程,中国长期来看一直是一个被动的应对者。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签署时中国并非主要的影响国。2005年巴厘路线图谈判时,中国的作用不断上升。2009年全球气候问题的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减排和气候谈判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国际金融问题上,美国面对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境,将拥有大量出口盈余的中国列为替罪羊,提出人民币汇率的人为低价是导致美中贸易失衡的原因。为此,美国不仅在2010年8月通过了所谓要求报复中国出口产品的“人民币法案”,20国集团首尔会议之前,美国还提出了要给经常性项目盈余大国设定“盈余不能超过国民生产总值4%”的上限。在中国的全力回击之下,20国集团首尔峰会就货币问题采取了较为平衡的提法,即既反对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也反对“竞争性贬值”,这被视为美国的“失败”。

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确实是世界经济发展里程中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究竟什么国家、什么问题需要对世界经济失衡负责?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合作而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和政策争论,更是涉及国际社会未来究竟如何合作、以及今后全球金融和经济发展方向性的问题。

美国将中国大量出口列为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既不符合事实、更不客观公正。中国的大量出口,是上世纪90年代后美欧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大量“外包”以及人为刺激金融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上升的结果,不能将今天世界经济的“美国病”归咎于中国。而2010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中国的投票权,也恰当地反映了今天的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实力和地位。

中美话语权之争将更尖锐

展望2011年,中国在人民币汇率、促进全球自由贸易、带动全球经济发展,以及20国集团在加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监管等议题上的斗争中,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国际影响力。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自由贸易进程受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威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举自由贸易旗帜的最重要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中美在人民币汇率、双边产品进出口、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外资管理条例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没有解决的争议,再加上一系列安全议题上的紧张,中美关系在2011年新年伊始之际不容乐观。不排除双方今年在上述问题上的冲突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解决中美货币和经济争议,说到底,不仅是两国相关政策的争议,更是华盛顿和北京在金融和经济话语权问题上的博弈。

“中国声音”如何更响亮

坦率地说,中国在全球议题上的话语权不可能一下子上升得很快,但代表中国利益、坚持参与和影响全球议题上的话语争夺、努力树立包括地区性议题在内的“中国话语”,依然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艰难挑战。但是良好的话语权不是简单的“强硬”、或者“不妥协”,而是能够拥有准确的国际视野、兼容国内与国际利益需求、并能引领世界发展意识的战略资源。即便是在局部的妥协,也要是为了在全局上更好地发展“中国话语”,这样的例子在全球议题的谈判和较量中并不罕见。

纵观国际和国内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加强开发中国相关政策的社会性智力支持、国家和企业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的智库、促进官、产、学在重大政策问题上的紧密互动和联系,是中国话语权建设的重中之重。

VOICE

随着中国崛起和对世界事务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开始影响、甚至部分参与重组不同议题上的国际话语体系,这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朱锋

良好的话语权不是简单的“强硬”、或者“不妥协”,而是能够拥有准确的国际视野、兼容国内与国际利益需求、并能引领世界发展意识的战略资源。——朱锋

朱锋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美注定走向冲突?——中国人的视角

中美两个大国是否注定在21世纪发生冲突?前不久,美《外交政策》双月刊1-2月号刊载美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两位重量级人物,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和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围绕中国现在对金钱还是对导弹更感兴趣,美国是否仍将寻求像遏制苏联那样遏制中国等问题展开了辩论。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尽管布热津斯基和米尔斯海默各抒己见,论证精密,但毫无疑问,米氏关于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观点显然更令我们关切。诚如米尔斯海默所言,即使中国不寻求扩展军备,即使我们继续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经济,美国和中国仍很可能在安全领域发生激烈对抗,那么,这不得不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的国际战略。显然,美国对华政策如果建立在这样一种看待中国的视角基础之上,那么我们“和平崛起”的良好愿望肯定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

一、无视变革和差异的权力逻辑

多年来研究国际关系的一个主要感觉是,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建立是西方人对国

际社会和国际关系的看法和视角的基础上的。在他们看来,国际社会就是弱肉强食,唯一适用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丛林法则”。因此,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为什么东方中国在汉唐帝国的强盛时期,对外军事斗争也仅仅是被动反应的结果;为什么古代中国无论多么强大,其东北和西南边境线都一直稳定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从而使周边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诸小国得以长期生存。

正因为如此,在布热津斯基和米尔斯海默的辩论中,尽管双方观点对立,但无疑体现的都是西方人的理论视角,中国人作为话题的主角之一其自身的传统和观念反而被忽视。尤其是米尔斯海默,从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国际政治从来就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而且可能永远如此,国家的目标是支配他国命运,控制国际秩序,大国间斗争不可避免,这就是米氏所慨叹的“大国政治的悲剧”。由于现代国际政治仍然将是近现代国际斗争史的延续,因此,米尔斯海默提出,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如果中国继续突出发展,美中两国可能会在安全领域发生激烈冲突。

显然,米氏的观点同其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一样,依据和遵循的是现实主义的历史逻辑,并坚信这种历史逻辑的延续性和永恒性。由于米尔斯海默坚信国际社会将一直处于无休止的安全竞争状态,大国间的安全竞争没有双赢,只能是零和博弈。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取得持续的全球霸权,整个世界将充斥着永久的大国竞争。因此,国际斗争的历史(显然这里是指米氏更为熟稔的西方国际斗争史),尤其是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的权力争斗史以及冷战的历史,所体现的国际政治斗争法则将会继续体现在冷战后和21世纪的国际政治事务中。

诚然,以权力欲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政策主导了近现代的国际斗争,并仍然主导着现实国际政治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新保守主义的主政,现实主义外交政策更有回潮的趋势,当前的国际政治中的主要方面与过去相比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是,作为一个国际政治研究者,固然要通过借鉴历史以理解国际政治运行的延续性与变迁性,但也不应为过去所束缚。应该说,进入21世纪的世界既有其延续性的方面,也有变迁性的地方。简而言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一幅与以前很不一样的世界政治图景:国家并没有占据整个国际舞台,非政府组织甚至个人借助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国际政治中拥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武力不是实现国家政治目标惟一重要的手段,经济控制和利用国际制度的安排同样重要且更为普遍;军事政治安全不是压倒一切的目标,经济福利水准的提高更为人们所关注。因此,简单化地解读历史,并用历史经验机械并一成不变地套用在当今国际政治现实,并得出一个简单易懂和包罗万象的答案,这显然是米氏观点最明显的逻辑硬伤。

二、历史将“回到未来”?

从实证角度来说,米尔斯海默从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角度出发,判断中国由于实力的增长必将在亚洲向美国发出挑战。其实,在欧洲,米氏也曾根据围绕权力争夺的现实主义历史逻辑判断过冷战后德国的走向问题。当时,德国的重新统一,引起了人们对这个拥有8000万人口和位处大陆心脏地区的欧洲最大经济实体的忧虑。德国会努力扮演新的角色吗?它会再次虎视耽耽,先进攻东线,然后进攻西线吗?它会插手德国一直可以施加较大影响的东面邻近国家的事务吗?米尔斯海默的答案就是“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他根

据现实主义者的分析方法得出了悲观的结论,认为未来和过去没什么不同,因为未来和过去的情势结构是相似的,国家注定会为权力和利益而争斗,德国最终仍会扮演19世纪末20

世纪初扮演过的角色,欧洲可能重蹈20世纪上半叶的悲剧。

然而,冷战后十多年来的事实说明,德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使制度安排的作用愈益突出,并使欧洲人对这种作用的信心大为增强。德国已和其他欧洲国家—起,被统合在欧盟的制度体系中,而且已很难逆转,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德国统一至今十多年来,由于欧盟对欧洲各国利益和要求的巨大统合能力,德国越来越变成了“欧洲的德国”,而不是“德国的欧洲”。德国政府和公众观念的变化已经使德国从一个好战国家变为一个注重规则、协调和宽容的国家。虽然,我们现在判断德国的最终走向仍为时过早,但从欧洲一体化的现状来看,很难想象德法过去的悲剧再次“回到未来”。因此,米尔斯海默的关于德国的预言很值得怀疑。照此看来,他关于中美注定冲突的预言也只是简单套用了其一贯的现实主义历史逻辑而已,不具有必然性。

三、叩问中国:能力和意愿

米尔斯海默说,由于中国有可能发展成为另一个全球超级大国,所以美不得不进行遏制。我不知道米尔斯海默为什么这么看好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为媒体上各种经济增长、实力增强的眼花瞭乱的报道所迷惑,稍具一些历史眼光和冷静思维,就会发现其实现在中国的进步和增长与其说是一种“崛起”,还不如说是沦落到谷底后向正常地位的“回归”!事实上,当今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还不如1900年时所占的比例高。我们能说“崛起”了么?

我们并不是不希望中国的强大,但从地缘角度来看,中国要想成为地区的主导国面临的制约太多了!中国可以说是地缘条件最差的大国,陆地边界上强国林立,从北到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从宗教文化和人种上来看更接近于邻国,而不是接近中国核心区域,海上则同样面临着众多不具善意的国家和岛链。没有哪一个大国像中国这样面临着全方位的压力。所以,中国保持相当规模的常备军,实在是不得以而为之!在这样一种地理环境之下,中国要想寻求霸权野心,可能美国还没有反对,周边国家首先就开始警觉了。所以,米尔斯海默认为美国将被中国挤出亚洲,实在是高看了中国!除非在事关生存的问题上美国把中国挤得无路可退,否则无论如何中国都应把保持良好的中美关系放在首要地位。

中美是否会发生冲突,不仅取决于美国政府和公众的看法,而且也取决于中国政府和公众的看法!当然,这里谈到取决于中国,并不意味着中国只要事事依从美国,不与美对抗,就不会有冲突了。我想中国不会天真幼稚到这种程度。但是,中美是否注定发生冲突,也与中国公众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密切相关。

米尔斯海默相信,中国处心积虑地寻求把美国逐出亚洲,夺取亚洲主导权。中国现在处处在国际政治中回避与美国的正面冲突,并在一些国际重大问题中配合美的行动,是因为中国人很聪明,以低调的态度试图避免引起美国的警觉。因此,米氏把中国反“台独”的斗争看作是争取亚洲主导地位的第一步。事实上,作为研究中国国际战略的学者,我看不出中国国际战略有什么争夺亚洲主导权的设想,也实在看不出中国有影响他国行为的野心。中国反台独,只是中国保护自己独立与主权完整的最低要求,如果说中国为台湾不得不与美一战,那完全

是最基本底线被突破的结果。事实上,普通中国人和官员,在内心深处对美国有一种潜意识的好感。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如果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世界上一定存在着一个凌驾于各国之上的超级强权的话,你希望这个超级强权由哪个国家来担任?(候选国有美、俄、德、日、英、法)调查结果表明,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仍然觉得美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说,是美国把中国看成了敌人,而中国人事实上是不愿与美为敌的。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学者近年来加大了对古代东方国际关系史的挖掘力度,试图向世人尤其是西方证明东方国际战略传统与西方国际战略传统的异质性,表达出中国希望走一条充满鲜花和掌声而不是充满血与火的发展之路的愿望。然而,由于话语权的限制,西方并没有认真对待中国的和平愿望。与此同时,中国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专业学者,相信西方舶来的“强权即公理”的观点却是大有人在。特别是近几年来,GDP增长了,综合国力增强了,载人飞船上天了,相当一部分国民虚荣心极度膨胀,“中国威胁论”的出笼甚至使一些人内心深处“沾沾自喜”。看看网上吧,大批的“愤青”们鼓噪着要主宰亚洲,“走向”世界。看来,我们有些人也在不由自主地兑现米尔斯海默的“预言”,沿着别人设想的道路前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际关系实践告诉我们,有关战争不可避免的观念,往往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正如约瑟夫?奈警告美国人的:“如果你把中国视为威胁,它就会变成威胁。”因此,关于中美冲突的不可避免性与中美两国政府和公众对中美关系的未来镜像密切相关,它并不是一个会自动实现的预言。

它关乎美国人,也关乎中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